澎湖跨海大橋
澎湖跨海大橋 Penghu Great Bridge | |
---|---|
座標 | 23°39′00″N 119°32′49″E / 23.650°N 119.547°E |
承載 | 縣道203號 |
跨越 | 吼門水道 |
國家/地區 | 中華民國 |
地點 | 澎湖縣 北端:白沙鄉通梁村 南端:西嶼鄉橫礁村 |
官方名稱 | 跨海大橋 |
業主 | 澎湖縣政府 |
維護單位 |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澎湖工務段 |
設計參數 | |
建築材料 | 鍍鋅鋼筋、二型抗硫水泥 |
全長 | 2,494公尺(8,182英尺) |
寬度 | 13公尺(43英尺) |
車道數 | 雙向各一車道、人行道 |
歷史 | |
總造價 | 新台幣1億4,500萬元(第一代) 新台幣10億2,800萬元(第二代) |
開通日 | 1971年3月26日(第一代) 1996年3月14日(第二代) |
統計 | |
通行費 | 免費 |
地圖 | |
澎湖跨海大橋(英語:Penghu Great Bridge),台灣澎湖縣位於縣道203號的橋樑,俗稱大橋(臺灣話:Tuā-kiô),連接澎湖群島之中的白沙島(通梁村,臺灣話:Thong-niû tshun)與西嶼島(橫礁村,臺灣話:Huînn-ta tshuan),為澎湖重要的交通幹道。[1]
第一代大橋於1965年3月開始興建,1970年12月完工並通車,1995年10月拆除;第二代大橋於1984年7月開始興建,1996年3月完工並通車至今。第二代大橋造價為新台幣10億2,800萬元,長度2,494公尺,落成後即為台灣長度之最的橋樑,但自2022年10月30日全長5,400公尺的金門大橋通車後,退位為第二長的跨海大橋。[註 1][1][2][3]
2003年,澎湖縣政府認為其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將澎湖跨海大橋登錄為「歷史建築」。[4]
歷史背景
[編輯]澎湖四面環海,行政區域乃由星羅遍布的島嶼所構成[5],在興建跨海大橋之前,西嶼居民對外的交流只能仰賴船運。日治時期澎湖廳便在西嶼鄉的大菓葉漁港(今二崁村)設置對渡港,提供機動船一艘,每日往返馬公港四次;此外,赤馬村、竹灣村也有私人漁船提供海上運輸,1945年二戰結束後,大菓葉漁港仍做為西嶼和馬公之間的公營運輸碼頭。[1][6]
1953年,中華民國政府撥款予西嶼鄉公所,自行建造交通船並負責營運,西嶼鄉公所遂建造一木造船隻「西基號」(21噸),但1957年間始終因載量有限和鄉公所經費短絀,且船隻保養不易等問題,無法再維持航線的營運,便轉由陸軍澎湖防衛司令部的軍差船來定期支援。1969年,澎湖縣政府打造50噸的鐵殼船「光武號」,西嶼和馬公之間的交通獲得改善。[1][7]
而先於1960年代初期,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1887年-1975年)到澎湖視察,得知馬公和西嶼之間的交通問題,便指示臺灣省政府籌備跨海大橋之工程,後由臺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負責承辦此工程業務,為此特別成立「澎湖跨海大橋工程處」,負責澎湖跨海大橋的規劃和設計事宜。[7]
第一代大橋
[編輯]1965年3月,臺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選擇在西嶼島北端(今橫礁村)和北山嶼南端(今通梁村)興建跨海大橋,但兩座島嶼之間有一洶湧的「吼門水道」阻隔。[8]澎湖水域自古以「一磽、二吼、三西流、四鵝豆頭、五潭門、六東吉」等諺語,形容水域險惡[9],吼門水道即為澎湖其中險惡航道之一,水流十分湍急,平均流速高達每秒3公尺以上,冬季風浪彈起、海象更為惡劣,故施工環境可謂十分嚴峻。[7]
負責單位 | 臺灣省公路局 | 工程經費 | 新台幣1億4,500萬元 | |
---|---|---|---|---|
工程時程 | 1965年3月-1970年12月 | 通車日期 | 1970年12月25日 | |
總長度 | 5,514公尺 | |||
