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三世的骑行劫掠行动 (1346年)
爱德华三世的骑行劫掠行动(1346年) 克雷西战役 | |||||||
---|---|---|---|---|---|---|---|
英军攻击卡昂,收录于尚·傅华萨著《大事记》。 | |||||||
| |||||||
参战方 | |||||||
英格兰王国 | 法兰西王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爱德华三世 | 腓力六世(负伤) | ||||||
伤亡与损失 | |||||||
轻微 | 惨重 |
1346年爱德华三世的骑行劫掠行动(英语:Chevauchée of Edward III of 1346),又名克雷西战役(Crécy Campaign),发生在英法百年战争初期,由英王爱德华三世亲自率领。时间自1346年7月12日英军于诺曼底的瑟堡附近登陆开始,直到1347年8月3日占领加莱港结束。骑行劫掠战术(Chevauchée )[note 1]是中世纪战争中的常用战术,军队在敌方领土内迅速移动,沿途劫掠并摧毁所有村庄以拖垮敌军的经济与补给能力。
行动初期,英军摧毁诺曼底一大部分的土地,在卡昂战役中劫掠并屠杀许多人口。接着沿路烧毁村庄直到卢昂郊区,并沿着塞纳河左岸一路劫掠到普瓦西。在接近巴黎20英里(32千米)时候转向北方移动,却因为法军将该地区的粮食事先转移而陷入困境。英军一面逃亡一面想办法对抗法军的围堵,在布朗什塔克战役成功击退法军跨过索姆河。1346年8月26日,英军在克雷西会战一举击溃法军,为法军主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奠定了这次战役的成功。最后英军对加莱发动围城战,经过11个月后沦陷。至此两国的经济与军事资源都消耗殆尽,双方签订加莱停战协议。
虽然停战协议后两国仍不断发生冲突,但短期内不再有如同此次行动的大规模作战[1]。而加莱港在接下来的200多年成为英军进入法兰西北部最重要的港口。
背景
[编辑]自1066年诺曼征服英格兰以来,英格兰王室便拥有法兰西的领土与爵位,也使英王成为法兰西王国的封臣。英王在法兰西的采邑纠纷成为中世纪两国冲突的主要因素。法王试图限制英王势力增长,并伺机取回英格兰的领土[2]。数世纪来,英王在法兰西的领土范围不断变化,但直到1337年只剩下西南部的加斯科涅地区与北部的蓬蒂厄地区[3]。加斯科涅人比起会介入该地事务的法王更亲近与偏向放任的英王维持关系[4][5]。由于法王腓力六世和英王爱德华三世一系列的争执,腓力在巴黎的大议会以英王未尽封臣义务为由,同意将加斯科涅与蓬蒂厄的领地收回法王手中。这个事件引爆了长达116年的百年战争[6]。
1345年
[编辑]虽然加斯科涅的领土争夺是战争导火线,但爱德华并没有投注许多资源在该战线上,英军的主要战役都在法兰西北部发动[7]。1345年初,爱德华决定兵分三路入侵法兰西,其中一支小军团向布列塔尼地区出发,另一支稍大的军团由德比伯爵葛洛斯蒙的亨利[note 2]率领前往加斯科涅。主力部队则与爱德华一起前往法兰西北部及法兰德斯地区[8][9]。法军的情资揭露英军发动三路攻势的计划,法军打算采取守势,但他们没有充分的财力为各个战区征集足够人员。他们准确地预测到英军会将主力放在法兰西北部,因此法军将资源集中到北部,预计于7月22日在阿拉斯集结军队。法兰西西南部则被要求依靠当地资源防守[10]。
爱德华三世的主力军队在6月29日出航,法兰德斯的斯鲁伊斯港外下锚,让爱德华在此进行一些外交工作[11]。7月22日,舰队再度启航向(可能是)诺曼底出发,却遭遇暴风雨而被吹散。在接下来的一周,分散的船只设法前往英格兰各地港口。由于在海上待了五星期,船上的人马必须下船休息。爱德华和他的议会成员又花了一周商议下一步如何进行,结果认识到在该年冬天前英军无法采取任何行动[12]。法王意识到这件事,决定向布列塔尼与加斯科涅派出援军[13]。该年,德比伯爵率领英格兰─加斯科涅联军如旋风般席卷加斯科涅[14]。他分别在贝杰拉克战役与欧贝罗什战役大败两支法军大部队,占领佩里戈尔与阿热奈地区大量城市与堡垒,使英军在加斯科涅地区占有战略深度。该年后半,德比占领被称为“加斯科涅之钥”的重要战略城市——艾吉永[15][16]。10月,北安普顿伯爵在布列塔尼北部发动一系列的战役失败,没能拿下由法军控制的城镇[17]。
行动前夕
[编辑]法军备战状况
[编辑]1346年,法兰西一如暨往地陷入财政短缺。即便向教宗借贷超过33万弗罗林 (2025年价值52,000,000英镑[note 3]) ,地方仍收到尽可能挤出所有人财产以支助战争的命令,可以见得当时法兰西财政困窘的情况[18]。
