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紀澤
曾紀澤 | |
---|---|
出生 | 大清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荷葉黃金堂 | 1839年12月7日
逝世 | 1890年4月12日 大清順天府 | (50歲)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劼剛(字)、夢瞻(號) |
職業 | 清政府外交官員 |
知名作品 | 《中俄伊犁條約》 |
曾紀澤(1839年12月7日—1890年4月12日),字劼剛,號夢瞻,湖南湘鄉人,清代著名外交家,亦是清朝同治中興名臣。其為漢族官僚曾國藩之次子(長子紀第早殤),襲封一等毅勇侯;曾任清政府駐英、法、俄國大使,也是當時秉承「經世致用」新思維的知識分子。
生平
[編輯]1839年12月7日即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生於湘鄉。父親曾國藩、母親是衡陽歐陽廩生之女。出生當日,曾國藩赴京任翰林院庶吉士,不久由母親叔父偕往北京。四歲便在家塾就讀,師從長沙馮樹棠,十歲已經可以試作律詩。1853年,時值太平天國起事,由母親和舅舅歐陽柄銓送返湘鄉。1856年4月25日,與前雲貴總督賀長齡之女結婚,不幸於次年難產辭世。1859年9月,與陝西巡撫劉蓉之女再婚。
1860年、1861年兩次鄉試均落榜,因為科場運氣不佳,而專心研究經書典籍,涉獵世界知識。此時,與太平天國的戰爭已進入末期曾紀澤常去曾國藩軍營省親,又與其幕府中的幕僚交遊。薛福成、吳汝綸、黎庶昌、容閎都是他的好友。1865年,代父親重刻幾何原本。1866年11月,曾國藩平定捻亂後返回金陵任兩江總督,隨往。後,洋務運動開始,沿海各地開設了各式新廠,他與金陵機械局的馬格里相識,成為好友。
1870年3月,赴京應蔭生試,補為戶部員外郎。但曾國藩眼疾加重,遂返回金陵侍奉。次年,母親又病重,以西藥治癒。1872年,曾國藩病逝,又兩年,母親病逝。1877年,服喪期滿,繼承其父「一等毅勇侯」侯爵爵位。1878年,被清政府任命為駐英、駐法公使,同時補任為太常寺卿。
1880年,兼任駐俄公使。1881年,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改訂條約》)。1884年,因與清廷對清法戰爭持不同意見而被免除駐法公使職務。1885年,遭免除駐英、駐法公使,回國後任海軍衙門幫辦、戶部右侍郎、總理衙門大臣。
1890年4月12日(光緒十六年閏二月二十三日),病逝於北京,諡號惠敏。
外交生涯
[編輯]曾紀澤的外交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他在左宗棠收復新疆時與俄國進行的外交談判。1864年浩罕汗國貴族,軍事首領阿古柏發動叛亂,建立「哲德沙爾」政權,遭到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的西征軍討伐,兵敗身亡。俄國卻趁着西境混亂之時,奪取了包括伊犁在內的清朝領土。清朝政府派出戶部右侍郎署盛京將軍崇厚為談判代表,與俄國商討歸還伊犁事宜,但其草簽的《里瓦幾亞條約》卻割地賠款,令清朝損失了太多的利益。清廷拒絕承認此條約,在命令左宗棠繼續整軍備戰的同時,派時任駐英法公使的曾紀澤兼任駐俄公使,赴莫斯科與俄國談判改約。1881年經過修改的《中俄伊犁條約》(也就是俗稱的《改訂條約》)出爐,曾紀澤通過堅韌的據理力爭,加上左宗棠西征軍對俄國的有利勢態,將清朝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收回了伊犁九城的主權,以多付400萬盧布的代價,換回了兩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雖然俄國通過隨後的《勘界議定書》,使清朝又損失了1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這個改訂的條約仍然減少了清朝的權益損失,使得曾紀澤博得朝野的好評和西方外交界的尊重。
其後曾紀澤還參與了清英鴉片交易加稅免釐問題和朝鮮、英國強占緬甸等問題的對外交涉。1883至1884年,曾紀澤在巴黎就越南中法戰爭事務與法國政府進行談判,立場強硬,但由於越南戰事不利清廷上層意圖主和,1884年4月被解除駐法公使的職務,1885年6月卸任駐英俄公使職務。回中國前,曾紀澤用英文在倫敦《亞洲季刊》(Asiatic Quarterly Review)1887年1月號發表了闡述對清朝內政外交和列強對華政策觀點的文章《China, the Sleep and the Awakening》[1]、(中譯名《中國先睡後醒論》)。回國後參與海軍衙門事務,並力圖促進中國外交政策的改革,以及不平等條約之廢除。
墓葬
[編輯]曾紀澤死後,葬於長沙望城縣雷鋒鎮牌樓壩村桃子灣,是一處遵照清代侯爵制建造的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清代墓葬。墓坐東朝西,呈半環形布局,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原墓葬由墓冢、墓圍、墓碑、拜台、石闕、神道、石像生組群、墓廬、龜背石石碑等構成,規模宏大。其中墓冢為糯米混瓷澆築,其餘建築均為花崗石材質。
1958年,當地修建牌樓壩水庫,盡取墓地花崗石構件作為築壩材料,墓葬受到嚴重損壞並遭盜掘。青花瓷刻墓志銘亦遺失。[2]
評價
[編輯]嚴復在英國時曾說曾紀澤「門第意氣太重,天分亦不高」、「喜為輕藐鄙夷之事」、「天分極低,又復偷懦憚事,於使事模稜而已,無裨益」[3]。
蕭一山在所著《清史大綱》一書中評「曾紀澤是我國當時最了解國際形勢的外交家」,對使俄換約「不矜不伐,操心慮患的態度,真不愧為曾文正公之子!」[4]
著作
[編輯]- 《曾惠敏公遺集》
- 《曾惠敏公全集》
- 《曾惠敏公使西日記》
- 《曾惠敏公手寫日記》
- 《出使英法俄國日記》
- 《曾紀澤日記》
相關著作
[編輯]- 李恩涵 《曾紀澤的外交》
- 辛越 《大清公使曾紀澤》(歷史小說)
家族
[編輯]- 二叔:曾國潢(1820-1886),原名國英,字澄侯,曾麟書次子,族中排行第四,因此被曾國藩稱為四弟,曾氏兄弟間皆以族中排行相稱。
- 三叔:曾國華(1822-1858),字溫甫,曾麟書第三子,族中排行第六。平定太平天國時戰死於三河鎮。
- 四叔:曾國荃(1824-1890),字沅甫,曾麟書第四子,族中排行第九,人稱「曾老九」。平定太平天國的用力之將,官至兩江總督。
- 堂兄弟:曾紀瑞,兵部員外郎。
- 堂兄弟:曾紀官,戶部員外郎。
- 五叔:曾國葆(1829-1862),字季洪,後更名貞幹,字事恆,在兄弟五人中年紀最小。病死於雨花臺。
- 姑:曾國蘭,姑父王鵬遠。
- 姑:曾國蕙,夫王待聘,想當書吏不成。
- 姑:曾國芝,夫朱永春。
- 表叔:彭毓橘。
參見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注釋
[編輯]參考書目
[編輯]- 第十九章 列強帝國主義的侵華』之『英國強占緬甸,《新解白話中國通史(下)》ISBN:978-957-800-249-4
- 《郭嵩燾、嚴復、曾紀澤三人連環敘》,汪榮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