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道
外观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12月5日) |
原名 | 筲箕湾道(1840年代 - 1929年) |
---|---|
命名日期 | 1935年6月21日 |
道路长度 | 1千米(0.62英里) |
车速限制 | 50公里每小时 |
车道数 | 两线单程 |
地点 | 香港东区及湾仔区 |
起点 | 天后兴发街/留仙街 |
终点 | 北角渣华道/电厂街 |
建造 | |
动工 | 1840年代 |
通车 | 1929年 |
电气道(英语:Electric Road)是香港东区的一条著名道路,南边位于铜锣湾东面,由南至北连接铜锣湾及北角,北端属北角,与渣华道连接,长约1公里。
历史
[编辑]电气道是北角未填海前的海岸线,属于旧筲箕湾道的一部份,早于1840年代初期已存在。
1904年,香港电车通车,当时驶经尚属筲箕湾道一部份的电气道。1913年,香港电灯公司的位于湾仔的湾仔发电厂以不足以应付香港岛的电力需求,便于北角东面尽头兴建北角发电厂,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延至1919年夏天才运作。发电厂兴建后,带动了北角的发展。1929年,电气道完成了改善工程,并将此路命名为电气道(Electric Road,当时 Electric 译作“电气”)[1]。在英皇道正式通车前,电气道为北角区最繁盛的道路。1935年6月21日,英皇道通车后,电车便改经英皇道的双轨路段。电气道的范围便是早期电气由北角输向铜锣湾的大概范围。在这条道路建成后不久,整条电气道亦繁荣起来,铜锣湾的繁荣社区范围便伸展到北角,亦引来东南亚华侨巨富郭春秧发展早期是维多利亚城城郊的北角(当时香港人口只有60万)。
不过,随着“电气”这个名词渐渐被“电力”所取代,新一代的香港人已经不再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所以经常有人把地址错写成“电器道”。
沿途著名建筑物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来源
[编辑]- ^ 陈卓君、苏健进、邝淑玲、苏朗智. 「七姊妹旅行團」:重遊北角的理由. 明报周刊. 2010年4月21日 2267期: p54–75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