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維基小霸王/一页浏览方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立观点的含义

[编辑]

中立的观点

[编辑]

在某个主题中,具有可靠来源可查证观点并不一定完全一致,它们可能会相互矛盾,而中立的观点正是解决这种矛盾的手段。中立方针要求,当同一主题存在多个或相互抵触的观点时,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应被平等表达。不应让某一个观点具有不合理的比重,或声称它被判定为“真理”。这样的目的,是让读者可以接触到各种重要且已发表的观点,而不仅仅是最流行的那一个。同样,也不应断言最流行的观点或各种不同观点里的某种中间观点是正确的,因此其他观点只为贬损而提及。我们应该让读者形成他们自己的意见。

快捷方式
WP:YESPOV

中立的观点既不同情也不反对其主题:它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观点。顾名思义,中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而不是缺乏观点或消除观点。在此方针下,消除条目内容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POV”不中立了。条目内容应该清晰地说明、表达与描述出主题中的争议,并不对其中任何一种观点表示赞同。条目应提供足够的背景材料,说明谁人持有观点,持有的是什么观点,为什么持有这一观点,哪一种观点更受欢迎;详细的条目中还可以包括对每种观点的评价,但必须避免偏袒。

偏见

[编辑]

中立要求将观点不带偏见地表达出来。任何编辑者与来源都有其偏见(换句话说,任何编辑者与来源都有其自身的观点)——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将这些来源组织起来,创作出一篇中立的条目。一篇可被认为是平衡而不带偏见的条目,应该对争议的所有涉及面都有分析说明,并包括各种观点以及已发表的证据。如果条目内容被发现对某一观点带有偏见,那么这篇条目应该被加以修正。[1]

明确表达

[编辑]
快捷方式
WP:ASF

断言事实,包括关于观点的事实——但切勿断言观点本身。所谓“事实”,是指“不涉及严重争议事物的一段信息”。举例而言,一项调查中产生的已发表结果便是事实。有一个星球叫做火星也是事实。柏拉图哲学家同样是事实。没有人会认真质疑这些东西。因此,我们可以随时断言任何事实。

从另一方面说,所谓价值观观点[2]我们可以说它们是“受争议的事物”。有许多的主张都清楚地表达了价值观或观点。比如,偷窃是错误的便是一种价值观或观点;披头士乐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乐队是一种观点;美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曾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的国家是事实。但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是对或错,则是价值观或观点。但是,假若出现边界条件,相关观点是否应受到重视从而被纳入,目前尚无定论。[1]

当我们讨论观点时,我们应当把观点归属于某个人或某类人,并讨论他或他们持有这一观点的事实。例如,不要断言“披头士乐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乐队”,而是找到发表这一观点的来源,如《滚石》杂志:“《滚石》杂志认为,披头士乐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乐队”,并将参考文献以适当的方式在陈述当中注明。同样的,如果有特定的民意调查,在该参考文献的支持下便可以声称“利物浦的大部分居民都认为披头士乐队是最伟大的乐队”;声称“披头士乐队的许多音乐都登上了英国单曲排行榜”也可以,因为作为一项事实这可以被加以查证。本段的第一个例子是在断言个人的观点;而第二个则是在断言一项事实,这项事实说明一种观点的确存在,并将它归属于可靠的来源上。

对于相互竞争观点的归属,需注意观点的归属应充分反映出支持这种观点的相对水平,不应给读者留下错误的势均力敌的印象。例如,“据西蒙·维森塔尔所言,大屠杀是一项在德国灭绝犹太人的计划,但戴维·欧文英语David Irving质疑这一分析”的陈述,这样会在极大多数观点与极少数观点间制造一种看似势均力敌的假象,因为这两个观点所归属到的对象都只不过是相应领域中的一位活跃者。

在事实中,只用“一些人认为……”来讨论一项观点是不充分的,这种做法被称为“大规模归属”。[3]用于支持一个团体持有某个观点的可靠来源,必须准确地说明这个团体的规模。此外,在如何适当地说明观点上通常会存在分歧。要公平地表达争议里的所有重要观点,有时需要修饰与缓和对某个观点的描述,或提出这一观点的一些说法,并将它们归属到特定的团体上。

要创作一篇中立观点的条目,还离不开对可靠来源的精挑细选。在讨论一个观点所基于的事实时,引入竞争观点所基于的事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样可帮助读者独立评判相互竞争观点的可信度。切不可暗示某一观点的正确性。明确谁人持有这些观点也非常重要。最好的做法,一般是举出观点中的某一个典型代表来说明。

参见后文的让事实自己说话Wikipedia:描述观点是一篇关于本小节主题的论述。

达到中立

[编辑]
参见Wikipedia:NPOV指南Wikipedia:中立的观点/案例

条目命名

[编辑]

一篇维基百科条目须有一个确定的名称。[4]防止分列观点的普遍限制同样适用于条目名称。如果与条目主题相关的命名争议的确存在,这一争议应当出现在条目内容当中,并以可靠来源加以证实。此外,维基百科编者不能为了解决非中立争议而使用标新立异的条目名称。将条目名称分段并列也是错误的做法,比如“地平说的地球/地圆说的地球”或“地平说的地球 (地圆说的地球)”的形式都是不正确的。[5]合成词也可能是不适当的,如“地球的形状”或“地球 (形状上有争议)”;特别应注意不能为了解决分列的观点而刻意杜撰新名词。

有些时候,条目标题本身可能便是争议与对立的来源。特别是当描述性标题所表明的观点“支持”或“反对”某一特定议题时。中立的条目标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确保文章的主题出现在合适的上下文中。因此,百科式的条目标题应能表现出最高程度的中立性。条目可以在尽量少用感情词汇的情况下涉及相同的内容,或为了确保中立观点而涉及更多的内容(例如将“对毒品的批评”修改为“对毒品的社会观点”)。中立的标题鼓励多种观点以及负责任的条目写作。

当条目标题为姓名等专有名词时,可能出现的争议往往是应不应该使用某一特定名称。维基百科对此倾向于描述而非指定,应使用在可查证的可靠来源中找到的常见中文名称。如果对象是地理特征等没有生命的实体时,一般应使用中文出版物中最常见的名称。参见Wikipedia:命名冲突以获取进一步的指引。

条目结构

[编辑]
快捷方式
WP:STRUCTURE

有时,一篇条目的内部结构可能需要额外的注意,以防分列观点与不合理的比重损及条目的中立性。虽然并没有一项规则会规定条目的结构,但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应该注意条目的结构。必须注意确保整体叙述的广泛中立性。

完全基于内容本身所表现的观点,而将文字或内容“隔离”到不同的位置或子章节的做法,可能导致非百科性的条目结构,譬如在上下文中出现“支持者”与“反对者”辩论的内容。[6]这样可能会导致事实遭到划分:主要段落中的叙述是“真实”与“无异议的”,而其余内容则具有“争议性”并因此很有可能是错的,如果会对读者造成这样的暗示,那么很可能这是不合适的。更加中立的做法应是将争议写入叙述性的内容中,而不是将它们“提炼”成单独的章节,而相互无视对方的存在。

留心于安排格式、标题、脚注以及其他可能导致过度偏袒问题中某“一方”的元素,并在结构与文体上确保中立的读者可以公平公正地评判所有相关观点的可信度。[7]

参见:Wikipedia:格式手册

不合理的比重

[编辑]
快捷方式
WP:DUE
WP:UNDUE
WP:不合理的比重
WP:WEIGHT
WP:UNDUEWEIGHT
WP:比重

中立性要求条目应该公平地表达所有以可靠来源发表的重要观点,并应与每个观点的显著性成比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通常来说,条目不应给予少数观点与更受欢迎的观点同样多的描述,且通常根本不应包含极少数的观点。例如,地球的条目不应提及当代人对地平说观点的支持,因为显然当代只有极少数人才支持这一观点。

在专门用于叙述少数观点的条目中,条目所关注的少数观点可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空间;然而,在这样的页面里,尽管少数观点会(且通常会)占有较大的篇幅,但仍需以合适的方式提及与之相关的多数观点,且不能表现出多数观点与少数观点比例一致的假象。具体而言,仍需澄清哪一部分内容描述的是少数观点(且这实际上就是少数人的观点)。仍应充分、详尽地解释多数观点,使得读者可以了解少数观点与多数观点的不同之处,同时,还应明确地确定与阐释对少数观点的争论。详细程度应以主题而定:例如,像地平说这样展现历史性观点的条目,已经少有或没有当代支持者,就只需简要地提及它在当代的地位,而将讨论的重心放在历史中曾出现的观点上,并中立地提到现代对这些历史观点的质疑。对于其他少数意见,可能需要更广泛地说明多数意见,以免误导读者。Wikipedia:边缘学说英语Wikipedia:Fringe theories以及NPOV问与答提供了相关进一步的建议。

维基百科不应表现出少数观点应比多数观点更受重视的争议。不应表现极少数人持有的观点,除非这一观点出现在描述它本身的条目当中。令重要少数观点拥有不合理的比重,或将极少数观点包括在内,可能会对读者造成误导,令他们误解争议的实际情况。维基百科旨在按比例表达某一主题的竞争观点,而这种比例是根据竞争观点在可靠来源中出现的次数来拟定的。这不单单适用于条目正文,还适用于图像、维基链接、外部链接、分类以及所有其他内容。

不合理的比重不仅仅对观点有效。正如让观点拥有不合理的比重是不中立一样,让其他有来源可查证的陈述拥有不合理比重同样不是中立的做法。条目不应给予主题中任一方面不合理的比重,而应根据每一方面在主题中的重要性来合理安排比重。须注意,不合理的比重会有多种出现方式,包括且不限于:描述的深度、文字的数量、布局的突出以及陈述的并列。

根据吉米·威尔士2003年9月于英语维基百科的邮件列表里给出的解释:
  • 如果是多数观点,那么提及普遍接受的参考文字便可很容易地证实它;
  • 如果是重要少数观点,那么很容易找到一批知名的拥护者;
  • 如果是极少数(或极有限)观点,那么它并不属于维基百科,无论它是否真实,无论你是否能够证明它,除非它出现在一些补充条目中。

请记住,我们是根据观点在可靠来源中的流行程度来确定合理比重的,而不是靠支持它的维基百科编者来确定的。

如果您证明了某个尚未被广泛认可的事物,维基百科并不是发表证明的第一场所。只有在它处发表与讨论了您的证明后,维基百科才会提及。参见Wikipedia:非原创研究Wikipedia:可供查证

重要成分:良好的研究

[编辑]

根据可找到的最好与最著名的权威来源,进行良好且不带偏见的研究,是避免他人对事物的描述是否中立而产生质疑的常见做法。可以到图书馆去搜寻著名的书刊文献,并寻找最可靠的网上文献。一点基础工作就可以节省为证明该点而耗费的大量时间。

平衡

[编辑]

中立比重的观点,是与它们的显著程度成比例的。然而,当著名来源的观点相互矛盾,在相关的比例上平分秋色时,中立观点方针的目的,便是让竞争观点以平衡的方式出现在同一页面中。亦即是:根据来源的著名程度来描述反对的观点,并以同样平衡的方式来优先采用那些在表现事实方面一直最为成功的来源。

公正的语调

[编辑]

维基百科描述争议,维基百科不参与争议。要对争议进行中立的描述,就应始终以公正的语调来表现观点,否则即便表现了所有相关观点,条目看上去也只会是一篇支持者的评论文。即使主题是以事实而不是以观点来表述的,同样可以因为对事实的挑选、表现或组织形式而导致不恰当的语调。要让条目达至中立,语调应该公正、准确、成比例地将所有方面收纳于条目中。

维基百科条目的语调应当不偏不倚,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某一观点。尽量不要直接引用参与者言辞激烈的争辩;而应总结并以公正的语调来呈现这些争议。

对人类作品的评价观点

[编辑]

审美观的表达是一种特殊情况。一些关于艺术品、艺术家以及其他创作性主题(如音乐家、演员、书籍等)的维基百科条目,往往在描述过程中充满热情。但这并不适合于一本百科全书:我们也许不能同意某某人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吉他手。然而,却又的确有必要提到某位艺术家或某个作品在公众与专家眼中的评价。概述对一件作品的常见评注,进而引用或提及持有这些评注的知名人士,是适当的。例如,莎士比亚被广泛认为是最伟大的英语作家之一这点,是一般人应该从一部百科全书中了解到的。对艺术作品的公众与学术评论,只要它可供查证且注重研究,便会有助于在上下文中提及作品,从而提高条目的可信度;然而,某一个维基百科贡献者的特别观点则不在纳入的范围中。

中立性争议及其处理

[编辑]

中立性与可查证性

[编辑]

常见的争议往往是:一位编者声称,某项事实是可查证可列明来源的,因此应该收录。

在这一类型的争议中,需明确的一点是,可供查证是不能凌驾于中立性之上的。既可查证又有可靠来源支持的内容,有可能仍然会表达观点或有选择性地引用材料;在文字描述上使用赞成或否定的语气,而非中立描述的适当语气;让某一观点显得更为突出或更可质疑,而不是中立观点的呈现方式;排斥或给予某一观点不应有的地位;在描述中倾向于强化或弱化某一观点;以及其他可能令读者对主题产生偏见的因素。

可供查证只是一项内容标准。中立的观点才是维基百科的核心方针:它是强制性的、不可协商的且必须为所有条目遵循的标准。对于不合理的比重、非中立的事实甄选和行文表达乃至个人观点,都不能以可供查证与可列明来源作为为之辩护的理由,哪怕一点点也不行。这两者是不同的问题,都应该被完整地考虑到,以决定条目中到底能展现哪些内容。

分列观点

[编辑]

分列观点指的是,为了规避中立方针的限制,而创建一篇其主题已在其他条目中讨论过的新条目,往往用于避免或突出有利或不利的观点或事实。这一般都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通常接受的做法,是只在一篇条目中讨论某一主题的所有事实及其重要观点。

参见Wikipedia:分列内容获取本节讨论问题的进一步说明。

让事实自己说话

[编辑]
快捷方式
WP:MORALIZE

用户Karada针对萨达姆·侯赛因条目提供了以下几点建议:

你根本不需要说他是邪恶的。因为希特勒的条目一开始也没有说“希特勒是个坏蛋”——我们不需要这样,他自己的行为便可证明他罄竹难书。我们只用冷静地列出犹太人大屠杀的事实,并在某种程度上重现死难者痛苦的声音就足以说明这点了,骂人是毫无意义且没有必要的。因此这样做就可以了:列出萨达姆的罪行,并列明你的来源

抵制住贴标签与道德说教的诱惑,读者可能并不会接受你告诉他应该怎样思考的好意。让事实自己说话,让读者自己决定。

归属并证实有偏见的声明

[编辑]
快捷方式
WP:SUBSTANTIATE

有时,一段潜在有偏见的声明,可以通过归属证实来组织成一段中立的陈述。

例如,“杜岳是最好的棒球选手”本身只不过是一种观点的表达。让它适于维基百科的表达方法,是将这段声明与某个执此观点的人联系起来,比如:“康艾以及汤琼这样的棒球权威人士都赞誉杜岳的棒球技术”,并确保这样的陈述是正确且可供查证的。这里的目标,是将观点归属于熟悉这一主题的专家身上,而不仅仅是声称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另一种方法,则是用支持这一观点的事实材料来证明它:“从2003年到2006年,杜岳在棒球联合总会英语Major 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中都是打击率最高的选手。”抛弃含糊不清的“最好”一词,这段陈述用杜岳优秀的方式来清楚表明了这一观点。

人们往往喜欢用模棱两可的文字来改述争议或观点的陈述:“许多人认为杜岳是最好的棒球选手。”但这种形式的陈述往往会引致显而易见的抨击:“好吧,许多人这样认为,这些人都是一群蠢人”;或者是“到底多少人才是‘许多人’?我觉得只是‘少数人’这么想的吧!”通过将声明归属于某位知名的权威人士,或用其背后的事实来证实观点,你就能避免这些问题。[3]

产生的历史与原因

[编辑]

中立方针的历史

[编辑]
快捷方式
WP:NPOVHISTORY

中立的方针是维基百科最初始的方针之一。

更多与历史相关的信息,参见Wikipedia:NPOV、V与OR

中立背后的原因

[编辑]
快捷方式
WP:NPOVREASON

维基百科是一部综合性的百科全书,这意味着它所代表的,是人类知识在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性。但人类却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同的意见;对于任何存在竞争观点的主题,每一观点都对什么是真理持有不同的意见,并因为其他观点与这种观点相矛盾,其支持者便会认为其他观点都是虚假且因此不能被称为知识。对于什么是真理、什么才能构成知识,人们存在着不同的意见。维基百科是建立在人们协作的基础上的;但是,也正因为协作,如果前一个人写道“这是对的”,后一个人又改成“这是错的”,这种无休止的“编辑战”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够避免?

这种解决方法应为我们所接受,应达成让维基百科正常运作的目的,应使得“人类的知识”能够海容所有不同主题中的所有不同重要的理论。我们承诺在这种意义下展现人类的知识,这里的“知识”一词显然有其公认的含义。人类“已知”的事物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当我们使用“知道”一词时,我们常会用引号将它们括起来。中世纪的欧洲人“知道”恶魔会导致疾病[8][9];我们现在“知道”的却不是这样。

(在这一意义下,)我们仍然可能会有偏见地去表现人类知识的总和:我们可以陈述一系列关于主题T的理论,然后声称T的真理就是如此这般。再强调一次,维基百科是国际性的协作项目,我们的编者和读者几乎能找到每个主题的每一观点。为了避免无休止的编辑战,我们赞同公平地表现每一个重要的观点,且不去断言哪一观点是正确的。这便是在此种意义下让一篇条目“无偏见”或“中立”的秘诀。要以中立的观点写作,应表现争议的观点而不是去断言它们;要做到这点,对竞争观点的表达就应多多少少地让它们的支持者们接受,并将这些观点归属到它们的支持者身上。维基百科描述争议,而不会参与其中。

要总结本方针订立的首要原因,那便是维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人类知识的汇集。什么内容才能在严格意义上构成知识?我们提出了这些理据,但由于维基百科是建基于社群的国际性资源库,我们不能期待参与者们都能同意我们的所有理据,甚而连许多理据都不能期待。因此,我们采用了“人类知识”更广泛的定义,即让多种冲突的理论构成我们所谓的“知识”。我们个人与集体都应作出努力,让有资格的冲突观点都能够公平无偏见地展现——这里的有资格,指的是不应像展现重要少数观点那样展现极少数人才持有的观点,也许这样的观点根本就不应展现。

还有另一个原因来让我们致力于这一方针:我们应当让读者明白,我们不希望他们采信某一个观点,而希望他们能自由地形成自己的意见,以鼓励独立思考。世界各处的极权政府与教会可能会据此找到反对维基百科的理由。如果无偏见方针能够被成功地坚持下来:在各种各样主题中展现的众多竞争理论便足以表明:我们,亦即维基百科的编者们,是信任我们的读者的,信任他们拥有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在文字中公平展现多种观点,不要求读者接受某一特定观点,这是一种解放。中立会打破教条主义的桎梏。几乎每个维基人都会同意中立的观点是个好东西。

案例:堕胎

[编辑]

看一下维基人是如何改善一篇带偏见的文章的,这个案例可能会有助于你理解本方针。

2001年初,曾有一些支持者在堕胎页面上争执不休,无法就该页应出现的争论以及表现竞争立场的方式达成一致。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篇从不同立场来深刻讨论各个时期对堕胎的道德与法律观点的文章。其中对每个立场的讨论都被精心加以组织,使得文章不偏向任一立场。这样使读者能够更易于组织与了解关于堕胎这一话题的相关争议,因为它们都是公平表达的,各有其长处与短处。

还有许多这样的成功案例:许多条目一开始时只是支持者的长篇大论,但后来致力于清楚公平表现所有观点的人们都将这些条目清理得令人满意。

常见的异议与解释

[编辑]
参见Wikipedia:中立的观点/FAQ来得到本节问题的答案与解释。

以下是一些对维基百科中立方针的常见反对意见或问题:

什么是中立
  • 作出必要的假设
    如果是这种情况呢?为了写下关于某一主题的一系列条目,我们必须作出一些有争议的假设。比如说进化论这一主题,我们总不能在每篇相关条目里都提一遍进化论与创世论的争议吧?
平衡不同观点
  • 给予“同等效力”
    我觉得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乐观是没有根据的。历史上也有许多伪科学击败事实的例子:那些依赖于伪科学获利的人,可以通过谎言、诽谤、影射以及大量的支持者来将他们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地平说、否认犹太人大屠杀存在的观点都在这个计划上被同等对待,那么我们将在(不经意间)肯定与传播这些被视为错误乃至邪恶的观点。
  • 为“敌人”写文章
    我才不同意你们“为敌人写文章”的说法。我才不愿意为敌人写文章呢!他们所声称的那些事实大部分都大错特错了。难道你的意思是,为了中立地写一篇条目,我必须撒谎,来表达我根本不同意的观点吗?
  • 宗教信仰
    你们不尊重我的宗教信仰,你们把我信仰的宗教看成一种“人类发明物”,你们在搞宗教歧视,这样是错误的!凭什么说我信的都是错的,凭什么反对我的宗教,凭什么说它过时,凭什么说它不科学?
  • 与常规价值观不符的观点
    如果是这一观点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与常规价值观不符的,但真有人持有呢?比如说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否认南京大屠杀等。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对他们中立?
  • 伪科学
    我们如何书写伪科学主题下的条目,比照多数的科学观点而言,伪科学观点往往毫无可信度,是否真的值得我们关心?
编辑争议
  • 对付有偏见的贡献者
    我赞成无偏见方针,但总会有人无可救药地带有偏见。我必须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去收拾残局。我该怎么办?
其他
  • 英美中心
    维基百科似乎注重于英美观点。这样违背中立的观点。

对新手而言,中立的观点方针往往并非他们熟悉的内容,但这却是他们跨入维基百科的关键步骤。有许多关于中立方针的问题在变得严重前并未被发现,如果您对我们的讨论有什么新的意见,您可以到维基百科讨论:中立的观点发表,或者将它发在维基百科的邮件列表中。在提出你的问题前,请先浏览一遍下面列出的链接。

脚注

[编辑]
  1. ^ 1.0 1.1 更详细的信息,参见本方针中不合理的比重一节。
  2. ^ 观点包含有事实与价值观;参见事实与价值观的辨析
  3. ^ 3.0 3.1 参见:Wikipedia:不要模棱两可Wikipedia:不要华而不实
  4. ^ 注:不过,重定向功能解决这一技术限制,原标题的非争议同义词及词态变体均可通过重定向指向同一篇条目。
  5. ^ 参见:如何选择争议性名称如何选择地名英语Wikipedia:Naming conventions (geographic names)Wikipedia:命名冲突Wikipedia:命名常规
  6. ^ 单独的批评段落,或“支持者与反对者”式的条目章节是常被提及的案例。这样的结构是否适当、以及在何种程度上适当,有着不同的看法,参见Wikipedia:避免线索模式Wikipedia:批评Wikipedia:支持者与反对者列表以及Template:批评段落
  7. ^ 常提及的例子包括:读起来很像“争议”的文章,或内容结构很像“摘要”的文章。参见:Wikipedia:布局指南格式化批评内容Wikipedia:编辑战维基清理模板以及Template:Lopsided
  8. ^ Manchester, William A World Lit Only By Fire: The Medieval Mind and the Renaissance – Portrait of an Ag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2 pp. 60 – 62 ISBN 0-316-54556-2 (pb)
  9. ^ Roberts, J.M. A History of Europe Penguin Group. 1996 pp. 139 – 140 ISBN 0-7139-9204-2

其他资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Template:Wikipedia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File:Verifiability and Neutral point of view (Common Craft)-600px-en.ogv
維基百科:中立及準確的背後

维基百科內容的门槛,是可供查证,而非真实正確——亦即是:加入维基百科的内容须要发表在可靠来源中能被读者查知,而不能仅由我们认定它真实正确。撰寫良好百科全書条目的關鍵之一,就是要謹記百科全書應該依據已經獲得具公信力的出版者发表過的事件、主張、理論、概念、意見和論證。编辑者应为条目中的引言,以及任何被质疑或可能被质疑的内容提供可靠来源,否则这些内容可被移除。

维基百科:可供查證是維基百科三項核心內容方針之一。另外兩者是维基百科:非原创研究维基百科:中立的觀點。這三項方針共同決定了維基百科条目收錄内容的種類和品質。因此,編輯者不应把个别方针孤立地诠释,而應盡量熟悉它們全部。要讨论特定来源的可靠性,请前往可靠来源指引的布告牌

举证的责任

[编辑]
有关如何编辑引用,请参见维基百科:列明来源

添加或恢复内容的编者应承担举证的责任。所有引言以及任何被质疑或可能被质疑的内容都应使用内嵌引用来提供可靠、公开的来源。[1]引用的来源须明确地支持条目中出现的信息。[2]来源须以清晰并准确的方式列出,以使读者能够找到支持被质疑内容的原始材料。编者应充分完整地引用来源,尽可能多地提供出版物信息,在引用书籍应注明至章节。[3]

如果没有可靠的第三方来源来支持某个主题,关于这一主题的条目不应出现在维基百科上。

可以移除任何缺乏来源的內容(特别是受合理質疑且無可靠來源查證的內容),但如果在移除前未为编者们提供充足的时间以提供来源的话,他们有可能会反对这么做。如果想为一句无来源的陈述请求来源时,可以考虑将其移动到讨论页;或者用{{来源请求}}给句子贴上标签,用{{缺乏来源}}{{改善来源}}给文章贴上标签;还可以用“<!--被注释内容-->”将句子注释掉,并在讨论页中留下记录,以便他人了解你的编辑。[4]

無資料来源或來源欠佳的內容,如果有可能損害在世人物或團體的聲譽,則不應容許留在条目中,也不應移到討論頁(詳見维基百科:生者傳記)。维基百科的创建者吉米·威尔士如是说:

我怎麼強調这一点都不過分。若干編者似乎有個糟糕的傾向,將臆測性的『我自某處聽聞』的假偽資料加上『來源請求』標記。错了,这些东西应该被積極地移除,除非可以为它注明来源。這點適用於所有資料,特別是在世人物的负面资料。[5]

来源

[编辑]
参见:维基百科:中立的观点维基百科:生者传记维基百科:原创研究#第一、第二和第三手来源

可靠来源

[编辑]
参见:維基百科:可靠來源

维基百科的条目应该依靠於可靠的、第三方的、公开的来源。这些来源应富有事实查证与正确性的声誉。[6]为了证实条目内容,并标明作者与出版者以避免剽窃和版权侵犯,我们必须采用可靠来源。来源应当直接支持条目中的信息,并应与断言相匹配:特別的斷言需要高质量的来源。

通常来说,最可靠的来源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同行评审期刊与书籍,大学级别的教科书,著名出版社出版的杂志、期刊、书籍,以及主流的报纸。经验表明,在查证事实、分析法律问题、深究特定领域证据与争议中的详细研究程度越高,其可靠性也就越高。

学院与同行评审的出版物具有很高的价值,通常是它们所涉领域中最为可靠的来源,譬如历史、医学与科学。可靠但非学院的来源亦能用於这些领域,特别是当它们是受尊敬的主流出版物时。各种来源的适当性一般取决於引用它的文章。如果来源之间有不同的见解时,它们的观点都应在文章中明确表明。

详细讨论特定类型来源可靠度的指引,参见维基百科:可靠来源(WP:RS)。由于方针优先于指引,如果本页与WP:RS相互矛盾,本页将被视为优先的解释,而WP:RS应该依照本页更新。要讨论特定来源的可靠程度,请前往维基百科:可靠来源/布告牌

所有文章都应緊隨维基百科的中立方针,公正地描述已在可靠来源上发表的所有主要与重要少数的观点,并按照大体的比例陳述各方的观点。非常少数与边缘理论都不应收錄,除非是它们的专文。

可疑来源

[编辑]

可疑来源是那些在事实查证上声誉不好的来源。这样的来源包括有:被公认为极端主义的、出于推销目的的或主要基于流言与个人观点的网站与出版物。可疑来源只能用在關於它们本身的内容中,特别是它们的专文。(参见下文)用上这種来源的條目,不应该转述此类来源中任何关於第三方的争议性主张,除非这些主张亦同在可靠来源中出现。

个人出版物(网络与纸媒)

[编辑]

任何人都能创建一个网站或者自費出版一本书,然后声称自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故此,绝大多数个人出版的书籍、业务通讯、个人网站、开放性wiki网誌、论坛贴文以及相似的来源都不能被接受为可靠的来源。[7]

个人出版物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接受。此情况是,出版人是受到肯定的专家,并从事与条目主题相关领域的工作,并曾在可靠的第三方出版物中发表过文章。但是,在此种情况下应谨慎使用此类来源:如果有關信息的确值得记载,很可能已有他人作了相同的工作。

个人出版物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作为有关在世人物的第三方来源,即便它的作者是著名的职业调查员或作家;参见WP:BLP

作为其本身内容来源的自行出版物与可疑来源

[编辑]

自行出版物与可疑来源中的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它们本身的信息乃至条目的来源,而不需要由该领域的专家发表,只要:

  1. 没有过度的自我宣扬;
  2. 不包括针对第三方的主张;
  3. 不包括与主题无直接关联事件的主张;
  4. 来源内容的真实性未受到合理的质疑;
  5. 不是文章主要的来源。

维基百科以及维基百科镜像的来源

[编辑]

维基百科上的条目与用户发言,或其他维基百科镜像网站上的内容,都不能作为来源使用。此外,还应回避其他来源中引用自维基百科的信息。不过,被引用的维基百科条目可能包含有可靠的来源,在查证后可以使用(参见wikipedia:自我参照)。

非中文来源的使用

[编辑]

當引用的來源文字不是中文時,則原文比譯文同樣或更重要,无论译者是维基百科的一位编辑或一名资深的翻译家。因為,原則上,讀者應該有機會查核原始资料,以得到最準確的信息。

因此,引非中文原始材料时:

  • 直接引用来源中的语句时,应尽量使用公开出版的译文,而非编者自译的内容。
  • 在文章中使用自译版本的译文时,提供原文,以便读者核對。

特别的断言需要特别的来源

[编辑]

以下是编者需要特别检查给定断言的来源的警戒情况:

  • 未出现在主流来源中的意外或重大的断言;
  • 收录某人的看似不相称的、令人困惑、具争议性或与其先前观点截然不同的声明;
  • 与相关团体的主流观点矛盾,或与主流推定显著不同的断言。特别是在科学、医学、历史、政治的领域以及生者传记中。如果该观点的支持者认为有人企图使用阴谋令他们消声,这一点将特别适用。

在维基百科,特别的断言需要高质量的来源。[8]如果这样的来源并不存在,这样的内容就不应被包含。还应注意紧随其他方针,譬如生者传记方针以及维基百科:中立的观点中关于不适当比重的规定。

可供查證不等同正確性

[编辑]

可供查證的要求只是為了確保編輯者撰寫的內容真實存在於可靠来源,而非由編輯者自行創造,但這並不意味可查證來源的內容就有絕對的正確性。來自於可靠來源的內容也可能是錯的,因此若該內容能被其他可靠来源證明為錯誤,則有可能會被刪除。但若该内容是重要少数观点,则一般不应被删除,而应在按比重提及该内容时,同时提及其他可靠来源称其为错误的有关理据。

文獻參考的格式

[编辑]
主页面:Help:脚注

清楚來源標示的格式建議採用註腳的方式呈現,為標明資料來源、文章補充注解的一種方法。一般註腳會在文章內以符號或數字標示,然後在文章末端,列出所有的補充、資料來源的詳情。讓編者補充細節之餘,也不影響行文的聚焦,讓版面顯得更整齊。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在维基百科上提供使用参考文献时所建议的格式,請參閱註腳使用說明文獻參考的格式

脚注

[编辑]
  1. ^ 当维基百科的内容要求直接的证实时,已有的惯例是在内嵌引用中提供支持内容的参考文献。其目的是为核实内容与参考文献的一致性提供最直接的方法。如果其他已有的惯例亦能清楚且准确地解释条目中的断言,则这些惯例同样可以接受,但内嵌引用依然是此种目的下的最佳方式。更多的内容,请参考维基百科:列明来源
  2. ^ 有些时候,人们会对所给来源是否能完全支持条目内容产生争议;这时可礼貌性地直接引用来源原文以及被要求的其他细节信息,以说明来源真实可靠。
  3. ^ 如注明章节则注明至页码不是必需,因为一些畅销书籍会再版,刊物会出合订本,页码会变更,页数亦可注,因为在章节页数大时可加注页码以方便查证。
  4. ^ 参见Help:Editing#Basic text formatting:“Invisible comments to editors only appear while editing the page. If you wish to make comments to the public, you should usually go on the talk page.”
  5. ^ 吉米·威爾士. “零資訊勝過錯誤或不實的資訊”. WikiEN-l electronic mailing list archive. 2006年5月16日 [2006年6月11日]. 原文是:“I can NOT emphasize this enough. There seems to be a terrible bias among some editors that some sort of random speculative 'I heard it somewhere' pseudo information is to be tagged with a 'needs a cite' tag. Wrong. It should be removed, aggressively, unless it can be sourced. This is true of all information, but it is particularly true of negative information about living persons.”
  6. ^ 维基百科所使用的“来源”一词,带有以下三点相关的含义:作品本身、作品的创作者、作品的出版者。这三点都会对可靠性造成影响。
  7. ^ 此处的“网志”包括个人与集体的网志。一些报纸将自己主办的交互栏目称作网志;这些栏目的作者是专业人士,这样的网志也受到了报社完善的编辑管理,因此可以作为可靠来源使用。如果报纸在发表某位专家的观点时却又声明不对此观点负责,那么引用部分的作者也应被明确提及(例如:“张三认为……”)。不过,由读者留下的贴文绝不能作为来源使用。
  8. ^ “特别的断言需要特别的来源”这一思想,可追溯到历史上的启蒙时代。1758年,大卫·休谟写下了《人类理智研究》一书,其中提到:“任何证据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神迹,除非这种证据是这样一种东西,即它的虚妄比之于它所要努力证实的事实更为神奇。”(译文取自:休谟著,吕大吉译.《人类理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8月第一版.ISBN 7-100-02618-0.可访问古腾堡计划获取英文原文,原文:“No testimony is sufficient to establish a miracle, unless the testimony be of such a kind, that its falsehood would be more miraculous than the fact which it endeavors to establish.”)