陸上引道 | 3,091公尺 | 陸上路堤 | 320公尺(寬8公尺) | |
橋樑長度 | 2,160公尺(74座橋墩、76個橋孔) | |||
橋面寬度 | 5.1公尺 | |||
避車道 | 7處。僅能供單向通車,故設有7處8公尺寬的避車道。 | |||
拆除工程 | 1995年10月 |
1970年12月25日,跨海大橋完工通車,工程經費為新台幣1億4,500萬元。[1]據報導,澎湖跨海大橋落成時還是當時遠東第一大的橋,但因澎湖當地風浪強勁,且常飄鹹雨(當地稱「鹹水煙」),僅通車五年的時間,橋樑的鋼筋便已發生十分嚴重的鏽蝕情形。[10]
肇因跨海大橋不僅面臨強勁的風浪,又因大型客運貨車、軍車常常超載通行橋樑的緣故,使得以預力混凝土為主要結構的橋樑撓曲、進而產生細微的龜裂,海水滲入裂痕中的混凝土導致鋼筋鏽蝕,而鏽蝕的鋼筋又會反過來造成混凝土裂損脫落,最後更使得高拉力的鋼線、鋼管也接連腐蝕。[1]
臺灣省公路局為了延長跨海大橋壽命,分別於1977年、1978年、1980年、1982年和1984年進行維修工程,防止腐蝕情形惡化,但成效均不佳,遂於1984年之後便決定另蓋新橋。[1]
澎湖跨海大橋刻石後記
[編輯]1970年12月,澎湖跨海大橋艱難玉成,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陳大慶撰文勒石以為記,其碑文如下:[11]
建築橋梁,便利交通,周代早有規制,是知我國自古保民便民,即以交通建設為首要。春秋時代,鄭子產為相,曾用其乘輿濟渡行人,孟子笑其不事修橋架梁,實乃好行小惠,殊非為政之道!澎湖當臺灣海峽之衝,形勢險要,而交通不便,民國卅四年,臺灣光復,設縣治於馬公,轄大小島嶼六十有四,人口多聚居於馬公、白沙、西嶼三島,其間互隔大海,通行困難,每值風季,巨浪排空,舟行尤險。 總統蔣公有見及此,為謀島民交通便利,特命臺灣省政府籌建跨海大橋,以利民行。臺灣省交通處公路局承辦此項工程,於民國五十四年興工,至五十九年十二月乃告完成。橋長二千一百六十公尺,附建海中陸堤三百二十公尺,陸上新路三千零六十一公尺。大榕樹支線三百四十五公尺,共費新臺幣一億又四百五十萬元。此皆由於總統德意之所感召,凡百同心,軍民協作,員工效命,故能剋期完竣。回溯工程進行期間,幾經險阻,而終能突破重重之困難,不僅表現堅苦卓絕之精神,實亦克奏移山填海之神功!今日長虹臥波,落霞映海,添觀光之勝景,免商旅之艱難,無舟楫波濤之患,得軍民轉輸之利,口碑載道,豈偶然耶。 大慶忝主省政,接力以赴,樂觀厥成,尤深欣辛!惟覺果能以此建橋跨海之精神,併力於全面經建之奮勉,進而共成反攻復國之偉業,當可指日而待也。爰刻石以誌壯盛,而勵將來。
— 臺灣省政府主席陳大慶。 中華民國五十九年十二月。
第二代大橋
[編輯]第二代跨海大橋同樣由臺灣省公路局負責統籌,並委託中華顧問工程公司、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成功大學水利研究所等進行研究,並參酌澎湖漁民的意見來設計第二代跨海大橋。[1]
基本資料
[編輯]橋長 | 2,494公尺 | 兩端引道 | 1,519公尺 | 兩側設紐澤西式護欄。 | 來源 | |
---|---|---|---|---|---|---|
橋樑長度 | 975公尺 | |||||
橋寬 | 13公尺 | 車道 | 9.5公尺(雙向車道) | |||
人行道 | 3.5公尺(1.75公尺*2) | |||||
路堤 | 因新舊橋在南、北兩端引道有所重疊,引道舊橋部分保留「拋石式路堤」; 改建部分的引道工程則採用「兩側重力式擋土牆」、「背填石式路堤」。 | |||||
建材 | 全橋採用防蝕鍍鋅的鋼筋、以及二型的抗硫水泥。[10] | |||||
結構 | 兩端 | 兩端各放四座預鑄方塊基礎,每座以「196 x 396 x 150」排列灌漿,組成「1,800 x 1,200」之基礎面。 | ||||
中段 | 19座預壘混凝土基礎四周以鋼模崁入海床,預置砂石骨材後,再灌漿組成「1,150 x 1,300」之基礎面。 | |||||
上部結構 | 箱型鋼樑50公尺,計8支。 預力混凝土樑30公尺,計156支。 | |||||
