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之子
撒旦之子 | |
---|---|
《南方公園》分集 | |
劇集編號 | 第1季 第10集 |
編劇 | 特雷·帕克 馬特·斯通 戴夫·波爾斯基(額外劇本素材) |
製作代碼 | 110 |
首播日期 | 1998年2月4日 |
客串演員 | |
| |
《撒旦之子》(英語:Damien)是美國動畫喜劇《南方公園》第一季第十集,1998年2月4日經喜劇中心頻道在美國首播。南方公園小學本集迎來新同學達米恩,他的父親是撒旦,派兒子來找耶穌,安排兩人打拳擊。撒旦體型龐大、肌肉發達,大部分鎮民都把錢押在他身上,但撒旦最終放棄比賽,原來他把注下在耶穌身上贏走大家的錢。
本集由《南方公園》主創特雷·帕克和馬特·斯通編劇,還有部分對白是戴夫·波爾斯基編寫,帕克擔任導演。節目在美國首播時因極其血腥並包括大量語言暴力內容而被定為TV-14-LV級,英國則劃為12級。劇集諷刺的內容包括宗教、信仰和善惡本質,還表達出對美國社會商業化、名流邪教,以及兒童天性的看法。《撒旦之子》原定為聖誕節特別節目,但帕克和斯通在製作期間改變主意,決定將《聖誕便便,黃金先生》作為第1季的聖誕劇集。
本集播出後獲得評論界的普遍好評,有320萬戶家庭收看節目首播,成為該周收視率最高的有線電視節目。這集是撒旦和兒子達米恩兩個角色的首度登場,其中達米恩的名字源於1976年恐怖片《凶兆》的大反派,撒旦之後則是《南方公園》的常見角色。帕克和斯通還表示,本集為卡特曼一角加入多種至關重要的個人特徵,這些特徵之前一直都沒有表現出來。此外,以口頭禪「準備開戰吧」聞名的拳擊賽播音員邁克爾·巴佛在劇集中以自己的真實身份客串出鏡。
劇情
[編輯]卡特曼的生日就要到了,他對此非常期待,並告訴每個會來參加聚會的朋友自己希望收到洛克人動作玩偶作為生日禮物,一些人對這種索要禮物的舉動感到不滿,但卡特曼馬上威脅會不讓他們吃他媽媽做的美食,立刻就令眾人都屈服了。孩子們的班上來了個名叫達米恩(Damien)的新同學,來自第七層地獄,是撒旦的兒子。班上的男生嘲笑「新來的小鬼頭」,達米恩還以顏色,把肯尼變成了鴨嘴獸。他還告知耶穌,撒旦會來到人間,與他展開善與惡的終極對決。南方公園的居民紛紛下注,比賽還會通過付費電視頻道直播,收費49.95美元。卡特曼得知這場比賽會在自己生日當天舉行並對此深感憤怒,其他孩子則在到底是參加聚會還是看比賽上糾結不已。
全鎮居民起初都押注耶穌獲勝,但在看到撒旦前來稱重時開始失去信心。撒旦體型龐大,肌肉發達,體重略超150公斤,耶穌則只有61公斤,鎮民紛紛改變主意,把注押到撒旦身上。耶穌之後發現,全鎮只有一個人賭他贏,而且這個人並非鎮上的天主教神父馬克西(Father Maxi)。深感鬱悶的耶穌請斯坦、凱爾和大廚幫他訓練。輔導員麥基先生(Mr. Mackey)建議達米恩不要在乎其他孩子的態度,就像班上很不受待見的英國孩子皮普(Pip)一樣始終保持善意待人即可。達米恩試着向其他孩子道歉,表示不該在操場放火,也不該把肯尼變成鴨嘴獸,稱他只是按父親的指令行事,對此別無選擇。但是,其他孩子並沒有因此更加友善地對待達米恩。卡特曼的生日聚會和耶穌與撒旦的拳擊賽都開始了,達米恩和皮普沒有獲得參加聚會的邀請,但卻雙雙前來參加,達米恩將皮普扔到空中並令其像煙花一樣爆炸,此舉終於為他贏得了其他孩子們的認可。然而好景不長,卡特曼打開凱爾送的禮物後發現裡面並不是紅色洛克人,而是《螞蟻上身》(Ants in the Pants)遊戲,這讓他很生氣,以至提前結束聚會,把眾人都趕了出去。
