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前1046年—前771年
西周早期青铜器保卣上的铭文“周”
绿色部分为西周王畿与诸侯国的疆域
京城镐京
国君姓氏姬姓周氏
君主12
• 前1046-前1043
周武王(开国)
• 前782-前771
周幽王(结束)
语言上古汉语
兴衰
• 前1046
牧野之战
• 前841-前828
共和时期
• 前771
犬戎之祸
前身
继承
商朝
东周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指中国历史周朝前期定都丰镐宗周,今陕西西安)的时期,周成王时期迁都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1],始于周武王牧野之战灭亡殷商,终于平王东迁,共经历11代12王。因为周幽王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宗周宫室被战火焚毁,周王室难以继续在渭河平原立足,周平王只得放弃丰镐将都城东迁至成周雒邑,今河南洛阳)。因为旧都丰镐在西、新都成周在东,因此周朝在平王东迁之前的时期称为西周,之后称为东周

西周时期华夏族的国家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备,建立起完善的宗法制以及分封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构成的等级制度。西周时期周天子的权威相对稳定,统治者为了巩固内部秩序,一方面使用一些军队和宗法等强制手段,另一方面通过礼乐制度规范各级贵族的行为。西周时期的经济比商代有进一步的发展,推行井田制作为土地制度工商业由官府经营,同时还以武装封建领主制约四夷进行领土扩张,每有新开拓领地须筑城、建庙、立,即为“封建亲戚,以屏周”。

历史

[编辑]

周人兴起

[编辑]

周人是一个后起的姬姓部落,周人的始祖是姬弃,是五帝中帝喾之子,随着有夏氏的衰落,周人的先祖“自撺于戎狄之间”,西迁陇西一带,后周人居住于今关山(今六盘山)一带。他们的先祖为姜嫄,可能与古羌人有渊源关系。姜嫄之子后稷是他们的始祖,并把他尊为农神,西周的农官之长便以“后稷”命名,其后,周人东迁岐山关中一带,遂逐步崛起。

从后稷到文王中间有若干个王,《史记·周本纪》、《世本》记载有十五代,依次是后稷(名弃)、不窋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而《汉书》记载有十八代。然而‘自后稷至文王千余年,只经过十几代是不可能的,后人多对此表示怀疑。杨宽等认为“后稷”原是稷神的称谓,如同西周时称土地之神为“后土”,“后”是对地下神祇的尊称,对应上天的“”。“后稷”成为农官之长的名位,乃是后世推崇稷神的缘故,其家谱可能有误[2]:15-26谯周说这是“失其代数”的缘故,认为后稷之后有世系脱落的可能[2]:16汉代史记·刘敬列传》、《汉书·娄敬传》述,“周之先,自后稷封之,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则《史记》所载后稷至公刘四世间应当有十余世。或说“后稷”是虞夏时期的农官名位,周部落的首领世代担任后稷,并非单指一人。

到了不窋时代,周人迁徙到戎狄之间。公刘时迁至自然环境优异的。到达豳地以后,周人开垦田地、营建房屋、并确立了一套举行祭祀、宴会的礼仪。“京”、“京师”就是源自公刘时代对国都的称谓。[2]:29-35商王武丁时期,周成为商的封国。公亶父(后来被追尊为周太王)时,为避免西北戎狄部落的滋扰,周人再次迁都至歧阳周原。这时政治设施有了长足发展,王宫设皋门、应门,国都设宗庙社稷即始于此时。

太王死后,少子季历继位。由于与太伯所建吴国、任姓诸侯保持友好,加之商朝国力衰微,周的力量不断壮大。商王武乙时期,周开始武力开拓领土,首先花了三年时间征服鬼方。之后,季历继续进攻山西地区的,在攻打燕京戎时受挫,然而接着还是攻克了余无戎。打败余无戎后,季历被商王文丁任命为牧师(一种相当于方伯的职位)[2]:62-68。由于季历将周国的领土大大向西北扩展,受到了文丁的提防,《竹书纪年》载其为文丁所囚杀,而《史记》对此说法不予承认和收录。

