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传统历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传统历法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1];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太阴历法。中国传统阴阳合历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2]。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此等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皇极历等,有些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农业、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

历法沿革

[编辑]

古六历

[编辑]

古六历采战国四分历术。

减差法

[编辑]

汉朝以前之古代中国历法以366日为一岁[3],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之终始;已经有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4]”,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日数(不是加上缺少之日数),例如实际冬至早于历算则调整来岁,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太初正夏

[编辑]

西汉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独立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此两历之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之整数日数是365日,不再是之前历法之36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不用“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五大行星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历法大都从太初历,行夏之时,正月初一立春附近。

定朔定气

[编辑]

戊寅元历授时历崇祯历定朔定气规则有改革。

直至1928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大致统一全国,确定自1929年元旦起全国以西历及民国纪年并用进行纪年,夏历在中国才不再作为正式历法。1949年后,中国大陆采用西元纪年台湾继续沿用西历及民国纪年并用的方法。

现行

[编辑]

传统华夏历法汉字文化圈民间依旧使用。现时阴阳合历采用天文演算定朔定气法。以月相圆缺定月份,以太阳周期。以太阳和月亮合日,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为每月之开始,每月长短根据月相不同,可能为30日或29日,12个月为一年。将太阳年划分为24个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第2、4、……24为“中气”。由于太阳年周期和以月相为周期的12个月不一致,约隔每两至三年增加一个闰月,于冬至后首个无中气之月份,如2004及2023年夏历二月后的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清明”,没有中气,所以设为闰月,是为闰二月。每年的闰月位置都不固定。

年月起始

[编辑]

干支历也是一种中国传统历法。夏历以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5]而干支历八字则以立春为一年之始。[6]华夏历法以新月出现当日为一月之始,[7]而干支历则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节气为一月之始。[8]

正朔

[编辑]

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时,以冬至月后第二个月为正月,按干支记年法是第三个月,即寅月;商朝改正朔,推前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前一月,汉朝定立太初历,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间不再改变,始终以正月为新年,子月仍然维持在11月。

纪年

[编辑]

干支纪年

[编辑]

干支纪年是与帝王纪年和年号纪年并行使用的纪年法,至今仍沿用。

帝王纪年

[编辑]

中国最早以帝王纪年,直到汉武帝刘彻确立年号纪年。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有:

  • 秦昭襄王时期,秦灭周(前256年),此后史家以秦纪年。但是前221年秦王政时期,秦才最后消灭六国中的齐国,统一六国。
  • 秦灭六国后,并未改元,仍称秦王政二十六年。
  • 秦亡后,史家以汉纪年,汉高祖元年为刘邦称汉王的前206年,汉朝建立却是前202年。

年号纪年

[编辑]

自汉武帝起,创立年号纪年,每位皇帝即位时,要改年号,有时兴之所至随时改年号。但从明朝开始,皇帝在位时不再改年号。皇帝去世后,新皇帝在同年余下月份多数沿用先帝年号,次年才改元,明英宗复辟后的天顺元年及明光宗的泰昌元年是例外。即使年号改变,干支纪年始终维持。除了清康熙帝,没有一位皇帝在位超过60年,所以只要说某皇帝年号和干支,年代就相当清楚,如“光绪乙亥”就是光绪元年或1875年。

年号的使用体现了正统性。

辛亥革命之后

[编辑]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除纪年法外,月、日的设置改用格里历

1949年后,因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用西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地区改用西历纪年,月、日的设置仍遵循格里历。由于中国共产党信奉无神论,改称其为“公元”以冲淡其宗教意义(现时英文中有人称CE、BCE而非AD、BC也是为了冲淡宗教含义)。

