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勃根地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勃艮第公國
Duché de Bourgogne法語
Ducatus Burgundiae拉丁語
918年—1482年
勃艮第
國旗
勃艮第
國徽
勃艮第公國1465-1477年間的領土變遷
勃艮第公國1465-1477年間的領土變遷
地位法蘭西王國的附庸
(後事實上獨立)
首都第戎
宗教
羅馬天主教
政府封建君主制
勃艮第公爵 
• 918-921年
歐坦的理查
• 1032-1076年
羅貝爾一世
• 1363-1404年
勇敢的菲利普
• 1419-1467年
好人菲利普
歷史時期中世紀
• 設立勃艮第公國
918年
• 出現繼承危機英語Succession crisis
1002年
1337-1453年
1363年
• 建立金羊毛騎士團
1430年
• 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戰死
1477年
1477-1482年
• 領土被瓜分
1482年
前身
繼承
勃艮第王國
法蘭西王國
哈布斯堡尼德蘭
瑞士邦聯
訥韋爾伯國
今屬於

勃艮第公國(法語:Duché de Bourgogne拉丁語Ducatus Burgundiae荷蘭語Hertogdom Bourgondië)是一個曾存在於918年-1482年間的歐洲國家,領土曾囊括今法國東部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區以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低地區域,上下兩個主要部分由洛林亞爾薩斯地區串連起來。

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遷徙到今法國東部一帶的勃艮第人曾建立領土囊括今法國勃艮第地區等區域的勃艮第王國。勃艮第王國後來被法蘭克王國兼併,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個行省。法蘭克王國解體後,西法蘭克王國(後來的法蘭西王國)獲得過去勃艮第王國的領地中位於索恩河以西的部分,並建立起一個名為勃艮第公國的附庸歐坦的理查於918年被封為勃艮第公爵[1][2][3]。過去勃艮第王國的領地索恩河以東的部分則是由上勃艮第王國(阿爾勒王國)占有[1][4]。1002年,勃艮第公爵亨利一世去世。因他沒有留下合法的繼承人,勃艮第公國出現繼承危機,卡佩王朝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與上勃艮第王國的一部分勃艮第伯國之間爆發繼承戰爭。經過持久的戰爭,法蘭西王國方面成功保有索恩河以西的領地[5]。1032年,上勃艮第王國絕嗣,次年(1033年),上勃艮第王國領地併入神聖羅馬帝國[6]。1032年,卡佩王朝的法蘭西國王亨利一世將勃艮第公國封給弟弟羅貝爾一世,勃艮第公國進入由卡佩王朝的支系勃艮第王朝統治的時代[4]

勃艮第王朝對勃艮第公國的統治持續了大約三百年,在此期間,通過聯姻,勃艮第公國與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勃艮第伯國統一為一個國家[2][4]。1361年,勃艮第王朝的末代勃艮第公爵勃艮第的菲利普一世去世時沒有留下繼承人,勃艮第公國由法蘭西國王、瓦盧瓦王朝約翰二世繼承。1363年,約翰二世將第四子勇敢的菲利普(菲利普二世)封至勃艮第公國,自此勃艮第公國由瓦盧瓦勃艮第王朝統治[4]。在瓦盧瓦勃艮第王朝統治時期,勃艮第公國通過聯姻、贖買等手段逐步擴大領地,並借英法百年戰爭之機迅速提高自身影響力,成為一支事實上獨立於法國的政治力量。好人菲利普(腓力三世)時代,勃艮第公國已成為西歐的藝術中心,國家的富裕程度甚於英法兩國。好人菲利普於1466年去世時,勃艮第公爵已統治着從低地到勃艮第地區的廣大領土[4][7]:405-406

末代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即位後,勃艮第公國得到進一步擴張。大膽查理甚至在1473年一度有望加冕為王,建立起一個完全獨立的勃艮第王國,但加冕一事卻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反悔而無疾而終[7]:405-406

在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後,法蘭西王室與勃艮第公國之間的矛盾便開始凸顯。力求加強中央集權、整合法蘭西王國的路易十一與末代勃艮第公爵之間關係惡劣。路易十一用各種手段孤立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令大膽查理陷入內外交困的窘境。1477年,大膽查理在南錫戰役中兵敗身亡。因大膽查理未留下男性繼承人而勃艮第公國不承認女性繼承權,導致大膽查理治下的領地被法兩國藉機瓜分,勃艮第公國就此成為歷史[4][8][9]

