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華麗雨林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華麗雨林屬
沙連華麗雨林 Poecilotheria formosa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蛛形綱 Arachnida
目: 蜘蛛目 Araneae
科: 捕鳥蛛科 Theraphosidae
屬: 華麗雨林屬 Poecilotheria
Simon, 1885[1]
模式種
Poecilotheria fasciata
(Latreille, 1804)[1]

16,見內文

華麗雨林屬學名Poecilotheria),是原產於印度斯里蘭卡的一屬捕鳥蛛。它是由歐仁·西蒙在1885年首次描述。[2] 它們是樹棲狼蛛,通常被稱為觀賞狼蛛,與其他狼蛛相比,它們以生動的色彩模式、快速的運動和強烈的毒液而聞名。截至2019年,所有物種都受到CITES的保護。

該屬的名稱是由古希臘語的組合。"poikilos" (ποικίλος),意思是 "有斑點",和therion" (θηρίον),意思是 "野生野獸"。

分類學

[編輯]

屬於Poecilotheria的物種是由荷蘭動物學家艾爾伯特·瑟巴英語Albertus Seba在1734年首次記錄的,當時他去了斯里蘭卡。他將他看到的新蜘蛛以 "Aranea maxima ceilonica"(意思是 "來自斯里蘭卡的大蜘蛛")的名字發表在他的《Albertus Seba's Thesaurus》一書的插圖中。然而,最精確的科學解釋出現在1804年,當時皮埃爾·安德烈·拉特雷耶將這種蜘蛛描述為 "Mygale fasciata"。[3][4]

經過大約40年的延遲,在1850年,C.L. Koch將Mygale的屬名修改為Scurria,物種則為Scurria fasciata。1885年,歐仁·西蒙提議用Poecilotheria代替Scurria,因為對軟體動物的物種描述錯誤。[3]

對一些物種的分類學有爭議。一些資料將斯里蘭卡的彼德遜華麗雨林Poecilotheria vittata)認定為印度的(Poecilotheria striata)的異名,但在其他資料中,它們都被賦予有效的物種身份。[1] 斯里蘭卡的Poecilotheria bara的命名也存在爭議--它是否與發現於斯里蘭卡中南部的象牙華麗雨林Poecilotheria subfusca)是同一個物種。2014年,斯里蘭卡蜘蛛學家拉尼爾·P·納納亞克拉(Ranil P. Nanayakkara)將 "P. vittata"、"P. striata"、"P. bara "和 "P. subfusca "視為不同物種。[3]

2019年,斯里蘭卡蜘蛛學家拉尼爾·P·納納亞克拉於其國內的薩伯勒格穆沃省找到另一種華麗雨林,即Poecilotheria srilankensis,另本屬物種共計有16種[5]

物種

[編輯]

截至2019年,世界蜘蛛目錄接受以下物種,7個來自印度,7個來自斯里蘭卡,2個來自兩個國家。[1]

印度

[編輯]

斯里蘭卡

[編輯]

兩個國家均有

[編輯]

初級同義詞

[編輯]

以下物種曾經被認為是種,但截至2016年2月,現在被世界蜘蛛目錄認為是其他物種的同義詞[1]

  • Poecilotheria amarasekarai = P. rajaei[3]被其他來源認為是不同的[6]
  • Poecilotheria bara Chamberlin, 1917 = P. subfusca;被其他來源認為是不同的[3]
  • Poecilotheria gadgili Tikader, 1977 = P. regalis
  • Poecilotheria nallamalaiensis Rao et al., 2006 = P. formosa
  • Poecilotheria pederseni Kirk, 2001 = P. vittata
  • Poecilotheria pococki Charpentier, 1996 = P. smithi
  • Poecilotheria uniformis Strand, 1913 = P. subfusca

生物學

[編輯]