延伸阅读

[编辑]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维基百科不是发表原创研究或原创观念的场所。所谓原创研究或原创观念,指的是未发表的事实、争论、推论和想法;以及对已发表材料进行的未发表分析或总结,并产生了新的立场。以上意味着维基百科不是存放你的个人观点、经验或争论的场所。

列明来源同避免原创研究是紧密相连的。要证明你没有发表原创研究,你必须列明与条目主题直接相关、且直接支持条目信息的可靠来源。

维基百科:非原创研究是維基百科三項核心內容方針之一。另外两项是维基百科:中立的观点维基百科:可供查证。這三項方針共同決定了維基百科条目收錄内容的種類和品質。因此,編輯者不应把个别方针孤立地诠释,而應盡量熟悉它們全部。

来源

[编辑]

在本方针与另两大内容方针的限制下,对现有来源的内容进行收集与整理方面的研究是受到鼓励的:这样的研究是“基于来源的研究”,是撰写百科全书的基本功。但应注意,切勿超越来源中的表达,或者将来源用在与其本意不符的场合,譬如撰写与来源上下文无关的内容。简而言之,我们应该照着来源写

如果没有可靠的第三方来源来支持某个主题,关于这一主题的条目不应出现在维基百科上。

可靠来源

[编辑]
参见:维基百科:可靠来源维基百科:生者传记#可靠來源

任何被质疑或可能被质疑的材料,都应有着可靠来源的支持。无法找到可靠来源的内容会被视作原创研究。唯一可让你的编辑不被归类为原创研究的方法,是去创作一篇包含相同内容,并已在可靠来源上发表的文章。再言,即便是一段来源充足的内容,如果你在其中撰写了与来源全文无关的文字,或者提出了来源中没有直接和明确支持的立场,你同样进行了原创研究;详见下文

通常来说,最可靠的来源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同行评审期刊与书籍,大学级别的教科书,著名出版社出版的杂志、期刊、书籍,以及主流的报纸。经验表明,参与查证事实、分析法律问题、深究特定领域证据与争议的人士越多,出版物的可靠性就越高。个人出版的材料,无论出版于纸媒还是网络上,通常都不被视为可靠来源,但请参见可供查证的相关段落了解例外情况。

如果你证明了一件当今尚少人或无人相信的事物,维基百科并不是发表您的证明的第一场所。当您的证明在可靠来源发表后,维基百科才会收录它。参见维基百科:可供查证

使用来源

[编辑]

条目中的信息必须出现在条目列出的参考文献中,亦即必须可供查证。条目的陈述不应基于不明确或不一致的来源,亦不应基于随意的评论。对详细讨论的概要应该能反映出来源作者的结论。无论使用何种类型的来源,都不应描述来源中没有明确提及的结论,否则就是原创研究。在正文和主题中列明来源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第二和第三手来源

[编辑]
快捷方式
WP:PSTS
WP:PRIMARY
WP:SECONDARY
WP:第一手来源
WP:第二手来源

第一、第二和第三手来源亦被分别称为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献。维基百科的条目应该主要依赖于已出版且可靠的第二手来源,并有限度地依赖于第三手来源。所有对第一手来源的解释、分析或总结都应引用自第二手来源,而不由维基百科编者来进行原创分析。

根据维基百科的方针和指引的解释,第一、第二和第三手来源有如下定义:[1][2]

  • 第三手来源发表于百科全书或其他纲目书籍,主要是对第二手来源的总结。例如,维基百科就是第三手来源。许多介绍性的大学级教科书亦可被视为第三手来源,因为它们对大量的第二手来源进行了总结。
我们的方针:第三手来源对众多第一、二手来源进行了总结,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在某个主题上涉及面广泛的概要。有些第三手来源甚至比其他来源更为可靠,在这些第三手来源的支持下,条目的可靠性会有所提高。WP:可供查证#可靠来源给出了评定来源可靠程度的标准。
  • 第二手来源距事件本身至少会有一步之遥。它们所陈述的事实与观点建基于第一手来源上,并对之进行分析、总结、解释、说明乃至评价。[3][4][5]
我们的方针:维基百科的条目通常应基于第二手来源。条目中可以包含已在可靠的第二手来源中发表过的分析、总结、解释、说明或评价。
  • 第一手来源是非常接近于事件本身的来源。例如,目击者对车祸现场的报告就是这场事故的第一手来源。其他的例子还包括:考古发现,照片,历史文件(如日记等),人口普查结果,监视设备、公开听证会、审讯和采访的录像及笔录,问卷调查的结果表,哲学原作,宗教经文,实验观察记录、实地考察记录,诗歌、剧本、小说、电影、视频和电视节目等艺术与虚构作品。判断来源是否属于第一手来源的关键要素,是第一手来源能提供针对某次事件、某段历史时期、某件艺术作品、某个政治决定等的内部观点。[6]
我们的方针:已发表且可靠的第一手来源(如由大学出版社或主流报纸发表)可能可以使用于维基百科,但应小心谨慎,以避免滥用。对第一手来源的任何解释都需要可靠的第二手来源的相同解释加以支持。如果没有第二手来源,第一手来源只能用于描述性断言,这样的断言应使得一名理性且受过教育的非专业人士能够加以验证。例如,一篇关于小说的条目可以引用小说的段落来描述情节,但对这些段落的任何解释都需要第二手来源支持。

根据维基人个人经历写成的无来源内容不应被加入条目中,如未发表的目击者报告。否则这会同时违反本方针和可供查证方针,并导致维基百科成为内容的第一手来源。

如何适当地引用来源可能是一个复杂问题,这里只给出了一点总体上的规定。在特定场合,如何判断第一、第二或第三手来源哪个最合适,需要依靠编者的常识和良好的编辑判断力,并应在条目的讨论页上讨论。

对已发表材料的总结并提出立场

[编辑]
快捷方式
WP:SYN
WP:SYNTH
WP:原创总结

切勿对多个来源的信息进行综合,假若综合后的结论并未由任何来源明确提及。编辑者不应犯下这样的错误:因为A发表于可靠来源,B也发表于可靠来源,因此就可以在条目中将A和B综合起来得出结论C。但是,这等同于原创研究,因为这是对已发表材料的总结,会产生新的立场。[7]“因为A和B,所以C”只有在可靠来源也发表了与C相同的主张,且C主张与条目主题相关时才能出现。

仔细地对来源内容进行不改变原意的概括或改述并不构成原创总结——反而是应受鼓励的做法。写作维基百科条目的最好做法,是去研究大量与主题相关的可靠已发表来源,并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其中的主张,让每一主张都能被归属到明确作过此等主张的来源去。

原创总结的简单案例:

联合国的明确目标是维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自其成立以来,全世界已爆发过160场战争。

尽管句中没有给出任何结论,且其中提到两个事实都是真实的,然而这句话实际暗示了联合国没能成功地去维护世界和平。假若未曾有可靠来源把资料按照上述做法合成,那么这就将导致原创研究。在不提供来源的情况下,同样的资料在不同方式的阐述下,可以轻易地暗示出迥然不同的观点。一字之差就会有天壤之别:

联合国的明确目标是维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自其成立以来,全世界爆发过160场战争。

下面为较复杂的原创总结案例。该案例来自真实的英语维基百科条目,条目中叙述的争议于发生在两名作者之间,这里分别称他们为史密斯(Smith)和琼斯(Jones)。

史密斯认为琼斯剽窃了另一作者的书籍。琼斯回应说,使用他人书籍来查找新的参考文献是可接受的学术惯例。

下面便开始了原创总结:

如果琼斯没有查阅原始文献,便会违背哈佛《学会引用》(Writing with Sources[8]手册的推荐做法,该手册要求引用来源时应真确地查阅过原文献。哈佛手册并未将违反这一做法称为“剽窃”,而将剽窃定义为使用来源中的信息、想法、文字或结构却不列明来源。

例子的第一段是完全依照来源的。然而,第二段却是原创研究,因为它表达了编者的观点:用哈佛手册对剽窃的定义来主张琼斯没有剽窃。要让第二段符合本方针,则应提供相关的可靠来源,这一来源应对史密斯与琼斯争议进行特定的评论,并应根据哈佛手册对剽窃的定义作出相同的主张。换句话说,只有在与条目主题相关的可靠来源发表了某一分析后,编者才能在维基百科发表这一分析。

自我引用

[编辑]
快捷方式
WP:COS
WP:自我引用

本方针并不禁止那些拥有专业知识的编者将他们的知识加入维基百科,但它禁止编者在添加个人知识时却不列明他们的来源。如果编者曾在可靠出版物上发表过他/她的研究成果,这名编者应在遵守中立方针的前提下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添加他们的研究,并列明来源。参见利益冲突指引

原创图像

[编辑]
快捷方式
WP:OI
WP:原创图像

由于各国的版权法律,现有已发表的图像中,只有相对较少的图像可被用于维基百科。因此,维基百科编者创作的照片、绘画以及其他类型的图像成为了我们的主要图像来源。为了给条目增加插图,我们鼓励编者自行摄制照片、绘制画作或图表,并以GFDL或其他自由版权协议上传到维基百科。根据NOR方针,由维基百科编者创作的原创图像不被视为原创研究——只要他们没有在图像中绘制或表现未发表的想法或观点

构成原创研究的图像无论以任何方式都不能用于条目。编者不能使用图像处理技术来改变图像中所表现的真相或物体的实际位置。如果图像曾经被处理过,则应在条目中明确说明这一点。如果图像的百科价值因图像处理而受到了实质性影响,它将会被提交到维基百科:文件存废讨论

图像的说明亦应遵循本方针,与条目正文没有任何区别。在对图像进行说明时,应特别注意不能将原创研究引入条目中。

翻译

[编辑]

如果非中文的材料没有公开的中文译本时,维基百科编者可以提供他们自己翻译的版本。但如果自行翻译的版本受到了质疑,众编者就应协力改善,以达成众人都能接受的版本。在遵守版权限制的前提下,由可靠来源发表的中文译本应比维基百科编者自行翻译的版本优先使用。

日常计算

[编辑]

本方针并不限制日常计算的内容,譬如两数求和、单位换算、年龄计算,倘若众编者同意其算法和计算是正确的。

相关方针

[编辑]

可供查证

[编辑]

维基百科内容的门槛,是可供查证,而非真实正确。本方针与可供查证方针相互巩固,并共同作出了以下要求:维基百科只应使用在可靠来源中发表的断言、理论、意见与论点。

中立的观点

[编辑]

对原创研究的禁止限制了编辑者在条目中表达自身观点的程度。本方针要求,我们应该使用他人发表的可验证研究来巩固内容的重要性,这促使编辑者在条目中写入多种观点。因此,本方针巩固了我们的中立方针。许多情况下,对于一个论题都会有很多已有的看法。这种情况下,不管研究得多么深入,任一方的立场都不能说是权威的。任何编者都没有义务去研究所有的观点。但在将各式研究写入条目时,编者应着重于提供该观点的相关信息:如指出立场的普及程度、是多数观点还是少数观点等。

包括只由极少数人持有的观点会构成原创研究。吉米·威尔士曾说过:

  • 如果是多数观点,那么提及普遍接受的参考文字便可很容易地证实它;
  • 如果是重要少数观点,那么很容易找到一批知名的拥护者;
  • 如果是极少数(或极有限)观点,那么它并不属于维基百科,无论它是否真实,无论你是否能够证明它,除非它出现在一些补充条目中。维基百科不是存放原创研究的场所。[9]

参见

[编辑]

脚注

[编辑]
  1. ^ 不同的专业领域对待第一和第二手来源可能有着不同的区分方法,有些领域还对第二和第三手来源有着不同的区分方式。此处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手来源均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加以定义。
  2. ^ 马里兰大学图书馆的网站提供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手来源的一些典型案例。
  3. ^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将“第二手来源”定义为“对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解释或分析的作品。通常距事件本身至少会有一步之遥。”(原文:“A work that interprets or analyzes an historical event or phenomenon. It is generally at least one step removed from the event.”
  4. ^ 曼哈顿社区学院的A. Philip Randolph纪念图书馆的《研究帮助:第一和第二手来源》一文中提到,第二手来源“是对第一手来源的分析与解释”(原文:“analyzes and interprets primary sources”),是“历史事件的间接说明”(原文:“second-hand account of an historical event”)或“解释性的创作”(原文:“interprets creative work”)。它还提到,第二手来源“是对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解释”(原文:“analyzes and interprets research results”)或“对科学发现的分析和解释”(原文:“analyzes and interprets scientific discoveries”)。
  5. ^ 美国国家历史节网站则简单地定义到:“第二手来源是基于第一手来源和其他作者作品的总结解释作品。”(原文:“Secondary sources are works of synthesis and interpretation based upon primary sources and the work of other authors.”
  6. ^ 对第一手来源的定义:
    • 内华达大学Reno图书馆将第一手来源定义为“某场事件的内部观点”(原文:“an inside view of a particular event”)他们提出了这些例子:原始文档:譬如自传、小说、电子邮件、采访、信件、备忘录、新电影的胶片、官方记录、照片、未处理的研究数据和演说等;创造性作品:譬如艺术品、戏剧、电影、音乐、小说、诗集等;以及遗迹和人造品:如建筑、衣物、DNA、家具、珠宝和陶器等。
    •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提供了以下的定义:“第一手来源使得研究者得以尽可能真实地了解某个历史事件或某时期发生的事。第一手来源可以是在所研究的那个时期创造的,也可以是所研究事件的参与者事后创造的(以记忆的形式),它们能够反映出某位参与者或观察者的个人观点。”(原文:“Primary sources enable the researcher to ge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what actually happened during an historical event or time period. Primary sources were either created during the time period being studied, or were created at a later date by a participant in the events being studied (as in the case of memoirs) and they reflect the individual viewpoint of a participant or observer.”
  7. ^ 针对对历史理论的总结,吉米·威尔士曾说过:“有些人可能完全理解维基百科不应根据实验结果来发表新奇物理理论的要求,也理解我们不能根据它们总结出新的东西来,但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历史方面。”(威尔士,吉米.《原创研究》,2004年12月6日.原文:“Some who completely understand why Wikipedia ought not create novel theories of physics by citing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and so on and synthesizing them into something new, may fail to see how the same thing applies to history.”
  8. ^ 中文译本:戈登·哈维著,沈文钦、李茵译.《学会引用——大学生论文写作指导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ISBN 9787504137678
  9. ^ 威尔士,吉米."WikiEN-l [email protected]: --A Request RE a WIKIArticle--",2003年9月29日.

延伸阅读

[编辑]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在你写作一篇文章时,一般都会参考一些其他的文献(包括书籍论文杂志网络资源等等),那么你就应该在文章的后面顺序列出这些参考文献(使用“#”号),并明确指向相关内容,这样便于读者了解更多的该条目的信息。

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过去)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我们建议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表。

對文章準確性的質疑

[编辑]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如果您對文章準確性有質疑,歡迎您直接進行修改,或在文章頂端加上{{改善来源}}模板。

请参看Extension:Cite/Cite.php使用引用语法。

可以使用这个工具来生成参考文献的格式。

請求來源方法

[编辑]
  • 若整篇條目中没有列明任何來源,你可以於文章頂端加上{{沒有来源}}
  • 若整篇条目中已有一定的可靠来源,但不足以支持整篇文章,而你也无法自行找出其他来源,你可以于文章顶端加上{{增加来源}}{{Refimprove section}}
  • 若已列出的來源是不可靠來源,而你也无法自行找出其他来源,你可以于文章顶端加上{{改善来源}}(自動參數生成:{{subst:refimprove/auto}})。
  • 若需要補充的來源只是條目中的部份內容或字句,你可以于段尾或句尾後端加上{{請求來源}}(或{{FACT}}、{{Cn}})。
  • 註:請留意,各種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是不能直接引用無來源出處的內容,當翻譯其他維基百科的條目時,請留意他們所引用的原始出處的可靠性。

文獻參考的格式

[编辑]
主页面:Help:腳註

清楚來源標示的格式建議採用註腳的方式呈現,為標明資料來源、文章補充注解的一種方法。一般註腳會在文章內以符號或數字標示,然後在文章末端,列出所有的補充、資料來源的詳情。讓編者補充細節之餘,也不影響行文的聚焦,讓版面顯得更整齊。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下面给出了在维基百科上使用参考文献时所建议的格式:

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我们建议使用顺序编号(用#)。

这里建议的参考文献格式,参考了中国的GB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制定,这样便于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注意:作者如果多于两人,则只写前两位作者,后面加字。如果是翻译的文章,先写国别,原作者;再写译者(xxx译)。

另外请注意:如果参考了非中文文献,请不要把该参考文献用中文列出,而是应该使用该文献的原始语言。

书籍

[编辑]
  • 格式为:序号 主要責任者.題名:其他題名信息[文獻類型標誌].其他責任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頁碼[引用日期].國際標準書號(ISBN).獲取和訪問路徑。
常用維基語法(拷貝並貼上以下的文字,並刪除你不需要的欄位變數)
# {{Cite book | author = 作者或編者 | title = 書名或題名 | location = 出版地 | publisher = 出版者 | date = 出版日期 | pages = 引文的起訖頁碼 |ISBN =國際標準書號| accessdate = 引用日期 | url = 線上書籍路徑(書籍沒有網址不用填寫) | language= 語言| quote = 特定句子的引言 }}

例子:

  1. 余敏. 出版集團研究 (M). 北京: 中國書籍出版社. 2001年:  179-193 (简体中文). 
  2. 昂溫G; 昂溫PS. 外國出版史 (M), 陳生錚. 北京: 中國書籍出版社. 1988年. 
  3. 全國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七委員會. GB/T 5795-1986 中國標準書號 (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1986年. 
  4. 辛希孟. 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C).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年. 
  5. 趙耀東. 新時代的工業工程師 (PDF). 台北: 天下文化出版社. 1998 [1998年9月26日] (正体中文). "新時代的工業工程師應培養世界觀的氣質,切忌劃地自限,坐井觀天,如此才能 ..." 
  6. 盛洪昌. 国际贸易实务.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 ISBN 7-302-11904-X. 

论文集

[编辑]
  • 格式为:序号 作者. 文章标题. 主编. 论文集名. 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 ISBN号

例子:

  1. 孙品一.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 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 科技编辑学论文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22頁. ISBN 0-12-345678-9.
  2. 徐洁磐. 离散数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7-8頁. ISBN 7-04-003289-9.

学位论文

[编辑]
  • 格式为:序号 作者. 論文標題. 大學名稱,發表年份.

例子:

  1. 张和生. 地质力学系统理论. 太原理工大学,1998年.
  2. 黃文德. 國際合作在中國: 華洋義賑會之研究. 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注意:如果该篇文章有网络版,请在论文题目上加原文的链接。

期刊

[编辑]
  • 格式为:序号 作者. 文章标题. 期刊名称. 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子:

  • 黃文德. 華洋義賑會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關係(1921-1938). 近代中國. 2004年,158/159:23-42.
  • 袁庆龙、候文义. 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1,32(1):51-53.

注意:如果该篇文章有网络版,请在文章标题上加原文的链接。

专利文献

[编辑]
  • 格式为: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 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获取或访问途径.

例子:

  1. 姜锡州. 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88105607.3[J]. 1987-07-26.

国际、国家标准

[编辑]
  • 格式为: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

例子:

  1.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新聞

[编辑]

新聞稿

[编辑]

报纸

[编辑]
  • 格式为:
常用維基語法(拷貝並貼上以下的文字,並刪除你不需要的欄位變數)
{{cite news |language = 語言 | author = 作者 | coauthors = 聯名作者 | url = 網址 | title = 標題 | publisher = 發行商 | pages = 該新聞的頁碼 | date =該新聞的日期 | accessdate =查閱日期}}
  • 若為年代久遠且無線上保存版本的新聞,則列出刊登媒體、刊登日期、所在版面和撰文記者等資料即可,網址的空格可留白。

電視台或網路媒體

[编辑]
  • 格式同上

要點

[编辑]
  • 如果该篇文章有网络版,请在文章标题上加原文的链接。
  • 網址選項為選填,如果該篇文章在實體版面與網頁中都有,則請將網址的地方填上,填入方式請參考「網頁」的引用方法。
  • 如果該版次有專門名稱,請附上該版次所屬的版名。版名選項為選填。(只適用於報紙報導部分)
  • 來源若為「維基新聞」,請改用{{wn|該新聞標題}}

网页

[编辑]

列明維基條目中非新聞來源的網頁。描寫維基條目時經常需要參考網絡上的各種資源,因此更多地使用這個模板可以將所參考的來源記錄下來,以便瀏覽者以及之後的編寫者找到這些來源資料。

常用維基語法格式(拷貝並貼上以下的文字,並刪除你不需要的欄位變數)
# {{Cite web |url= 引用網址(必填) |title= 引用標題(必填) |author= 作者 |date=原文發表日期 |publisher= 出版者 |language= 語言 |accessdate= 查閱日期 |quote= 引用的相關原文 }}
  • 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章标题,网页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網頁語言)

例子:

  1. 王明亮,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_10_2.html,1998年08月16日更新。(中文)

注意:

  • 引用來源需符合Wikipedia:可供查证Wikipedia:可靠來源,維基百科:可供查證是維基百科三項核心內容方針之一。另外兩者是維基百科:非原創研究維基百科:中立的觀點。維基百科的條目應該採納可靠的已經出版的來源,任何沒有標明可靠參考來源的編輯內容均有可能被其他編輯者移除。
  • 留意該連結是否含有木马,並是否含有廣告訊息。
  • 留意該連結是否有時效性,有些網頁不會存在過久時間。
  • 網頁語言是指該網頁顯示的語言(正體中文、英文、簡體中文、韓文等),使用時請用以下模式,關於此標示請參閱語言標示範本的相關說明。
    • (简体中文) {{zh-cn}}
    • (正体中文) {{zh-tw}}
    • (繁体中文) {{zh-hk}}
    • (英文) {{en}}
    • (法文) {{fr}}
    • (韓文) {{ko}}
    • (德文) {{de}}
    • (日文) {{ja}}

其他

[编辑]
可用模板

工具

[编辑]
  • {{Cite book}}模板自动生成器 (输入ISBN号,生成规范的书籍引用格式,不支持中文书籍)
  • 参考文献格式生成器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地域中心是一个很容易觸犯且往往不易被發觉的毛病,又现时的中文维基用户大多為華人,地域也集中在其居住地,所以常不自觉地变得以自己所在的地區为中心,看起来好像是客观的文字卻可能已经包含了主观的意念,而这正与维基百科中立观点的政策相悖。

    在中文維基百科中,常见的例子如中国大陆中心、香港中心、澳門中心、台灣中心、新加坡中心等,請您盡量避免此狀況,並達成全球觀中的適當表述

    这里是「中文」维基百科

    [编辑]

    维基百科是一个国际协作计划,因此我们有各个语言的维基百科全书,要留意它们是按语言来区分而不是国家或地域,所以中文维基所服务的是所有中文使用者,並非仅来自中国台湾。换言之,中文使用者不一定来自與條目撰寫者居住在相近的地區,如果我们的文字带有地域中心,那么其它地方的参与者和读者遇到这些文字时,便会觉得迷惑或困扰。

    以中国中心为例,一种常见的地域中心就是下意识的认定读者都是中国人,因此可能会写“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但对来自其他国家的读者可能会疑惑:「上海怎么会是『我国』,我國又是哪一國?」要避免此情况发生,則应该注明“中国”而不是“我国”,其他類似这种下意识的假设都应该通过详细注明其敘述地区以避免誤會。

    對於來自中國大陸的參與者,不應認為維基百科全書就是「中國大陸的百科全書」,特別是在涉及香港和台灣以及中國近代史和人文方面的條目內容是尤其要注意。一些對於大陸讀者十分平常和常識的概念及觀點,極有可能會使香港和台灣等地區的讀者感到難以接受,在這種情況下,編輯者應該注明此種觀點僅來自中國大陸,而中國大陸以外的觀點可能會有所相異,反之亦然。

    不过条目的命名仍應該採用中文可靠来源中最常使用的名称,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一个名词在中文地区被廣泛使用,譬如南海東海中南半島等固有詞彙,则无论它的地理性質是否具有中国中心亦可采用,相關說明請参见维基百科:命名常规

    民族主義中心

    [编辑]
    1. 應當避免有中華民族、華人或漢人為中心的立場,例如:
      • 新加坡是個華人國家。
        • 正确的说法是: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新加坡政府从未承認过该国是華人國家,也从未推行以華人為中心的概念,新加坡屬於所有新加坡人,並不屬於單一種族。請不要將新加坡當成一個華人國家,也要避免傷害其他民族的感受,因而需要採用適當的描述,如「新加坡是華人占主體的多元種族國家」或「新加坡是華人占主體的國家」,而非「新加坡為華人國家」,詳見新加坡#人口
    2. 關於其他民族亦然,例如:

    用語方面

    [编辑]

    政治

    [编辑]
    • 避免中國大陸中心,例如:「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 去除中國大陸中心,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台灣為其一部分。」

    海峽兩岸政治

    [编辑]

    在維基百科的每一個記錄,應該盡量避免於有關台灣西藏的現狀上有所偏向。縱然聯合國及世界上大部份獨立國家都已經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維基百科應該反映中立的現實,從而應認為“中國”一詞不應該與任何單一獨立政治實體或政府相同。尤其“中國”一詞不應被用作與現時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管治下的地區,或與未包含香港澳門的「中國大陸」同義,可使用較中性的「北京政府」或「北京」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避免使用通常帶貶義的「中共政府」、「中共當局」、「大陸政府」、「大陸當局」,但用中性簡稱時請考慮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北京政府]]的格式進行内部鏈接。

    同樣地,如果用“中華民國”一詞來描述欲撰寫的內容,較為準確的話,“台灣”一詞也不應使用,特別是在命名與中華民國政府、法律或政治有關的條目時。為了維護維基百科的中立性,對於現存於台灣的統獨之爭,我們僅以現實上存在的政府名稱來稱呼現實統治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的政府。遷往台灣至今的「中華民國政府」,簡稱為「台北政府」或「台北」,也比“台湾政府”、“台湾当局”較中性,但用中性簡稱時請考慮用[[中華民國政府|台北政府]]的格式進行内部鏈接。

    另一個較為敏感的重點:維基百科把中華民國視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位相同,意即雙方是對等而不互相隸屬的政治實體;但為保持中立,對於此二者究竟是一個國家或是兩個國家,維基百科的立場是保持沉默,不對任何一方表示支持或反對,這一點也請各位在撰寫條目時能稍加留意。

