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雅基·史密斯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Smith, Jacqui (crop).jpg

The Right Honourable
莫尔文的史密斯女男爵
The Baroness Smith of Malvern
PC
2024年官方照片
技能事务部长英语Minister of State for Skills
上议院政府平等事务发言人
现任
就任日期
2024年7月6日
君主查尔斯三世
首相基尔·斯塔默
部长布里奇特·菲利普森
内政大臣
任期
2007年6月12日—2009年6月13日
君主伊丽莎白二世
首相戈登·布朗
前任约翰·里德
继任阿兰·约翰逊
上议院俗职议员
现任
就任日期
2024年7月18日
选区终身贵族
国会议员
任期
1997年5月1日—2010年4月12日
继任凯伦·拉姆利英语Karen Lumley
选区雷迪奇
个人资料
出生 (1962-11-03) 1962年11月3日62岁)
 英国伍斯特郡莫尔文
国籍 英国
政党  工党
配偶Richard Timney
(1987年结婚;2019年离婚)

莫尔文的史密斯女男爵杰奎琳·吉尔·“雅基”·史密斯PC(英语:Jacqueline Jill "Jacqui" Smith, Baroness Smith of Malvern,1962年11月3日),台湾译作賈姬·史密斯,香港译作施卓琪英国工党政治家,1997年至2010年间任下议院雷迪奇选区议员,2007年至2009年是英国历来首位出任内政大臣女性,也是继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前外相玛格丽特·贝克特后,第三位出掌内阁重臣的女性。

史密斯在内政大臣任内争议不断,在2008年她尝试立法赋予警方权力扣留“怀疑恐怖份子”或“涉及恐怖主义活动人士”最多42日,但被上议院否决;另外在受到多方阻力下,她继续推动英国的国民身份证计划,并在2008年11月率先向定居英国的非欧盟人士发放首批身份证。

在2008年11月27日,下议院发生议员办公室遭受警方搜查的事件,史密斯被指事前不获知会,而倍受反对党抨击。但她任内最大污点,是在2009年2月卷入国会津贴丑闻,被传媒揭发涉嫌违规申领议员津贴,将伦敦的临时住所申报为“第一居所”,但却把与家人同住的雷迪奇住所申报为“第二居所”,以便申领“第二居所津贴”。到2009年3月,传媒再揭发她曾动用纳税人公帑,报销两出各值5英镑色情电影,引来舆论责难,民望急跌。尽管史密斯强调有关电影由丈夫订购,但她仍致以道歉,并承诺全数退还涉及款项。

津贴丑闻对史密斯构成重大打击,她除了在2009年6月退出内阁外,在同年10月再被下议院建议就津贴丑闻向下院全院道歉,最后在2010年大选,她败于保守党对手,为13年的下院议员生涯画上句号。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涯

[编辑]

雅基·史密斯在1962年11月3日生于英国伍斯特郡莫尔文(Malvern),父母均是教师工党地方议会议员,但母亲曾一度支持社会民主党。史密斯早年入读当地的戴森派林斯高校(Dyson Perrins High School)和母亲任教的蔡斯学校(The Chase School)。[1]毕业后,她考入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主修哲学、政治学及经济学,1984年取得文学士学位后再于伍斯特高等教育学院(Worcester College of Higher Education)修读学位教师教育证书课程(PGCE)。

史密斯在1986年迁居至伍斯特郡东部的雷迪奇(Redditch),并在1986年至1989年间在雷迪奇的箭谷高校(Arrow Vale High School)任教经济科,及后在伍斯特预科书院(Worcester Sixth Form College)任教,1990年起出任海布里奇高校(Haybridge High School)经济科主任兼国家普通职业资格证书(GNVQ)导师。

政治生涯

[编辑]

晋身下院

[编辑]

家庭具工党背景的史密斯,早在1991年至1997年担任雷迪奇自治镇议会议员,[2]并在1990年代初获工党挑选到其中一张下议院的“全女班候选人名单”(All-Women Shortlist),[3]虽然“全女班候选人名单”的设立后来因涉嫌构成性别歧视,在1996年被法庭裁定违法,[4]但是在翌年的大选,她仍旧获工党安排出选雷迪奇选区。

托尼·布莱尔
1997年至2007年任首相

在1997年的大选,工党在党魁托尼·布莱尔带领下重挫约翰·梅杰保守党上台执政,当年大选的女性当选人数打破了往届纪录,而史密斯亦不例外,在自己的选区当选,成功晋身下议院,是当年其中一位“布莱尔宝贝英语Blair Babe”(Blair Babes)。此后在2001年2005年的大选,她都在同一选区连任。[5][6]

成为下议员后,史密斯在1999年7月加入工党政府,最初在教育及就业部英语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担任政务次官,与学校标准部长莫莉丝英语Estelle Morris(Estelle Morris)共事,[7]2001年大选后,她改任卫生部国务大臣,至2003年出任副妇女事务部长,而当时的妇女事务部长是帕特里夏·休伊特英语Patricia Hewitt。在任副妇女事务部长期间,她参与推动政府制定和引入公民伙伴关系(Civil Partnerships)的方案,令同性婚姻在英国获得法律承认。