即便如此,两支军队分别在奥尔良与图卢兹集结完成[18][19]。腓力六世的嫡子诺曼底公爵约翰继前一年秋天再度被任命掌管西南方的军队,该军队约有15000到20000人,包含大型攻城武器与五门加农炮[20],远超英格兰─加斯科涅联军所能集结的军力。4月1日他们向艾吉永发动围城[20],4月2日,法军在西南边发布正式动员令(Arrière-ban),征集所有有战斗能力的男性[20][21]。法军将财力、人力与后勤补给集中到该战线上[18]。
英军备战状况
[编辑]1344年英格兰议会投票通过一大笔战争补助款,大部分已经用光。部分金额仍在征收[22],然而英格兰的纳税人已被榨取殆尽[23],其财政状况不比法兰西宽裕。英格兰向教会强行借贷15000英镑,并和国内城镇强征相等金额,还没收了外国教会采邑一年份的收入。军队的装备与辎重也透过强征来收集。英格兰借由强制动员全国役龄男性来抵御外敌已行之有年,1346年初,他们将该制度扩展到海外地区[22][24]。英格兰人已经厌倦长年无意义也无收获的战争,1344年6月,前一届议会要求爱德华“将战争结束,无论是透过战斗或以适当的条件谈和。[25][26]”
1346年,英军打算集结一支比1345年更大,超过两万人的军团[27]。他们本应在二月于朴茨茅斯集结,但时间被延后了三个月。苏格兰人受到法王的煽动,对英格兰造成威胁。早在两年前,英格兰总理即公开告知议会:“他们随时都可能因我们的对手(法兰西)授意而打破和约侵入英格兰。[28]”爱德华豁免亨伯河以北地区的役男参军,并在财务上有限地妥协[29]。他也担心将所有军事资源投注在法兰西本土上会让英格兰南部沿海如1338到1339年间遭到法军掠夺,因此采取多项防御手段,包含将居民移动到距海岸线15英里(24千米)内居住并接该地指挥官管理。这两项防御措施减少了爱德华的入侵军力,外加实施新征兵制所产生的抵抗,他在6月底仅集结到约原先期望的一半军力[30]。
海军备战状况
[编辑]即便爱德华努力混淆法军,他们的备战行为仍被意识到。由于在港口以外的地方进行登陆极为困难,而英格兰当下在法兰德斯地区没有可用港口,布列塔尼和加斯科涅地区则有亲英港口。法兰西认为爱德华将会向后两者的其中之一进军,尤其可能为艾吉永解围而航向加斯科涅[31][32]。为了防范英军在法兰西北部登陆的可能性,腓力六世将希望放在他的强大海军上,这包含征集来的商船与雇佣的桨帆战船。这些商船主要是柯克帆船,拥有吃水深的圆形船底,由中央桅杆的单面大帆提供动力。这些柯克帆船被改造为战船,在船只首尾增建木堡,并将桅杆上的瞭望塔扩建成战斗平台。至少有78艘船从诺曼底与皮卡第地区纳入王家海军并完成改装[33]。加来桨帆船以排桨为动力,拥有很高的机动性,适合用于突袭与登船战,但造价相对高。法军自热那亚雇佣至少32艘加莱桨帆船的舰队[34],根据合约应在5月20日抵达布洛涅,但到了7月初他们仍在葡萄牙外海太加斯河口的锚地[35]。
爱德华征集了英格兰前所未闻的大舰队,拥有约747艘船[34][36]。原订在3月1日集结,但被延后到5月1日,尔后又推迟到5月15日。爱德华本人在6月1日抵达波特切斯特[37],他原先想在布列塔尼登陆,但因北安普顿伯爵未能占领可用港口而作罢。他改变心意决定前往加斯科涅增援兰开斯特公爵,并在艾吉永城外和诺曼底公爵一战。6月28日舰队准备充足的物资从普茨茅斯航向波尔多。然而舰队仍未全数集结完毕,爱德华在雅茅斯停靠等待迟到者加入。直到真正集结完毕时,风向却不利于航行,他们花了两周才开出怀特岛东北角,正常来说这段时间足以让他们抵达目的地,粮食与水也陷入短缺。有鉴于前一年的航行失败,爱德华决定不登陆重新补给,也不再航向波尔多。6月11日,风向仍不利自英吉利海峡南下,爱德华决定孤注一掷向南方航行并在7月12日于瑟堡20英里(32千米)外的圣瓦斯特-拉乌格登陆[34][38][39][40]。此时,法军的热那亚舰队还在遥远南方比斯开湾的法兰西主要港口拉罗歇尔,而法军改装完或改装中的柯克帆船仍未集结[41]。
骑行劫掠行动
[编辑]蹂躏科唐坦半岛
[编辑]英军兵力约有7000到10000人,由英格兰人和威尔士人组成,并包含一定数量的专家与行政人员[37],以中世纪军队而言装备罕见地完善[42]。有些不满法兰西统治的诺曼底贵族也加入他们,如圣索弗子爵杰弗华·德·哈库尔[43]。科唐坦半岛几乎无设防,让英军可以在宽敞的沙滩上登陆,他们花了六天将船运卸货,重新组织部队,并掠夺周边农村就地烘培面包。当地的法军指挥官罗伯·贝特朗带领300民兵对登陆地点发动徒劳的攻击[44][45],英军在战略上达成出其不意的袭击,并且往南进军[46]。