下部結構 | 橋台、橋墩(21K+965至22K+163、22K+772至22K+970)處基礎採用混凝土方塊,堆砌式基礎計10座。 橋墩(22K+163至22K+772)處以圓形雙墩柱,基礎採預壘混凝土基礎計19座。 |
工期經費
[編輯]時程與經費 | 開工日期 | 結束日期 | 編列工程預算 | 實際工程經費 | 總工程經費 | 來源 | |
---|---|---|---|---|---|---|---|
第一期工程 | 1984年7月12日 | 1987年8月31日 | 新台幣1億9,800萬元 | 新台幣2億1,700萬元 | 新台幣10億2,800萬元 | ||
第二期工程 | 第一階段 | 1987年9月1日 | 1993年2月10日 | 新台幣8億3,000萬元 | 無資料 | ||
第二階段 | 1991年3月11日 | 1996年3月14日 | |||||
總工程時程 | 1984年7月12日-1996年3月14日,共計12年。 | ||||||
通車日期 | 1996年3月14日。 |
施工設計
[編輯]白沙端(北段) | 吼門水道[8](中段) | 西嶼端(南段) | 來源 | ||||
---|---|---|---|---|---|---|---|
通樑段 | 大吼門水域 | 大礁[13] | 流迴礁[14] | 南吼門水域 | 橫礁段 | ||
原案 |
|
|
|
|
|
||
說明 | 依據原案設計,僅留340公尺的水道讓水流流通和讓船隻出入。 | ||||||
現案 |
|
|
|
|
| ||
說明 | 澎湖縣地方和漁民團體在1991年時,要求變更設計,讓橋孔數量大幅增加,通水流路段增加為940公尺。 |
第二代大橋施工過程
[編輯]第一期工程
[編輯]第二代跨海大橋工程案編列兩期工程,第一期工程編列新台幣1億9,800萬元,由昌志營造公司得標,於1984年7月12日動工,造橋工程於白沙端、西嶼端同時施作,本期工程主要在低潮位地段鋪建塊石狀的混凝土路堤:第1至第31號的橋孔屬白沙端,計966公尺、第76至72號橋孔則從西嶼端延伸,計293公尺,並於1987年8月31日完工,實際使用工程經費為新台幣2億1,700萬元。[1]
第二期工程
[編輯]臺灣省公路局鑒於第一代大橋鏽蝕和鹽害狀況嚴重的經驗,此次便採用鍍鋅的鋼筋、以及二型的抗硫水泥,水泥另外摻加防鏽劑。[10]鋼筋混凝土的細骨材採自台灣的河沙,鋼筋使用環氧樹脂膚層的防蝕鋼筋,並規定混凝土的水灰比例不得大於0.4,所有的鋼材包括高抗力低合金結構鋼、高拉力的螺栓,皆另外噴上防鏽塗料。[1]
第一階段
[編輯]第二期工程第一階段於1987年9月1日開工,由兩端橋樑向中央填築,並將白沙端第32至35橋孔、西嶼端的第73至65橋孔填成拋石式透水路堤,又於兩端各築1座50公尺的鋼橋、3座30公尺的預力混凝土橋。此階段工程結束於1993年2月10日,橋樑與路堤的施作工程總長度共計為732公尺。[1]
第二階段
[編輯]第二期工程第二階段於1993年3月11日開工,但受澎湖地方和漁民團體提出變更設計影響,同時石材來源也出現狀況,導致工程進度延遲落後。又由於興建第二代跨海大橋時,舊橋亦開放通行,但1993年5月4日,舊橋發生橋墩下陷、橋樑出現裂痕的問題(第59號橋孔處),緊急封閉橋樑搶修,直到5月13日上午八點才重新開放通車(限重15噸),爾後全面重新檢查,發現第40、45、54、58、62號橋孔腐蝕狀況亦十分嚴重,再度於1993年10月12日封橋,進行舊橋的保固工程,直到10月30日才重新開放,但僅限單向通車。[1]
而跨海大橋舊橋緊急封閉期間,為維持西嶼、馬公交通網絡,澎湖縣車船處乃調派七美輪投入船運,每日往返西嶼赤馬漁港、馬公第三漁港五次,車船處另外調來三台公車協助西嶼鄉島內運輸,不敷時亦租用民間車輛支援,為此曾有動用縣政府預備金的紀錄。1993年10月份第二度封閉大橋時,澎湖縣政府則調用恆安輪和民間船隻協助兩島之間的交通運輸,耗費新台幣55萬5,367元整,悉數由台灣省政府公路局補貼。[1]
1995年6月20日,跨海大橋中段、架設吼門水域上120根樑柱安裝完成,西嶼端和白沙端的橋樑正式連結;同年10月,則進行舊橋的拆除工程。1996年元月,第二代跨海大橋大抵落成[12]。1996年3月14日,時任總統李登輝(1923年-2020年)親赴澎湖視察,並主持通車典禮,第二代跨海大橋正式通車。[1]
