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 Taroko National Park | |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富世291號(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
座標 | 24°10′N 121°20′E / 24.167°N 121.333°E |
面積 | 92,000公頃(920平方公里) |
建立 | 1986年11月28日 |
訪客量 | 3,267,612人次 (2017年)[1] |
管理機構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
網站 | www.taroko.gov.tw |
太魯閣國家公園(德路固語:Rngayan qmita kana klwaan Truku[2])是中華民國第四座成立的國家公園。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國家級風景區,1986年11月12日公告計畫,1986年11月28日成立管理處。位於台灣東部,地跨花蓮縣、臺中市、南投縣三個行政區。園內有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通過,稱為中橫公路系統。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崖壁峭立,景緻清幽,「太魯閣幽峽」因而名列台灣八景之一。[3]此外,園內的高山地帶保留了許多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如山椒魚等。
「太魯閣國家公園」因雄偉的斷崖、河階地、開闊河口沖積扇及峽谷等地質地形,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七項;以及地殼持續活躍隆起的上升運動,造就太魯閣峽谷渾厚雄偉的景觀,生物多樣性與獨特性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九項;此外,此區未受人為破壞的原生植被與森林,讓棲息其間的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並產生互相依賴的關係,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十項,因此被文化部遴選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4]
名稱
[編輯]「太魯閣」或「大魯閣」一詞原為太魯閣族之自稱「Truku」。16世紀前後,賽德克族人由南投越過中央山脈遷居花蓮的立霧溪、木瓜溪流域,後居住在花蓮的族人產生自我認同,遂自稱為「太魯閣族」。其原音為「Truku」(德路固),日治時期被稱為「Taroko」(太魯閣),「太魯閣」的名稱,也因為太魯閣族人居住於此而得名。[5]
歷史沿革
[編輯]太魯閣國家公園計畫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6]。1937年12月27日,臺灣總督府國立公園委員會公告「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成立,包括現今雪山及太魯閣等地,面積達27萬公頃,但因日治時期結束而廢止。
至1979年,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指定太魯閣地區、中橫公路大禹嶺、合歡山一帶及蘇花公路為國家公園及國家道路公園,最終於1984年完成界定國家公園範圍。1986年11月12日,太魯閣國家公園計畫正式公告實施,國家公園範圍南北長約38公里,東西寬約41公里,面積共計92,000公頃,涵蓋行政區包括花蓮縣秀林鄉74,800公頃、臺中市和平區9,500公頃以及南投縣仁愛鄉7,700公頃,太魯閣國家公園籌備處與首任處長為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創所所長徐國士。[7][8]
2021年11月28日,Google台灣版將長春祠畫成首頁塗鴉以慶祝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35週年[9]。
2024年4月3日,花蓮地震重創太魯閣國家公園,其中錐麓步道、得卡倫步道、燕子口步道、砂卡礑步道、白楊步道和慈母橋步道等景點與聯外道路均發生大小坍方,導致數名遊客傷亡以及近千名遊客被困在園區內。[10]當天地震後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立即宣布關閉園區,修復工作進程尚無法預估,園區將關閉至對進行安全評估後再另行通告開放。[11][12]
自然環境
[編輯]地形、水文
[編輯]國家公園東臨太平洋,中央山脈北段通過園區,園區最高點為海拔3,742公尺的南湖大山[8]。海拔三千公尺以上之高山寒帶地區面積約占國家公園範圍的7.2%,列名台灣百岳的山峰共27座。一千公尺至三千公尺之溫帶山地地區約占全區78.4%,坡度55%以上地區約占園區面積44.7%。
水系大致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東側主要屬於立霧溪集水區,占國家公園面積的65.7%,少部分屬於木瓜溪或三棧溪流域;西側則分屬大甲溪或濁水溪上游,兩集水區占國家公園面積的20%[8]。
全區南、北地勢均高,中央地帶因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碰撞交界以及太平洋西岸亞熱帶颱風豪雨區,產生複雜的地質現象。持續進行的極速造山運動,以及立霧溪的極速下切作用,形成奇特之高山、峽谷地形[13]。太魯閣狹窄呈V字型的大理岩峽谷,深度超過1,000公尺,大理岩岩層厚度達千餘公尺以上,分布範圍廣達十餘公里。