歷史

[編輯]

緣起

[編輯]

勃艮第公國的前身勃艮第王國是由勃艮第人建立的。勃艮第人原本居住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後來遷徙到今法國東部一帶。通過與羅馬人結盟、為羅馬人在戰爭中出力,勃艮第人一度建立起實力強大的勃艮第王國。後來,勃艮第王國被法蘭克王國吞併,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個行省。法蘭克王國解體後,日耳曼的加洛林人於9世紀建立起一個名為上勃艮第王國的國家。這個國家一度統治舊勃艮第王國領地中索恩河以東的部分,而索恩河以西的部分則是由西法蘭克王國(即後來的法蘭西王國)控制。在由西法蘭克王國控制的領地上,一個名為勃艮第公國的附庸建立了起來,歐坦的理查於918年被封為第一代勃艮第公爵[1][3][10]:61-62

1002年,勃艮第公爵亨利一世在無嗣的情況下去世,使勃艮第公國陷入繼承危機。法蘭西王國與屬於上勃艮第王國的勃艮第伯國均主張擁有勃艮第公國繼承權,導致兩國之間爆發繼承戰爭。經過長時間的戰爭,法蘭西王國方面成功確保了對勃艮第公國的控制權[1][5][10]:92-93

1032年上勃艮第王國絕嗣,領地於次年併入神聖羅馬帝國。同樣是在1032年,卡佩王朝的法蘭西國王亨利一世將弟弟羅貝爾一世冊封為勃艮第公爵,勃艮第公國由此進入卡佩王朝的支系勃艮第王朝統治的時代[4][6]

勃艮第王朝

[編輯]
勃艮第王朝統治初期時勃艮第公國的疆域(以棕色標出)

以羅貝爾一世為始祖的勃艮第王朝統治了勃艮第公國三百餘年。勃艮第王朝當政時期,勃艮第公國採取忠誠於法蘭西國王的對外政策。這一時期的歷代勃艮第公爵也通過聯姻的手段逐步擴大領地。這一時期,勃艮第公國的經濟亦有一定發展,例如公國的首都第戎發展成了一座重要的商業城市。1335年,勃艮第公爵厄德四世通過一樁與勃艮第女伯爵讓娜三世政治聯姻獲得了勃艮第伯國的繼承權,使勃艮第公國與勃艮第伯國合二為一[1][2]

第二次繼承危機

[編輯]

1361年,勃艮第王朝最後一代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一世在無嗣的情況下去世。原勃艮第公國的領地由瓦盧瓦王朝的法蘭西國王約翰二世(好人)繼承,而原勃艮第伯國的領地則是歸入佛蘭德伯爵名下[1][2]。1363年,作為對他第四個兒子勇敢的菲利普在普瓦捷戰役中英勇表現的回報,約翰二世將勃艮第公國封給他第四個兒子勇敢的菲利普,是為菲利普二世,勃艮第進入由瓦盧瓦王朝支系瓦盧瓦勃艮第王朝統治的時代。但勃艮第公國後來開始採取反法的外交政策,成為法蘭西王國的威脅之一[4][11][12]

逐步壯大、介入百年戰爭

[編輯]
勇敢的菲利普在位時勃艮第公爵名下的領地,主要包括原勃艮第公國、勃艮第伯國、佛蘭德伯國等領地

勇敢的菲利普成為勃艮第公爵時,正值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藉此機會,勃艮第公國通過介入英法之間的戰爭逐步擴大勢力,成為西歐的一支強大勢力[11][12][13]

瓦盧瓦勃艮第王朝的勃艮第公爵一直尋求將名下位於勃艮第地區與低地地區的領地結合為一個整體[14]。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在瓦盧瓦勃艮第王朝時期,勃艮第公爵不斷在瓦隆尼亞洛林,以及香檳地區擴展勢力[14]。如果勃艮第公爵能完成這一宏偉的目標,勃艮第公國將有望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7]:405-406

