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太远太远太太/test
13.0.0.0.0
相關解任議案 |
---|
此管理員及行政員曾獲提請解任或罢免, 以下列出過往的記錄。 |
現在的日期與時間是协调世界时2025年1月3日06時32分。※按此更新
時序
[编辑]- 聯署期:2011年6月18日 (六) 14:46 (UTC)-2011年6月19日 (日) 15:51 (UTC)
- 答辯期:2011年6月19日 (日) 15:52 (UTC)-2011年6月23日 (四) 15:50 (UTC)
- 投票期:2011 2011年6月24日 (五) 15:51 (UTC)-2011年7月8日 (五) 15:50 (UTC)
理由
[编辑]前言:此管理员在2月餘内即滥用“编辑全保护页面”、“删除”、“封禁”权利,干犯维基百科:页面保护方针、维基百科:快速删除的标准、维基百科:管理员#避嫌、维基百科:机器人等维基百科正式方针。滥权种类之广,干犯方针之多,时间之密集已经到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几天前已经有人在WP:互助客栈/其他提出,希望此管理员反省。然而其无任何悔意,甚至认为他所作所为都是有道理的,这种“沟通”实在无法令人满意。忍无可忍之下,不得已再次提出解任案之正式联署。以下是其具体滥权的记录(不一定完整):并争取解任联署。
- 2011年3月9日,此管理员未经讨论编辑全保护页面,将全保护中的Google Chrome移动到Google Chrome 浏览器,此移动充满争议。违反维基百科:页面保护方针#编辑被保护的页面“在编辑被保护的页面上,管理员应当特别小心,并于共识和任何相关的指导方针相一致。在任何情况下,管理员应首先在被保护页面的讨论页提出问题。”经过用户抗议,此管理员自己回退。不料,2011年4月27日,此管理员再次编辑被全保护的模板,没有经过任何讨论,此编辑涉及的主题在互助客栈有诸多争议。
- 2011年4月15日,见维基百科:页面存废讨论/记录/2011/04/12中虞金龙、潘信安、林高正,维基百科:页面存废讨论/记录/2011/04/14中温奕颉、陈承昌、莫浩平等(诸如此类的甚多,本人没有全面统计),无人挂速删模板,提议删除的理由“疑似不知名人士”又不在维基百科:快速删除的标准之中,却被此管理员快速删除。违反维基百科:快速删除的标准“管理员只可以快速删除已经被放上{{delete}}模板、或是其它已经被列在快速删除列表上的页面,但并不能快速删除由自己申请快速删除的页面。”虽然这些页面极有可能会被删除,但是不顾维基百科正式方针,随意跳过正常提删程序也是滥权的行为。
- 2011年5月24日,见Template:Medical、Template:Medical small及删除日志,其中此管理员既投票删除,又执行删除,违反维基百科:管理员#避嫌|“删除:管理员不得删除自己提议删除或者投票删除的页面”之规定,后又动用自己机器人删除此模板一千余处,不顾此模板的提删理由“违反Wikipedia:不要在条目中进行声明”中,因为Wikipedia:不要在条目中进行声明并不具备方针资格而不能成立。后此模板在维基百科:页面存废讨论/记录/2011/06/01#Template:Medical以8(○)保留、3(×)删除被共识保留。
- 2011年5月25日 13:27,用户維基難民援護會在互助客栈明确发表反对此管理员的言论,数小时后,2011年5月25日 18:23,此管理员以“擾亂: troll,对互助客栈与社群的正常运作造成严重影响”为由,将反对自己的用户封禁一个月 (此用戶已更名為),而且此用户之前没有任何封禁记录,又没有得到任何警告,而且“禁止电子邮件、禁止编辑自己的用户讨论页”使此用户无法使用正常的手段进行抗辩和请求封禁复核,后被其他管理员解除封禁。违反维基百科:管理员#避嫌“封禁:管理员不得封禁反对自己的用户”。后经过两位用户在此管理员的讨论页质疑,但是至今没有任何回应。但是m:What is a troll?在元维基只是一篇论述并不具备方针地位,以在互助客栈中发言扰乱为由的封禁,在中文维基百科中闻所未闻,不见诸WP:封禁方针任何一个细则。2011年5月27日,此管理员又以同样的“扰乱”为理由,将另一个用户user:At7002,更改封禁时间为一个月。
- 长期以来,此管理员拥有的若干机器人,随意超出社群的支持范围来运行,至今没有终止。违反维基百科:机器人#不可接受的用法“ 有争议的修改:bot的编辑一般会受到大多数用户的欢迎,但是绝对不能用来进行有争议的编辑。如果你打算超出社群的支持范围来运行bot,请注意相关的讨论页上不要出现反对的声音。如果你的bot是一个全局机器人或自动批准的bot,在没有获得中文维基百科社群的同意前,绝对不允许超出“全局机器人”或“自动批准”中所作出的限制。”甚至有的编辑连登陆都不登陆,有的根本就不申請機器人權限直接按照機器人操作,這種操作至今沒有停止。以至于某些机器人的对话页都成为许多用户此起彼伏的抱怨之地。
增补议案
[编辑]注意:以下是此解任案的一部分! 倘若此次投票成功罢免shizhao,请全体维基百科管理员和行政员以监管失责为由自行除权。理由我在方针版已经讲的很明白。—Edouardlicn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08:48 (UTC)
- 请封禁派不要封住人民的嘴巴。擅自删除别人的内容不是友善的行为。—Edouardlicn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4:58 (UTC)
- (!)抗议某用户擅自修改他人留言,将伟大的增补议案改为意见,抹杀伟大的馒头卡圆神的意愿。—Edouardlicn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00 (UTC)
- 同意。請勿隨意刪改他人留言。Codename Amnesty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27 (UTC)
- 任何邪魔外道都无法阻止伟大的圆神教一桶宇宙。我建议在主投票成功通过后,组织附加投票讨论此议题,绝对不能放过所有邪恶的老旧管理员势力。—Edouardlicn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38 (UTC)
- 同意。請勿隨意刪改他人留言。Codename Amnesty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27 (UTC)
- (!)抗议某用户擅自修改他人留言,将伟大的增补议案改为意见,抹杀伟大的馒头卡圆神的意愿。—Edouardlicn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00 (UTC)
再次(警告)部分人士,没有任何方针禁止罢免案存在增补议案,请尊重联署人意愿。—哇达丝哇馒头卡,哦咧哇代表QB惩罚你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6:26 (UTC)
- 本增补提案是联署人之一意愿,且在联署期未有收到任何明确的反对意见,将确认为联署期全体联署人共同遵守的意见。-哇达丝哇馒头卡,哦咧哇代表QB惩罚你 (留言)
(警告):请勿再擅自移动此段落。-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0日 (一) 14:22 (UTC)
- (※)注意:提醒一句,增補議案的作者就是投反對票的第一位。他雖然是聯署人,但他是反對罷免的。其用意不明。大家自己判斷--Coekon-OBE 2011年6月25日 (六) 08:34 (UTC)
- 收到你的通知后,我改回来了,原来是我搞错了,对不起。-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13:31 (UTC)
不要闹了……--Ben.MQ 2011年6月25日 (六) 09:12 (UTC)
- 馒头卡不要闹了,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结果是该管理员被撂倒,而且请馒头卡抬头看清楚,这是shizhao的罢免案,不涉及其他任何人。--SyaNHs 2011年6月25日 (六) 09:45 (UTC)
- 此为联署期一众联署人的共识,且没有经过任何联署人反对。-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0:22 (UTC)
- 联署人的共识是罢免shizhao,不是带着大家去学比利时玩无政府状态。--SyaNHs 2011年6月25日 (六) 11:43 (UTC)
- 不急,慢慢看下去你就会明白了。-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3:25 (UTC)
- 联署人的共识是罢免shizhao,不是带着大家去学比利时玩无政府状态。--SyaNHs 2011年6月25日 (六) 11:43 (UTC)
- 此为联署期一众联署人的共识,且没有经过任何联署人反对。-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0:22 (UTC)
- 馒头卡不要闹了,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结果是该管理员被撂倒,而且请馒头卡抬头看清楚,这是shizhao的罢免案,不涉及其他任何人。--SyaNHs 2011年6月25日 (六) 09:45 (UTC)
“ | 原来老黄你没有时间上来啊,反正你的马都好卖命嘛。算啦,作为联署人之一,我宣布这个争议性的提案无效。NARUTO反正是不用发言的了。顺带跟你老黄说说,等你忙完你的现实工作,你这边还有很多事情要忙。你就等着投票结束后慢慢忙吧。-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09:20 (UTC) | ” |
聯署區(已结束)
[编辑]- (+)支持: 自己签名。Naruto239377 (留言) 2011年6月18日 (六) 14:46 (UTC)
- (+)支持: 刚看到,不好意思,来晚了。认同指控(好像本来就是我写的)。--苹果派.留言 2011年6月18日 (六) 19:44 (UTC)
- 苹果派你懂不懂什么叫“认同指控”?电视剧看得少?只有罪犯才会自己说“认同指控”,你应该说“支持指控”-Edouardlicn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08:38 (UTC)
- (+)支持: 支持指控。尤其是第四點。--Lrouvbey‧Lune 2011年6月19日 (日) 13:59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證據相當清楚。亦不用個別人士教我寫中文。Martinoei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02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证据清楚不清楚,我觉得你们最清楚。-Edouardlicn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06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清楚不清楚證據,你們最清楚我覺得。--章·安德魯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12 (UTC)
- (!)抗议上面的用户盗用我的制丝产权。-Edouardlicn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19 (UTC)
- (:)回應:反正先讓連署過嘛,我的立場 E兄應該很清楚。而且我有修改文字,在加上維基的內容是以CC-by-sa-3.0釋出,這樣是OK的。--章·安德魯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27 (UTC)
- 我是说你侵犯我的制丝产权,不是知识产权,请明鉴。—Edouardlicn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29 (UTC)
- (:)回應:反正先讓連署過嘛,我的立場 E兄應該很清楚。而且我有修改文字,在加上維基的內容是以CC-by-sa-3.0釋出,這樣是OK的。--章·安德魯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27 (UTC)
- 人齐了,请开饭,我睡觉了,晚安。-馒头卡--我代表QB来惩罚你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53 (UTC)
- 苹果派,辛苦了,干了一个多星期终于联署成功了,还要凌晨加班,真的辛苦你了,这里我代表黑长直、红毛、蓝毛、学姐感谢你。-哇得输哇馒头卡,哦咧哇代表QB来惩罚你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58 (UTC)
- 人齐了,请开饭,我睡觉了,晚安。-馒头卡--我代表QB来惩罚你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53 (UTC)
答辩區(已結束)
[编辑]PS:提名罢免者从未与本人进行过任何沟通,也从未参与过所提罢免理由的任何讨论--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1年6月25日 (六) 10:22 (UTC)
請各人注意,根據解任方針:
- 在解任提出後,被解任人有5天的答辯期,對於解任申請中指出的問題進行答辯。如果解任人在5天內沒有答辯,被視為無答辯意見,不過仍可在投票期間發表意見。
特别通告
[编辑]管理员shizhao此前回应,将进行一段维基假期。我将其前段时间的最后回复转贴如下,以免有人认为无人答辩,影响投票公正:
不好意思,一直没有再进一步讨论。因为最近忙一些别的事请,没太多时间上维基百科,未来10天左右又将一直在外,恐怕上网也不易,即使能上,恐也没有太多时间来用。
- 关于google chrome条目的移动可能真的是我的疏忽,此前一直以为保护条目不涉及相关争议的编辑是没有问题的,只有与保护原因有关的编辑才是不允许的。看来真的是我对方针的理解错了?此外,这个移动后来也因为有人提出异议恢复了,讨论也已经全部结束。不知道为何还要拿出来作为我的罪证?如果管理员犯错,难道管理员犯错是不允许改正的吗?即使改正了也会成为将来的罪名?