管理狀況
[編輯]澎湖跨海大橋 | |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澎湖縣白沙鄉通樑村與西嶼鄉橫礁村之間 |
建成時間 | 1970年(舊橋) 1996年(新橋) |
公眾參觀 | 開放時間:24小時 |
所有者 |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
官方名稱 | 澎湖跨海大橋 |
類型 | 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其他設施 |
評定時間 | 2003年12月11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2003年12月11日,澎湖縣政府公告跨海大橋為「歷史建築」,將大橋行政區歸劃至白沙鄉轄內,聯絡單位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但實際維護、管理單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的澎湖工務段。[4]
影響
[編輯]航運沒落
[編輯]民國50年代之前(約1960年代),西嶼、馬公之間長期倚賴船運(含軍船),跨海大橋完工後漸漸不敵陸運競爭,例如竹灣村民林自在經營「新竹福勝號」便因收入銳減,遂於1972年停航;原本往返大菓葉、馬公航線的公營「光武號」在跨海大橋通車後,虧損狀況日益嚴重,1979年9月光武號不慎被燒毀,公家單位便再也無意重修復航[1]:87-88,而原本因馬公對渡港商業雲集一時的大菓葉漁港,隨著交通優勢消失,繼而沒落[6]。
人口外移
[編輯]1970年跨海大橋落成後,原本繁華一時的大菓葉漁港轉趨沒落,隨著西嶼各聚落間的渡頭交通商圈不再,也加速西嶼的人口流失程度。[6][15]
觀光效益
[編輯]跨海大橋為縣道203號交通要道,為赴往西嶼鄉的必經之地,又因橋頭兩端入口處拱門造型別緻,以及蔣介石於1970年的落款題字,成為澎湖著名的觀光景點,跨海大橋北端入口處緊鄰遠近馳名的風景名勝-通樑古榕,每年吸引遊人如織。[16][17]
2001年,跨海大橋被票選為澎湖縣十大歷史建築之一,亦被推選參與台灣歷史建築百景競逐,後在全台灣中排名第十三位。[4]
內海生態
[編輯]由於跨海大橋全長2,494公尺,封閉路堤長達1,519公尺,約佔大橋總長的百分之六十,僅有餘下百分之四十為橋樑(975公尺),降低海水交換效率,並不利內海的水文生態。2021年1月13日,澎湖縣議員陳慧玲遂提出改建跨海大橋的呼聲,希望能獲得地方共識、審慎評估重建工程事宜。[18]
圖輯
[編輯]-
通樑村拱門
-
路面
-
西嶼橫礁村橋端
-
跨海大橋舊橋
-
夜景
交通方式
[編輯]- 自行開/騎車:沿路循澎湖縣道203號,往西嶼或外垵方向行駛即可抵達。[16]
- 大眾運輸:可搭乘澎湖縣公車,發車地點為位於馬公市區的公車總站。根據澎湖縣政府發布於2017年的公車路線,搭乘編號21公車(藍線:外垵線)或編號22公車(藍線:通梁線),於「跨海大橋站」下車;但欲前往跨海大橋的西嶼端僅能搭乘編號21的外垵線公車,並於「橋頭站」下車。[19]
- 台灣好行:搭乘交通部的澎湖台灣好行的「媽宮.北環線」亦可前往「跨海大橋」。台灣好行票券採「預約制」,必須於預定行程日的前一日下午六點完成預約事宜。從馬公市「西衛東站」發車,根據2021年公告單人一日券的票價為新台幣400元,但凡65歲以上、愛心票、設籍澎湖者票券售價為新台幣200元,2歲以下幼童則不收費用。[20]
相關條目
[編輯]相鄰道路
[編輯]澎湖縣主要橋樑 | |||
---|---|---|---|
北行道路 | 吼門水道 | 南行道路 | |
縣道203線 通梁村 |
跨海大橋 往 ←白沙鄉 西嶼鄉→ |
縣道203線 橫礁村 |
註解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謝, 國興. 《續修澎湖縣志.卷6.交通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15–17. ISBN 9860015139 (中文(臺灣)).