瓦盧瓦勃艮第王朝的初代勃艮第公爵勇敢的菲利普以「西部大公」自居。1369年,勇敢的菲利普與佛蘭德女伯爵瑪格麗特三世結婚。通過這樁政治聯姻,菲利普二世獲得了佛蘭德伯國與勃艮第伯國等地的繼承權,不僅重新統一勃艮第公國與勃艮第伯國,也使勃艮第公爵名下擁有了位於低地的領地。以此為開端,在接下來一百餘年中,瓦盧瓦勃艮第王朝的勃艮第公爵通過聯姻、繼承、權力轉移,以及購買等手段逐步擴大名下的領地[7]:405-406[11][15]

勇敢的菲利普曾積極參與法蘭西王國的宮廷事務。勇敢的菲利普的兄長、法蘭西國王查理五世於1380年去世時,繼承人查理六世尚未成年,因此由幾名大貴族組成了攝政議會,勇敢的菲利普是攝政議會的四名成員之一,而且在攝政議會中占主導地位。攝政議會在1388年失去了權力,但勇敢的菲利普在1392年之後藉助因查理六世的精神問題而發生的一系列變故重掌權力、成為法蘭西王國的實際統治者。勇敢的菲利普直到1404年去世都一直掌握法蘭西王國的最高權力[16]

勇敢的菲利普於1404年去世後,他的長子無畏的約翰繼承了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曾參加十字軍東征,但卻在尼科波利斯戰役中慘敗[17]。勇敢的菲利普死後,與王后巴伐利亞的伊莎貝拉關係匪淺的奧爾良公爵路易一世影響力逐步上升,而勃艮第公國一派影響力則不如過去。一系列事件使勇敢的菲利普與奧爾良公爵路易一世之間關係愈發緊張。1407年,無畏的約翰派人將奧爾良公爵路易一世刺殺[18][19]

奧爾良公爵路易一世遇刺後,爵位由子查理一世繼承。查理一世與無畏的約翰分別支持不同的繼承人繼承法國王位,最終導致法蘭西王國爆發內戰。無畏的約翰出於自身利益,決定與占領法蘭西王國土地的英格蘭王國站在一起、向英格蘭王國請求援軍。1411年,無謂的約翰與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簽訂了一份盟約。在內戰期間,英格蘭王國於1415年趁機再開戰端、重啟對法戰爭[19][20]

1419年,無畏的約翰被阿馬尼亞克派支持的王太子查理七世設計刺殺,他的爵位由兒子好人菲利普繼承[1][21]

勃艮第公國軍在貢比涅之圍中俘獲了聖女貞德,並將她交給了英格蘭人

父親無畏的約翰被王太子一黨刺殺,使好人菲利普倒向了英格蘭一方。在《阿拉斯條約》簽訂前,好人菲利普在百年戰爭中都與英格蘭站在一方。獲得勃艮第公國援助的英格蘭王國在其後的戰爭中取得一系列勝利,占領了大片的法國領土[19][22]

聖女貞德的出現使百年戰爭的戰局出現轉機,法蘭西王國開始陸續收復失去的領土[23]。1430年,貢比涅之圍戰役中勃艮第公國的軍隊將聖女貞德俘獲,並將她交給了英格蘭人。後來,聖女貞德被英格蘭方面處以火刑[19][24][25]

阿拉斯會議

[編輯]

聖女貞德被俘後,百年戰爭的戰局一度陷入僵持。法蘭西王國方面無法湊齊足以擊潰英格蘭與勃艮第聯盟的軍事實力,而勃艮第與英格蘭也並非全無矛盾,例如雙方在埃諾的繼承問題上存在分歧,勃艮第公國開始向法蘭西王國的立場靠近。1435年,阿拉斯會議召開,法蘭西王國、英格蘭王國,以及勃艮第公國都派出代表參加。這場會議並未使英法之間達成和平協定,英格蘭方面的代表在會議中途便離開了,會議後半程只有勃艮第公國與法蘭西王國參加[26]。最後,勃艮第公國與法蘭西王國達成了一致,勃艮第公國斷絕與英格蘭王國的盟約,許諾不再幫助英格蘭人。勃艮第公國也獲得了一些好處,例如法蘭西王國許諾將皮卡第割讓給勃艮第公國。這次會議的成果體現在會議後簽訂的《阿拉斯條約》上。阿拉斯會議後,勃艮第公國雖然名義上還是法蘭西王國的臣屬,但事實上已成為完全獨立於法蘭西王國的國家。而對法蘭西王國來說,阿拉斯會議是一次外交上的勝利,為百年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27][4][19][20][28][29]