爱德华的目标是要组织一场骑行劫掠行动,跨越法兰西领土进行大规模袭击,以削减对手的士气以及财富[39][47]。他的军队夷平所到之处的所有城镇,从人民身上尽可能地掠夺财产,也经常强暴妇女。瑟堡、卡灵顿、圣洛、托尔特瓦等城镇皆遭到摧毁。英军舰队随着陆军平行移动,蹂躏海岸线5英里(8千米)内的村庄并掠夺大量战利品,许多船员带着塞满战利品的船只成为逃兵[48][49][50]。他们也俘获或焚毁超过百艘船舰,其中61艘是改装后的战船[46]。一些现代史学家认为此时爱德华已经将加莱港设为最终目标[51]。
贝特朗破坏英军前头的桥梁以尝试拖延时间[41]。法兰西王室统帅厄尔伯爵拥有法军最高指挥权,他仓促的将军队从艾吉永调回北方,决定在卡昂抵抗英军。卡昂是诺曼底西北部的政治、文化、宗教、经济中心,所有能用的人手都被派往该地,并运入大量粮食[41]。当英军在7月26日早上抵达时,该城有1500名守军以及大量民兵。英军立刻发动攻击并夺下城市,接着连续掠夺了5天。5000名法军及平民遭到杀害,而英军仅轻微受损,厄尔伯爵与其他许多人被俘虏[52]。英军缴获一篇腓力六世发布的榜文,要求诺曼海盗掠夺英格兰南岸,这件事被英军征兵单位利用了数年来刺激反法情绪[53]。8月1日,英军朝塞纳河出发[54],留下部分驻军在卡昂、卡灵顿等城镇,但许多在英军主力离开后不久就被法军优势兵力驱逐[55]。
进军巴黎
[编辑]法军的军事位置十分不妙,他们的主力都被派去支援陷入泥淖的艾吉永围城战。爱德华突袭登陆后摧毁了部分法兰西最富裕的地区,并且在法兰西领土内一面耀武扬威地行军。8月2日,一支小规模英军随着一大群法兰德斯人从法兰德斯地区入侵法兰西,而法军在此地防御能力十分不足。腓力六世紧急将加斯科涅地区的军队和公爵约翰召回。根据证言,公爵在与幕僚和法王的信使激烈争辩后,拒绝在艾吉永沦陷并满足他荣誉心前撤离[56]。
7月29日,腓力六世在法兰西北部发布动员令,命令所有有战力的男性前往卢昂。腓力六世在31日抵达卢昂[57],并立刻带领缺乏组织和装备的军队向西对抗爱德华。5天后,他将塞纳河沿岸的桥梁摧毁然后回到卢昂。8月7日,英军抵达塞纳河岸卢昂以南12英里(20千米)劫掠郊区[58]。腓力受到教宗的压力,派遣使节向英王求合并提议联姻。爱德华回应他不打算把行军时间浪费在无异议的讨论上并把使节请走[59]。英军沿着塞纳河左岸一路摧毁40英里的大量城镇,焚毁巴黎2英里(3.2千米)外的村庄[60][61]。8月12日,于距巴黎20英里外的普瓦西扎营。巴黎市民陷入骚动,并开始沿街建立防御工事保卫首都[62]。英军在法军顽强抵抗下在塞纳河上搭建一座桥[63]。
腓力再度命令诺曼底公爵放弃围攻艾吉永并领军北上。8月14日,公爵正式向守军提议停战,兰开斯特公爵明了法军窘境而拒绝。8月20日,经历5个月的围城,法军放弃围城并在混乱中赶向北方[64]。腓力六世的议会对腓力不曾率军驱逐入侵者感到疑惑[65],腓力倒是在8月14日向英军下战帖,提议两军在互相同意的时间地点进行决战。爱德华暗示他会在塞纳河南侧和腓力会面,然而他没有前往。8月16日,法军进入战斗位置,爱德华赶忙烧毁普瓦西、破坏桥梁并率军北上[66]。
军队北上
[编辑]由于法军事先预测到英军的动向,他们决定实施焦土政策,移走所有存粮,迫使英军必须在更大的范围中找寻粮草,使行军速度被大幅拖延。一些法兰西农民集团袭击英军觅食者。腓力六世超前爱德华一天抵达索姆河,他以亚眠为基地派出大量军队守住亚眠与海岸间所有塞纳河上的桥梁与浅滩。英军在失去粮食来源的状况下受困于该地区,法军从亚眠出击向西侧的英军前进。现在法军有自信能与英军一战,他们能够以逸待劳固守阵地等待英军攻击[67][68]。
爱德华为了逃出索姆河封锁而尝试寻找突破点,对昂日和蓬雷米发动攻击却徒劳而返,只好继续沿着河流向西前进[67]。8月24日傍晚,英军在阿舍北边扎营,而法军仅在6英里(10千米)外的阿布维勒。英军趁夜前往一处名为布朗什塔克的浅滩,另一头由3500名法军防守。英军的长弓兵和骑兵渡过湍急的河流攻击法军,在短暂而激烈的战斗中击败他们。法军主力跟随在后,他们的斥侯俘获一些脱队者和物资车辆,然而爱德华已经暂时脱险。由于法军过分自信认为英军无法渡过索姆河,除该地区以外并未撤走物资,使英军能够掠夺并重新补给[69][70][71]。
同一时间,法兰德斯人在埃斯泰尔被法军击退,在8月14日围攻贝蒂讷。经历数次挫败后,他们在8月24日自我解散,放弃征服并烧毁攻城器械[72]。爱德华在跨越索姆河不久后收到法兰德斯人不会前来支援的消息,决定和腓力的军队正面对决。在暂时摆脱追兵后,他利用这段喘息时间在克雷西昂蓬蒂约建立防御阵地[69][71]。法军在布朗什塔克战败后撤回阿布维勒,然后又立即出动追讨英军[73]。
克雷西会战