季历死后,其长子继位,是为周文王,他曾被商王册命为西伯崇侯虎报告了西伯对处死九侯的不满,西伯因此被囚禁于羑里,直到西伯的属下进贡美女和财物才被赦免。周文王一面殷勤侍奉商王,一面借口征讨叛国四处开拓领土,周的势力得以大幅度扩张。文王团结诸侯,解决了、芮两国的争端,先后征服了犬戎(密须)。之后又灭掉了山西地区的黎,并攻克盂(又作于、邗)。崇侯虎所在的是当时的东方强国,也在激烈的攻城战之后被周攻占。文王在克崇后迁都到,并建立了一套以卿士为首的官制,健全了政治机构,积聚了一大批有才能的贵族,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基础。[2]:69-84

武王伐纣

[编辑]

文王死后,其次子姬发继承了他开创的基业,这就是后来的周武王。武王继位后第二年,即统帅大军在孟津与诸侯结盟,两年后在此誓师,准备北伐克商。武王统帅的精锐部队(据说只有“戍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于孟津渡河后,经历六天到达牧野。参加决战的除了周人的锐兵,还有不少西南蛮夷部落的军队以及一些盟国的国君将领。在周元帅吕尚的指挥下,周国军队与周人自称的数量远高于己的商朝军队展开决战,当天即获得全胜。被迫自焚,商朝中央政权被推翻。

占有京畿朝歌之后,周军兵分四路南下,开始攻击侵略东部和南方藩属于商的诸侯国。克商之后,武王分别在牧野举行了告捷礼、在殷都举行了社神祭、在宗周举行了献俘礼,并迁都于镐京(即宗周),周朝建立。[2]:84-100周武王商纣王的年份是约西元前1122年至前1046年之间。

武王克殷后,开始分封诸侯,这些诸侯有先代君王之后、有功的异姓贵族,也有姬姓亲属。武王还留下商代王畿北部继续作武庚(殷纣之子)的封国、对投诚者保留原有食邑[3]武王克殷后四年便去世了,他的四弟周公旦称摄政王,代年幼的成王治理天下。

成康之治

[编辑]
西周时期交龙纹
兽面片

成王和后来即位的康王钊的统治时期被后人称为成康之治,是西周安定时代的开始。成王即位初,由周公摄政,周公三兄管叔、五弟蔡叔八弟霍叔不满,开始散布周公将对成王不利的谣言,发动叛乱,自称“勤王”,史称“三监之乱”。并怂恿武庚、东夷一起发动了叛乱。周公兴师东征,战线北至梁山、南至淮上[4],最终将管、蔡、霍、武庚之叛各个击破。周公把殷民分别交于明保(周公之子)、康叔(周公六弟)等人统治并颁布训诫;让殷朝宗室微子启兄)代替武庚典承商汤香火,封至宋国;另外的殷朝顽军迁至洛阳地区,由周公亲自管辖[5]。叛乱平定后,周公作《多方》、《多士》来告诫殷人,对殷贵族采取思想、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安抚政策。周公摄政五年,开始在雒邑营建东都成周,以便更有效的统治东方地区,成王到成周开始亲政。召公奭召集各方首领,教导成王以德治国、重用老成人。成周建成后,成王回镐京即君位,周公则留下治理东都。至此,周朝廷才得以巩固。

