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墙砖上的王戎(右)与山涛形象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濬冲,小字阿戎琅邪临沂(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西晋大臣,官至司徒,封安丰侯,人称王安丰。生于青龙二年(234年),卒于永兴二年(305年),出自魏晋高门士族琅邪王氏,为幽州刺史王雄之孙,凉州刺史王浑之子,司徒王衍之堂兄,且与太保王祥同宗。王戎是“竹林七贤”中最年少的一位。

生平

[编辑]

幼年

[编辑]

王戎自幼“清明晓悟”[1],身材短小而风姿秀彻。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2]中书令裴楷称其双目“烂烂如岩下电”[3]。七岁时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采,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答道:“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4]验之果然如此。王戎与其父同僚、年长其二十四岁的阮籍为友。时阮籍与王浑同为尚书郎,造访王浑时,阮籍便说:“与卿语,不如与阿戎语”。[5]王浑去世时,其故吏赠钱百万,王戎辞而不受,于是显名。锺会曾评之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6]

平吴之役

[编辑]

王戎善于清谈,知者谓其“超然玄著”[7],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王戎承袭其父的贞陵亭侯爵位,被司马昭辟为掾属,历仕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咸宁二年(276年)迁荆州刺史,四年改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王戎督军临江,遣参军罗尚、刘乔领军攻武昌(在今湖北鄂州),吴江夏太守刘朗降。吴平,以功进安丰侯,增邑六千户。后因母丧去职[8]

王戎在荆州笼络当地吴人,颇为成功,举荐了因与吴末帝孙皓不和而辞官的故吴光禄勋石伟,“荆土悦服”[9]太康三年(282年)王戎被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以十丈细布[10]贿赂王戎。王戎虽没有接受,但写信感谢刘肇,被司隶校尉刘毅弹劾。武帝为王戎开脱道:“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11]然而王戎从此为清议所讥。太康五年,迁光禄勋。十年,补吏部尚书。

八王之乱

[编辑]

太熙元年(290年)四月武帝崩,惠帝即位,改元永熙。八月,杨骏以王戎为太子太傅永平元年(291年)三月,杨骏一族被诛,贾后执政,改元元康。王戎转任中书令,加光禄大夫,六月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尚书。

在吏部任上,王戎创制了甲午制,凡选官先行试用,考其政绩后再予以征用或辞退,选官时“以识会待之,各得其所”[12]。但被司隶傅咸弹劾道:“今内外群官,居职未期而戎奏还,既未定其优劣,且送故迎新,相望道路,巧诈由生,伤农害政。戎不仰依尧舜典谟,而驱动浮华,亏败风俗,非徒无益,迺有大损。宜免戎官,以敦风俗。”[9]王戎因与外戚贾氏、郭氏是姻亲,未被免官,而在元康七年(297年)九月迁司徒

王戎晚年仰慕古人蘧伯玉,看到天下将乱,于是“与时舒卷”[9],不复以世事为意,乃至故意败坏声名以求自保。《晋诸公赞》谓王戎“性简要,不治仪望,自遇甚薄,而产业过丰,论者以为台辅之望不重。”[13]晋书》本传云:“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王戎典选官吏只依门第高低,“户调门选而已”[9]。任司徒时,委派僚属办理政事,自己常骑小马从便门出游。虽然位极人臣,王戎却独自出行,巡视田园地产时,以手巾插腰,不带随从。王戎的很多门生故吏也做了大官,在路上相遇时,王戎“辄下道避之”[14]。元康九年(299年)愍怀太子被废,王戎也没有一言劝谏。

永康元年(300年)四月,赵王司马伦起事,囚禁贾后,诛司空张华、尚书仆射裴𬱟、侍中贾谧等大臣,王戎因嫁女与裴𬱟而坐免官。赵王伦于永宁元年(301年)正月篡皇帝位。三月,齐王司马冏起兵于许昌,讨伐赵王伦,成都王司马颖等宗王响应。赵王伦之子欲以王戎为军司。博士王繇谏曰:“濬冲谲诈多端,安肯为少年用?”[9]赵王子乃止。