史密斯在2005年大选后出任教育及技能部英语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United Kingdom)国务大臣,专管学校事务。[8]任内她积极与教师工会进行沟通,因而备受赞赏。[9]至2006年托尼·布莱尔改组内阁,史密斯获起用为党鞭长财政部国会秘书,当时时值党内的戈登·布朗派系催迫托尼·布莱尔让出首相一位,经史密斯努力调停下,党内不和才得以稍为平息。[9]史密斯被外界视为善于协调工党各派的人物,其中,英国广播公司政治编辑尼克·罗宾逊(Nick Robinson)就曾在评论中认为她有效地“平息托尼·布莱尔和戈登·布朗派系间的纷争”。[10]不过,史密斯在托尼·布莱尔掌政时期是被视为亲托尼·布莱尔一方的,[11]而托尼·布莱尔2007年在下院议事厅宣布卸任首相时,有传媒更拍摄到她当场洒泪。[9]

内政大臣

[编辑]
反恐工作
[编辑]

戈登·布朗在2007年6月27日正式接替托尼·布莱尔出任首相后,在6月28日成功组阁,未曾担任内阁要职的史密斯出乎舆论意料之外,获邀入阁出任内政大臣,使她成为英国历来首位女内政大臣,也是继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前外相玛格丽特·贝克特后,第三位出掌内阁重臣女性

史密斯上任翌日,即发生伦敦汽车炸弹案

可是,新政府甫成立,本土却接二连三发生恐怖袭击,其中,在上任后的翌日6月29日和6月30日,她即要应对先后发生的伦敦汽车炸弹案格拉斯哥国际机场袭击案英语2007 Glasgow Airport attack[12]为加强打击本土的恐怖主义活动,她在2008年1月24日宣布计划扩大警察权力,包括赋予警方在未经落案起诉的情况下,扣留“怀疑恐怖份子”或“涉及恐怖主义活动人士”最多42日,比原来法例赋予的28日多出两个星期。[13]在同一月,她又高调地发表言论,声称自己晚上独自在伦敦街头会感到不安,又谓“寻常百姓不会在晚间外出”,引来舆论不少抨击,指她代表政府默认打击罪案不力。[14]

史密斯将42日拘留期的建议纳入政府的《反恐草案》,引来朝野很大争议,不少声音质疑建议有削夺人权之嫌。草案在2008年6月提交下议院表决,只能以315票对306票的些微票数通过,当中更有36名工党议员倒戈投反对票。[15]虽然草案获得下院通过,但随后在同年10月却被上议院以309票对119票大比数否决,迫使史密斯宣布收回有关建议,但不排除日后可因应需要透过紧急立法形式寻求国会采纳。[16][17]史密斯撤回建议后,草案才能在2008年11月获通过正式成为法案。根据国会最后通过的《2008年反恐法案》,警方获授权在落案起诉疑犯后,可继续向疑犯进行盘问,而法庭亦可就恐怖主义罪行课以比以往更重的刑罚。[16]

在2008年10月28日,史密斯宣布会收紧极端份子入境英国的限制,并透露自2005年以来,共有230人被拒入境,其中大约80人是宗教极端份子。[18]她还表示会制定限制入境人士名单,阻止极端份子和煽动仇恨的人士入境,名单会公开和提供其他国家参考。随后在2009年5月5日,史密斯公布一份载有16人的“不受欢迎人士”名单,[19]当中包括以反堕胎反同性恋和反移民立场著称的美国保守派电台主持迈克尔·萨维奇(Michael Savage),引起萨维奇的强烈不满,并扬言入禀控告史密斯诽谤[20][21]内政部回应指,如有人发起诉讼,内政部定必加以申辩,[22]而史密斯则表示,如有任何人不能按照英国的规矩、标准和价值生活,就应排除在英国以外,并要让国民知道哪些人士不受英国欢迎,[23]其言论事后引起一定争议。[24][25]

打击罪案
[编辑]

在其他罪案方面,由工党1997年执政至史密斯出任内政大臣初年,英国的轻微罪行数字录得逐年递减,[26]但在2008年录得的严重罪行,包括严重伤人、强奸和谋杀的个案数字,却比1997年的时候多,[27]其中,涉及青少年的伤人案件大幅飙升,特别引来社会关注。在2008年首七个月,单是伦敦就录得20宗青少年被杀的案件,其中不少都是与青少年持伤人有关。[28]为收阻吓作用,史密斯在同年7月13日宣布,凡青年一旦被搜出身上藏刀,都要被强制送到医院,观看刀伤受害人的惨况,[29]不过有关建议可行性备受质疑,促使史密斯在翌日收回言论,澄清政府无计划落实建议,结果被保守党批评政府施政不加思考。[30]此外,史密斯在2008年为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引入罪行绘图系统,让公众可透过专门网站得悉各地的罪案率,以作相应对策。[31]她还推动立法进一步规管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卖淫活动,修例规定任何人士向受卖淫组织操控的妓女进行性交易,即属干犯刑事罪行,至于与遭到非法贩运的女子发生性行为,更有可能被控强奸[32]

