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醒灵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醒灵寺
基本信息
位置 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爱兰里梅村路1号[1]
宗教台湾民间信仰
主神关圣帝君、吕洞宾及灶王爷[1]
建立时间 日治台湾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解化堂”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醒灵寺”[2]

醒灵寺是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一座庙宇,主奉关圣帝君纯阳祖师(吕洞宾)、司命真君(灶王爷)等三恩主[1]

沿革

[编辑]

醒灵寺的前身是日治明治34年(1901年),由堂主林李金水所创的“解化堂”,最早仅供奉关圣帝君。建庙檀越由于其母亲鸦片毒瘾致病,虔诚祈求神灵,得以戒毒,因而建庙[1]大正5年(1916年)发生大地震后,次年(1917年)重建并更名为“醒化堂”[2]。后来民国36年(1947年),醒化堂出巡时,先锋太子元帅銮轿突然起驾,从爱兰桥来到醒灵寺现址,之后众信徒决议迁建[2]。民国38年(1949年)于现址兴建正殿,并改名为“醒灵寺”至今[2]

醒灵寺是台湾历史二二八事件的最终战役──“乌牛栏之役”的事发地,当时于今爱兰桥设有一吊桥。于1947年(民国36年),二二八事件发生当时,二七部队警备队指挥官黄金岛带领着一群学生约(三十余人),在桥头与中华民国国军21师146旅436团第2营(七百余人)对战,造成该营伤亡二百人以上。

特色

[编辑]

醒灵寺内同时摆放着石狮子与狛犬,日治时期留存到现在。石狮子据说是1878年清朝总兵吴光亮大埔城时将石狮子安座于当时衙门口,后来因故又迁至于醒灵寺安置[1]。狛犬和石灯笼则是从能高神社移过来的[3][4],另有一说是由醒灵寺筹建董事会董事长许清和将这些神社文物搬到醒灵寺(许清和也是当时向神社捐献石灯笼的人之一)[1][2]

醒灵寺石灯从“笠”的部分来区分,可分成四角石灯笼和六角石灯笼,其中四角石灯笼只有八座,五座位在见圣桥,二座位在参圣门口,一座在庙埕门口。见圣桥沿路的五座黄敦仁奉献的石灯便在其中;参圣门前的两座是一对,是林其忠、林其祥兄弟奉献的;还有一座单独跟狛犬放在一起,是林清和奉献的。 这几座石灯笼材质皆是砂岩,外型是传统日式风格,顶部厚实,看起来古朴稳重,大多是从能高神社搬移过来的。奉献给神社的石灯通常是一对,现在在醒灵寺的能高神社石灯却有些是出现落单石灯笼得现象,推测可能是在神社拆除或是搬运途中毁坏了。还有当时石灯笼的奉献者都是有名望的地方士绅,当然也有日本人,但看醒灵寺石灯笼的奉献者名字,并没有发现日本人,可能是在搬移时分类舍去了,只取回与埔里人和跟乌牛栏地区有关联的石灯笼[5]

日本狛犬的摆设方式多为两只面对面,安座在神社、寺庙入口两侧,现在到日本神社,仍可看见这样面对面摆放的狛犬。醒灵寺这两只狛犬摆放的方式,虽没有像中式石狮子头朝前,但也不是正面对正面,而是斜面对面。醒灵寺外面那只狛犬嘴巴闭着,是母的,头顶尖凸,放置在庙埕入口围墙外,旁边有一座日式石灯,也是从能高神社移过来的。另一只狛犬嘴巴张开,头也尖尖的,具有生殖器,是公的,放置在庙埕入口绿色围杆内,靠近造景的假山,身形跟外面那只很像。两只狛犬身上鬃毛都是有如云朵卷曲形状,尾巴像大水滴且有螺旋花纹,前脚直立后脚蹲坐,像狗坐着的姿势。两只狛犬石座斜相对立在庙埕的门口,以不对称的方式进行摆放。因此推测有可能是搬到醒灵寺后象征性的摆放,并且将其当作是庭园装置,形成特殊的庭园景观。这对狛犬代表着埔里日治时期遗留下来的痕迹,是十分珍贵的古物[6]

图集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