四月,齐王冏杀赵王伦,拥惠帝反正,以王戎为尚书令太安元年(302年)五月迁司徒。十二月,河间王司马颙联合成都王颖讨伐齐王冏。齐王冏问策于王戎。王戎谓齐王冏自诛赵王伦以来,赏罚失当,以致朝野多有怨言,人怀贰志;建议齐王冏主动撤回封国,尚可保住爵位。齐王冏的谋臣葛旟怒斥曰:“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议者可斩!”[9]群臣惊惧,王戎假装服食药力发作,跌倒在厕中,才逃过一劫。

齐王冏、长沙王司马乂败后,东海王司马越执政。永安元年(304年)七月,东海王越奉惠帝北征成都王颖,王戎等百官随行。成都王颖部将石超败帝师于荡阴。惠帝伤及面颊,身中三箭。王戎随惠帝被掳至邺县。东海王越逃回封国东海,驻守关中的河间王颙遣部将张方乘机进驻洛阳。八月,成都王颖败于东瀛公司马腾(东海王越之弟)、安北将军王浚,从邺县逃往洛阳。王戎也随惠帝被成都王颖挟往洛阳。控制洛阳的张方又送惠帝及成都王颖西入长安。王戎出奔郏县。史载王戎在危难之际,谈笑自如,“未尝有惧色”[9]。此后终日以宴饮自娱。永兴二年六月初四日(305年7月11日),王戎卒于郏县,终年七十二,谥曰“”。[15]

逸事

[编辑]
  • 王戎之妻以“卿”称呼王戎(按礼,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是夫对妻的称呼)。王戎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其妻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16]。王戎也无可奈何。成语“卿卿我我”即出于此典。
  • 王戎及其从弟王衍素与征南大将军羊祜不睦。羊祜在荆州时曾欲以军法斩王戎,又谓王衍败俗伤化。故王戎、王衍时常诋毁羊祜。时人谚语云:“二王当国,羊公无德。”[17]
  • 王衍曾拒绝品评当时在琅邪郡作郡吏的孙秀,而王戎却劝王衍给孙秀好的品级。后来赵王司马伦、孙秀掌权,杀戮朝官,王戎、王衍得以幸免。
  • 王戎厌恶其族弟王敦。王敦求常见时,常托病推辞。

评价

[编辑]

后世对王戎的评价毁誉参半。一般认为竹林七贤中的王戎、山涛二人贪图高官厚禄,依附于司马氏,与嵇康阮籍等人不事权贵或淡泊名利的态度大相径庭。但也有人认为竹林七贤的政治倾向原本就各不相同,嵇、阮等人也并非有意维护曹魏统治,而与司马氏为敌。[18]南朝人颜延之作《五君咏》,以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向秀五人各成一诗,弃山涛、王戎二人不取。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为人贪婪吝啬,书中“俭啬”一篇共九条,就有四条记王戎事。《晋书》本传谓王戎“性好利”[9],多置园田水碓,聚敛无已,富甲京城。王戎在荆州任上曾派遣部下修建园宅,因此被免官,后来出钱赎回。据说王戎常与夫人手执象牙筹计算财产,日夜不辍。同时又十分吝啬。家中有很好的李树,王戎欲拿李子去卖,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果核钻破。王戎之女嫁与裴𬱟时,向王戎借了数万钱,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归省时,王戎便神色不悦,直到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单衣,完婚后又要了回来。时人谓王戎有“膏肓之疾”。[19]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些都是王戎为避祸于乱世的“自晦”之举[20],晋武帝也曾以“不欲为异”为王戎辩解。而且王戎早年丧父时,因辞谢故人的礼金而成名。八王之乱中,郏县县令华谭抚恤百姓,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21]。与王戎同时的锺会、傅畅评价其为人“简要”,武陔论其“尚约”[6],南朝人刘孝标则云“戎性通任”[22],也与《世说新语》中其俭吝的形象不合。东晋戴逵《竹林七贤论》云:“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13]今人余嘉锡则认为,王戎天性鄙吝,戴逵所言,乃是出于“名士相为护惜”,“阿私所好,非公论也”[23]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以颜延之《五君咏》不取山涛、王戎二人,因作《咏山涛王戎》诗,论王戎曰[24]