[编辑]爱德华决定正面对决腓力后,在克雷西与瓦迪库尔之间建立防线,两座城镇分别保卫的侧翼[74][75]。在等待法军追兵的期间,英军加固物资营地,在防线前方挖掘战壕,并安置数门早期火药兵器[76]。8月26日正午,法军先锋进入英军视野。在法军的战争会议中,一名高阶军官对胜利充满自信,提议在隔日主动进攻,不过法军在当日下午便发动攻势。根据当代的史料很难确认这是腓力六世的直接指示,或是因为大量的骑士不断向前推进,在违背腓力的意愿下发动攻击。
关于法军的人数并没有明确记录,但可以知道以当时而言规模很大,是英军的数倍[77]。法军展开他们神圣的金焰旗,象征他们绝不饶恕、决一死战[78]。一支大型意大利弩兵团向前迎击英格兰长弓手[79],长弓的射程远超十字弩[80],并且拥有超过三倍的射速[81]。弩手的大盾(Pavise)仍放在法军输送队而缺乏保护[82],他们很快被击败并逃亡[83]。
法军骑兵接着发动数次冲锋,然而却因为许多原因形成阻碍:临时的组织、逃亡中的意大利人挡路、道路充满泥泞、敌人位在山丘上、以及英军挖好的战壕[75],接着又因为长弓兵的箭雨产生严重伤亡[84]。英军战士下马进行战斗,当骑兵冲锋到他们面前时早已失去势头[85]。接下来的近身战在当时被描述为残暴、无慈悲、且十分令人恐惧[86]。法军直到晚间不断进行冲锋,然而都得到相同的结果。腓力六世在战斗中被英军攻击,他因此失去两匹坐骑,下颚中了一箭[80]。神圣战旗在旗手战死后也被夺取,法军溃灭逃亡,而英军筋疲力竭地睡倒在战场上[86]。
隔天早晨,后续的法军仍不断抵达战场,却遭到英军战士乘马冲锋,逃兵被追击数里远[87][88]。法军总体伤亡十分惨重,根据纪录有1200名骑士以及超过15000名士兵战死[89]。当时对英军阵亡估算的最高数字仅有300人[90]。
加莱围城战
[编辑]英军经历两天的休息、埋葬尸体后,向北进军征集补给和援军。他们持续摧残土地与城镇,包含英军在法兰西西北部常用的登陆港口维桑[81]。爱德华在燃烧的城镇外举行一场会议,决定要夺下加莱港。加莱不但是最适合英格兰的登陆与补给港,且靠近法兰德斯地区的同盟[91][92]。爱德华在9月4日抵达加莱城外,并发动围城[93]。
加莱的防御十分稳固,周边被大范围的沼泽环绕,部分地区难以通行,也没有稳定的地面可以架设重力抛石机或足以破坏城墙的攻城炮[93][94]。守军人数十分充足,并且可以由海路进行补给[95]。围城战发动隔日,英格兰舰队来到岸边,为英军提供补给、装备与增员[96]。英军决定进行长期滞留,在西边建立名为新城镇(Nouville)的繁盛营地,一周有两天的市集[97]。英格兰本土和威尔士以及附近的法兰德斯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物资收集活动以提供围城,英格兰议会也勉为其难地同意资助围城。爱德华公开宣称这是场关乎荣誉的围城战,在城镇沦陷前他不会离开。克雷芒六世在两军之间奔走,但双方都不愿开启对话[98]。
法军失序
[编辑]腓力六世因战败而严重动摇,他在加莱围城战开始当日将军队解散以节省支出,并自我说服爱德华已经完成骑行劫掠行动,接下来就会带兵前往法兰德斯乘船归国。9月7日,诺曼底公爵约翰在解散军队前和腓力见面。9月9日,腓力宣布军队将在10月1日集结于康白尼,并前往解救加莱[99]。在西南方的兰开斯特公爵利用法军的混乱进攻凯尔西和巴札斯,并亲自发动一场横跨160英里(260千米)的骑行劫掠行动,深入北边的圣东日、欧尼斯、普瓦图地区,夺下大量城镇、城堡与小型堡垒,并掠夺富裕的普瓦捷。这场攻势完全瓦解了法军防御,并将主战场由加斯科涅中心转移到该地区之外[100][101]。在仓促的命令下,仅有少量军队在10月1日抵达康白尼,腓力和他的宫廷成员继续等待人数增加。此时兰开斯特公爵出征的消息传到,法军相信公爵是以巴黎为目标,命令还没抵达的军队改变目标在奥尔良集结,并将已抵达的士兵派往增援。当兰开斯特公爵返回南方时,军队又被叫回康白尼,整个法军的计划完全陷入混乱。[102]
自6月以来,腓力六世被苏格兰人要求尽到老同盟的义务,协助入侵英格兰。苏格兰国王大卫二世以为英军完全聚焦在法兰西上,在10月7日出兵[103][104]。10月17日他在内维尔十字之战遭遇英格兰北部各郡自行组织的军队,结果苏格兰军战败,国王被俘,大多数领袖战死或被捕[105]。战略上,这让英格兰边境地区能够自力对抗苏格兰威胁,使他们能投注更多资源到法兰西[106][107]。
虽然最后法军在康白尼集结到3000名披甲战士,但法兰西财库无力支付薪资。腓力六世取消攻击计划并在10月27日解散军队[108]。法兰西宫廷遭到严厉谴责,法兰西财政部的职员从上到下全部遣散,财务相关的问题落入由三位年长修道院长组成的委员会手中。国王的议会成员互相指责;腓力六世的继承人,诺曼底公爵约翰和父亲决裂,数月不愿入宫;先王之女纳瓦拉的让娜宣布中立,并私下和兰开斯特公爵谈和[109]。