- 关于删除讨论中的速删。我记得一直以来在删除讨论中管理员是可以根据此前的方针、指引、惯例和参与者的意见来决定是否删除的,在删除讨论中提前删除一些提交的页面一直以来都有,我的快速删除不是依据WP:CSD来删除的,而是根据存废讨论的方针和惯例来处理的。如果说,社群认为那种“我是xxx,毕业于xxx,我喜欢xxxx”的条目也值得保留至少7天,耗费大量社群精力去审核是否要删除,那我也没意见,以后不去提前删除就是了。或者说,对于存废讨论,这对管理员而言是否意味着管理员没有权力去作任何判断,只有根据存废讨论的投票结果来做判断。不论这个结果是否合理,是否违背其他方针?
- 关于机器人。talkindexbot是我特意不去申请bot权限的。因为它的编辑量很小,而且如果有bot权限的话,用户就不能在最近更改和监视列表(默认状态)中看到他的修改了,而我的本意是希望有最多的人看到他的修改,以促进和扩大讨论。而且,方针也没有说运行bot必须获得bot权限才行。User:RonaldB也是一个24小时运行的脚本,它也同样没有也不需要用到bot权限。另外,全域机器人是全域机器人,本地机器人是本地机器人,二者是两个用户组,权限也不相同,我的user:sz-iwbot不过是同时拥有这两个权限而已,而且全域bot的申请条件更是要求该bot在多个语言版本已经有长期运行才行。而且sz-iwbot运行的任务绝大多数在获得全域机器人之前就已经在运行。至于超出授权,目前中文版从未要求每个执行的任务都要授权。如果认为需要这样做,应该是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写入方针。另外说我运行的机器人进行有争议的编辑是什么意思?不明白。大多的留言以及2次封禁都是由于技术问题,而不是编辑争议。
- 其他问题讨论的很明白了,就不再多说了。
最后,以上的回应因为时间仓促,匆忙写就,没有仔细查阅相关的方针指引,全凭记忆,或许有错漏或不准确之处,万请海涵。此后1-2星期左右可能很少能长时间上网,恐无力作进一步回应--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1年6月12日 (日) 06:28 (UTC)
至于原话是否值得所有参与者采信,请自行判断。(警告),以上内容受CC-by-sa-3.0协议和GFDL协议保护,请勿随意修改。-哇达丝哇馒头卡,哦咧哇代表QB惩罚你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6:20 (UTC)
- 这个星期shizhao是到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城市旅游了,周五我还和他见过面的。他的行踪都在4sq上公开,所以追踪不难……--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1年6月19日 (日) 16:28 (UTC)
- 此内容可待本人现身后删除,唯目前需保护投票之公正性。-哇达丝哇馒头卡,哦咧哇代表QB惩罚你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6:34 (UTC)
正式答辩
[编辑]- 呃,看了上面的增补议案,这只是个纯粹恶搞吗?--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1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 请某些不民主的管理员不要自以为是,认为伟大的馒头卡神的方案是恶搞。馒头卡代表了宇宙的意志,就是这个宇宙。—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因为早上没有吃馒头) (留言) 2011年6月20日 (一) 04:19 (UTC)
- 呃,看了上面的增补议案,这只是个纯粹恶搞吗?--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1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答辩结束,赶快开始投票吧。—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因为早上没有吃馒头) (留言) 2011年6月20日 (一) 11:11 (UTC)
- 另外,user:At7002已确认为傀儡被永久封禁了。个人认为我与苹果派只是对方针理解上的不同造成了冲突。我认为管理员是基于社群信任以及基于方针指引和惯例,还有社群的共识进行管理员权限的行使的。重要的是善意的编辑,不会对社群造成负面影响,有利于条目的编辑,符合五大支柱的精神。我不认为我的编辑违反了维基百科:五大支柱,但是或许可能不够谨慎,这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1年6月21日 (二) 13:25 (UTC)
(以下複製自討論頁)
再次重申一下,罢免理由第5条不涉及管理员权限。此外,除了第一条编辑保护页面,是我在当时不知道被保护页面的任何修改都是不允许的,还以为只要不是编辑与保护原因有关的内容就没有问题,而且此后了解后,就已经修正了错误。而第2条罢免理由说我胡乱删除条目,但是这些条目都是已经提交到存废讨论的条目,而管理员有根据讨论情况来判断存废讨论中的页面是否应该删除的自由裁量权(存废讨论不是投票),而且也经常有页面会被管理员或非管理员根据讨论情况快速保留,既然能够快速保留,那么提前快速删除自然也可以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1年7月4日 (一) 03:37 (UTC)
連署支持區
[编辑]- (+)支持: 自己签名。Naruto239377 (留言) 2011年6月18日 (六) 14:46 (UTC)
- (+)支持: 刚看到,不好意思,来晚了。认同指控(好像本来就是我写的)。--苹果派.留言 2011年6月18日 (六) 19:44 (UTC)
- 苹果派你懂不懂什么叫“认同指控”?电视剧看得少?只有罪犯才会自己说“认同指控”,你应该说“支持指控”-Edouardlicn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08:38 (UTC)
- (+)支持: 支持指控。尤其是第四點。--Lrouvbey‧Lune 2011年6月19日 (日) 13:59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證據相當清楚。亦不用個別人士教我寫中文。Martinoei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02 (UTC)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证据清楚不清楚,我觉得你们最清楚。-Edouardlicn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06 (UTC)(+)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清楚不清楚證據,你們最清楚我覺得。--章·安德魯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12 (UTC)
- (!)抗议上面的用户盗用我的制丝产权。-Edouardlicn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19 (UTC)
- (:)回應:反正先讓連署過嘛,我的立場 E兄應該很清楚。而且我有修改文字,在加上維基的內容是以CC-by-sa-3.0釋出,這樣是OK的。--章·安德魯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27 (UTC)
- 我是说你侵犯我的制丝产权,不是知识产权,请明鉴。—Edouardlicn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29 (UTC)
- (:)回應:反正先讓連署過嘛,我的立場 E兄應該很清楚。而且我有修改文字,在加上維基的內容是以CC-by-sa-3.0釋出,這樣是OK的。--章·安德魯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27 (UTC)
- (:)回應總覺得樓上兩個的原由很搞笑。--地獄少女閻魔愛 地獄繪馬 2011年6月23日 (四) 13:50 (UTC)
- (!)抗议上面的用户盗用我的制丝产权。-Edouardlicn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19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反對維基管理員霸權。 - LC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51 (UTC)
- (:)回應管理員換你當好不好?我定必會投贊成票。--地獄少女閻魔愛 地獄繪馬 2011年6月23日 (四) 13:50 (UTC)
- 人齐了,请开饭,我睡觉了,晚安。-馒头卡--我代表QB来惩罚你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53 (UTC)
- 苹果派,辛苦了,干了一个多星期终于联署成功了,还要凌晨加班,真的辛苦你了,这里我代表黑长直、红毛、蓝毛、学姐感谢你。-哇得输哇馒头卡,哦咧哇代表QB来惩罚你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58 (UTC)
- (+)支持,理由不是很重要啦,反正就跟上面列的理由的重要性差不多。--Reke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6:00 (UTC)
- (+)支持。認同指控。雖然某種程度上我並非不認同該用戶的人品,但其行為習慣實在令人不敢恭維。歷史上之罷免案本應引起該用戶足夠注意及反省,而事實上,對其輕率操作等不良行為,該用戶卻根本沒有改善,給了竭盡心力支持其並為其拉票的用戶一記記響亮的耳光。如果該用戶依然沒有改善,實質上會造成對維基百科的破壞。Codename Amnesty (留言) 2011年6月21日 (二) 11:58 (UTC)
- 请将此票记为无效票或正式投票开始后移动至投票期段落。这是联署区,请在正式投票开始后参与投票。—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1日 (二) 12:18 (UTC)
投票區(已结束)
[编辑]2011年6月24日 (五) 15:51 (UTC)-2011年7月8日 (五) 15:50 (UTC)為本投票的投票期,用戶可以就「是否解任Shizhao」議案投票,請投票人注意,根據解任方針:
- 投票人在投票前,應該先行閱讀所有證據及討論,並作出你的意向。
- 合乎下列任何一項條件者,該票會被視為無效:
- 投票人於2011年3月9日未達自動確認用戶資格
- 投票人的投票沒有簽名(可於結束日期前補簽)
- 投票人被確認為傀儡(只計算主帳號之投票)
- 投票人重複投票(所有票均視為無效)
- 該票沒有註明原因(可於結束日期前補上)
- 投票人可以投(+)支持、(-)反对或(=)中立票,也可以在讨论区发表意见。無論任何投票,投票人需给出理由,否則計為無效票。請注意,(=)中立票僅會於投票結果臨界時考慮。
- 联署人自动计为支持解任,但仍可以在投票期间改变意向。用户可以在投票期内改变立场,结果以投票期结束后为準。
- 若您到這裏來的原因,是應朋友的要求,或應其他網站或論壇的要求,請留意,解任過程是由中文維基百科編者的共識作最後決定。請勿受站外拉票,而令真人傀儡的情況出現;亦請勿進行拉票,以免影響投票結果。
- 有效表決的最低總有效票數為25票。如總有效票數低於25票,則不論結果如何,均視為解任不通過。若總有效票數達25票或以上,且支持罷免票數超過50%者,則投票通過,被提請解任之管理員獲得除權。
- 請注意,支持、反對或中立票投票區均不是討論區,如有任何意見請移步至討論頁。
- 根據基金會私隱政策,「用戶貢獻根據其註冊和登入狀態收集在一起。用戶貢獻的資料,如編輯的時間和次數,可以通過用戶貢獻列表,或其他用戶發佈的統計訊息公開獲得。」,因此維基人可以對此投票進行任何與用戶編輯數有關的調查。
支持
[编辑]- 如果支持這項解任,使用#{{支持}},說明支持的理由並簽名(~~~~);
- (+)支持: 刚看到,不好意思,来晚了。认同指控(好像本来就是我写的)。--苹果派.留言 2011年6月18日 (六) 19:44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證據相當清楚。亦不用個別人士教我寫中文。Martinoei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02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反對維基管理員霸權。 - LC (留言) 2011年6月19日 (日) 15:51 (UTC)