阿拉斯會議後,法蘭西王國在軍事上接連獲得勝利,英格蘭在1453年失去了除加來以外的所有歐洲大陸領地,英法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告終[30][31]

與法蘭西國王的鬥爭

[編輯]
好人菲利普當政期間勃艮第公國領地的變遷

百年戰爭結束後,法蘭西王國開始將矛頭指向曾是英格蘭王國盟友的勃艮第公國。接替查理七世的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一以加強中央集權、整合法蘭西王國為目標,法蘭西王室與勃艮第公國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8][9]。1463年,以好人菲利普的長子、夏洛萊伯爵大膽查理為首的部分大諸侯組成反對法王路易十一加強中央集權的公益同盟,共同對抗法王路易十一。但公益同盟與路易十一在軍事上並未分出勝負。法王路易十一先是迫於壓力簽署《孔弗朗條約英語Treaty of Conflans》,對公益同盟做出讓步。因達到目的,公益同盟也宣告解散。但路易十一回到巴黎後很快就反悔,拒不承認該條約,使該條約中規定的條款並未得到有效執行[32][33]

15世紀勃艮第公國治下的低地曾多次爆發叛亂,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勃艮第公國在這一時期試圖加強對低地的控制並徵收更多賦稅[34]。1467年,好人菲利普在第戎去世。他去世時,繼承人大膽查理正在低地平叛。好人菲利普的所有爵位均由繼承人大膽查理繼承[35][4]

好人菲利普當政時代,勃艮第公國的領地得到進一步的擴張,荷蘭澤蘭埃諾阿圖瓦英語Count of Artois,以及那慕爾等地都成為了勃艮第公爵名下的領地[7]:405-406。此外,根據1435年的《阿拉斯條約》,法蘭西王國將皮卡第割讓給了勃艮第公國[28]。這一時期,勃艮第公國已發展成為歐洲的強權之一,勃艮第公國比深陷百年戰爭泥潭的英格蘭王國和法蘭西王國都要富裕。因勃艮第公爵積極贊助藝術,勃艮第公國的藝術也一度達到很高水平[4][7]:405-406[36]

大膽查理繼承勃艮第公爵之初,勃艮第公國的領地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張。1468年,大膽查理在佩羅訥與路易十一會面。而在會面開始前,路易十一曾在暗中煽動列日的叛亂。列日的叛亂在會面過程中爆發,得知路易十一曾煽動這次叛亂後,大膽查理極為憤怒,並將路易十一扣留。大膽查理曾一度計劃將路易十一殺死、另立貝里公爵為王,但他最後還是將路易十一釋放,並與他簽訂《佩羅訥條約英語Treaty of Péronne (1468)》。路易十一在這份條約中許諾將忠實執行他與公益同盟簽訂的《孔夫朗條約》,並給予貝里公爵領土補償[37][35][38]。1469年,大膽查理從外奧地利大公西吉斯蒙德處買下阿爾薩斯地區的費雷特伯國英語County of Ferrette及其他一些城鎮。1473年,大膽查理從年老的海爾德公爵英語Counts and dukes of Guelders阿諾爾德那裡獲得了他名下領地的繼承權。到這時,大膽查理只需要再征服洛林瑞士的一些地區,似乎就可以達到歷代勃艮第公爵拓展領土、將名下領地整合為一體的目標了[7]:406-407[39]

英格蘭王國的玫瑰戰爭中,勃艮第公國支持約克王朝一方,法蘭西王室則是支持蘭開斯特王朝。玫瑰戰爭最終以約克王朝的勝利告終,這使路易十一不得不暫時對勃艮第公國採取妥協態度[40]

大膽查理擁有與和父親好人菲利普相同的一個目標,即通過加冕為王使勃艮第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1473年,大膽查理幾乎就要達成這一目標。當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也是奧地利大公腓特烈五世)許諾為大膽查理舉行儀式,加冕他為勃艮第國王。得到腓特烈三世承諾後,勃艮第公國方面便開始着手準備加冕儀式。但是,腓特烈三世最後卻在舉行儀式前趁夜色逃走,使加冕一事無疾而終[7]:406-407[39]