    當要敍述政府,或與國家有關項目,應以官方國家全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較為適合。例如,「胡錦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比「胡錦濤是中國國家主席」較為合適。同樣地,「只有中華民國公民方可參與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比「只有台灣公民方可參與台灣總統選舉」較為合適。

    台灣不應被敍述為一個獨立國家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而較適合被視為中華民國一部份。當需要提及台灣政治實況時,理應加上註釋有關台灣的複雜情況。所以,“台灣”一詞較只用作提及本島或中華民國台灣省。進一步來說,由於“台灣省”一詞可能含侮辱性,所以應該只在特別地提及其省份本身時才被使用,例如「宋楚瑜是唯一民選的台灣省長」,但是我們可以在與政府、法律、政治等無關的條目內容中,以台灣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

    按慣例,維基百科不會贊成或反對以下兩個議題: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宣稱台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
    2. 中華民國憲法宣稱固有疆域包括中國大陸及外蒙古

    就如同前面我們所說,維基對於海峽兩岸究竟是一個國家或是兩個國家所選擇的立場是保持沉默。

    對於非官方機構及國際活動上,如奧林匹克運動會應該使用其大會正式名稱。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應該使用「中華台北隊」,用以代替「台灣隊」、「中华队」或「中華民國隊」。當需要用以和台灣作非政治性用途對比時,應使用“中國大陸”一詞。此外,雖然香港澳門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但通常不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份。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事項並不完全適用於歷史方面條目,尤其是當中華民國政府主權尚未包含台灣之前的歷史部分。

    地理

    [编辑]

    撰寫地理條目時,也要避免地域中心,例如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地名至少应该注明其所在省级行政區域劃分的单位名称。

    • 帶有地域中心的錯誤描述:“凤山之行政划分為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中文使用者多数不知道临沧市在何处,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县市级行政区划名称一般都可视作多数中文使用者並未熟知,中央直辖市以及較知名的省会和城市除外。)
    • 不帶有地域中心的正確描述:“凤山镇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政府行政中心是凤庆城。”在中文维基百科全书,地点说明的最高级别行政单位最好達到省级行政单位,也可以註明至在华语圈中具有高知名度的城市即可,比如西安洛阳南京武汉广州深圳厦门台北等。

    非中國大陸的用戶(如台灣及香港)也應注意自己的編輯是否帶有過分濃厚的地方色彩,例如:

    • 帶有地域中心的錯誤描述:「本港天文台於過去50年的6月錄得的最高氣溫是……」
    • 不帶有地域中心的正確描述:「香港天文台在1955年至2005年期間錄得的6月最高氣溫是……」

    另外请不要使用「內地」指稱中國大陸地區,「內地」僅適用於地理學上的「內陸」之意;同樣也請勿隨便使用「外國」或「外國人」稱呼大中華地區以外的地域或者非華裔人士,華裔人士亦應避免用「外國」指稱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以外的地區。

    紀年

    [编辑]

    台灣用戶在紀錄某事件發展時習慣使用民國紀年,但這與使用西元紀年的香港、中國大陸及新加坡等地用戶的慣例不同。若是使用了民國紀年而未加註「民國」的字樣,很可能造成這些地區的用戶感到困惑,例如:

    • 原本用法:「台北市捷運工程局表示,蘆洲線將可如預期在99年底完工通車。」(此為民國紀年,但可能使非台灣地區用戶誤認為西元紀年的「1999年」。)
    • 改正後用法:「台北市捷運工程局表示,蘆洲線將可如預期在2010年底完工通車。」
      或是「台北市捷運工程局表示,蘆洲線將可如預期在民國99年(2010年)底完工通車。」

    系统偏好

    [编辑]

    由于系统偏好的存在,中文維基百科一般條目內容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中文圈中心。我们可以容忍系统偏好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系统偏好合乎中立观点方针:我们更欢迎补充其他地域的内容来平衡系统偏好。

    如何避免地域中心

    [编辑]

    正所谓旁观者清,试着把自己的身份抽离,把一切“常识”拋开,并想像自己对该题目一窍不通,而从多重角度以批判的眼光去阅读文字。这也许不容易做到,所以您可以在文章的对话页留言,让别人去替您檢查文章是否有不合适之處,特别可以请求條目內容所涉及之国家或地区的维基人对該文章的观点进行补充,以保证在文章中各个观点得到充分、正确和正面地表达。

    参看

    [编辑]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维基百科是一部网上百科全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一群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的人,在构建高品质百科全书的理想下共同组成了我们的网上社群。这意味着维基百科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维基百科不是……

    [编辑]

    维基百科不是印刷品

    [编辑]

    维基百科不是印刷品。维基百科没有條目數量限制,只要題目能獲得查證並符合以下條件,即可寫成維基百科條目。

    維基百科作為互聯網上的作品,可以包括链接、最新的资料等。維基百科的內部連結及重定向功能,也可以讓讀者搜尋到相關適合的條目。

    这表示传统印刷品的文字长度,并不一定适用於維基百科。但從實用性的角度考量,條目的大小應該顧及使用撥號連線的讀者。當條目變得過長的時候,可以考慮將條目分拆成幾個較小的條目,原條目的每段落則保留原文的概要。

    這也表示你不用把比較冷門的條目直接指向其他同義的常用字詞,你可以保留此冷門條目的內容再加上"參考"一節,在這裡加上指向同義字的連結。

    维基百科不是辞典

    [编辑]

    维基百科不是辞典、說明書或术语指南。如果您對使用維基技術編寫辭典感兴趣的話,請到維基百科的姊妹計劃維基辭典。維基百科條目不是

    1. 辭典式的定義。維基百科既然不是辭典,請不要光為了寫定義而新建條目。條目通常應該由定義開始,如果你看到的條目只有定義,請嘗試添加適合百科全書的內容。
    2. 定義列表。不過,消歧義頁面可以用於闡明意思笼统的詞彙。維基百科也有专门领域的相關詞彙表。
    3. 說明書,也不是口語、行話或成語教材。維基百科並不用於解釋某些詞彙該如何使用、也不用於指導讀者成為方言通或者網絡術語專家。不過作為百科全書條目,某些意思相近、容易混淆的詞語可能需要特別着重解釋,如「公民」和「國民」的關係。某些個別口語詞也可能值得寫成百科全書條目。

    維基百科不是發表創新意念的地方

    [编辑]

    維基百科不是發表您個人思想或分析的地方。維基百科不是

    1. 發表原创研究的地方。您個人的研究理論、原創理念、自創定義或詞語等,請到適當的評審機構、論文期刊或者其他網站宣布您的發現。維基百科會待您的研究成為舉世公認的知識後,再作報導。維基百科的資訊並無須經過同行評審,但都力求做到可靠和可供查核。例如,編輯者可以引用文献,讓內容可供查證。如果您想發表原创研究,請到維基百科的姊妹計劃維基學院
    2. 赞词或批评。艺术作品和传记應該成為百科全书條目的主題,但條目內容應是行外人所能理解的。
    3. 个人论文。百科全書是人類知識的總結,而不是宣傳您個人見解的道具。請見Wikipedia:非原创研究。假若某個人的意見值得百科全書記載,應該由其他外人來撰寫。您對維基百科的意見,請在相關頁面的討論頁留言,或者到元維基發表。
    4. 時事評論。雖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語出顧憲成東林書院內的對聯),但維基百科始終不是發表這種意見的場所。條目內容應該適當平衡各方觀點。維基百科編輯者也應注意,所撰寫的題目不應該於短時間內變得多餘。
    5. 论坛或討論區。请謹記維基百科的目標就是要寫好百科全书。您固然可以在其他用户的讨论页進行交流,也可以在条目的讨论页解决相关的问题。但請不要將您的討論放進條目當中。

    維基百科不是宣傳工具

    [编辑]

    維基百科拒絕宣傳。維基百科不是演講台、宣傳工具或者廣告場所。因此,維基百科不是

    1. 說服他人或擁護某方的場所。條目当然可以客观地描述某一主张的内容,但必須符合中性的观点。如果您想就您的高見說服其他人,請創建您的個人博客
    2. 自我宣傳場所。您固然可以敘述自己所屬的機構,但請謹記您所寫條目都必須符合維基百科的標準。參見Wikipedia:不要介绍自我Wikipedia:成為維基百科傳記的標準
    3. 廣告。商業機構或產品之條目應該客觀而不偏頗,亦應附有獨立、第三方來源備查證。所以小公司一般不會收錄。而商業機構網站之連結只要可用以核證條目主要內容,則同可使用。維基百科並不會支持任何個別商業機構,或結立任何宣傳夥伴。

    维基百科不是镜像站或者原始資料庫

    [编辑]

    維基百科既不是镜像站(拷貝網站),也不是連結集、圖片集、媒體檔案集。所有加入維基百科的內容都必須允許自由修改。您所添加的内容會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條款下發布(合理使用除外)。維基百科不是

    1. 純粹的外部链接收集处網站列表。您可以在條目裏加入相關網站或資料來源的链接,但過長的链接列表會对條目內容喧宾夺主,而对維基百科造成破壞。
    2. 純粹的内部链接的收集处。用來分別名稱相同的題目、或細分覆蓋範圍的消歧义页面是可以的。列表用於支援條目本身,創造連到不存在頁面的列表是多餘的。
    3. 純粹的公有领域或原文资源的收集处。一些只有在原来状态、不经修改才有意义的资料,例如書籍、原始码、原始历史文獻、信件、法例、宣言、声明或其它原始资料,都不適合直接加入維基百科。這些都應該放到維基文庫。不過,利用《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书》等公有领域資源去添加條目内容并無问题。參見Wikipedia:不要包含原始资料的副本
    4. 圖片集或媒體檔案集。請不要創建只有圖片、沒有文字、或只有原始資料或定義的條目。您上载的档案都應該对百科全书条目有用。另外,請考慮將您的檔案放到維基共享資源

    維基百科不是網誌、網站空間提供者、或社交網路

    [编辑]

    维基百科不是被用作免费網站存放空间,也不是MySpaceFacebook。您不可以在维基百科放置或設立自己的網站網誌(Blog)或Wiki系統。維基百科頁面不是

    1. 个人网页维基人都有其个人页面,但都只能用来儲存和編寫百科全书相關的資料。如果您要創建和百科全書無關的網頁(例如發表個人履歷表)和網誌,請利用互聯網上眾多其他免費網站。用戶頁的重點不應該社交網絡,而應該為有效的協作提供基礎。
    2. 檔案存放空间。上载到維基百科的档案都必須用於或將會用於百科全书条目,否则会被删除。如果你有非常有用的公有領域資源,請考慮上載到維基共享資源
    3. 約會交友服務。維基百科不是您發展關係、尋求性愛的適當地方。過分著墨於兩性關系的用戶頁是不能接受的,尤其是非法的及不受大眾歡迎的行為。

    如果你想使用wiki技术來作集體創作,請自行申请存放空间,或在自己的伺服器安装wiki软件。

    維基百科不是不經篩選的資訊收集處

    [编辑]

    維基百科所收錄的資訊,都應該經過識別、篩選。某事百分百正確不代表就適合收進百科全書。雖然某些類別的條目是否值得收錄尚在爭議中,但據現時的公認標準,維基百科的條目並不是

    1. 常見疑問與解答FAQ)列表。維基百科條目是文章。請嘗試將內容改寫成中立的文章,併入適當的條目。您也可以將內容寫進維基教科書
    2. 主題關係鬆散的資料庫列表。純粹的名人名句、格言、人物、作品列表都不適合維基百科。您如果想編寫名句或格言列表,請使用本網的姊妹項目維基語錄。當然,如果某件事著名的原因正是因為它與某列表的主題相關,創建列表也許是合適的。維基百科也會為了方便讀者翻查,而創建適當的參考列表或表格。但請謹記維基百科已經有自動生成的頁面分類([[Category:]]),請儘量利用此功能。
    3. 旅遊指南。例如,關於巴黎的條目應該敘述艾菲爾鐵塔羅浮宮等名勝,但您最喜歡的酒店的電話號碼、香榭丽舍大街賣的牛奶咖啡的價錢……都不是適當的內容。這些資訊請考慮寫入维客旅行维客旅行)網站(這個不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網站),但出於著作權上的考慮,請勿隨便抄錄其他文字,除非您是版權持有者。
    4. 悼詞。某人逝世是悲傷的事情,不過維基百科不是紀念他們的地方。百科全書記載的人物,逝世後除了留下親友的思念,應該憑着他的知名度,留下一定的影響。
    5. 新聞報導。維基百科不應該提供突發新聞消息,一宗事件的源由、過程概要和後續後果可以是合適的,但是某場火災如何暫時地影響附近交通、某個集會的人用了哪幾樣工具破壞某個地方、某場風暴或瘟疫中政府設立的求助電話號碼……都不是適當的內容,除非這些事情是各界重點討論的話題,否則在百科上應可免則免,這種詳盡的細節和記述應是維基新聞的工作。維基百科有的是關於具歷史意義的百科全書條目,這些主題可能會獲得新聞媒體報導,而維基百科的特色也讓它比傳統的百科全書更快獲得更新,並不是比傳統的報章更快獲得更新。參見Portal:新聞動態
    6. 宗譜電話簿條目。維基百科只应该为有某程度的成就、名聲(或者臭名)的人物写传记条目。一个标准就是某人是否獲多處外部資源所提及,如值得信賴的網站或書籍。较次要的人物可以在相關条目中提及。(參看Wikipedia:成為維基百科傳記的標準。)
    7. 商業黃頁、名錄。請不要在條目中純粹列出公司名稱、地址等一般資訊,或是用來招攬生意。請對公司的歷史、發展、現狀、特點等進行介紹。條目的討論頁也只應該用於討論條目本身,而不得用於招攬生意等。
    8. 說明書。維基百科有關於人、事、物的條目內容,但維基百科條目不應該提供法律上醫學上等方面的意見、建議或者指引。使用指南、介紹使用方法、食譜等都不適合維基百科。姊妹計劃維基教科書比較適合這種內容。
    9. 遊戲攻略資料。這條例適合於電子遊戲遊戲王甚至是電視節目的遊戲,因為維基百科不是要教導觀看者要如何把遊戲破關,使用什麼套牌是最強的或是在遊戲內如何勝出。一來遊戲裡沒有一個必勝的方式,二來維基的讀者不是對遊戲有所興趣,他們要的是基本資料和遊戲的發展。不過如果提供一些基本的遊戲流程規則、遊戲的特別系統,說明哪一個遊戲人物是隱藏,遊戲裡的風俗對遊戲發展有一定影響,則不在此限。不過遊戲的系統資料和操作,移到Strategywiki(英文)等其他的Wiki網站會比較好。
    10. 仅关于虚构作品情节的介绍。维基百科采用百科全书的方式描述具有关注度的虚构作品,介绍它们的受欢迎程度和它们的意义。一般情况下,简洁的情节概述是可以包含在这些介绍中的。

    維基百科不是占卜師

    [编辑]

    維基百科不是預言家。所有關於將來會發生的條目都必須可以證實,而這些將來事件成為過去後,都必須有值得記載的價值。當中的原則包括:

    1. 個別事件必須頗為肯定會發生、而且具一定的重要性,才應該值得記載。這些事件必須正在籌備當中,否則就是有詳盡的相關報導或紀錄。例子有201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將來事件的時序列表可能適合條目。而240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不太适当,因为目前尚不会有任何关于此的可靠来源。
    2. 即使已經有可以證實的資料,有系統地產生的未發生事項並不適合百科全書記載。例如,熱帶氣旋名稱適合百科全書;而熱帶風暴阿利克斯 (2014年)則不適合,即使幾乎可以肯定到時大西洋北部會有這個名字的逆時針旋轉風暴。
    3. 同樣的,
    • 五千三百六十一角形
    • 13456416100000127652197212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5,19,211,935-四甲基-1000-氮杂十三环[2011.2012.2013.…]三千零三十八-8,12,96,250-四烯
    不適當,除非这些内容有关注度
    4. 推算、推測或推定性質的文章都屬於個人研究,因此並不適合。當然,記載關於將來的著名文藝作品或可信性高的研究,都是無問題的。例如,星际旅行(星际迷航)星球大戰等都是適合的條目,第四次世界大戰將會使用的武器則不是。

    只要提供適當的出處參考,維基百科條目是可以記載關於將來事件的討論或爭議的。不過,維基百科絕對禁止個人研究,所以編輯者不得加入任何個人觀點、分析或批判。關於尚未發布的產品(如電影、遊戲等)都要特別小心處理,以免被指控為廣告。

    維基百科不會審查內容

    [编辑]

    维基百科部分内容可能被一些读者视为亵渎或具冒犯性。維基百科可以由讀者自由修改,而修改都未必經過檢查是否適當,因此維基百科不能保證條目或圖片一定適合兒童、或者符合某些社會規範。一些明顯不適當的內容(例如胡亂連到駭客網站shock site的連結)應該很快會遭到刪除,但是如果文字、圖片用得其所(例如色情條目),而又沒有違反維基方針與指引(尤其是中立的觀點),或維基百科伺服器所在地美國佛羅里達州法律的話,內容當然不會遭到移除。

    维基百科社群不是……

    [编辑]

    維基百科不是無政府狀態

    [编辑]

    維基百科是自由和開放的。但如果這與編寫百科全書有所衝突的話,這自由和開放將有所限制。因此,維基百科並不是言論自由無限上綱的論壇。維基百科雖然是開放、自治的計劃,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的宗旨有絲毫測試並實驗無政府社群的企圖。我們的目標是編寫百科全書,不是用來實驗無政府國度的侷限。如果您有這樣的興趣,請到安那其百科。參見權力架構

    維基百科不是民主試驗場

    [编辑]

    維基百科不是民主試驗場。這裏尋求共識的主要方法是討論,而不是投票。投票有時雖然有助表明共識,但應該小心運用,而其結果不應該強制定為永久的。

    維基百科不是官僚體制

    [编辑]

    維基百科絕對不是官僚體制。應該通過討論、達成共識來化解糾紛,而不是盲目跟隨預設的方針和程序。要避免編寫過分冗長的指示。如果您認為某人發表意見、提名等的程序有問題,這並不等於應該馬上否決這次發表。請尊重維基百科方針與指南的精神,而不是照本宣科執行規條。

    維基百科不是戰場

    [编辑]

    每個用戶都應該以文明冷靜、保持合作精神的態度,來與其它用戶交流。不要侮辱、騷擾或恐嚇意見與您相反的人。您應該用您的智慧來處理問題,禮貌地進行討論。某用戶假若行為不文明、不冷靜、不合作,又侮辱您、騷擾您、恐嚇您,這不是以牙還牙的機會(「不關我的事,是他開始的!」)。請以事論事、針對對方發言的客觀事實而進行討論,並無視他的主觀語調。您甚至可以完全無視他的發言。

    另外,請不要破坏维基百科来阐明观点。換句話說,不要為了證明某種做法不好,而故意大肆去做。不要用維基百科來對維基百科、維基人、维基媒体基金会進行法律上或任何方式的威嚇。維基百科有其他渠道處理法律問題。(如果您認為您的合法權利正被侵犯,您可與其他涉及事件的用戶討論事件,或把事件提交適合的郵件列表,或聯絡維基媒體基金會,如屬侵犯版權事宜,可參看Wikipedia:联系我们/条目问题/侵权。)恐嚇行為不被容忍,及可能會導致用戶封禁

    維基百科不強迫任何人參與

    [编辑]

    維基百科是一個自願者社群,不要求用戶們付出超出其意願的時間和精力。把精力放在改善維基百科本身,勝過去要求其他用戶做某些事。雖然編輯者應遵從維基百科的方針和指引,尤其是關於行為方面,不過編輯者可隨意在任何時間休息或不再參與維基百科。

    當您有疑慮的時候

    [编辑]
    • 如果您在想,某某條目內合適的內容是什麼的時候,想象自己作为一名讀者,會在百科全書中、這個某某條目下期待找到什麼樣的資訊。Wikipedia:删除投票/惯例並不是官方政策,但是紀錄了過去什麼算值得、什麼算不值得的百科全書記載。
    • 如果您想以上的方針遭到違反的時候,請考慮:
      • 改寫條目(正常編輯)
      • 把條目改作重定向(保存過去歷史)
      • 把條目连同其修定历史删除提請刪除,如果條目符合删除守则內的條件。如果您想理解哪些條目通常被視作應該刪除,請多留意該等頁面中的討論。
      • 改變本頁面上的規則,但應先在本版討論頁與其他維基人進行討論。提出新規則時,請寫明原因、提出理據、相關正例與反例。
      • 互助客棧IRC聊天頻道

    参看

    [编辑]
    • 維基百科是什麼
    • Wikipedia:方針與指引
    • Wikipedia:避免常见错误
    • Wikipedia:成為維基百科傳記的標準
    • Wikipedia:删除投票/惯例
    • Wikipedia:Google测试
    • Wikipedia:条目的所有权
    • Wikipedia:重要度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维基百科不是字典词典,所以仅有一个定义而没有其它文字的条目不应该放在这里,但一個条目应该以一个好的定义或描述作开始。如果您对一个运行Wiki软件的辞典有兴趣,请参与维基词典工程!

      最常见的是,当您第一次看到维基百科,很容易把它错当成是一個词典,这是因为某些人新写了一个条目,可能才剛開頭只有几句话或只有一个提纲便停止了工作,又或者只给出了一个定义就終止編輯,此等習慣實屬不良,未應鼓吹。

      维基百科不是字典、词典

      [编辑]

      这里的大多数人都同意短条目只是暂时的,一个条目不要只给出一个词的含义,当然有可能很快就有其他人会去充实條目内容。可是这里是一个百科全书,百科全书的条目内容要比字典中一个词的释义要丰富得多,请参看Wikipedia:什么是条目

      维基百科不是成语词典

      [编辑]

      成语不能作为成语在维基百科建立条目。一个条目名称是成语的条目如果仅仅解释成语的读音、释义、出处、用法、相关词汇、例句等词典性质的内容則应该移动到维基词典

      然而某些名称是成语的条目可能是历史事件、寓言文学故事、固定的事物名称等具有百科性质的内容,那么它应该是百科全书应该要解释的。例如:三十六计中的36个计谋,它们是成语,但它们可以作为知名的计谋策略(而不是作为成语)出现在维基百科。如果成语可以指多个固定的事物名称,则可消歧义。当成语是历史事件时,通常可能并不应使用该成语作为条目名称,应重定向到更好的名称。如唇亡齒寒重定向到宫之奇谏假道

      维基百科不是使用指南

      [编辑]

      维基百科不是使用指南,也不是商品的使用说明书,但是对一个事物的详细描述是百科全书应该做到的。

      维基百科不是术语或俗语指南

      [编辑]

      我们不应该只给出一个术语或俗语的简单解释,而应该详细地叙述它的历史与相关主题。

      维基百科不是宗谱或传记辞典

      [编辑]
      我们只应该为有相当成就的人物写传记条目,较次要的人物则可以在其它的条目中被提及。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我們強烈不鼓勵你在維基百科中撰寫自傳,除非你的寫作已經被社群中的其他編輯者認可。只有在非常明確的情形下才可以編輯你自己的傳記。

      維基百科經歷过許多关于這些條目的重要性、事实準確性與中立性的漫長爭議[1]。避免編輯你自己的传记会使維基百科保持中立并有助于避免將文章推向特定的觀點。

      我們之所以不鼓勵撰寫自傳文章,是因為要寫出中立而可供查證的自傳實在是過於困難,其中隱含著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如果你已經在其他地方發表過特定主題相關的項目,我們強烈歡迎你在維基百科的相關主題中貢獻您的專業能力。但是每篇維基百科的文章需要以中立的、公正的、廣泛的方式來概述這個主題,以提升對整個主題的相關知識。請在增進維基百科使用者的知識時先拋下偏見。對貢獻者進行自我吹噓的條目將很有可能被去除──這點在自傳條目上更是沒有例外。

      自傳所存在的問題

      [编辑]

      據說柴法德·癟頭士出生的當日同時發生了地震、海嘯、龍捲風、火災風暴,還有鄰近的三個行星爆炸,之後一會兒幾乎所有位於他銀河領地內的主要地主發出了多達六百七十多萬份的文書報告他們所受到的損失。然而這些話語都只是從癟頭士自己口中說出來的,甚至有許多理論可以來解釋這些現象。


      (It is said that Zaphod Beeblebrox's birth was marked by earthquakes, tidal waves, tornadoes, firestorms, the explosion of three neighbouring stars, and, shortly afterwards, by the issuing of over six and three quarter million writs for damages from all of the major landowners in his Galactic sector. However, the only person by whom this is said is Beeblebrox himself, and there are several possible theories to explain this.)


      ——银河系漫游指南》,Fit the Ninth

      這段幽默的話語,點出了幾個自傳带来的典型問題:

      • 自传通常都帶有偏見而只有正面的言論。人們常會把自己描述得過於正面,並且將個人观点呈现为事實。然而,維基百科致力於避免將观点呈現為事實。(Wikipedia:中立的观点不只是意味使用第三人称描述而已)
      • 自传可能难以查证。如果关于你的某个事實的唯一參考來源是你自己,讀者将無法驗證这个事实。(這通常会發生在描述自己的希望、夢想、思維與抱負時,讀者无法驗證你想些什么)維基百科的所有條目內容都必須是可被查證的
      • 自传可能包含原創研究。人們經常會在自傳中加上從未被發佈過的資訊,或著加上源自第一手知識的成果。這種類型的資訊需要由讀者進行初步研究才能夠加以證實。維基百科不是發表首個實例的地方;原創研究不為維基百科中允許

      為何会存在這些問題

      [编辑]

      這是因為你相信自己保持了中立并不意味着你确实保持了中立。無意識的偏見的確可能存在,而且也是導致自傳文章存在的問題的極常見原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鼓勵人們撰寫自己的自傳和作單純的自我宣傳。這不僅僅會影響到中立性,更會影響到自傳的可查證性與非原創研究標準。一個人在這樣的偏見下,可能會不經意地認為一些事項不需歸咎其原因,而忽視了可供查證的原則。即使您可以只根據可查證的來源總合出一篇不帶有原創研究的自傳,您可能仍然不能以中立的方式來綜合這些內容。

      如果維基百科已經有了關于你的条目

      [编辑]

      要以中立而客觀的方式描述自己是相當困難的。(請參考上面對「無意識的偏見」所作的敘述)所以,你應該讓其他人來進行寫作。

      不過,在讨论页提供可用於撰寫的材料,或者在其中提供意見通常被認為可以接受,因為這樣可以讓獨立的編者們自行將條目整理好。如果您仍然想自己修改,則請他們對你加入的內容進行核可。

      在特定的狀況下,你可以編輯與你自身相關的條目。所以您可以回退破壞;但當然得是非常明顯而不牽扯內容爭議的破壞時才可以。同樣地,你也可以自行修改有關你過時的資訊,例如婚姻狀態、目前的雇主、出生地這些項目。(但記得在討論頁註明一下。)也請作好準備:當事實存在不同的闡述時,其他人會編輯進去

      由於維基百科是一本百科全書,它應該是一個二次文献三次文献──而不應該包括任何「新」的資訊或理論(參閱Wikipedia:非原创研究),而所有資訊都應該有可以檢查的第三方參考來源。您希望在關於您自己的文章中加上的事實、事件的重述與澄清都必須要被第三方所查證

      如果你經常在維基百科編輯,你可以使用{{Notable Wikipedian}}以在條目的討論頁中指認自己。

      有關您的條目的問題

      [编辑]

      標註出這些問題的最簡單方式:寄送電子郵件到[email protected],附上問題的完整敘述。

      維基百科不希望出現與您相關的不準確條目。我們希望能作到準確、公正、平衡與中立。我們的目標是在擁有並標助來源的情況下,準確地重現其他人的意見。你可以透過指引適當的參考來源──可以使文章的觀點變得更為平衡的參考來源──來幫助我們。

      如果你的知名度足夠到可被收錄為條目,而條目中有許多問題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你可以在互助客棧/求助中發問,詳細敘述您的問題並請求未參與者的注目。

      如果您不喜歡條目上的照片,你可以提供一張以自由內容方式授權的照片來幫助維基百科。如果您願意且有能力釋出你的宣傳照為自由版權的照片,那對我們和您而言不是皆大歡喜嗎?

      另外,如果對有關您的文章存在法律方面的問題,請立即寄送信件到[email protected]並謹記詳述細節。

      创建一个关于您的条目

      [编辑]

      如果您的人生和成就可以被查證而真的足夠知名,其他的人或早或晚會建立有關你的條目。

      我們強烈不建议創建一個有關您自己的條目,因為:

      注意你所發送的任何內容都將無情地被其他人所編輯。在英文維基百科中,有些自傳的文章在經過社群一段時間的編輯後,內容反而使原作者垂頭喪氣;最後不得不提請刪除的情況發生了四次以上。但儘管如此,在原作者提請刪除的條目之中還是有些最後決定被保留。

      如果你建立了自傳,你必須不帶有宣傳的意圖,並必須接受在內容不中立時,被其他人所中立化甚至被整篇刪除。如果你的確很知名,你也要預料到這篇條目將會被留下──你不能只因為對其不滿而將其刪除。中立的觀點方針是絕對而無可爭辯的,而所有的百科全書主題在維基百科中一視同仁。

      如果你有在維護自己的個人網站,可以透過以下的方法協助其他維基百科的編者:確保任何你希望在維基百科條目中出現的資訊,都包含在你的網站中。個人網站中提供的基本傳記資訊可以被當作為參考來源,但除了「我是第一個創造這個小工具的人」或「我的書是那一年最暢銷的」之類的浮誇宣稱。正如同Wikipedia:可供查證所述:自行出版物与可疑来源中的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它们本身文章中的来源,但只在以下情况下可以:与知名度有关、没有过度的自我宣扬。

      最後,你應該認真考慮維基百科社群在編輯自傳上所費的時間和精力,以及創建自傳對你的聲望造成的影響。就算你真的致力於中立的、可查證的自傳,許多經驗老道的維基百科人仍已經注意到自傳條目通常不會符合他們的預期──因此當有人遇見這篇違背部分規則的自傳文章,便會試著浪費時間和精力在修改內容上。再者,你也會因為違反規則和浪費許多人的功夫而遭受名聲上的打擊。

      參考資料

      [编辑]
      1. ^ Rogers Cadenhead. 維基百科創辦人查看率第一名(Wikipedia Founder Looks Out for Number 1). cadenhead.org. 2005年12月19日. 
      2. ^ Petronella Wyatt. 邪惡百科:為何線上百科全書讓我想尖叫(Wicked-pedia: 'Why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makes me want to scream'). The Daily Mail (Associated Newspapers Ltd). 2007年4月22日. 

