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陶弘景

典范条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贞白先生
出生456年4月30日
建康(今南京
逝世536年3月12日(536岁—03—12)(79岁)
茅山朱阳馆
居住地茅山
籍贯丹阳秣陵(今江宁县)
国籍齐朝梁朝
宗派上清派
修炼地茅山
师承孙游岳
徒弟与学生陆敬游、戴猛之、周子良、桓闿之等
著作本草经集注
《陶隐居集》
真诰
《登真隐诀》
《效验方》
《补阙肘后百一方》
《养生延命录》
《古今刀剑录》

陶弘景(456年4月30日—536年3月12日;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赐号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人,南朝道士医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博学多才,善于描写自然风景,精通医药与天文知识,兼修二教,特别尊崇东晋时出世的上清经,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南齐时,他担任亲王的侍读多年,有感官职低微,索性辞官隐居不仕,率弟子栖隐茅山,专心修道,却因梁武帝曾常派人向他谘询国事,有“山中宰相”的美誉。陶弘景长期炼制丹药,铸炼宝刀,撰有《真诰》、《登真隐诀》、《本草经集注》等道教与医学重要著作,受元代茅山宗追尊为第九代宗师,其渊博知识广受现代史家所推崇。

生平

[编辑]

在世

[编辑]

陶弘景为江东名门,按其侄陶翊的《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弘景为陶濬的七世孙。祖陶隆,南朝宋随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官至江夏孝昌相。弘景自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易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他擅长写作,十五岁作〈寻山志〉,表达倾慕隐逸生活[1]:81。20馀岁时,陶弘景投靠当权的萧道成,479年萧道成篡位后,获授豫章王侍郎,谢绝受职。481年父亲陶贞宝被妾侍所杀,此事使陶弘景决意终身不婚。482年,陶弘景出任齐高帝第16子萧铿的侍读,获授振武将军[2]:42-45。他受到权贵的排挤,郁郁不得志[1]:82,491年,获授奉朝请,陶弘景自觉官职卑微,仕途失意,便决意辞官归隐。492年,上“解官表”辞职,隐居句容县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官员士人为他送别,盛况空前[2]:50, 53

隐居

[编辑]

陶弘景与弟子在茅山兴建华阳上下二馆,草创时期,情况相当艰难。493年齐明帝要求陶弘景去参拜各名岳大山,祈求天下太平,前后3年。其后明帝常派使者来找陶弘景,其声名愈来愈大[3]:84。好友沈约出任东阳太守时,多次邀请陶弘景出山,陶弘景都谢绝。他回到茅山后建造一幢三层楼房,自己住在最上层,弟子住中层,下层则用以接待来客,在山中专心整理道教典籍,写成《本草经集注》等著作[2]:54, 56-57。501年萧衍起兵时,陶弘景上表庆贺欢迎,并援引图谶,献上国号“梁”,当时萧衍极信任陶弘景,就国家大事一月数次遣使入山向陶弘景谘询,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3]:85。萧衍曾邀请陶弘景出山参政,陶弘景画了两头牛,其一在草丛间散步,另一则头戴金笼,被人用绳子牵著,用棍驱赶,表明不愿下山[4]:51

505年,梁武帝请求陶弘景为他炼制金丹,陶弘景在中茅山觅地炼丹[5]:58,翌年初开鼎,未成。508年,陶弘景改名王整,悄悄离开茅山,辗转去到永嘉青嶂山继续炼丹,在当地收了周子良为弟子,并于511年经海路到达霍山[3]:86。霍山在今福建宁德县霍童山,相传是仙人大茅君与魏夫人所在之处[6]:138-142。次年陶弘景离开霍山回到浙东海岛木溜屿,梁武帝遣使召回陶弘景[3]:87。515年,移居梁武帝为他修建位于茅山的朱阳馆。515年其弟子周子良自杀,留下大量通灵记录,陶弘景整理成《周氏冥通记》,加上注释。520年,陶弘景受萧纲邀请到京口,谈论数天[3]:61-63;527年,献上善胜、威胜二刀给梁武帝;536年过世,年八十一。朝廷追赠予中散大夫之职,赐号贞白先生[3]:64, 67

宗教信仰

[编辑]
陶弘景文集《陶贞白集》明代刊本

道教

[编辑]