史密斯尝试引入一系列措施打击罪案,虽没有令英国罪案问题大幅恶化,但也没有使得英国整体罪案率有明显改善。根据政府在2009年1月的数据显示,英格兰和威尔士在2008年的家居爆窃及持刀罪案数字皆有上升,其中家居爆窃数字上升百分之4,是过去7年以来最大升幅。[33]至于根据政府在同年7月的数据,英格兰和威尔士2008年及2009年度的整体罪案率较上一年度下降百分之5,其中谋杀案及误杀案只有648宗,较上年度减少百分之17,是过去20年来最低的数字,可是,持刀企图谋杀案数目上升百分之11,高买案亦上升一成,有反对党议员亦质疑,整体罪案数字下降是因为更多市民怯于举报。[34]

国民身份证计划
[编辑]

随着《2006年身份证法案》的通过,史密斯任内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继续为工党政府推广国民身份证计划,希望借此打击一般罪案、假冒他人身份、以及恐怖主义等不法活动。[35]在2008年11月,她宣布政府率先开始向非欧盟海外留学生、以及凭婚姻关系定居英国的非欧盟人士等发放身份证,然后逐阶段在2010年推广至本土的青少年,最后在2012年扩及所有国民,但不会强迫所有国民申请,估计整个计划在未来十年会动用约51亿英镑。[36]除了计划与私人机构合作外,史密斯另准备在大曼彻斯特伦敦机场推行为期18个月的先导计划,强制所有机场雇员免费申领身份证,但计划受到工会强烈反对,迟迟未能落实,最后政府被迫在2009年6月撤回计划,当时史密斯已经卸任。[37]

为了简化申请程序,以及增强身份证的吸引力,史密斯在2009年5月进一步建议各个市镇的大街商店也可以参与办证工作,例如让照相馆为国民拍摄身份证相貌,国民甚至在逛街购物时,也可以在认可的店铺内撷取和提交自己的生物特征资料。[38]此外,她表示整个身份证计划的预计开支进一步升至53亿英镑,而每张身份证预计收费30镑。她又宣布大曼彻斯特会是首个可让居民购买身份证的试点,这个试点后来在同年11月生效。[35][37]

尽管大力推广身份证,各大反对党一直批评计划浪费纳税人金钱,而且身份证载列的资料涉嫌侵犯个人隐私,私人公司参与办证,亦增加个人资料外泄的风险,不过,史密斯仍坚称公众“急不及待想要身份证”。[36][39]另根据欧洲人权法院在2008年12月裁定,国民如无刑事纪录,政府不可储存其DNA指模[40]这个裁决对身份证计划构成一定打击,但史密斯强调,即使国民未有刑事纪录,政府仍倾向保留其DNA和指模6年,至于曾被指控干犯严重罪行或性罪行,但最终罪名不成立的人士,他们的DNA和指模更会保留12年,有舆论批评史密斯的回应,有违法院在判决当中的法律精神。[41][42]

史密斯在2009年6月卸任内政大臣后,国民身份证计划继续由她的继任人阿兰·约翰逊推动。不过,戈登·布朗政府在2010年5月垮台后,接手的保守党-自民党联合政府内政大臣特雷莎·梅即扬言在100日内废止计划,至于非欧盟人士的身份证计划,却获得保留。[43]

禁毒风波
[编辑]

推广禁毒是史密斯任内另一项主要工作,在她上任后,戈登·布朗即于2007年7月责成她重新审视英国的禁毒政策,但不久以后,她向传媒承认自己在1980年代就读牛津大学时,曾经有数次吸食大麻的经历,结果被舆论质疑是否适合担任禁毒工作。当被问及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如何为年青一代树立良好榜样时,史密斯强调当年与现今不同,近年愈来愈多研究清楚证明大麻对精神健康构成危险,因此她相信年青一代应更能理解大麻带来的祸害。[44]事实上,前工党籍内政大臣查尔斯·克拉克、部分内政部政务次官、以至于工党和保守党的一些资深政治家,亦曾承认少时接触过毒品,史密斯则重申,接触大麻的经历无碍她担任内政大臣。[44]

狂喜,又名“摇头丸”。

在2008年5月,史密斯不理会政府滥用药物顾问委员会(ACMD)的建议,将原属于丙类药物的大麻重新修订为乙类药物,使之进一步受到法例管制。[45]其实早在2004年,政府已将大麻由原来的乙类药物,降为丙类药物,所以史密斯推翻政府在2004年的决定,惹来时任委员会主席迈克尔·罗林斯爵士(Professor Sir Michael Rawlins)批评,指决定毫无根据。然而,史密斯反指有关决定是出于保障青少年的健康,在她的坚持下,有关修订终在2009年1月26日生效。[46]