中国大陆在计算中国传统节日和祭祀祖先时使用传统历法计算月日,但由于中国大陆现时已无传统纪年法,因此,民间使用公历年+农历月日的方式记录一些传统事物(如家谱)。

台湾仍然用民国纪年,2025年为“民国114年”,但由于现代社会与国际来往增多,商业、外交多使用西历,而钞票印刷,国家公文用民国纪年。

历代中央王朝历法

[编辑]
中国历代历表一览
编号 历名 朝代 历家 实行年代 出处 使用年数 备注
1 黄帝历
2 颛顼历 秦昭王时期~汉元封六年
前300年顷~前105年
约200年[9]
3 夏历 战国 魏文侯时期~?
前422年顷~?
约200年[10] 白光琦推算前422年夏历朔旦与天密合,行用约在三晋为侯前后。
4 殷历 周考王十四年~?
前427年~?
张汝舟考证前427年为殷历实行年。
5 周历
6 鲁历 以上开元占经
7 太初历 邓平落下闳 汉太初元年~后汉元和元年
前104年~后84年
188年(189年?)
8 三统历 刘歆 汉绥和二年~元和元年
前7年~84年
汉书律历志 91年
9 四分历 后汉 李梵编䜣 东汉元和二年~蜀炎兴元年
85年~263年
后汉书律历志 179年 因三统历误差过大,恢复使用。东汉(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 263年
10 乾象历 孙吴 刘洪 吴黄武二年~天纪四年
223年~280年
晋书律历志 58年
11 黄初历 韩翊 汉四分历改名为黄初历(仍为四分历)
12 太和历 高堂隆 魏黄初历改名为太和历(仍为四分历)
13 景初历 杨伟 魏景和元年~北魏正平元年
237年~451年
晋书律历志、宋书历志 215年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444年)、北魏(398年- 451年)
14 泰始历 杨伟(刘智) 晋泰始元年~刘宋元嘉年间
265年~442年
178年 魏景初历改名为泰始历(仍为景初历)
15 刘智历 刘智 晋泰始历改名为刘智历(仍为景初历)
16 干度历 李修卜显依 晋刘智历改名为干度历(仍为景初历)
17 永和历 王朔之 晋干度历改名为永和历(仍为景初历)
18 三纪历 后秦 姜岌 后秦白雀元年~秦亡
384年~517年
晋书律历志 134年
19 玄始历 北凉 赵匪 北凉玄始元年~北魏正光三年
412年~522年
111年 首破章法,600年置221闰。北凉(412年- 439年)、北魏(452年- 522年)
20 永初历 仍为景初历
21 元嘉历 刘宋

南齐

何承天 刘宋元嘉二十三年~南梁天监八年

445年~509年

宋书历志 65年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509年)
22 大明历 南梁

南陈

祖冲之 南梁天监九年~南陈祯明三年

510年~589年

宋书历志 80年 391年置144闰
23 正光历 北朝 张龙祥、李业兴 北魏正光四年~北周保定五年

523年~565年

魏书律历志 43年 北魏(523年- 534年)、东魏(535年- 539年)、西魏(535年- 556年)、北周(556年- 565年)。另有景明历[11]未被采用。
24 兴和历 东魏 540-550 魏书律历志
25 天保历 北齐 551-577
26 天和历 北周 566-578
27 大象历 北周(579年- 581年)、隋朝(581年- 583年)
28 开皇历 张宾(道士) 584-596 隋书律历志
- 皇极历 刘焯 (未采用) 隋书律历志 首次引进二次内插法求日月运动。[12]《皇极历》和大业历的五大行星动态表中对行星运动所作的非匀速运动处理,与巴比伦星历表相似。[13]
29 大业历 597-618 隋书律历志
30 戊寅元历 唐朝 傅仁均(道士) 619-664 唐书、旧唐书
31 麟德历 李淳风(道士) 665-728 唐书、旧唐书
32 大衍历 一行(僧人) 729-761
33 五纪历 762-783
34 正元历 784-806
35 观象历 807-821
36 宣明历 822-892
37 崇玄历 893-938/944-955 唐(893年-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908年- 955年)。另有,九执历符天历
38 永昌历 909-912
39 正象历 912-925
40 南汉历 917-971
41 调元历 后晋(939年- 943年?)、辽朝(961年? - 993年)
42 中正历 940-962
43 钦天历 后周(956年- 960年)、北宋(960年- 963年)
44 应天历 北宋 王处讷 963-982
45 乾元历 982-1000
46 大明历 辽(994年 - 1125年)
47 仪天历 1001-1023
48 崇天历 楚衍、宋行 宋天圣二年~治平元年