围城后期
[编辑]11月中到隔年2月底之间,爱德华多次尝试从使用重力投石机与加农炮破坏城墙,并从陆路和海陆攻入城镇但都失败[94][110]。冬季间,法军挹注大量资金补强海军舰队,在隔年3到4月间,法军将超过1,000长吨(1,000公吨)的物资运入加莱而没有受到阻挠[111]。腓力六世尝试在4月底攻击英军阵地,但法军的集结能力自去年秋天以来一直没有改善,到7月还是无法完全集结[112]。征税也越来越困难[113]。一部分的法兰西贵族开始想要倒戈[114]。4月到5月间发生了数次战斗,法军尝试截断法兰德斯到英军的补给路线失败,英军尝试拿下圣奥梅尔与里耳未果[115]。6月,法军尝试对法兰德斯发动大规模攻击来保卫他们的侧翼。结果在卡塞勒战败[116]。
4月底,英军在加来北边的沙嘴尽头建立防御基地来控制加莱港入口[117]。5月到7月间,法军数度尝试强行运送补给失败[118]。6月25日,加莱守军指挥官写信给腓力六世表示存粮陷入短缺并可能得杀害自己人解决问题[119]。即便英军的财务也逐渐陷入困境,他们仍稳定提供增员,高峰时来到32000人[note 4]此外,超过20000法兰德斯人在加莱一日路程外集结[120],853艘船与24000名水手协助维持这支大军[note 5][36]。7月17日,腓力带领法军北上,爱德华立刻召唤法兰德斯人增援加莱。7月27日,法军来到城外6英里(10千米)处,他们有15000到20000人,仅有英军的三分之一,且英军在所有通路上筑起防御工事与栅栏。英军的防御明显无懈可击,最后腓力只好接受红衣主教安排两方对话,但是经过4天的争吵后没有得到任何成果。加莱驻军花了一周观察援军动向,觉得已经支撑不住,便在8月1日发出信号表明他们濒临降伏,当晚法军撤离[121][122]。
1347年8月3日,加莱开城投降。所有法兰西人被驱逐,英军在城内发现大量的战利品。爱德华安排英格兰人与少量法兰德斯人入住城内[123]。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加莱港扮演英军对抗法军的重要角色,让英军可以再发动任何战役前累积大量物资与装备。环绕城镇的大型防御设施很快地完成重建,设施内的区域就被称为加莱砦。城内有超过1400人的大量驻军,可以算是一支小型军队,由加莱防卫队长领导,他的属下有多位专家与代表[94][124]。爱德华给予加莱许多贸易优待与特权,使加莱成为英格兰到欧陆最重要的入口港,至今仍然维持该地位[125]。自登陆诺曼底到攻陷加莱这一年间也在后来被称为爱德华三世的奇迹之年(annus mirabilis )[36]。
后续
[编辑]攻陷加莱后,爱德华立刻资遣大部分的军队,并让他的法兰德斯盟军归乡,腓力六世也跟着遣散法军。爱德华趁机又发动一波入侵深入法兰西领土[126],腓力六世紧急召回军队,但遭遇重大困难。法兰西财力已消耗殆尽,战争税在很多地方只能靠武力威逼才收的到,即便在如此紧急的状况下也募集不到资金[127]。此外,法军已经受够长年的战争,腓力六世只能对不愿参战的贵族威胁没收领地[127],指定要在一个月后集结完毕[127]。爱德华因为临时的需求而有募集资金的困难,他采取严厉的手段遭致不满[128]。英军也遭受部分军事上的挫折,一支大规模的掠夺部队被圣奥梅尔的守军击退,另外一支补给车队在前往加莱的路上被布洛涅的法兰西掠夺者劫走[127]。红衣主教以教宗使节的身份居中协调,终于在9月说服双方和谈[129],并于28日同意停战。
加莱停战协议持续9个月,直到1348年7月7日到期,但被不断延长,一直到1355年才正式结束[130]。停战协议并没有中止双方在海上还有加斯科涅、布列塔尼地区的冲突。1355年,两国再度进入全面战争,直到1360年布勒丁尼条约才正式结束百年战争第一阶段战役[1]。
加莱一直到英格兰女王玛莉一世时期才在1558年加莱围城战被法军夺回。加莱的沦陷同时也代表英格兰失去在法兰西地区中所有的领土[131]。
参考资料
[编辑]注释
[编辑]- ^ Chevauchée为法文˙Chevaucher之变体,本意为骑马(动词),现代一般指“相重叠”。“骑行劫掠”一词出自《百年战争简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Desmond Seward著)中国大陆译本。另外也有“骑兵突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扫荡行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等译名。然而Chevauchée讲求的是迅速地进行长距离破坏掠夺,骑兵并非发动此战术的必要条件,因此较不宜称作骑兵突袭。
