柄式手榴弹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6月10日) |
柄式手榴弹 | |
---|---|
类型 | 手榴弹 |
原产地 | 德意志帝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15—1945年 |
参与战争/冲突 | 一战 第二次中日战争 二战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595克 |
长度 | 365毫米 |
直径 | 70毫米 |
填充 | 三硝基甲苯(TNT) |
引爆机制 | 5秒 |
柄式手榴弹(德语:Stielhandgranate)为德国陆军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所使用之手榴弹。它独特的外表使它被称作“柄状榴弹”,或是英国陆军俚语中的“马铃薯捣碎器”,且为20世纪步兵武器中最易辨识者之一。[1]
设计与操作
[编辑]柄状手榴弹于1915年首次推出,而它的设计随著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同演进。此手榴弹使用摩擦点燃装置;此方法在其他国家的手榴弹相当罕见,但在德制手榴弹却相当常见。
大致构造:连接到炸药的引爆器会垂出一条拉火绳进入中空的握把,在末端以一颗小陶瓷球为尾,并以一个可旋除的底盖固定。
当使用手榴弹时,先旋下底部盖子使球与拉绳掉出。拉动拉绳会拉动一支表面粗糙的铁杆穿过引爆器,使它点燃并令5秒长的引信开始燃烧。这使得这种手榴弹能被挂在篱笆上,能够有效防止有人攀爬;只要触发到这种手榴弹,就会导致它掉落并点燃引信。最早的柄状手榴弹有永久自握把接近底部处露出的拉绳(而不是塞入可旋除的底盖)。这些露出的拉绳在运输途中经常意外被勾扯到引信而使手榴弹引爆,从而导致致命的意外。柄状手榴弹是装箱运输的,而它们的引信组合必须在战斗前插入;每份炸药上都漆上了提醒的字眼(VOR GEBRAUCH SPRENGKAPSEL EINSETZEN,中文意为“使用前插入引爆器”)。
此类的手榴弹的设计为在薄壁钢罐中填入高爆炸药,为“攻击型”(使用爆炸威力造成杀伤)手榴弹的经典例子,而不是“防御型”(使用破片造成杀伤)手榴弹。1942年采用了一种有凹沟的破片套(Splitterring);它能够被套在手榴弹的爆炸头外。破片套产生的破片会随著爆炸四散,使此手榴弹对人员更具杀伤力。握柄提供了一个力臂,使得投掷距离大幅上升。24型手榴弹能被扔到大约到30到40码(~27.43米到~36.58米)外,而英国的米尔斯炸弹则只能被丢至约15码(~13.72米)外。当投掷者在城市或山坡环境时,此设计也降低了手榴弹向上投掷后滚回来的风险。这些手榴弹在清除步兵阵地时显得非常有用。虽然它们个别使用时对装甲车辆与碉堡并不是非常有效,但这种手榴弹可以搭配另外六颗以铁丝绑在周围的爆炸头(不含握柄),形成土制的“捆状”手榴弹。这些被称作Geballte Ladung(字面意思为“球状炸弹”或“集中炸弹”)。
衍生型
[编辑]“43型柄式手榴弹”
[编辑]Stielhandgranate经过了数次变形,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采取了数个版本,直到战后的1924年出现最后版本。随著二战推演,此手榴弹的弹头变得较小,而且不必要的腰带夹亦被移除。每次的改变都是往较轻、较易生产、成本较低的方向移动,也因此,虽然“24型柄式手榴弹”仍然被使用至战争结束,但它逐渐被较简单的“43型柄式手榴弹”取代。
数种替代版本在战争后期,随著德国的资源与生产力减弱,被发展出来。除了常见的高爆柄状手榴弹以外,德国亦生产了两种烟雾弹版本,一早期一后期;使用者能以一条环绕握把的白条纹与(较后期的版本上)有凹沟的握把(为了让使用者在黑暗中能只凭触觉将它与一般的爆炸版做区别)轻易辨识。由于寒冷的环境能使24型手榴弹失效,在运往俄罗斯使用的手榴弹中填入了特殊炸药,而这些手榴弹的罐上标注了K(Kalt,“寒冷”)。亦有生产钝化(非爆炸型)的训练用手榴弹。
“巩式柄状手榴弹”与“九八式柄状手榴弹”,“六三式柄状手榴弹”与“六七式柄状手榴弹”
[编辑]中国国民革命军所开发生产的“巩式柄状手榴弹”与日本帝国陆军所开发生产的“九八式柄状手榴弹”的设计也是参考于德国的“24型柄状手榴弹”,而“巩式柄状手榴弹”之所以叫做“巩式柄状手榴弹”原因在于它最的原型最早是由河南巩县兵工厂所设计出来的,但是之后中国各地的兵工厂都有在生产。如同“汉阳式步枪”也是相同的意思,因为此枪最的原型最早是由湖北汉阳兵工厂所设计出来的,后来中国各地的兵工厂一样都有在生产。[来源请求]
“巩式柄式手榴弹”与“九八式柄式手榴弹”当时出于和中日双方设计元年式步枪与三八式步枪的弹药口径一样的原因,都是为了符合当时的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体格在设计的。所以中国人与日本人在制作巩式柄式手榴弹与九八式柄式手榴弹时,手榴弹的柄状部分都是设计的比原本德国的24型柄式手榴弹来得短小,而且几乎少了十公分左右,当然缩小手榴弹的柄状部分,这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加方便携带。[来源请求]
二战结束后的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开发出“六三式柄式手榴弹”与“六七式柄式手榴弹”并于越战中提供给越共游击队和越南人民军使用。[来源请求]
收藏
[编辑]德国柄式手榴弹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盟军军人来说是价值相当高的纪念品,而且至今原版手榴弹仍然是收藏家亟欲得到的收藏品。复制品亦有市场,但品质与模仿准确度参差不齐;当中有许多的外型就犯了基础的错误,而且这些复制品通常缺乏细节。在美国,炸药与引爆器必须移除。
使用国
[编辑]- 奥匈帝国
- 中华民国
- 采用仿制型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采用仿制型
- 克罗埃西亚独立国
- 芬兰
- 德意志帝国
- 魏玛共和国
- 纳粹德国
- 匈牙利王国
- 大日本帝国
- 采用仿制型
- 拉脱维亚
- 奥斯曼帝国
- 罗马尼亚王国
- 苏联
- 战场缴获
- 越南
- 采用中国制仿制型
- 南斯拉夫
引述
[编辑]- ^ Bishop, Chris, The Encyclopedia of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New York: Orbis Publiishing Ltd, 1998, ISBN 0-7607-1022-8.
参见
[编辑]- 德国二战兵器列表
- M24型柄式手榴弹
- 39型卵型手榴弹
- 43型柄式手榴弹
- 奥匈帝国M15 stick grenade
- 奥匈帝国M17 stick grenade
- 巩式柄式手榴弹中华民国造
- 九八式柄式手榴弹日本帝国造
- 六七式柄式手榴弹中华人民共和国造
- RGD-33手榴弹
- 破片环(Splittering)
外部链接
[编辑]- (英文)德军Mod.24 - Mod.43 Stielhandgrana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二战德军手榴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