本屬的物種很容易與捕鳥蛛科的其他物種區分開來,因為其扁平的背甲,顎有刺,以及像小瘤的黑色牙齒。它們的腿上沒有刺,腿上的步足毛束可以清楚地看到。腹面有獨特的顏色圖案,特別是在腿上。在腹部的背面有幾條斑斕的條紋和黑白相間的斑點。第一和第四對腿上有醒目的黃色和黑色的圖案,這個特徵特別用於識別到物種水平。

雄性和雌性顯示出性二形性,這使其易於識別。成熟的雄性很容易被稱為儲精囊的高度硬化的精子儲存袋所識別。掌球用於將精子注入雌性的生殖器中。雄性比雌性小,身材也更苗條。在雄性中,第一對和第四對腿的長度相同,但在雌性中,第一對腿比第四對長。雄性通常顏色比較暗淡,有隱性標記,不顯眼。然而,光腦上的對開標記比雌性的要深。[3]

生態學

[編輯]

本屬的物種是夜間和夜間的獵手。它們在黃昏和黎明時分出來覓食。與許多其他蜘蛛不同,它們不使用蜘蛛網來捕捉獵物。相反,它們是埋伏的捕食者,它們坐在那裡等待,直到獵物走近或經過,然後以極快的速度跟蹤獵物,抓住它,並注入毒液,使其不能動彈。

一旦獵物被抓住,它們就用絲捲住獵物並開始進食。虎頭蜘蛛最常見的獵物是昆蟲、幼蟲、小鳥和小型哺乳動物如蝙蝠,甚至是其他蜘蛛和同種的雄性蜘蛛(由雌性)。

有幾個本屬的物種被列為 「瀕危」或「極度瀕危」,主要威脅是棲息地的喪失及被收集和走私用於寵物貿易,藍寶石華麗雨林P. metallica)及拉馬納塔普蘭華麗雨林P. hanumavilasumica)均被列為極度瀕危[7][8]

保育現狀

[編輯]

截至2019年,華麗雨林屬的所有物種都被列入CITES附錄II內。這意味着,如果沒有出口國的CITES出口許可證,標本不能合法交易(國際)(如果標本以前從其他國家進口過,則需要CITES再出口許可證)。[9]

相片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Gen. Poecilotheria Simon, 1885. World Spider Catalog. Natural History Museum Bern. [2016-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4). 
  2. ^ Simon, E. Matériaux pour servir à la faune arachnologiques de l'Asie méridionale. I. Arachnides recueillis à Wagra-Karoor près Gundacul, district de Bellary par M. M. Chaper. II. Arachnides recueillis à Ramnad, district de Madura par M. l'abbé Fabre.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Zoologique de France. 1885, 10: 1–39. 
  3. ^ 3.0 3.1 3.2 3.3 3.4 3.5 Nanayakkara, Ranil P. Tiger Spiders Poecilotheria of Sri Lanka. Colombo: Biodiversity Secretariat,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 Renewable Energy. 2014: 167. ISBN 978-955-0033-58-4. 
  4. ^ Samarawickrama, V.A.M.P.K.; Jayananda, M.D.B.G.; Ranawana, K.B. & Smith, Andrew.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enus Poecilotheria in Sri Lanka. Ceylon Journal of Science: 75–86. [13 March 2016]. 
  5. ^ RANIL P. NANAYAKKARA. POECILOTHERIA SRILANKENSIS.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3). 
  6. ^ Perera, Palinda; Burt, Peter; Amarasekera, H.S. & Wattavidanage, Jayantha. Distribution, ecology and morphology of a newly discovered Poecilotheria species of Sri Lanka (Araneae - Theraphosidae). Proceedings of 17th International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 Symposium. 2012, 17: 13 [2016-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3). 
  7. ^ Search for Poecilotheria. IUCN Red List 3.1. [12 Nov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2). 
  8. ^ Molur, S.; Daniel, B.A. & Siliwal, M., Poecilotheria metallic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023-06-23], doi:10.2305/IUCN.UK.2008.RLTS.T63563A12681959.e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6) 
  9. ^ Updates on decisions made on proposals to amend Appendices I and II at CoP18: Decisions made on proposals to amend Appendices I and II. CITES. [28 August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