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名
漢名,又稱唐名、中國名。狹義是指漢族或比照漢族命名方式的人名,例如韓國、朝鮮、越南人的姓名,廣義則包括日本姓名以漢字命名的名稱。在中國歷史中,部分少數民族也會兼用、甚至改用漢名。日本人的姓名雖然可以寫成漢字,屬於漢字姓名,但有些也會另取漢姓漢名,如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另有漢名晁衡。古代琉球士族一般都有漢姓(庶民無姓氏),有些亦會取漢名,例如麻平衡,琉球名為真常,若用琉球姓名稱呼則是麻氏真常,若再加上封爵稱呼則是「麻氏儀間親方真常」。
古代中國有些民族會為自己取漢名,但不一定會取漢姓,如身為女真人的金朝完顏氏就保留自己原來的姓氏,只是另取漢式名,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漢名是「旻」,加上本身的姓氏就是完顏旻。
現在一些漢字文化圈以外的人也會取漢名,有些是因為本身喜歡中華文化,也有些是工作因素所取(如華語圈境外國家的涉華外交官或漢學家),亦例如英國政治人物的中文名採用常見的二字或三字,見英國政治人物官方漢化譯名列表。香港地區的媒體製作群,為了令角色的歐美名字更簡潔易記和更有親切感,在電視劇集或電影等作品的配音稱呼和字幕植入角色名稱時採用這種風格。中國近代一些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中人物姓名也採用這種風格。
漢人姓名
[編輯]漢族的傳統姓名系統(漢名)中包括姓、氏、名、字、號等。「氏」是同一姓下的人為表示家族分支而另起的名號,西周與春秋戰國時期有姓與氏者一般是名門望族之後,而習慣上稱呼一個人既有稱呼姓的,如姜子牙是姜姓呂氏;也有稱呼氏的,如孔子是子姓孔氏,商鞅(衛鞅、公孫鞅)是姬姓商(衛、公孫)氏。姓氏在秦朝合併,統一為姓;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起「字」的人越來越少,人們也習慣了用姓名稱呼彼此。所以現代人的稱呼只有「姓」和「名」組成。部分人或會因工作需要而使用化名、筆名、網名等,但不限於使用漢字。
古代有文化的讀書人家一般都會為家中男子取字,而且直至近代一直如此,如周恩來字翔宇,毛澤東字潤之,蔣經國字建豐,但皇帝是例外,古代皇帝的字有記載的並不多,而且一般是開國皇帝,如劉備字玄德、孫權字仲謀、曹操字孟德、朱元璋字國瑞、李淵字叔德。元朝和清朝的皇帝絕大多數沒有記載的字流傳下來,唯一的例外是溥儀字曜之。
部分中國的文人擁有「號」,如李白號青蓮居士、王守仁號陽明子、陶潛號五柳居士、孫文號逸仙。
名與字一般是有關係的,有可能是名的延伸或解釋,如毛澤東字潤之、諸葛亮字孔明、張飛字益德、關羽字雲長、胡適字適之、李敖字敖之、杜牧字牧之、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也可能有表示輩份的作用,如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管夷吾字仲、曹操字孟德;少數的與名的意義相反,如韓愈字退之。字也可以有多個,例如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又改字豫才。
習慣上稱呼一個人,在姓後有可能是稱名,如曹操、杜甫、王安石、毛澤東;也有可能稱呼字,如楊士奇(寓)、蔣介石、姜子牙;也有可能稱號,如蘇東坡、王陽明、徐霞客、曹雪芹;亦有習慣上的稱呼既不是名也不是字或者號,而是其他的稱呼,如陶淵明、孫中山。
在20世紀前,女性的名字通常不對外使用,一般使用姓氏來稱呼。比較為人熟知的例外是武曌、蔡琰(蔡文姬)和李清照。20世紀以後隨着思想開放,中國的女性開始對外稱呼姓名。
漢姓
[編輯]漢姓,指漢民族以及採用漢族姓氏或漢族風格的姓氏(漢化的姓氏)的其他周邊民族的姓。漢姓一般由一個漢字組成(單姓),也有少部分以兩個或以上漢字組成(複姓)。
姓名長度
[編輯]漢名(不包括日本名)除姓氏以外一般習慣用兩個字(雙名)或一個字(單名)。中國在西漢以前單名為主,然亦有雙名。在王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1]後不見雙名,然自晉朝後期、南北朝時雙名重新出現。直到現代則以雙名為主。在臺灣,中華民國法規[2]表示《姓名條例》並未規定不得以三字命名。[3]2015年5月23日,黃宏成台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成為當時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布的最長的姓名。[4]2021年3月在台灣發生的「鮭魚之亂」改名熱潮中,出現50字的姓名[5] 。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則規定姓名用字應當在二至六個漢字。 [6]
名字與家族
[編輯]區別輩份
[編輯]有些人名字中用一些方法來區別同一個家族的不同輩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個字表示輩分,稱為輩字,而用另一個字表示取名所標示的含義。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來表示同一輩分。傳統上家族中有男性要按輩取名,女性沒有限制。有些家族則是男女不同的輩字。
區別宗族
[編輯]由於有不少同姓但不同宗的情況,為了區別,有些家族會在姓和名之間加上祧字,這種做法在越南、日本、琉球較為常見,如吳權的子孫在姓名之間以「昌」字為祧字。在越南,有些祧字與姓融合變成複姓,如阮朝國姓阮福氏,本姓阮,福為祧字;類似的例子還有阮有氏、吳廷氏等。也有些融入名字中,當作其一部份。