解體

[編輯]
人們在南錫戰役後找回大膽查理遺體的油畫,由後人根據想象繪製

路易十一使用一系列手段孤立他的敵人大膽查理[8]。1475年,大膽查理恢復了與英格蘭王國的舊聯盟,英格蘭王國也開始重提對法蘭西王位的主張。但路易十一很快通過重金賄賂英格蘭貴族與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使愛德華四世在1475年8月撕毀與大膽查理的盟約[39][40]。路易十一也曾在暗中煽動大膽查理與瑞士邦聯洛林公國的矛盾,使大膽查理與瑞士和洛林開戰[8][37][40]

在與瑞士和洛林的戰爭初期,大膽查理取得了一些戰果,奪取了包括洛林公國在內的土地[41],但他很快就在軍事上遭遇一系列失敗。1474-1475年,大膽查理久攻小城鎮諾伊斯不下,最後被迫放棄奪取該地的計劃。1475年11月,大膽查理曾一度攻下南錫,但緊接着勃艮第公國軍便被瑞士軍隊擊敗,勃艮第公國也在1476年10月失去剛攻下不久的南錫[7]:406-407[8][39]

在失去南錫後,大膽查理又犯下錯誤,決定在寒冷的冬季重奪南錫。1477年1月5日,大膽查理在南錫戰役中親自上陣,但這場戰役以勃艮第公國的慘敗收場,大膽查理也在戰鬥中戰死。幾天後,人們才在一條水溝里找到大膽查理頭顱已被劈裂成兩半、面目全非的遺體。根據推斷,大膽查理是因頭顱被斧槍砍中而死[7]:406-407[39][42][43]

勃艮第公國不承認女性的繼承權,而大膽查理僅留下一個女兒勃艮第的瑪麗。這使得勃艮第公國出現了繼承危機,勃艮第瓦盧瓦王朝就此斷絕。勃艮第的瑪麗選擇嫁給後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馬克西米利安結婚,使哈布斯堡王朝獲得勃艮第公國的繼承權。而法蘭西王國同樣對勃艮第公國有領土主張。最後,根據1482年簽訂的《阿拉斯條約》,法蘭西王國獲得勃艮第公國的舊領與皮卡第,而其他勃艮第公爵名下的領地則是由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繼承。勃艮第公國就此以領土被法奧兩國瓜分告終[4][8][44]

文化

[編輯]
金羊毛騎士團勳章

勃艮第公國在14至15世紀進入極盛期,這一時期,勃艮第公國的宮廷生活以奢華而著稱、繁複的宮廷生活也催生了藝術上的進步。勃艮第的藝術在這一時期相當興盛。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對藝術尤其感興趣,在他當政時期,他曾招募一大批藝術家到他門下。當時諸如揚·凡·愛克彼得魯斯·克里斯蒂等許多有名的畫家都居住在勃艮第公爵的領地內[34][36][45]

發源於勃艮第公國的金羊毛騎士團是歐洲最富盛名的騎士團之一。1430年,以與葡萄牙的伊莎貝拉英語Isabella of Portugal, Duchess of Burgundy的婚姻為契機,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仿照他欽慕的英格蘭嘉德騎士團創設了金羊毛騎士團。勃艮第公國解體後,金羊毛騎士團在哈布斯堡王朝得到延續。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分家,金羊毛騎士團也隨之分為奧地利分支與西班牙分支[46][47]

經濟

[編輯]

勃艮第公國的首都第戎中世紀勃艮第王朝治下發展成了一座重要的商業城市[1]。14至15世紀,勃艮第公爵治下的低地地區不僅是當時歐洲最富庶的地區之一,也是當時的歐洲貿易中心之一。例如,佛蘭德地區是布料生產中心與貿易樞紐。不過,隨貿易與生產結構的改變,佛蘭德與列日等地在這一時期已經開始衰落。15世紀在列日的鄉村地區煤炭曾得到較廣泛的應用,但在列日的叛亂被大膽查理鎮壓後,這一地區對煤炭的利用日漸衰落[7]:358-359[34]