      參閱

      [编辑]
      [[de:Wikipedia:Interessenkonflikt#Eigendarstellung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维基百科的编辑和撰写者们为这个大家一起努力的社群贡献颇多,但是有些时候还是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也就是胡言乱语,这类无意义的废话可以是:

      1. 完全無意義的文字,例如「古ufdhghgkjohjh富含钾复合肥合法化5679865643」,可能是胡亂敲按鍵盤而成的,或假文
      2. 看似有意義的文字,但邏輯混亂,实际空洞。

      别把这些弄混了

      [编辑]

      以下所列出的,一般都不被认为是胡言乱语。请参看Wikipedia:删除守则来确认如何处理此类文字。

      解决方法

      [编辑]

      下面是几个对于胡言乱语内容的处理方法,因情况而异要使用不同方案。

      • 改写
      • 将内容移动到删除页面
      • 将内容移动到对话页
      • 将内容移动到撰写者的对话页
      • 删除文字

      但是如果某些用户认为被操作的文字并不是一文不值,可以在对话页上讨论如何处理。如果某些用户愿意改写这些文字,请留给他们时间进行工作。

      如果一篇文章除了胡言乱语之外什么都没有,你可以:

      參見

      [编辑]
      • Wikipedia:快速刪除的標準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受到破壞,維基娘哭了

        破壞是指以降低维基百科全书质量为目的而故意增删或修改内容的行为,例如故意把正常内容替换成猥亵的、诽谤的、或者其他不相关的内容。“破坏”要是一种故意且有敌意的行为,否则便不是“破坏”行為。任何破坏行为都不能容忍。

        尽管有些对维基百科善意的修改可能被误导或被误会,但它们绝不是破坏。即使是不怀好意的编辑,除非不可辩驳地显露出恶意,否则不算是破坏。舉例,偶爾加入個人意見的行為不算破壞,它只是沒有用,應被移除或修改。

        破坏是违反维基方针的,任何人有权发现处理破坏,如果阁下不能处理破坏,請汇报并寻求他人帮助。

        2002年IBM的研究表明,英文維基百科全書大多數猥褻的或清空頁面的破坏會在五分鐘內被修復[1]。但是,破坏仍然可能影响所有用户,在您編輯一個頁面之前,不妨先查看一下該頁面的歷史,看看是否有漏網的破壞。此外維基百科的流行程度及讀者人數自該項2002年的研究後急速上升,現時無近期資料可確認這「五分鐘」的預期是否不變。

        不是所有破壞都是顯眼的,亦不是所有大量的或有爭議的修改皆是破壞,在確認新數據或資料是否正確,或是善意動機下的錯誤,或是全然的破壞時需小心。

        破坏編輯的所有內容,除了侵犯版權外,授權皆比照CC-by-sa-3.0協議和GFDL協議。

        破坏者級別

        [编辑]

        破坏者的類別分為兩種:

        一般破坏者

        [编辑]
        • 添加一些乱七八糟的广告或无意义条目
        • 仅使用单一或者少量的IP地址
        • 破坏过程是手动的
        • 一些比较无聊的人,一般沒有計劃
        • 辱骂脏话

        超级破坏者

        [编辑]
        • 了解HTTP协议和基本网络编程
        • 利用程序编写的机器人进行破坏
        • 破坏过程是大量的、自动的、电子化手段的
        • 一般有計劃地進行

        破坏类型

        [编辑]

        下面列出維基百科最常見破坏类型。

        清空頁面:
        將已創建好的頁面完全刪除或將部分資料移除(例如[1]),有些人會用一些褻瀆的言語將原來頁面覆蓋(如[2])。
        过度扩充页面:
        加入过多重复的、无意义的内容。(例如[3])。
        广告性破坏:
        在文中持续进行广告或自我宣传。但非为广告目的之编辑内容(如有可靠来源评述的经典广告词或书评等)不在此限。
        机器人破坏:
        指以脚本或者“机器人”來试图破坏或者插入广告的形式修改“众多”(成百上千)的條目、空白,或者商業連結。
        稚氣的破坏:
        在文中加插塗鴉(例如[4])、或把某些內容替換為某些言語(例如[5])。
        无聊破坏:
        用户有时候会创建一些笑话条目(壞笑話bad jokes)或者用看似有道理的无聊东西取代或者扩充原内容(例如Mr. Pelican Shit[6])。
        鬼祟破坏:
        指那些很难被发现的破坏者。发布假消息,竄改数据,细看才能发现的掉包和排版错误(例如[7])。
        引人注目的破坏者:
        加入一些攻击性文章,使用敌意帐号,和将文章改成笑话,引起維基人的關注。(参见Wikipedia:不要人身攻擊
        用戶頁破坏:
        惡意修改或移動他人(特别是管理员)的用戶頁。(参见Wikipedia:不要人身攻擊
        圖片破坏:
        上載有版權的圖片,使用恶意的卡通GIF文档等等。
        模板破坏:
        把上述破壞信息加入模板。
        移動頁面的破坏:
        用一些令人反感或毫無關係的名稱取代原來的頁面名稱,令其他人找不到該頁面;或者采用手工剪贴条目内容方式移动条目(警告用模板:{{subst:Uw-c&pmove}})。事實上,维基百科只容許自動確認用戶移動頁面,而且必須列出移動的原因。無法一般移動的頁面應該至Wikipedia:移動請求申請。
        破坏性重定向:
        將一些頁面重定向至一些令人反感的圖像或頁面,或重定向到一些錯誤的頁面。(例子:Autofellatio redirect vandal[8]
        破坏性連結:
        重寫頁面,使內裡的超連結看起來和原來的一樣,但連結至錯誤的版面,如[9],就像這樣:[[盤尼西林|香港]](看起來它連至香港条目,但事實上却連結至盤尼西林条目。)
        未说明理由擅自加入警告模板:
        未说明理由擅自将警告性模板(诸如{{vfd}}、{{copyvio}}、{{substub}}、{{notchinese}}等)加入页面(如[10]),企图使管理员将这些条目删除。
        移除警告模板:
        將警告性模板(诸如{{vfd}}、{{copyvio}}等)移除,以阻止管理員將有問題的版面及條目修改或者刪除。
        破坏他人留言:
        擅自刪除或修改別人在討論頁中有签名的留言及評語,歪曲其意思。除了含有人身攻擊或侵权的討論留言我們需要將其刪除外,請尊重任何一位維基人在維基百科討論中的意見。
        破坏正式方针:
        对不同意的维基百科正式方针内容不经过讨论直接删除或者改动。但是,对方针正常的文字修改不是破坏。
        侵權性破壞:
        将明知有版权的内容加入维基百科,而违反维基百科版权方针的行为是破坏。但因为用户可能不知道所添加的内容侵权或者不明了维基百科反对侵权的方针,所以只有当用户被告知相关反对侵权方针内容之后仍重复侵权行为才是侵权性破坏。
        编辑摘要破坏:
        在编辑摘要内写入令人反感的内容(如[11])。
        創建新用户破壞:
        用一些令人反感的名字建立新用戶也被視為一種破壞,即使這用戶或許不會被使用,参见:Wikipedia:用户名
        繁简破坏:
        無正當理由下,故意将页面的源代码全部或部分替换成繁(简)体,在收到其他维基人提示后不作出合理的解释并依旧进行手工繁简替换的行为,会被视作破坏。但是,为了修正系統转换错误或繁简混杂造成的链接错误而将相应内容替换成繁(简)体的行为不是破坏。(參見Help:中文维基百科的繁简处理
        请注意:若您的浏览器安装了同文堂等繁简转换软件,请在编辑时将其关闭。
        地區名稱破壞:
        刻意將原有的翻譯名稱、轉換標籤內容進行替換、取代、刪除動作,保留下某地區的名稱,經勸阻無效者,會被視為破壞。經討論取得共識後的操作則不在此限。(參見Help:進階繁簡處理
        持续对其他用户进行不文明行为之破坏:
        维基百科有明确的不要人身攻擊方针,而骚扰其他维基人也是不允许的。
        持續編輯戰或違反回退不過三原則:
        一些用户不能同别人达成共识,甚至不顾其他所有人的反对顽固地进行编辑,在一般情况下这属于编辑争议,并非破坏,请参考Wikipedia:争议的解决。但若用户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或在极端情况下持续进行编辑战,也属于破坏。
        持续干犯其他方针与指引之破坏:
        维基百科有许多现行的方针与指引,这些规范都得到了社群的共识并应该被遵守。如果某一用户不断地违反某项方针或指引,这属于破坏。
        游戏维基规则:
        游戏维基规则是为了反对维基百科政策,而使用维基百科规则。通常这类行为是扰乱性,甚至破坏性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每天回退一个条目的编辑三次,而不违反任何规则以保持“清白”。这样做就是在没有违反维基百科原则的情况下对维基发展进行扰乱(如Special:用户贡献/HistshinSpecial:用户贡献/Naruto239377)。

        哪些不是破坏行为

        [编辑]

        下列事项不属于破坏行为,尽管有时有人这样认为。这些应当被区别对待:

        新用户的试验:
        新用户点击“编辑本页”按钮看是否真的可以编辑页面,于是写入一些东西试验。这不是破坏!与之相反,对这些人要热情鼓励,引导他们至沙盒(例如:使用test模板),使他们能继续练习。
        学习维基的标记语言和格式:
        有些用户需要一段时间学习标记语言和维基内容的格式,在这段时间裡,他们可能进行一些试验。与其将其归入破坏行为,不如给他们一些积极的帮助,并引导他们阅读Wikipedia:如何編輯頁面等帮助文章。
        違反中立的觀點
        我们很多人可能很难理解维基百科这一方针,即使很多维基老手偶尔也会加入不适合中立观点的内容。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被自己的信仰所影響,這方面不算破壞。
        勇敢的编辑
        维基人经常为改进文章而对其做改头换面的编辑,因为维基百科就是这样鼓励我们的。有时候一个人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撰写的内容被彻底删除或改写,或者转移到讨论页,很容易联想到破坏,但这些编辑行为不是破坏。
        不可预料:
        有的人用一种不寻常的编辑方法,也不算是破坏。如果有人擴充速食麵條目,可是在总结裡写“妈妈說吃泡麵是不好的,所以大家也要少吃”之类的,不能看作是古怪的破坏,只是新手。要努力告诉他正确地总结方法,不要全部恢复,不要打击。

        如何認出破壞

        [编辑]

        這裡收集了一些如何認出破壞的提示。一旦你找到它,閱讀Help:如何把頁面恢復到早期版本

        通过监视检查破坏:
        在自己的监视列表中的条目的修改会显示出来并有字节变化记录。如果发现字节数有大幅的减少,那么很可能是遭到了清空破坏。如果发现字节数大幅增加,也应该看一看(可能加入了侵犯版权的内容)。
        被匿名用戶破壞:
        不少破壞均是由沒有帳戶的匿名IP所做的,欲查看在匿名IP所作出的破壞,可使用最近更改頁面內建的隱藏已登入用戶功能,這可分流出一些可疑破壞的修改,由於匿名IP不可點選「小修改」,因此也可使用隱藏小修改的功能,去查找破壞,點選「差異」即可看到新舊文章被修改的地方。
        被新使用者破壞:
        新使用者可疑的破壞用戶貢獻会显示出人们创建的维基条目最近的修改。请不要把故意破坏与不知所措的新手相混淆。
        新建條目的破壞:
        像破壞存在的頁面,使用者常常新建充滿破壞的條目。新页面是一個容易發現破壞的地方。页面大小紧挨着标题,你可显著地发现很小的页面。具有荒谬标题的新页面也容易发现,可能到处都是。参见Wikipedia:检查新页面尝试调整新页面。
        高知名度頁面的破壞:
        一些經常被參觀的頁面是破壞者故意破壞的高危目標。最容易察覺破壞的方法是把這些頁面加入你的監視列表和並且通常檢查他們,要特別留意匿名編輯。
        任何一個頁面從首頁連結很可能成為破壞者的目標。Wikipedia:编辑首页给出了首页上的所有内容模板。检查这些模板可以发现对首页链接的页面进行的修改和有助于发现可能的破坏。
        普通的破壞:
        普通的破壞只是一些等同塗鴉的行為,例如在一個頁面內寫上添加不恰當的內容(例如:樂天愛小慧),把整個頁面的文字刪除,以帶有侮辱性的文字或口號替換,或其它不成熟的惡作劇。
        有些用户点击编辑工具条后直接将页面存档,这样造成的结果通常介于破坏和新手试验之间。比如如下的内容:
        '''粗体文字'''''斜体文字''[[链接标题]]<math>此处插入公式</math>
        可以使用Google搜索相应的文字发现这类错误。
        类似于上述工具条错误,示例图像和媒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检查那些条目中使用了File:Example.jpgFile:Example.ogg可以发现这类错误。
        反复的破坏:
        如果你发现了涂鸦或破坏行为,你可以点击页面顶部的“历史”然后点击破坏者的用户名或IP地址。然后,点击屏幕左边的“用户贡献”,这样你就可以看到该用户所有的编辑历史。也许你会发现这个用户以往进行的破坏行为。

        處理破壞

        [编辑]

        如果您發現破壞,修復它。但修復時請小心複查頁面的編輯紀錄,因為有時候條目會累積數次破壞,有時候用戶不留意破壞而繼續對被破壞的版本進行編輯,也有時候機器人嘗試對被破壞的版本進行修復,但因故而令破壞加劇。因此,回退時請確保您已把條目回復到一個「清潔」的版本。如果您不清楚哪個版本才是最「清潔」的版本,請以您的常理推斷,並於回退後在條目討論頁留言通知其他關心同一條目的維基人協助處理。

        此外,留下警告的訊息在破壞者的討論頁面。如果破坏者在被警告后仍然继续的话,请在Wikipedia:管理员通告板页面通知管理员。管理员可按照封禁方针对其封禁。

        警告模板

        [编辑]

        記得要在警告消息后签名(使用 ~~~~)。

        • {{subst:uw-vandalism1}}
          歡迎蒞臨維基百科。我們歡迎每一位用戶對維基百科作出建設性編輯,惟閣下最近編輯中至少有一項並不具建設性且已被回退或移除。請使用沙盒進行編輯測試,並參閱歡迎頁面以了解更多關於貢獻維基百科的事宜。敬請合作。
        • {{subst:uw-vandalism2}}
          請停止一切無建設性編輯。閣下編輯已對維基百科構成破壞,亦已遭回退。如果您仍需要進行測試,請使用沙盒。敬請合作。
        • {{subst:uw-vandalism3}}
          請停止一切毀損性編輯。如閣下繼續破壞維基百科,閣下將會遭受封禁,暫時不能編輯維基百科。
        • {{subst:uw-vandalism4}}
          此乃最後警告
          如果您再次破壞維基百科,閣下將被禁止編輯維基百科。
        • {{subst:uw-vandalism4im}}
          最後警告
          如閣下再次破壞維基百科,閣下將被禁止編輯維基百科。
        • 也可以加入一个参数来指明被破坏的页面,如{{subst:uw-vandalism1|维基百科}}将显示为:
          歡迎蒞臨維基百科。我們歡迎每一位用戶對維基百科作出建設性編輯,惟閣下最近編輯中至少有一項(如閣下在维基百科中的編輯)並不具建設性且已被回退或移除。請使用沙盒進行編輯測試,並參閱歡迎頁面以了解更多關於貢獻維基百科的事宜。敬請合作。

        各種警告模板參見WP:UTM

        相關頁面

        [编辑]

        參見

        [编辑]
        1. ^ http://researchweb.watson.ibm.com/history/results.htm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在将在世人物的传记内容添加到任何维基百科页面时,編者都应特別謹慎。编者需要对此等资料保持高度的敏感,并须严格地遵循美国的所有适用法律以及我们的所有内容方針,特别是:

        我们必須確保條目的正確性[1],堅持使用高质量的参考文獻。有關在世人物的無來源或少來源的争议内容都應立即移除而无需等待讨论的结果,无论该内容是负面、正面或是未必正确的[2]

        生者传记必须在考虑到主角隐私下谨慎地撰写,因為维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书,而不是小报新闻。我们的职责不是去哗众取宠,也不是成为散播他人八卦消息的主要工具。会否对在世人物造成伤害是进行编辑判断时应考虑到的重要因素。

        本方针不仅适用于生者传记条目,还适用于在其他页面中出现的生者传记内容。在維基百科中添加或恢复内容的人应承担舉證之責,特别是有关在世人物的内容,因此编者应能说明此等内容符合维基百科所有内容方针和指引的原因。

        人物都应假定在世,除非有合理原因说明其已不在人世。據金氏世界紀錄世界最長壽者的年齡為122歲,所以出生於1890年前的人物都可被有把握地假定已死亡。

        根本原因

        [编辑]

        维基百科在全世界范围内是高知名度并被广泛浏览的网站,这意指我们发表有关在世人物的内容会影响到其本人、家人、同事和朋友的生活,因此传记内容必须严格遵循我们的内容方针维基媒体基金会理事会在2009年4月21日特别针对这类条目作出了一项决议,决议全文可见此处

        写作与编辑

        [编辑]
        快捷方式
        WP:BLPSTYLE

        寫作風格

        [编辑]

        生者傳記應以中立和百科全書式的語调負責和謹慎地撰寫,雖說結局主義可用於他類條目,質素欠佳的生者傳記應刪節刪除(参见#移除无来源或少来源的争议内容)。

        此类条目应以不带偏见的方式,记载可靠第二手来源中发表的和主角相关的内容,并在某些情况下记载主角本人发表的关于自身的内容。写作风格应保持中立并实事求是,避免轻描淡写和夸大其词,且不應带有琐事章节

        批评和赞扬

        [编辑]

        如果对主角的批评和赞扬与主角所受到的关注有关,能从可靠的第二手来源中获取,且倘若这段内容不会导致条目比重失调或出现偏袒,则应该表现出对主角的批评和赞扬,应以中立和百科全书式的语调负责及谨慎地表达。须注意不能让某个观点占据不合理的比重,应避免将少数观点表达成多数观点的印象,极少数人的观点在条目中没有容身之处。还应注重条目结构,以确保整体内容大致是中立的,特别是子章节标题应能反映出主角所受关注的重要领域。

        条目内容应从可靠来源中获取,并且应只与条目主角有关。对罗织入罪的主张须保持警惕,留心那些针对在世人物的具有偏见和恶意的内容。如果有人试图推销带有偏见的观点,则应坚持可靠的第三方已出版来源以及与人物关注度相关的明确论证。

        外部链接

        [编辑]

        生者传记条目中的外部链接必须是高质量的,并应以比其他条目更为严格的标准判定。不要链接到那些与本方针精神相悖的网站,也不要链接到不完全符合外部链接指引的网站[3]

        分类

        [编辑]
        快捷方式
        WP:BLPCAT

        分類的名稱不應帶有免責或修飾,因此对于分類必須在條目中清楚寫明使用的原因。每篇條目必须明確指出被歸類於某一分類的事實,而該等事實必须舉出來源

        宗教信仰性倾向的分类只有在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时才能使用:

        1. 主角公开地承认自己的宗教信仰或性倾向。
        2. 根据可靠的已发表来源,主角的宗教信仰或性倾向与主角受关注的活动或公共生活有关。

        在添加会损及人物声誉的分類時應小心行事,例如添加Category:罪犯(或其子分类)分类的前提是事件与人物关注度確有相关、事件已在可靠的第三方来源上发表、主角已被裁定罪名成立且判刑未在上诉中被推翻等。

        图像

        [编辑]

        在世人物的图像不应被断章取义地用来表现该人物的非事實形象,例如在使用被警察逮捕后拍下的脸部照片特别需要注意,其可能会带有逮捕记录以外的其他影射含义。

        来源

        [编辑]

        可靠来源

        [编辑]
        更多資料:维基百科:诽谤

        关于在世人物的内容必须非常谨慎地引用来源,如果缺乏可靠的第三方来源,其中就可能会含有原创研究不可查证的表述,并可能导致诽谤性的断言。只在可疑来源或可疑度高来源中出现的內容,不应在關聯在世人物的頁面被使用,不能出现在“扩展阅读”、“外部链接”或条目中的任何章节中(见上方描述)。

        避免重复八卦闲言,在編輯前先问问你自己:来源是否可靠、内容是否被真实地表述;假使内容真实,它是否与该主角的百科全书文章相关。当可靠度低的印刷出版物作出无事实依据的怀疑时,他们通常会使用模棱两可的语句,并将之归结到匿名的来源。留意这点,如果出版物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故事,我们为什么要相信?

        提防“循环论证”式的内容,所谓“循环论证”是指维基百科条目中的无来源或推测性的论点被公认为可靠的报刊或其他媒体的报道选用(无论其是否提及来自维基百科),而维基百科条目又使用这些来源来支持以前的推测性论点。

        移除无来源或少来源的争议性内容

        [编辑]
        快捷方式
        WP:GRAPEVINE

        应移除受善意编者反对或对来源作出推测性解释的任何无来源之内容,倚赖于自行出版来源(生者传记主角的作品不在此列,详见下文)或倚赖之来源不符合可供查證方针规定的内容亦应被移除。

        回退不过三原则不适用于此等移除操作,當发现自己身处和在世人物的潜在诽谤信息相关的编辑战时,编者应在討論頁上报告并寻求管理员的决定。管理员可以强制移除此等内容并实施页面保护和用户封禁,即便他们本人曾经参与过该条目的编辑。重新加入该内容的编者可被警告和封禁,参见封禁方针禁止毀謗

        若生者传记条目没有来源且语调负面,并且没有中立的版本可供回退的話,管理员可不经讨论直接删除此类条目(详见快速删除的标准G12条)。

        自行出版来源

        [编辑]

        决不要将自行出版的书籍、杂志、网站、网络论坛网志(即Blog,又称博客或部落格)、微博客(如twitter)作为和在世人物有关的资料来源,除非此等来源由传记条目的主角写作、发表或出版(见下方),此处所谓之“自行出版的网志”包括个人与集体的网志。一些报纸将自己主办的交互栏目称作网志,假若这些栏目的作者是专业人士,且这样的网志受到了报社完善的编辑管理,则可以作为来源使用。如果报纸在发表某位专家的观点时,却又声明不对此观点负责,那么引用部分的作者也应被明确提及,例如:“张三认为……”,而由读者或網友留下的贴文绝不可作为来源使用[4]

        使用主角自行出版的来源

        [编辑]
        主页面:WP:SELFPUB

        只有由主角撰写的自行出版物才能用于他们本人的生者传记,主角可能会透过印刷書籍、个人网站或网址来提供关于他们自身的内容。如果它們符合以下條件,則由主角自行出版的資料便可加到條目中。

        1. 没有过度的自我宣扬
        2. 不包括针对第三方的主张
        3. 不包括与主题无直接关联事件的主张
        4. 来源内容的真实性未受到合理的质疑
        5. 不是文章主要的来源

        由可靠第三方出版社出版的主角自传不受上述条件限制,此等自传并非自行出版,应被视为可靠来源

        处理条目主角所作的编辑

        [编辑]
        快捷方式
        WP:BLPEDIT

        有时,条目的主角会亲自或通过代理人来参与条目的编写,尽管維基百科不鼓勵人們撰寫關於他們自己的内容,但当条目主角自行移除无来源或少来源的资料时,我们应当保持容忍。当匿名编者清空生者傳記条目的全部或部份內容时,应牢记这可能是条目主角移除具存疑性内容的動作。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此等编辑则不应被视作破坏。我们反而应该欢迎并邀请该编者来解释他/她对条目的看法,我们应当宽待那些试图移除在他们眼中為不实或不公正内容的传记主角们。

        對於那些已擁有或可能会有關於其本人條目的人來說,他们会试图去改正他们自身条目中有问题的内容,尤其是当条目里充斥着错误或极度负面的信息,这可能会导致相当不理智、有失尊严的行为。对此等落入圈套的用户进行强烈的批评会违反不要伤害新手的规定,我们更应当将此种现象视为新手的错误。

        其他考量

        [编辑]

        有利于保护隐私的推定

        [编辑]

        维基百科条目上有关在世人物的内容会影响到其本人的生活,所以维基百科编者在处理此类条目时,应负责任地去考量其行为所带来的法律和道德影响。哗众取宠不是维基百科的目的,维基百科也不应成为散播他人八卦消息的主要工具。生者传记必须在考虑到主角隐私下谨慎地撰写。

        在编写只因一两次事件而受关注的人物之传记时,即使其引注的来源充足可靠,将各种细节鉅細靡遺地收录到文中会产生问题。最好的情况是产生一篇非百科条目;最坏的情况则会严重违反中立方针。如果此类条目受到质疑,就应缩减回来源完整、中立且切题的版本

        有些人物是因为成为他人行为的受害者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处理他们的条目时,应把此等考量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维基百科编者决不能有意或以其他方式去參與和延长此等加害。

        知名的公眾人物

        [编辑]
        快捷方式
        WP:WELLKNOWN

        對於知名的公眾人物,應使用大量可靠的第三方出版来源来获取内容,維基百科的傳記条目只應根據此類來源所述而撰寫。如果某一指控或事件是值得注意、切题并受到已发表可靠来源充分記錄的,就可納入條目当中,即使是負面資訊且主角不愿意让人们提及。但如果可靠的第三方來源並未記錄,则不应加入条目中。

        • 例一
        某男与某女有过一场糟糕的离婚。

        它对条目是否重要,是否曾经由第三方可靠来源发表过?若非,則請省略它,或忠于事实地表述为:“某男和某女已离婚。”

        • 例二
        某政治人物被指控有婚外情,尽管當事人否認,但《紐約時報》刊登了該指控,并且已成为公眾醜聞。

        此等申述可被納入傳記之中,同时应列明《紐約時報》作為來源。

        参见:维基百科:可供查证

        從第一手來源获得的資料應極其小心地使用,例如包含有個人詳細資料的公共档案(諸如出生日期、居所價格、交通罚单、車輛登記以及家庭和工作地址)或庭审记录,以及其他公共档案或法院记录皆不能使用,除非已有可靠的第二手来源曾经引用过。若第一手材料是经由第二手可靠来源首次发表,则在遵守非原创研究方针的前提下,或許可以作为补充第二手来源的公开记录。

        相对不知名的人物

        [编辑]
        快捷方式
        WP:NPF

        維基百科也包含有另外一些人的傳記作为条目的主角,他们有着足够的关注度,但卻又并非人尽皆知。在此种情况下,編輯者應有所克制,只应写入与主角关注度相关的資料,同时忽略掉与主角关注度无关的信息。一般不應採用来自第三方第一手来源的资料,除非是经由可靠的第二手来源首次发表,而使用由主角发表的资料时应小心慎重(参见使用主角自行出版的来源)。

        可能对人物的声誉造成不利影响的资料应特别仔细地对待,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中,就算是重复「他人的诽谤性声明」也是非法的,对非公众人物亦有特殊的保护。任何此类可能对非公共人物造成潜在损害的信息,如若能被多方高可靠度的来源证实,则当且仅当下列条件被满足时方可引用:

        1. 該具體指控与主角关注度相关
        2. 维基百科条目阐明了是某来源作出某具体“指控”
        3. 维基百科条目没有对其中的真相采取立场

        只因一次事件而受关注的人物条目

        [编辑]
        快捷方式
        WP:ONEEVENT
        WP:1E
        WP:BLP1E

        维基百科不是新闻报纸,某人曾经出现在新闻中本身并不意味着此人就可以成为一篇百科全书条目的主角。某人虽曾被维基百科中关于较大主题的条目提及,但在实质上他的生活仍然保持低调,我们应当避免为此类人物撰写条目。

        如果可靠来源只在特定事件的语境中提及该人物,而且假若该人物在被报道后仍然保持低调或基本保持低调,那么为其撰写一篇独立的传记是缺乏理据的。边缘关注度人物的传记会让特定事件拥有过大的比重,并可能会违背我们的中立观点方针。在此种情况下,将有关信息合并入事件条目,并将该人物的姓名重定向到事件条目通常是更好的做法。

        倘若事件有着重大的影响,且该人物在事件中的角色举足轻重,那么则可能可以为此人创建独立条目。在充分记录的事件中备受关注的人物,譬如行刺美國總統雷根约翰·欣克利则适用此情况,事件或人物的重要性应使用可靠第二手来源中持续报道的程度来表明。

        个人资料的隐私

        [编辑]

        倘若知名人士的出生日期符合以下条件,维基百科则可收录之:

        1. 曾在提及该人物的一个或多个可靠来源中发表过,并可合理推测当事人并未反对过此等公开。
        2. 在其他情况下,应曾被广泛地报道过。

        在处理所受关注较少的人物条目时,我们应保持谨慎。随着身份盗窃的行为日益猖狂,人们也会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日信息,将其视为隐私。当对主角的关注度抱有怀疑,或者主角不愿意将其生日公诸于众时,我们應保持谨慎,只列出其出生年份。本着同样的精神,维基百科的条目同样也不应包含在世人物的住址、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或其他联系方式,但一般则允许提供由主角自行维护网站的链接。

        姓名隐私

        [编辑]

        在条目中添加在世非公共人物(例如传记主角家人)的姓名时,应仔细考虑其是否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满足下列情况,我们应假定不能使用他们的姓名,即使这些姓名已曾被媒体提及。

        1. 他们本身未達维基百科条目的关注度,例如以下原因:
          • 他们仅因为与备受关注的人物有关,才在第三方已发表来源中被提及姓名。
          • 只有少量的第三方已发表来源提到过他们的姓名。
          • 尽管第三方已发表来源曾广泛提及他们的姓名,但这些来源对他们的介绍都只有寥寥数语,如轻微事故、刑事犯罪和突发公共事件。
        2. 他们与条目的主题并无直接关联。
        3. 未满18岁,由此应在隐私方面受到进一步的保护,以防遭到侵害。
        案例
        • 《八卦杂志》报道说,演员李某和他的妻子曾氏有一个三岁大的女儿,大名叫做傻蛋。尽管这个名字具有娱乐性,但并不能使这孩子因其自身原因而备受关注。她出现在媒体上的原因仅是由于她与演员李某相关且其名字具新奇性,名字出现在一家或多家名流杂志、报纸或网站上的原因有可能是个人炒作,无法说明其本人备受关注,因此她的名字并不应该出现在李某的条目中。
        • 演员李某已同意某个鼓吹對海洛因成瘾者處严厉刑罚的运动使用他姓名,而报纸报道说他已成年的儿子却因持有海洛因而被逮捕。尽管这一公开的指控具有讽刺意味,但由于他的儿子并不能因其自身原因而备受关注,因此其子的隐私仍应受到保护。
        • 随着李某的儿子遭到逮捕,李某公开宣布放弃他此前的立场,转而支持对海洛因成瘾者的治疗。那么其子遭到逮捕的事件就可以写进李某的条目中,但他的儿子仍然不是凭借其自身原因而备受关注,所以条目中仍不应提及其子姓名,即便该名此前已被媒体广泛报道。