陶弘景10岁时读葛洪的《神仙传》,憧憬神仙的世界,12岁时看见郗愔亲笔书写的《太清诸丹法》,便欣然有志炼丹[2]:38-39,20馀岁时开始服食仙药,后来拜孙游岳为师,接受道教的符图经法。484年,陶弘景忽然得病,7日不省人事,不饮不食,期间梦中有神秘体验[2]:46-47,目睹神界仙境的景物,促使他日后决心修道[7]:138,由此确立道教信仰,尊崇东晋时杨羲、许谧、许翙三君遗下的经文。自此他一意寻求杨、许三君的上清经真迹[2]:47-48,游历浙、越各地,从其他道士及士大夫处搜集杨、许的手迹,编成《真诰》和《登真隐诀》二书,整理上清派的经典[2]:50, 59,以及上清经所奉诸神的名号[8]:17。他高度崇拜上清经,甚至相信诵经万遍,毋须服药就能升仙[9]:81

上清经外,陶弘景也传授《老君六甲符》、《西岳公禁山符》、《五岳真形图》、《三皇文》及《灵宝五符》这5种道教经书符图[10]:328-329。他搜集各种服食仙方,编成《太清草木集要》2卷、《太清诸丹集要》3卷、《合丹节度》4卷、《服饵方》3卷,又编成《养生延命录》2卷[5]:71, 81,主要取材自张湛等人编辑的《养生要集》,征引书籍30多种[7]:246,采摭前人各家的养生言论。养生思想方面,陶弘景主张形神双修,养神和炼形并重,保持形神统一,以致长寿长生。修道者应服食药石以炼形,吸收天地精气以养神,以和气洗涤气质,以德行止息争辩。为了保存形神,人应清心寡欲,减少思虑,保持内心和谐,控制七情六欲,并保持恰当的饮食和生活方式[9]:77-79

炼丹方面,陶弘景采用“九转丹”方,从505年至525年,7次起炉炼丹,据说最后终于成功了,但他对炼丹一事没有十足信心,当初受梁武帝所托也感为难,始终没有试食[1]:89-90。他认为在茅山炼丹,过于接近民居,以致无成,因此他离开茅山再找远离人烟的地方炼丹[3]:86。陶弘景相信自己会升为仙官,其弟子周子良能够通神,曾获神灵告知陶弘景数年后将仙游,并得到蓬莱都水监一职,陶弘景对此深信不疑,预早营造自己的墓室[3]:89, 93

佛教

[编辑]

陶弘景兼修佛道二教,调和三教[1]:96。南游霍山回到茅山后,他对佛教更为信奉,513年,梦见佛祖授予他胜力菩萨之名,于是到鄮县阿育王塔受五大戒[5]:60。他在茅山设立佛道二堂,隔日朝拜[1]:95,并在茅山建造菩提白塔。他自称“胜力菩萨舍身”、“释迦佛陀弟子”[3]:92, 81。晚年时,北方净土宗始祖昙鸾慕名南来就学,陶弘景授予本草书和仙术[5]:65,又向昙鸾学习《观无量寿经[11]:42。遗嘱并用佛道二教的衣饰安葬[5]:67

学问

[编辑]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敦煌抄本残卷

文艺

[编辑]

陶弘景博学多才,“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琴棋书画都擅长,他所作的〈水仙赋〉,沈约认为深不可测[1]:82, 91-92。他能写出山川之美,其游记〈寻山志〉叙述脱离世俗,游览山水,寻访仙药的快乐,详细描写深山幽谷的景色;他曾作诗给齐帝回答“山中何所有”: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12]:209-210

经学方面,陶弘景保持东汉经学家的风格[4]:52,曾注解《毛诗序》、郑玄《三礼序》、《孝经》和《论语》;其注解属于训诂章句的范围,不同于当时南朝讲究义理的学风[1]:98。史学方面,陶弘景撰有《帝王年历》5卷,以《竹书纪年》为年代依据;地理方面,撰有《古今州郡记》,兵书方面,撰有《真人水镜》10卷及《握镜》1卷[5]:68-69,古籍研究方面,他撰有《老子》注4卷、《鬼谷子》注3卷[5]:72, 81。陶弘景也是个书法家,工于隶书[1]:91,其书法有王羲之的风格,列入庾肩吾《书品》中共九品的第六品;唐代书法家评论他的书法有骨气而锐利[13]:92, 83, 85。他特别擅长于鉴别王羲之作品的真伪,曾替梁武帝鉴定王羲之的书迹,认为古今书法中,锺繇第一,王羲之第二,王献之第三[13]:90-91

科学

[编辑]

