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上古史
香港 |
---|
主题首页 香港维基人布告板 |
历史
[编辑]秦、南越国
[编辑]春秋战国时期,香港地区属于百越族的范围,其为完全不同于中原部族之南方部族,种类多,善于捕猎、驾船,以鸟形风神作图腾,不断南迁,经常由香港出发扬帆远航[1]:1。期间中原多故,其失败者遂南逃避祸,其中越国遗民多散居岭南,称臣越系,部分入迁香港地区,与区内百越接触,最后同化于百越。[2]
首次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秦始皇[1]:2[注 1],发动五路大军南征百越。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征服百越,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迁移50万人开发岭南[1]:2。当时香港地区属于南海郡番禺县,从此香港一直在行政管辖之内[1]:2。
汉、晋
[编辑]香港䞘今出土的汉代文物有一个墓穴、一些陶器和铜钱,多分布于海岸。[3]位于九龙的李郑屋汉墓没有尸骨,只有一些陶器,以及“大吉番禺”、“番禺大治历”两句汉字刻文。[4]汉代铜钱,则有南丫岛深湾出土的东汉晚期五铢钱,以及屯门扫管笏出土的近百枚汉代五铢钱及新朝的货泉。[3]不过,香港的汉代考古发现除了李郑屋汉墓外,“文化层较薄弱且及缺乏完整遗迹,反映这些地点生活的人数不多,以及不具延续性、长时期定居的聚落遗存”。[3]
东晋末年,卢循领导的浙东起义军曾经攻陷广州城。义熙元年(405年)起义失败后,余部多退至今香港大屿山一带,[5],为有文字可考最早的香港地区移民活动,也成为现今卢亭鱼人传说,。在屯门的青山禅院内雕塑,相传是南朝宋元嘉五年(428年)的一位佛教僧侣杯渡禅师的人像[6]。
隋朝至唐朝
[编辑]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前,香港隶番禺县及宝安县[7]:7,其后改属东莞县至明隆庆六年(1572年)止[7]:7。
唐代,广州与外国海上贸易发达,对象包括波斯、阿剌伯、印度、中南半岛及南洋群岛等。由于屯门(不仅是现今香港屯门区,还包括现今东莞、深圳、香港大屿山)是海船进出广州的必经之地,因此被用作军港及避风港之用。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朝廷设立屯门军镇。[8][9]。屯门军镇隶安南都护府[10] 另一方面,唐朝时期盐池管理亦相当发达,而烧瓷业也开始略具规模。
宋朝及元朝
[编辑]五代十国时期,香港地区曾为南汉所管辖。963年(大宝六年),南汉后主刘𬬮在合浦的海门镇和东莞的大步海(今新界大埔海,即吐露港),招采珠士兵数千人,设媚川都专事泅水采珠[7]:10-11[11]。创香港采珠业之始[12],刘𬬮更于大宝十二年(969年)将屯门山(今青山)封为瑞应山,并立碑纪念[13],惟此碑已不能找到。
香港现时也发现一些宋朝文物,包括香港古老有纪年的石刻的大庙湾的石刻碑文和石壁、米埔和奇力岛出土的钱币,以及在大屿山稔树湾、石壁和鳌磡石的青瓷等。[14]
宋朝期间,移居到香港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宋神宗崇宁年间的进士邓符协迁往岑田(今锦田),以及北宋末年进士侯五郎之子侯卓峰迁往河上乡等。这两组族人连同元朝迁入新界范围的廖姓、文姓及彭姓,被合称为新界五大氏族。宋元时期,不少宗族从中原迁居到新界本土及离岛[1]:5。
松岭邓公祠当中奉祀皇姑;龙头木雕表示她是宋朝皇室的人。另一方面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李昴英封番禺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大屿山的梅蔚(今大屿山梅窝)也是其食邑之一[15]。其后人则定居于沙螺湾一带。
1197年,宋朝官方禁煮私盐,大屿山盐民起义[7]:468。