- (+)支持有關聯署中所有理由,反對維基管理員霸權;就算今次罷免失敗,下次我亦會繼續支持罷免,直到罷免成功為止。—ArikamaI 在沒有人有槍的國度裡,一把手槍的人就是國王(謝絕廢話|戰鬥記錄) 2011年6月25日 (六) 00:56 (UTC)
- (+)支持,想來想去,書生還是不適合繼續當管理員 。以擾亂為由封禁維基難民援助會一個月,明顯違反避嫌,之前就避嫌封禁對自己人身攻擊的用戶,已經不是第一次。雖然對維基貢獻具大,但當遇到與用戶的糾紛恐怕不能妥善解決,反而造成爭議。從以前我還是支持書生的,但罷免案卻接二連三的被提出,說明管理員已經有問題了,可有想過為什麼很多人想罷免你?。為什麼第4次罷免後還是不斷的引起爭議?也許如果書生不是管理員,維基也不會老是在吵,可能還更會和平些。個人認為書生也該卸任了。請下台!--俠刀行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01:50 (UTC)
- (+)支持,理由同以上用户。Emcc83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02:31 (UTC)
- (+)支持,支持指控,理由同以上用户。Ottolt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06:28 (UTC)
- (+)支持,書生所為與強國政府無異。--65A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07:18 (UTC)
- (+)支持,同意對其的指控,另外本來前兩日的鎮壓,我打算不再管這事,就是某人一邊聯署,一邊寫所謂增補議案,一邊有投反對票,其目的不明,不過個人覺得有騎劫投票的嫌疑。真是看不過眼--Coekon-OBE 2011年6月25日 (六) 08:43 (UTC)
- (+)支持,同意對書生的指控,維護網上言論自由。書生濫用管理員職權,應被罷免。--Rossho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0:01 (UTC)
- (+)支持,書生的政治立場問題,以及其獨斷,足已停止其職務。--~維基人~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0:32 (UTC)
- (+)支持。個人認為書生早在在盜用checkuser權限一事就應該因誠信的問題免職。
但請(※)注意,我反對增補議案。這種拉人陪葬的行為胡鬧之餘亦無理。-SA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2:52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書生的問題在過去六次罷免案已晰目可見, 書生濫用職權的指控亦非一日之寒。Hpsteven94(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5:28 (UTC)
- (:)回應那麼其他管理員呢?又不將Wing解任?為什麼你又不指控他們。--地獄少女閻魔愛 地獄繪馬 2011年6月26日 (日) 01:50 (UTC)
- (:)回應不要岔開話題, 其他管理員怎樣做是另一回事, 書生濫用職權確是事實, 別人怎麼做也改變不了這事實, 要投訴其他管理員,發動另一回投票吧! 以為這樣做可以為書生開脫麼? Hpsteven94(留言) 2011年6月27日 (六) 12:28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書生濫用職權,修改過條目又當沒有事發生,實在過份。Lamkiuwai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6:11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本來我打算既來之則安之河水不犯井水,但是最近我看見管理員群的行為實在太過猖狂,不得不發聲。如果不能罷免書生,我很可能不會再積極參與維基百科,以示與之割蓆。--leeyc0(找我) 2011年6月25日 (六) 16:25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理由同上。-Ajfd11111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6:36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和指控。《 中壇霸主 》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20:26 (UTC)
- (+)支持,管理員不應該利用權力私自修改文章-- Jason 22 對話頁 貢獻 2011年6月26日 (日) 02:41 (UTC)
- (+)支持,同上--UAL55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03:04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同上。-Tim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07:45 (UTC)
- (+)支持,理由同上,書生的名聲已經臭名遠播,難保影響中文維基的形象。(Cshk108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08:48 (UTC))
- (+)支持,過往行為嚴重打擊維基百科名聲及新手參與度。Allen Uhomist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12:46 (UTC)
- (+)支持,同上。同時有些反對者的行為,令人反感。另外在高登看到一段這樣的文章[4],這算是什麼事?--剛成了AKB48的飯~Ryusakura(點此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12:52 (UTC)
- (+)支持,確有多次濫用管理員功能紀錄。HenryLi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13:07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維基一日有書生,公義難存,不罷免書生,我對不起我的良心。Samarium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23:05 (UTC)
- (+)支持,支持有關聯署,以阻對管理員功能的濫用,以保中文維基的形象。光魚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23:18 (UTC)
- (+)支持,不能容忍對民主法治的踐踏,即使你在中國學習不到法治,但是維基百科就是個法治的地方。 --草野彰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18:04 (UTC)
- (+)支持 Shizhao,如果我是你,有這麼多人反對,這麼大的爭議,早就鞠躬下台了Daniel at HK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23:40 (UTC)
- (+)支持,濫用“編輯全保護頁面”、“刪除”、“封禁”權利還沒有得到合理的改善。中文維基乃由眾多註冊用戶編寫和建立,不是由幾個所謂管理員就能夠控制其中素質。罷免幾個所謂管理員沒有什麼大不了。將來他們亦有機會再次申請而當選,不是嗎?把現時管理員的角色看得過重,觀念上根本就是極其錯誤。去年罷免案大家已經給該名管理員的機會去改正;而且該名管理員上次在答辯時都承認自己有出錯,疏忽以及對其他用戶有溝通不足的地方。上次他承諾會認真地檢討,改變其所作所為。但一年之後的今天,還有那麼多用戶來反對,就證明該名管理員根本不知悔改,而且有持無恐,變本加厲地繼續攬權,為所欲為。說什麼有人是報私仇,用電郵或其他方法煽動他人罷免根本上講不過去。若果是沒有理據的話,盲目煽動本身根本上不會產生果效,除非假設所有中文維基用戶都是白痴,文盲以及極度弱智!Squirrelpak (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01:10 (UTC)
- (:)回應請提出實證,不要空口說白話。--地獄少女閻魔愛 地獄繪馬 2011年6月29日 (三) 03:12 (UTC)
(+)支持 我个人认为罢免派无理取闹,证据并不足以构成罢免理由。但屡次罢免实在无聊,浪费社群精力。中文维基已经沦为此等政治斗争的场所,我认为无需再多说什么。因此我同意增补议案,若 Shizhao 此次被罢免,请求管理员全体辞职。--upsuper (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01:12 (UTC)增补议案被废除。本人反对罢免,投支持票原为增补议案。--upsuper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23:33 (UTC)- (:)回應所以你打算要留管理員嗎?我定必會投支持票的。--地獄少女閻魔愛 地獄繪馬 2011年6月27日 (一) 13:52 (UTC)
- (+)支持 ,shizhao的确是杰出的贡献者,但是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因此决定投支持票。另外,非常同情因罢免被封禁的无辜人士们!--Amazingloong (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03:33 (UTC)
- (+)支持 ,肯定shizhao的贡献,也否定他的一些行为,有功劳不代表能够胜任管理员一职,就算今次罢免失败,下次我亦会继续支持罢免,直到罢免成功为止。--Xrdtj (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03:42 (UTC)
- (:)回應也許你會看到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Shizhao/第50次的頁面。--地獄少女閻魔愛 地獄繪馬 2011年6月27日 (一) 13:52 (UTC)
- (+)支持 ,同 leeyc0 。--愛爾思先生 (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09:31 (UTC)
- (+)支持,該人之行為已嚴重影響維基百科之秩序,在他的「英明」領導下維基百科已不再是「自由的百科全書」,不少資深用戶亦已因而離去。--KX675 (AdeKaka')講嘢 2011年6月27日 (一) 14:15 (UTC)
- (+)支持,如此擾亂多角度資訊自由流通完全與維基百科的精神相違背。--Panda168 ( 討論 | 貢獻 ) 2011年6月27日 (一) 14:26 (UTC)
- (+)支持,支持有關聯署,亦認同指控。-LN5806 (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15:06 (UTC)
- (+)支持,shizhao多次濫用管理員功能。小希~* (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15:22 (UTC)
- (+)支持,本人肯定shizhao的努力,但本人對於其「濫用權力」、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刪文、以及其操作富有政治因素為由支持罷免。Bobby044132 (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16:40 (UTC)↑該投票無效,原因:2011年3月9日仍未是自動確認用戶。
- (+)支持,支持有關聯署,亦認同指控。A.K. (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16:55 (UTC)
- (+)支持,借地獄少女的一句話︰也許你會看到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Shizhao/第50次的頁面……但是我仍是會不斷投支持票直到時昭下台為止。(除非中文維基百科「進化」成中共維基百科)--An Macanese 2011年6月27日 (一) 21:26 (UTC)