琉球把祧字稱為「名乘頭」,是男子琉球名(名乘)的第一個字。尚氏名乘前為「朝」,如尚久的琉球名為「朝公」,姓名連稱即為尚氏朝公,其子尚豐琉球名為「朝昌」。麻氏名乘前為「真」,因此麻平衡又名麻氏真常,其子麻舉要又名麻氏真之。池城毛氏的名乘前為「安」。豐見城毛氏名乘前為盛。
名字與忌諱
[編輯]由於宗法制的影響,漢字文化圈傳統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諱的制度。講究為尊者諱,在言談和書寫時,遇到君父長上的名字一律要迴避。取名時除祧字外也不能取他們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日本除外,日本歷史上的公家貴族與武士也喜歡取父、祖名中的字為己名,象徵傳承。
但亦有例外。
現代社會很多人家不再避諱。金正日的父母分別名金日成和金正淑,他的三個兒子名金正男、金正哲、金正恩。前韓國總統盧武鉉之兄名盧建平,他的兒子盧建昊的名字卻又有伯父的「建」字。李鵬有兒子李小鵬。蔣孝勇有孫蔣得勇。
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在取名時儘量不取同父輩或祖輩同名或同音的字作為名字。由於避諱的影響,現代華語人士仍認為直呼長輩的名字為不敬。
非漢字地區姓名的漢式譯名
[編輯]此種情況是將本身沒有漢字的外語姓名譯成漢名,把外語名稱的特徵,如先名後姓、姓名間稍停(漢譯時以間隔號:「·」表示)等取消。該情形在西方人士與東方國度開始有邦交時已有使用。現在沒有漢名的外國人,會因希望擁有漢名、長期逗留漢字使用地區或身為知名人士而需要以這方式稱呼。例如熟悉中國文化、有「中國通」之稱的澳洲總理Kevin Rudd為自己取名陸克文,而英國殖民地時期的香港總督、或者是目前各國駐華外交官(如大使),很多都取有漢化譯名,以增加華語人士對其印象,例如文翠珊(Theresa May[7]),賀錦麗(Kamala Harris),彭定康(Chris Patten)。
漢化譯名的取法,一般分別將姓氏和名號的「最顯著讀音」(視乎先端部份或響亮程度)化成單字的姓和雙字的名,如印度前駐華大使,現任外交部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也有少數是化成漢語複姓或單字名,如美國前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北約前秘書長夏侯雅伯(Jakob Gijsbert "Jaap" de Hoop Scheffer)、前港督司徒拔(Reginald Edward Stubbs)、尤德(Edward Youde)。
以下還有一些依照漢化姓名而翻譯的漢化譯名,譯名的姓氏取原文姓氏的首個音節作音譯,名字取原文名字的:
-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英國、愛爾蘭文學家)
- 利瑪竇(Matteo Ricci) (天主教傳教士)
- 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天主教傳教士)
- 華飛烈(Frederick Ward)(美國籍軍官)
- 徐四金(Patrick Süskind) (德國作家)
- 何詩蓓(Siobhan Bernadette Haughey[8])(香港-愛爾蘭混血游泳運動員)
- 裴淳華(Rosamund Mary Ellen Pike) (英國演員)
- 葛培理(Billy Graham) (美南浸信會牧師)
- 馬誼郎(Elon Musk) (美國商人)
虛構角色:
(以上人名中的粗體字分別顯示姓氏譯音和原來姓氏的位置。)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漢書‧卷九十四‧匈奴傳第六十四:「時,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風單于,宜上書慕化,為一名,漢必加厚賞。單于從之,上書言:『幸得備藩臣,竊樂太平聖制,臣故名囊知牙斯,今謹更名曰知。』」
- ^ 中華民國79年(1990年)4月16日台內戶字第七九五三七九號函(79夏甲13期)83年法規彙編七0三00三
- ^ 姓名使用及更改. 臺南市政府建置. 2011-06-30 [2011年12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6).
- ^ 余雪蘭. 「可以簡稱黃總統」 全名15字破紀錄. 自由時報. 2015-05-24 [2015-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4).
- ^ 破紀錄!新北22歲男挑戰戶政系統極限50字 趁機告白:想帶妳吃鮭魚. ETtoday星光雲. 2021-03-18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7) (中文(繁體)).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姓名登记条例 第十四条. 中華取名網. 2011-03-17 [2011年12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8月12日).
- ^ 文翠珊個名咁港女 究竟邊個改?. 蘋果日報. 2016-07-16 [2017-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 ^ (繁體中文)萬聖節出世正宗「鬼妹仔」. 東方日報. 2013-09-12 [2017-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