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憶苦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憶苦飯,全稱「憶苦思甜飯」,是中國大陸五六十年代及文化大革命期間「憶苦思甜」群眾活動中的一種。

背景

[編輯]

「憶苦飯」被號稱代表了「舊社會」的飲食標準。其「苦」是相對於白面大米等正常主食而言的,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日占區和國民黨統治時期,民眾往往需食用「混合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觀音土」和樹皮草根之類才不會餓死。共產黨在紅軍長征時期,部隊也常常因為缺糧而靠食用皮具,野菜等等維持生存,因此食用劣質食物的行為日後成為貧苦出身的證明和革命的光榮事跡。[1]「憶苦飯」作為對這類動盪時期非正常食物的還原,理論上是越難吃、憶苦思甜的效果就越好,通過反差會讓人更對新社會感恩戴德。

事實上「憶苦飯」的基本模式其實並非是文化大革命時期首創。中國封建時代的皇帝,皇族和官僚都有形式類似的活動,較為人知的如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和滿清王室的「哈爾巴子」。[2]

製作

[編輯]

「憶苦飯」常用材料是所謂「粗糧」,包括玉米麵、高粱米/面,山芋乾/粉、麥皮和玉米麵的「混合面」、芋頭花、南瓜花、蘿蔔野菜米糠,榆錢等等。[3]材料並沒有定式,因地制宜,唯目的均是以讓食物儘量難以下咽。還有說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指出部分地區和單位製作憶苦飯存在故意不放鹽,或使用腐爛物,稀泥,沙子,煤炭之類通常不可食用,乃至危害健康的物質作為原材料,來增加「憶苦」效果

過程

[編輯]

吃「憶苦飯」往往帶有較強的儀式性。活動一般在重大節日、家人生日或學生農忙勞動時舉行。有些人會親手調理「憶苦飯」給家人食用,亦有人在學校或單位烹製,又或把隊伍帶到農村請農民烹製。開飯以前,往往還要先聽憶苦報告,既可以是貧下中農現身說法,也可以是聽錄音。報告結束後,往往還有喊口號,唱憶苦歌等環節。[4]

吃的時候,政治積極分子通常要起帶頭示範作用。無論多苦澀難吃,都必須強撐著往下嚥。參與者如果表現出抗拒或者遲疑,就可能被視為政治上不積極或者「態度有問題」,從而受到批判或者懲罰。

憶苦飯也存在流於形式的情況,即很多時候食物只是粗淡而並不刻意往折磨人的方向烹調。[5][需要較佳來源]當然這種情況如果被好事者揭發,有可能被「上綱上線」招致政治上的麻煩。

評價

[編輯]

正面評價

[編輯]

「憶苦飯」在大行其道之時受到主流輿論的推崇才得以大力推廣。《人民日報》都曾以讚揚口吻報導「憶苦飯」活動[6],稱該活動能「讓人不忘本,增強繼續革命的自覺性」。[來源請求]

負面評價

[編輯]

文革之後「憶苦飯」在不少「傷痕文學」和回憶錄里被提及,多帶有負面色彩,代表者如作家王小波的同名作品。批評者認為「憶苦飯」具有宗教式的自我懲罰特徵,高度形式主義化,違背人的主觀意志。除了無謂的折磨效果,無助於達到讓參與者提高「精神覺悟」的初衷。

影響

[編輯]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論調不再被中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強調,「憶苦飯」漸不再作為官方推薦的意識形態教育手段。

「憶苦飯」的名義卻以商業化的形式得到保留。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大陸一些以「農村」、「紅色教育」和「懷舊」為主題的旅遊景點時以「吃憶苦飯」作為旅遊活動的一部分。[4]但這種「憶苦飯」通常只是改良過的粗糧食品,已經沒有了原本的政治教育性質。而按照某些健康食品學說,粗糧製品在當下甚至被視為是有益健康的食品。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22-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4). 
  2. ^ 存档副本. [202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5). 
  3. ^ 傑夫. 吃忆苦饭的往事. 華夏知青網. 2005-04-10 [2018-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年4月10日). 
  4. ^ 4.0 4.1 存档副本. [2022-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4). 
  5. ^ 存档副本. [2022-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4). 
  6. ^ 存档副本. [202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5). 
  • 王小波《憶苦飯》
  • 錢武立《難忘「六一」憶苦飯》,載於《南京晨報》2004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