大膽查理之前,勃艮第公爵在治下的各地實行不同的稅收政策,位於低地的眾多城市享有一些經濟上的特權。大膽查理決定在所有領地內採取單一稅制,並將低地城市的經濟特權廢除,引發了低地城市一系列的暴動[7]:368;393

王朝

[編輯]
勃艮第王朝的紋章

歐坦的理查於918年被封為第一代勃艮第公爵[3]。他的後代統治勃艮第公國直到1002年勃艮第公爵亨利一世在沒有繼承人的情況下去世[5]。經過與勃艮第伯國的繼承戰爭,由卡佩王朝統治的法蘭西王國確保自身仍保有勃艮第公國的領地[1][5][10]:92-93。1032年,法蘭西國王亨利一世將勃艮第公國封給弟弟羅貝爾一世,勃艮第公國自此開始由卡佩王朝的支系勃艮第王朝統治[4]

勃艮第王朝有一個支系葡萄牙勃艮第王朝。羅貝爾一世的幼子勃艮第的亨利因沒有繼承權而決定前往伊比利亞半島參加再征服運動。勃艮第的亨利後來嫁給萊昂國王阿方索六世的私生女葡萄牙女伯爵特蕾莎、獲封葡萄牙伯爵英語County of Portugal[48][49][50]。勃艮第的亨利之子阿方索一世成功使葡萄牙地區從萊昂王國獨立,並在1139年成為獨立後的葡萄牙王國第一代國王,開創了葡萄牙勃艮第王朝[1][2][51]

1361年,勃艮第王朝最後一代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一世去世。因為他沒有留下合法的繼承人,勃艮第王朝隨之斷絕,勃艮第公國由瓦盧瓦王朝的法蘭西國王約翰二世繼承[1][2]。1363年,約翰二世將勃艮第公國封給了他的第四子勇敢的菲利普,勃艮第公國開始由瓦盧瓦勃艮第王朝統治。瓦盧瓦勃艮第王朝的統治共持續114年,共有4名勃艮第公爵出自瓦盧瓦勃艮第王朝[1][2][4]。1477年,末代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戰死。大膽查理死去時沒有留下任何繼承人,導致瓦盧瓦勃艮第王朝絕嗣,勃艮第公國的領地也隨之被瓜分[4][8]

疆域的變化

[編輯]
勃艮第公國於918年-1477年之間的領土擴張

歐坦的理查於918年被封為勃艮第公爵時,勃艮第公國只擁有大約等於舊勃艮第王國位於索恩河以西的領地。第一次勃艮第繼承危機後,經過繼承戰爭,法蘭西王國仍保有這部分領地[1][2][3][5]。其後,勃艮第王朝勃艮第公爵厄德四世於1335年通過一樁與勃艮第女伯爵讓娜三世政治聯姻獲得了勃艮第伯國的繼承權,勃艮第公國與勃艮第伯國合二為一[1][2]。但勃艮第伯國在勃艮第王朝絕嗣後成為了佛蘭德伯爵的領地,舊勃艮第公國領地則是由瓦盧瓦王朝法蘭西國王約翰二世繼承,勃艮第公國暫時成為法蘭西王冠領地的一部分。其後,1363年,約翰二世將勃艮第公國封給了小兒子勇敢的菲利普,自此勃艮第公國進入由瓦盧瓦勃艮第王朝統治的時代[1][2][4]

在瓦盧瓦勃艮第王朝統治時期,歷代勃艮第公爵通過聯姻、購買,以及權力轉移等方式逐步擴大名下的領地、壯大勃艮第公國的勢力。1369年,勇敢的菲利普通過與佛蘭德女伯爵瑪格麗特三世的婚姻獲得了佛蘭德伯國與勃艮第伯國等地的繼承權,不僅重新統一勃艮第公國與勃艮第伯國,也使勃艮第公國開始了在低地的擴張[7]:405-406[11][15]。勇敢的菲利普的孫子好人菲利普當政期間,勃艮第公國的領地得到進一步擴張,荷蘭澤蘭埃諾阿圖瓦英語Count of Artois,以及那慕爾,以及原屬於法蘭西王國的皮卡第等地區都成為了勃艮第公爵名下的領地[7]:405-406[28]。好人菲利普的兒子、末代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則先是從外奧地利大公西吉斯蒙德處買下阿爾薩斯地區的費雷特伯國英語County of Ferrette及其他一些城鎮,然後又在1473年從年老的海爾德公爵英語Counts and dukes of Guelders阿諾爾德那裡獲得了他名下領地與遺產的繼承權。大膽查理也曾通過戰爭占領瑞士以及洛林等地的一些領地[7]:406-407[39]