周人的分封诸侯虽早于武王时开始,但大量封国是在成康之世才出现的。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周初分封共七十一国,其中与周王同姓的姬姓就有四十国,兄弟之国有十五国。而《荀子·儒效》则说姬姓有五十三国。可见周初的分封是以姬姓为主体,而同时兼顾到异姓。[2]:385其中季历之兄太伯仲雍的后人封于(今江苏苏州),文王二弟(一说从侄)虢仲虢叔封于东虢(今河南荥阳)、西虢(今陕西宝鸡),文王诸子分别封于(今河南郑州,早灭)、(今河南上蔡西南)、(今山西霍州西南)、(今河南淇县)、(今河南阜阳)、(今山东成武东南)、(今河南修武西)、(今山东定陶西)、(今山东滕州西南)、(今陕西咸阳西北)、(今河南济源西北)、(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北)、(今山西临猗西南);武王诸子封于(始封在今山西翼城西)、(今河南平顶山)、(今山西河津东北);周公诸子封于(今山东曲阜)、(今河南辉县西南)、(今河南固始西北)、(今河北邢台)、(今山东金乡西北)、(今河南延津北)、(今河南郑州东北);召公之子封于(今北京)。主要的异姓诸侯则有:殷贵族微子启封于(今河南商丘附近),姒姓封于(今河南杞县),嬴姓封于(今河南宁县西北),妘姓封于(今河南淮阳)等等。[2]:386最初的封建主要集中在中原,是建国工作的一部分,在之后并没有继续推广。这些封国以人群为主体,常常迁徙数百里乃至上千里。它们由河南向东、向南迁移,形成了周王室新的屏障。[4]:154

成康时代,周王实行赈济贫困民众、授田于民、明德慎罚的政策,因而农业生产颇有起色、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四方外邦来朝、政局稳定、人民和睦。然而康王晚期喜好征伐,据小盂鼎铭文,仅在与鬼方间的战争中就斩首四千八百多人,俘虏一万三千余人,与南方的淮夷和荆楚亦常有冲突,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为昭王时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6]:109-110

由盛而衰

[编辑]

周康王死后,子周昭王(瑕)继位。昭王之时,王道微缺,西周国力开始走下坡路。昭王十六年,他亲率大军南征楚荆,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经3年,昭王还师渡过汉水时溺死,军队也遭覆没。继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满),在位长达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穆王好游行,致使朝政松弛。东方的徐国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过联合楚国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削弱。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戎狄部落逐渐兴盛。穆王死后,周共王繄扈继位,在位23年,其子囏继位,是为周懿王。懿王在位期间,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为所苦。周孝王是共王的弟弟[注 1],周懿王的叔父,在周懿王病死后继承王位。孝王在位仅6年,死后由懿王之子燮继位,是为周夷王。夷王在位时,诸侯来朝,下堂迎见,不敢坐受朝拜,显示此时周天子的权威已大幅降低。同时, 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也开始尖锐化,周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共和与中兴

[编辑]
虢季子白盘记录了虢宣公在公元前816年于洛河北岸大胜猃狁的事迹。

周厉王是周夷王之子,在夷王死后继位。他在位期间连年战乱,给民间带来深重的疾苦。与此同时,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为压制国人的不满,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起义。

前842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州市),结束了他长达37年的统治。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励精图治,朝政有明显起色,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但是宣王晚年,周朝重新出现了衰象。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宣王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遭败绩。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惨败。

幽王之死

[编辑]

周幽王时,周室的危机更为严重。周幽王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地方贪污不断,卿士皇父将搜刮的财富运出关中,于向(今河南济源)建都藏财富。前779年,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失败,使西戎更加壮大。关中发生地震、山崩和旱灾,使得西周王畿的人民东逃东土。郑桓公也听从太史伯阳的建议,将郑人东迁至虢国郐国之间。平王东迁后,郑人于此地重建郑国,国都为新郑(今河南新郑[8]

周幽王十分宠爱褒姒[注 2],甚至废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为后,立姬伯服为太子。姬宜臼投奔申国,周幽王出兵伐盟国姜姓申国。申侯就联合缯国西戎犬戎反攻周幽王。战乱期间,周贵族纷纷埋象征权力的鼎、簋、盘等铜器后东逃东土。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杀周幽王与姬伯服於戏(今陕西临潼东),尽取周赂而去,史称犬戎之祸,西周结束[8]

幽王死后,诸侯共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平王三年,避犬戎,舍弃镐京,以雒邑成周为都,东周开始。