继大麻以后,史密斯在2009年2月再次不顾ACMD的意见,坚拒将属于甲类药物狂喜降级。史密斯的决定引来委员会主席大卫·纳特教授(Professor David Nutt)不满,纳特指委员会前后花费12个月研究4,000份学术报告,结论狂喜并不如海洛因霹雳可卡因等甲类药物危险,所以应该将狂喜降为乙类药物,与安非他命等毒品看齐。纳特质疑史密斯无视委员会建议,背后具政治目的,但政府则加以反驳,表示现阶段“没有计划向青少年传递政府放宽管制狂喜的讯息”,又指出狂喜是英国国内第三流行的毒品,担心降级会助长吸毒风气。[47]纳特认为,药物分类的作用,仅限于客观地将各类药物对人体构成的危害程度作分类。[47]此外,纳特甚至在学术期刊撰文,声称英国每年有100人死于“马瘾症候群”(Equine Addiction Syndrome),而死于狂喜的只有30人,认为将之归类为甲类药物,实属不当。纳特的言论刊出后,引来史密斯的强烈不满,在史密斯下令后,纳特最后向她和滥药死者家属道歉。[48][49]终史密斯一任,政府与ACMD间的纷争始终无法平息,ACMD甚至要求政府彻底改革药物分级制度。[47]

格林案
[编辑]

在2008年11月27日,保守党下院议员兼入境事务发言人达米安·格林(Damian Green)突然被伦敦警方拘捕,遭扣留问话9小时后,才获准保释,而格林的寓所以及位于肯特郡下院内的办公室亦被警方搜查。警方搜查下院场地的行动,在事前未有取得法庭手令,亦未经时任下院议长迈克尔·马丁(Michael Martin)批准,警方只在行动前通知下院警卫官,而下院警卫官签署的一份同意声明,就成为警方搜查行动的主要凭据。[50][51]

事件主角达米安·格林

事件发生后,招来舆论极大反响,反对党批评警方行动违反议会规条,削弱下院监察政府的权力,而下院议员持有的机密资料也可能因为警方的行动而外泄,担心警方沦为政府作政治搜查的工具。[50][52]伦敦警方则表示,格林涉嫌“串谋公职人员行为失当”、以及“协助及教唆、引导或导致公职人员行为失当”,因此作出拘捕。[50]据报,格林自2007年起多次透过一名叫克里斯托夫·高里(Christopher Galley)的内政部公务员取得内部文件,继而向传媒披露内容。与格林有关的一连串内政部文件外泄事件,包括在2007年11月,传媒公开一系列内政部备忘,披露数以千计非法入境者获准在白厅重地担任保安工作,而史密斯在四个月前已知悉事件;此外,在2008年2月,传媒又公开一封内政部官员利亚姆·伯恩(Liam Byrne)收到的投诉电邮,内容声称一名来自巴西的非法移民透过伪造的身份证,获准在国会工作。[53]其他外泄的文件还包括一封史密斯写给戈登·布朗的信函,警告经济衰退可导致罪案率上升、以及一份罗列可能会在《反恐草案》辩论投反对票的工党议员名单等等。涉案的高里早于11月19日被警方拘捕,但随后在不获起诉的情况下无条件保释。[53]

戈登·布朗和史密斯不约而同否认自己和任何内阁阁僚知道格林将被警方拘捕。在2008年12月4日的下院辩论中,史密斯重申,内阁厅的确曾因为一连串的资料外泄而知会警方,但内阁和她本人对警方向格林采取的任何行动,概不知情。[54]虽然如此,史密斯表示,即使她事前已知道警方会拘捕格林,也绝不适宜干预警方行动;她又认为一连串外泄事件打击公务员团队士气。史密斯的言论引来保守党猛烈批评,指她身为内政大臣,负责管理全国警队,却没有被知会,反映她“无知”和极力卸责的态度,[55]而工党籍前内政大臣约翰·里德博士亦认为,史密斯身为内政大臣而不获知会如斯重要的行动,感到相当意外。[54]

伦敦警方将案件转介皇家检察署后,署方在2009年4月16日宣布放弃对格林和高里二人提出检控,理由是考虑到格林取得的资料牵涉新闻自由以及公众利益,加上涉案文件不是机密、亦不危害国家安全,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决定不采取进一步行动。[53]格林获悉决定后,再次批评政府处事手法犹如奉行“极权主义”。史密斯则坚持如果警方不采取行动,才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她又指出自己的职责是“保障英国人民和有关他们的敏感资料,且一直都遵行这个职责”,但她同时宣布会检讨警方现行展开行动的程序。[53]消息指内政部对检察署的决定相当不满,而涉案的高里在内政部展开纪律聆讯后,于4月20日被正式革职。[53][56]

津贴丑闻
[编辑]

史密斯任内最大的致命伤,是关于她的津贴丑闻。[57]在2009年2月8日,《星期日邮报》以大篇幅报导,披露史密斯涉嫌滥报住房津贴。[58]根据国会规定,假如下院议员的居所距离伦敦太远,可以申领俗称“第二居所津贴”的“附加费用津贴”(Additional Costs Allowance),用以补贴议员的生活开销。[59]根据规例,议员可自行决定原居所和伦敦住所,哪个属于主要居所,而主要居所是指较常住的住所,称之为“第一居所”,至于另一住所则称为“第二居所”。“附加费用津贴”用以津贴“第二居所”,由报销按揭利息,以至于一般住宅账单、家居装修、甚至购买寻常家俱食物不等。[59]

2009年的雅基·史密斯
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在事件中支持史密斯,认为她没有做错。