大膽查理戰死後,兩國將勃艮第公國的領地瓜分,其中法國獲得了勃艮第公國本部以及皮卡第的領地,勃艮第公爵名下的其他領地則是歸入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名下[44]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Burgundy. Britannica. [201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Poupardin, R. Burgundy. H. Chisholm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1th ed. 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3. ^ 3.0 3.1 3.2 3.3 Richard Jean. Histoire de la Bourgogne. Privat. 1988: 131. ISBN 978-2708916807.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John Middleton. World Monarchies and Dynasties. Routledge. 2015-06-01: 132 [2019-07-09]. ISBN 978-1-317-4515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2). 
  5. ^ 5.0 5.1 5.2 5.3 5.4 Constance Brittain Bouchard. Sword, Miter, and Cloister: Nobility and the Church in Burgundy, 980-1198.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9: 33 [2019-07-09]. ISBN 0-8014-752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6. ^ 6.0 6.1 Henry Smith Williams. The later Roman empire. The Times. 1908: 368 [201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羅伯特·福西耶; 郭方等譯. 剑桥插图中世纪史(1250-1520).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713-772-6.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朱劍. 法國簡史─人文叢書.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6: 22 [2019-07-09]. ISBN 978-957-586-6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2). 
  9. ^ 9.0 9.1 Nicholas Aloysius Weber. A General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Era: A Textbook for High Schools and Colleges. Catholic Education Press. 1919: 255–256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1). 
  10. ^ 10.0 10.1 10.2 Jim Bradbury. The Capetians: Kings of France 987-1328.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07 [2019-07-11]. ISBN 978-0-8264-24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11. ^ 11.0 11.1 11.2 11.3 Godefroid Kurth. Burgundy.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3.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12. ^ 12.0 12.1 約翰·赫伊津赫. 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 2017-01-01: 132–133 [2019-07-15]. ISBN 978-7-5360-8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13. ^ 陳衡哲; 李長林. 西洋史. 2009-11-01: 69–70 [2019-07-15]. ISBN 978-7-5355-63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14. ^ 14.0 14.1 Le Cam, Anne. Charles le Téméraire, un homme et son rêve. In Fine. 1992: 445. ISBN 2-84046-005-X (法語). 
  15. ^ 15.0 15.1 Vaughan, Richard. Philip the Bold: The Formation of the Burgundian state. The Boydell Press. 2009: 16;40–42. ISBN 978-0851159157. 
  16. ^ Vaughan, Richard. Philip the Bold: The Formation of the Burgundian State. Woodbridge, England: The Boydell Press. 2002: 42. ISBN 085115915X. 
  17. ^ Henry Smith Williams. France, 1815-1904, Netherlands. The Times. 1907: 242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18. ^ The Transformation of Vernacular Expression in Early Modern Arts. BRILL. 2011-10-14: 289 [2019-07-18]. ISBN 978-90-04-2224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Hugh Chisholm.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A Dictionary of Arts, Sciences, Literature and General Informatio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0: 919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20. ^ 20.0 20.1 John A. Wagner. Encyclopedia of the Hundred Years War.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6: 29;44–45 [2019-07-18]. ISBN 978-0-313-3273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21. ^ Roger Turvey. Access to History: Lancastrians, Yorkists and the Wars of the Roses, 1399-1509 Second Edition. Hodder Education. 2015-10-16: 47–48 [2019-07-18]. ISBN 978-1-4718-38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22. ^ DeVries, Kelly. Joan of Arc: A Military Leader. Gloucestershire: Sutton Publishing. 1999: 24. ISBN 0-7509-1805-5. OCLC 42957383. 
  23. ^ Griffiths, R.A. Henry VI (1421–1471).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05-28 [2019-07-21]. doi:10.1093/ref:odnb/129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0). 
  24. ^ Geiger, Barbara. A Friend to Compiegne. Calliope Magazine. April 2008, 18 (8): 32–34. 
  25. ^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1137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26. ^ Marcel Brion. Charles le Téméraire Grand Duc d'Occident. Editions Tallandier. 2006: 38. ISBN 2-84734-273-7. 
  27. ^ herodote.net. 21 septembre 1435 - Le traité d'Arras. herodote.net. [201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6) (法語). 
