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服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不同時期的歐洲北非服裝類型

服裝(亦稱為衣物、衣服、衣著)最廣義的定義,除了指軀幹四肢的遮蔽物之外,還包括了手部手套)、腳部襪子鞋子涼鞋拖鞋靴子)與頭部帽子)的遮蔽物,以及延伸出來的服裝配飾。幾乎所有的人類都有穿著衣物的文化。人類穿戴衣物有社會性的理由。服裝中的許多物件都帶有某種文化、宗教社會意義。某些色彩也和性別有關,例如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起,美國社會就習慣將藍色連結到男孩,使粉紅色連結到女孩,而在戰前的情況則剛好相反。

衣物能夠保護脆弱的人體免於天氣環境的傷害,在一些有潛在危害的活動(像遠足或烹飪時)可以提高安全的程度。衣物可以在人的皮膚和環境中間有一個阻隔,因此不容易受到昆蟲叮咬或是植物的傷害。衣物可以使身體維持在較舒適的溫度,避免過冷或過熱。在健康上,衣物也可以減少毒性物質或感染原進入體內,並避免紫外線傷害人體。

除了人類以外,人類也為動物設計了服裝。有些是作為寵物的飾品,有些則出於戰爭或特定防護需求。如盔甲防火衣太空衣等。

服裝的歷史

[編輯]

如果按照人口比率計算,今日幾乎所有的人類都穿着衣服。在自然條件下,普通服裝只需要數十年就會分解,因此考古學很難獲得相關的資料。如今關於服裝的史前史知識基本是根據可能是用來製作服裝的工具、原始人畫像乃至生物學研究等間接證據推斷而來。21世紀初由一種生活在人類衣服上的虱子做的線粒體DNA檢測表明,這種生物大於在7.2(±4.2)萬年前從寄生在人類頭髮中的虱子分離開來。據此推斷人類大約在17萬年前開始長時間地穿着服裝[1][2][3],這一時間同人類進非洲起源假說相接近。根據這個假說,具有高度智能的人類10萬年前從非洲離開,進入相對寒冷的歐亞地區。[4]摩洛哥一洞穴發現骨製工具與動物剝皮後留下的骨骼,表明人類至少從12萬年前就開始製作衣物。[5]已發現的可能是的工具最早出現在公元前3萬年的俄羅斯地區,[6]獸皮可能是最早也是最容易製作的服裝,利用樹葉樹皮藤蔓編製衣服則要稍晚一些,至於用纖維編制出,再用布製作衣服則更為複雜。在各種植物纖維中,亞麻是最早用於編制服裝的。而已知最早的亞麻纖維出現在距今3萬6千年的格魯吉亞[7][8]整塊的紡織物更難尋找。

漢服:襖裙
西裝
和服
現代溜冰表演服裝

而至於說人類為什麼會穿上衣服,也是至今不得而知。從古希臘時人類就開始考慮這方面的問題,流傳至今比較有影響力的假說有:[9][10]

  • 保護說:主要是為了驅寒保暖,避免蚊蟲叮咬等等。
  • 羞恥說:類似於《聖經》中的亞當夏娃,認為人類穿衣是為了遮羞。
  • 吸引異性說:與遮羞相反,認為穿衣是為了引起異性人類的注意。
  • 美化說:認為人類穿衣是為了使自己看起來更美觀。
  • 避邪說:主從神話文化的角度進行解釋。

實際上這些假說都有自己不能解釋的問題。

服裝的功能

[編輯]

服裝最主要的功能是保護穿著衣服的人,使得感到舒適。在天氣炎熱時,衣服可以使人不要曬傷。在氣候寒冷時,衣服隔熱的功能就格外的重要。若在室內時,衣服的保暖效果就比較不重要了,例如一般若在室內,人們就會將外套帽子手套等衣物脫下,特別是在休息或是睡眠的時候。服裝也和地區及氣候有關,像在較熱的地區或是天氣較熱時,就會穿著較通風、涼爽的衣服。