與此同時,耶穌因全鎮人民對他如此缺乏信仰感到心如死灰,面對撒旦的進攻,他也沒有心思還擊,甚至對撒旦「打我啊!」的嘲弄也無動於衷。不過,在大廚和孩子們的鼓勵下,耶穌還是輕飄飄地打出一拳。這一拳卻仿佛有着莫大的威力,撒旦中招後立即倒地不起,裁判讀秒後宣布耶穌獲勝。賽後撒旦公開了自己的計策,原來全鎮唯一押注耶穌獲勝的就是他,他故意輸給耶穌,贏走鎮民大量賭金和房產。鎮民對此深感憤怒,後來屎蛋氣憤的說「耶穌警告過你們別賭撒旦贏的。」 眾人意識到錯誤,於是向耶穌道歉,後者也接受了他們的歉意。金波·克恩(Jimbo Kern)發現肯尼變成的是一種很罕見的鴨嘴獸,所以開槍打死了他。達米恩向斯坦和凱爾告別,因為他的父親「總是在走南闖北」,所以他也不得不離開。斯坦和凱爾感到同情,稱「家長有時就是這麼殘忍」。另一邊,卡特曼一個人繼續過他的生日聚會,獨吞所有美食。
製作
[編輯]《撒旦之子》由《南方公園》主創特雷·帕克和馬特·斯通編劇,還有部分對白是戴夫·波爾斯基編寫,帕克還擔任導演。節目於1998年2月4日通過喜劇中心頻道在美國首播,觀眾和媒體都對之非常期待,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大受歡迎的上一集《聖誕便便,黃金先生》作為聖誕節特別節目早在1997年12月17日就已播出,兩者已經相隔了一個半月。[1][2][3]《底特律自由報》(Detroit Free Press)的麥克·達菲(Mike Duffy)在本集播出前就斷定,這集「無疑會成為該節目的標誌性時刻之一」[4]。實際上,帕克和斯通原本打算將《撒旦之子》作為《南方公園》第1季的聖誕劇集。雖然兩人一直計劃將黃金先生引入節目,但起初並沒打算讓它作為聖誕節角色出場,直到拍攝《撒旦之子》時才改變主意,將《聖誕便便,黃金先生》作為假日劇集。這一調整令《撒旦之子》延遲到《聖誕便便,黃金先生》之後播出,但從製作順序上《撒旦之子》仍比後者先完成。[5]
據帕克表示,他和斯通都不希望《撒旦之子》令基督徒或是別的任何宗教人士感到冒犯:「耶穌在《南方公園》裡是個大好人,他就在我們的節目裡,這集裡他還是英雄。我們並沒打算冒犯他人,只是想讓大家都笑起來」[6]。劇中新生達米恩受到同學欺負後還以顏色,這一劇情源自帕克在懷俄明州夏延一所小學的親身經歷,他到該校念書時,學年只剩3周就要結束了。帕克對此稱:「這很殘酷……其他人都已經有了各自的小團體,學年也很快就要結束,我根本不可能得到任何小團體的接納,於是我就只想摧毀和殺戳,這也正是本集的靈感所在。」[5]
以口頭禪「準備開戰吧」(Let's get ready to rumble!)聞名的拳擊賽播音員邁克爾·巴佛(Michael Buffer)在劇集中以自己的真實身份客串出鏡。帕克和斯通原本打算直接使用這句口頭禪,但之後發現巴佛已經從法律上把這句話註冊商標,考慮到購買口頭禪授權和聘請巴佛客串出鏡的成本不相上下,兩人乾脆請他前來客串演出。帕克和斯通都表示,巴佛為人友善,兩人都對這次同他合作感到愉快。以《癟四與大頭蛋》和《鄉巴佬希爾一家的幸福生活》(King of the Hill)聞名的配音演員邁克·喬吉(Mike Judge)原定為達米恩一角配音,而且已經錄製了多句台詞。但由於喬吉住在奧斯汀,隨着劇本的調整,他很難抽出時間趕回劇組重新錄製台詞,所以斯通選擇自己為該角色配音。[5][7]喬吉之後為《南方公園劇場版》中脫下大衣的肯尼配音,這時角色的聲音不需要再像之前那樣悶聲悶氣[8]。
