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卫尉、卫尉卿列表
外观
卫尉为汉魏九卿之一,掌管宫门屯兵,西晋时改掌冶铸,东晋不置。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年),复置卫尉,掌管宫门屯兵,第三品,秩中二千石,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1][2]
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改卫尉为卫尉卿,位居秋卿之首,位视侍中,官班十二。卫尉卿掌管宫门屯兵,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南朝陈基本沿袭梁制,卫尉卿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3]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卫尉、卫尉卿。
卫尉
[编辑]序次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任时间 | 除拜皇帝 |
宋 | |||||
1兼 | 南郡王世子 | 刘恢[4] | 453年 | 宋孝武帝 | |
2兼 | 东昌县开国侯 | 文穆公 | 刘延孙[5] | 453年—454年 | |
3兼 | 湘东郡王 | 刘彧[6] | 456年—463年 | ||
4兼 | 永嘉郡王 | 刘子仁[7] | 463年—464年 | ||
5兼 | 平都县开国子 | 颜师伯[5] | 464年—465年 | 宋前废帝 | |
兼 | 邓粹[8] | 466年 | 刘子勋 | ||
未拜 | 巴陵郡王 | 哀王 | 刘休若[9] | 465年除 | 宋明帝 |
6兼 | 乐安县开国伯 | 蔡兴宗[10] | 466年—467年 | ||
7兼 | 南康郡开国公 | 文简公 | 褚渊[11] | ?—472年 | |
8兼 | 西阳县开国侯 | 萧道成[12] | 472年 | 宋后废帝 | |
未拜 | 刘秉[13] | 473年除 | |||
未拜 | 段佛荣[8] | 475年除 | |||
9 | 乐乡县开国男 | 定男 | 垣闳[14] | ||
10兼 | 丰城县开国侯 | 陈显达[15] | 479年 | 宋顺帝 | |
11兼 | 康乐县开国侯 | 肃侯 | 李安民[16] | 479年 | |
齐 | |||||
1 | 萧惠基[17] | 479年 | 齐高帝 | ||
2 | 临湘县开国侯 | 懿侯 | 萧顺之[18] | ?—482年 | |
3守 | 关内侯 | 肃侯 | 胡谐之[19] | 483年—485年 | 齐武帝 |
4 | 王晏[20] | 485年—486年 | |||
未拜 | 贞阳县开国公 | 忠武公 | 柳世隆[21] | 488年除 | |
5 | 关内侯 | 肃侯 | 胡谐之[19] | 488年—490年 | |
6兼 | 西昌县开国侯 | 萧鸾[22] | 490年—492年 | ||
7兼 | 关内侯 | 肃侯 | 胡谐之[19] | 492年—493年 | |
8兼 | 安复县开国男 | 萧谌[20] | 493年—494年 | 齐郁林王 | |
9兼 | 孙谦[23] | 494年 | 齐海陵王 | ||
10 | 南丰县开国伯 | 萧颖胄[24] | 494年 | ||
11兼 | 临汝县开国伯 | 萧坦之[20] | 494年 | ||
12守 | 安陆县开国侯 | 江祏[20] | 494年—495年 | 齐明帝 | |
13 | 南丰县开国伯 | 萧颖胄[24] | 495年 | ||
14 | 江祀[20] | ?—498年 | |||
15 | 刘暄[20] | 498年—499年 | 齐东昏侯 | ||
16 | 临湘县开国侯 | 萧懿[25] | 499年—500年 | ||
17守 | 江陵县开国侯 | 萧畅[26] | 500年 | ||
18兼 | 醴陵县开国伯 | 宪伯 | 江淹[27] | 500年—501年 | |
19兼 | 张稷[28] | 501年 | |||
20 | 湘西县开国伯 | 威伯 | 席阐文[29] | 501年 | 齐和帝 |
21兼 | 乐蔼[30] | 501年 | |||
22 | 洮阳县开国侯 | 愍侯 | 张弘策[31] | 501年—502年 | |
梁 | |||||
1 | 洮阳县开国侯 | 愍侯 | 张弘策[32] | 502年 | 梁武帝 |
2 | 东兴县开国侯 | 忠侯 | 郑绍叔[32] | 502年 | |
3 | 作唐县开国侯 | 康侯 | 萧颖达[33] | 502年 | |
赠 | 韦爱[34] | 502年赠 | |||
4 | 东兴县开国侯 | 忠侯 | 郑绍叔[32] | 502年—504年 | |
5 | 平子 | 萧琛[35] | 504年 | ||
6 | 东兴县开国侯 | 忠侯 | 郑绍叔[32] | 504年—505年 | |
7 | 宁都县开国侯 | 烈侯 | 杨公则[33] | 505年 | |
8 | 石阳县开国侯 | 忠侯 | 张惠绍[36] | 506年 | |
9 | 吴平县开国侯 | 忠公 | 萧昺[37] | 506年—508年 | |
10 | 丘仲孚[23] | 508年 |
卫尉卿
[编辑]序次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任时间 | 除拜皇帝 |
梁 | |||||
1兼 | 始兴郡王 | 忠武王 | 萧憺[38] | 509年 | 梁武帝 |
2 | 安陆县开国侯 | 李庆绪[39] | |||
未拜 | 南安县开国男 | 壮男 | 康绚[36] | 520年除 | |
未拜 | 保城县开国侯 | 桓侯 | 夏侯夔[40] | 526年除 | |
3 | 湘阴县开国侯 | 恭侯 | 萧昂[37] | 528年 | |
4 | 石阳县开国侯 | 愍侯 | 张澄[36] | ||
5 | 鄱阳嗣王 | 萧范[38] | |||
6 | 王铨[41] | ||||
7 | 荀伯道[42] | ||||
8 | 宜丰县开国侯 | 萧脩[43] | |||
9 | 新渝县开国侯 | 宽侯 | 萧暎[43] | ||
10兼 | 夷陵县开国侯 | 壮侯 | 裴之礼[40] | ||
11 | 武林县开国侯 | 萧咨[43] | ?—550年 | ||
12 | 彭隽[44] | 551年前后 | 梁简文帝 | ||