  28. ^ 28.0 28.1 28.2 David Hume. The History of England: From the Invasion of Julius Cæsar to the Revolution in 1688. Phillips, Sampson. 1858: 403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29. ^ Robert Douglas Smith; Kelly DeVries. The Artillery of the Dukes of Burgundy, 1363-1477. Boydell Press. 2005: 108 [2019-07-21]. ISBN 978-1-84383-1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30. ^  Viard, Jules. Hundred Years' War.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3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93–894. 1911. 
  31. ^ Deborah A. Fraioli. Joan of Arc and the Hundred Years War.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5: 43 [2019-07-21]. ISBN 978-0-313-3245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32. ^ Saenger, Paul. Burgundy and the Inalienability of Appanages in the Reign of Louis XI.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1977, 10 (1): 8–9. JSTOR 286114. doi:10.2307/286114. 
  33. ^ Potter, David. War and Government in the French Provinces, Picardy 1470-156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1–32. 
  34. ^ 34.0 34.1 34.2 Jacob Wisse. Burgundian Netherlands: Court Life and Patronage.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6). 
  35. ^ 35.0 35.1 Israel Smith Clar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All Nations: Containing a Record of the Human Race from the Earliest Historical Period to the Present Time; Embracing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Progress of Mankind in National and Social Life, Civil Government, Religion, Literature, Science and Art. Christian herald. 1909: 2215–2218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6). 
  36. ^ 36.0 36.1 房龍. 人類的藝術(上). 知書房出版集團. 1999: 354–355 [2019-07-21]. ISBN 978-957-8622-7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37. ^ 37.0 37.1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A Dictionary of Arts, Sciences, Literature and General Informatio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824–825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6). 
  38. ^ Israel Smith Clare. Mediœval history. Unrivaled Publishing Company. 1889: 530-532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6). 
  39. ^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Michel J. Mollat. Charles DUKE OF BURGUNDY. Britannica. [2019-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1). 
  40. ^ 40.0 40.1 40.2 Moses Coit Tyler. Middle ages and the reformation. R.S. Peale, J.A. Hill. 1897: 1700–1707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6). 
  41. ^ George Childs Kohn. Dictionary of Wars. Routledge. 2013: 174 [2019-07-21]. ISBN 978-1-135-9549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6). 
  42. ^ John Foster Kirk. History of Charles the Bold, Duke of Burgundy. J.B. Lippincott & Co. 1868: 542. 
  43. ^ R. G. Grant. 1001 Battles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History. Book Sales. 2017: 233 [2019-07-21]. ISBN 978-0-7858-35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6). 
  44. ^ 44.0 44.1 Norman E. Stephenson. Paw Prints Along the Rhine. iUniverse. 2010-01-22: 234 [2019-07-21]. ISBN 978-1-4401-958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45. ^ 新美术: 浙江美术学报.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8: 76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46. ^  Weatherly, Cecil. Knighthood and Chivalry.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5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51–867. 1911. 
  47. ^ Gibbons, Rachel. Exploring history 1400-1900: An anthology of primary source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3-01-18: 65 [2018-07-30]. ISBN 97818477925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6). 
  48. ^ Reilly, Bernard F. The Kingdom of León-Castilla Under Queen Urraca, 1109-1126.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14 [2019-07-11]. ISBN 9780812234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3). 
  49. ^ Barton, Simon. The Aristocracy in Twelfth-Century León and Castile.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4. ISBN 978-0521-4972-75. 
  50. ^ Ferreira, João, Histórias Rocambolescas da História de Portugal [Fantastic Stories of the History of Portugal] 6, Lisbon, Portugal: A Esfera dos Livros: 23, 2010, ISBN 9789896267681 (葡萄牙語) 
  51. ^ Reilly, Bernard F. The Contest of Christian and Muslim Spain, 1031-1157.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1995: 203. ISBN 978063116913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