        在姓名被节录时,我们鼓励编者在条目讨论页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对婚姻状况的说明

        [编辑]

        在生者传记中,类似于结婚、离婚和合法分居的事件,或是结婚、离婚和合法分居的意图已在多家可靠来源中广为报道而可供查证,那么主角的未婚配偶、配偶或前配偶的姓名并不属于隐私,除非有法院判决要求不得透露当事人的姓名。

        法人团体

        [编辑]

        在某些国家,公司、单位及其他团体被视作法人,但本方针并不适用于法人团体。

        维护生者传记条目

        [编辑]

        维基百科囊括了万余条在世人物的条目,均为广泛知名和有些許知名度的人物。无论是从法律还是道德的立场來看,我们都应为消除这些条目中的诽谤和其他不良信息作出坚决的努力。從另一方面,维基百科的声誉和中立亦不能就此作出妥协,不能在条目中表现出对主角有利的偏见,不能囊括哪些关注度不足的自我宣传者的条目,不能仅因为主角反对就移除条目中合适且来源充足的信息。

        若可能的話,應把条目按照中立性和高品质的标准施以改善是首选的做法。在必要时,应移除条目中的可疑内容,直至来源质量、表述中立性以及整体相关的问题均被讨论和解决。在受到质疑时,生者传记条目应缩减回具有高质量来源、中立且切题的版本。同时,在许多情况下,为了强制执行生者传记的方针,还需适当地使用诸如页面保护删除等管理工具。在极端的情况下,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会对违反生者传记方针的问题采取行动

        半保护和全保护

        [编辑]

        管理员怀疑生者传记条目遭到恶意或偏见性的编辑,或认为违反方针的内容会被再次添加,则可对条目实施全保护或半保护。但是在中长期後,通常更需要借助编者的参与来让条目符合本方针的规定,因此在总体上仍应开放条目的编辑权限。

        删除

        [编辑]
        快捷方式
        WP:BLPDEL

        不符合本方针的生者传记内容应被改善和纠正,如果无法做到这点,那么就应移除这样的内容。如果整篇条目在整体上质量低劣,其主要包含的争议内容都是无来源或少来源的,那么就有必要首先删除整篇条目,然后再进行讨论。

        通常情况下,删除条目应是最后诉诸的手段。如果争议是围绕着某篇条目的存废展开,例如对关注度的质疑或同样的主题曾被请求删除,那么就应经过存废讨论作出表決而不是快速删除條目,除非在条目包含有无来源的负面资料或被非中立地撰写的情況。不能被迅速地加以重写或恢复到可接受的版本时,才应该快速删除部分或整篇条目以達規範標準。

        执行删除的管理员应作好准备向他人解释该操作的原因,并在内容涉及敏感信息时通过电子邮件告知。反对删除的人应谨记,执行删除的管理员可能是注意到了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异议可在存废复核请求处提出,但应避免针对在世人物个人敏感资料的持久公开讨论,特别当这些资料是负面信息时。此番争论可在讨论结束后被礼貌性地消隐

        在删除生者传记条目后,管理员可以禁止条目的再次创建

        删除针对其他编者的评论

        [编辑]

        用于正当的维基百科管理和讨论目的之页面,譬如用户自己的用户页、解决争议的页面、项目与社群页面,以及用户之间的评论,经常会包含有编者针对其他编者的观点和意见。尽管本方针亦适用于此点,但删除并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常见方法,我们应允许为社群处理此类编辑问题留有余地。对于针对其他编者的攻击性评论,参见维基百科:不要人身攻击

        删除后

        [编辑]

        在删除了生者传记条目后,可考虑将可接受和非冒犯性的内容合并到其他相关条目中。须注意必须按照CC-BY-SA 3.0协议注明内容的有关信息,进一步的说明請参见帮助:合并#如何合并页面

        恢复已删除内容

        [编辑]

        为了确保有关在世人物的信息始终符合维基百科的方针(高质量的可靠来源、高度中立性),希望保留、恢复或还原争议内容的人应承担举证之责。添加或恢复此类内容的编者必须确保相关的内容符合所有的维基百科内容方针和指引,而不仅是在来源上尋求可供查证。

        如果要将内容恢复到未作出重大更改的状态,则必须首先取得共识,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须与执行删除的管理员讨论该争议性的删除。如果已对内容进行了重大的修改或重写以解决问题,那么可对其进行讨论或将其添加到相关条目中,具体做法還应逐案分析和处理。用户可能会在其用户名字空间下撰写条目的草案,并在存廢請求的頁面寻求讨论。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某段内容出现争议,在没有进行讨论和寻求共识前,不得将其加回原文。

        对删除讨论的礼貌消隐

        [编辑]

        如果生者传记条目是通过页面存废讨论删除,相关的讨论以及后来的存废复核讨论都可能被礼貌地消隐,或者被移除不适当的评论[5]

        封禁

        [编辑]

        重复於在世人物條目添加无来源或来源不足之争议资料的编者可能会因其扰乱行为而受到封禁,进一步的说明详见封禁方针

        模板

        [编辑]

        本方针适用于条目中的所有在世人物,而不仅针对条目的主角。在生者传记条目和提及了在世人物之条目的讨论页可加上{{Blp}}模板以向编者、读者乃至条目主角提醒,该篇条目应须遵守本方针。

        对于其编辑行为违反了本方针的编者,你可以在他们的用户页使用下列模板予以提示、警告:

        需要关注的生者传记条目可使用{{BLP dispute}},需要更佳来源的生者传记条目可使用{{BLP sources}},没有任何来源的生者传记条目可使用{{BLP unsourced}}。

        非条目名字空间

        [编辑]
        讨论页

        讨论页用于讨论条目内容,无来源或少来源且无关或无助于条目内容的争议资料都应被删除,特别严重的问题(如电话号码、诽谤中伤等)可被永久移除。新的资料通常应被讨论,以在相关性和来源方面达成共识。对于针对生者传记重复发表的可疑主张,若未能提供新的证据,则当依照先前达成的共识直接删除。

        用户页

        对于讨论页的规定同样适用于用户页,唯一的例外是用户按照惯例可以在他们的用户名字空间中,发表任何未提供来源的主张。然而所有的用户页都应遵守基本規範用戶頁的规定,不得用作广告宣傳等违反规定之目的,且不可以貼上他人資訊或冒充他人。

        项目名字空间

        在项目名字空间中,可以讨论一些和用户相关的信息,并需要对其作出管理决策,这些讨论对所有人都是可见的。维基百科的用户名经常会与维基百科以外的身份相关,而一些负面评论可能会给维基百科带来麻烦甚至是法律问题。如果此类信息能被审慎和仔细地管理,并在边界情况下被创造性地对待,那么这对该身份背后的个人与维基百科自身都是有利的。如果对项目名字空间发表针对在世人物的某主张存有争议時,公正的协商固然十分重要,但应留意不能将该主张重複发表以寻求意见。若有必要,可考虑使用电子邮件或维基百科以外的交流方式,與其他编者和管理员讨论相关的问题。

        图像

        图像的上传与展示同样应遵守本方针,不适合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内容同样不适合以图像形式存在。

        关于未成年人的信息

        我们不鼓励未成年人公开可能确认其身份的个人信息,即便是在其用户页上公开。

        关于已逝者的条目

        [编辑]

        尽管本方针专门适用于生者,但有关离世人物的资料仍必须符合维基百科的其他方针和指引,須迅速清除有问题的内容是正确的行為。添加或恢复任何内容的编者始终都应承担举证之责,这不仅适用于来源的可查证性,还适用于所有的内容方针和指引。

        关于您本人的条目

        [编辑]
        快捷方式
        WP:BIOSELF
        WP:BLPSELF

        如果您对於與自己有关的条目有所质疑,请参见英文版維基的相關規範,其中给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并提供了联系方式以及对相关重要信息的建议。

        1. 维基百科有其编辑标准和方针,通常会有助于您直接解决问题。如果您对这里不熟悉,有许多用户愿意帮助您,还有许多实用的处理流程和支持手段。但您需要了解它们的存在,并知晓其中的内容或熟悉如何找到它们。
        2. 维基百科在行为和礼貌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由于维基百科几乎完全由志愿者运作,不礼貌的行为哪怕有其合理性也不会造成任何有效的影响力,甚至反而会导致封禁,请努力避免向该方向发展。和寻求帮助相比,不礼貌的行为是无效的手段。
        3. 非常明显的错误可被迅速的修复,您也可以直接修复它。但除此之外,对于有争议的内容,应该了解到一些基本方法来让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容易。
        4. 某些事是您有权期望的,但也有一些是无法期待,理解这点非常重要。

        维基媒体基金会的联系方式

        [编辑]

        要联系维基媒体基金会,请参见此处的详细说明。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英文)吉米·威爾士簡報時的演講,Wikimania,2006年8月
        2. ^ (英文)吉米·威爾士.“WikiEN-l 零信息胜过错误或不实的信息”,2006年5月16日和2006年5月19日
        3. ^ 注意如果外部链接与本方针或其他方针不一致,则以方针为准。
        4. ^ 取自Wikipedia:V#_note-4,对原文略有改动
        5. ^ “……与此同时,我认为大部分针对在世人物或活跃公司的页面删除讨论都应被(最小程度地)礼貌地消隐,这应成为标准程序;同时还要删除其中的所有不当评论。这不是当前的方针,但当前的方针的确允许我们删除会对他人造成潜在伤害的内容。”(原文:“...In the meantime, it is my position that MOST AfD pages for living persons or active companies should be courtesy blanked (at a minimum) as a standard process, and deleted in all cases where there was inappropriate commentary. This is not the current policy, but current policy does allow for deletions of material which is potentially hurtful to people.”) --吉米·威尔士 2006年11月13日 01:42 (UTC)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命名常規,是关于如何命名一个页面的指导方针,本頁面雖然是方針、是所有维基百科用户應遵從的標準,但畢竟只是整理了過去編者约定俗成的常規,并非絕對。随着维基百科的逐渐发展变化,有些一度有意义的常规可能已经过时,某些特定常規可能明显不再合适。無論如何,当你對條目命名犹豫不决的时候,請參考命名常规所倡議的標準,总的来说,所有条目命名都应当首先使用大多数中文用户最容易理解、最不容易混淆的文字,同时尽量确保其他人可以简单且符合常识地链接到这些条目,除了要遵守命名约定之外,还应当遵守链接约定。在命名和链接时遵循一致的约定可以将链接引到正确的地方。

        若當條目標題(名稱)存在命名爭議時,應在該條目的討論頁中加入{{命名}}模板來提醒用戶,應先進行討論來取得共識後,再考量是否維持原狀或更名移動)至最適合的標題。

        一般性的惯例

        [编辑]

    使用中文

    [编辑]

    惯例: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译在中文中更加常用,请使用中文来对条目进行命名,并将外文原文附在条目的首行。

    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称

    [编辑]

    惯例:尽量使用人、物或事项的最常见的名称,但是不要和其他的人或物的名称混淆。如果存在同名事物,可以使用消歧义页面。

    必须精准简练

    [编辑]

    惯例:请不要在一个页面上使用一个繁复或容易混淆的标题,即使那个标题没有其他的含义。

    参看:Wikipedia:消除歧义

    使用全称

    [编辑]

    惯例:请尽量不要使用简称或缩写来命名条目。除非这个名称只有它使用或者这个名称大部分人都知道。尽量避免使用中文或外文缩写,除非该缩写已经被公认为专有名词,例如“苏联”、“IBM”等。

    缩略词不应带点,如“MAME”不应写成“M.A.M.E”。

    不要使用条目的名称来表示条目的层次

    [编辑]

    惯例:比如“中国历史”既可属于“中国”,又可属于“历史”,所以不要使用“中国/历史”这种方式命名页面(这种方式叫做子页面,以前曾经在条目中采用过,现在已经不在条目中使用了,不过可以在用户和讨论页使用)。使用“中国历史”即可。

    括号的使用

    [编辑]

    请使用半角括号“(”“)”作为标题中的括号,括号前有一个半角空格。如:Wikipedia:命名常规 (大写)

    對於全角括號的使用仍有待达成共識。

    连接号的使用

    [编辑]

    连接号即连字符。中文维基百科允许两种连接号的使用,一种是全角连字符“-”(Unicode:FF0D),另一种是半角连字符“-”(Unicode:002D)。

    • 全角连字符“-”主要用于中文、日期或时间的连接,如“上海-台北”、“1999年2月3日-2005年7月6日”等。此处的一个例外是外文人名,将在半角连字符处说明。
    • 半角连字符“-”主要用于外文、阿拉伯数字以及外文人名的连接。比如“UTF-8”、“ISBN 7-100-01777-7”、“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等。

    有关先前对连接号方面的讨论,详见Wikipedia:投票/格式手册中关于连字号的规定

    特殊符号

    [编辑]

    惯例:一些特殊符号不能使用,或者使用后会出现问题。例如你不能使用半角的直管符号(|),和的符号(&),花括号({ }),方括号([ ]),井号(#)作为条目的名称。請考慮是否可以不使用這些符號,如果一定要使用,請改用全形符號,並在条目顶端加入{{DISPLAYTITLE:正确的标题}}。如果还是不能正常显示,可使用{{Wrongtitle}}模板加以說明。

    长度限制

    [编辑]

    标题长度有限制。255字节换算成UTF-8 (一个常用汉字的UTF-8需要占用2个字节),则为255除以2,等于127个汉字或更少。

    名从主人

    [编辑]

    惯例:如果一个条目所描述的主体事物,它的拥有者或代表者的官方中文资料里有出现到该事物的中文名称的,一般使用该中文名称。

    • 适合使用“名从主人”原则来命名的情况有哪些?
    1. 机构、组织、公司等,如果该机构、组织、公司或其上级机构、组织、公司的官方中文资料中有提供中文名称的,以该中文名称来命名,如东南亚国家联盟微软
    2. 品牌、商标、产品、赛事、奖项等,如果拥有这些事物的机构、组织、公司或个人的官方中文资料中有提供中文名称的,以该中文名称来命名,如百事可乐
    3. 国家、地方等,如果代表该国或该地的政府或其上级政府的官方中文资料中有提供中文名称的,以该中文名称来命名,如首尔
    4. 人物,如果其个人发表的作品,或其认可的中文官方资料中出现有他本人的中文姓名或译名的,以该中文姓名或译名来命名,如陆克文
    • 在命名时“名从主人”原则仅起参考作用的情况有哪些?
    1. 人物,其所工作或隶属的机构、组织、公司的中文资料中出现他的中文姓名或译名的,“名从主人”原则仅起参考作用。
    2. 一个事物,它的拥有者或代表者的日文、越南文、韩文等中文之外的文字资料出现该事物的日文汉字、越南文汉字和韩文汉字等专有的名称,“名从主人”原则仅起参考作用,如“阿倍仲麿”等。其中的日文汉字的翻译原则请参见Wikipedia:汉字文化圈语言专有名词的中译规则Wikipedia:日语专有名词的中译原则;惟該原則並未達成共識。

    使用其他语言时

    [编辑]

    如果一个事物还没有中文名称,必须使用英文等其他语言时,在创建页面的时候,需要遵守下面的规则。

    第二个和以后的字母用小写

    [编辑]

    惯例:除非是一些专有名词(比如姓名)或者其他总是大写的词,否则第二个字母以后的字母或单词请用小写。
    解释和细节:见命名常规 (大写)

    使用单数

    [编辑]

    惯例:除非总是使用复数的名词,否则要用单数。

    重定向形容词到名词

    [编辑]

    惯例:形容词应该重定向到名词。

    具體命名

    [编辑]

    交通工具名称

    [编辑]

    请使用最常见且不混淆的名称,在可以辨识,没有歧义的前提下,遵循百科条目名称的简洁性原则,不用加暱稱。最后加入「号」字及航行器名称,例如「小鹰号航空母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等。

    公司行號

    [编辑]
    快捷方式
    WP:NAME#COMPANY

    慣例:一般情況下條目名稱不附加公司的法律狀態(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控股公司),像是“微软”與“沃尔玛”。請注意「公司」、「國際」、「集團」、「工業」與任何類似字樣都不是法律狀態,當商務往來時才需要完整敘述。

    但當有消歧義的需要出現,仍可考慮加上「公司」字樣以做出區別,例子:“大同公司”、“電視廣播有限公司”、“Key (公司)”、“Google公司”。

    参见:Wikipedia:格式手冊 (商標)

    历史名称及人名

    [编辑]

    中国歷代君主

    [编辑]

    中国歷代君主条目的命名常规暂定为下:

    年份

    [编辑]

    使用年份时应当在年份后加上“年”字,避免与其他数字混淆。公元前应该在年份前加“前”字。例如“386年”和“前386年”,“10月1日”和“10月10日”,而不是简单的“386”,“前386”。

    语言(包括编程语言和普通语言)

    [编辑]

    惯例:所有会和其他条目重名的编程语言,都应当在后面加上“语言”,如“C语言”、“J语言”。而其他编程语言,如“VBScript”和“JavaScript”,就不必使用“语言”。

    而普通的语言则直接使用最常见的名称,例如“汉语”、“英语”、“法语”或“日语”。

    地名

    [编辑]

    直接使用原名,当存在命名冲突时在最后注明国家,例如“伦敦 (英国)”和“伦敦 (加拿大)”等。(请注意在条目名称之后为一个半角空格和一对半角括号

    地名方面,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惯例俗成的译名,例如Cambridge, UK译为剑桥,而Cambridge, USA译为坎布里奇

    中国大陆的行政区条目的命名需要加上“省”、“市”、“县”等,以全称来命名,如“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深圳市”、“阳朔县”、“焉耆回族自治县”、“海淀区”等,而避免用“内蒙古”、“山东”、“深圳”、“阳朔”、“焉耆”、“海淀”等来命名。

    非中文人名

    [编辑]

    一般使用最常用且不和其他人混淆的中文译名,然后重定向其他译名到该译名。同时请在译名表中列出不同的中文译名。

    注意如果要使用名字间隔号,请用“·”(&#183;)而不是“.”(&#65294;)“‧”(&#8231;)“•”(&#8226;)“・”(&#65381;)。(參閱:間隔號的輸入方法

    对于各地对同一外语名称有不同的译法,请参看以下#各地汉语差异部份。

    书名号

    [编辑]

    现在的做法条目名称都是不带书名号,便于内部链接。在条目内部书名号正常使用。

    化学反应

    [编辑]

    可以搜索到化学反应的中文名称时,使用中文。如果科学家的名字本身有中文译名,但反应尚未有中文译名,也可以以科学家的中文译名合理推断出反应的中文名称。如果连科学家的名字也没有中文译名,则使用英文。

    ACG(日本動漫、遊戲)作品

    [编辑]

    由於ACG(日本動漫、遊戲)系條目主要以日語作品佔大多數,而维基條目通常應以中文命名,惟由于此类作品往往不只有一個中文譯名,故條目標題對作品的譯名應使用優先次序最高的譯名。一般而言若有官方譯名(原作者、其他持有原作品版權的公司、組織或其法定分支機構所訂定及公佈的中文譯名)且该译名經常被使用則優先作为條目名,详细情况请參見维基百科:命名常規 (日本動漫遊戲條目)的規則。

    各地汉语差异

    [编辑]

    维基百科是一个国际计划,它的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区汉语使用者由于语言实践的不同,在某些条目的命名上会出现差异。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则是尊重并且包容各地的文化差异。我们确立如下规则:

    • 遵守上面的一般惯例和大家就命名问题达成的其他共识。
    • 包容的规则:凡是因各地文化差异而导致命名有差异的条目,我们要在条目正文里说明各地的命名,然后我们采用重定向的方式把所有的命名方式都包括进来。
    • 时间优先的规则:我们选择条目第一个重要版本采用的命名方式作为条目的主要命名方式,其他命名都重定向到这个主要命名上来。

    说明:条目的第一个重要版本是指第一个对条目内容有实际贡献的版本,非常短的“小小作品”不在此列。

    命名冲突

    [编辑]
    • 当运用“名从主人”、“时间优先”和“常用名称”三原则进行命名而有冲突时,应当遵循以下惯例:
      1. 当一个事物的名称符合“名从主人”的命名原则,且在全部的中文使用地区皆为常用名称时,应当使用该名称。
      2. 当一个事物的名称符合“名从主人”的命名原则,但只在某一个或多个中文使用地区为常用,而在其它的中文使用地区并不常用时,应当使用符合“名从主人”命名原则确立的名称,而不应当继续使用“时间优先”命名原则确立的首个常用名称。
      3. 当一个事物的名称符合“名从主人”的命名原则,但在全部的中文使用地区皆不常用时,应当继续使用“时间优先”命名原则确立的首个常用名称,而不应当使用符合“名从主人”命名原则的名称。
      4. 当一个事物的名称不符合「名從主人」的命名原则時,可以用其它命名規則代替。
    • 根据之前的社群投票共识
      • 如果:
        1. 发生由于现有的命名原则不足造成的移动战
        2. 目前不能通过解释、调解、讨论命名方针达成共识。
      • 则:
        1. 使用條目符合命名方針最初使用名稱(即將條目名稱恢復為爭議發生或移動戰之前的狀況)。
        2. 在共识產生之前,作為該條目的名稱。

    命名常规一览

    [编辑]

    Special:PrefixIndex/Wikipedia:命名常规 Special:PrefixIndex/Wikipedia:命名常規

    参阅

    [编辑]
请注意:这不是一个正式的版权声明,这只是一个提示。

如果你要上传一幅图像,请确保这幅图像是你自己的,或者它是来自公共领域的,或者图像持有人同意在GFDL下发布。永远要在图像描述页中注明图像的版权状况,这可以使用图像版权标志,并且给出有关图像来源的更详细的信息。如果图像是你自己创建的,请在图像描述页注明作者和创建日期,例如这幅图像由XXX(就是你自己)在XXX年x月x日创作

如果文件受版权保护,但因为属于合理使用,或获得原创者授权使用,请在描述页中注明(参见下文)。

在美国的版权法中,所有在1923年1月1日以前出版的图像,现在都属于公众域,但这不适用于在1923年以前制作的并在1923年及其以后出版的图像。1923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并且这个时间不会前推到2019年。这个特殊性是因为维基百科的页面包含有其他语言,而他的服务器位于美国。无论如何,维基百科的交互性,GFDL,以及国际法方面仍在讨论之中。

您可以在公有领域图像资源中找到大量的公众域的图像。

普通的维基人没有耐心去检查每个图像是否侵犯了版权。但是如果您非常怀疑一个图像侵犯了版权(例如在图像描述页上没有相关的版权信息,并且你在其他有版权声明的地方看到过他),那么你可以提出删除。

参看:

理论基础

[编辑]

“但是为什么?”我们听到了您的疑问。以下是为什么需要注明图片的版权:

  1. 在一个国家内属于“合理使用”的图片,在另一个国家可能不属于合理使用的范围。清楚地注明图片的版权可以让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在使用维基百科时自行决定是否使用某一受版权保护的材料;
  2. 制作好的图片要比创作好的文章更困难,所以因使用图片不当而违反著作权法的可能性也就更高。因此我们在图片的使用上必须非常谨慎,特别是当维基百科准备发布正式的出版物或CD-ROM时;
  3. 改写一篇侵犯版权的文章很容易,修改一幅侵犯版权的图片却十分困难(虽然还是可能的);
  4. 当我们(合法地)使用了外部的资料时,注明资料来源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如果我们注明了资料的作者,或许可能使我们更容易取得授权(而一些授权本来就要求注明作者)。

编辑图像

[编辑]

維基百科提供上传功能是为了让作者能够在文章中利用图像及声音来帮助介绍相关主题。请不要只因为有趣而上传图片,也不要因为某篇文章有可能用到某一文件而上传它。只有在真正需要时才上传。

注意:上传图像的功能只有已登录的自動確認用户才可以使用。并且图像必须从你的计算机上上传。

使用上传文件链接上传图片,在文件名处填入上传图像在计算机上的路径,也可以使用“浏览”按钮查找。在“简述”中填入图像的描述。

如果你编辑了一幅已经上传的图像,请使用上传文件,并且确保你要上传的文件和你要替换的文件同名。

将图像转换为其他的文件格式意味着改变了文件名,因此新的图像将会有一个新的图像描述页。

删除图像

[编辑]

同样,在他人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文件也有可能被删除。其实只有管理员才能删除图像。

  1. 发消息给上传图像的人,告诉他你的意见。
  2. 把它从所有使用该图像的文章中移除,把它变成孤立的图像。
  3. 在图像描述页添加一个通告
  4. 一般来说,图像可能会在一周之后才删除,参看Wikipedia:删除守则

添加好的说明

[编辑]

每一个上传的图像都有一个描述页,用来说明图像的相关信息。您至少应该加入一个简短的说明,特别是该图像的出处(甚至可以包括一个到该文件的链接),以及该图像的版权归属情况。即使您不清除图像的原出处,您也应当加入您在什么地方找到该图像。请使用大多数维基人都看得懂的语言来说明(中文维基,当然应该用中文啦!)。不要在图像的描述页中使用该图像,这将会引起混乱。

使用具有说明性的文件名稱也非常有帮助。例如“Africa.png”并不能说明任何事,并且还有可能与其他文件名冲突,一个更好的文件名应当是“Africa_map_2002.png”。但是不要使用任何特殊字符或空格以及过长的文件名,这样会让部分用户无法下载图像。也不要使用中文文件名。请注意区分大小写,Africa.png和Africa.PNG是不一样的。我们推荐使用小写字母。

你可以用一个不同的图像来替换同样的名字的一个旧图像,比如您对某个图像进行了改进-对扫描的图像使用了一个更高质量的扫描仪重新扫描,或者您对原来的图像进行了精简,这时您可以使用同一个图像名称来替换老版本。这样可以使大家很容易比较两个图像的差异,并且避免了不必要的删除或文章的修改。可是您如果改变了文件的格式就不行了,因为文件的扩展名已经被改变了。

现在您可以非常容易重命名一个图像,你可以直接保存他并重新上传。

图像本身不应当携带任何有关作者或原创者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当放在描述页中。因为这样一来那些使用文本显示浏览器的用户也可以看到。

图像处理

[编辑]

尽量使用较少颜色的图像。当用在文章中时也可以按比例缩放。GIF到PNG的转换可以通过GIMP画图Adobe Photoshop实现。

声音

[编辑]

声音文件应当使用Ogg Vorbis格式。演讲声音请使用单声道,音乐则可在必要时使用双声道。如果文件相当大,请在链接中注明文件大小,让读者自行决定是否听取声音。

现在你也可以上传midi格式的声音文件。Wikipedia:删除守则(快速删除)Wikipedia:著作权(版权)方针

維基百科的標幟
維基百科的標幟

維基百科,如同維基標幟所載明的,是一個「自由的百科全書」。創始人吉米·威爾斯(Jimbo)說,維基的使命是將世上全部知識用當地語言傳給這個星球的每一個人;而維基社群的唯一目的,就是通力協作,創作這部無償、自由、具備最高品質的百科全書。因著這些使命與目標,維基人對於維基社群的文明有高度的要求與基準,維基人需要彼此尊重、坦誠、溝通、友愛,來創設這個多元、自由、寬容、正直的維基社群與百科全書。

參見:Wikipedia:守则与指导Wikipedia:中性的观点Wikipedia:维基百科礼仪Wikipedia: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Wikipedia:避免常见错误

客觀的編輯態度

[编辑]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維基百科是供全人類利用的無償、自由的百科全書,秉持客觀、公正、如實的編輯態度。

維基不為政治、個別團體或某個個人服務,因而不是政治論壇、亦非個人網誌。維基只記述事實,這包括:事物的歷史、現狀、以及人們對此的見解、計畫等,但是維基自身不持有立場,也不支持、暗示、預測、或同情任何的未來可能。維基人在編寫條目時,要注意不要受限於自己的立場,而應致力於留下客觀、符合事實的描述。

中文維基是所有中文用戶共同的百科全書,而中文用戶不僅分布於中國大陸(內地)、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更是遍佈世界各地。中文維基得以保持目前的完整統一,仰賴諸多前提要件:

  1. 簡繁之間,人數居多的簡體用戶不會侵害繁體(正體)用戶的應有權益,繁體用戶也不會僅僅因為人少而覺得受到無形擠壓;
  2. 兩岸之間,人數居多的大陸用戶不會侵害台灣用戶的應有權益,台灣用戶也不會僅僅因為人少而覺得受到無形擠壓;
  3. 擴展地講,任何人數居多的群體都保證不會侵害其他的個體——維基人謹慎地避免諸如中國中心、漢族中心、男性中心、異性戀中心等等的各種傾向;同時任何人數佔劣勢的群體都保證不會無故懷有受迫害的心理,也不應該要求額外的權利——中國海外人士、少數民族、女性和同性戀人士等等不會僅僅因為人少而覺得受到排擠和歧視。

注:根據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數據,來自香港和台灣的編輯來源佔總數的6成以上,來自中國大陸的則不足2成,最新數據請看此頁

討論方式

[编辑]

吉米·威爾斯始終強調,所有的爭議應當通過討論得到共識解決,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付諸投票。少數強勢決議,是顯而易見的錯誤;然而多數決議,卻有迷惑性。在存有相當爭議的情況下,多數人同意並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變相的暴力。「多數暴力」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給人暫時假象、滋生更多的問題、影響維基人的創作。

最常見的討論方式,是在條目的對話頁進行。如果需要更為廣泛的參與,則可以在互助客栈提出。而如果某個問題需要維基社群的普便了解、參與,並且需要謹慎、有序的討論過程,可以利用討論。具體的規則和程序可以參見上述頁面的說明。

杜絕不文明行為

[编辑]

維基人需要彼此尊重、友愛,每個人都有權利要求對方這樣做。

示例

[编辑]

不文明的行為

[编辑]
  • 粗魯與冒犯
  • 編輯摘要中的定性式語言,比如:修正亂七八糟的段落,清除沒有條理的垃圾
  • 嘲弄貢獻者的語文水平
  • 對某人的過失予以惡意之猜測及指控

相當嚴重的不文明行為

[编辑]
  • 人身攻擊
    • 侮辱或對其他不同種族族群信仰性取向……的用戶污衊。例如:你這個XXX教徒只會搞襲擊
    • 人身褻瀆、污衊,例如:「這個混蛋」的內容……
  • 撒謊、欺騙
  • 竄改或破壞他人用戶頁或他人用户讨论页
  • 號召禁制或抵制