《撒旦之子》進入動畫製作階段時,原本由帕克和斯通處理的大部分繪圖和動畫設計工作已開始逐漸委派動畫師團隊處理。兩人對劇中耶穌和撒旦的拳擊賽尤感自豪,這段動畫鏡頭採用的視角和三維元素在此前的《南方公園》劇集中都很少見,對此帕克稱這「絕對是我們(到目前為止)做出來的節目中動作場面最重要的一集。」[5]製作耶穌的動畫形象時,帕克和斯通有意在動畫中留下毛刺感,令人物左臉看起來仿佛長有鬍鬚。據帕克表示,他和斯通1995年製作的動畫短片《聖誕精神》中耶穌就是這種形象,這部做工粗糙的短片正是《南方公園》的前身,帕克希望保留人物身上的微妙特徵。[5]
據帕克和斯通表示,卡特曼的多種個人特徵都是在《撒旦之子》中首度浮現,並在此後的劇集中反覆體現。與之前的劇集相比,他的嗓音更高,而且有更多鼻音,更熱衷於抱怨,斯頓稱這是一種「自我放縱的口音。」[5]卡特曼之後的一些常見舉止也是通過這集首度同觀眾見面,例如他會用「Nyah」來代替「Here」(意為「這兒」),同朋友交談時會說「嘿你們這些傢——伙」(Hey you guuuuuuys)。據為卡特曼配音的帕克所說,這些個人特徵是在製作劇集時就這麼自然而然想出來的:「或者是有什麼原因吧,或者我只是沒了興致,但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我都是在試着把所有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堆到他身上,把所有的東西都就這麼放到一起。」[5]
撒旦在《撒旦之子》中首度登場,並在之後成為《南方公園》的常見角色。雖然撒旦在這集裡表現得邪惡而不擇手段,但在之後的劇集裡,他的形象更為體、敏感,而且經常體現出人物的複雜性。[9]根據帕克和斯通的原有設想,本集應該是天主教神父馬克西和學校輔導員麥基先生的首次出場,但兩個人物同樣出現在《聖誕便便,黃金先生》中,這集成為聖誕劇集後放在《撒旦之子》前面播出,所以兩個人物也是通過《聖誕便便,黃金先生》首次亮相。耶穌在之前的《南方公園》劇集中雖有出場,但都只是主持他的談話節目《耶穌和朋友們》(Jesus and Pals),《撒旦之子》是他首次與其他主要人物發生互動。帕克表示,許多觀眾認為這個角色只是個相信自己就是耶穌的瘋子,但他和斯通希望能通過這集向觀眾表明,這真的就是耶穌本人[5]。此外,南方公園酒吧也是在《撒旦之子》中首度出現,只不過店名就叫「酒吧」[9]。
帕克和斯通曾在節目播映前表示,《撒旦之子》會是肯尼始終沒有被殺害的第一集,但該角色實際上在拳擊賽結束時被金波開槍打死[10]。肯尼在這集裡變成鴨嘴獸,對此帕克表示:「我一直對鴨嘴獸很有興趣,他們就是那麼奇形怪狀的」[5]。劇中很不受同學待見的英國學生皮普源自查爾斯·狄更斯小說《遠大前程》的同名人物,根據《撒旦之子》原本的劇情設定,達米恩把皮普扔到空中,並令其像煙花一樣爆炸後,這個角色也不會再在之後的劇集中出現。但帕克和斯通之後改變主意,決定除肯尼外,不會讓《南方公園》的任何學生角色喪命,所以他們讓皮普在之後的劇集中繼續出場,表明他經過這次爆炸後並沒有死。[5]
1998年11月,《撒旦之子》和《南方公園》另外11集的DVD套裝發布。套裝共有3碟,本集同《象豬交合》(An Elephant Makes Love to a Pig)、《死亡》(Death)和《結膜炎病毒》(Pinkeye)一起收錄在第2碟。[11]2002年11月12日,《南方公園:第一季完整版》(South Park: The Complete First Season)的DVD發布,其中收錄了第1季包括《撒旦之子》在內的13集節目[12]。帕克和斯通為每集都錄製了評論音軌,但由於其中某些語句涉及的「標準」問題而未納入DVD,兩人都不接受DVD收錄這些音軌所需要的剪輯和審查,最終所有評論音軌都是經CD單獨發行[13][14]:1123。
主題