- 中共根本控制不了這裡,恐怕是閣下“諗多左”。--Wallace High Tea with me 2011年6月28日 (二) 15:19 (UTC)
- (+)支持 很難想像,一個不支持這種用解任方式來令一個管理員自我反省的用戶,竟然會在這關鍵時刻投支持票。看到大量用戶,因為一些個人認為很莫須有的罪名,而被無限期封禁。更令自己驚訝的事,其同僚還要玩文字遊戲,指無限期封禁不是永久封禁,其實無限期跟永久差別其實不是很大而已。一直以來,我不大贊同時昭先生用不清楚事件來作辯解。也許,一道防火長城,就已經把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給過濾了,但就因為找不到有關資料,所以就說沒發生這件事一樣。那只是指鹿為馬的做法,跟中國共產黨說沒發生六四事件一樣。如果只是一兩條條目,無所謂。但現在說的牽涉,已經不下千個。一次不忠,百次不容,更何況發生了不下千次?所以,我決定投支持票。 激仔 2011年6月27日 (一) 22:12 (UTC)
- 爲何硬是要提六四事件?這些比喻有何意義??意圖將書生同共產黨扯上關係??兩者根本無不相干,性質更加相差十萬九千里。--Wallace High Tea with me 2011年6月28日 (二) 15:19 (UTC)
- (+)支持 認同指控,尤其第四。abdieladams (留言) 2011年6月28日 (二) 00:40 (UTC)
- (+)支持 支持聯署,亦認指控。有關管理員已多次被提解任,在用戶間已失信任,何不體面讓賢? thinkpanda (留言) 2011年6月28日 (二) 02:45 (UTC)
- (+)支持 我相信,shizhao被三番四次提請解任管理員,不可能是無緣無故的——即使他在這裏的貢獻很大。故我支持有關聯署。 Yeung29hk (留言) 2011年6月28日 (二) 03:28 (UTC)
- (+)支持 認同上述指控,支持聯署桀 (留言) 2011年6月28日 (二) 04:18 (UTC)
- (+)支持 我支持聯署,認同指控。--Energy (Discussion) 2011年6月28日 (二) 05:09 (UTC)
- (+)支持 同上 --Davidkych (留言) 2011年6月28日 (二) 05:36 (UTC)
- (+)支持 我支持聯署,認同指控。Sunbeam default (留言) 2011年6月28日 (二) 14:08 (UTC)
- (+)支持 理由如下:
- 每次他被人提出解任投票(第一、第四、第七次)時,用戶都指控他違犯了避嫌規則,即是他在應該避嫌的情況下還使用權力,事後他曾這樣解釋:「雖然WP:管理員#避嫌有要求,但那也只是一種建議(至少在我看來是如此),並非強制性的要求。而且我也一直就對此持保留意見,我不認為必須避嫌,只要當事者沒有惡意或破害性,我認為是否避嫌無所謂。」明顯他的不遵守是故意,因為他認為沒有需要,一位管理員公然無視維基的規則,我覺得不能接受。
- 每次投票,他的支持率是逐次下降。在第四次投票後,他說因為他的疏失,對社群造成這麼大的傷害,他感到不安,對此承諾會虛心接受批評及改善自己。到了今次,部分上次投反對票的更轉投支持票,可見他沒有汲取上次的教訓。
- 貢獻愈大不代表犯錯就可以愈多,貢獻不是用來抵消過失的工具,相反管理員更應以身作則,比一般人犯錯犯得更少,但明顯書生沒有做到。
- 做不成管理員也能繼續貢獻維基,所以這個不是留任的理由。
- 曾有人建議他主動辭去職務,我想看他為何在產生如此大的爭議時,仍然堅持做管理員,但他一直迴避,沒有作出任何回應。
- 他多年來的行為和其本身的態度,不論對錯,已經令到很多人生氣,更有老維基人說因為他而離開維基。
- 綜合這次指控及以上理由,我支持聯署罷免書生。kens (留言) 2011年6月28日 (二) 15:31 (UTC)
- (+)支持 支持聯署,認同指控。該君「濫用權力」,「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此君處事不公平,不公正,不持平,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該君權力不授任何節制,制約。維基人之前6次對該管理員提出提出「罷免案」、「不信任投票解任」、「倒閣」,「彈劾」,但仍未超過二分之一同意之法定門檻,罷免此管理員案6次都不成立,打破維基歷史記錄,因此依法無法罷免此君。現在再.一次倒閣,相信「天眼恢恢,疏而不漏」,最終是「老天有眼、走不掉」。 該君最終會下臺。--Jackac (留言) 2011年6月28日 (二) 16:13 (UTC)
- (+)支持我平日編輯不多,但書生濫用權力的表現,也不尊重其他人的成果。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Littleguy (留言) 2011年6月28日 (二) 17:23 (UTC)
- (:)回應有沒有實證可以提出?你在編輯上你沒有遇上麻煩呢?因為不好的條目內容是會被刪·除·的。--地獄少女閻魔愛 地獄繪馬 2011年6月29日 (三) 03:12 (UTC)
- Special:Contributions/御景柚季虧你還敢談什麼編輯條目哩:)SA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08:07 (UTC)
- (:)回應有沒有實證可以提出?你在編輯上你沒有遇上麻煩呢?因為不好的條目內容是會被刪·除·的。--地獄少女閻魔愛 地獄繪馬 2011年6月29日 (三) 03:12 (UTC)
- (+)支持认同指控,shizhao反复删除用户编辑的内容且不给出理由。相关投票已经多次进行,shizhao确实已经不再适合当管理员了。柠檬鱼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07:49 (UTC)
- (+)支持已经第七次了,书生还是没有改变。--在云端漫步~~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08:45 (UTC)
- (:)回應:七次裡面只有三次是成功發起......--I'm the Pelt of Rock (拾岩留皮 | 真菌 | DC9!!) 2011年6月29日 (三) 12:12 (UTC)
- (+)支持該人之行為已嚴重影響維基百科之秩序,在他的「英明」領導下維基百科已不再是「自由的百科全書」,而是一人專權的百科全書,不少資深用戶亦已因而離去。--Takchun213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17:13 (UTC+8)
- (+)支持支持聯署,認同指控。龍天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09:22 (UTC)
- (+)支持支持罢免,坚决反对维基百科成为反动专制的宣传堡垒!--Chenzhoubo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10:39 (UTC)
- (+)支持 認同指控,也沒有甚麼好說了…--Shuntoku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12:24 (UTC)
- (+)支持 以前罢免就支持过,今次再次支持,不赘 FatCatHu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13:45 (UTC)
- (+)支持 理由同上;他不能對自己的權力作很好的約束。 SOMEONE-2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15:28 (UTC)
- (+)支持 認同指控。牡丹奇櫻JackyPeony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15:46 (UTC)
- (+)支持 认同指控。其他的留给规则。Elmer(留言)禁口为中,囚玉为国 2011年6月29日 (三) 16:36 (UTC)
- (+)支持天怒人怨的編輯暴政,折煞太多人的撰寫動力,要負起華語條目成長率不及某些語系的責任。--Danny.umd(對話頁) 2011年6月29日 (三) 17:38 (UTC)
- (+)支持 書生濫用權力的嚴重性到了上報紙的地步,我也沒需要找更多的理由來支持罷免他。OhanaUnitedTalk page 2011年6月29日 (三) 18:27 (UTC)
- (+)支持 認同指控。濫權實在不能容忍。--Liuchoi (留言) 2011年6月30日 (四) 05:38 (UTC)
- (+)支持 姑息即養奸。實在不能容忍任何管理員濫權的行為。 當風箏遇上風... 能能乘著狂風... 2011年6月30日 (四) 05:50 (UTC)
- (+)支持,支持指控,理由同上。----建燁 (留言) 2011年6月30日 (四) 06:14 (UTC)
- (+)支持,已經在維基很久了,對書生的印象是「意見接受,態度照舊」,他很有用,的確,但我無法信任他。-Iflwlou [ M { 2011年6月30日 (四) 06:23 (UTC)
- (+)支持,反對這一位管理員使用腳痛砍腳,手痛砍手式,因少量瑕疵就整篇砍掉的刪除手法,這是降低百科質量的另一種形式。--久遠 (留言) 2011年6月30日 (四) 06:31 (UTC)
- (+)支持,認同指控。雞蛋 (留言) 2011年6月30日 (四) 06:45 (UTC)
- (+)支持,希望时昭老师下台后继续努力编辑,争取早日重新上台。--Justthink (留言) 2011年6月30日 (四) 07:38 (UTC)
- (+)支持,認同指控,無法信任他。--Wing1990hk (留言) 2011年6月30日 (四) 08:47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Tommyknchan (留言) 2011年6月30日 (四) 12:49 (UTC))
- (+)支持,書生先生濫權不止一次。楷叔講古 (留言) 2011年6月30日 (四) 20:50 (UTC)
- (+)支持:考虑再三,决定此次投票,往次罢免做过一些了解,shizhao对维基百科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是,一个好的,优秀的的编辑者,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再次对shizhao的编辑贡献表示大加赞赏,但是,对其管理本人还是略有意见。无论结果如何,请shizhao能反思,彻底反思一下各位的诸多意见,彻底反思一下为何屡次被送到这里进行罢免投票,彻底反思一下自认为的完全符合方针是否真的正确,彻底反思一下在管理上为何不能广交朋友而是屡树新敌,彻底反思一下在相关制度下能否搞出自己良好的有特色的管理方法,彻底反思一下各位为何意见如此之大,彻底反思一下自己的某些做法是否伤害了中文维基百科。也希望大家善意提醒,批评的目的不是叫嚣泄愤,应该是努力共勉。本人明确表态,希望shizhao能够总结历次被提名罢免原因,希望你能主动一些,把更多精力放在编辑条目上,给中文维基百科创造良好的社群环境。支持罢免。—维基百科非著名编辑王云峰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02:14 (UTC)
- (+)支持:认同指控。--Youssarin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05:37 (UTC)
- (+)支持:得罪人太多的下场啊,书生让新人挺难过的,删页面让人很心疼……Chaosconst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06:30 (UTC)
- (+)支持:肯定shizhao過去的貢獻,但暫時不信任他能扮演好管理員的角色。--百楽兎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06:54 (UTC)
- (+)支持:最近一段时间的编辑,超级打击积极性,还是刚加入维基时自由,虽然混乱了些。HeaJO_o 2011年7月1日 (五) 09:13 (UTC)
- (+)支持,書生無可置疑是確實付上不少時間於管理工作,可是他應該好好檢討一下為甚麼這樣多人對他如此不信任。假如只是第一次被罷免,問題也許未必在自己身上,但現在已經是第七次被罷免,究竟有沒有汲取以往的經驗呢?又不見其他勤勞的管理員遭三番四次被罷免?書生是時候暫且退下來休息一下,藉此機會靜下來反省自己過往的過失。事實上,擔任管理員的把關遠較罷免嚴厲,前者只要有兩成人不信任,便已經不能當管理員,現在罷免的門檻卻是五成人不信任才需要撤職。然而,如果最後只有四成多人對書生不信任,縱使未能成功罷免,書生你真是可以當甚麼事都沒有發生過嗎?--沙田友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11:58 (UTC)