- ^ 1345年战役期间他被称为德比伯爵,但他的父亲在9月逝世后便成为了兰开斯特伯爵。Sumption 1990,第476页
- ^ 见英国零售价指数,数据来自Clark, Gregory. The Annual RPI and Average Earnings for Britain, 1209 to Present (New Series). MeasuringWorth. 2017 [2022-06-11].
- ^ 这是在1600年以前,英格兰在海外所集结过最大规模的军团。 Sumption 1990,第578页,
- ^ 这是新成立舰队,和1346年7月所集结747艘船的舰队不同。Lambert 2011,第247 n. 11页
<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FOOTNOTEOrmrod199017”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Rogers 1994,第102页.
- ^ Prestwich 2007,第394页.
- ^ Harris 1994,第8页.
- ^ Crowcroft & Cannon 2015,第389页.
- ^ Lacey 2008,第122页.
- ^ Sumption 1990,第184页.
- ^ Rogers 2004,第95页.
- ^ Sumption 1990,第453页.
- ^ Prestwich 2007,第314页.
- ^ Sumption 1990,第455–57页.
- ^ Lucas 1929,第519–24页.
- ^ Prestwich 2007,第315页.
- ^ Sumption 1990,第461–63页.
- ^ Gribit 2016,第1页.
- ^ Fowler 1961,第215页.
- ^ Fowler 1961,第232页.
- ^ Sumption 1990,第472–473页.
- ^ 18.0 18.1 18.2 Sumption 1990,第484页.
- ^ Gribit 2016b.
- ^ 20.0 20.1 20.2 Wagner 2006a,第3页.
- ^ Sumption 1990,第485页.
- ^ 22.0 22.1 Sumption 1990,第489–491页.
- ^ Rogers 1994,第95页.
- ^ Ormrod 1990,第20–21页.
- ^ Ormrod 1990,第208, Table 5页.
- ^ Rogers 2000,第221页.
- ^ Sumption 1990,第491页.
- ^ Sumption 1990,第499页.
- ^ Burne 1999,第218页.
- ^ Sumption 1990,第490, 484–485页.
- ^ Fowler 1961,第234页.
- ^ Fowler 1969,第66–67页.
- ^ Sumption 1990,第494页.
- ^ 34.0 34.1 34.2 Rodger 2004,第102页.
- ^ Sumption 1990,第492–493页.
- ^ 36.0 36.1 36.2 Lambert 2011,第247页.
- ^ 37.0 37.1 Sumption 1990,第497页.
- ^ Sumption 1990,第497–498页.
- ^ 39.0 39.1 Oman 1998,第131页.
- ^ Hardy 2010,第64页.
- ^ 41.0 41.1 41.2 Sumption 1990,第500页.
- ^ Prestwich 2003,第175页.
- ^ Allmand 1989,第15页.
- ^ Rogers 2000b,第238–242页.
- ^ Sumption 1990,第498, 500–501页.
- ^ 46.0 46.1 Rodger 2004,第103页.
- ^ Rogers 1994,第92页.
- ^ Rogers 2000b,第245–247页.
- ^ Oman 1998,第132页.
- ^ Sumption 1990,第507页.
- ^ Rogers 2000b,第247–250页.
- ^ Sumption 1990,第507–510页.
- ^ Sumption 1990,第509–511页.
- ^ Sumption 1990,第512页.
- ^ Sumption 1990,第533页.
- ^ Sumption 1990,第496, 506–507, 512–513页.