[編輯]有評論認為,《撒旦之子》諷刺的是宗教、信仰和善惡本質[10],還表達出對美國文化商業化和名流邪教的看法[16]。帕克表示,劇本中試圖諷刺的地方在於,耶穌的信徒居然那麼快、那麼輕易地就對他失去信心,還下注賭他會輸[4]。宗教作家米歇爾·克拉斯琴(Michel Clasquin)表示,這種背棄耶穌的行為表明:「與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人類似,該鎮居民的信仰無法經受艱難時期的考驗」[17]。帕克對此稱:「所有的人都選擇相信撒旦,最終他們都被耍了。這裡面的意義並不像看起來這麼簡單,而且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這段非常健康向上的意義。這正是《南方公園》成功的原因:有時它很有意義。」[15]
帕克還表示,他和斯通有意在這集裡通過「人文主義角度」來把耶穌表現成英雄[4]。克拉斯琴認為,劇中耶穌為滿足人們的期望而努力,並且對眾人都賭自己會輸感到失望,這樣的劇情就是為了表現前述的「人文主義角度」:「這種諷刺是在提醒人們注意耶穌人性化的一面。他真的就只是一個人,就像我們這些男男女女一樣。他也經常會感到害怕和傍惶」[17]。多位作家認為,這集還嘲諷了美國文化中無孔不入的商業化,諷刺美國人無論什麼東西都能作為商業活動大肆炒作,連宗教現象也不例外[17][18]。《明星紀事報》(The Star-Ledger)的馬特·佐勒·塞茨(Matt Zoller Seitz)指出:「他們不是在取笑宗教組織,而是取笑那些把宗教變得娛樂、把娛樂又變成某種宗教的人」[18]。塞茨還認為,本集嘲諷了像神父馬克西那樣「私下行為不檢點卻又要做衛道士的人」[18],一方面告誡教眾不要同撒旦站在一邊,但另一方面卻又下注賭耶穌會輸給撒旦[18]。
克拉斯琴認為,《撒旦之子》證明,人們很容易將流行文化同自己的宗教信仰混為一談,特別是劇中斯坦把《星艦奇航記》的台詞和耶穌基督的課程混淆的劇情。克拉斯琴還指出,即便神父馬克西也以為耶穌只是「公共電視節目中的那個傢伙,」[17]這表明那些看似最虔誠的人往往也不能對真正的宗教體驗保持開放態度。在克拉斯琴看來,耶穌和撒旦的拳擊賽正是對耶穌被釘十字架中多種元素的隱喻。[17]
除宗教主題外,達米恩在劇中受到其他學童不友善的對待,這諷刺的是學童往往會非常殘酷地對待新同學。斯通對此表示:「整個《南方公園》的基礎在於,這些孩子都是些小混球,是文明和社會約束了他們。很多嬉皮士和民主黨人覺得,我們生來都是天真純潔的,但社會令我們墮落;但我們卻相信,是社會管理着你,讓你成為更好的人,因為你小的時候就是個小混蛋。」[5]
文化參照
[編輯]《撒旦之子》的撒旦一角由帕克配音,他的配音靈感源自1988年恐怖片《養鬼吃人2》(Hellbound: Hellraiser II)結尾處的針頭鬼(Pinhead),他在回憶過去的人生,回憶自己還是好人時的聲音。動畫師為撒旦的形象繪製過多份草圖,帕克對此表示,描繪撒旦的方式實在太多,以至劇組很長時間都沒能決定採用哪一種。劇中的撒旦體型龐大、肌肉發達,這主要是因為劇情設定需要令耶穌看起來遠不是他的對手,他在之後的《南方公園》劇集中出場時也都保持這一形象。[5]
達米恩一角也是在這集中首度亮相,之後,他只在屈指可數的幾集裡作為背景人物出場,並且極少會有台詞,角色份量也都不能和《撒旦之子》相提並論。這個人物源於1976年恐怖片《凶兆》的大反派,童年時代的敵基督達米恩·索恩(Damien Thorn)。劇中達米恩施展魔法時出現的音樂同樣受到電影中音樂的直接影響,[5]這段惡魔般的合唱之後還會在《南方公園》第12季第2集《布蘭妮的新面孔》(Britney's New Look)中再現。《撒旦之子》中其他男孩告訴達米恩,說他的母親是條「真正的狗」,這一情節同樣源自《凶兆》,電影中敵基督的母親是胡狼。[9]