- (+)支持 八年了,美国总统都该下台了。Wyang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12:19 (UTC)
- 那只是美国的制度。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可是当了45年。--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12:48 (UTC)
- 所以許多人才會說美國的政治環境比朝鮮還好的多啊。--Lrouvbey‧Lune 2011年7月1日 (五) 13:39 (UTC)
- 维基有规定说管理员八年之内必须下台么? Tochozhang (留言) 2011年7月5日 (二) 00:04 (UTC)
- 那只是美国的制度。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可是当了45年。--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12:48 (UTC)
- (+)支持,理由前面的人已经说得很充分了。补充一点:秦始皇也勤政,雍正也勤政,毛泽东也勤政,有时候你越勤政,“贡献”越多,伤害反而越大。小骆驼商队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12:52 (UTC)
- (+)支持理由很簡單,規則寫的很清楚,亂移動就是不對,加上私自修改頁面、條目,另外在複製該有的條目到自己創的頁面,罪上加罪。a1942y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21:45 (UTC)
- (+)支持,理由上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不再贅述。Rayax※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14:03 (UTC)
- (+)支持,多次提刪香港配音員條目,令人反感。daburu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23:15 (UTC)
- (+)支持,理由上方已經闡明,不再贅述。 君行實在不敢恭維, 時常「和諧」文章編輯, 使否親疏有別? 據管理資格者的編輯、上傳可置之不理, 而一般用戶以同樣標準進行同樣操作,卻經常遭刪除、回退, Shizhao兄能否給予明確交代之? 另外, 御景柚季的言行也有偏袒之意, Shizhao兄若被罷免, 情況可能會變差, 但若Shizhao兄不離去, 恐情況會更不明朗矣。 望中文維基百科能在無重大派系鬥爭中茁壯成長耶。 WKPostal Solutions Co. - § Postage Paid § (☎) 2011年7月1日 (五) 15:37 (UTC)
- (+)支持,Noah~~并不赞成罢免投票,但是Noah~~想看看没有为书生的维基百科将会如何发展,请恕投下支持票。--Noah~~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15:57 (UTC)
- (+)支持︰中文維基無法成長、社群氣氛惡化的真正內在原因是社群沒有做好openness、部份管理員傲慢的態度及trolls & stalkers,三者缺一不可。雖然書生最近一年表現已有改善,考慮再三,現明確支持解任書生所有zhwp操作上的權限。他最近一年內仍有多次濫提及濫刪兩岸三地條目的紀錄,包括香港配音員條目[5][6]、台灣配音員條目[7]、2010年后海灣地震[8]等;而他多年來的行為已經令中文維基失去許多活躍參與者及有價值內容,絕不適合擁有操作上的權限。另外那兩位提意見的用戶也有不當的地方,但是與過去一些持續地作出擾亂行為的用戶比較,只是小巫見大巫,而封禁異見者也正正是沒有做好openness的表現。你們不但以trolling為理由封禁他們,更忽略所有規則、繞過共識,違反管理員沒有任何高於其他用戶的特權,唯能實現社群討論所得的共識,對真正毫無貢獻的trolls卻隻眼開隻眼閉,本末倒置,令人遺憾。—Baycrest (作客) 2011年7月1日 (五) 17:02 (UTC)
- (+)支持︰支持对其指控。书生太爱删条目了。不只是否是在某地生活久了?--Canstudent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21:21 (UTC)
- (+)支持,多次提刪條目,令人反感。--Balitai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23:14 (UTC)
- (+)支持,維基不需要這樣的人存在。就像「Symplectopedia」這種會在解任案中竄改別人留言的人一樣,想做管理員,下輩子吧沐崑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06:51 (UTC)
- (+)支持,此人已有不計其數的爭議,明顯不適任。Ernestnywang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07:05 (UTC)
- (+)支持,濫用條目全保護很不應該 小麟小麟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08:17 (UTC)2011.7.2 8:16(UTC)
- (+)支持,原因以前已經表達得很清楚,書生那種傲慢態度一日不改,我一日都無法避免要投贊成票。但我要強調,這根本不純粹是書生一人的問題,而是其同好的共同毛病。--圖門縣候補知縣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09:06 (UTC)
- (+)支持,这么多次被提出罢免,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卷心菜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13:01 (UTC)
- (+)支持,维基百科该换血了,否则永远只能这么死气沉沉。庄明仁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13:13 (UTC)
- (+)支持,此答辯人本身職權已經重疊和發生利益衝突,而且其「特立獨行」的行為和以「寧枉無縱」的偏執原則,已嚴重影響中文維基百科的日常運作,和剝奪其他維基人編輯條目的基本自由外,更分化兩岸四地的維基各族群和引發內鬨,早前香港配音員的關注度之爭論已是顯見一例,而且導致一部份討論區(包括高登討論區)出現隔岸罵戰。若今次不認真審視和為對此答辯人的指控作出公決的話,中文維基百科恐怕要面對分裂危機。本人希望各位瞭解,把恐懼和欲望來箝制他人,不會走向和平,只會走向更多網絡暴力。--Ronin KahO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15:02 (UTC)
- (+)支持,同上.任意枉為已經成為習慣,不能不解任 Dennis 2011年7月2日 (六) 17:03 (UTC)
- (+)支持,其无故乱删页面行为早已有之。这次不过下次我还会回来投赞成票。tpemail(施工中) 施工投诉 工程列表 2011年7月2日 (六) 17:20 (UTC)
- (+)支持,濫用權力,行為爭議過多,不適合再留任。Hugo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19:01 (UTC)
- (+)支持。認同指控。雖然某種程度上我並非不認同該用戶的人品,但其行為習慣實在令人不敢恭維。歷史上之罷免案本應引起該用戶足夠注意及反省,而事實上,對其輕率操作等不良行為,該用戶卻根本沒有改善,給了竭盡心力支持其並為其拉票的用戶一記記響亮的耳光,對此我感到極度失望。如果該用戶依然沒有改善,實質上會造成對維基百科的破壞。做為管理員,理應以身作則,既然認為條目應以質量為重,則應主動首先保證自己工作的質量。此外,對於部分老用戶來說,Shizhao是熟悉的朋友,多年來信得過的夥伴。然而,一味袒護,只會害了朋友,使朋友離大家的信任與期望越來越遠,有建設性的提醒和正確及時的建議,勸阻不當行為,才能使朋友獲得更多人的信任,才是對朋友最好的支持與愛護。做為在上次投票中曾接受朋友的擔保及認同Shizhao的人品而投下反對罷免票的用戶,今次改投支持罷免票。0800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22:44 (UTC)
- (+)支持,認同指控a252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0:23 (UTC)
- (+)支持,認同指控,俗話云事不過三,都已經到如此程度了,你該有點自覺早點下台啊。WildDagger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3:05 (UTC)
- (+)支持,認同指控,且違反方針就刪除條目--林勇智 2011年7月3日 (日) 03:26 (UTC)
- (+)支持,一直拒絕與本人進行任何維基項目之溝通,在維基新聞更是只掛其名不見其行,在多日考慮後由中立甚至曾想過反對轉而表態支持罷免。-張子房 (煮酒論英雄) 2011年7月3日 (日) 05:13 (UTC)
- (:)回應:哪個項目?-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8:13 (UTC)
- (+)支持,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看完了前前後後的各種討論,對此事表示支持,我也是2005年就註冊的維基人,雖然不常編輯,但一直也有瀏覽觀察維基的發展,對中文維基淪落到如此地步,實在感到痛心。九紫離火很高興認識你:) 2011年7月3日 (日) 05:34 (UTC)
- (+)支持,認同指控,另外,此人多次利用行政手段迫刪對中共有害之條目或內容,實忍無可忍,應早解之。K.K.Oliver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5:47 (UTC)
- (:)回應:“刪對中共有害之條目或內容”?-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8:13 (UTC)
- (+)支持︰认同指控。
单单是盗用截查IP权限,就应该遭即时罢免。KongKing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8:00 (UTC)- (:)回應:“盗用截查IP权限”?-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8:13 (UTC)
- 詳見Template:Evchk--蜜蜂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9:29 (UTC)
- 我不知道當時的實情,不過既然是2007年的事已經在第2次解任案被提出過,現在舊事重提就是違反解任方針的一案不多審,我可以宣布此票為無效。-- 同舟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10:01 (UTC)
- 认同指控是主要理由,應該是後面的是一點補充。你們找無效票真的很嚴謹,認真,無微不至--Coekon-OBE 2011年7月3日 (日) 10:05 (UTC)
- 應該是我佩服你們翻舊帳的能力。-- 同舟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10:20 (UTC)
- "私下对其提出请求"后核实IP(而且指控还声称"有政治原因")这事必须有相关证据才能成立,去向wikimedia查证吧.否则我可以用这一点指责任何一名管理员.这也就是我说"香港网络大典时昭条目堪称借刀典范"的理由,引用来源不少,但一一看去却都无法证明其正文所述.BTW,阁下该好好看看Shizhao几次答辩的理由. - Dr. Cravix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10:31 (UTC)
- 认同指控是主要理由,應該是後面的是一點補充。你們找無效票真的很嚴謹,認真,無微不至--Coekon-OBE 2011年7月3日 (日) 10:05 (UTC)
- 我不知道當時的實情,不過既然是2007年的事已經在第2次解任案被提出過,現在舊事重提就是違反解任方針的一案不多審,我可以宣布此票為無效。-- 同舟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10:01 (UTC)
