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雪山羊绒鼯鼠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雪山羊绒鼯鼠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松鼠科 Sciuridae
属: 绒鼯鼠属 Eupetaurus
种:
雪山羊绒鼯鼠 E. nivamons
二名法
Eupetaurus nivamons
Q. Li, Jiang, Jackson & Helgen, 2021

雪山羊绒鼯鼠学名Eupetaurus nivamons)是绒鼯鼠属的一个物种,于2021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澳洲博物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描述,得名自金庸武侠小说《雪山飞狐[1],其种小名nivamons由拉丁文的nivalis(指“雪”)与mons(指“山”)组成[2][3]。本种仅知分布于中国云南省高黎贡山碧罗雪山山区,应为同时发表的西藏羊绒鼯鼠姊妹群

外形

[编辑]

雪山羊绒鼯鼠正模标本的体长为41.9公分,尾长44公分,后腿长9公分,耳长4.45公分,体重1.42公斤;背部的毛呈棕灰色,脸颊与喉部的毛则为浅灰色;皮膜边缘为黑色,四肢的背部为黑色且覆有稻草色的毛;耳外侧为黑色,内侧则为白色稍带卡其色;尾的基侧毛色与背部相似但颜色较深,端侧则为黑色[2]

与同属另外两种鼯鼠相比较,雪山羊绒鼯鼠的体型较绒鼯鼠稍小,且其背部毛色较偏棕色,后者则较偏灰色;本种与西藏羊绒鼯鼠外形相似,但其尾巴端部黑色的部分较后者的长(约达尾长的一半)。另外本种头骨的吻部宽度较另外两种的稍宽,臼齿原尖英语Cusp (anatomy)(protocone)与次尖(hypocone)不若另外两种的明显,因此上排颊齿英语cheek teeth的形状较圆,下排的臼齿则接近长方形,与西藏羊绒鼯鼠的类似,绒鼯鼠的则较接近方形,三者下臼齿上小沟(fossetes/fosettids)的分布位置也稍有差异[2]

三种绒鼯鼠的毛色比较
上:绒鼯鼠
中:西藏羊绒鼯鼠
下:雪山羊绒鼯鼠(本种)
三种绒鼯鼠的头骨比较
左:绒鼯鼠
中:西藏羊绒鼯鼠
右:雪山羊绒鼯鼠(本种)

生态

[编辑]
三种绒鼯鼠的发现地点
高黎贡山雪山羊绒鼯鼠分布地区的地景。A.夏季地貌;B.冬季地貌;C.粪便颗粒;D.雪山羊绒鼯鼠

雪山羊绒鼯鼠的正模标本与五件副模标本英语Paratype于2017年1月采自中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捧当乡娜格洛村的碧罗雪山山区,另外也有标本采自高黎贡山的贡山-巴坡人马驿道丫口(海拔3700公尺处,周围植被为湿草地与矮灌木)。根据标本采集地点、监视器纪录与当地人口述,雪山羊绒鼯鼠的分布范围应包括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海拔3400-4450公尺的山区,因此地临近中缅边界英语China–Myanmar border,本种很可能也分布于缅甸东北部环境相似的地区,另外布拉马普特拉河以东的西藏东南角可能也有本种分布[2][4][5]

雪山羊绒鼯鼠标本采集的区域出现的球状粪便中有玉山圆柏英语Juniperus squamata的残骸,当地并无纪录其他大型啮齿动物,意即本种很可能以玉山圆柏为食,灰林鸮石虎黄鼬则可能为本种的天敌。监视器纪录显示本种为夜行性动物,约活跃于晚间7时至清晨6时,且一年四季均活跃,活跃程度在十月达到高峰,冬季不会冬眠或迁至他处[2]

雪山羊绒鼯鼠在高黎贡山的栖地为一自然保护区,碧罗雪山的栖地则否,因栖地远离人类活动范围,本种可能较不受人类的的直接影响,但其栖地未来可能面临气候变迁的威胁,夏季入山采集草药者也可能对其造成干扰。因本种分布范围狭小、族群数量也小,发表者建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归为近危物种[2]

分类与演化

[编辑]

绒鼯鼠属过去仅有绒鼯鼠一物种,分布于巴基斯坦北部,2021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澳洲博物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雪山羊绒鼯鼠与西藏羊绒鼯鼠两新种[3]

喜马拉雅山有许多的鼯鼠分布,其中绒鼯鼠属为海拔最高者[2]分子钟分析显示雪山羊绒鼯鼠可能是西藏羊绒鼯鼠的姊妹群,绒鼯鼠属约于170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与松鼠科的其他类群分家,雪山羊绒鼯鼠和西藏羊绒鼯鼠组成的演化支约于中新世晚期(约1000万年前)和绒鼯鼠分家,而前两者的分家时间则约在上新世-更新世交界期间(约450万年前)[2]。三者共祖的分布范围可能较为连续,广布于喜马拉雅山区,随著中新世以降喜马拉雅山隆起减缓,河流向源侵蚀切出河谷,三地的绒鼯鼠因地理隔离而发生异域种化,其中恒河向源侵蚀发生的年代早于布拉马普得拉河,与绒鼯鼠属中分布于巴基斯坦的绒鼯鼠较早分家、云南与西藏的物种较晚分家的分子钟分析结果吻合[2]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叶琪. 西藏雲南發現羊絨鼯鼠新物種 取材金庸小說命名「雪山飛狐」. 香港01. 2021-06-02 [202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Jackson, Stephen M; Li, Quan; Wan, Tao; Li, Xue-You; Yu, Fa-Hong; Gao, Ge; He, Li-Kun; Helgen, Kristofer M; Jiang, Xue-Long. Across the great divide: revision of the genus Eupetaurus (Sciuridae: Pteromyini), the woolly flying squirrels of the Himalayan region,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two new specie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21-05-31. ISSN 0024-4082. doi:10.1093/zoolinnean/zlab018. 
  3. ^ 3.0 3.1 Kristofer Helgen, Stephen Jackson. Two new species of the world’s largest flying squirrels discovered in the Himalayas by Australian scientists. The Australian Museum. 2021-06-01 [202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0). 
  4. ^ Two New Species of Woolly Flying Squirrels Discovered | Biology | Sci-News.com. Breaking Science News | Sci-News.com.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30). 
  5. ^ Two new species of cat-size flying squirrel discovered. National Geographic. 2021-06-07 [202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