濬冲如箫散,薄莫至中台。徴神归鉴景,晦行属聚财。

王戎在晋代还是有名的孝子。武帝时为其母守丧,虽逾越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连起身都要扶拐杖[25]中书令裴楷往吊其母,说:“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濬冲必不免灭性之讥。”[26]而尚书和峤在同时遭父丧,虽然寝苫食粥,但哀毁不过礼,气色不衰。刘毅称之为“和峤生孝,王戎死孝。”[26]

家族

[编辑]
  • 祖:王雄,魏幽州刺史。
  • 父:王浑,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
  • 子女
    • 王万,嫡长子。体胖,十九岁而亡。
    • 王兴,次子,庶出,为王戎所不齿。王戎以其堂兄王愔之子为嗣。
    • 王氏,长女,尚书仆射裴𬱟之妻。
  • 族人
    • 王衍,王戎堂弟,官至司徒。
    • 王澄,王戎堂弟,官至荆州刺史,后被晋元帝召为军谘祭酒,不久被王敦杀害。
    • 王诩,字季胤,王戎堂弟,脩武令。[27]

注释及征引文献

[编辑]
  1. ^ 《世说新语》赏誉注引《王隐晋书
  2. ^ 艺文类聚》卷十七引戴逵《竹林七贤论》:“王戎眸子洞彻,视日而眼明不亏。”
  3. ^ 《世说新语》容止
  4. ^ 《世说新语》雅量
  5. ^ 《世说新语》简傲注引《竹林七贤论》
  6. ^ 6.0 6.1 《世说新语》赏誉
  7. ^ 《竹林七贤论》引王济语、《北堂书钞》卷百五十五
  8. ^ 《晋阳秋》谓王戎母丧时在豫州任上,《晋书》本传则谓其事在太康十年后。《世说新语》载刘毅语“王戎死孝”。案刘毅卒于太康六年,可知《晋书》误。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晋书》王戎传
  10. ^ 即“筒中黄润”,出《世说新语》雅量。孙盛《晋阳秋》谓布五十疋及杂物。
  11. ^ 晋书》本传。《竹林七贤论》云:“以戎之为士,义岂怀私?”
  12. ^ 文选》王文宪集序注引《晋诸公赞》
  13. ^ 13.0 13.1 《世说新语》俭啬注引
  14. ^ 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六引《竹林七贤论》
  15. ^ 房玄龄. 《晉書‧卷四‧帝紀第四‧孝惠帝》 (中文). 六月甲子,侍中、司徒、安丰侯王戎薨。陇西太守韩稚攻秦州刺史张辅,杀之。李雄僭即帝位,国号蜀。 
  16. ^ 《世说新语》惑溺
  17. ^ 《晋书》羊祜传
  18. ^ 《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第五章:嵇康的心声二元论及其社会思想、逻辑思想
  19. ^ 《世说新语》俭啬注引王隐《晋书》:“戎性至俭,不能自奉养,财不出外,天下人谓为膏肓之疾。”
  20. ^ 孙盛《晋阳秋》:“戎多殖财贿,常若不足。或谓戎故以此自晦也。”
  21. ^ 《晋书》华谭传
  22. ^ 《世说新语》任诞注
  23. ^ 《世说新语笺疏》俭啬
  24.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
  25. ^ 余嘉锡《寒食散考》称王戎也服寒食散。戎居丧饮酒食肉应与服散有关。
  26. ^ 26.0 26.1 《世说新语》德行
  27. ^ 《世说新语》容止注引石崇《金谷诗叙》、《琅邪王氏谱》。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晋书/卷043》,出自房玄龄晋书

参考文献

[编辑]
  1. 晋书·王戎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万斯同,《历代史表》,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据史学丛书本影印
  3. 余嘉锡,1983,《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
  4. 陈寅恪著,万绳楠整理,1987,《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书社。
  5. 侯外庐、游国恩等,1995,《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ISBN 7-01-000882-5
  6. 杨勇,2006,《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ISBN 7-101-0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