衣服也有社會及文化上的功能,例如表現個人特色、職業、性別及社會地位[11]。許多文化中,服裝的標準反映了有關端莊宗教性別社會地位等。服裝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味及個人風格。

衣服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材料組成。衣服材質英語Clothing material可以是皮革、皮草到天然或合成的纖維。不過不是所有蓋在身上的物品都稱為服裝。如果是攜帶而非穿戴在身上的物品(比如皮包柺杖雨傘),通常應該算是配件而非服裝。至於珠寶太陽眼鏡,雖然在普通口語中會說「穿戴」而非「攜帶」,但是它們通常也被視為是配件。

人類也會用化妝品香水與其他飾品來裝飾自己的身體;會將自己的頭髮、鬍子與體毛進行修剪、染色與改變,有時候也會動到皮膚刺青疤痕穿洞)。所有這些裝飾都會影響到整體的服裝造型感,但是卻不會成為服裝的一部分。

在一些特殊的環境下,則需要特製的衣服以保護人體,人類也因此發明許多不同環境下的衣物,例如太空衣護具潛水裝泳裝、養蜂人裝、高能見度服裝英語high-visibility clothing及其他保護用服裝。

便裝

[編輯]

服裝、配件與飾品傳達的社會訊息則包含了社會地位職業道德宗教關係、婚姻狀態、以及性暗示等等。人類必須知道這些符碼以辨認出傳遞出來的訊息。如果不同的團體對於同一件服裝或裝飾解讀出不同的涵義,那麼穿衣者可能會激發出一些自己所沒有預期到的反應。

社會階級

[編輯]

在許多社會中,擁有高地位的人會將某些特別的服裝或飾品保留給自己來使用。只有羅馬皇帝可以穿戴染成洋紅色的服裝;只有高地位的夏威夷酋長可以穿戴羽毛大衣與鯨齒雕刻。古代中國只有皇帝皇后才可以穿十二章衣翟服。在許多情況下,有些抑制浪費的法律體系會精細地管理誰可以穿什麼服裝。在其他的一些社會中,沒有法律會去禁止低地位者去穿戴高地位者的服裝,然而那些服裝的高價位很自然就限制了他人的購買與使用。在當代西方社會裡,只有富人能夠負擔得起高級定製服裝(haute couture)。擔心受到社會排擠也有可能限制了服裝的選擇。

職業

[編輯]

軍人警察消防隊員醫護人員通常會穿著制服,而許多企業中的員工也可能如此:比如在一些日本製造企業中,他們會要求員工穿着統一乾淨的服裝,一般為白色;既能表達公司對產品質量要求和嚴謹的作風,同時也弱化同一公司中階級的區別。中小學生經常會穿著學校制服,而大學生則穿著學院服裝。宗教人士可能會穿著修道士服袈裟。有時候單是一件服裝或配件就能夠傳達出一個人的職業與/或階級。比如說,主廚頭上所戴的高頂廚師帽

道德、政治與宗教

[編輯]

在世界上許多地區中,民族服裝與服裝風格代表了某個人隸屬於某個地區、地位、宗教等等。一個蘇格蘭人會用格子花紋(tartan)來宣告他的家世;一個正統猶太人會用側邊髮辮(sidelock)來宣告他的信仰;而一個法國鄉村婦女會用她的帽子(cap or coif)來宣告她的村莊。

服裝也可以用來表現一個人對其文化規範與主流價值觀的異議,以及個人的獨立性。在十九世紀的歐洲,藝術家作家會過著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並且刻意穿著某些服裝來震驚他人:喬治·桑(George Sand)穿著男性的服裝、女性解放運動者穿著短燈籠褲(bloomers)、男性藝術家穿著絲絨馬甲(waistcoat)與俗麗的領巾。波希米亞族披頭族(beatnik)、嬉皮哥德族龐克族繼續在二十世紀的西方進行這個反文化傳統。近年來連高級定製服裝都抄襲了街頭時尚,這或許讓街頭時尚喪失了某些震驚他人的力量,然而它仍舊激勵無數人試圖把自己打扮的酷炫有型

