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嘎桑豬籠草
昂嘎桑豬籠草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目: |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
科: | 豬籠草科 Nepenthaceae |
屬: | 豬籠草屬 Nepenthes |
種: | 昂嘎桑豬籠草 N. angasanensis
|
二名法 | |
Nepenthes angasanensis | |
昂嘎桑豬籠草的分布地 | |
異名 | |
昂嘎桑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angasanensis)是原產於蘇門答臘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生長於海拔2200米至2800米的地區。[6]因昂嘎桑豬籠草的形態特徵類似於邁克豬籠草(N. mikei)和多巴豬籠草(N. tobaica),所以該類群的分類爭議較大。但也認為其可能是滴液豬籠草(N. densiflora)和多巴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7]
其種加詞「Angasan」來源於模式標本的採集地昂嘎桑山(Mount Puncak Angasan)。尚未發現昂嘎桑豬籠草的變型或變種。
形態特徵
[編輯]昂嘎桑豬籠草為藤本植物,可攀爬至9米的高處。莖呈圓柱形,直徑為2至4毫米。有分散短側芽發於地下根莖。節間距長2至6厘米。莖為深紅色至黑色。[1]
葉
[編輯]昂嘎桑豬籠草蓮座狀植株的葉片革質,無柄,線形。長5至7厘米,寬1至1.3厘米。葉尖為急尖,基部包住莖部周長的三分之二。羽狀脈發於中脈,斜向延伸,呈不規則的網狀。中脈兩側各有2至3條縱脈,出現於葉片外三分之一,大部分發於中脈基部,匯集於末端。昂嘎桑豬籠草側芽的葉片類似於蓮座狀植株的葉片,但更大型。其長10至20厘米,寬1.2至2.5厘米。中脈兩側各有3至4條縱脈。昂嘎桑豬籠草攀援莖的葉片也類似於蓮座狀植株的葉片和側芽的葉片。其垂直於莖部,呈披針形,葉片末端為鈍尖或漸尖。長10至12厘米,寬2至2.5厘米。[1]
葉片為綠色,在陽光下具光澤。中脈為淺綠色。籠蔓為綠色,靠近捕蟲籠的末端其顏色接近捕蟲籠。[1]
捕蟲籠
[編輯]昂嘎桑豬籠草蓮座狀植株的捕蟲籠面向植株中央,高6至8厘米,寬1.8至2厘米。其捕蟲籠的下部為卵形,中部為葫蘆形,上部為管形至略漏斗形。捕蟲籠腹面具一對籠翼,寬1至1.5毫米,具絲狀的翼須,長3至6毫米,每厘米8至12條。籠口為卵形,傾斜。幾乎無唇頸。唇前部寬1至1.5毫米,靠近籠蓋處寬3至4毫米。唇肋間距0.4至0.5毫米,唇齒長1.5至2毫米。捕蟲籠內表面的下半部具有微小的覆蓋型消化腺。消化腺分布均勻,圓形,直徑0.2至0.3毫米,每平方厘米約300個。籠蓋為卵形,略拱起,基部為心形。籠蓋的下表面零散的分布着一些微小的蜜腺。籠蔓的長度約為葉片的三分之二,無籠蔓圈。籠蓋基部的後方具有分叉的籠蔓尾,長0.3至0.4毫米。[1]
側芽的捕蟲籠類似於蓮座狀植株的捕蟲籠,但更大型。其捕蟲籠背向植株中心,高12至15厘米,寬3至4厘米。籠蓋長3至3.5厘米,寬2.5至2.8厘米。籠蓋下表面的中線和邊緣散布少量蜜腺,直徑約0.2毫米。籠翼縮小為一對隆起。籠蔓尾偶爾分叉,長6至7毫米。[1]
攀援莖的捕蟲籠的結構也類似於蓮座狀植株的捕蟲籠,但其下三分之一通常更接近於球形。高8至9厘米,寬1.8至2.5厘米。籠蓋長1.8至2.2厘米,寬1.5至2厘米。籠蓋下表面的蜜腺集中於中線,其餘散布於整個下表面,直徑約0.1毫米。籠翼縮小為一對隆起。籠蔓具有一個或兩個籠蔓圈。籠蔓尾不分叉或分叉,長3至4毫米。[1]
捕蟲籠的外表面為紅色至黑色,偶爾為綠底紅斑,其內表面為綠色或紅色。唇為綠色,偶爾為紅色或黑色。[1]
花序
[編輯]昂嘎桑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總花梗為圓柱形,長4至9厘米,寬1.2至2毫米。花序軸長1.5至3.5厘米,共9至17朵花。花梗輪生,帶1朵花,基部寬0.5至1毫米,花序頂部的花梗長3毫米,基部的花梗長9毫米。偶爾最底部的花梗基部具有長1至1.5毫米的苞片。花被片為披針形或杯狀,長4至5毫米,寬約1.5毫米。內表面具橢圓形蜜腺,直徑0.1至0.2毫米。心皮長5至7毫米,寬2至3毫米,靠近花序末端的心皮較短。果莢長2至2.7厘米,寬3至4毫米。花序為深綠色或灰色。[1]
毛被
[編輯]昂嘎桑豬籠草植株發育成熟的組織,其毛被非常稀疏。莖、葉片和花序無毛被。籠蔓披被絲狀的毛被,長0.2至0.5毫米。捕蟲籠和籠蓋覆蓋着稀疏的絲狀毛被,長0.3至0.5毫米。總花梗和花梗披被密集的絲狀短毛被,長約0.3毫米。花被片的外表面具少量毛被,邊緣具密集的絲狀的捲毛被,長0.05至0.1毫米。毛被為白色,花被片邊緣的毛被為棕色。[1]