君主列表

[编辑]
西周君主 
谥号 本名 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推算的西周年表 郭伟(2001?)推算的西周年表[参 1] 林申(2011?)推算的西周年表[参 2] 朱永棠(2012)推算的西周年表[参 3] 张富祥(2013)《竹书纪年》与夏商周年代研究推算的西周年表 张鹏程(2019)推算的西周年表[参 4]
周文王
(西伯)
前1110年-约前1061年
(50年)
前1113年前1062年
(50年)
前1056年[注 3]前1047年[注 4](9年)
周武王 前1046年-约前1043年
(4年)
前1060年-约前1045年
(16年)[注 5]
前1054年-约前1042年
(12年)[注 6]
前1061年前1048年
(14年)[注 7]
前1027年前1026年
(2年)
前1046年[注 8]-前1043年[注 9]
(文、武王共14年)
周成王 前1042年-约前1021年
(22年)
前1044年-约前1008年
(37年)
前1042年-约前1029年
(14年)
前1047年前1011年
(37年)
前1025年前1008年
(18年)
前1042年前1011年
(32年)
前1043年-约前1037年,周公旦摄政
(7年)
前1042年-约前1036年,周公旦摄政
(7年)
前1042年前1036年,周公旦摄政
(7年)
周康王 前1020年前996年
(25年)
前1007年-约前983年
(25年)
前1028年-约前996年
(33年)
前1010年前981年
(30年)
前1007年前982年
(26年)
前1010年前992年
(19年)
周昭王 前995年-约前977年
(19年)
前982年-约前964年
(19年)
前996年-约前977年
(20年)
前980年前962年
(19年)
前981年前963年
(19年)
前991年前958年
(34年)
周穆王 前976年-约前922年
(55年)
前963年-约前909年
(55年)
前977年-约前923年
(55年)
前961年前908年
(54年)
前962年前924年
(39年)
前957年前918年
(40年)[注 10]
周共王 繄扈 前922年前900年
(23年)[注 11]
前909年-约前900年
(10年)
前922年-约前900年
(23年)
前917年-前900年
(18年)
前923年-前900年
(24年)
前917年前900年
(18年)
周懿王 899年-前892年
(8年)
前899年-约前875年
(25年)
前899年-约前893年
(7年)
前899年前873年
(27年)
前899年前882年
(18年)
前899年前888年
(12年)
周孝王 辟方 前891年前886年
(6年)
前875年-约前870年
(6年)
前893年-约前888年
(6年)
前872年前863年
(10年)
前881年前873年
(9年)
前887年-约前882年
(6年)
周夷王 前885年前878年
(8年)
前869年-约前858年
(12年)
前887年-约前879年
(9年)
前862年前854年
(9年)
前872年前865年
(8年)[注 12]
前881年前871年
(11年)
周厉王 前877年前841年
(37年)
前857年-约前842年
(16年)
前878年-约前844年
(35年)
前853年前842年
(12年)
前864年前842年
(23年)
前870年前837年
(34年)
共和
(一说为共伯和摄行天子政)
前841年前828年
(14年)[注 13]
前841年前828年
(14年)
前844年前832年
(13年)
前841年前828年
(14年)
前841年前828年
(14年)
前850年前837年
(14年)[注 14]
周宣王 前827年前782年
(46年)
前828年前782年
(46年)
前831年前786年
(46年)
前827年前782年
(46年)
前827年前782年
(46年)
前836年前791年
(46年)
周幽王 宫涅 前781年前771年
(11年)
前781年前771年
(11年)
前785年前771年
(15年)
前781年前771年
(11年)
前781年前771年
(11年)
前790年前780年
(11年)[注 15]
携惠王 余臣 前779年前759年
(21年)[参 5][注 16]

典章制度

[编辑]

畿服

[编辑]

西周继承商代的内外服制,发展出了畿服制度,它是与分封制相适应的。周王直接治理的地区称作王畿,是王朝的中心。王都以外的地区则按离王都距离和关系远近划分为诸服,有五服、三服、六服、九服等说。《国语·周语上》记载公谋父之说,将畿服分为五服。甸服为王畿,侯服、宾服为华夏族各诸侯,要服、荒服则指边远的外邦部族[10]:146,只有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才可以被视为华夏[11][12]