伊斯蘭教世界穆斯林社區中,通常對成年女性穆斯林服飾有所要求。通常除面部手部外,要求遮蓋身體所有部分。除遮蓋頭部希賈布外,更有進一步遮蓋全身的波卡

性暗示

[編輯]

許多服裝會表現出穿衣者的端莊儀態。比如說,許多穆斯林女性會穿戴上頭部或身體的遮蔽物來表現出她們的地位是值得尊敬的女性。有些服裝則可能有挑逗的意味。比如說,一個西方女性可能會穿著極高的高跟鞋、緊身暴露的黑色紅色衣服、誇張的化妝、華麗的珠寶以及香水來表現其性暗示。到底什麼樣的服裝是端莊或者挑逗的,在每個文化之間、在同一個文化裡面的不同脈絡下、以及流行隨著時間演進的起起落落而有極端的差異。更有甚者,某些人會選擇去表現出混雜的訊息。比如說,一個沙烏地阿拉伯婦女可能會穿著一件黑紗袍英語Abaya來表現其端莊,然而會選擇使用奢華的布料,並且剪裁合身的黑紗袍,再搭配上高跟鞋與時髦皮包。這些細節全都表現出性暗示來,儘管表面上的訊息是端莊的。

對於服裝的戀物

[編輯]

由於服裝與飾品經常與有許多連結性,人類可能會發展出對服裝的戀物。他們可能會強烈傾向於和穿了某些他們認為性感挑逗的服裝的人發展性關係。在西方文化中,這些戀物可能包含了極高的高跟鞋、蕾絲皮革或軍裝。日本平安時代的男性會渴望那些剪了平行劉海以及穿上好幾層絲袍的女性。衣著戀物的變化就和流行時尚一樣多。有時候衣物本身就會變成戀物的對象,例如:某些人們對於他人使用過的內衣褲及鞋襪產生渴望的心態不等。

極端情況下會發展成:歐洲束腹中國纏足

現代服裝廠

衣物材質

[編輯]

衣物材質一般包括棉,滌綸,錦綸等各種纖維製品的編制物,由編織產生布料最後加工成服裝。同樣的在現代社會中更多的材料被引進入了服裝材料的生產中,比如說金屬,紙等。

常見的衣物材料有:

較不常見的衣物材料有:

生命周期

[編輯]

保養

[編輯]

服裝的損壞來自內外兩個方面。以內側來說,人體脫落的表皮細胞、分泌的油脂、排出的汗、尿液及糞便,這些都會讓衣服變髒。以外側來說,陽光、濕氣、磨損及污垢也會使服裝表面受損。而跳蚤和虱子也可能會藏身在衣服中。若沒有清洗及修補,衣物穿在身上會讓身體發癢、看起來不好看,或者有些功能性損失(比如像鈕扣拉鍊可能會損壞無法使用,面料變薄甚至被撕破,等等)。

有時人們會一直穿一件衣服,不清洗,直到它不能穿為止。皮衣不易清洗,而樹皮布只要一洗就會溶解了。人們可以修補破損之處,將表面的髒污去除。不過舊的皮衣及樹皮布看起來就是舊舊的。

不過大部份的服裝是由布作的,而大部份的布是可以及修補的。

清洗、熨燙、存放

[編輯]

洗衣方式有許多種,從早期的在河溪旁的石頭上捶打衣物到現在用電動洗衣機清洗或乾洗(用水以外的乾洗劑溶解污漬)。水洗後需要晾乾或烘乾。有些材料遇水會縮水(如羊毛、皮革)或褪色(某些絲綢製品),此時可以配合化學溶劑乾洗。

有些纖維材料的衣物,若只是洗好晾乾,上面會出現皺紋,用熨斗燙過可以消除衣服上的皺折。而有些纖維衣物上面用的是免燙英語Permanent_press材質,即使不燙也不會有明顯的皺折。

修補

[編輯]