元朝时期,香港属元朝江西行省。赤鱲角一带亦可能有冶铁工业。于赤鱲角虾螺湾,曾被发现元朝时期的铸炉十三座。[16]
此章节的准确性有争议。 |
宋朝时香港地区的官办与私办盐业已相当具规模。本文有专章介绍。衙前围村的名称有被认为南宋末期已经有。衙前围村先民可能已经在宋朝居住衙前围村附近九龙城地方,其后再迁入围村。[来源请求]2014年4月,宋皇台站附近地底发方形石井,引起处理当地古迹的一连串争议。
宋末幼主逃难
[编辑]此章节的准确性有争议。 |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五岁的宋恭帝和大臣们在临安(今杭州)投降元朝军。将领张世杰拥立的恭帝庶兄宋端宗赵昰,并和部众在景炎二年(1277年)二月辗转流亡到梅蔚(今大屿山梅窝),同年四月再抵达九龙官富场古瑾围(今马头围)一带,停留约5个月。赵昰和他的弟弟赵昺休息的大石后来被人刻上‘宋王台’三字。同年九月,流亡朝廷再逃到浅湾(今荃湾),但于同年十一月,元将刘深袭浅湾,便再逃到东莞虎门。[17]翌年(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他们再回到𥐻州(今大屿山[18]),适逢赵昰病死,赵昺被拥立,在梅蔚登基,后人称为宋帝昺。同年六月,他们拟循海路西渡往新会。但于景炎四年(1279年)二月,当船只驶至今日广东新会崖门时,元军赶到,宋师战败,大臣陆秀夫背着8岁的赵昺在新会崖山附近跳海殉国,宋亡。
香港多个侯王庙长期以来被香港民众认为是以纪念追随南宋逃难朝廷的大臣杨亮节。[19]
上帝古庙的一个故事是该原址是宋端宗、宋帝昺等人居住过的宫殿,称为二王殿。其后宫殿倾灭,地基上建起上帝古庙。该古庙最后仅存牌坊。[来源请求]
此外,据宋王台公园《九龙宋皇台遗址碑记》记载,昰昺二帝南逃期间,“有金夫人墓。昰母杨太后(并非宋真宗的杨淑妃,而是宋度宗的杨淑妃)以爱女晋国公主同行,后晋国公主堕海溺毙,尸身找不回,于是为其铸造金身,葬于今九龙城区,人称“金夫人墓”。20世纪前,除宋王台外,该地还有一座晋国公主墓冢,以纪念帝昺的妹妹。墓冢原设于宋王台西北不远的小丘上,并建有一座大碑,后因兴建圣三一堂而给湮没。陈伯陶在1917年刊行的《宋台秋唱》提及此墓冢“十年前碑址尚存,近因牧师筑教堂于上,遗迹湮没矣。”[20]
工商业及贸易发展
[编辑]采珠业
[编辑]五代十国时,南汉后主刘𬬮于南汉大宝六年(963年)在大步海(今吐露港)设“媚川都”,招募采珠士兵数千人,专门从事潜水采珠。“媚川”取自晋人陆机《文赋》“水怀珠而川媚”;“都”为军翼之意,为驻军之一种。采珠工作艰辛危险,宋朝初年曾一度被废,后来才恢复。[11]宋朝时期是大步采珠业的巅峰,一度与合浦(今广西北海合浦)齐名。
元朝时期,朝廷对采珠业相当重视。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年),当局设广州采珠提举司管理大步海一带的采珠,曾因扰民而于翌年废置,但又于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年)复设。[来源请求]
造盐业
[编辑]早于汉朝时,香港一带已有一定规模的制盐业。西汉时期的南越国,香港一带亦已有盐官的设置[21],南越国灭亡后盐官一职依然保留。而于汉朝期间,官府会给予当地居民一种叫牢盆的工具供盐户煮盐[22]。到了三国东吴时期,香港一带的番禺县改属东官郡,郡内的盐场统称为东官场。吴末帝甘露二年(266年),东官郡置“司盐校尉”[注 2] 管理郡内盐场,并派盐官驻守当时郡治。东晋起改称“司盐都尉。这种体制一直延续到唐朝。东晋咸和六年(331年)香港一带改隶东官郡宝安县[23]时,于旧司盐都尉垒的基础上加筑郡城,原司盐都尉何志转职为第一任东官郡太守。
宋朝时香港地区的盐业已相当具规模,例如‘官富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大庙湾邻近的刻石碑文为香港现存最古老有纪年的石刻。[24]