畿服制度将纳贡作为义务加给诸侯,如若诸侯不从,则天子可以武力相加。纳贡的方式和时间则有服数决定。据《国语》记载称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

宗法制度

[编辑]

西周建立了一套宗法制度,配合和维系封建制度的发展。宗法制度规定天子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这两种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周朝的统治。 实行以宗法为基础的分封制。宗法源于氏族社会,突出父权和族权。商代时父系家长制就已存在,到后期官职由宗族族长世袭已十分普遍,至周时更发展为系统的统治体系。[13]:111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阶层内部的稳定、和谐。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封建

[编辑]

周朝代商之际,初分为公、监、侯、伯、子五等,三监之乱后改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 诸侯有封地国,对封国具统治权。 各封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例如: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位。 卿及大夫有封地邑,对封邑同样具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依据《孟子‧万章篇》所述,“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改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彻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大多数都不能世袭。

命卿

[编辑]

在诸侯封国中,随着诸侯的爵位高低,为了方便监视,命卿权力亦由天子限制。例如:公、侯三卿全由天子任命;伯三卿,二卿由天子任命;子、男二卿,ㄧ卿由天子任命。卿以下职位(大夫和士)皆由诸侯自由任命。天子任命之诸侯大多是担当掌管司法的大正或是掌管军事的司马。故诸候在封国内没有独立的管治权。

第一次封建

[编辑]

周武王实行第一次封建,原因有三:首先是为了安抚殷民,同时加以监视;其次是进行武装移民,借此扩展势力;还有就是笼络人心,以巩固周朝的统治。封建实际上是分封诸侯,即将土地分给诸侯去建立他们的管辖范围。周初第一次封建的经过和内容,主要有以下数项:

  1. 武王克殷后,自动退出殷都,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到那里,继续管理商的遗民;
  2. 武王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目的是监视武庚,称为“三监”;
  3. 武王定都于镐京后,又分封亲属和功臣为诸侯,这些封国大多数集中于黄河南岸。

第二次封建

[编辑]

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实行第二次封建。目的有是为了分化殷地遗民,防止殷民再次起来叛变;巩固周朝的统治,作为王室的屏藩;以及扩大统治范围,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次封建的内容主要包括:把殷人旧地分封为二国,以方便统治;大封亲属和功臣,作为王室的屏藩;周公特意把第一次封建的一些封国向东移,部分更远至东方海边,借此扩大统治范围,并将殷人的封国包围其中,以防其再生叛乱。其中如将姜尚之子吕伋封在山东的召公奭之子封于,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分封诸侯的作用

[编辑]

周武王和周公总共分封71国,其中姓姬的诸侯占了53个,可见周初两次的大封建,所分封的诸侯多数是周王的同姓子弟,其次才是功臣。在封建制度下,周王又称为“天子”,具有高高在上的权威,分封诸侯的作用,就是要他们作为中央的屏藩。

此外,诸侯的爵位,分为等五等。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朝见天子,并带兵随天子作战。

徐智认为:“西周的封建自是因周室征服中国,分遣其人众一控御四方,但封建制度的建立,并不与生产工具的改变相伴随。……是以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当作历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

周朝封建制度的瓦解

[编辑]

周天子在地位上的变化,是其封建制度瓦解的主要原因。封建制是以天子为首,由上而下的系统。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因其弑父之嫌及诸候不再拥护,地位日降,终至“王命不行”,乃诸侯崛起之时,霸政时代开始。为迎合需要,郡县萌芽,世卿世禄式微,上下阶级被打破,平民地位上升,经济教育权力下放。宗法随时间淡化,封建面临崩溃。及至三家分晋,战国开始,上述情况发展更盛,改变趋势锐不可挡。“周初千八百国,至春秋之初,仅存百二十四国。春秋诸国,吞并小弱,大抵以其国地为县。因灭国而特置县,因置县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渐变为郡县之制。” 在秦灭六国之战后,秦朝废封建,置郡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制度。