史密斯与丈夫和两名儿子居于自己所属的雷迪奇选区,但她却向国会申报雷迪奇的住所是“第二居所”,相反,她身在伦敦时通常住在胞姊莎拉(Sara)家中,反把胞姊的寓所申报为自己的“第一居所”,即是自己的常住住所。[59]透过这个安排,史密斯每年可从雷迪奇的住所申领最多24,000镑,而单是从2004年至2009年,她便透过雷迪奇住所申领多达116,000英镑[60][61][62]虽然史密斯身兼下院议员和内政大臣,但消息指她每星期一般至少有三日住在雷迪奇,[59]而史密斯在伦敦住所的邻居更声称,平日甚少见到史密斯出没,质疑她在伦敦的住所并非主要居所。[58]除此以外,史密斯被揭发就任内政大臣时,拒绝入住位于威斯敏斯特南伊顿广场(South Eaton Place)官邸,进一步被质疑她为了申领津贴,宁可不搬进官邸。[63][64]当时适逢传媒开始揭露一连串的国会议员滥用津贴丑闻,史密斯的津贴丑闻更成为舆论热门讨论的议题之一。[57]

面对种种指控,史密斯加以否认,坚称自己一直合法申领“第二居所”津贴。[58]她表示,自己公务繁多,经常留在伦敦办公,故此雷迪奇的住所的确是她的“第二居所”。[65]她还解释,拒绝搬入官邸,是因为她与亲姊情谊深厚,才选择住在胞姊位于伦敦的住所,并以租住的形式住在屋内三间厢房的其中一间。[59]史密斯强调自己一直按市价向胞姊缴交房租,并“共用房子的余下空间”,而胞姊在报税时也有将房租包括在内,不存在滥报津贴。[59][66]然而,负责监察下院议员操守的国会规范专员约翰·里昂(John Lyon)在接获三宗投诉后,于2009年2月18日宣布决定就事件展开初步调查,随后在2009年4月展开全面调查。[66][67]

史密斯的津贴丑闻在2009年3月29日有进一步发展,当日《星期日快报》披露,她为雷迪奇住所申领的“第二居所”津贴当中,有一张价值67镑的宽频网络连计次收费电影账单,账单内包括两出各值5镑的色情电影,分别在2008年4月6日和4月8日于雷迪奇的家中收看。[68]消息传出后,史密斯在即日向公众道歉,表示有关的色情电影是由丈夫订购,自己并不知情,而丈夫在家中收看色情电影时,自己亦不在场。另一方面,她承认在申领津贴时未有检查清楚所有提交的收据,在知悉事件后,已即时通报下院,并承诺会全数退还涉及的款项。[68]至于史密斯的丈夫同日亦在雷迪奇的寓所外宣读声明,指自己令妻子尴尬而感到歉意,又明白为何大众会就事件表达愤怒。[69]

继史密斯一家被揭发以纳税人公帑购买色情电影后,传媒在2009年4月再披露其他由史密斯申领的部分津贴单据,涉及的物件包罗万有,包括报销价值550镑的厨房石制洗涤槽连操作台、总值568.95镑的两部洗衣机、价值119.99镑的地毯清洁器、1,000镑的火炉、369.99镑的平面电视、575镑的扶手椅、511.2镑的沙发床、四件价值72镑的咕𠱸英语Cushion、以及110镑的床单[65]其他还有价值405.37镑的抽水马桶、约值500镑的花洒水龙头、甚至是仅值88便士浴缸塞子,也是由史密斯透过“第二居所”报销的物品。[65]对此,史密斯辩称申领的津贴合情合法,强调浴缸塞子等小零件是一张账单内的其中一项物品,她并非刻意一并申报。对于色情电影一事,她重申感到“歉意”和“愤怒”,承认自己有错,不过,她坚称伦敦住所是她的“第一居所”,自己也要和亲姊共同承担伦敦的生活开支。[65]

尽管戈登·布朗和其他内阁阁僚在事件中公开支持史密斯,认为她没有做错,又赞扬她在内政部的工作,[68][70]但她与其他国会议员触发的连串开支丑闻,促使普遍舆论要求政府尽早改革国会的薪津制度。[71]而前政府公众生活规范委员会主席阿利斯泰尔·葛兰姆爵士(Sir Alistair Graham)更于2009年5月10日在《观察家报》撰文,猛烈批评史密斯的连串津贴丑闻,指事件“近乎诈骗”,[72]史密斯随后反指对方“恶意中伤”,一度威胁会采取法律行动。[73]在6月5日,伦敦警察厅连同皇家检察署发表声明,指由于未能搜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津贴丑闻存在刑事成分,因此结论,警方和检察当局不会对包括史密斯在内的绝大部分国会议员开支丑闻提出起诉,至于个别涉及刑事成分的欺诈津贴个案,则会继续作出跟进。[74]声明又指,绝大部分国会议员申报的津贴有事实根据,意味史密斯的津贴丑闻不由警方负责处理。[74]