另一方西,以傜民为主的大奚山(今大屿山)也曾是香港地区重要的盐产地[25]。北宋宋神宗元丰年间,官方曾设海南栅盐场[26]。到了宋高宗绍兴年间,曾招降盘据大屿山的盐枭,选其少壮者为水军,宽其渔盐之禁,称之为腌造盐。然而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朝廷明令打击大奚山私盐,引起当地居民强烈不满。至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广东提举盐茶徐安国派人前往大屿山缉捕私盐贩子,引起岛上大规模的盐民起义,史称大奚山盐民起义。以高登(一说万登)为首的起义者一度乘潮涨攻到广州城下,后来起义军被镇压。[27][28]
官富场
[编辑]此章节的准确性有争议。 |
宋朝政府曾在土瓜湾、九龙湾、甚至观塘至油麻地沿岸设立‘官富场’;宋皇台站周围一带为官富场的衙署,派造盐官并驻兵[来源请求][29],管理这一盐场。2014年4月,土瓜湾站附近地底发方形石井,引起处理当地古迹的一连串争议。另外九龙湾沿岸有聚落[来源请求]、根据《宋会要》记载,宋孝宗隆兴元年 (1163年),由于官富场的产盐量未如理想,曾一度废置并并入另一个官方盐场“叠福场”(位于今沙头角东北、大鹏湾西南)。后来因官富场产盐量回升,于是再度恢复设置。[来源请求]
制造业
[编辑]唐朝开始,香港一带开始发展出制造石灰行业。石灰当时可用作保护木船免受蛀蚀、为容器防漏、中和酸性土壤、建屋、造盐等用途。在香港多个海滩,均曾发现圆拱型灰窑。[14]此外,香港一带于唐朝起也发展出烧瓷业,现时境内已被发现60多个平陷式圆窑炉遗址,其中赤鱲角深湾村的13座炉附近,更发现两万多片青瓷。
元朝时期,赤鱲角一带可能有冶铁工业。于赤鱲角虾螺湾,曾被发现元朝时期的铸炉遗迹十三座。[16]
航运业
[编辑]唐朝开始,由于邻近的广州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朝廷也设立了屯门军镇确保海上交通的安全,香港一带的航运业开始得以发展,不少货物经香港一带转运到沿海地区。到了宋朝时期,航运业变得更为发达,九龙湾的海上有不少商船来往停泊,而一些福建人也来到九龙一带开村。例如据九龙蒲冈村《林氏族谱》记载,宋时福建莆田一位名叫林长胜的,举家迁往今日黄大仙附近的彭蒲围(具体位置已不可考)。他一连几代靠行船为生,艚船往来于福建、浙江及广东等地。一次,他的孙子林松坚、林柏坚驾驶艚船出海遇到台风,船毁货失。他们两人力挽船篷,紧抱船上祀祭的林氏大姑神主,浮到东龙洲(南佛堂),安全脱险。他们认为这是神灵保佑,便在南佛堂修建了祭祀林氏大姑的神庙。林松坚的儿子林道义[30]后来又在北佛堂修建了一座同类神庙。这个林氏大姑即后来人们所称的天后。[31]宋代林氏家族的迁徙史和本地区南北佛堂天后庙的修建[32],曲折地反映出当时本地区航海业的发展。[33]而考古发掘亦有不少宋朝瓷器及铜钱于九龙湾沿岸一带发现,很可能与海上贸易有关,也证明当时九龙湾一带相当富裕。[34]
香港东部的佛堂门,在宋朝开始成为水上交通要道之一。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佛堂门便建立了海关收取税项,现时仍存有古税关的遗址。
渔农业
[编辑]渔业、农业早于史前时期已是香港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区内的𪨶民及傜民在山麓上设有农田,而海上的蜑民则以舟为居,并以捕鱼为业[35]。
在宋朝时,因为商业的蓬勃,规模较大的移民亦在此时开始。香港渔业和香港农业亦因有需求而发展,土著的方式也逐渐被中原人士的习惯取代。宋神宗时,进士邓符协(江西吉水人)在赴广东阳春任县令的途中,曾由海道经过今日新界的屯门,对当地风土之美十分欣赏。[36]因此,他在任满辞官之后,举家迁往岑田(锦田)。邓符协在此置田园、筑庐墓,从事农业开发。他修筑了锦田的南北围,还将其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的遗骸迁葬新界。[37]