除邁克爾·巴佛外,美國拳擊運動經紀人唐·金(Don King)也以撒旦經紀人的身份出現在《撒旦之子》中[19]。帕克和斯通表示,他們對金並沒有任何個人恩怨,《南方公園》中的這種惡搞對象純屬隨機選擇[19]。斯坦在給耶酥打氣時提及,奧運會花樣滑冰運動員南茜·克里根曾在199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前受到另一位美國花樣滑冰選手坦雅·哈定的襲擊,克里根之後還是順利打入奧運會並奪得銀牌,但斯坦錯說成金牌,然後再由凱爾糾正。帕克對此表示,他覺得克里根當年雖只取得亞軍,但在美國選手中勝算極高。[5]斯坦在給耶穌打氣時還說:「你知道,有人曾說,『不要試圖成為偉人,只要做人就可以了。』」斯坦說自己引用的就是耶穌的話,但這實際上是1996年電影《星際旅行8:第一類接觸》的台詞[17]。《撒旦之子》還有提及歌手弗蘭克·辛納特拉的女兒南茜·辛納特拉。南方公園小學教師加里森先生(Mr. Garrison)在講解巴洛克藝術時期的偉大歌手時說:「南茜·辛納特拉的屁股倒的確是很好的選擇。」[9]
耶穌同撒旦的拳擊賽作為付費電視節目直播,這是戲仿收費有線電視頻道HBO中經過類似廣告宣傳的拳擊賽節目[9]。金波開槍打死變成鴨嘴獸的肯尼前大喊:「那東西正朝我們衝過來!」這句台詞源自之前的《南方公園》劇集《火山爆發》,金波在那一集裡帶着孩子們去打獵,並告訴孩子們在開槍前喊出這句話,以免在限制狩獵的法律上遇到麻煩[9]。卡特曼問達米恩是不是找靈魂音樂兼節奏布魯斯歌手史提夫·汪達剪的頭髮,這句話是在污辱達米恩,因為汪達雙目失明[9]。卡特曼希望生日時能收到全套洛克人動作玩偶做為禮物,不過這套有多種顏色的玩偶雖然名叫洛克人系列,但實際上卻是根據1993年開播的兒童真人動作電視劇《金剛戰士》設計,該劇在《撒旦之子》播映時仍然擁有相當高的人氣。劇本原本就是按《金剛戰士》設定,但由於涉及版權問題,喜劇中心頻道要求帕克和斯通做出調整。卡特曼實際拿到的禮物叫《螞蟻上身》,是現實生活中的兒童桌面遊戲。斯通覺得《螞蟻上身》是「有史以來最爛的遊戲」,所以劇中的卡特曼會對這份禮物深感不滿。[5]
反響
[編輯]《撒旦之子》在美國首播的尼爾森收視率成績為6.4,創下《南方公園》新高,直到兩周後才被《機械怪獸史翠珊》打破(該集的尼爾森收視率為6.9,相當於有320萬戶家庭的540萬觀眾收看)[20]。《撒旦之子》是該周美國收視率最高的有線電視節目,在18至49歲年齡段觀眾群的收視人數還要高於收視家庭數[21]。喜劇中心當時的黃金時段節目收視率平均只有27.6萬戶,《南方公園》開播前,該頻道的最高收視紀錄也只有124萬戶,由《荒唐阿姨》(Absolutely Fabulous)第2季的第1集創下[22]。
據帕克表示,雖然《聖誕便便,黃金先生》獲得巨大成功,但他所聽到的大部分針對《撒旦之子》的直接反響都屬負面,他覺得這是「第一次反彈」[5]。他在之前的《南方公園》劇集播映期間就曾遇到類似情況,劇迷批評節目正在失去優勢,帕克和斯通都已「江郎才盡」[5]。帕克稱:「我們老是聽到這樣的話,那感覺就像『江郎才盡?啥意思啊,我們幹嘛啦,拿了什麼好處,又幹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兒啦?』我們所做的不過是堅持把我們覺得有趣的東西做出來,又沒開始播廣告或是別的什麼。但每個人都在嚷嚷,說我們江郎才盡了。」[5]不過,劇集還是得到評論界的普遍好評,被譽為《南方公園》的「經典劇集」之一[23][24]。