1024年~1064年

宋熙宁元年~熙宁七年

1068年~1074年

49 明天历 1065-1067
50 奉元历 1075-1093
51 观天历 1094-1102
52 占天历 1103-1105
53 纪元历 北宋、南宋 1106-1136
54 统元历 南宋 1136-1167
55 乾道历 1168-1176
56 淳熙历 1177-1190
57 会元历 1191-1198
58 统天历 1199-1207
59 开禧历 1208-1251
60 淳祐历 1251-1252
61 会天历 1253-1270
62 成天历 南宋 1271-1276
63 本天历 南宋 1277-1279
64 大明历 金国 1137-1181
65 重修大明历 金、元 1182-1280
66 授时历 郭守敬王恂许衡 元至元十八年~南明永历三十七年

1281年~1683年

403年 废上元积年。另有,耶律楚材西征庚午元历首次引进“里差”(时差),未颁行。
67 大统历 明朝

南明

1367年-1683年 元授时历改名(仍为授时历)
68 万寿历 徐宋 徐寿辉政权,元授时历改名(仍为授时历)
69 明时历 张周 张士诚政权,元授时历改名(仍为授时历)
70 先天历 明夏 明夏天统元年~开熙五年

1363年~1371年

9年 明玉珍政权
71 时宪历 清至今 徐光启汤若望耶稣会教士)等 清顺治二年~民国二年

1645年~1913年

269年 改用第谷行星模型。乾隆七年、道光二十四年分别做小幅修改
- 太平天历 太平天国 冯云山 太平天国二年~十四年

1852-1863

13年 不精确的西历
- 格里高利历 民国

共和国

里利乌斯 民国元年~

1912年~

西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以西历为国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沿袭之,但废民国年号
72 新法夏历 民国 北京中央观象台 民国三年~民国十七年

1914年~1928年

15年 修改自时宪历,弃用旧数据,改用西方引入的新数据,以北京地方时为基准
73 紫金历 民国

人民共和国

紫金山天文台 民国十八年~

1929年~

修改自新法夏历,以东八时为基准
74? 国标紫金历 人民共和国 紫金山天文台 2018年~ 紫金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GB/T 33661-2017)(仍为紫金历)

少数民族历法

[编辑]

藏历

[编辑]

中国藏族有自己的藏历,基本和夏历一致,只是干支纪年天干用阴阳金水木火土,地支直接用生肖,所以2004年是藏历阳木猴年。纪月和农历不一致的地方是望日,即月圆之日固定在每月15日,月初不一定是朔日,而且一个月以太阴日定日子,必须每个月30日,所以和太阳日有区别,中间会有缺日或重日,如某月没有初二或有两日都是14日等,和农历可能相差一两日,闰月的设置也不一致,所以藏历新年有时和夏历重合,有时差一日或差一月。

回历

[编辑]

中国的回族穆斯林使用回回历(简称回历)。但有两种不同历法均被称为“回历”,一种是伊斯兰历,即哈吉来历;另一种则是波斯历,即伊朗历,又被称为“回回阳历”。因在推算宗教节日等的时候使用的是伊斯兰历,故伊斯兰历的使用规模远超过波斯历,且通常所说的“回历”一般即是指伊斯兰历。

傣历

[编辑]