- ^ 2.0 2.1 〈澎湖跨海大橋建構概況〉.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4) (中文(臺灣)).
- ^ 黃慧敏. 〈金門大橋通車3 / 金門大橋寫工程新頁 國內最長跨徑脊背橋特色一圖看懂〉. 中央社. 2022-10-29 [202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4 (中文(臺灣)).
- ^ 4.0 4.1 4.2 〈澎湖跨海大橋〉. 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4) (中文(臺灣)).
- ^ 〈轄區介紹〉. 澎湖縣政府警察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中文(臺灣)).
- ^ 6.0 6.1 6.2 〈大菓葉〉.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中文(臺灣)).
- ^ 7.0 7.1 7.2 〈跨海大橋〉.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9) (中文(臺灣)).
- ^ 8.0 8.1 〈吼門〉.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中文(臺灣)).
- ^ 洪, 清林. 〈大磽礁〉.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中文(臺灣)).
- ^ 10.0 10.1 10.2 陳, 佳利. 〈顧好每座橋(上)〉. 我們的島 our island. 2019-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中文(臺灣)).
- ^ 〈澎湖跨海大橋刻石後記〉.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1970 [2021-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6 (中文(臺灣)).
- ^ 12.0 12.1 12.2 〈澎湖跨海大橋施工方式、工法〉.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4) (中文(臺灣)).
- ^ 洪, 清林. 〈大礁〉.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 ^ 洪, 清林. 〈流迴礁〉.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中文(臺灣)).
- ^ 呂, 致緯. 〈民意論壇/從澎湖經驗看南北竿大橋〉. 馬祖通訊周刊. 200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中文(臺灣)).
- ^ 16.0 16.1 〈澎湖跨海大橋〉.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中文(臺灣)).
- ^ 〈通梁古榕〉.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中文(臺灣)).
- ^ 鄒, 秀成. 〈跨海大橋改建可行性評估 橋梁長度有60%為封閉式路堤 恐造成澎湖內海生態浩劫 縣府爭取經費評估改建〉. 澎湖時報. 2021-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中文(臺灣)).
- ^ 〈公車路線圖〉. 澎湖縣公共車船管理處. 2017-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中文(臺灣)).
- ^ 〈媽宮.北環線〉. 台灣好行旅遊服務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