《滾石》雜誌撰稿人道格·普拉特(Doug Pratt)稱《撒旦之子》是《南方公園》第1季的「亮點」[14]:1126。《橙縣紀事報》(Orange County Register)的金尼·利特菲爾德(Kinney Littlefield)稱,「本集再次證明,對於那些真人節目碰都不敢碰的熱門話題,動畫片是絕佳的探討平台。《南方公園》的善惡寓言比《克里斯蒂》(Christy)和《天使在人間》(Touched by an Angel)中的任何內容都更深刻易懂」[10]。不過,利特菲爾德覺得劇中包括「攪屎棍」在內的一些台詞已經令人越來越感到多餘[10]。加里·巴德扎克(Gary Budzak)在《哥倫布電訊報》(The Columbus Dispatch)撰文稱,《撒旦之子》可能是《南方公園》「至今最離譜的」劇集[25]。《博根紀錄報》(The Record)的弗吉尼亞·羅漢(Virginia Rohan)稱讚劇集「很有趣,而且正義最終也戰勝了邪惡,只不過是以錯誤的原因」[26]。《芝加哥太陽報》作家朗恩·格拉漢克(Lon Grahnke)給予本集的評分為三星,稱劇集既新奇又好笑[27]。埃里克·明克(Eric Mink)在《紐約每日新聞》撰文稱這集「好笑得要命」[16],並稱讚劇中的諷刺元素,不過他覺得這些元素可能會令部分觀眾非常反感。「孩子們在拳擊賽中間休息時用頗具褻瀆性的話鼓勵耶穌,即便臉皮比較厚的觀眾,對這樣的內容可能也會感到些許不適」[16]。《明星紀事報》記者馬特·佐勒·塞茨也有類似看法,稱「今晚的節目很瘋狂,庸俗的同時還在褻瀆神明的邊緣遊走,不過,如果你對此能夠接受,那麼節目就足以令人笑到癱瘓」[18]。
參考資料
[編輯]- ^ Anderson, John; Werts, Diane. The latest entertainment news and more...flash!. Newsday. 1998-01-20: A12.
- ^ Weintraub, Josh. South Park' creators are zany kids at heart – Colorado graduates Parker, Stone can't help but pull for Denver. 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1998-01-20: 8.
- ^ Minge, Jim. America Loves That Dancing Baby Featured on "Ally McBeal". Omaha World-Herald. 1998-01-22: 36.
- ^ 4.0 4.1 4.2 Duffy, Mike. Good and evil to duke it out in new "South Park" episode. Detroit Free Press. 1998-02-04: 6C.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Trey Parker, Matt Stone. South Park: The Complete First Season: "Damien" (CD). Comedy Central. 2003.
|at=
被忽略 (幫助) - ^ Feran, Tom. "South Park" a runaway cult hit. The Plain Dealer (Cleveland, Ohio). 1998-02-03: 5E.