医学方面,陶弘景精通药性,常救人济世[7]:217,他继承祖父陶隆和父亲陶贞宝的本草学知识,校订《神农本草经》,附加《名医别录》中的新药,撰有《本草经集注》7卷、《效验方》5卷及《补阙肘后百一方》3卷[2]:58。《补阙肘后百一方》补充葛洪的《肘后救卒方》而成[14]:263,有药方101首[5]:70。当时《神农本草经》颇有错乱,陶弘景釐定当中药物365种,并增加《名医别录》的365种,合计730种药物,形成有条理有系统的《本草经集注》,书中以红黑二色墨点注明药物的热性或寒性,总结前人的用药经验[1]:84-85;《神农本草经》的正文用红字书写,来自《名医别录》及陶弘景自己增加的内容则用黑字。他放弃将药物按疗效分为三品的分类方法,首创把药物按“自然范畴”分为玉石、草、谷、蔬、木、果、虫兽7类[15]:213, 191, 211

陶弘景亦精通天文,制作浑天仪,高3尺许,能自动运转,著有《天文星经》5卷[1]:86-87、《天仪说要》1卷。他又撰有《古今刀剑录》1卷[5]:72, 82,亲自铸炼刀剑,曾呈献两把宝刀给梁武帝,梁元帝萧绎打算以陶弘景所铸宝剑陪葬[1]:88

地位

[编辑]
陶弘景

道教史上,陶弘景整理经典,首创编制道教的神谱,集上清派之大成,功绩巨大[11]:42, 106-107,受元代茅山宗追尊为第九代宗师[8]:112,被视为茅山派的创始人。学术史上,陶弘景被视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9]:76,其“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求学态度,特别受到清代考据学家的推许[1]:82。科技史上,陶弘景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生、博物学家和炼丹术士之一,他也是出色的植物学家,能正确描述植物的外表特点,其《本草经集注》的植物分类系统,比罗马帝国时代迪奥科里斯的经典著作《药物论》更合乎逻辑[15]:208, 217, 196,后来唐代《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分类法,都建基于《本草经集注》发展而来[14]:26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王明. 〈論陶弘景〉. 《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80–98. ISBN 7500407769 (中文(简体)).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麦谷邦夫. 〈陶弘景年譜考略(上)〉. 《东方宗教》. 1976, 47: 30–61 (日语).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麦谷邦夫. 〈梁天監十八年紀年有銘墓磚和天監年間的陶弘景〉. 《日本東方學(一)》. 孙路易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80–97. ISBN 9787101053517 (中文(简体)). 
  4. ^ 4.0 4.1 朱越利. 《道教答問》.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3. ISBN 7508002334 (中文(简体)).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麦谷邦夫. 〈陶弘景年譜考略(下)〉. 《东方宗教》. 1976, 48: 56–83 (日语). 
  6. ^ 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 〈第一洞天:閩東寧德霍童山初考〉. 《中國文化基因庫》.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33–145. ISBN 730105808X (中文(简体)). 
  7. ^ 7.0 7.1 7.2 林富士. 《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ISBN 9787101082814 (中文(简体)). 
  8. ^ 8.0 8.1 郑素春. 《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2 [2016-06-01]. ISBN 95705174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中文(繁体)). 
  9. ^ 9.0 9.1 9.2 刘笑敢. 《道教》. 陈静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32547876 (中文(简体)). 
  10. ^ 王卡. 〈敦煌本《陶公傳授儀》校讀記〉〉. 《道教經史論叢》. 成都: 巴蜀书社. 2007: 321–339. ISBN 9787806599822 (中文(简体)). 
  11. ^ 11.0 11.1 福井康顺等 (编). 《道教》第一卷. 朱越利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ISBN 7532500136 (中文(简体)). 
  12. ^ 小尾郊一. 《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 邵毅平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ISBN 7532505111 (中文(简体)). 
  13. ^ 13.0 13.1 兴膳宏. 〈書法歷史中的陶弘景與《真誥》〉. 《異域之眼——興膳宏中國古典論集》. 戴燕译.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82–100. ISBN 7309050630 (中文(简体)). 
  14. ^ 14.0 14.1 杜石然等. 《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上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 (中文(简体)). 
  15. ^ 15.0 15.1 李约瑟(Joseph Needham).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第一分冊.植物學》. 袁以苇等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ISBN 7030166132 (中文(简体)).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梁书·卷51》,出自姚思廉梁书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南史/卷76》,出自李延寿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