中国的傣族有自己的历法,基本和夏历相似,但以公元639年春分开始纪年,每年第一个月为六月,相当农历三月,闰月固定在九月(即每年的第四月后),也采用干支纪年、生肖和节气,傣历一月为立冬月,但新年定为清明后第7日,即为“泼水节”,庆祝活动持续达3-5日。

水历

[编辑]

中国水族的特有历法称为水历。现行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但以夏历九月为岁首,元旦称为“端节”。

其他历法

[编辑]

中国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夏历为依据。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等都是以夏历为依据。

以前朝鲜日本越南都使用夏历,在进入现代逐渐都改为世界使用较为广泛的西历,但许多民间节日都依照夏历推算,尤其是占卜算命,在上述各国仍然使用夏历。

优缺点

[编辑]

中国传统历法既反映了太阳的运动,也反映了月亮的运动。农作物生长产主要与太阳回归年周期有关,二十四节气在格里历、沈括的12气历或干支历日期大致稳定循环,有利于农业生产。俗称农历的中国传统历法以朔望月周期为基础,以19年插入7个闰月的方式调整一年12个朔望月与阳历一回归年的差异。

以朔望月的日期可以推算海水涨落,有利于渔业、航海等应用。农业生产需要的是岁岁稳定循环的历制,格里历、12气历或干支历都可以满足其需求。单独的一本农历不具备历稳定循环的本质,称为农历,名不副实,根本不具有年历的身份。依史记历书,一套连续19年的农历应名为阴阳章历,连续76年的农历应名为阴阳蔀章历,以19年或76年一循环的历制于农作理论上可以,惟太不切实际。

植基于传统历法的相关社会文化时间,例如应是一岁一度的婚丧喜庆纪念日,因为年的长短不一,农历月日失去循环的意义。又如文化人喜欢用12个月的别名代号,却从来不觉得农历的闰月是个难题。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历法对太阳、月亮的运动都要顾及,使得该历法十分复杂,难以记忆。何月是大月、何月是小月、哪年是闰年、闰月置于何月都没有简单规律可循。民众只有查阅编订的历书才能知晓上述信息。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周敏华. 《睡》簡、《放》簡及《孔》簡之《日書》盜篇比較 (PDF). 2007 [2018-02-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3-17). 
  2. ^ 丁原植; 冯时. 殷曆月首研究. 古文字與古史新論. 2007 [2018-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3. ^ s:尚书正义/卷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4. ^ s:史记/卷026: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
  5. ^ GB /T 33661-2017:农历的编算和颁行.6.1.1干支纪年法
  6. ^ 林启元. 中國陰陽日日對照萬年曆 1992年(民国81年)5月1日11版. 台湾台中市: 文林出版社出版、华成书局印行. : 第41页. 起四柱推年法 
  7. ^ 林启元. 中國陰陽日日對照萬年曆 1992年(民国81年)5月1日11版. 台湾台中市: 文林出版社出版、华成书局印行. : 第17页. 十二月建 
  8. ^ 林启元. 中國陰陽日日對照萬年曆 1992年(民国81年)5月1日11版. 台湾台中市: 文林出版社出版、华成书局印行. : 第42、43页. 推月法 
  9. ^ 朱桂昌以秦献公十九年(前366年)作为假定颛顼历实施年(《颛顼日历表》,中华书局,2012年),但据文物1982年第1期《四川省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报》引秦牍“〔秦武王〕二年十一月己酉朔”,秦武王时期仍旧使用周历,故颛顼历实施时间当在秦昭王时期。
  10. ^ 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1. ^ s:魏书/卷107上
  12. ^ s:隋书/卷18 四年,驾幸汾阳宫,太史奏曰:“日食无效。”帝召焯,欲行其历。袁充方幸于帝,左右胄玄,共排焯历,又会焯死,历竟不行。术士咸称其妙,故录其术云。
  13. ^ 江晓原 巴比伦——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几个问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原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2卷4期,1990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