- ^ Sumption 1990,第512–513页.
- ^ Burne 1999,第150页.
- ^ Sumption 1990,第514页.
- ^ Rogers 2000b,第252, 257页.
- ^ Sumption 1990,第514–515页.
- ^ Sumption 1990,第515–517页.
- ^ Rogers 2000b,第258页.
- ^ Rogers 2010.
- ^ Rogers 1994,第98页.
- ^ Sumption 1990,第518–519, 520页.
- ^ 67.0 67.1 Oman 1998,第133页.
- ^ Sumption 1990,第520–521, 522页.
- ^ 69.0 69.1 Curry 2002,第31–39页.
- ^ Hardy 2010,第64–65页.
- ^ 71.0 71.1 Burne 1999,第156–160页.
- ^ Sumption 1990,第512, 524页.
- ^ Sumption 1990,第524–525页.
- ^ DeVries 1998,第160页.
- ^ 75.0 75.1 Bennett 1999,第7页.
- ^ DeVries 1998,第161, 163, 164页.
- ^ DeVries 1998,第164页.
- ^ DeVries 1998,第166页.
- ^ DeVries 1998,第167页.
- ^ 80.0 80.1 Rogers 1998,第238页.
- ^ 81.0 81.1 Sumption 1990,第532页.
- ^ Bennett 1999,第10页.
- ^ DeVries 1998,第168–169页.
- ^ Rogers 1998,第240页.
- ^ DeVries 1998,第170–171页.
- ^ 86.0 86.1 DeVries 1998,第171页.
- ^ DeVries 1998,第173页.
- ^ Oman 1998,第145页.
- ^ DeVries 1998,第173–174页.
- ^ Ayton 2007,第191页.
- ^ Oman 1998,第148页.
- ^ Sumption 1990,第532, 534页.
- ^ 93.0 93.1 Burne 1999,第207页.
- ^ 94.0 94.1 94.2 Adams 2017.
- ^ Sumption 1990,第535, 557页.
- ^ Sumption 1990,第537页.
- ^ Burne 1999,第210页.
- ^ Sumption 1990,第537–538, 557页.
- ^ Sumption 1990,第539页.
- ^ Fowler 1969,第67–71页.
- ^ Sumption 1990,第541–550页.
- ^ Sumption 1990,第554页.
- ^ Penman 2004,第157–180页.
- ^ Nicholson 1974,第111页.
- ^ Wagner 2006c,第228–229页.
- ^ Sumption 1999,第145–148页.
- ^ Ormrod 1990,第17页.
- ^ Sumption 1990,第554–555页.
- ^ Sumption 1990,第555–556页.
- ^ Sumption 1990,第558页.
- ^ Sumption 1990,第559–560页.
- ^ Sumption 1990,第560页.
- ^ Sumption 1990,第560–561页.
- ^ Sumption 1990,第562页.
- ^ Sumption 1990,第565, 567页.
- ^ Sumption 1990,第570–571页.
- ^ Sumption 1990,第568页.
- ^ Sumption 1990,第576–577页.
- ^ Sumption 1990,第577页.
- ^ Sumption 1990,第578页.
- ^ Sumption 1990,第578–580页.
- ^ Oman 1998,第153–154页.
- ^ Sumption 1990,第580–583页.
- ^ Sumption 1999,第19–21, 23页.
- ^ Corfis & Wolfe 1999,第55页.
- ^ Sumption 1990,第583页.
- ^ 127.0 127.1 127.2 127.3 Sumption 1990,第584页.
- ^ Ormrod 1990,第21, 189页.
- ^ Sumption 1990,第585页.
- ^ Wagner 2006b,第74–75页.
- ^ Jaques 2007,第184页.
参考书目
[编辑]- Adams, Simon. Siege of Calais - Summary.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7 March 2017 [3 August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 Allmand, Christopher. The Hundred Years' War: England and France at War, c.1300-c.1450. (Cambridge Medieval Textbook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ISBN 0-521-31923-4.
- Ayton, Andrew. The Battle of Crécy: Context and Significance. Ayton, Andrew; Preston, Philip; Autrand, Françoise (编). The Battle of Crecy, 1346. Woodbridge, Suffolk: Boydell Press. 2007. ISBN 978-1843833062.
- Bennett, Matthew. The Development of Battle Tactics in the Hundred Years War. Curry, Anne; Hughes, Michael (编). Arms, Armies and Fortifications in the Hundred Years War. Woodbridge, Suffolk: Boydell & Brewer Ltd. 1999: 69–82 [2019-05-13]. ISBN 978-08511575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6).
- Burne, Alfred. The Crecy War. Ware,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1999. ISBN 978-1840222104.
- Corfis, Ivy; Wolfe, Michael. The Medieval City Under Siege. Woodbridge, Suffolk; Rochester, NY: Boydell Press. 1999. ISBN 978-0851157566.
- Crowcroft, Robert; Cannon, John. Gascony.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British Hist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89. 2015. ISBN 978-0199677832.
- Curry, Anne. The Hundred Years' War 1337–1453. Essential Histories.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02. ISBN 1841762695.
