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戒律
道教 |
---|
道教主题 |
道教戒律,为用以约束道士行为,以防止违反教规的警戒条文。戒也作“诫”,有劝戒、教戒、戒恶之义,律指条规、律令。戒律系借神明的名义约束教徒,作为教徒遵守的思想与行为准则。道教认为学道不受戒则无缘得上仙。将奉戒行善看作成仙得道的路径[1]。
历史
[编辑]早期道教有所谓“天诫”或“道诫”,如《太平经》:“唯原省念所言,思见天诫,以成其身,不使陷危”,而有“虚无无为自然图道毕成诫”,“贪财色灾及胞中诫”等教诫;《老子想尔注》中有“道贯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想尔注》文无“道诫”具体内容,然《道藏》《太上老君经律》中列有“道德尊经想尔戒”(想尔九诫)。
南北朝时期,道教产生正式的戒条,如道民三戒,录生五戒,祭酒八戒,想尔九戒,智慧上品十戒,老君戒百八十条,又有“律文”多论犯罪刑罚之规章,如女青鬼律[1][2]。道教戒律部份源自儒家的纲常礼教和佛教戒律。
唐代道士张万福作《传授三洞经诫法箓略说》,书中记载三归戒(初起心入道受)、五戒(令除五欲、出五浊、修五德)、八戒(持八事以契入神)、无上十戒(在俗男女所受,断十恶行十善)、初真戒,以及各派道士所受戒等等。
全真教道士丘处机公开传戒,创立“十方丛林”[1]。明代《正统道藏》收有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内容多与全真道规戒有关。元末明初陆道和所编《全真清规》,是对于全真出家道士在丛林宫观的生活规范[3]。明代永乐年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道门十规》,阐述道教的渊源流派、行持规矩和宫观应有之规。
传说清初全真龙门派道士王常月于北京白云观传初真戒(三皈依,积功归根五戒,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中极戒(重编自《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天仙大戒(出自鸾书《三坛圆满天仙大戒略说》),合称“三坛大戒”。陈柏勋指出出现三坛戒之说是嘉庆年以后的文献,可能为后人所追述[3]。
道教戒律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品戒。涉及道教戒律的有关书籍,主要收录在于《正统道藏》的戒律类。重要的戒律书有:《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要修科仪戒律钞》、《三洞众戒文》、《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太上老君经律》、《老君音诵诫经》、《道门十规》,全真派有《全真清规》,善书类有《太微仙君功过格》、《太上感应篇》、《阴骘文》、《警世功过格》、《清规玄妙》等。在《云笈七签》、《无上秘要》、《道教义枢》、《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中亦收录戒条[1]。
当代道教中,全真教是奉行“三皈、五戒、十戒、女真九戒为基础的三坛大戒”,正一道各派多以“三皈、九真戒”(出《太上九真妙戒金箓度命拔罪妙经》)传度授戒。《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以九真戒为诸戒之首,特别推崇:“无上洞玄灵宝九真妙戒者,诸戒之首。天人共仰,幽显咸遵,……仙凡仰之,以为城郭;幽显资之,以为梯航;灵魂受之,以为法药。”[3]。
分类
[编辑]各派别中,有共通遵守之戒,也有各派自制之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戒条的多少,有五戒、想尔九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军佑帝君十戒、老君二十七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成、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戒文、三坛大戒等等。举例如下:
- 初真十戒:
-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成万物。
- 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
- 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 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
- 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 第六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优其功能。
- 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 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
- 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
-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 灵宝天尊说十戒经:
- 一者不煞(杀)当念众生;
- 二者不媱(淫)犯人妇女;
- 三者不盗取非义财;
- 四者不欺善恶反论;
- 五者不醉常思净行;
- 六者宗亲和睦,无有非亲;
- 七者见人善事,心助欢喜;
- 八者见人有忧,助为作福;
- 九者彼来加我,志在不报;
- 十者一切未得道,我不有望。
- 八戒:一者不得杀生以自活;二者不得淫欲以为悦;三者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四者不得妄语以为能;五者不得醉酒以恣意;六者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者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八者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伎。[6]
- 想尔九戒: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条。又称老君想尔戒、道德尊经想尔戒,源出《老子道德经想尔注》,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正一派道长认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寿;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伤。
- 上品戒文: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
- 中品戒文: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
- 下品戒文: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李丰楙. 教育大辭書:戒律. 2000.
- ^ 唐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戒律者,戒止也,法善也;止者,止恶心口,为誓不作恶也。戒之为义,又有详略焉。详者,太清道无量法门百二十九条,老君及三元品戒百八十条,观身大戒三百条,太一六十戒之例是也。略者,道民三戒,录生五戒,祭酒八戒,想尔九戒,智慧上品十戒,明真二十四戒之例是也。律者,终出戒中,无更别目,多论罪报刑宪之科,如天师制鬼,玄都女青等律。具斯则戒主于因,律主于果,以戒论防恶,律论止罪故也。”
- ^ 3.0 3.1 3.2 陈柏勋. 初探全真道傳戒(戒律)的演變. 武庙宗教文化杂志.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0).
- ^ 《太上老君戒经》: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情信。
- ^ 初真五戒: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邪淫
- ^ 袭自佛教八关斋戒。陆修静取《洞神八帝妙精经》【斋持八戒法】制《受持八戒》
- ^ 《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如牛之有功,犬之有义,雁之有序,鲤鳝朝斗,此等之肉,又安忍食之?能推此心,戒而不食,则可以调和气性,感格真灵,专务清虚而道业日新,玄功时著矣。凡所学者,宜自慎焉。 ”
- ^ 慧琳《一切经音义》:“兴渠(…出乌茶娑他那国彼土人常所食者也此方相传以为芸薹者非也)。”
赞宁《宋高僧传》:“又以僧徒多迷五辛中兴渠。兴渠人多说不同,或云芸薹、胡荽或云阿魏……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韭、三葱、四薤,阙于兴渠,梵语稍讹,正云形具,馀国不见。回至于阗,方得见也,根麁如细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国人种取根食也。于时冬天到彼不见枝叶。薹、荽非五辛,所食无罪。” - ^ 《玄都定罪律太极科》;五辛食之念诵,条戒内为第一罪,谓修持讽诵,触犯神灵,忤秽真界,获毒蛇穿心狱报,大槩以此等物辛臭烈甚,食之经日尚臭,出口对语,于人尚且厌之,而况朝真行事乎。此外凡薤蕌似葱之类,皆勿食也。
- 《唐宋时期的禅宗教团与清规之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湛如
- 《道教戒律学》任宗权(ISBN: 97878012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