下院国会规范专员在2009年10月发表调查报告,结论史密斯犯错。虽然院方不会采取进一步行动,但建议史密斯向下院道歉

虽然如此,国会规范专员约翰·里昂仍继续就事件进行调查,并在2009年10月12日发表报告。根据报告内容,史密斯于1999年7月加入政府时,按当时规例,是需要将伦敦的住所列为“第一居所”的,但当2004年国会修例,规定议员要把最常住的居所列作“第一居所”时,她却没有跟随将雷迪奇的住所列为“第一居所”。[66]报告续称,由2007年6月28日至2008年3月31日期间,史密斯居于雷迪奇的日子比居于伦敦的日子多出26日,加上她的家庭居于雷迪奇,因此结论史密斯应把雷迪奇的住所申报为“第一居所”,而伦敦的住所实际上只可称得上是在别人家中的其中一间厢房暂住,不是“第一居所”。[66]但是,报告又指出,史密斯在2007年6月向下院查询有关规例时,当时下院错误地建议她可将伦敦的住所申报为“第一居所”,故责任不是完全落到她的身上;再加上史密斯无论申报伦敦或雷迪奇的寓所为“第一居所”,都无碍她申领“第二居所津贴”,因此结论下院无需采取进一步行动。[66]不过,报告认为史密斯有责任清楚了解津贴的发放条款,不可以下院提供错误建议作推卸借口,建议她向下院公开道歉。[66]

就色情电影方面,报告批评史密斯没有检查清楚用以申领津贴的账单,而且在八个月内五次申领涉及电影体育节目的开销,超出津贴限额。但姑念她在事后即时公开道歉,而且已全数退还款项,所以亦结论无需采取进一步行动。[66]

报告发出后,史密斯在下院宣读声明,表示再就电影开支一事“毫无保留”地道歉。[66]虽然她坚持自己在申报“第一居所”一事上清白,又指责报告调查不公平,内容多为主观判断,但她最终接受报告建议,亦就事件向下院道歉。[75]

失去支持

[编辑]

史密斯的津贴丑闻对她构成很大困扰,也使她在公众面前交代内政政策感到相当困难,担心自己的诚信受到质疑,甚至会拖累政府和工党的形象。[57]此外,连串丑闻也使到史密斯的支持度急剧下滑,据工党在2009年3月进行的内部民意调查发现,史密斯成为一众内阁阁员表现最差的一位,有百分之56的党内受访者认为她不称职。[76]未几,舆论即传出史密斯将会在内阁改组中辞职,这个传言后在2009年6月2日得到史密斯本人亲自承认,当时她表示辞职是“为了家庭”和专注更多时间到自己的雷迪奇选区。在6月5日,戈登·布朗宣布改组内阁,史密斯不再任内政大臣,由阿兰·约翰逊接任,其他退出内阁的还包括杰弗里·胡恩玛格丽特·贝克特詹姆斯·波内尔貝海珊等人。[77]

卸任后的史密斯在7月接受杂志访问,承认自己当初缺乏经验,感到不足以胜任内政大臣的职责。她表示要靠运气才可做好这份工作,又建议新任官员应接受适当的训练,甚至要上入门课程。[78]另在《卫报》的访问当中,史密斯承认色情电影丑闻是她决定辞职的主要原因,并指津贴丑闻使到政府不能专注本身的各项政策。[79]

在2010年5月6日的英国大选当中,史密斯在所属的雷迪奇选区得13,317票,屈居第二,以5,821票之差败于保守党候选人凯伦·蓝莱(Karen Lumley),结束长达13年的下院议员生涯。在落选宣言中,史密斯对于有机会服务雷迪奇选区,觉得“相当光荣”。[80][81]至于执政工党亦在大选中落败,同样结束13年的执政,史密斯寄语新任保守党籍内政大臣特雷莎·梅,叮嘱她内政大臣一职犹如“下了毒的酒杯”。[82]

个人生活

[编辑]

雅基·史密斯在1987年10月于伍斯特郡莫尔文嫁给工程师出身的丈夫理查德·添尼(Richard Timney,1963年-),两人育有两名儿子,而婚后的史密斯在公众场合未有改夫姓。在2008年12月,添尼被发现多次撰文到不同报章,赞扬和支持史密斯推行的政策,但没有同时表明自己是她的丈夫兼选区助理。[83]

经历
  • 箭谷高校经济科教师
    (1986年-1989年)
  • 伍斯特预科书院教师
    (1989年-1990年)
  • 海布里奇高校经济科主任兼GNVQ导师
    (1990年-1997年)
  • 雷迪奇自治镇议会议员
    (1991年-1997年)
  • 下议院雷迪奇选区议员
    (1997年5月1日-2010年5月6日)
  • 教育及就业部政务次官
    (1998年7月-2001年6月)
  • 卫生部国务部长
    (2001年6月-2003年)
  • 副妇女部长
    (2003年-2005年5月)
  • 学校国务部长
    (2005年5月-2006年)
  • 工党党鞭长兼财政部政务次官
    (2006年-2007年)
  • 内政大臣
    (2007年6月28日-2009年6月5日)