氣候
[編輯]園區東部由海平面到500公尺以下地區,屬於亞熱帶夏季濕潤炎熱氣候區;南、北、西側位於海拔3,000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區,屬於高山寒帶氣候區;其餘在海拔1,000公尺至3,000公尺山區,則為山地亞熱帶濕潤炎熱氣候區[8]。溯立霧溪而上,年平均氣溫由海拔100公尺處的23℃逐步遞減,至海拔3,000公尺的合歡山一帶,年均溫為7℃。到南湖大山及奇萊山一帶3,500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區,年均溫則降為4度,其中冬季12至2月間月均溫都在0度以下,最低溫更會低至-10度以下。國家公園範圍內年雨量幾乎都在2,000mm以上,無明顯旱季,夏季易受颱風影響,2,500公尺以上山區,冬季已有降雪。
生態
[編輯]根據調查,園區內已發現動物物種1,517種[13]。園區至少有46種哺乳類,約占臺灣陸域哺乳動物的一半。有15種屬於臺灣特有種,以臺灣森鼠分布面積最廣。園區鳥類至少有173種,並包含了臺灣所有的特有種鳥類24種,其分布以中橫公路大禹嶺至慈恩一帶鳥類最多。兩棲類至少有15種,占臺灣兩棲類之半。其中除盤古蟾蜍、莫氏樹蛙、梭德氏赤蛙和山椒魚之外,大部分都分布在1,000公尺以下之潮濕地區。爬蟲類至少34種,約佔台灣爬蟲類之三分之一,其中特有種至少包含菊池氏龜殼花、標蛇、斯文豪氏遊蛇、雪山草蜥、斯文豪氏攀蜥、台灣蜓蜥等6種。立霧溪主流及其支流發現有21種溪流魚類,其中包括臺灣纓口鰍、臺灣石賓 、大吻鰕虎及粗首鱲等特有種4種。
園區昆蟲至少有1,150種,其中蝶類就至少有239種,且有寬尾鳳蝶、曙鳳蝶等28種屬臺灣特有種;蛾類據初步調查,已發現至少有340種。甲殼類至少發現有22種,其中蝦類至少有2科13種,其中以長臂蝦科的12種所佔比例最高。蟹類至少有2科6種,分屬於方蟹科的台灣絨螯蟹和字紋弓蟹,以及溪蟹科的扁足澤蟹、灰甲澤蟹、細足澤蟹和太魯閣澤蟹。貝類方面,根據調查資料,共記錄陸生軟體動物計 15科43種,佔台灣約220種陸生軟體動物物種數之五分之一,其中29種為台灣特有種,再併計文獻紀錄共至少有55種,包括高山豌豆蜆以及分布於立霧溪的壁蜑螺。
園區森林覆蓋區域約占75%,其中天然林占絕大部分,依其優勢種區劃,以2,000公尺以下,300公尺以上之常綠闊葉樹林所占面積最廣;人工林占6%;草生地及疏生林地約占13%,分布於高山積線或土壤發育不良之岩壁;其餘為地質脆弱造成之裸露地達10%左右[13]。已紀錄植物共2,093種,包括單子葉植物355種、雙子葉植物1,166種、裸子植物17種、蕨類370種、苔蘚類185種。
人文景觀
[編輯]當地至今已發現多處遺址,於立霧溪河口右岸,太魯閣大門牌坊前100餘公尺處之上方河階地上,為鄰近國家公園計畫區的富世遺址所在地化,距今已有2,000年之歷史[13]。國家公園區內原為太魯閣族部落分布地區,除少數部落外,其餘部落舊址多已無人居住。
清同治13年(1874年)至光緒2年(1876年)間,沈葆楨來台時所修築之三條連繫東、西岸交通道路中的「北路」,為當地文獻記載中最早由官府維修之道路,到了日治時期又經重行改建,是現今蘇花公路前身。日治時期另由官方開闢的合歡越道路與之後由中華民國政府動員修築的中橫公路,則成為園區主要聯外要道及景觀公路。大正4年(1915年),在太魯開峽口興建跨越立霧溪之「仙寰橋」,為當時進入太魯閣峽谷的第一座鐵線橋,戰後更名為「長春橋」。
地理環境
[編輯]合歡群峰
[編輯]位於國家公園西側,由鄰近七座山[註 1]所串連,其中五座名列臺灣百岳[註 2]。
奇萊山
[編輯]位於國家公園西側,標高3,607公尺。奇萊山素以險峻著名,是臺灣發生最多山難的山區之一,所以有「黑色奇萊」的稱號。
中央尖山
[編輯]位於國家公園北側,標高3,705公尺,為中央山脈第四高峰。與大霸尖山、達芬尖山合稱「三尖」,高度為三尖之首。
南湖大山
[編輯]位於國家公園北側,標高3,742公尺。與玉山、雪山、秀姑巒山、北大武山合稱「五嶽」,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五座高山之一。
清水山
[編輯]位於國家公園東側花蓮縣秀林鄉。和三角錐山、塔山合稱太魯閣三山[14]。
園內景點
[編輯]太魯閣牌樓
[編輯]太魯閣牌樓是象徵進入中橫公路的指標建築,也是遊客前往太魯閣峽谷途中會停駐拍攝之景點。
長春祠
[編輯]長春祠的建築採中國古典唐代亭台樓閣風格,並依照附近地勢嵌入山壁之間,精巧而莊嚴。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直瀉而下,終年不歇,形成「長春飛瀑」,為中橫公路的一處盛景。
燕子口
[編輯]為太魯閣峽谷的一段大理石峭壁,峭壁有許多小洞穴,因常有小雨燕、洋燕在峭壁間覓食或築巢,形成「百燕鳴谷」的奇景,因而成「燕子口」。
九曲洞
[編輯]中部橫貫公路在此穿山鑿洞而建,形成許多彎曲的山洞,故稱「九曲洞」。
天祥
[編輯]區內設有「天祥遊客中心」,以及公車、郵局、晶華酒店、天祥青年活動中心可提供飲食和住宿。
清水斷崖
[編輯]位於清水山東側,高1000多公尺。為臺灣八大景之一。
合歡山
[編輯]合歡山冬季白雪皚皚,素有「雪鄉」之稱。
其他景點
[編輯]-
太魯閣牌樓
-
長春祠
-
太魯閣燕子口隧道
-
九曲洞
-
清水斷崖
-
合歡山管理站
體育休閒活動