- 詳見Template:Evchk--蜜蜂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9:29 (UTC)
- (:)回應:为规避"一案不多审"方针,我删除以上有争议的字句,好让焦点回到今次的指空上。我重申,我投赞成票是因为我认同是次对嫌疑人的指控KongKing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15:53 (UTC)
- (:)回應:“盗用截查IP权限”?-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8:13 (UTC)
- (+)支持:滥用权力不好--Huandy618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9:09 (UTC)
- (+)支持,經過多次罷免後態度照舊,因此明確支持有關聯署!多啦A夢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9:50 (UTC)
- (+)支持,我想被提罷免的次數已足以說明一切,還是先下一下來換個身份再檢討一下,以後再申請復職也不遲。Scgaw2000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14:46 (UTC)
- (:)回應看来存档的确几乎没人看.同一批人同一堆理由在同一个月内连提三次罢免,罢免次数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太滑稽.如果想要的话,造个一百次也造得出来. - Dr. Cravix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15:24 (UTC)
- (+)支持,指控內容也相當充分,我亦贊同之;只是想說,7次解任案是一個很震撼的數字,而其中相當次數的投票,反對票也是僅僅領先,即使議案再遭否決,這也是對被罷免人及其他管理員很大的警號。加上,我觀察到最近取消解任制度等討論鬧得熱烘烘,其針對的核心也是這一系列的解任議案;換個角度來說,這現象難免令人覺得部份人對部份管理員擁護程度接近瘋狂水平,這種做法對少數社群是相當不公平的。-提飛 a.k.a. Blue / 有話請講 / 2011年7月3日 (日) 15:31 (UTC)
- (+)支持 除上次投票中已陈述的理由外,另有滥用管理员职权玩弄程序删除港英时期政治人物模板作为报复,实在有违管理员身份。希望書生User:Shizhao以后能以普通中文维基人的身份集中精力延续早年的贡献,恢复中文维基人的信任,对社区和大家都有益。澍子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21:50 (UTC)
- (+)支持,指控充分,雖相關人物以前曾聲言改善,但有變本加厲的情況;以往解任案中,相當次數反對票只是領先幾票,已讓當事人有多次機會更正,故本次沒有再給予更正機會的理由。而最近取消解任制度等討論,亦顯示維基社群因相關人物造成分化,當事人應自行退出維基管理員工作,讓維基維持適當的方針。Ykh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03:15 (UTC)
- (+)支持,指控充分。我虽赞同书生的贡献,但是仍觉得:相对于少数“管理员”们的贡献,中文维基需要的是更多人的参与。而删除所谓质量不符的文章,对于有意参与的人是一种打击,我们应求同存异,并在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文章的质。希望管理员们多作改进、少提删除。Kevin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03:34 (UTC)
- (+)支持,經常del配音員的資料,更有一次害到有一位tvb配音員不再做,轉了去做自由身--User:hkithpcs2 2011年7月4日 (一) 03:38 (UTC)
- 请将支持票放在支持区。另配音员条目本来就有争议,请注意回放讨论观看。-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04:14 (UTC)
- (+)支持,由早些時候不合理刪除文章,以至取消解任制度等等都對中文維基造成嚴重分化,更顯露出一個如同袁世凱逐一步步高昇以及對整個社會造成敗壞之象。作為一個管理員,是要懂得避免瓜田李下的情況,即使你如何做得相當對。但書生User:Shizhao的確運用機械人前未能適當及合理地諮詢社區,對於香港的看法及事物亦採取有點偏頗的態度,所以至少他已經不符合我認為作為管理員應有的有容乃大的精神。--Karho.Yau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04:18 (UTC)
- (+)支持,單在配音員條目中,書生之處理手法令人質疑,經常以關注度不足或關注度過期為由,而逐步強行刪除配音員之條目,但根據英文維基,配音員其實符合維基收納資格。有關討論經過多次投票,惟書生仍以牽強理由刪除條目;另外,書生之處理手法,為何會令一眾投支持票的人為之側目呢? 希望書生明白事出必有因,自我反省。--User:Tvbdubbing 2011年7月4日 (一) 13:36 (UTC)
- 你被提刪的配音員條目都已經得到保留我不明白還有什麼問題,管理員對(可能)存有灰色地帶的條目支持保留刪除與否與其是否濫權並沒有直接關係,就算是你那些配音員條目現在的版本我就不認為是適合維基百科,一個個近乎倒模由列表和模板堆砌出來的條目,這種沒有學術性和特筆性的配音員資訊還不如移動去主題維基如Wikia後刪除就算了。感覺支持罷免者已經將私怨和真正的濫權混餚了。-- 同舟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06:06 (UTC)
- (:)回應認同同舟的說法,這根本與公佈私仇一樣。--地獄少女閻魔愛 地獄繪馬 2011年7月4日 (一) 06:52 (UTC)
- (:)回應保留是結果,並不等於書生提刪的過程中之手法沒涉及濫權,條目最後獲得保留是一眾支持配音之人士所爭取之成果,你認為不適合維基百科並不等於維基百科覺得不適合,你是始創人和代言人嗎?如果照你所說,配音員條目只是倒模式和模板堆砌出來,那麼藝人們亦不過於此,例如藝人:楊怡、楊思琦等等之條目,照你的道理,藝人或演員們之條目亦不應收納於維基百科了。 還有就算書生對中文維基有何巨大貢獻也好,處事手法一再令人反感,惹起罷免亦在所難免,難道特首對香港有重大貢獻,就算他犯法都可以豁免?錯就是錯!倒不如坦誠面對總好多過「死雞撐飯蓋」User:Tvbdubbing 2011年7月6日 (三) 13:30 (UTC)
- (:)回應上方回應User:Tvbdubbing的「主流維基人」之發言,又一次讓人可以看到,一些「主流維基人」是如何把「他個人認為」的這種一己想法,凌駕於社群、共識;「他個人認為」的這種一己想法,去代言、支配中文維基。別人指出的話兒,不合其「他個人認為」的這種一己想法時,更是如何去扣上他人帽子,說他人是為「私怨」。--Syaoran,小狼☞☎ 2011年7月8日 (五) 09:57 (UTC)
- 你被提刪的配音員條目都已經得到保留我不明白還有什麼問題,管理員對(可能)存有灰色地帶的條目支持保留刪除與否與其是否濫權並沒有直接關係,就算是你那些配音員條目現在的版本我就不認為是適合維基百科,一個個近乎倒模由列表和模板堆砌出來的條目,這種沒有學術性和特筆性的配音員資訊還不如移動去主題維基如Wikia後刪除就算了。感覺支持罷免者已經將私怨和真正的濫權混餚了。-- 同舟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06:06 (UTC)
- (+)支持。雖然甚少在維基編輯,但亦對書生的和諧管理手法感到不滿。 62號柴頭。車廠。出車紀錄 2011年7月4日 (一) 08:16 (UTC)
- ( ✓ )同意解除。本人是被無理封禁半年的受害者,詳情請參考條目探長。高安力 2011年7月4日 (一) 08:57 (UTC)
- 請解釋一下為什麼你的封禁記錄裡我完全看不到書生是執行者,而且書生只碰過探長條目一次,回退理由是增加不可靠論壇鏈接,更加與管理員權限無關。--同舟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09:22 (UTC)
- (:)回應 高安力〈即 Koonleg〉的投票理由,完全欠缺公信,實際屬於誣告,本人對此願意作證。Koonleg 被禁封了半年,原因在於不斷地掀起編輯戰及攻擊他人等,完全基於維基百科的規則及模式,完全屬於合情、合理。香港製造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09:40 (UTC)
- (!)意見根據紀錄,請向Ws227、T.A 白河反映。--Flame 歡迎泡茶 2011年7月4日 (一) 09:47 (UTC)
- (:)回應 謝謝兩位一同指正,再次證明 Koonleg 不分是非,敬希 Koonleg 改過,遵守維基百科規則。香港製造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10:44 (UTC)
- (:)回應 請問任何一位管理員:正是這位Yhinz17(香港製造)先生貼身擾亂本人的任何編輯,如果不是有管理員的不公,為何本人會被封禁半年。如何可以令人安心作中肯的編輯。高安力 2011年7月5日 (二) 07:10 (UTC) empty
- (:)回應那請問閣下代表那一位(集團)管理員,從來沒有一位管理員正式與我討論有關的事。反而閣下更似管理員的領導。高安力 2011年7月7日 (四) 02:18 (UTC)
- 請解釋一下為什麼你的封禁記錄裡我完全看不到書生是執行者,而且書生只碰過探長條目一次,回退理由是增加不可靠論壇鏈接,更加與管理員權限無關。--同舟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09:22 (UTC)
- (+)支持支持指控,這個管理員濫用職權--Explosive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09:51 (UTC)
- (+)支持指控充分,支持聯署。--叉包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10:03 (UTC)
- (+)支持支持指控,此人經常提出無理提刪 The Punisher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10:20 (UTC)
- (+)支持,對於濫用權力迫害普通用戶的管理員,應立刻解除其全部職務。反對迫害 (維護自由) 2011年7月4日 (一) 07:00 (UTC-5)
- (+)支持。读了罢免理由和辩护后,我认同罢免理由的绝大部分和Shizhao辩护的少部分:
- 1、惟有确立了共识的情况下管理员方可编辑全保护条目,编辑全保护应该慎之又慎。Google Chrome因标题争议被全保护,此时将之移动到Google Chrome 浏览器极其不妥,有火上浇油之嫌,事实上此“Google Chrome 浏览器”名称与之前争议用户所建议的名称都不同,理由也十分不充分。Shizhao其后虽移回,但未有认错道歉之语。鄙人也不大认同Shizhao辩护词及他的几个反问句,从其辩护中也只见强词夺理,不见知错就改的味道。(其实时兄太过固执,也显示其不善交流,知错可以在辩护中道歉,强词夺理的反问只会让人不满)
- 2、就快速删除的问题,部分认同Shizhao的答辩。shizhao所说的可认为是一非正式理念,Snowball clause,英文版Wikipedia中有不少基于此理念删或留的条目。正如shizhao所说,“我是xxx,毕业于xxx,我喜欢xxxx”确实可以因此速删。然而,shizhao所速删的条目中,也有一些不适用于此的条目,应该走完讨论程序方可删除,特别像是知名度不足的人物条目,其实即便Google不到此人,但依然有可能有保留价值,可能性或许极小,但依然有,这时应该尽量WP:善意推定条目可以保留,然后走完讨论程序,综合支持反对者的意见,反正删除讨论挂在那儿,该删的最后还是会删的,急什么呢?个人以为,罢免理由举的例子中,前五条速删应该可以,最后一条虽然看起来最终也很可能删,但应该走完讨论程序。另就个人观察,其实Shizhao在快速删除方面的作风比前两年温和多了,但似乎仍有不足。
- 3、WP:管理员#避嫌方面Shizhao做得严重不足,从以前至今一直这样。这应该是硬性的规定,不管过程结果如何,管理员应当必须遵守“投票不执行,执行不投票”这项正式方针。这应该也不难吧?刚才也说了,何必那么急着要执行删除呢,和那些条目好像有不共戴天之仇一样,你找其他管理员,或自己不投票,不就行了么?