在過去,織補英語invisible mending是一門藝術。一個小心翼翼的裁縫可以將破口修補的完全看不出來。當今,衣服被視為消耗品。大規模生產的服裝比起修補衣服的手工費用更低。因此許多人寧願再買新衣也不願修補衣服。

循環

[編輯]

用過的不能穿的衣服可以被用來製作薄被英語quilt、抹布、地毯繃帶,以及其他很多家用的需要。舊衣物還可以被回收用於造紙。質量較好的舊衣物也會被大量收集、處理、分類後運送到貧窮國家繼續使用。

全球貿易

[編輯]

2018年,歐盟成員國進口了價值1660億歐元的服裝,其中51%(840億歐元)來自歐盟以外的國家。[12][13] 同年,歐盟成員國出口了價值1160億歐元的服裝,其中77%出口到其他歐盟成員國。[14][15][16]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報告,2022年全球服裝出口總額達到7901億美元,比2021年增長10.6%。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服裝出口國,出口額為1784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2.6%。其次是孟加拉國(408億美元)、越南(398億美元)、印度(361億美元)和土耳其(297億美元)。

相關條目

[編輯]

來源

[編輯]
  1. ^ Ralf Kittler, Manfred Kayser & Mark Stoneking, Molecular evolution of Pediculus humanus and the origin of clothing (PDF), Current Biology, 2003, 13 (16): 1414–1417 [2013-10-29], PMID 12932325, doi:10.1016/S0960-9822(03)00507-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9-10) 
  2. ^ Stoneking, Mark. Erratum: Molecular evolution of Pediculus humanus and the origin of clothing. [2008-03-24]. [永久失效連結]
  3. ^ "...Lice Indicates Early Clothing Us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ol Biol Evol (2011) 28 (1): 29-32.
  4. ^ Ralf Kittler,Manfred Kayser, and Mark Stoneking. Molecular Evolution of Pediculus humanus and the Origin of Clothing (PDF). Current Biology. 2003, 13: 1414–1417 [2010-11-07]. doi:10.1016/S0960-9822(03)00507-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24) (英語). 
  5. ^ 奇客Solidot | 科学家发现证据表明人类从 12 万年前起就开始制作衣物. www.solidot.org. [202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6. ^ Hoffecker, J., Scott, J. Excavations In Eastern Europe Reveal Ancient Human Lifestyles.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News Archive. 2002-03-21 [201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9) (英語). 
  7. ^ Balter M. Clothes Make the (Hu) Man. 科學. 2009, 325 (5946): 1329. doi:10.1126/science.325_1329a. 
  8. ^ Kvavadze E, Bar-Yosef O, Belfer-Cohen A, Boaretto E,Jakeli N, Matskevich Z, Meshveliani T. [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 30,000-Year-Old Wild Flax Fibers] 請檢查|url=值 (幫助). 科學. 2009, 325 (5946): 1369. doi:10.1126/science.1175404. 
  9. ^ 范福軍. 服装起源诸论浅析. 四川絲綢. 1998, 75 (2): 47–50 (中文(簡體)). 
  10. ^ 中国服饰的起源、形式与礼俗 (PDF). 北京科技大學. [2010-11-06]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11. ^ Flugel, John Carl, The Psychology of Clothes, 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Library No.18, New York: AMS Press. First published by Hogarth Press, London, 1976. First published 1930, ISBN 0-404-14721-6  Alternative ISBN 978-0-404-14721-1(此文是很早期探討服裝之社會-心理及實務功能的文章)
  12. ^ Where do our clothes come from?. ec.europa.eu. [2024-12-19] (英國英語). 
  13. ^ Sabry, Fouad. E-Textiles: Monitor personal health and detect early warning disease signs. One Billion Knowledgeable. 2022-08-31 (英語). 
  14. ^ Xuất khẩu hàng dệt may của Việt Nam sang thị trường Bắc Mỹ tăng mạnh. vsi.gov.vn. [2024-12-19] (英語). 
  15. ^ printblur.com. [2024-12-19] (美國英語). 
  16. ^ A closer look at clothes and footwear in the EU. ec.europa.eu. [2024-12-19] (英國英語).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衣服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