法制

[编辑]

西周初年刑法分“轻典”、“中典”、“重典”,合称“三典”。西周中期,阶级矛盾尖锐,周穆王吕侯参照夏朝的赎刑制度制定《吕刑[14],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共三千条。后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等四种刑罚,称为九刑[15]

经济

[编辑]

青铜农具使用比商代更为广泛,排水与引水技术掌握较好,农作物中桑麻瓜果都有栽培种植。手工业部门多,分工比商代更细,有“百工”之称,商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国”与“都”中,出现了更大的市场

西周实行井田制度。每个男性主要劳动力授田百亩(相当于现在31亩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间更换一次分配的田地。当时普遍采用熟荒耕作制,使得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

西周时期,商业发达,有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海贝、海蚌和占卜用的龟甲等,往往都是从远方贡献和交换来的。海贝当时也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计算。舟船和马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社会生活

[编辑]

采集是当时平民的主要日常生活来源,而狩猎则是贵族的娱乐活动。周朝是多妻民族,因此引进了宦官制度,直接影响了中原文化,直到清朝灭亡为止。

西周的制及制技术十分进步,不过器皿多半为灰色。雕制玉器的数量减少。[16]

教育

[编辑]

辟雍是西周时的大学,贵族子弟在这里学习礼仪、音乐、舞蹈、骑马等。辟雍和上庠、东序、瞽宗、成均合称五学。

军事外交

[编辑]

西周时各诸侯国的军队并不由国君掌握,而是在周天子的守臣手中。周朝建立以后,仍不断用兵,常和荆楚鬼方严允东夷淮夷等邻邦发生战争,互有胜负。《诗经·采微》描述当时周王朝与𤞤狁作战情况和士兵的艰苦战斗生活:“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𤞤狁之故。不遑启居,𤞤狁之故。”与此相反,更多的则是与邻邦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

[编辑]

青铜器

[编辑]
西周青铜鼎
西周青铜

文学

[编辑]

尚书》中的《周书》和《逸周书》是经过后人选编而保存下来的西周文献典籍的一部分。这些篇章是当时的重要历史文献,文章结构复杂,文辞简练,表现了当时严谨的文风。 《诗经》收集有西周的诗歌三百余篇。其中的《周颂》、《大雅》、《小雅》和《国风》中《周南》、《召南》以及其他部分篇章,是西周时期的作品。这些篇章,有的是王室用于庙堂的颂歌,有的是贵族们的欢乐和怨尤声,而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章是下层庶民的真情流露和对贵族统治者的愤怒控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面貌。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西周流传下来的甲骨文与青铜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时期出土的器物较多,铭文的篇幅也较长,所以成为金文的主要部分[17]

建筑

[编辑]

