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存取控制
外觀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14年1月12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1月12日) |
OSI模型 |
---|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OSI Layer 7 |
表現層(presentation layer) OSI Layer 6 |
應用層的HTTP、FTP、Telnet等協議有類似的功能。傳輸層的TLS/SSL也有類似功能。 |
會議層(session layer) OSI Layer 5 |
應用層的HTTP、RPC、SDP、RTCP等協議有類似的功能。 |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OSI Layer 4 |
網路層(network layer) OSI Layer 3 |
資料連結層(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
實體層(physical layer) OSI Layer 1 |
媒體存取控制(英語:Medium Access Control 或 Media Access Control,縮寫:MAC,大陸簡體也稱為「介質訪問控制」)子層,是局域網中數據鏈路層的下層部分,提供定址及媒體存取的控制方式,使得不同設備或網路上的節點可以在多點的網路上通訊,而不會互相衝突,上述的特性在局域網或者城域網中格外重要。早期網路發展時以MAC判別個網路介面之位置,但後來網際網路發展後,才有IP之制定與使用[來源請求]。若只是兩台設備之間全雙工的通訊,因為兩台設備可以同時傳送及接收資料,不會衝突,因此不需要用到MAC協定。
MAC子層作為邏輯鏈路控制子層及物理層之間溝通的媒介,提供了一種定址的方法,稱為實體地址或MAC地址。MAC地址是唯一的,每張網卡的MAC地址都不一樣,因此可以在一子網路中傳送封包到特定的目的設備。此處的子網路是指沒有路由器的實體網路(例如乙太網路)。
MAC常用作多路訪問(multiple access)協定的同義詞。因為MAC提供配合特定通道存取(channel access method)需要的協議及控制機制。因此連接在同一傳輸媒體的幾個設備可以共享其媒體。 這種的例子包括匯流排網、環狀網、HUB網路、無線網路及半雙工的連結。
以下是一些使用在有線網路的封包交換多路訪問協定:
- CSMA/CD(在Ethernet及IEEE 802.3使用)
- 令牌環(Token Ring, IEEE 802.5)
- 令牌環匯流排(Token Bus,IEEE 802.4)
- 令牌傳遞(Token Passing,在FDDI使用)
以下是一些使用在無線網路的封包交換多路訪問協定: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本條目部分或全部內容出自以GFDL授權發佈的《自由線上電腦詞典》(FOL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