[編輯]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於2000年首度舉辦太魯閣峽谷馬拉松,現已成為臺灣知名的馬拉松賽事,每年於11月舉行,可吸引萬人以上報名參加[15][16]。同樣於11月左右舉行的太魯閣峽谷音樂節,自2002年創辦後也成為臺灣東部地區的年度重要音樂活動[17]。另為了推動登山教育,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籌備的國家公園登山學校於2010年掛牌成立,訓練與活動基地分佈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內[18][19][20]。
姊妹國家公園
[編輯]照片集
[編輯]-
立霧溪流經太魯閣峽谷
-
太魯閣峽谷與立霧溪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
錐麓斷崖
-
綠水瀑布
-
白沙瀑布
-
太魯閣峽谷
-
立霧溪峽谷
-
立霧溪峽谷
-
砂卡礑步道
-
明隧道
-
立霧溪曲流
-
砂卡礑步道
-
太魯閣峽谷
-
太魯閣峽谷
-
布洛灣
-
山月吊橋與布洛灣台地
-
流芳橋
-
2014年拆除的舊長春橋
-
長春橋上
-
禪光寺
-
立霧溪大曲流
-
寧安吊橋
-
流芳橋新舊雙橋並峙跨越峽谷
-
寧安舊橋(吊橋)與寧安新橋
-
橫跨過立霧溪通往祥德寺的普渡橋
-
錐麓吊橋
-
神秘谷橋
-
文天祥公園
-
武嶺雪季景色
-
太魯閣國家公園
-
太魯閣國家公園
參見
[編輯]註解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統計資料. 臺灣國家公園. [2019-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5).
- ^ 太魯閣必經之路 藏富世遷徙史. 原視族語新聞. [2016-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 ^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誌勝蹟篇,第14頁
- ^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太魯閣國家公園. [2023-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8).
- ^ 太魯閣國家公園-太魯閣族人.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1).
- ^ 太魯閣國家公園第三次通盤檢討計畫書,第一章
- ^ 2.16.886.101.20003.20001.20002.20004. 太魯閣國家公園全球資訊網. 2.16.886.101.20003.20001.20002.20004. 2012-01-01 [2023-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3) (中文(臺灣)).
- ^ 8.0 8.1 8.2 8.3 太魯閣國家公園第三次通盤檢討計畫書,第二章
- ^ 太魯閣國家公園創立 35 週年. Google. 2021-11-28 [2021-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1).
- ^ 中央通訊社. 花蓮地震4死 太魯閣國家公園近千人受困 | 生活. 中央社 CNA. 2024-04-03 [2024-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0) (中文(臺灣)).
- ^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花蓮地區餘震不斷,自即日起封閉太魯閣國家公園5天,至2024年4月7日止,封園後續開放時間將另行公告。. 太魯閣國家公園. 2024-04-03 [2024-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3) (中文(臺灣)).
- ^ 王燕華、陳敬豐. 太魯閣國家公園持續封閉 太管處:修復期無法預估. 聯合新聞網. [2024-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0) (中文(臺灣)).
- ^ 13.0 13.1 13.2 13.3 太魯閣國家公園第三次通盤檢討計畫書,第三章
- ^ 步道列表-清水山步道.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2021-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6) (中文(臺灣)).
- ^ 太魯閣峽谷馬拉松活動. 交通部觀光局. [2013-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2).
- ^ 2012太魯閣峽谷馬拉松 報名人數已額滿.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3-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6).
- ^ 太魯閣峽谷音樂節活動. 交通部觀光局. [2013-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3).
- ^ 游太郎. 23年夢圓 登山學校成立. 自由時報. 2010-01-29 [2013-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2).
- ^ 成立緣起. 國家公園登山學校. [2013-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 ^ 國家公園登山學校設置. 內政部營建署. [2013-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