失禮發生的例子

[编辑]
  1. 你正安靜地創建新頁面的時候,一個用戶來講話:如果你非要寫一篇毫無價值的東西,起碼要注意不要弄的錯字連篇。而衝突的升級發生在,你回答說:關你屁事。
  2. 你創建的內容被回退或提交刪除,雖然你有合理理由去保留你所作的編輯,但是就在回退人的對話頁或刪除請求中發表這樣的回應:理由是……,這樣的刪除/回退真的很霸道。

後果

[编辑]

這類互動嚇跑其他的貢獻者,分散其他維基人本來可以去做更重要事情的精力,從而削弱整個的維基社群。這樣的失禮行為使人平生怨氣,心灰意冷,甚至離開;或者激怒對方,導致衝突升級。同時,大家失去相互的真誠與信任,會更沒有能力去解決現有或者將來的爭執。

避免衝突升級的方法

[编辑]
  • 不要進行編輯戰,可以跟該用戶討論,或者設立維基專題探討群體規則
  • 保護頁面,這樣大家可以冷靜一會,仔細想想,同時避免衝突進一步升級
  • 讚揚那些沒有「以惡制惡」的人
  • 請參與失禮行為的所有當事人暫時或長期離開維基百科
  • 解決爭端的根源——尋找妥協的解決方案
  • 禁止個別引發爭端或失禮的用戶編輯相關的頁面
  • 創制並施行一定的規則
  • 用緩和及建設性的評論回應失禮
  • 不對失禮做任何答覆,原諒並忘掉他們

參見

[编辑]
  • Wikipedia:禮儀
  • Wikipedia:維基友愛
  • {{Comment_withdraw}}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共识是维基百科编者作出决议的第一途径。为实现这一目的,“共识”的定义并不单一,但共识总趋向于为中立性与可供查证性的实现和确保,提供最好的方法。共识通常会在编者的编辑过程中自然达成:任何人都可以创建或增修一篇页面,而该页面的所有读者也可以选择去修改它或保持其不变。下文将讨论,编者无法通过编辑形成共识时在相关讨论页上谋求共识的过程。

    什么是共识

    [编辑]

    共识应当考虑到所有正当合理的意见。所有编者都应作出善意的努力,以形成符合维基百科原则的共识。

    共识不强求一致同意。理想情况下,共识不会存在任何反对意见;但假如无法实现这点,共识应采纳多数人的意见,并和重要少数的意见作出适当妥协。重大修改更应获得绝大多数的同意。

    过程

    [编辑]
    当一位编者作出编辑后,其他编者有三种选择:接受其编辑、修改其编辑或回退其编辑。如有必要,这些选项均可付诸讨论。

    在维基百科,共识是一种典型但往往含蓄无形的过程。所有没有异议或不被其他编者回退的编辑,均可假定其具备共识。假如其他编者后来修改了旧的版本,而新的版本也不被质疑,我们可以就认为新的共识已经形成。这样下去,这部百科全书将逐步增长并随时间而逐步改善,无须任何特别助力。即使发生了争议,解决方法往往也很简单:通过修改内容的措辞以趋于中立,或并入其他编者的意见以达成共识。在编辑摘要中进行清晰的沟通,有助于简化这一过程。

    当你回退你不同意的编辑时,你不应简单标注为“无共识”,而应该表明你的反对意见。这样会提高所有意见的透明度,并为后续编辑中共识的确立指明方向。

    当发生较为严重的编辑争议时,形成共识的过程会变得更加明显。编者应在讨论页发起一段讨论,通过讨论来解决编辑纷争。共识讨论有一特殊形式:编者会尝试通过基于方针、来源和常识的理由说服他人。共识讨论的目标,是形成对页面内容的一致意见;該意见也许不能完全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所有涉事编者均视之為对该主题的合理解释。须记住,共识在维基百科是持续不断的过程;页面会逐步改善,先接受不那么完美的妥协,要比用编辑战去直接实现某一“完美”的版本好很多。一般来说,编者爭持不下所影響的条目,其质量往往都不及目光长远编者所编辑的条目。

    有些条目需要经过广泛的编辑和讨论来趋于中立并产生可阅读的内容。同样的,另一些条目也会被周期性地质疑和/或修改。这是共识作为持续不断过程的功能之一。在发起一项议题前,编者应先检查条目的讨论页存档,阅读过去的讨论:老调重弹,强迫所有人去讨论旧议题是没有意义的。

    当编者在形成共识的过程中遇到特殊的困难时,有许多的方法都可以促进共识的确立(第三方意见提出討論调解联盟的非正式调解等)、要求管理人员協助、以至於动用权力结束争议(例如正式调解仲裁,但有關機制仍有待討論)。谨记,管理员应主要考虑方针并针对编者的行为,而不应独断地决定内容议题。管理员可以因为编者干扰共识过程的行为(例如编辑战傀儡文明)对其作出封禁,亦可根据方针决定某一编辑是否应被允许,但一般不应超出此等动作的范围之外。

    共识的级别

    [编辑]
    快捷方式
    WP:CONLIMITED
    WP:LOCALCONSENSUS

    部分编者在特定地方和時間所达成的共识,不能凌駕更广泛的社群共识。例如,维基专题的参与者不能擅自决定某些通用的方针与指引不适用于该专题的条目,除非能说服更广泛的社群去同意他们的见解。

    方针与指引反映既定共识,并应保持其稳定性与持续性。因此,在方针的修改上,维基百科要求比其他页面更高的参与度和共识。重大修改应首先在互助客棧和讨论页提出,并提供足够长的时间以确保议题能在实施前充分讨论。小修改可以直接编辑,但亦应经过严格仔细的检查。在修改方针时,缓慢而保守,积极谋求他人看法与同意的编辑,更容易为社群所接受。

    共识可以修改

    [编辑]
    快捷方式
    WP:CCC
    WP:TALKEDABOUTIT

    共识是可以改变的,过去的共识可被挑战,也并非必须遵守。再者,对共识的修订通常也是合理的。因此,“根据共识”和“违反共识”并不是接受或拒绝提议与行动的有效理由。尽管过去的“广泛讨论”能引导编者去了解过去的共识,但编者仍应重新审查每一提案的价值,进而重新确定共识是否已经改变。

    维基百科会保持其灵活性:因为新人往往会带来全新的观点;维基百科的成长也会带来新的需求;当新事物出现时,人们的看法也会随时间改变;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去完成某项工作。

    一个代表小组可以代表整个社群作出决定。更多的情况下,人们会在事后的某个时刻,将共识的改变写入现有规程中去。但在所有的这些情况下,没有什么是可以永久不变的。世界会改变,维基百科也必须要改变。在未来作出进一步改变是合理的,并时常有此需求的,哪怕在多年未变的情况下。

    例外

    [编辑]
    快捷方式
    WP:CONEXCEPT

    部分例外情況会凌駕对页面的共识。

    • 来自维基媒体基金会理事会开发员的公告,特别是著作权、法律问题或服务器负载等方面公告。这些公告具备方针地位。
    • 基金会行动不在中文维基百科方针的管辖范围内。
    • 部分行为,如移除侵犯著作权以及明显违反生者传记的内容,通常无须讨论或共识,这主要是由于被移除的内容带有会实际危害到维基百科的风险。
    • 仲裁委员会的决议可以引入流程来产生具有临时约束性的共识。例如在爱尔兰条目的命名争议上。

    共识的形成

    [编辑]

    中立、公正且态度文明的编者,通常可以按照上述过程对一篇条目达成共识。然而,编者之间有时会陷入僵局,这有可能是他们无法找到合理的理由来解决争端,也有可能是他们为了“赢得”一场辩论而变得情绪化或意识形态化。下面将就难以解决的争议提出解决建议,同时将描述几种正式与非正式的争议解决流程。

    在讨论页形成共识

    [编辑]
    参见:维基百科:讨论页指引
    快捷方式
    WP:TALKDONTREVERT

    勇于更新页面,但不是愚于更新页面。在大多数情况下,首先应该尝试的是对条目作出编辑,有时这样的编辑就可以解决争议。应在编辑摘要中明确解释你的编辑意图。如果你的编辑被回退了,请尝试作出一次妥协性的编辑,其中应设法回應其他编者提出的问题。编辑摘要很有用,但不要通过大量的编辑摘要去讨论争议——这实际上是编辑战,并有可能招致制裁。如果一次编辑已被回退,而你随后的编辑也未逃此运,请在讨论页添加新的话题去讨论这个问题。

    在确定共识时,应考虑各个论点的质量及其提出的背景,反对者的意见以及项目名字空间下的文档。论点质量的权重高于论点所代表人数多寡的权重。通常而言,“我只是不喜欢这个观点”或“我只是喜欢这个观点”这样的论点,就根本不应考虑。

    讨论页上的讨论,只应讨论来源、条目相关问题以及方针。讨论页的功能,是解释增加/修改/移除这篇条目内容的理由,并且这一动作是如何符合百科全书性质的,而其他考虑是次要的。这一义务适用于所有编者:假如编者已停止在讨论页内回复相关讨论,便可以假定共识已经形成;而假若编者无视讨论页内容,而继续编辑或回退争议性内容的话,便可能会为争议性的编辑负责从而招致制裁。

    征求外部意见以形成共识

    [编辑]

    当无法通过讨论页讨论时(通常是因为两位编者(或两组编者)无法就议题达成一致看法),维基百科还有几套既定的流程去征询外部编者的意见。这通常有助于解开简单、善意的讨论死结:旁观者清,未涉事的编者往往会带来全新的见解,有利于涉事编者找到他们没有发现的中间立场。以下是征求外部意见的主要资源:

    第三条路(3O)
    当只有两位编者涉及争议时,他们可以寻求第三种解决方案。简而言之,涉事编者同意让第三者(未涉事编者)复审讨论并作出决定,并同意服从这一决定。
    通告板
    绝大多数方针与指引页面,以及许多维基百科专题,都为对其感兴趣的编辑提供了通告板。如果一项争议处于某个专题的领域内,或有关于某项方针或指引的具体执行;在通告板上发出请求,将有助于征求熟悉该领域事务编者的意见。
    请求评议
    邀请其他编者对特定争议进行评议的正式制度,能够确保更大的参与度和更广泛的共识基础。这一制度有助于解决3O无法解决,但又没有根深蒂固到需要进行调解的复杂问题。
    非正式调解
    更加复杂的争议会牵涉更多的编者,他们可以寻求调解。这一自愿性过程将开启一次由调停人监管的结构化讨论——这与在条目讨论页进行讨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调停者将帮助保持对话的焦点并推动讨论进行,并阻止讨论退化成激烈的冲突。
    互助客栈
    对于影响深远的争执(绝大多数是有关方针或指引的变更),在互助客栈上留言将带来大量感兴趣的编者。这样可以在整个项目形成广泛的共识。

    许多这样的广泛讨论将引发某种形式上的民意测验,但民意测验只应被视为理順讨论,而不应被视作投票。共识最终将根据支持和反对该议题的论点质量所决定,同时经过维基百科方针的审视,而不应通过简单计票统计多数来决定。回复“是/否/支持/反对”这样的评论,除了表达道义支持外没有任何意义;回复“支持/反对用户X的意见”则更好一些;在你的看法下提出新颖的见解才是最好的做法。我们的目标是提出说服性的理由来作出决定,而不是根据公开支持的比重来作出决定。

    管理员協助或社群介入

    [编辑]
    快捷方式
    WP:CONADMIN

    有些情况下,争议会演变成人身攻击或意识形态化,而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争议了;这些争议就需要管理员或整个社群的介入。管理员不可裁定内容,但可以执行方针(例如生者传记),或按方針處理不当扰乱共识过程的編輯。有时只需提醒一位管理员注意讨论页就足够了:一般说来,管理员通常都会监视大量的页面,因此有可能管理员会看到争议并作出回应。此外,下述给出了与不肯让步的编者共事所需要的既有资源:

    维基礼仪提示
    维基礼仪提示是一个自愿非正式的讨论页,用于帮助编者认识到他们误解了哪些维基百科行为准则。粗鲁的、不恰当的推测、推销观点、密谋等轻度干扰共识过程的行为,都可以提交维基礼仪提示。礼仪提示是双刃的——它期望被警告者能够就事论事地看待问题本质——但它可以解决编者的私人纠纷。*
    管理员通告板
    管理员通告板主要用于提交需要管理员关注但并不急迫的问题。
    討論用户行為
    更加正式的制度,用于评议长期无法与社群行为准则共存的编者。*
    仲裁请求
    解决顽固争议的终极方案。仲裁员将作出裁决,以消除扰乱条目改善的行为,直至并包括对编者作出禁制或限制。*

    *中文維基尚未有此機制。

    形成共识的误区和错误

    [编辑]

    下列是编者在尝试构建共识时易犯下的错误:

    • 人多嘴杂。人多不一定好辦事。富有成果的讨论往往是在10名以下活跃参与者间进行的;在网上讨论区,超过这个数量后人们将較难进行有效的沟通。当需要更大范围共识时才去寻求更多人参与,否则一个或两个独立编者的意見将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 维基外的讨论。我们不鼓励编者在其他网站、论坛、聊天工具、电子邮件或其他本项目外的地方进行讨论。这些讨论在“维基内”决定共识时是不予考虑的,并在它们被揭发后会引发猜疑和不信任情绪。尽管我们需要在维基外讨论少数问题以顾及隐私,但绝大多数维基百科相关的讨论都应在维基百科上进行,这样它们将对所有参与者可见。
    • 傀儡真人傀儡。你完全可以邀请他人来提出新的看法和观点,但試圖藉著呼朋引伴參與討論來擾亂討論的進行,或用自己的其他帐号假装别人发言,都是不容接受的。向维基百科通告板、维基专题或用户发送中立、資訊充足的信息是允许的,但妨礙共识形成而違反方針的行為,將被视作扰乱性编辑。
    • 倾向性的编辑。持续、過份地寻求某个编辑目标十分擾民,應該避免。只有编者愿意互相倾听、回应和合作編寫一篇更好的条目,共识过程才可順利運作。如若编者拒绝任何共识而固执己见,无限期地发表冗长辩论以实现其目标,那么他/她将会破坏掉共识过程。固执己见的人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总会有比他/她更加固执的人出现;有社群支持的页面本身才是这场长跑的赢家。
    快捷方式
    WP:ADMINSHOP
    • 四处张贴、换个管理员来执行和新瓶装旧酒。反复在不同页面或使用不同措辞提出相同的议题,会造成混亂和相當擾民。当你得不到你想要的答案时,四处张贴,或者换下措辞来蒙骗其他编者都是无助于事的,因为迟早会有人发现你的所有议题。如果你足够细心能在各处讨论页标注链接的话,那你完全可以将正在进行的讨论聚集在一处,但更好的做法是选择一处最适合进行共识讨论的页面,并(尽可能地)给出对问题的中立、明晰和客观的一段描述。参见選擇性搬出方针
    • 就算一致認為要作出改變,但不代表要作出改變。就算所有編者根據善意和方針一致不滿意某條目的某一方面,但若沒有共識如何作出改變,貿然改變可能十分擾民。例如,有些人想完全刪除該部分,有些則反對刪除,但他們之間未能就如何修改達成共識。在這情況下,若該部分穩定存在已久,或由以往共識而來,則討論將勝於堅持己見。

    參閱

    [编辑]


    與共識有關的維基百科論述和資料:

    與共識有關的條目:

    外部連結

    [编辑]

    相關資料

    [编辑]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请不要攻击他人

    [编辑]

    不要在维基百科的任何地方进行人身攻击 对条目的内容发表意见,而不是对条目的编辑者;換句話說,請對事不對人。人身攻击会破坏这个團體,并且威慑其他用户。没人喜欢被辱骂。

    後果

    [编辑]

    很多维基人都会删除可以看到的人身攻击内容,尽管这不是一项维基百科的政策,但是确实是处理人身攻击非常恰当的方法。如果某个用户多次对其他人进行攻击,那么就会被禁止。特別是具辱罵性的編輯動作。

    有分歧的时候

    [编辑]

    记住,对于每个在互联网上的人来说,在讨论页中争吵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所有不理智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反映,而且也会让非维基百科用户当成维基百科的反映。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争论的时候要保持冷静。

    要讲道理

    [编辑]

    不同的编辑者可能并不同意一个条目的观点。处于反对阵营的用户想要发表他们的观点很合理。将这些观点综合到一篇文章中就可以为大家建立一篇更中立的觀點(NPOV)的文章。因为我们都是维基百科人,所以请不要忘了接受这一点:我们都是同一个社群的成员。

    例子

    [编辑]

    典型的人身攻击例子,包括但不限于:

    • 对其他人的不尊重、辱骂
    • 对他人的否定,比如“我比你强”类型的评论:“你这人一文不值。”
    • 对宗教信仰、社会环境、或雇主等进行侮辱,如“你用残体中文”。实施侮辱者会被封,封禁时应注明理由。
    • 性别、性倾向、种族、疾病、宗教和绰号性质的歧视。尤其是宗教,绝不允许对某种宗教信仰的不礼貌评论。
    • 对用户进行法律威胁
    • 对别人进行恐吓,尤其是死亡威胁
    • 关于政治身份的攻击,比如把某人称作一名反動派共匪
    • 对于用户会導致政府、雇主或其它人在政治、宗教上的威脅或行為。這類違規可能會在被任何管理員發現後,被封禁一段時間。处理此類行为的管理員應該保密地通知仲裁委員會(Arbitration Committee)成員及吉米·威爾士并說明其管理行为及原因。

    如何避免人身攻击

    [编辑]

    您可以嘗試:

    • 讨论条目内容,而不是别人的观点。这不是说你同意某人的意见,通俗说来就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 从不草率地否决别人的观点
    • 如果要论战或給予負面訊息的时候,尽量使用電郵(例:Special:電郵用戶/用戶名),而不是对话页。
    • 參閱爭論的解決

    補充

    [编辑]

    如果有使用者對您人身攻擊,您應該請攻擊者停止人身攻擊的行為並且注意這項規定。如果攻擊者繼續向您人身攻擊,請依狀況使用爭論的解決程序。您也應該考慮特別清除每個『指導路線』(guildline)上面的『清理刪除』(clear-cut)型態的人身攻擊。不過,您應該注意不要太粗略的定義『人身攻擊』或是時常做出人身攻擊。以下是其中一個事實:

    移除人身攻擊的指導路線(和關於常態)的行為是備受爭論的。這種行為時常被『罪人』利用,但這種行為是不被大眾接受且可恥的。 它應該一直被嚴密的解釋和稀少被使用。

    如果您發現自己頻繁使用這種行為,您應該思考『人身攻擊對您的定義』當在疑義時,請解決爭端過程。

    在例外情況下,攻擊者也許會被禁止訪問,雖然實踐這種方式是幾乎總有爭議的。

    “落井下石”是錯誤的

    [编辑]

    注: 一些維基用戶或會因過往一些愚笨或粗野的行為而變得不受歡迎。這類用戶或已被禁止编辑维基百科。認為不妨對這類用戶“落井下石”作人身攻擊是錯誤的。

    社群的精神

    [编辑]
    如果你把自己当作维基百科的一份子,请牢记我们的社群是大家建立和维护的,所有人身攻击的行为都是和社群精神相违背的。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维基百科的页面都是通过社群讨论形成的,用户需要遵循编辑守则,协力构筑共识,如果不起效果的话,应当设法解决争论并寻求帮助。如果两位或团体多位作者就一个问题无法达成协议,因此不断地互相删改或撤銷对方的编辑內容时,就被称为“编辑战”。如果要提报参与编辑战的用户,请参见编辑战通告板

    对编辑战有一个明确原则,即“回退不过三”原则。该原则是指编者在24小时之内,不得对同一页面进行超过三次的回退动作。回退是指撤销另一编者的编辑的动作,无论每次涉及内容是否一致,违反者可能会被封禁。当然,未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的编辑战也可能招致封禁。

    编辑战对读者和编者都有害。试图强行维持条目的某一版本,可能会造成中立性的缺失,也可能会导致用户互相敌视,阻碍共识的形成。在警告和封禁之后仍然执意进行编辑战的用户将可能永久失去编辑权

    什么是编辑战

    [编辑]
    快捷方式
    WP:EWIS
    参见:Wikipedia:编辑守则

    作为维基百科的一个核心理念,开放的系统可以产生高质量、中立的百科内容。但是不可避免的是,用户针对页面内容的某些方面会有不同的观点。当此类情况发生时,强烈建议编者通过文明的讨论达成共识,而不是在明知会招致反对时仍然固执己见,采取挑衅性的编辑行为,并且反复使用回退功能。后者被称之为编辑战

    并非所有潜在的争议编辑行为,或是回退举动,都会被指为编辑战。应当注意以下的情形:

    • 维基百科鼓励编者勇于更新页面。一个潜在争议更改可能只是为了检测是否有反对声音,并开启讨论的手段。如果另一用户有充足的理由反对此项更改,他们可以采取回退行动。这就是所谓的更新,回退,讨论(BRD)循环,而非编辑战。只有在出现一系列非建设性,反复的编辑行为时,才成为编辑战。
    • 回退破坏不是编辑战。注意,重复张贴明显非真实的内容(例如“恶搞”语录)或重复移除大量内容常被视作破坏行径,但是正常情况下的少量不中立观点,正常的加入或删除内容,或其他善意的修改,都不应当被视为破坏。(参见破坏的类型不被视作破坏的行为)。
    • 为了维护更为重要的方针而采取的回退举动不应视作编辑战。例如,依照生者传记相关方针,为了避免对当事人造成损害,有关生者的无来源负面内容如不修改,必须被移除。
    • 编辑禁制用户的回退行为并不被视作是编辑战。

    如果回退了他人的修改,请确保在编辑摘要中或讨论页中指明缘由(原因显而易见除外,例如回退破坏)。未给出适当理由的回退行为很有可能被理解为是挑衅。谨记回退操作是把其他编者的工作“丢到一旁”;或许你应当考虑改善文本质量,或是与其他编者进行沟通,而不是简单的撤销更改。

    请牢记,例如TwinkleHuggle回退功能之类的反破坏工具不宜被用在撤销有关条目内容的善意修改上。

    编辑战的处理

    [编辑]

    参与编辑战的用户很可能(通常在编辑战发生后)被封禁,以防止进一步的争端。尽管所有的编辑战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此种处理,但有一条常用作封禁的明确界线——被称作“回退不过三”的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回退不过三”原则

    [编辑]
    快捷方式
    WP:3RR

    根据“回退不过三”原则:

    一个“页面”意指维基百科上的所有页面,包括讨论页和计划空间。

    这里提到的一次“回退”是指任何取消其他用户行动的编辑行为(或管理行为),无论是全页面还是部分内容。可能有的时候只是一个词的变动。在没有其他用户编辑的情况下,一个用户连续的一系列回退编辑视作一次回退。下述行为在适用回退不过三原则时,不视作是一次回退:

    • 回退自己的编辑(“自我回退”)。
    • 回退在自己用户空间中的编辑,前提是你必须遵守用户页指引。
    • 回退由编辑禁制用户进行的操作。
    • 回退明显的破坏行为,即指任何一个进行善意推定的用户都会认为是破坏的编辑,例如清空页面或是添加攻击性语言。
    • 移除明显侵犯著作权,或是毫无疑义违反合理使用方针的内容。
    • 移除明显违反维基百科服务器所在地——美国佛罗里达州法律的内容,例如儿童色情内容或盗版软件。
    • 移除涉嫌诽谤、非中立、无来源或来源不充足,违反生者传记方针的争议材料。在生者传记方针中规定合理的内容也可能引发争议。在这种情况下,请考虑提报到生者传记通告板
    • 为了确保在首页展示的特色条目优良条目的质量而进行的回退操作,给予用户一定的自由空间。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行为属于上述例外,请确保留下明确的编辑摘要或在讨论页的单独分段中阐明例外的原因。如果没有把握,请不要回退。可以代之以尝试解决争论,或者还可以针对特定的问题,前往相应的通告板求助,例如编辑战/3RR通告版

    如果出现四次或更多次的回退,无论每次针对的是否是同一段内容,都构成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该原则按人计算,不按编辑次数计算;由多重帐号所做的回退按同一人计算。

    初犯该方针的用户通常会被封禁24个小时。

    切记管理员可能在任何时间,对他们认为构成进行编辑战的用户采取行动。即使在未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时,任何用户也都可以提报编辑战。该原则并不是给回退页面一个特定数量的配额

    如果编者无心违反了“回退不过三”的原则,他们应当撤销自己最近的回退行为。例如,某个用户并不是经常性引起争端的编者,并且真诚的希望纠正自己的过失,管理员就可以将此考虑在内,并决定此种情况不再予以封禁,

    其他回退规则

    [编辑]
    快捷方式
    WP:0RR
    WP:1RR

    针对特定编者和/或特定页面,有时社群(参见Wikipedia:编辑禁制方针)会对其采取额外的回退限制。可能会用诸如1RR(回退不过一)或者0RR(回退零容忍)等术语指代这样的规则。“回退不过一”类似于上面所说的回退不过三,但是“多于一次回退”取代了原来规则中的“多于三次回退”。“回退零容忍”是指完全禁止进行回退操作(这其实是回退不过三原则的初衷)。

    有时,编者会志愿执行更为严格的回退准则,或者是为了应对某一领域的问题,或者是作为自己的一种编辑哲学。详情参见Wikipedia:仅在必要时进行回退

    应对编辑战行为

    [编辑]

    发现编辑战你应当采取的行动

    [编辑]
    如果发生编辑战,参与者应当尝试在讨论页上讨论争论议题,并努力化解分歧。

    与其打编辑战,不如把重心放在争论议题上,寻求帮助。当分歧变得明显时,参加编辑战的一方或双方应当停战,并尝试通过对话页讨论该议题,或者通过适当途径寻求帮助。

    如果出现即使努力尝试化解矛盾,参与的一名或多名用户仍然不肯罢休,拒绝协作,无视提供给他们的信息,或是不愿采取适当的解决争论的方法,则应通过向编辑战/3RR通告板提报,请求管理员介入。此时并不一定需要进行警告,但如果用户表现出对“编辑战不被允许”这一方针的不了解,可以通过在其对话页中挂上{{subst:uw-3rr}}信息模板来提示他们。如果你本人牵涉进编辑战中,请避免使用通用警告模板,以防止被视作是在挑衅。可以考虑自行撰写一条适当的留言,并明确地表示希望化解矛盾。

    有经验的编者如何避免被拉入编辑战

    [编辑]

    一般而言,交流是避免争端的良方:请务必遵守编辑守则。当发现存在争论时,避免仅通过编辑摘要交流,而应当前往条目的讨论页进行协商。讨论的争论的主要途径应是该条目的讨论页,这样当管理员检讨此事时,可以在其中发现试图解决争论的证据。 有必要提醒您,在维基百科没有最后期限en:Wikipedia:There is no deadline),用户可以添加适当的清理标记来指出根据现有讨论存在问题的段落。如果讨论没有结果,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征求意见,以达成和解。可以咨询第三方意见en:Wikipedia:Third opinion)或者申请评判请求。得知争论的中立编者会协助限制不良编辑,并协助建立共识。如果这些方法都以失败告终,请寻求非正式或正式方法解决争论

    许多有经验的编者会刻意只对上述的例外排除编辑进行回退,或者只进行一次回退;如果有更多的争论,他们会寻求对话或外部帮助,而非让局面恶化。如果希望只在上述例外排除情形才进行回退,参见仅在必要时回退。该策略针对一些争议性话题特别恰当,因为当观点两极分化,情绪激动时,编辑战也会更加频繁地发生。

    记住底线:使用常识进行判断,不要参与编辑战。与其反复回退,不如同他人讨论;如果回退是必要的,另一名用户或许也有同样的想法并付诸行动(你并没怂恿他),这样针对此行为就产生了共识。另外,请求保护页面比起通过回退参与争论要明智的多。

    管理员指引

    [编辑]

    管理员决定对于编辑战参与用户是予以警告还是封禁;采取这些行动是为了避免、制止争议行为,鼓励理性编辑,而不是为此惩罚用户。初次封禁可能是因为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或是有编辑战行为,而持续的编辑战行为会导致进一步的封禁。当适应采取封禁手段时,对于初犯通常给予24小时的封禁期;管理员对于累犯者或是挑衅意味明显的违反者可能会延长封禁期,同时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文明。当出现多个用户参与编辑战或违反3RR时,管理员应该通盘考量,否则不公正的处理可能会让事端扩大。

    管理员的行动主要是为了警告正在进行中的编辑战。如果编辑战已经明显结束,没有明显地或可预见的进一步行为时,可以考虑采取警告或(对于反复的情形)其他管理手段,例如在告示板中进行讨论或保护页面。累犯可能会发现自己因为最近的一次编辑战而被封禁;这种情形下,封禁不是对过去编辑战的阻止或是对上次监管的补偿,而是对其进行的威慑和强制教育,防止其在未来再次发起编辑战。(参见封禁的用途和方针

    本方针和“回退不过三”原则,都是为了防止和限制编辑战而设计的。它们不是配额制,不是鼓励用户将回退作为一种编辑技巧。进行破坏编辑的用户即便没有违反3RR,也仍然会因编辑战受到封禁,特别是当他们在回退页面时试图游戏维基规则。管理员会将用户在过去涉及编辑战的封禁记录考虑在内,常常会在出现仅仅出现破坏或编辑战行为时就采取行动。

    管理员在尝试解决争论的时候,常常需要判定行为是否为编辑战。总体而言,没有共识或充分讨论支持的反复回退,以及其他常见形式的破坏性和扰乱性行为更有可能被判定为是编辑战。这样的判定常常要考虑用户是否表现出故意地阻止他人编辑的行为,尤其是通过游戏维基规则有意为之,以及采用其他更加有计划或性质更为恶劣的手法,如通过间断性地回退进行一场缓慢的编辑战,不恰当地与其他用户联手回退、滥用多重帐号或是挑衅式地反复使用回退。

    参看

    [编辑]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回退不过三原则Three-revert rule,简称3RR)是一项适用于所有维基人的正式方针。该方针规定,一位编辑者对于一个维基百科的条目,在24小时内,不可以执行多于三次的回退(自我回退,以及修复恶意破坏不受此限)。但这并不表示回退不超过三次就肯定可接受。在极端情况下,即使用户在一天内回退次数未超过三次,由于编辑战、恶意破坏,也可以被封禁

    使用傀儡并不能合法地避免此限制,该方针并不适用于小组。遇到回退次数超过限额,其他人就必须采取行动,以表明对于两种相互冲突的版本,大多数的社区成员采取何种态度。

    详情

    [编辑]

    在超过回退限额前,请与其他你认为值得信赖的维基人讨论此事。如果相关的维基人要铤而走险而违反此方针,这就表明该条目在其争论得到解决前,应该被保护

    此方针独立地应用于每个条目,对于多个条目的回退并不累加。例如,一个维基人在24小时内,对两个条目各执行了三次回退,但此编辑者的六次回退并不构成此方针的违反。

    此方针并不适用于自我回退、纠正简单破坏,或者维护目的的回退(例如在欢迎或者沙盒上)。

    此方针肯定适用于屡次地移动、重命名、删除、恢复、或者再次新建某页面。所有这些,如果极端地执行,都属于编辑战的范畴。

    回退并不只包括从历史记录中找出先前的版本,然后编辑。回退指撤销 (undoing)另一名编辑者的修改,可能包括大部分撤销先前的编辑,并新添一些内容,移动条目,管理动作,比如加以保护,等等。请使用常识。

    目标与方针

    [编辑]

    回退不过三原则并不是一种授权,而是作为一种防範;3RR的目的是阻止编辑战。此原则并没有赋予用户每24小时内可执行三次回退的法定权利,或者支持将回退作为一种编辑技巧。固执己见的回退,将产生严重后果,造成与他人合作上的困难。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一天内针对某个条目的回退多于一次,这就表明存在严重的问题,你应该尝试通过讨论页,来解决争论

    事实上,过度回退可能导致用户被封禁,但并不意味着该用户一定要被封禁。管理员对于打破3RR的用户,并非必须要采取封禁措施,例如当他们的问题已经通过其他方式得以解决时。

    一些用户建议回退次数推延到每日一次(参见和谐编辑俱乐部):

    • 其他人可以看到原因所在;
    • 你可能意识到原来对方是正确的!
    • 其他人可以不费劲地加入进来,从而有所帮助。例如,请参见MeatBall:DefendEachOther
    • 一天比24小时更容易挨过。通过限制自己每天回退仅一次,这样可以避免在24小时内不小心回退四次。

    请注意,此方针意在终止编辑战,而不是为了施以严惩,因此,为此方针而将陈年烂谷子倒腾出来,这样……

    • ……可能没有意义;
    • ……可能不厚道;
    • ……可能违反Wikipedia:扰乱指引;
    • ……可能成为笑料;
    •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周而复始,来回往复,这样“一次三个月,三个月来一次”,“冤冤相报”何时了?