分類關係
[編輯]1999年,布魯斯·薩蒙(Bruce Salmon)和里基·毛德(Ricky Maulder)對昂嘎桑豬籠草、邁克豬籠草和多巴豬籠草形態特徵上的對比。[1]
昂嘎桑豬籠草、邁克豬籠草和多巴豬籠草之間的形態特徵區別(Salmon & Maulder, 1999) | |||
形態特徵 | 昂嘎桑豬籠草 | 邁克豬籠草 | 多巴豬籠草 |
---|---|---|---|
習性 | 有發自地下根莖的側枝 | 無根莖 | 無根莖 |
籠蔓尾 | 分叉狀 | 叢狀 | 絲狀 |
唇齒 | 長1.5至2毫米 | 長0.2至0.4毫米 | 短於0.2毫米 |
莖 | 圓柱形 | 圓柱形 | 圓柱形至鈍三稜柱形 |
苞片 | 僅偶爾出現於最底部的花梗基部附近 | 出現於所有花梗的中部 | 量少,出現於花梗基部或略基部處 |
捕蟲籠腺體 | 300 / cm² | 150-180 / cm² | 200-250 / cm² |
花梗花數 | 1朵 | 1朵 | 2朵 |
雌性花序 | 55至125毫米;9至17朵花 | 40至80毫米;4至10朵花 | 195至400毫米;30至50朵花 |
2001年,查爾斯·克拉克對來自蘇門答臘島和西馬來西亞的豬籠草進行了分支系統學分析,共利用了70個形態特徵。以下為豬籠草進化樹的「第6分支」。昂嘎桑豬籠草與邁克豬籠草的相關性達79%。[8]
| ||||||||||||||||||||||||||||
自然雜交種
[編輯]已發現了關於昂嘎桑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 N. angasanensis × N. densiflora[8]
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Salmon, B. & R. Maulder 1999. Notes on Nepenthes from Northern Sumatr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8(1): 14–18.
- ^ Jebb, M.H.P. & M.R. Cheek 1997. 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Blumea 42(1): 1–106.
- ^ Cheek, M.R. & M.H.P. Jebb 2001. Nepenthaceae. Flora Malesiana 15: 1–157.
- ^ Danser, B.H. 1940. A new Nepenthes from Sumatra. Bulletin du Jardin Botanique de Buitenzorg, Série III, 16: 268–271.
- ^ (印尼文) Tamin, R. & M. Hotta 1986. Nepenthes di Sumatera: The genus Nepenthes of the Sumatra Island. In: M. Hotta (ed.) Diversity and Dynamics of Plant Life in Sumatra: Forest Ecosystem and Speciation in Wet Tropical Environments. Part 1: Reports and Collection of Papers. Kyoto University, Kyoto. pp. 75–109.
- ^ McPherson, S.R. & A. Robinson 2012. Field Guide to the Pitcher Plants of Sumatra and Java.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 ^ Schlauer, J. N.d. Nepenthes angasanens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Database.
- ^ 8.0 8.1 Clarke, C.M. 2001. Nepenthes of Sumatra and Peninsular Malaysia.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 Clarke et al. Nepenthes angasan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0. [11 May 2006].
- Hernawati & P. Akhriadi 2006. A Field Guide to the Nepenthes of Sumatra. PILI-NGO Movement, Bog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