- 4、我粗略地看了下,在罢免理由第4条提到的事件中,封禁User:Codename Protector似乎不能接受,具体争议我不甚明了,但这同样和WP:管理员#避嫌有关:即便该人确该封,也应别的管理员来封。而封禁User:At7002则似乎可以接受。
- 5、bot权限问题部分认同Shizhao的辩护,其说法有些道理。但是像这种IP bot也不大妥,万一有了问题用户也不知道是谁运行的bot,不知道找谁问去。WP:机器人#机器人帐号规定:“使用机器人必须被批准”、“bot帐号和操作者的帐号应该分开……并且通告大家他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使用机器人必须被批准”,Shizhao的部分bot可能没有完全遵守。
- bot的批量编辑同样也应该是慎之又慎。像Sz-iwbot确实问题多多,talk页上确实抱怨一片。即便是技术问题,错误也应该尽可能减至最少,talk页上不应有如此之多的问题。何况可能还有非技术问题。我曾对Sz-iwbot提出过质疑,其中删分类和跨语言链接估计是技术问题,但给肯定超过50字的条目加{{Substub}}不一定。不到50字的条目30日后删的规定本身就有许多争议,用bot操作颇显不妥。而该bot如何鉴定50字,把半全角的字母、标点、数字和其他符号分别算多少(按规定字母、标点、数字等应酌情算字数),这个也不够开诚布公。我质疑后也未有答复(当然当时早耳闻时兄冷眼的性格,本也没指望他答复)。
- 追根究底,或许时兄的问题应该有:WP:管理员#避嫌、Wikipedia:善意推定不够;应对争议、棘手编辑问题时过于独断、草率、不够慎重;不善与其他用户交流。时兄虽然日积月累编辑中文维基百科,用心极其良苦,但或许只是一个极优秀的编辑者,却非一个好的管理员。
- 前几次罢免,本人都不参与或中立票,这次罢免理由确实充分,有条有理,故首次赞成罢免,还望时兄海涵则个。
- 另希望反对支持者就着理由、事例、条文讨论,不要岔开话题。也望双方都勿拉票,记得上次大规模罢免时兄时(第4次,当时本人中立),正方先拉票而领先,反方批驳正方拉票,却在结束前数小时内掀开票潮而一举得胜,正反方种种怪态,令人贻笑不已。—t8 2011年7月4日 (一) 14:28 (UTC)
- 在CP封禁一事上要求管理員為了對方一次反對言語而避嫌是非常可笑的要求,避嫌的適用場合應該是管理員有份持續參與編輯的條目發生爭議時才要避嫌,但條目以外如果管理員只是單純的勸告,而對方依然故我擾亂社群那作出勸告的管理員決定封禁都不應該有問題。硬要將避嫌套落這種場合的後果就是鼓勵管理員都不要做勸導人的角色,諷刺的是管理員就是因為有經驗才更加應該負起勸導/警告的義務。(更諷刺的是封禁前的預警理由其實是方針不要求的,真正要求給出理由的時間是執行封禁的一刻,即是變相打擊管理員與封禁者溝通的動力。)而且管理員避嫌伸展到這個地步的另一個後果是只要用戶覺得自己有被封禁的危機,他是不是將所有管理員名字都搬出來然後說“我反對他們”就因為避嫌方針而獲得免死金牌?-- 同舟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14:59 (UTC)
- Comment to Sameboat:Codename Protector被封禁前接連在「互助客棧/其他」版用「維基之恥」、「荒唐」、「你真是不知廉恥啊」、「做賊心虛」、「……懷疑你是否適合參與維基項目……荒謬絕倫的專制思想……」指責其他用戶,CP被封禁前已有非管理員用戶向他提出:「警告Codename Protector不要人身攻击 维基娘俺の嫁※Aoke1989 2011年5月25日 (三) 13:45 (UTC)」不過CP仍堅持「我不接受閣下的警告」(維基難民援護會 (會議室) 2011年5月25日 (三) 13:50 (UTC))。[11] --Mewaqua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15:17 (UTC),後有修改
- 在CP封禁一事上要求管理員為了對方一次反對言語而避嫌是非常可笑的要求,避嫌的適用場合應該是管理員有份持續參與編輯的條目發生爭議時才要避嫌,但條目以外如果管理員只是單純的勸告,而對方依然故我擾亂社群那作出勸告的管理員決定封禁都不應該有問題。硬要將避嫌套落這種場合的後果就是鼓勵管理員都不要做勸導人的角色,諷刺的是管理員就是因為有經驗才更加應該負起勸導/警告的義務。(更諷刺的是封禁前的預警理由其實是方針不要求的,真正要求給出理由的時間是執行封禁的一刻,即是變相打擊管理員與封禁者溝通的動力。)而且管理員避嫌伸展到這個地步的另一個後果是只要用戶覺得自己有被封禁的危機,他是不是將所有管理員名字都搬出來然後說“我反對他們”就因為避嫌方針而獲得免死金牌?-- 同舟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14:59 (UTC)
- (+)支持,證據已相當充分,無論其如何狡辯,掩蓋不了書生曾有過如此多的過失的事實。理應罷免。--chehw 2011年7月4日 (一) 16:49 (UTC)↑該投票無效,原因:2011年3月9日仍未是自動確認用戶。
- (+)支持,有些人別有用心, 唯恐天下不亂 ,動機很可疑 , 疑有外來勢力破壞維基和諧穩定.... (抄襲自某些黨員口吻,在此同樣適用)Sere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16:58 (UTC)
- (+)支持,雖說一事不再理,但重覆的錯誤再犯的話,這不成抗辯理由。書生前輩,看在讀同科的份上,願您退下火線後能多多休息,免去愁煩,您建設性的貢獻與編輯,人民不會忘記﹗說不您退位讓賢以後能浴火重生呢,對不? へふヘ ChemwongI (留言) 2011年7月5日 (二) 03:41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此人曾莫名其妙的删除我的英语维基翻译过来的关于猎虎式反坦克歼击车的配图 星屑的记忆 2011年7月5日 (二) 04:36 (UTC)
- 朋友你的讨论页上一堆侵权被删图片记录,请问是哪一条?-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7月5日 (二) 04:58 (UTC)
- (+)支持:支持指控,理由同上。UU (留言) 2011年7月5日 (二) 05:24 (UTC)
- (+)支持:認同指控,理由同上,我感覺書生未能完全兌現第四次解任投票所作的承諾,其行事作風繼續加深了兩岸四地維基人之間的矛盾。無疑維基現況的確管理員人手缺乏,但這並不代表書生可以不跟指引做事。若議案獲通過,其實他還可以做很多無需管理員權限的一些管理工作,代入非管理員的身份做事或他會有另一番體會。--蜜蜂 (留言) 2011年7月5日 (二) 10:02 (UTC)
- (+)支持,2011年5月25日 13:27,用户维基难民援护会在互助客栈明确发表反对此管理员的言论,数小时后,2011年5月25日 18:23,此管理员以“扰乱: troll,对互助客栈与社群的正常运作造成严重影响”为由,将反对自己的用户封禁一个月 (此用户已更名为),而且此用户之前没有任何封禁记录,又没有得到任何警告,而且“禁止电子邮件、禁止编辑自己的用户讨论页”使此用户无法使用正常的手段进行抗辩和请求封禁复核,后被其他管理员解除封禁。违反维基百科:管理员#避嫌“封禁:管理员不得封禁反对自己的用户”。后经过两位用户在此管理员的讨论页质疑,但是至今没有任何回应。但是m:What is a troll?在元维基只是一篇论述并不具备方针地位,以在互助客栈中发言扰乱为由的封禁,在中文维基百科中闻所未闻,不见诸WP:封禁方针任何一个细则。2011年5月27日,此管理员又以同样的“扰乱”为理由,将另一个用户user:At7002,更改封禁时间为一个月。 看到这条所以投了反对票,对于管理中的独裁,一定要反对。Symplectopedia也是这样,留言都不回复,还想当管理员?--Fxqf·留言簿 2011年7月5日 (二) 12:21 (UTC)
- 其实还是看下上面已经给出的 http://wiki.citie.us.kg/w/index.php?title=Wikipedia:%E4%BA%92%E5%8A%A9%E5%AE%A2%E6%A0%88/%E5%85%B6%E4%BB%96&oldid=16605001 就知道是什么情况了 --Rat2.Call me Remy 2011年7月5日 (二) 13:55 (UTC)
- (+)支持:認同罷免理由。-- ムーバー‧泡茶兼找碴 2011年7月5日 (二) 12:28 (UTC)
- (+)支持:認同指控,書生不避嫌亂用封禁權,確實讓人生氣。管理員包庇管理員的情況愈來愈嚴重,管理員都去投反對票,佔反對票約20%--Moonshake (留言) 2011年7月5日 (二) 14:45 (UTC)
- (!)意見:这位的想法换句话说就是:管理员只要支持Shizhao的肯定是包庇,反对Shizhao的才是站在"人民"一边,那么同理可以适用于所有投反对票的人,不是么?与其作这种奇怪的猜想,阁下就不能花点时间到讨论页看看反对这次投票的理由么? - Dr. Cravix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02:04 (UTC)
- (+)支持:認同,而且認為管理員們應該保持中立。Oscarcwk (有事請到此) 2011年7月5日 (二) 16:12 (UTC)
- (+)支持:認同指控,反對管理員濫用職權。--黑色騎士團員 (留言)2011年7月6日 (三) 00:55 (UTC)
- (+)支持:支持罷免理由。--lcc715 (留言)2011年7月6日 (三) 03:15 (UTC)
- (+)支持:認同指控。雖然未完全構成支持小弟對書生兄的罷免的理由,但現在的局面書生兄已經對中文維基的經營構成嚴重的窒礙。讓他退下來休息下或許能突破這個局面。Ayaka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02:59 (UTC)
- (+)支持:認同指控,亦可警惕管理員勿濫用職權。Adrian!!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03:22 (UTC)
- (+)支持:造成如此激烈的社群分化,不论何种缘由、经过,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层都属于处理失策。即便不是总辞,亦需要有人为此负责。据最后一次有效投票结果,反对票超过四成。如此明显的反对比例证明 Shizhao 继续担任管理员并非为社群共识所认同。具体至本次争议事项。关于第一点,Shizhao 错后改正而无责的辩解实属推卸责任。责任必然是有的,社群是否据此作出处理是另一个问题。第三、四、五三点则显示 Shizhao 行事草率(以草案为依据进行删除),甚至有罔顾方针(用机器人移除争议模板)乃至常识(未主动避嫌)之嫌。这些都证明 Shizhao 履行管理员职责的能力值得怀疑。在其重新获得社群共识的信任之前,一为管理层整体失职之一部分,二为自身的行为不当,三为实际消弭尖锐社群对立,实不应继续担任管理员职务。Kxx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03:54 (UTC)
- (+)支持:這已經不是一次兩次的事了,在數年前被提罷免之後,書生曾承諾會就這一類的事情進行改善,但似乎依舊對自己引起的疏失毫無檢討之意,且言詞中根本漠視維基的規則,答辯中只見對他人韃伐而不見反省。會游泳的豬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05:08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以管理員權力禁封反對他群組,不能恕也。antattko 2011年7月6日(三)07:21 (UTC)
- (+)支持,無法再信任書生(Lcn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14:59 (UTC))
- (+)支持:書生持平與否經常受質疑,而指控亦看來成立。史拉度.古.阿諾高豪 2011年7月6日 (三) 17:19 (UTC)
- (+)支持:
- 首先我想问一句口口声声说“不能把维基百科变成民主的试验场”的各位,为了反对而反对难道不正是在玩“民主试验”的把戏吗?如果反对的唯一理由是“不能搞‘这种’民主”,那是不是说明无法直接为书生进行辩护了呢?