- DeVries, Kelly. Infantry Warfare in the Early Fourteenth Century: Discipline, Tactics, and Technology. Woodbridge, Suffolk; Rochester, New York: Boydell Press. 1998 [1996]. ISBN 978-0851155715.
- Fowler, Kenneth. Henry of Grosmont, First Duke of Lancaster, 1310–1361 (PDF) (PhD论文). Leeds: University of Leeds. 1961 [2019-05-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0-11).
- Fowler, Kenneth Alan. The King's Lieutenant: Henry of Grosmont, First Duke of Lancaster, 1310–1361. New York: Barnes & Noble. 1969. OCLC 164491035.
- Gribit, Nicholas. Henry of Lancaster's Expedition to Aquitaine 1345–46. Woodbridge, Suffolk: Boydell Press. 2016. ISBN 978-1783271177.
- Gribit, Nicholas. Siege and Conquest by Sword: The Second Campaign, 1346. Henry of Lancaster's Expedition to Aquitaine 1345–4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b [8 Nov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 Hardy, Robert. Longbow: a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PDF). Yeovil, Somerset: Haynes Publishing. 2010 [2019-05-13]. ISBN 978-185260-62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2-06).
- Harris, Robin. Valois Guyenn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Studies in History 71. London: Boydell Press. 1994. ISBN 978-0861932269.
- Jaques, Tony. Dictionary of Battles and Sieges.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7. ISBN 978-0313335372.
- Lacey, Robert. Great Tales from English History. London: Folio Society. 2008. OCLC 261939337.
- Lambert, Craig. Edward III's Siege of Calais: A Reappraisal. Journal of Medieval History. 2011, 37 (3): 245–256. ISSN 0304-4181.
- Lucas, Henry S. The Low Countries and the Hundred Years' War: 1326–1347.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29. OCLC 960872598.
- Nicholson, Ranald. Scotland: The Later Middle Ages.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History of Scotland. Edinburgh: Oliver and Boyd. 1974. ISBN 978-0050020388.
- Oman, Charles. A History of the Art of War in the Middle Ages: 1278–1485 A.D. London: Greenhill Books. 1998 [1924]. ISBN 978-1853673320.
- Ormrod, W. Mark. Edward III.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978-0300055061.
- Penman, Michael. David II. East Linton, East Lothian: Tuckwell Press. 2004. ISBN 978-1862322028.
- Prestwich, M. The Three Edwards: War and State in England, 1272–1377 2nd. London: Routledge. 2003. ISBN 978-0415303095.
- Prestwich, M. J.M. Roberts , 编. Plantagenet England 1225–136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 September 2007. ISBN 978-0199226870.
- Rodger, N.A.M. The Safeguard of the Sea. London: Penguin. 2004. ISBN 978-0140297249.
- Rogers, Clifford J. Edward III and the Dialectics of Strategy, 1327-1360.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Vol. 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1994: 83–102 [2019-05-13]. OCLC 9313113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6).
- Rogers, Clifford J. The Efficacy of the Medieval Longbow: A Reply to Kelly DeVries (PDF). War in History. 1998, 5 (2): 233–42 [2019-05-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2-03).
- Rogers, Clifford J. War Cruel and Sharp: English Strategy under Edward III, 1327-1360. Woodbridge, Suffolk: Boydell & Brewer. 2000. OCLC 804338875.
- Rogers, Clifford. Chapter 11: 'To Make an End to the War by Battle': the Crecy Chevauchee, 1346. War Cruel and Sharp: English Strategy under Edward III, 1327–1360. Woodbridge, UK: Boydell Press. 2000b [2019-05-13]. ISBN 978-0851158044. OCLC 444204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5).
- Rogers, Clifford. Bachrach, Bernard S; DeVries, Kelly; Rogers, Clifford J , 编. The Bergerac Campaign (1345) and the Generalship of Henry of Lancaster II. Woodbridge: Boydell Press. 2004. ISBN 978-1843830405. ISSN 0961-7582.
|journal=
被忽略 (帮助) - Rogers, Clifford J. Aiguillon, Siege of. Rogers, Clifford J (编).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Medieval Warfare and Military Technology, Volume 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2010 [2019-05-13]. ISBN 978-01953340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1).
- Sumption, Jonathan. Trial by Battle. The Hundred Years' War I.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90. ISBN 978-0571200955.
- Sumption, Jonathon. Trial by Fire. The Hundred Years' War II.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99. ISBN 978-0571138968.
- Wagner, John A. Auberoche, Battle of (1345). Encyclopedia of the Hundred Years War. Woodbridge, Suffolk: Greenwood: 3. 2006a. ISBN 978-0313327360.
- Wagner, John A. Calais, Truce of (1347). Encyclopedia of the Hundred Years War. Woodbridge, Suffolk: Greenwood: 74–75. 2006b. ISBN 978-0313327360.
- Wagner, John A. Neville's Cross, Battle of (1346). Encyclopedia of the Hundred Years War. Woodbridge, Suffolk: Greenwood: 228–229. 2006c. ISBN 978-0313327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