此外,北宋末年,进士侯五郎搬至东莞县,其子侯卓峰迁往今日河上乡筑茶寮,做小生意。其后人目前仍居住在新界的河上乡、燕岗、金钱、丙岗等地。[38]宋代以后,廖、文、彭等族陆续迁入;其中文氏是宋末领袖文天祥的族人和后人。他们与邓、侯两族,合称新界五大氏族。
当时的农业以稻米为主,也有种植蔬菜、水果及茶叶,惟多数都是供自用。凤凰山及大帽山山腰均有已荒废的古茶田遗址。
行政区划沿革
[编辑]从地图而言,香港纳入了秦朝和南越国的版图,但至今未有任何考古遗迹或直接文献记载。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攻百越,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香港划入属南海郡番禺县境内[39]。由前204年开始,香港一带由南越国所管辖,名义上仍属番禺县,当时已置有盐官。[21]直至前112年西汉灭南越。
东吴甘露元年(265年),香港一带改隶南海郡博罗县,至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再改隶东官郡宝安县。咸和六年,南海郡一分为二,分出东官郡[23],郡治在目前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管辖八县。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撤郡设州,香港改属循州广州府宝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香港地区改属东莞县。
注释
[编辑]- ^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 ^ 东吴甘露二年(266年)以前,东吴已有司盐校尉。《三国志·孙休传》永安七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64年):“二月,镇军陆抗、抚军步恊、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众围蜀巴东守将罗宪。秋七月,海贼破海盐,杀司盐校尉骆秀。魏使将军胡烈步骑二万侵西陵,以救罗宪,陆抗等引军退。复分交州置广州。壬午,大赦。癸未,休薨,时年三十,谥曰景皇帝。”《资治通鉴卷七十八·魏纪十》咸熙元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64年):“罗宪被攻凡六月,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太半。陈骞言于晋王,遣荆州刺史胡烈将步骑二万攻西陵以救宪。秋,七月,吴师退。吴分交州置广州。癸未,吴主殂,谥曰景帝。”
参考资料
[编辑]引用
[编辑]- ^ 1.0 1.1 1.2 1.3 1.4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香港社会文化司编著. 《香港問題讀本》.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
- ^ 萧国健. 遠古至魏晉南北朝 (PDF). 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 (编). 《中國歷史科:香港發展錄像專輯》第一輯. 出版年不晚于2010年.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10-22).
- ^ 3.0 3.1 3.2 香港历史博物馆考古组. 從考古文物看漢代香港. 明报月刊. 2009年6月号.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邓家宙; 陈觉聪; 香港史学会. 深水埗李鄭屋漢墓 (PDF). 文物古蹟中的香港史 I. 香港: 中华书局. 2014: 17-19. ISBN 978988829098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4-29).