13守 | 永脩县开国侯 | 定侯 | 陈拟[45] | 556年 | 梁敬帝 |
14兼 | 始平县开国伯 | 忠伯 | 赵知礼[46] | 556年—557年 | |
陈 | |||||
1 | 寿昌县开国公 | 成公 | 周宝安[47] | 562年—563年 | 陈文帝 |
2 | 建城县开国侯 | 成侯 | 沈钦[48] | ?—565年 | |
3 | 寿昌县开国公 | 成公 | 周宝安[47] | 565年—566年 | |
4 | 东兴县开国侯 | 裴忌[49] | 566年—569年 | ||
5 | 许亨[50] | 569年—570年 | 陈宣帝 | ||
6 | 樊俊[51] | 571年前后 | |||
7 | 祁子 | 沈君高[52] | ?—576年 | ||
8 | 东兴县开国侯 | 元侯 | 沈恪[53] | 579年 | |
9 | 宜都郡王 | 陈叔明[54] | 579年—581年 | ||
10 | 东兴县开国侯 | 元侯 | 沈恪[53] | 581年 | |
11 | 柳庄[55] | ?—587年 | 陈后主 |
参见
[编辑]- 南朝相国、丞相列表
- 南朝太宰、太傅、太保列表
- 南朝太尉、司徒、司空列表
- 南北朝大司马、大将军列表
- 南朝太常、太常卿列表
- 南朝宗正卿列表
- 南朝大司农、司农卿列表
- 南朝太府卿列表
- 南朝少府、少府卿列表
- 南朝太仆卿列表
- 南朝廷尉、廷尉卿列表
- 南朝将作大匠、大匠卿列表
- 南朝光禄勋、光禄卿列表
- 南朝鸿胪卿列表
- 南朝都水使者、太舟卿列表
- 南朝太后三卿列表
参考文献
[编辑]- ^ 《宋书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 ^ 《南齐书 卷十六 志第八》
- ^ 《隋书 卷二十六 志第二十一》
- ^ 《宋书 卷六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 ^ 5.0 5.1 《宋书 卷七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 ^ 《宋书 卷八 本纪第八》
- ^ 《宋书 卷八十 列传第四十》
- ^ 8.0 8.1 《宋书 卷八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 ^ 《宋书 卷七十二 列传第三十二》
- ^ 《宋书 卷五十七 列传第十七》
- ^ 《南齐书 卷二十三 列传第四》
- ^ 《南齐书 卷一 本纪第一》
- ^ 《宋书 卷五十一 列传第十一》
- ^ 《南史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五》
- ^ 《南齐书 卷二十六 列传第七》
- ^ 《南齐书 卷二十七 列传第八》
- ^ 《南齐书 卷四十六 列传第二十七》
- ^ 《南齐书 卷三 本纪第三》
- ^ 19.0 19.1 19.2 《南齐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十八》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南齐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二十三》
- ^ 《南齐书 卷二十四 列传第五》
- ^ 《南齐书 卷六 本纪第六》
- ^ 23.0 23.1 《梁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七》
- ^ 24.0 24.1 《南齐书 卷三十八 列传第十九》
- ^ 《南齐书 卷七 本纪第七》
- ^ 《南齐书 卷五十一 列传第三十二》
- ^ 《梁书 卷十四 列传第八》
- ^ 《梁书 卷十六 列传第十》
- ^ 《梁书 卷一 本纪第一》
- ^ 《梁书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三》
- ^ 《梁书 卷十一 列传第五》
- ^ 32.0 32.1 32.2 32.3 《梁书 卷十一 列传第五》
- ^ 33.0 33.1 《梁书 卷十 列传第四》
- ^ 《梁书 卷十二 列传第六》
- ^ 《梁书 卷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
- ^ 36.0 36.1 36.2 《梁书 卷十八 列传第十二》
- ^ 37.0 37.1 《梁书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八》
- ^ 38.0 38.1 《梁书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六》
- ^ 《南史 卷七十四 列传第六十四》
- ^ 40.0 40.1 《梁书 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二》
- ^ 《南史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三》
- ^ 《陈书 卷十三 列传第七》
- ^ 43.0 43.1 43.2 《南史 卷五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 ^ 《梁书 卷四 本纪第四》
- ^ 《陈书 卷十五 列传第九》
- ^ 《陈书 卷十六 列传第十》
- ^ 47.0 47.1 《陈书 卷八 列传第二》
- ^ 《陈书 卷三 本纪第三》
- ^ 《陈书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九》
- ^ 《陈书 卷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八》
- ^ 《陈书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八》
- ^ 《陈书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七》
- ^ 53.0 53.1 《陈书 卷十二 列传第六》
- ^ 《陈书 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二》
- ^ 《陈书 卷七 列传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