    例外

    [编辑]

    回退与破坏

    [编辑]

    如果由于受限用户或者破坏,你发觉被回退了许多次,这时就可以适当地采取封禁用户或者IP地址的措施。如果你不是管理员,你应该在当前破坏中列出此人。如果你是管理员,你应该根据封禁方针,封禁该用户。吉米·威爾士写到:

    回退不过三原则一般不应用于蓄意简单破坏,对于这种情况,管理员不需要等到回退三次后再封禁,之前就应该采取措施。(当然,有时候管理员为了避免误伤无辜者,而不采取封禁IP的做法)在一些情况下,简单破坏可能被回退三次;但此方针并不意味着人们要眼睁睁地看着被回退三次。请慎重使用此例外--对于蓄意破坏者,合适时即应采取封禁。请注意,简单破坏指的是通常的定义。

    此例外对于信誉良好的用户不适用,不能仅因为你与其有编辑上的分歧,就认定为“破坏”。蓄意破坏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但不要将编辑上的分歧,与之混淆。

    用户页

    [编辑]

    3RR一般不适用于编辑者回退自己的用户页,这是由于用户页属于个人空间(内容得跟维基百科有些关联)。但也有个例外,比如当用户被管理员、仲裁委员会,或者开发员,认定为傀儡,但该用户将傀儡标签一而再、再而三地删除,这时3RR规则就应该发挥作用了。

    其他例外情况

    [编辑]

    实施

    [编辑]

    选举对此规则赋予了进一步的实施权力:

    如果你违反了回退不过三原则,在你24小时内第四次回退后,管理员就可对你执行为期24小时的封禁。如果有几伙人违反此规则,管理员应该平等地看待各方。

    另外,此规则的实施,用以:

    • 教育可能漠视维基百科礼仪的用户;
    • 施加压力,并予以导向;
    • 解决回退纠纷,管理员可以将条目保护起来,可采纳过度回退的对手编辑,这是根据最新的页面保护方针,当然,管理员也可以采取就近保护,以维持一定的中立性。

    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者,可以将其放到管理员的告示版上,以使其他管理员知晓。

    长期违规者可以由社群讨论进行相应的处理。这点也可适用于“玩弄”规则者,比如仅仅在24小时多一点后执行第四次回退,或者进行“花样回退”,将回退乔装成普通的编辑。

    由于此条款被封禁的管理员,不可以自我解封。

    当违规编辑者对其行为表示悔意后,管理员应该重新考虑,可以酌情取消封禁。

    由于3RR,我被封禁,我该怎么办?

    [编辑]

    首先,请核实在过去24小时内,你是否执行了四次回退,或者非常接近四次。

    • 如果没有这样,你应该给封禁你的管理员(或者其他管理员),发电子邮件,礼貌地指出,并请求解封;
    • 如果情况属实,你应该等候24小时,或者给封禁你的管理员(或者其他管理员),发电子邮件,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请求解封。(当然,他们可能予以拒绝)

    一些管理员会查看编辑的实际情况,而有的管理员则不会如此。

    请注意,按照惯例,公开地揭发执行封禁的管理员,并不合适,你应该将执行失误的案例报告到Wikipedia:管理员告示版/3RR;对于更为严重的情况,请参考Wikipedia:正在讨论的条目中的“管理员权限的使用”章节。

    参见

    [编辑]
    • Wikipedia:回退
    • Wikipedia:编辑战
    • Wikipedia:维基百科礼仪
      維基百科指引
      內容
      不要複製原始資料
      消歧義
      不要製造惡作劇
      争论的解决
      不要倉促編輯
      用戶頁
      條目包含
      知名度
      分類
      子頁面
      模板
      列表
      頁面分類
      編輯
      编辑战
      勇於更新頁面
      構築網絡
      編輯摘要
      條目的大小
      討論
      討論頁指導方針
      在討論頁上簽名
      條目中不要有免責聲明
      態度
      善意推定(草案)
      禮儀
      不要傷害新手
      不要為闡釋觀點而擾亂維基百科
      格式
      格式手冊

      參見:方針

      维基百科是一个社群。這就意味著我们需要一同協作来撰寫百科全书。经常会有很多人共同参与一篇文章的编辑,而有时用户们会对某些条目应该怎么写产生分歧。如果你对一篇文章存在不同看法,请去找到证据支持你的观点,并在这期间停止编辑此条目。

      请不要与其他用户发生编辑战;這對解決争议沒有幫助,在改進維基百科上沒有意義。相反,请您遵循这裏列出的方式来解决分歧,以防分歧變為嚴重的争执。 注意:以下的步骤是用于解决兩方或多方的分歧的。纯粹的破坏者、或是屡次公然违背维基百科政策和行为准则的人,将使用加快过程来处理。可能會導致冒犯者被禁封。大多数情况下,如有用户被指出有不当行为,可按以下下面的处理。這並不意味着指出不當行為的用户参与了争议,他们仅代表着维基百科社群。

      避免争执

      [编辑]

      最好的解决冲突的方法是——在第一时间避免它。在进入这些正式程序或寻求第三方介入之前,有很多途径能够帮助编者们解决争议。当有争议发生时,首先应该以一个善意的姿态尝试去了解其他相关编者的关切并像他们解释你觉得哪里不对以及为什么不对。这个过程可以在该条目的讨论页或相关用户的讨论页上面进行。

      关注内容

      [编辑]
      快捷方式
      WP:FOC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关注条目内容,而不是关注编者。维基百科是在通力协作这一原则之上建立的,善意推定其他编者的贡献,这对于任何团体都非常重要。

      当你发现某个条目中的一部分有偏差或者不准确,请尽您所能改善。如果改善难度较大,而您又不同意条目中所表达的观点,请不要一删了事。请尝试使用您认为中立的语言来修正条目。请注意,根据可供查证方针,没有注明来源的文字可能会被标识或移除。

      请尽量使用编辑摘要来解释您的修改动作,这样可以帮助其他编者了解您修改的原因。如果一个编辑动作很可能引发争论,请您解释清楚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这样修改对条目改善有何助益。如果您的解释比较复杂,请在讨论页建立一个新的讨论话题,在其中解释清楚,并在编辑摘要中注明。如果您的编辑被回退,您也可以就这一问题在讨论页上和其他编者讨论。

      总之:不要认为其他编者是在针对您。向他们解释清楚您的编辑动作,并请随时准备好改变心意。

      冷处理

      [编辑]
      快捷方式
      WP:DISENGAGE

      大多数争论并不十分急迫,请给自己和对方一些时间。在这个情况下,深呼吸并睡一觉很有帮助。不要着急!您在之后总可以补救。(您可以随时到条目的页面历史,找到您最后编辑的版本,将其和现行版本比照,看看是不是还有您认为需要添加或者删去的。)

      要有长远眼光。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回来继续编辑该条目,这时可能之前的问题已不存在,和您发生争论的编者可能已经释怀。同时这个条目可能已经有了发展,如果争论重启,其他编者会对此感兴趣并且他们可能有不同的观点。

      这在解决与新手的争论中格外有效,因为这样给了新手一个熟悉维基百科方针与文化的机会。在这期间您可以尝试编辑其他条目,您可能会在这些条目中做出建设性贡献。

      与对方沟通

      [编辑]
      请呆在金字塔的上面三层

      当讨论某一议题时,记得要保持冷静。如果您遇到粗鲁或不适当的举动,不要以牙还牙。请换位思考。請假定其他人的行动也是善意的,除非您有清楚的证据来反驳这一点。如果确定对方并非善意,您就应当考虑寻求第三方来解决争论了。

      与其他方面对话并不是繁文缛节;这是任何一个社团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缺乏沟通可能会让他人减少对您的立场的同情,或许还会阻碍您后期有效地寻求解决争论。相反地,与其他方面进行持续的讨论和嚴肅的协商,即使并不能立马(甚至将来也不能)成功,但至少表现出您期望解决问题的诚意。

      可以考虑通过商讨达成妥协(WP:TRUCE)。这在您希望征求外部意见时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其他人就可以不受持续不断的编辑干扰,充分考察争论的内容。

      寻求初步建议和反馈以解决争论

      [编辑]

      如果之前的步骤都没能解决你的争议,请尝试下面几个方式。你应该根据争议的类型以及参与争议的编者的喜好来选择适当的方式。

      寻求一般意见

      [编辑]

      争议解决布告栏能够帮忙传播小型的关于条目内容或编者行为的争议,并且能协助将人群导向最适合解决大型争端的场所。当一个争议的类型还不够清楚,还需要进一步澄清时,布告栏应该是一个首选。当在其他地方讨论需要更多人手时,布告栏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布告栏并不是用来不断重复的张贴已经发生了的争议;在讨论中保持冷静和文明也是十分重要的。

      编者协助

      [编辑]

      導師計劃为寻求有经验的人协助的编者提供一对一的建议和回馈。尽管这不是争论解决的必要一环,但它何以帮助你了解如何清楚而文明地表达您的观点并形成共识。无论是否需要解决争论,你都可以在任何时候寻求帮手协助。帮手还可以帮助你找到争论或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

      对于无礼行为

      [编辑]

      前往Wikipedia:礼仪警告投诉不文明的编者。但是请先考虑是否可以置之不理 - 当你摆脱不文明言论的干扰,专注于手头的工作时,常常可以完成更多。

      用户名评论请求

      [编辑]

      用户名评论请求是让大家判断一个用户名是否恰当的一个主要场所。

      解决内容争论

      [编辑]

      如果之前的几步都未能解决争议,而且该争议已经被确定为内容争议。请尝试下列方法。这类的争议一般都牵扯到条目中某段内容(或提议的某段内容)是否符合维基百科的方针(例如:WP:VWP:RSWP:NPOV等)。

      征询第三方意见

      [编辑]

      在只有两人的编辑争议中,如果您需要一个中立的、局外者的观点,请征询第三方意见en:Wikipedia:Third opinion)。

      求助于专题

      [编辑]

      在该条目对应的专题的讨论页发起讨论。一般而言,专题提示模板会被放置在该条目的对话页的顶部。

      求助于相应通告板

      [编辑]

      如果你的争论和下面所列的话题之一有关,那么你可以在这些页面处写出争论,征求熟悉类似争论的其他编者的意见:

      评判请求

      [编辑]

      前往Wikipedia:评判请求,这是解决用户行为争端的主要途径。你既可以在这里报告用户行为的争论,也可以请求对条目、模板和分类、方针和指引进行评判。

      非正式调解

      [编辑]

      当情况变得棘手时,或许找几个冷静的旁观者了解情况并协助调解会很有助益。有时,提供第三方意见或回应了评判请求的编者可能会愿意参与争论调解,只要向他们提出请求就行了。调解团还可以帮您不必经过正式调解就解决争端,这也是学习争论解决技巧的好地方。

      正式调解

      [编辑]

      调解请求是希望调解委员会来协助解决争论。调解是一项自愿的过程,会有一位中间人出来调解各方争论。通过调解员的协助指导,争论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条件下达成和解。当您请求正式调解,请准备好证据,表明您已经采取了上方所列的步骤尽力解决争论,而且争论各方都同意进行调解。在各方没有意愿加入的情况下,调解是很难进行的。调解只涉及条目内容方面的争论,而不适用于用户行为的投诉。

      解决用户行为争论

      [编辑]

      敏感问题和涉及隐私的问题

      [编辑]

      少数争论可能会涉及到敏感或非公开内容。可能有一些议题,仲裁委員會查核员监督者或是OTRS志愿者认为存在隐私问题,或者是争论的一方对于敏感问题或隐私有顾虑。

      由於涉及事件的理據(尤其是涉及敏感資料,以及將造成法律問題、對受害人造成騷擾或侵害其私隱的資料)不能公開給所有參與討論的人士或因版權或私隱問題不能在維基百科列出,一般來說這些爭議都都不能直接在維基百科內解決。

      加上維基百科方針對上述團體的編輯的規定,我們假定他們的編輯是基於合理理據進行。因此我們認為:「凡與用戶查核、監督或OTRS有關的編輯,請不要在沒有小心查證或詢問執行用戶的情況下回退」。這是因為知道那些理據的人士未必能即時回答您的疑問——他們可能未能抽空回答,或者需要翻查過往資料或諮詢其他人士的意見。草率進行回退反而會對受害人造成更大的傷害。有時候,條目的討論頁會有關於該編輯的重要資訊,因此詢問前請先翻查討論頁的紀錄。如果有關用戶解釋後仍未能釋除您的疑慮,上述編輯應交由仲裁委員會邮件地址(应用于用戶查核、监督)或OTRS争论解决程序重審。

      仲裁委员会是解决争议的最终途径;这是当其他方法都失败时采取最后手段,也是牵涉非公开资料与隐私争议的最终责任团体。

      进行调查

      [编辑]

      如果单靠讨论难以达成共识,那么可以考虑进行民意调查,以厘清讨论议题。请注意,调查并不能产生共识,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共识。同样的,如果你认为一些用户漠视某项共识,调查也无法强迫他们接受你所提议的共识 - 尽管它或许能协助用户更好的了解有关议题的各种观点,但它也很容易蜕变成关于一个特定的调查是否公平或具有代表性。参见Wikipedia:投票不能代替討論,了解为什么讨论是必须的,而且胜过投票。

      用户行为评论请求

      [编辑]

      用户行为评论请求是解决关于用户行为争议的主要场所。请求关于用户行为的评论需要满足一些最低标准:至少有两名维基人尝试过(且失败了)在该用户的讨论页解决该问题。

      终极手段:仲裁 (已遭否決)

      [编辑]
      参见:Wikipedia:仲裁指引

      如果您在采取以上所有方法来仍然无法解决争论,而且争论不是关于条目内容的,那么您可以提请仲裁。请准备好相关证据,表明您已经尽力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争论。仲裁不同于调解之处是,仲裁委员会将审查详情,然后做出决断,而不是仅仅协助双方达成和解,解决争论。一旦仲裁委员会作出决断,您只能接受仲裁结果。如果相关争论涉及到用户严重的不当行为,根据仲裁方针,仲裁委员会可能会作出严肃的处理,甚至可能完全禁止该用户继续编辑。请注意,仲裁一般适用于用户行为,而调解则一般适用于条目内容。

      如果情况紧急

      [编辑]

      如果某位用户的行为亟需管理员的注意,请提报到管理员通告板。请注意,管理员通告板不是针对条目内容展开讨论的地方,也不是提报滥用编辑行为的地方。管理员们不是裁判,在处理滥用编辑行为方面权力有限。

      警语

      [编辑]

      一些用户可能会试图游戏维基规则。这样的做法无异于玩火自焚。切记,所有的争论解决程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帮助编者协力撰写百科全书 — 而不是用来赢得个人胜利或政治胜利。

      参见

      [编辑]

      (部分条目为英文)

      • 维基百科:准确性争议
      • Wikipedia:Candor
      • 维基百科:有争议的编辑
      • 维基百科:拒绝狂热分子
      • 维基百科:编辑战
      • 维基百科:礼仪
      • 维基百科:承认自己的错误
      • 维基百科:中立的观点#中立性争议及其处理
      • 维基百科:不要勃然大怒
      • 维基百科:中立性争论
      • 维基百科:惯例
      • 维基百科:维基战
      • MeatBall:争论的解决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这是一个指导参与者编辑页面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編輯時,要留意編輯後的文章和原文是否有違背。若然有所不同,就應該拿出來討論,而不是隨意將別人的貢獻砍走。

        编辑的乐趣為主,完美并不必要

        [编辑]

        如果有人加入了一篇完整、优美、定稿的条目,那当然很棒。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这种行为。

        但是,维基系统的一个好处是不完整或初稿很烂的条目可以通过协作编辑被打磨成像样的杰作。此方法提供了我们生产其他相似最终产品的方法所没有的优势。所以,提交粗陋的稿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鼓励的。

        一个人可以概述或少量随意的事实来开始一个条目。

        另一个人可以加入非主流观点。其他人可以加入新的看法使条目完美。当然其他人也可以加入被忽略的角度,或按照维基百科中立观点的原则重述已有观点。另外一些人可能会加入一些事实、数据或图形,也有一些人可以修正多人编写中的拼写文法错误和各种问题。

        当文章中加入新的材料之后,任何人都能够进行编辑,用自己的贡献使其变得更加准确。之后也是如此,这样,条目就会逐渐地接近最终的完美版本。

        在此过程中,条目可能会显得非常简陋,就像草图一样——也有可能更糟糕,因为可能会有新手把很多随意的材料引入条目。由于简陋而产生的惊讶是无谓的,浏览者应该用自己的能力使它变得更完善,因为只有大家的编辑过程让条目变得更加规范。当然了,我们可能不喜欢草率的条目,我们可能会在心里对那些不符合标准的条目感到不满。但重要的是,如果条目能够被改写,那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对于那些没有存在价值、让人厌恶的文字,我们可以移动到条目的对话页中,如果一个条目实在无法进行改写,那么应该立刻删除。

        編輯方針

        [编辑]

        總體來說,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編輯方針。有些人只稍稍修正原文,就将其加入新的條目。另外有些人喜歡將小品與現有的條目来一次大改动。再有一些人喜歡為已有的文章,作文法和文字上的修改,或加入新的链接,或移動條目,或更改條目名稱,俾令諸編輯歷史和討論不至失去。

        在這裡,有大量的空間去容納以上種種。

        編輯的方針亦能看到編者的決心:

        • 大體上說,多數人會覺得應該去勇於更新頁面
        • 基本上沒有人懷着征詢上一位編者意見的想法,就去編輯條目,不過,我們如不去做的話,維基的進度會慢得可憐。
        • 相反,有些人認為根本不必如此:一發現問題就應立即去改正。討論只是最後的工具。
        • 中庸的意見是:討論固然要尊重,不過小改動亦需被接納;是否大刀闊斧地去編輯,要視乎內容-這是一個相對地公平的做法。

        在维基百科上,所有的意见和看法都应该被展示。

        如果一个条目经历了太多次的删除和修改,那么撰写者们最好去Wikipedia:对话页进行讨论,以免那些被改写文章的撰写者感到沮丧或者最终演变成编辑战。对某人来说属于“一次细微的修改”,但在其他人看来可能就是不尊重,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努力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就烟消云散。

        所以,不管你怎样撰写和编辑条目,都要保留原有的信息。除非以下情况:

        • 抄袭的文章
        • 不相关主题
        • 明显的废话
        • 侵权
        • 不準确的信息

        这个时候你可以:

        • 重写不準确部分,提供準确信息
        • 将文字转移到其他条目,或者从其他条目复制信息过来
        • 大胆地把你认为对条目重要的信息写上去

        如果在你看来某个条目需要重写或者大幅度更改,请勇于更新页面。但是请保留对话页中那些有价值的讨论,尤其是那些说明“为什么”要更新页面的对话。如果你删除了一些认为错误的文字,反对的声音马上又会出现,因为每个人的看法是不同的,所以请保留那些编辑者们留下的文字,即使它们是错误的。

        在任何情况下,不管你是否决定在对话页中和其他人进行讨论,请牢记,维基百科不是论坛。维基百科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站,所有维基人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能力改进、撰写、编辑出尽量完美的条目,而不是对其他人的信仰、理论等进行评论。

        更新页面守则

        [编辑]

        关于更新页面,请您参看:

        参阅

        [编辑]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半保護政策是用來防止匿名用戶及註冊少於七天和編輯少於五十次的用戶編輯受半保護的頁面。

        半保護政策只可用來保護受到嚴重破壞的頁面,這個政策不是用來保護具有爭議的頁面的,因為這會限制了部份使用者編輯頁面的自由。管理員在執行這政策時應持與執行完全保護政策時同一樣的要求,不論是由他們自行決定還是由其他頁面要求的,如请求管理员帮助请求保护页面或其他相類的頁面。

        半保護政策只應用於回應那些已經證實的嚴重破壞,而不是用來預防可能會發生的破壞,如有些頁面最近受到關注,令到編輯量突然大增,又或某些頁面因被某些熱門網頁連結而編輯量大增。只有確實證據證明的嚴重破壞才可啟用半保護政策。

        管理員注意:這個政策應作為最後的手段,在沒有其他方法防止該頁面被嚴重破壞的情況才可啟用,正如完全保護政策一樣。

        如何進行

        [编辑]

        若要要求對某個頁面實行半保護政策,應該要在該頁面的討論頁或Wikipedia:请求管理员帮助 提出充份理據,若必要時亦可在Wikipedia:请求保护页面提出。要求解除這個半保護狀態在一般情況是不必要的,因為管理員在半保護該頁面一段時間後,若沒有新的破壞,應自行解除半保護。若管理員半保護某個頁面,請將其加至Wikipedia:保护页面,正如您完全保護其他頁面一樣。

        被半保護的頁面應加上{{保護}}或{{protected}}(两者是同一模板),正如現在保護其他條目的方法般,以資識別。同时生成以下分类之一:

        在半保护页面上面加的模板

        [编辑]

        首先管理员将页面设定成半保护状态,然后 {{保护}}或是{{保护|保护类型}}。

        支持半保护状态下提示的保护类型参数有:{{protected|template}}(高危模板保护)、{{protected|vandalism}}(破坏保护)、{{protected|main}}(首页内容保护)、{{protected|page}}(通用保护)。具体参看{{protected}}内的说明。

        下面是{{protected|vandalism}}的效果:

        移動保護與半保護同時使用

        [编辑]

        管理員使用此特殊設定時,在設定完權限後,放入上述模板,会自动显示移動保護與半保護的提示信息。

        不可使用半保護的情形

        [编辑]

        再次提示,半保护:

        • 用来禁止匿名用户的正常编辑。
        • 用于提前保护可能遭到破坏的条目

        參見

        [编辑]
        您可以在元维基找到更多與此項目相關的訊息:

        另見

        [编辑]
        {{pp-meta}} 全保护 半保护 移动保护
        争议: {{pp-dispute}} 不適用 {{pp-move-dispute}}
        破坏: {{pp-vandalism}} {{pp-move-vandalism}}
        高风险模板: {{pp-template}} 不適用
        封禁的用户: {{pp-usertalk}} {{pp-semi-usertalk}} 不適用
        傀儡: 不適用 {{pp-semi-sock}} 不適用
        长期: 不適用 {{pp-semi-indef}} {{pp-move-indef}}
        常规: {{pp-protected}} {{pp-move}}
        基金会行動: {{pp-office}} {{reset}} 不適用
        讨论页信息: {{Permprot}} {{Temprot}} 不適用
        白纸保护: {{pp-create}} 不適用
        維基百科方針
        内容
        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胡言乱语
        破坏
        生者傳記
        命名常规
        文件使用守则
        删除守则(快速删除)
        著作权(版权)方针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回退不过三原则
        争论的解决
        编辑守则
        半保护政策
        页面保护方针
        用户
        用户名
        机器人
        管理员
        车轮战
        管理员的离任
        权限申请
        申请解除权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方针

        在某些特定情形下(见下方的说明),管理员有权保護某个頁面以限制对這個頁面的編輯或移動操作,同时亦有权解除这一保护。页面保护可能是有期限的,也可以是永久的。

        中文维基百科的页面保护类型包括:

        • 全保护——阻止所有非管理员编辑页面;对于文件,一般用户则不能够上传新的版本。
        • 半保护——阻止所有匿名用户以及非自动确认用户编辑页面。
        • 白纸保护——阻止某一页面(一般是被删除的页面)被重新创建。
        • 移动保护——阻止某一页面被移动
        • 文件保护——阻止文件被恶意上传,但是图像描述页并不会被保护。

        任何一种保护级别的设定或解除都可以在Wikipedia:页面保护请求中申请。如果希望编辑被保护的页面,用户可以在对应的讨论页使用{{editprotected}}模板说明请求。对被保护页面的编辑不应该引起争议或应当以共识为基础。除非是基金会进行的官方行为,否则当页面保护的理由不再有效,或合理保护的时间已到,或基于共识没有必要继续保护页面之时,管理员将解除保护。所有的保护或解除保护动作都会在Special:日志/protect中列出。

        頁面保護类型

        [编辑]

        全保护

        [编辑]
        全保护
        全保护
        快捷方式
        WP:FULL
        WP:GOLDLOCK
        WP:全保护

        全保护的页面只能由管理员编辑。全保护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也可能是永久性的。

        此时对于一般用户,页面上方的“编辑”按钮将替换为“查看源代码”。此时的页面源代码只能查看和复制,而在页面上方也会出现一个红色方框,里面提供了相关的保护日志。

        如果想修改其内容,则需在相关的讨论页陈述修改内容,也可以在其他合适的讨论页面进行讨论。如果修改意见不存在争议或者社群确立了共识,管理员可以对全保护页面进行必要的编辑。可以在需要保护的页面的对话页使用{{editprotected}}模板,这样更容易引起管理员的关注。全保護包括但不限於下列四類:

        1. 内容争议
        2. 破坏
        3. “历史只读”
        4. 讨论页保护

        内容争议

        [编辑]

        快捷方式
        WP:PREFER
        WP:内容争议

        当页面上发生编辑战时,通常会对该页面进行临时性的全保护,以迫使发生争执的各方保持冷静,在相应的对话页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编辑。如果只是个别特定的用户进行持续的编辑战,封禁可能是一种更好地处理方式,以免妨碍其他的用户进行正常的编辑。

        在保护发生内容争议的页面时,除非当前的修订版本含有明显违反方针的内容(例如破坏侵权诽谤在世人物等),管理员通常会保护当前的这个修订版本。但是有时这样做会鼓励故意编辑一个会发生争议的版本从而引发编辑战,此时如果有编辑战发生前的版本存在,管理员可以恢复到这个版本。对某个版本实施保护,并不意味着支持该版本,所以不应该继续请求回退到另外一个版本。因内容争议而保护的页面应当有明确的共识才可以进行修改。

        管理员应当尽量避免保护他们牵扯进去的条目。(见后文论述)

        破坏

        [编辑]
        快捷方式
        WP:NO-PREEMPT

        先发制人的对条目进行全保护其实违背了维基百科的开放性。临时性的全保护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大量的自动确认用户对一个条目进行持续性的破坏的时候。持续性的破坏或预期未来会有高流量可能性的条目,一般都不是进行全保护的理由。这种情况可以考虑进行半保护

        “历史只读”

        [编辑]

        已经删除的页面的内容只有管理员才可以看到,如果需要对该页面进行讨论,管理员可以临时恢复被删除的页面并进行全保护,以便于其他用户查看,同时防止作进一步的无谓编辑。在中文维基百科这种方式基本上还没有采用。

        半保护

        [编辑]
        参见:维基百科:半保護政策
        半保护
        半保护

        半保护会阻止未注册用户(IP用户)等非自動確認用戶確認用戶的编辑。

        半保護政策只可用來保護受到嚴重破壞的頁面,這個政策不是用來保護具有爭議的頁面的,因為這會限制了部份使用者編輯頁面的自由。管理員在執行這政策時應持與執行完全保護政策時同一樣的要求,不論是由他們自行決定還是由其他頁面要求的,如请求管理员帮助、请求保护页面或其他相類的頁面。

        半保護政策只應用於回應那些已經證實的嚴重破壞,而不是用來預防可能會發生的破壞,如有些頁面最近受到關注,令到編輯量突然大增,又或某些頁面因被某些熱門網頁連結而編輯量大增。只有確實證據證明的嚴重破壞才可啟用半保護政策。


        白纸保护

        [编辑]
        白纸保护
        白纸保护
        快捷方式
        WP:SALT
        WP:PDP
        WP:BLUELOCK
        WP:白纸保护

        阻止某一页面(一般是被删除的页面,但是被编者反复重新创建)被重新创建。这种保护对大小写敏感。另外,容易作为测试页的页面(如SandboxWikipedia talk:沙盒自訂首頁完整URL不知名连接条目名称)也白纸保护。所有白纸保护页面请见Special:已保护标题(另见历史页面|)。