- ^ 东莞县志卷二十九前事略一、引岭海见闻。
- ^ 杯渡禅师人像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5-10-27.
- ^ 7.0 7.1 7.2 7.3 刘蜀永. 《簡明香港史(第三版)》. 三联书店(香港). 2016. ISBN 978-962-04-401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 ^ 〈地理志〉,《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合撰
- ^ 《新唐书卷四十三上·志第三十三上·地理七》:“广州南海郡,中都督府…… 县十三:有府二,曰绥南、番禺。有经略军,屯门镇兵。南海,上。有南海祠。山峻水深,民不井汲,都督刘巨麟始凿井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安南都护府〉,《唐会要》,王搏,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 ^ 11.0 11.1 蔡兆浚. 古代香港的採珠業. 香港地方志中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8)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东莞县志》,陈伯陶,清朝宣统年间
- ^ 《杯渡山纪略》,蒋之奇,宋朝
- ^ 14.0 14.1 考古发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年报2005》,香港政府新闻处]
- ^ 《香港前代史》,罗师,第四章注六
- ^ 16.0 16.1 赤鱲角岛历史源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 ^ 蔡兆浚. 荃灣地名初探. 香港地方志中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2)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前代史》,罗师,第四章注廿七及廿八
- ^ 【《小事大意義》尋找歷史足印之香港有志】第四集《香港有志 : 年輕有夢3》,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中国大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PDF). [2011-10-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1.0 21.1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南郡番禺县有注,尉佗都,有盐官
- ^ 古代深圳的盐业生产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7. (简体中文)
- ^ 23.0 23.1 晋设东官郡郡治设南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2006年12月25日
- ^ 蔡兆浚. 古代香港的鹽. 香港地方志中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9)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前代史论集》,林天蔚、萧国健
- ^ 《元丰九域志》,王存,北宋元丰年间
- ^ 香港古代的經濟活動. [2007-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蔡兆浚. 古代香港的鹽. 香港地方志中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9)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沙中线设博物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考古学会发言人吴永辉昨(天)在商台节目称,除宋代方井,发现的麻石明渠是本港首见,十分重要,‘普通渔村、村落系唔会做到呢啲明渠,所以如果有,系官府或者有驻军’”。吴指有记载宋朝时九龙湾有一个“官富盐场”,有300军人驻守……林筱鲁在同一节目反驳,官富盐场广大,范围由观塘直至油麻地。但他承认方形古井相比圆形古井,在华南属罕见……
- ^ 張瑞威:《宗族的聯合與分歧:竹園蒲崗林氏編修族譜原因探微》,2002年7月15日,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28期 (PDF). [2017年7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年2月20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蔡兆浚. 西貢地名初探. 香港地方志. 2022-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0) (中文(繁体)).
- ^ 大庙湾刻石碑文:“土人林道义継之道义又能宏其规求再立石以纪咸淳甲戌六月十五日书”。语译:本地人林道义,又再修缮南北佛堂;林道义更扩充其规模,同时请求再次书文立石,记述南北佛堂修庙的经过。咸淳甲戌年六月十五日(即1274年7月20日)。
- ^ 中國文化研究院:香港天后廟. [2006-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罗香林等人,《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对外交通》,中国学社
- ^ 《粤中见闻》,范端昂,清朝嘉庆年间
- ^ 蔡兆浚. 錦田地名初探. 香港地方志. 2022-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9) (中文(繁体)).
- ^ 大公报:家族大迁徙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9-30.
- ^ 上水河上乡居石侯公祠列为历史建筑物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6-29.
- ^ 《图解香港史:远古至一九四九年》秦代至宋代的香港
书籍
[编辑]- 刘蜀永,《简明香港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ISBN 9620414454
- 刘润和,《新界简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ISBN 9620415930
- 元邦建,《香港史略》,中流出版社有限公司,ISBN 9623000073
- 萧国健,《香港古代史》,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ISBN 962231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