荣誉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Minister visits high school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6-08., This is Worcestershire, 8 June 2001.
  2. ^ "Profile: Jacqui Smith[失效链接]", ePolitix.com, 5 May 2006
  3. ^ All women shortlists (PDF). House of commons library. [2009-08-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年6月18日). 
  4. ^ Abrams, Fran. Role-play to give women that vital push for Parliament. London: the independent. 1997-02-11 [2009-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6). 
  5. ^ Redditc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KPollingReport
  6. ^ Jacqui Smiths career facing ruin after devastating expenses verdict. The Times (London). 2009-10-13 [2010-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9). 
  7. ^ Education ministers change in reshuffle. BBC News (London). 1999-07-29 [2008-05-15]. 
  8. ^ Adviser Adonis made a minister. BBC News (London). 2005-05-10 [2008-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19). 
  9. ^ 9.0 9.1 9.2 Morris, Nigel. First woman at the Home Office: Jacqui Smith.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7-06-29 [2008-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2月23日). 
  10. ^ Profile: Jacqui Smith. BBC News (London). 2007-07-19 [2008-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03). 
  11. ^ Public Whip: Voting Record - Jacqui Smith MP. [201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12. ^ Baptism of fire for new Home Secretary Smith, Daily Telegraph, 2 July 2007
  13. ^ smith plans 42 day terror limit. London: bbc online. 2007-12-06 [2009-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7). 
  14. ^ Home secretary Jacqui Smith scared of walking London alo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Times, 20 January 2008
  15. ^ Brown wins crunch vote on 42 day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11 June 2008
  16. ^ 16.0 16.1 Jacqui Smith Creates 'Emergency Bill' after 42-day Detention Defea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aily Telegraph, 14 October 2008
  17. ^ Peers throw out 42-day deten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13 October 2008
  18. ^ "Extremists face tougher UK ent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wws, 28 October 2008
  19. ^ Home Office name hate promoters excluded from the UK. Press Release. UK Home Office. 2009-05-05 [2009-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7). 
  20. ^ Jacqui Smith sued over shock jock accusatio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elegraph.co.uk (31 May 2009)
  21. ^ Home Secretary Jacqui Smith to fight shock-jock Michael Savage's lawsuit[失效链接], Times Online, 1 June 2009
  22. ^ Banned 'shock jock' fights back. London: the BBC. 2009-06-02 [2009-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5). 
  23. ^ US 'hate list' DJ to sue Britain. London: BBC News. 2009-05-06 [200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7). 
  24. ^ Jacqui Smith's latest disaster: Banned U.S. shock jock never even tried to visit Britain - now he's su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ames Black, The Daily Mail, 07 May 2009
  25. ^ Catherine Bennett "Yes Jacqui, let's keep out those dangerous homeopath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10 May 2009
  26. ^ Recorded crime figures show fal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17 July 2008
  27. ^ Leake, Christopher. Serious violent crime is going up NOT down, Home Office chief admits. Daily Mail. 2008-11-15 [2009-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7). 
  28. ^ Police chief appeals for calm as 20th teenager killed[失效链接], The Times, 11 July 2008
  29. ^ Shock tactics for knife carri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13 July 2008
  30. ^ Gordon Brown's 'shock tactics' knife crime policy dropped in u-turn, Daily Telegraph, 14 July 2008
  31. ^ Crime maps online 'by end 200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28 July 2008
  32. ^ Prostitute users face clampdown. London: BBC News. 2008-11-19 [2009-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30). 
  33. ^ Burglaries and knife robberies up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22 January 2009
  34. ^ Killings are lowest in 20 yea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16 July 2009
  35. ^ 35.0 35.1 "ID cards available to people in Greater Manchest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30 November 2009
  36. ^ 36.0 36.1 "Smith ID comments 'beggar belie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7 November 2008, Accessed 10 December 2008
  37. ^ 37.0 37.1 "ID cards[永久失效链接]", BBC News, 27 May 2010
  38. ^ Russell Jenkins "Jacqui Smith says ID cards could be available from high street shop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Times, 6 May 2009
  39. ^ "People 'can't wait for ID card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7 November 2008, Accessed 10 December 2008
  40. ^ Paisley Dodds / Associated Press. European court in landmark ruling says Britain can't store DNA, fingerprint data of non-criminals. Cleveland.com. 2008-12-04 [2009-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6). 
  41. ^ Mark Thomas. Smith's DNA database by stealth. The Guardian (London). 2009-05-07 [2009-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6). 
  42. ^ Jennifer Gold. Church leaders condemn Government decision to retain DNA. Christian Today. 2009-05-10 [2009-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2). 
  43. ^ "Identity cards scheme will be axed 'within 100 day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27 May 2010
  44. ^ 44.0 44.1 Home Secretary: I smoked cannabis. London: BBC News. 2008-07-19 [2009-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8). 
  45. ^ Travis, Alan. Scientists warn Smith over cannabis reclassification. London: The Guardian. May 2008 [201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7). 
