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刘渡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渡舟(1917年10月9日—2001年2月3日),原名刘荣先,男,辽宁营口人,中国中医学家、伤寒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1][2]

生平

[编辑]

幼年时,因体弱多病,常延请中医大夫治疗,亲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疗效,逐渐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由于他体质虚弱的原因,他的父亲在择业时给他选择了中医这条道路。16岁时在营口正式拜当地名医王志远先生为师,矢志学习中医。

1931年至1932年,在营口德育堂随王志远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系统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以及《药性赋》、《方歌括》等基础知识。

1933年至1936年,在大连市志远药房跟随老师学习临床知识及临床技能。6年的学习结束后,他又在大连寿民药房跟随谢泗泉学习中医临床一年。谢先生曾告诉他:“学中医临床,莫过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学外感病必须读张仲景的《伤寒论》,而学内伤杂病则应该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因而,这一年他主要在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与《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二书上下了功夫。

1938年,刘渡舟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为了让他铭记行医的职业道德,努力救治患者,使患者从疾病的苦海中得以解脱,他的父亲正式给他取字为渡舟。1945年5月,刘渡舟随家迁居北京。1946年冬在北京参加并通过了“中医师特种考试”。

1947年5月至1950年底,在北京东四钱粮胡同挂牌行医。期间,曾受华北国医学院之聘担任教授,讲授中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参加了卫生部组织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学期一年,于1951年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天坛华北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工作。此后又先后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科主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

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决定在北京、广州、成都、上海四市建立中医学院。经人推荐,刘渡舟来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1978年任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开始培养中医硕士研究生。1985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

社会兼职

[编辑]

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总编等职。

奖项和荣誉

[编辑]

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张品兴, 殷登祥, 陈有进等主编. 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 ISBN 9787504315137. 
  2. ^ 蔡开松, 于信凤主编; 曾卓明, 周溯源, 赵书刚副主编. 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