- ^ Cheplic, Matt. 'As Crappy As Possible': The Method Behind the Madness of South Park. digitalcontentproducer.com. 1998-05-01 [2014-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2).
- ^ FAQ: In 'Meet the Jeffersons' and in BLU you can hear Kenny's voice without it being muffled by his hood. But the voice in the movie sounds different from the episode!! Was it done by two different people?? If so why and who did the voice?. South Park Studios. 2010-06-24 [2014-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2).
- ^ 9.0 9.1 9.2 9.3 9.4 9.5 9.6 Stall, Sam. The South Park Episode Guide: Volume 1, Seasons 1–5. New York City: Running Press. 2009: 28–29. ISBN 0-7624-3561-5.
- ^ 10.0 10.1 10.2 10.3 Littlefield, Kinney. Good and evil are a laughing matter on bratty new episode of "South Park". Orange County Register. 1998-02-03.
- ^ Perry, Vern. Not just another pretty face. Orange County Register. 1998-11-13: F33.
- ^ Lawson, Terry. 4-disc "Rings" could take up a whole weekend. Detroit Free Press (Detroit, Michigan). 2002-11-12.
- ^ Owen, Rob. "South Park" warped and worthy. Pittsburgh Post-Gazette. 2002-11-22: 39.
- ^ 14.0 14.1 Pratt, Doug. Doug Pratt's DVD: Movies, Television, Music, Art, Adult, and More!. UNET 2 Corporation. 2005. ISBN 1-932916-01-6.
- ^ 15.0 15.1 Barber, David. Bad as they #$"@&/%! wanna be The creators of the cult hit South Park say they aren't bad – just misunderstood. The Globe and Mail (Canada). 1998-08-08: 8.
- ^ 16.0 16.1 16.2 Mink, Eric. "South Park" on religion: Unbelievably tasteless & funny. Daily News (New York). 1998-02-04: 65 [2015-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9).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Clasquin, Michel. Quagga kultuur: reflections on South African popular culture. Aurora Press. 2003: 72. ISBN 0-620-29867-7.
- ^ 18.0 18.1 18.2 18.3 18.4 Seitz, Matt Zoller. Unholy "South Park" tests the limits. The Star-Ledger. 1998-02-04: 53.
- ^ 19.0 19.1 Vognar, Chris. Brats entertainment; South Park' creators potty hardy on Comedy Central show. The Dallas Morning News. 1998-02-01: 1C.
- ^ Comedy Central's "Mecha-Streisand" Episode of "South Park" Breaks Its Own Ratings Record by a Nose With a 6.9 HH Rating Beating ABC. Business Wire. 1998-02-20.
- ^ McCabe, Janet; Akass, Kim. Quality TV: Contemporary American Television and Beyond. I. B. Tauris. 2007: 91. ISBN 1-84511-511-2.
- ^ Duffy, Mike. Rudeness rules! Comedy Central hit "South Park" is smarter than it looks. Detroit Free Press. 1997-12-16: 1D.
- ^ Lowry, Brian; Strachan, Alex. True South: South Park's success has spawned 40 more episodes, a movie and a new deal for its young creators. Hollywood. 1998-04-28: E5.
- ^ Shister, Gail. Latest project for ABC's Cokie Roberts: her first best-selling book.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1998-05-13.
- ^ Budzak, Gary. This potpourri should tickle almost anyone's ribs. The Columbus Dispatch. 1998-02-02: 6B.
- ^ Rohan, Virginia. You can't go home again. The Record (Bergen County, New Jersey). 1998-02-02: Y01.
- ^ Grahnke, Lon. Tonight's outrageous cable programs. Chicago Sun-Times. 1998-02-04: 51.
外部連結
[編輯]- 《撒旦之子》全集在線觀看(南方公園工作室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互聯網電影數據庫上〈Damien〉的資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