        预防性的不允许创建某些页面可以通过标题黑名单系统,它可以采用正则表达式来进行更为灵活的白纸保护。

        如果用户需要创建一个被白纸保护的页面,可以联系管理员解除白纸保护,或者在存廢覆核請求提出讨论。


        移动保护

        [编辑]
        移动保护
        移动保护

        阻止某一页面被移动。一般用于移动战。


        文件保护

        [编辑]
        文件保护
        文件保护

        防止文件被恶意上传,如File:Wiki.png。受到这一保护的文件无法上传新版本,除非借助于管理员,但文件页的编辑不受影响。


        MediaWiki保护

        [编辑]
        MediaWiki保护
        MediaWiki保护

        MediaWiki名字空间及用户的CSS和JavaScript页面,如User:Example/monobook.cssUser:Example/cologneblue.js


        基金會保护

        [编辑]
        基金會保护
        基金會保护

        基金會保护是由维基媒体基金会执行的保护,具有强制力,不受社区共识的影响。非常少见。


        连锁保护

        [编辑]

        此类页面极少,仅有4个(不含测试页)。即是Wikipedia:新条目推荐‎Wikipedia:首页‎Portal:手机版首页‎Wikipedia:首页/明天


        比较

        [编辑]
          匿名用户, 注册用户 自動確認用戶, 確認用戶 管理员
        无保护 可编辑,不可移動 可编辑及移動
        半保护 不可编辑及移動 可编辑及移動
        全保护 不可编辑及移動 可编辑及移動
        移動保护 可编辑,不可移動 可编辑及移動
        半保護 + 移動保护 不可编辑及移動 可编辑,不可移動 可编辑及移動
        • 任何情況下,只有自動確認用戶以上才可移動頁面

        不同的保护期限

        [编辑]

        永久或半永久保护

        [编辑]
        無限期保護
        無限期保護
        • 保护常见的頁面,例如維基百科首頁,以使其免受破坏;
        • 维护网站图标、发布版本以及主要版权和许可证页面(出于法律方面的考虑);
        • 保护一些"系统管理"页面,包括许多编辑用的模版,例如删除告示、小作品模版等;
        • 保护MediaWiki的名字空间,以及transcluded的页面,这些页面会影响所有用户的系统界面;
        • 若用户被封禁后,被用于重复破坏的用户讨论页及其子页(一般情况下,被禁用户的讨论页仍可被编辑);
        • 保护重复创建的被删条目,在此情况下,管理員可藉由設定權限,限制該條目的創建。
        • 使用率極高,或是用於首頁的模板,此類模板都稱之高風險模板

        临时保护

        [编辑]
        • 根据请求编辑战实施一段时间的强制冷却;
        • 若页面或图片近期被封禁用户进行顽固破坏或顽固编辑,则实施保护;
        • 在对MediaWiki软件的bug进行检查时,不允许修改页面;
        • 对条目讨论的归档,只允许作为历史记录来查看。

        对条目的某个版本实施保护,并不意味着支持该版本,所以不应该继续请求回退到另外一个版本。

        条目和用户的讨论页原则上不做保护,除非遇到极端状况。

        重要注释:如果一个条目很活跃,可能是由于该条目在首页上有链接,或者是因为从外站有显著的链接,这种情况下该条目就很可能成为破坏的目标。一般在此情况下,不需对页面实施保护,但最好将这些条目加到监视列表中,这样自己对破坏可以及时恢复。

        如何保护页面

        [编辑]
        1. 不要修改或回退一个临时保护的页面,除非是增加被保护页面的标签准确性争议中立性争议的链接,或类似对条目的当前状态不承担责任的声明。例外是广泛同意该条目的保护违反了相关的方针。
        2. 如果你和这个条目的编辑战有关,请勿对该条目进行保护,请其他管理员来处理。
        3. 在被临时保护的页面的顶端加入恰当的保护模板(如对于破坏使用{{protected}}{{protected|v}}),并在编辑摘要中说明,该条目将被列入 。如果永久保护一个模板,请在<noinclude></noinclude>标签内加入{{protected|t}},这样被保护模板将不会在使用该模板的条目中显示。
        4. 考虑如何促进争议的各方达成解决。
        5. 在取消保护的页面中移除保护标签{{protected}},并在编辑摘要中说明标签被移除。

        管理员应当尽量避免保护/解除保护他们牵扯进去的条目。牵扯包括与引发争议或编辑战有关的实质性修改(恢复破坏、技术性修改、修复字词语病等一般不在其内),也包括在条目的讨论页发表/参与和引发争议或编辑战有关的话题。管理员的权力并非编辑者的特权—管理员只能作为整个维基社群的仆人。如果你是一个管理员,你多多少少牵扯進去的一个正在发生编辑战的条目被保护,最好的办法是联系另外一个管理员,并请他们为你保护该条目。如果你保护/解除保护了牵扯你进去的条目而引发争议,你应当视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说明,或暂时回退保护/解除保护操作请其他管理员来处理,以减少不必要的争议。也可以在维基百科:请求保护页面或互助客栈等处由社群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以寻求社群对该条目保护/解除保护的共识后,再由其他管理员来处理。这不仅是因为这是更好的办法,而且因为该方法被认为更符合伦理,因为该方法有助于减少任何可能的利益冲突。

        除此以外,管理员应该避免喜欢条目的某一个版本,而不喜欢另一个版本,除非该版本是一个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保护条目的管理员应该选择没有被破坏的版本。而对于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的,管理员应该保护发生第一次违反该原则之前的版本,如第四次回退之前的版本。参见英文版的相关讨论

        一般而言,临时保护的页面不应该很长时间放在那里维持被保护状态,讨论页应该是开放的。

        没有必要保护个人的css和js页面,比如user/monobook.css或user/cologneblue.js。只有用户本人和管理员能够修改那些页面。

        编辑被保护的页面

        [编辑]

        在编辑被保护的页面上,管理员应当特别小心,并于共识和任何相关的指导方针相一致。在任何情况下,管理员应首先在被保护页面的讨论页提出问题。

        在下列特殊情况除外:

        • 加入任何保護模板,如{{pp-vandalism}}、{{pp-dispute}}、{{pp-template}}等。
        • 加入准确性无争议和中立性中立的链接,或类似对条目当前状况免除责任的声明。
        • 回退到条目在争议发生前一周左右的的较早版本,如果在争议之前有一个清晰的点。
        • 更正拼写错误和输入错误。

        在编辑持久和半持久保护的页面时需要特别注意。在几乎所有情况下,管理员不应对因法律原因而保护的页面单方面地进行实质性的修改。由于MediaWiki名字空间的页面的可见性和重要性,对于这些页面的修改应该极其谨慎,并且只有那些充分理解修改的后果的管理员才可以修改。

        非管理员的用户可以使用{{editprotected}}模板来请求对一个被保护页面的编辑。

        页面移动的保护

        [编辑]

        同样的考虑因素也适用于仅禁止页面移动的保护。禁止页面移动保护适用于:

        • 频繁的、正在进行的页面移动破坏;
        • 持久的页面移动战
        • 当移动请求在Wikipedia:移動請求页面提出后,进行的移动战。

        管理員保護移動後,應加註{{protected|m}}模板。

        在對條目進行「移動保護」時,请檢查相關重定向頁面,以便將重定向頁面一起封鎖,以防止破坏。

        保护被查封用户的讨论页

        [编辑]

        封禁的用户若未被禁止编辑对话页,则可通过编辑自己的用户讨论页进行封禁申诉。但是,如果用户滥用这个功能,持续在他们的用户讨论页进行破坏,讨论页可能会被保护,从而失去编辑页面的权利。

        解除保护

        [编辑]

        在一个条目保护了一段时间以后,特别是当在讨论页并没有进行讨论,任何管理员都可以解除保护。但是,如果不是有人在Wikipedia:请求保护页面提出解除保护的请求,在没有和保护该页面的管理员磋商以前,不应该在保护后很快解除保护。这一点在争议性的条目的情形特别重要,这样编辑战会再一次发生,而保护该页面的管理员可能正在与争论的各方进行协调。

        參見

        [编辑]
        {{pp-meta}} 全保护 半保护 移动保护
        争议: {{pp-dispute}} 不適用 {{pp-move-dispute}}
        破坏: {{pp-vandalism}} {{pp-move-vandalism}}
        高风险模板: {{pp-template}} 不適用
        封禁的用户: {{pp-usertalk}} {{pp-semi-usertalk}} 不適用
        傀儡: 不適用 {{pp-semi-sock}} 不適用
        长期: 不適用 {{pp-semi-indef}} {{pp-move-indef}}
        常规: {{pp-protected}} {{pp-move}}
        基金会行動: {{pp-office}} {{reset}} 不適用
        讨论页信息: {{Permprot}} {{Temprot}} 不適用
        白纸保护: {{pp-create}} 不適用
        快捷方式
        WP:AL
        WP:用户

        維基百科上有數十種不同的用戶權限(如刪除、保護),而這些權限又被分配到不同的用戶權限組(如管理員、行政員),本頁將介紹相關的權限及組別。

        常用的用户群组权限

        [编辑]

        下表列出了一些常用的用户群组权限。最新完整的权限在Special:ListGroupRights列出。

        描述 颜色
        允许  
        允许*  
        不允许  
        剥夺  
        视情况  
        有限  

        選項(需要JavaScript):隱藏MediaWiki內建的權限(擴展權限)

         ··· 
        权限
         
        描述 被封禁用户 匿名用户 注册用户 自动确认用户* 机器人 管理员 行政员 其他
        abusefilter-hide-log 将条目在滥用日志中隐藏               監管員
        abusefilter-hide-log 查看隐藏的滥用日志条目               監管員
        abusefilter-log 查看滥用日志                
        abusefilter-log-detail 查看详细滥用日志               全域回退員
        abusefilter-modify 修改防滥用过滤器                
        abusefilter-view 查看防滥用过滤器                
        apihighlimits API查询中上限由500提高到5000               高API需求者
        autoconfirmed 编辑被半保护的页面。                
        autopatrol 将自己的编辑自动标示为已巡查             巡查员、巡查豁免者、全域回退員
        bigdelete 删除有超过5000个历史版本的页面              
        监管员
        block 封禁IP、IP段或注册用户              


        bot 最近修改中默认隐藏其编辑          
        機械人用戶
           
        checkuser 查看某注册用户用过的全部IP地址,或显示来自任一IP地址的全部编辑(包括已登陆用户的编辑)。               用户核查员
        centralauth-merge 合并账户              
        createaccount 为自己或他人创建一个新账户              
        createpage 创建一个新页面(不含讨论页)                
        createtalk 创建一个新的讨论页                
        delete 删除历史版本少于或等于5000个的页面              
        deletedhistory 查看被删除页面的历史,或查看一个用户被删除的贡献              
        edit 编辑一个未被保护的页面                
        editinterface 编辑MediaWiki名字空间的页面以对网页界面进行调整              
        editprotected 编辑被完全保护的页面              
        editusercssjs 编辑其他用户的.css或.js用户页子页面              


        import 由其它计划中导入页面               跨維基匯入者
        importupload 从本地的XML文件中导入页面               跨維基匯入者
        ipblockexempt 绕过IP封禁、自动封禁以及IP段封禁             IP封禁例外


        markbotedits 将回退标识为机器人的编辑               全域回退員
        minoredit 将编辑标识为“小修改”                
        move 移动一个未被保护的页面                
        nominornewtalk 对其他用户对话页的小修改将不会触发新消息提示                
        override-antispoof 绕过用户名欺诈检查                
        oversight 查看被永久隐藏的历史版本               監管員
        patrol 将页面标识为已巡查               巡查员
        protect 保护页面或解除页面保护              
        purge 通过在页面的URL后加入&action=purge刷新缓存   需確認            
        read 访问页面                
        renameuser 更改任何用戶的用户名                
        rollback 通过特殊的链接更简便地回退编辑             回退員全域回退員


        sendemail (通过 Special:EmailUser/用户名)给输入了有效电子邮件地址的用户发送电子邮件              
        siteadmin 通过Special:LockDB锁定数据库,通过Special:UnlockDB解锁数据库               系统管理员


        suppressredirect 移动页面时不创建来自来源页面的重定向               全域回退者
        undelete 恢复已被删除的页面或其特定的一个版本              
        unwatchedpages 查看包含所有未被监视页面的列表              
        upload 上传多媒体文件                
        userrights 更改一个用户的权限           +/− 回退員
        +/− 巡查员
        +/− 巡查豁免權
        +/− 確認用戶權
        +/− IP封禁例外
        +[自己]機械人用戶
        -機械人用戶
        + 行政员
        + 管理员
        +/− 机器人
        +/− 機械人用戶
        监管员

        访问权限类型

        [编辑]

        按照权力的升序排列如下:

        被封禁用户

        [编辑]

        所有封禁均用作避免維基百科受到破壞,或減低潛在問題發生的機會。封禁應是阻止上述問題的最後手段,只用於應對以較溫和的方法不能解決的問題和持續違反方針的行為,而適當運用這手段能透過以下四個方法避免上述問題出現:

        1. 避免對維基百科進行逼切的或嚴重的破壞或干擾
        2. 透過增加有不當行為的用戶的編輯難度,制止該用戶對維基百科的干擾
        3. 讓有不當行為的用戶了解維基百科不能容忍其行為,應改善及避免該不當行為持續
        4. 鼓勵有不當行為的用戶以社群認同的有建設性、適當的編輯方式對維基百科進行貢獻

        簡單來說:封禁的目的是透過移除干擾來源,或鼓勵其改過,以避免未來出現問題的機會。封禁不應被用作復仇和懲罰的工具,也不應在不涉及行為問題的情況下使用封禁。

        在某些情況下,管理員會延長封禁期限,以避免維基百科受到破壞及鼓勵用戶停止干擾維基百科,重新開始對維基百科作出貢獻。

        匿名用户

        [编辑]
        快捷方式
        WP:IP

        没有注冊帳號登錄的用戶不以用戶名稱而是以他们的IP位址作为区分方法。他們能够阅读维基百科的所有页面(除了部份要求特定權限的特殊頁面),可以编辑已被保護的頁面以外的任何頁面,亦可以在任何名字空間创建頁面,只需要在搜尋欄輸入欲撰寫條目的名稱,或者點擊條目中的紅字連結,便可進入編輯新條目的頁面。詳情請參見Help:創建新頁面Wikipedia:命名常規。不過,在创建维基百科的某些部分時可能需要他人幫助(例如被白紙保護的頁面)。他们不能上傳文件和图片。如果他们想编辑一个或多个外部連結和註冊一個帳號時,就必須输入驗證碼,另外他们需要点击确认連結才能更新服务器上的页面缓存。他們亦可以500篇為單位使用API。匿名用戶通常只有用戶討論頁,而沒有用戶頁。

        注册用户

        [编辑]

        用戶,或稱註冊用戶,是指擁有一個維基百科帳號的人。雖然即使不登录,也可閱讀維基百科,甚至編輯維基百科的頁面,而且維基百科的宗旨正是容許幾乎所有人修改幾乎所有頁面,可是成為維基百科的用戶,不僅過程快捷、免費及方便,更可享有一些非註冊用戶沒有的權限。

        此外,註冊達7天編輯達50次的用戶將會自動成為自動確認用戶,可享用更多權限。詳情见#自動確認用戶

        任何擁有帳號的用戶,不論註冊時間或編輯次數,皆可擁有下列權限。

        • 用戶可以編寫自己的用戶頁(位於User名字空間)。
        • 用戶擁有自己的對話頁,方便其他用戶与自己聯絡。(儘管匿名用戶也有用戶对话页)
        • 用戶可以啟用「接受來自其他用戶的郵件」的功能,容許其他用戶電郵給自己,以及在用戶討論頁有更改時發送電郵的功能。(用户須提供電郵地址,並經確認有效)
        • 用戶擁有自己的編輯貢獻列表,點選「我的貢獻」連結便可參閱。(儘管匿名用戶也有記錄,但無法點選我的貢獻查閱)
        • 用戶擁有自己的監視列表,方便監視感興趣的頁面的最新改動。
        • 用戶可享用參數設置功能,允許用戶對維基百科的界面進行一些個性化的設置,例如語言設定、顯示方式及所屬時區等。
        • 用戶可選用多種特殊的小工具,以切合自己的瀏覽及編輯需要,例如更多功能的編輯工具欄
        • 用戶可選擇一個用戶名稱,只須該用戶名並未被他人使用並符合用戶名稱政策
        • 用戶可隱藏自己的IP位址。(用戶的IP位址仍会被儲存一段時間,在極罕見的需求下可由被信任的管理人員進行用戶查核,該人員必須年满18歲並向基金會提供身份證明,參見下方「#用戶查核權」一節。)
        • 用戶註冊達7天編輯達50次后,会自动获得自動確認用戶權限。
        • 用戶長期於維基百科貢獻,有機會被選為管理員行政員並得到其權限。
        • 用戶在註冊時間及編輯次數達到一定條件,可以在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參選及投票。

        被封禁后不能注册

        [编辑]

        共享IP地址(例如學校、網咖、辦公室及公共圖書館的網絡)或代理服務器會經常因防止破壞而遭到封禁。這難免會影響一些無辜的網友。可是,註冊用戶通常可避免這類封鎖,因為封鎖一般只會針對未登入的匿名用戶。假如閣下欲登記成為用戶,但不幸使用被封鎖的IP位址,我們建議您嘗試下列方法:

        • 可在封禁時間結束後才嘗試。請到我的貢獻及點選封禁記錄 連結查閱封禁時間。
        • 可在另一個地方登記成為用戶,便可返回原本的地方登入。
        • 可請求您可信任的朋友代為申請,但請謹記首次登入後便立即更改密碼,又或請朋友在註冊頁中只填入用戶名及你的電郵,把密碼經電郵發給你。
        • 可使用維基媒體基金會加密伺服器https://secure.wikimedia.org/)以避開代理服務器
        • 可提出賬號請求,由管理員代為註冊並發送密碼予您。

        確認用戶

        [编辑]

        此權與自動確認用戶權相同,乃用以授予準自動確認用戶。但是非自動確認用戶不能查看Special:滥用日志项的详细信息。

        自動確認用戶

        [编辑]
        快捷方式
        WP:AUTOCONFIRMED

        自動確認用戶是維基百科用戶的一種。在中文維基百科,任何註冊達7天並編輯達50次的用戶,均會成為自動確認用戶。在善意假定的原則下,我們假定取得自動確認用戶權限的新用戶,都不會是只為破壞而註冊的帳號,或者是由他人控制的傀儡帳號。我們亦假定該等用戶已在維基百科累積一定的經驗,並對維基百科運作有一定的認識。因此,自動確認用戶可享有一些非自動確認用戶沒有的權限。

        任何自動確認用戶,皆可擁有下列權限。

        1. 自動確認用戶可以使用移動頁面(頁面重新命名)的功能。只須點击頁頂的「移動」標籤,即可移動大部份頁面。(假如移動目標已有其他編輯,那麼只有管理員才能進行移動,請到Wikipedia:移動請求提出,唯移動時舊頁面將改為重定向。)
        2. 自動確認用戶可以編輯半保護頁面。半保護頁面的用意是防止匿名用戶或新用戶對頁面的破壞。
        3. 自動確認用戶可以使用本地上傳文件功能,以便在頁面使用需要作合理使用的圖像(自由圖像請上傳至維基共享資源)。
        4. 自動確認用戶可以覆蓋現有檔案進行上傳。
        5. 自動確認用戶加入外部連結時,不需要再通過CAPTCHA验证码)驗證。CAPTCHA驗證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计算机自動操作的帳號加入廣告链接。
        6. 自動確認用戶修改頁面時,不需要再被強制顯示預覽才能保存修改後的頁面。(但我們仍強烈建議自行使用「顯示預覽」功能,以確认保存的頁面沒有筆誤。)
        7. 自動確認用戶不受限制於部份過濾器,可更自由地編輯。設定防濫用過濾器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新手或匿名用戶進行破壞。
        8. 自動確認用戶可查看Special:滥用日志项的详细信息,以便進行反破壞編輯。
        9. 在中文維基百科的大部份投票,提名者及投票者必須註冊達7天及編輯達50次。這意味著成為自動確認用戶便可取得投票資格。(注意:個別投票可能會有更高的資格要求。)

        IP封禁例外

        [编辑]

        一般而言長期封禁的IP地址或範圍不會影響已登入的用戶。然而,有時是需要把匿名用戶及已登入用戶一併封禁,從以防止進一步的破壞。

        IP封禁例外權容許編者作出編輯而不受封禁等干擾。因為封禁並非由其自身過失所造成的,他們慣常使用的IP會以其他方式封禁,令其可以在無干擾的情況下編輯。另外,IP封禁例外權亦容許用戶透过匿名代理伺服器(例如Tor)作出編輯。

        管理员只能绕过IP封锁、自动封锁以及范围封锁,不能绕过对tor出口节点的自动封禁。

        全域封禁例外

        [编辑]

        全域封禁例外可繞過所有由監管員設置之全域維基IP封禁,其權限與本地之IP封禁例外不同(本地權限只能繞過本地封禁,全域權限只能繞過全域封禁)。

        巡查豁免權

        [编辑]

        為減輕新頁面巡查員之工作量,此權經開放予資深用戶申請。獲權者所創之頁面會自動標記為“已巡查”,故獲權者務為資深且可信。此權乃目前唯一毋須獲權者本人申請之權限。

        巡查權

        [编辑]

        新頁面巡查巡查者新创建的页面进行检查维护,并实施分类的过程。如果巡查者认为页面的内容符合维基百科的方针要求,则可以点击页面右下角“标记此页面为已巡查”的链接,把该页面标记为已巡查。

        回退權

        [编辑]

        回退功能允许管理员回退员快速地撤销明显非建设性的编辑,例如破坏胡言乱语等。管理员和回退员只需要点击一两下就可以回退破坏。与编辑、保存或用导航POPUPS撤销破坏者的编辑相比,回退功能显得更加迅速。

        全域回退員

        [编辑]

        全域回退員可以在所有包括在帳戶整合系統的維基中進行回退操作,其權限與本地回退權相近,但亦有移動頁面不保留重定向及不受api限制的權限;此類用戶在所有維基亦有autoconfirmed權限,可編輯半保護頁面。

        跨维基导入者

        [编辑]

        當前中文維基百科有這個權限,但沒有被使用。

        导入者

        [编辑]

        當前中文維基百科有這個權限,但沒有被使用。

        账户创建员

        [编辑]

        當前中文維基百科有這個權限,但沒有被使用。

        机器人

        [编辑]

        维基百科的机器人主要用于自动处理一些繁琐的格式或数据。机器人可以用来创建条目,修改或破坏条目,因此我们需要谨慎的使用它。一个好的机器人对维基百科计划能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系统本身并没有设计机器人,因此再好的机器人也可能带有某些缺点。当前在中文版有153个机器人。

        全局机器人

        [编辑]
        全局机器人(Global bots)可以得到在所有wiki上的bot权限(参看这里),中文维基百科允许使用全局机器人。对于全局机器人,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 bot必须只能用于维护跨语言链接和修复重定向
        • bot必须已经在多个wiki运行,并且有长期的贡献并受到信任。
        获得全局机器人权限请到m:Steward requests/Bot status提出。

        自动批准机器人

        [编辑]
        中文维基百科允许bot的操作者直接向监管员请求授权,本地社群将视为授权给监管员而自动批准。对于自动批准的bot,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 bot必须在没有bot权限的情况下,在中文维基百科至少编辑一周或至少编辑100次,用以演示其运行过程
        • bot必须只能用于维护跨语言链接和修复重定向

        管理员

        [编辑]

        管理员是拥有“系統操作員权限”的维基人。目前的维基政策是將此权限授予任何人,只要此人已经活跃地在维基百科贡献了一段时间,在一般情况下也是为大家熟知並信任的维基社群成員。總體上,遴選标准已隨实践变難。

        “不應該有什麼大不了的。”吉米·威爾士曾如是說。

        管理员並沒有絲毫特殊權威的光環,在編輯責任方面,他们與其他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部份維基人認為“管理”或“站長”是一種誤稱,因為管理員只是一群維基百科的用戶,由於他們看起來值得信任並提出了善良請求,而將基於正常運作及安全考量的某些功能限制從他們身上解除。應當指出的是,管理員沒有任何高於其他用戶的特權,唯能實現社群討論所得的共識。維基百科運作之初,所有的用戶都能做管理員的事情;現在,原則上,大家仍應這樣。即使未被賦予額外的管理功能,任何用戶都可以如管理員般行事,只要他們不冒稱是管理員。這樣的用戶更有可能被社群成員提名為正式管理員,並且若被提名,更有可能被選為管理員。

        社群的確期待管理員行使必要的清潔整理雜務,這就要求管理員被信授額外權限。這些雜務包括(但不限於):監視删除投票和请求,並按照社群的共識保留或刪除有關條目;監視新建與更動的文章並迅捷地刪除明顯的破壞;應用戶請求,完成需要管理權限的任務。因為管理員被認為是社群的經驗成員,需要幫助的用戶經常也會尋求管理員的建議與資訊。

        机器用户

        [编辑]

        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在进行大量重复性、无争议的编辑时,可以临时授予自己机器用户英语Flood flag)权限,以避免大量的编辑冲刷最近更改

        管理员在进行重复性工作时应当使用此权限以避免冲刷掉最近更改中其它维基人的编辑和操作,但这种重复性工作必须是无争议的,因为此权限的使用减少了那些编辑可能受到的巡查。对此权限的滥用应当等同视为对其它管理员权限的滥用。一些可以接受的行为包括:删除许多由广告机器人创建的页面、或在页面存废讨论中达到共识后删除许多页面、或封禁许多开放代理等。不可接受的行为包括:试图通过此绕过他人对一些争议编辑的巡查(不管这是不是管理员工作的一部分)等。

        全域管理員

        [编辑]

        全域管理員在大部份小规模維基媒體站點中持有管理員權限,不包括中文維基百科。

        行政员

        [编辑]

        行政员(bureaucrat)可以将一名用户变为管理员或行政员(但是不能移去这个权限)。他們也可以使用Special:Renameuser改变某个用户的名字。(请参看Wikipedia:更改用户名上用户提出的改名请求。请在改变用户名后,把原来用户页和用户对话页上的内容移动到新的帳号上。)行政員需要有能力在困難的情況,決定投票共識及結論,並能有效地對此決定做出全面解釋。

        用戶查核權

        [编辑]

        在维基百科上,具有用戶查核(CheckUser)权限的人和管理员不同,他们可以专门来查看某一用户是否为另一用户的傀儡,从而可以了解用户从哪些IP对维基百科进行编辑;统计对于单个IP(包括用户登录后的IP)在维基百科上的编辑次数。相关用户文档请参看用戶查核說明

        关于用戶查核的方针请参閱Wikipedia:用戶查核方針。目前中文維基社群並無選出任何用戶查核者。

        监督者

        [编辑]

        在维基百科,隐藏编辑版本是一种高级删除方式(注意:不同于修订版本删除),隐藏后的内容将无法通过一般的方式看到。这种方法用于删除涉及个人隐私诽谤以及侵权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隐藏编辑,会将这个编辑的内容、编辑者的用户名或IP地址、编辑摘要等所有与这个编辑有关的内容隐藏。这种方法可以防止目标版本被除监督者以外的用户看到,所以这个方法同普通的管理员的删除(WP:CRD)不同。这个方法还可以隐藏用户、移动、封禁等所有公共日志中的的操作。拥有监督权限的用户甚至可以隐藏整个一个帐户,把他从用户列表中删去,并把他所有的编辑和操作全部隐藏。

        拥有监督权限(Oversight)的用户(监督者)就可以在接到要求后执行隐藏编辑版本的操作,并可以查看其它监督者的隐藏记录。

        在英文维基百科,监督权是在仲裁委员会通过后获得的(这个权限非常少见,并且不得有任何恶意)。从2009年2月开始,监督权需要在社群投票通过之后再由仲裁委员会确认获得。拥有监督权的用户必须年满18周岁,并可以向维基媒体基金会提供证明。

        中文维基百科目前没有仲裁委员会。根据元维基上的方针,没有仲裁委员会的社群,监督者的产生必须获得社群的共识。候选者必须向本地社群提出请求并在社群中进行通告(例如在互助客栈,邮件列表等)。在获得本地社群的共识后(支持率至少有70-80%),并且至少有25-30人投下支持票。

        例如维基词典的词条fuckingwikt:fucking)就被監管員ShizhaoOversight,(见wikt:Special:用户贡献/Jorge_W._Bush

        另有User: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

        boardvote

        [编辑]

        是监督理事会理事选举投票的权限;由於目前選舉是在SPI-INC的維基上進行,此權限已被移除。

        監管員

        [编辑]
        主页面:m:Stewards

        監管員(Steward)是特殊的管理人员。它可以在元维基上将所有计划及其所有语言版本的某位用户设置为这个语言版本的管理员或行政员或本页面提到的任何其他权限。監管員还可以进行全域用户名的更名等操作,以及进行全域的封禁和解封IP地址及用户。監管員也可以对没有监督者和用戶查核權的wikimedia项目临时使用监督者和用戶查核權。同时,监管员拥有全域管理员的权限。依據2011年10月的最後更新資料,元维基有43名監管员。

        另参看所有的监管员列表:Special:GlobalUsers/steward

        开发人员

        [编辑]

        开发人员(Developers)是负责MediaWiki软件开发和维护的维基人。他们负责修改软件的错误,可以直接更改运行维基百科的MediaWiki软件程序。

        请参看MediaWiki.org上的开发人员列表获得所有MediaWiki开发人员列表。

        系统管理员

        [编辑]

        系统管理员(System administrators)是管理、维护WMF服务器的维基人。這個是全域權限,即是在全部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站點都有該權限。

        WMF全站的系统管理员列表参见元维基上的相关页面。此類用戶可能透過User:127.0.0.1進行編輯。

        現任職員

        [编辑]

        維基媒體基金會現在只有少量的受薪員工在加州三藩市總部工作。也有一些人員在海外工作。其他參與者都是志願者,包括理事會成員。

        申诉专员

        [编辑]

        The ombudsman commission investigates complaints about violations of the privacy policy (in particular concerning the use of CheckUser tools) on any Wikimedia project for the board of trustees in an official manner. To file a complaint, please contact an Ombudsman privately.

        API_High_Limit_Requestor

        [编辑]

        此類用戶不受API限制,是全域權限組之一。

        recursive exporter

        [编辑]

        此類用戶可在匯出頁面時匯出深至5層的模板。

        界面编辑者

        [编辑]

        此類用戶可以編輯所有MediaWiki名字空間下的頁面。

        創辦者

        [编辑]

        當前中文維基百科並無這個權限。至於全域權限,則授予Jimbo Wales一人。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