  46. ^ Hope, Christopher. Cannabis to be upgraded to class B drug.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8-05-08 [2008-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3). 
  47. ^ 47.0 47.1 47.2 Travis, Alan. Government criticised over refusal to downgrade ecstasy. London: The Guardian. February 2009 [201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7). 
  48. ^ Kmietowicz, Zosia. Home secretary accused of bullying drugs adviser over comments about ecstasy. 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February 2009 [201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5). 
  49. ^ "Home Office's drugs adviser apologises for saying ecstasy is no more dangerous than riding a hors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aily Telegraph, 9 February 2009
  50. ^ 50.0 50.1 50.2 "Q&A: Damian Green affai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12 October 2009
  51. ^ "Senior Tory arrested over leak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28 November 2008
  52. ^ "Cross-party fury over MP's arres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28 November 2008
  53. ^ 53.0 53.1 53.2 53.3 53.4 "Tory MP Green will not be charge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16 April 2009
  54. ^ 54.0 54.1 "Smith accused of raid 'ignoran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4 December 2008
  55. ^ Philippe Naughton "MPs' fresh fury as Jacqui Smith defends Home Office over leaks"[失效链接], The Times, 4 December 2008
  56. ^ Summers, Deborah. damian-green-civil-servant-sacked. London: guardian online. 2009-04-24 [2009-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7). 
  57. ^ 57.0 57.1 57.2 "Smith: Expenses furore 'horrib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25 June 2009
  58. ^ 58.0 58.1 58.2 Smith asked to explain expens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18 February 2009
  59. ^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Smith apology for expenses claim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8 February 2010
  60. ^ CHAPMAN, James, "Jacqui Smith's future in peril as expenses apology further weakens grip on marginal sea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aily Mail, 13 October 2009
  61. ^ Walters, Simon. Expenses row: 'Lodger' deal earns Jacqui Smith £100,000 as she claims sister's house is main home. Mail on Sunday. 2008-02-08 [200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9). 
  62. ^ Smith faces expenses probe cal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19 February 2009
  63. ^ "MPs shun free London homes as expenses claims are put in the spotligh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11 February 2009
  64. ^ "Fury over 'stitch-up' as Jacqui Smith escapes sleaze investigation into £116,000 second home clai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aily Mail, 11 February 2009
  65. ^ 65.0 65.1 65.2 65.3 Smith defends use of allowances. London: BBC News. 2009-04-07 [2009-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9). 
  66. ^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Smith apology for expenses claims[失效链接]", BBC News, 12 October 2009
  67. ^ "Jacqui Smith faces inquiry over housing expenses[失效链接]", The Times
  68. ^ 68.0 68.1 68.2 Smith 'sorry' for expenses claim. BBC News (London). 2009-03-29 [2009-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1). 
  69. ^ "Smith's husband sorry over film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29 March 2009
  70. ^ Brown backs Smith in expenses row. BBC News (London). 2009-03-30 [2009-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4). 
  71. ^ Scrap second home allowance - PM. London: BBC News. 2009-03-30 [2009-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31). 
  72. ^ "Taxmen to probe MPs over profits from home sal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Observer, 10 May 2009
  73. ^ Greedy MPs robbing Parliament of respect. Mail Online. 2009-05-11 [2009-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7). 
  74. ^ 74.0 74.1 MPs to escape prosecution over expenses scandal as police say charges are 'highly unlikely'. mailonline. 2009-06-05 [2009-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8). 
  75. ^ Woodcock, Andrew. Smith ordered to apologise. London: The Independent. 2009-10-12 [2009-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7). 
  76. ^ WELLS, Anthony, "YouGov Poll of Labour Memb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KPOLLINGREPORT, 7 March 2009
  77. ^ "Brown waits on reshuffle respons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6 June 2010
  78. ^ Smith regrets lack of training. London: BBC News. 2009-07-17 [2009-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8). 
  79. ^ "Jacqui Smith 'quit over porn ro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12 July 2009
  80. ^ "Jacqui Smith pays the price for expenses scandal[失效链接]", The Times, 7 May 2010
  81. ^ General Election 2010: Jacqui Smith defeated in Redditch. Daily Telegraph. 2010-05-07 [201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0). 
  82. ^ The handover: An open letter from Jacqui Smith to Theresa May. The Independent. 2010-05-14 [2010-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9). 
  83. ^ Walters, Simon. Dear Mr Editor, That Jacqui Smith is doing a fabulous job, her HUSBAND writes to newspaper. Daily Mail. 2008-12-21 [200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7). 
  84. ^ "PRIVY COUNSELLORS 1969 - pres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igh Rayment's Peerage, retrieved on 3 July 2010
  85. ^ "Worcester graduate becomes Britain’s first female home secretary[永久失效链接]", University of Worcester, Autumn 2007

外部链接

[编辑]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国会
前任者:
新选区
雷迪奇国会议员
1997年 - 2010年
继任者:
凯伦·蓝莱
官衔
前任者:
芭芭拉·罗切
副妇女部长
2003年 - 2005年
继任者:
梅格·蒙恩
前任者:
史蒂芬·特维格
学校国务部长
2005年 - 2006年
继任者:
占·奈特
为学习与在学者国务部长
前任者:
希拉里·阿姆斯特朗
下议院党鞭长
2006年 - 2007年
继任者:
杰弗里·胡恩
财政部政务次官
2006年 - 2007年
前任者:
约翰·里德博士
内政大臣
2007年 - 2009年
继任者:
阿兰·约翰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