西周铜器建筑图像,已知最早一件表现建筑的铜器是夨令簋,约铸于西周成王、康王时期。器座四角有四柱,柱头有栌头,栌斗间有横楣,楣上有矮柱。另在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一件蹲兽方鬲,约铸于西周中期。器下作屋形,前有双扇门,门扇框架呈日字形,上下镶版。门上下用连楹和门枕固定在门楣、门槛上。屋的左、右、后三面有田字格窗。传世的还有一件方鬲,同前者相似,但屋有前廊,廊外缘有田字格栏杆。这些虽不是建筑全部形象,但可看出西周建筑的某些风貌。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一作周懿王之弟[7]
  2. ^ 关于“烽火戏诸侯”,是指周幽王为褒姒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之祸时无诸侯响应勤王。这件事应为虚构,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此提出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清华简记述与“烽火戏诸侯”相左。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竹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称,史学界就此可以断定烽火戏诸侯并非西周灭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断定这个故事根本就是编造。[9]
  3. ^ 受命元年
  4. ^ 武王即位未改元,此年为该表文王在位最后一年
  5. ^ 武王克商日为前1050年2月10日即夏历正月二十九、殷历二月甲子
  6. ^ 武王克商日为前1044年3月10日即夏历二月初五
  7. ^ 武王克商年为前1050年
  8. ^ 武王即位未改元,此年为该表武王在位第一年
  9. ^ 武王于前1046年(受命十一年)初次伐殷,观兵孟津而后归;于前1044年(受命十三年)1月9日(殷历二月甲子)克纣
  10. ^ 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
  11. ^ 共王当年改元
  12. ^ 假设夷王因病废而逊位,次年(前864年)厉王初立而不称元;至夷王十九年,即厉王初立之十一年,夷王去世,次年(前853年)厉王始正式即位称元
  13. ^ 共和当年改元
  14. ^ 此说认为共和行政未改元,应纳入厉王纪年
  15. ^ 自武王伐殷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
  16. ^ 此说认为平王东迁为平王三年(他说多认为元年),即携王十年,即770年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文博日历丨玉石板板竟能调兵遣将?来这里“玉”见夏朝→. 央视新闻.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ISBN 7208045385
  3. ^ 清代学者崔述称:“文王始受命,而未得及身为天子。武王始克商,而未得身见四方之靖。至成王,然后安享之,以为祖、父之德而吾独享之,于心不自安,故分其禄而与诸父兄弟共之”(崔述:《崔东壁遗书》,p. 340,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 ^ 4.0 4.1 许倬云,《西周史》,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ISBN 7108015211
  5. ^ 杜正胜,《周代城邦》,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6. ^ 杨善群. 论成康之治. 社会科学. 2005, 6: 104 – 110. 
  7. ^ 《史记集解·三代世表》:“孝王方,懿王弟。”
  8. ^ 8.0 8.1 杨宽(1999年):《西周史》第七编:第二章〈周人东迁和平王东迁〉,第811页-第820页。
  9. ^ 清华简推翻《史记》记载 “烽火戏诸侯”是戏说. 成都日报. 2012-01-13 [201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2). 
  10. ^ 葛志毅,《周代分封制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ISBN 7207064271
  11. ^ 《国语郑语》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周乱而弊,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若克二邑,邬、弊、补、舟、衣、柔、历、华,君之土也。若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
  12. ^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周宣王弟友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内,是为郑。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四方之国,非王母弟甥舅则夷狄,不可入也,其济、洛、河、颍之间乎!子男之国,虢、郐为大,恃势与险,崈侈贪冒,君若寄帑与贿,周乱而敝,必将背君;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亡不克矣。”
  13. ^ 钱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中国文化探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ISBN 7563301658
  14. ^ 尚书·吕刑篇序》:“训夏赎刑,作《吕刑》”
  15. ^ 中国法制史》,蒲坚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ISBN 7-304-02441-0,第三章第三节
  16. ^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西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于2011 年3 月18 日查阅
  17. ^ 西周诗文. [2017-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来源

[编辑]
  • 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0年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上海,圣仓明智大学广仓学窘丛书甲类本,1916年
  • 白川静,《西周史略》,袁林 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ISBN 7805461946
  •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
  • 伊藤道治 著,江蓝生 译:《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资料为主的殷周史硏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
  • 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北京:三联书店,2010)。
  • 吉本道雅:〈西周纪年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上海,不二书店,1936年
  •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 朱凤瀚、张荣明 编,《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ISBN 9787805049601
  • 李亚农,《西周与东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 李仲操,《西周年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 李民、张国硕,《夏商周三族源流探索》,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 李峰,《西周的灭亡》,汤惠生 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 陈梦家,《西周年代考》,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
  • 岑仲勉,《西周社会制度问题》,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0年
  • 岑仲勉,《两周文史论丛》,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
  • 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 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 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讲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 郭沫若,《青铜时代》,重庆,益群书社,1945年
  •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东京,求文堂,1932年
  • 徐喜辰,《井田制度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 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ISBN 7805103615
  • 唐复年 辑,《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器影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 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 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ISBN 7500402120
前朝
中国朝代 后朝
周朝东周
另见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參">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