- 我不知道你對辯護的過程了解為何?但早在罷免開始之前,互助客棧早就已經對這五項指控有很多討論,但反對方的部分意見未獲得正面回應,而是被支持方忽略之後,就開始遲署罷免。到後請問您是否有了解這個經過?ffaarr (talk) 2011年7月7日 (四) 01:32 (UTC)
- 你的回复很认真,所以我可以对你坦诚点说。首先我并没有了解辩护过程,我虽然注册了四年,但参与编辑和各种讨论的次数还是很少的,也许我认真阅读之后会改变看法,但是在那之前我想表达一下我现在的看法:实际上我也根本不关心这几项指控是不是“成立”——我这样说了之后可能有很多人觉得我是在胡闹,但是对于提出指控的人来说,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指控什么,只是单纯地感到自己被欺负了,感到自己很无助。我不知道在维基百科上有没有人会扮演控方律师这种角色,不过我想如果有的话,可能就不会有很多不合理的指控了——当然如果这种东西真的存在的话,恐怕维基百科就向混乱更迈进一步了,所以这种事情想想就好了,不能太认真。然而方针也好规定也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通过实际案例会发现现有的方针并不妥善,进而加以改变呢?而且换一个角度去想的话,不正是因为不知道正确的指控方式,才产生的反复尝试吗?当然了,说到头来,我并不喜欢指控和辩护这些东西,很多道理本来是很浅显的,以我的水平没法理解为什么要搞得那么复杂。--Rubia℡ 2011年7月7日 (四) 03:48 (UTC)
- 我不知道你對辯護的過程了解為何?但早在罷免開始之前,互助客棧早就已經對這五項指控有很多討論,但反對方的部分意見未獲得正面回應,而是被支持方忽略之後,就開始遲署罷免。到後請問您是否有了解這個經過?ffaarr (talk) 2011年7月7日 (四) 01:32 (UTC)
- 诚然,书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自我于2007年注册以来就知道书生总是在处理中文维基百科上的各种事务,功不可没;然而在更早之前就已经有人在质疑书生的行动是否有些武断,几年以来也一直有人持有此类的疑问,回避这些疑问不谈,刻意去强调贡献——是不是说有些人觉得只要有足够的贡献,就算“偶尔”犯点“小”错误也可以忽略不计了呢?是不是只要没人去说,问题就不存在了呢?
- 請問有人說「書生完全沒錯」「可以忽略不計」嗎?連書生自己都承認他有部分疏失了。這些所謂罷免理由中(例如機器人)有些事在事發時就有人提出(很多提出人其實是你現在看到反對罷免的)並與書生討論,並希望有解決的方式,這才是針對錯誤問題,並尋求改進的最好方式,而不是到罷免時才突然把幾個月前的事拿來當理由。至於為什麼要刻意強調貢獻,因為如果一個管理員一年都不做事就當然不會有小錯誤可犯,以書生的工作量,這些小錯誤當然也是錯誤,但是人之常情,情有可原,如果管理員因為勤奮犯了小錯而被罷免,等於是鼓勵管理員們應該偷懶。ffaarr (talk) 2011年7月7日 (四) 01:32 (UTC)
- 又有人说,如此的行为会伤害到管理员(或者其它人员?)的积极性云云,那么我要问了,为什么积极性被伤害的管理员还能武断地删除本来有其存在价值的条目?
- 反过来说,自己辛辛苦苦编排半天的条目因为一时的错误判断而被删除并因而受到伤害的新手们,他们的积极性受挫要由谁来负责?这个后果由谁来承担?几乎每个讨论页上都写着的Wikipedia:不要伤害新手是写给谁看的?新血是怎样产生的?
- 有人说,在善意假定的前提下如何如何……我可以假定书生的行为是以把维基百科变得更好为目的的善意,但我如何才能相信作出那些武断的判断以及提出有误导性的建议的人是在给予善意假定的前提下而产生的行动?又有谁能解释一下“挑起事端”、“闹剧”、“民主的试验场”等说辞是哪个世界的善意假定?
- 我并不想、也不需要否认书生为维基百科所作出的贡献,我很明白存在着一些用户会建立不符合维基百科的各种方针或规定的条目,需要像书生这样的人来进行清理(事实上有些我忘记处理的,和我请求删除的条目,正是由书生亲手处理的)。然而人无完人,尽管很多人都信赖书生,但也并不能保证书生不犯错误——实际上犯错误不可怕,改正就是了。但是为什么一会有人强调书生贡献大、一会又有人说书生只是执行者,是在完成其他人的请求呢?
- 一前面我已經強調過了,假如不是鬧到罷免,根本不需要強調書生貢獻有多少,在日常的操作和方針討論中,只要如實討論管理員是否有錯(操作不符方針指示),以及如果有錯如何改進就好,但提罷免方把事情搞到罷免,當然就必須要全盤考量該管理員犯錯的「比例」,來看這些疏失來罷免是否合理。二,書生在罷免方提出的部分事項中的確就只是執行者,這個「事實」早在之前的討論中明確確定,當事人也出來說明,但支持罷免方完全忽略這些,直接把它拿來當罷免理由,試問這是不是隱暪和誤導投票者?把被隱暪事實講出來有什麼不對?ffaarr (talk) 2011年7月7日 (四) 01:32 (UTC)
- 我当然知道很多事情并不是书生自己去决定的啦,可问题是,在有不少人还搞不懂管理员如何行使自己的职权的情况下,到底是谁让书生承担了这么多、让书生成为活动肉靶供人指责——然后自己再跑出来说不是书生的错呢?我真的好想在前边这句话里面加进去个“假惺惺”。
- 我不知道你想說什麼,誰讓書生承擔了這麼多?難道有人說書生是五毛是我們的錯?有人給書生加了他沒做的事,不是他責任的是是我們的錯?造謠的人沒錯?「當然知道」卻在反面說話的人沒錯?幫忙闢謠的人反而是假惺惺?ffaarr (talk) 2011年7月7日 (四) 01:43 (UTC)
- 看看这个页面上大家的各种表态,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对不对?
- 不要自相矛盾啦,书生自己的误判当然自己负责,执行别人的请求的话自然是谁请求谁负责啦,最好自己站出来。
- 别说可以查到是谁提出、谁论证的,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能发现是书生操作的就已经很值得表扬啦,不是吗?难道还有人无法想象新手是什么样子的?别装傻啦。
- 让我感到哭笑不得的是,有些人对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连尝试了解一下别人辛苦编写的条目的价值都懒,武断地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去干涉别人的劳动,错删了在当时知名度恐怕比中文维基百科要大上数十倍的社会现象条目;反而一进了解任投票帖全身的调查精神就一下子都来劲了:“这个是马甲/分身,那个是用的代理,还有这个、这个、这个是拉票,都是想破坏维基百科……”
- 如有錯刪的錯誤就請提出實例讓大家來檢討改進。但有錯刪不代表用分身擾亂就是沒錯。這有什麼問題?ffaarr (talk) 2011年7月7日 (四) 01:43 (UTC)
- 结果到最后,某个真正自吹自擂的广告条目却是在vfd了一年半之后经我这个即使是现在也觉得编辑维基百科很难的新手在反复确认了维基百科的指导方针并总结了本来就很明显的证据重新vfd之后才得到删除处理,而执行这个操作的人还是辛苦的书生。
- 书生是该休息一下了,就算书生回头表示是自愿的,也不应该让书生一个人承担这么多,无论是辛劳还是冤屈。尤其是,更不应该让书生成为一些不愿意负责任的人的傀儡。
- 最重要的是,无论书生是不是还继续当管理员,有些人都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该承担起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
- 而且说到头来,本着让维基百科变得更好的目的,却无意之间造成了破坏,岂不是挺悲哀的一件事?
- 首先我想问一句口口声声说“不能把维基百科变成民主的试验场”的各位,为了反对而反对难道不正是在玩“民主试验”的把戏吗?如果反对的唯一理由是“不能搞‘这种’民主”,那是不是说明无法直接为书生进行辩护了呢?
- (+)支持,书生是该下了 Luomingxue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02:08 (UTC)
- (+)支持:認同指控。--User:Technologique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03:24 (UTC)
- (+)支持,支持聯署,反對管理員濫用職權。--Avianwind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04:33 (UTC)
- (+)支持:認同指控,對書生的做法實在不能認同,該是時候下台了。(d2sky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09:16 (UTC))
- (+)支持:我覺得書生當維基百科會員是不錯的,不過他所做的事過於粗陋,又欠包容(不過Google Chrome/Google瀏覽器事件,它卻使用原創Google Chrome瀏覽器,錯誤地,過份地「包容」),難以勝任管理員,指控成立;搞好批判邏輯才回來吧!Hoising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10:30 (UTC)
- (+)支持認同指控。反對管理員濫用職權。Abcxyz302006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12:36 (UTC)
- (+)支持指控十分合理。原因和上幾次相相同,包括借版權問題快速刪除資料。 --Chairrex (留言) --車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13:13 (UTC)
- (+)支持此用戶多次濫用權力--呂布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13:17 (UTC)
- (+)支持處理六四事件、異見人士的文章時,濫用維基術語,每每讓人不勝其擾。有文章介紹被中國拘禁的記者席揚時,指是「原創研究」,即其事跡根本沒有被可靠媒體報道過;有人在維基加入六四事件一文引用「學生絕食宣言」,他說要刪除,理由是「侵犯學生版權」--QWE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13:50 (UTC)
- (:)回應维基百科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因此没有授权是不可以原文登录的(符合引用标准当然没有问题)。举个例子吧,File:Photo01.JPG是我2005年上传的一张图片,是1903年三江师范学堂的合影,最近正在被提交删除讨论。我上传的理由是1903年已经很久远,已经超过70年应该为公有领域。 但删除的意见是“《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1982年首次公开。公开发表未超过50年”,虽然那么早的一张图片,未必有人站出来主张知识产权,但是不符合公有领域就是不符合,我同意删除的意见。 --用心阁(对话页) 2011年7月8日 (五) 02:21 (UTC)
- (+)支持:多次犯錯—Rickyhui 2011年7月7日 (四) 14:43 (UTC)
- (+)支持 濫用權力、封殺異己是不可容忍的行為。如多次犯錯不改善,恐怕不能勝任管理員一職。--DeStInY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14:52 (UTC)
- (+)支持:理由同上 -- Kenka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14:56 (UTC)
- (+)支持 常以維基術語刪文,作出打壓 sin_mei6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16:17 (UTC)
- (+)支持:同上,亦不希望要為第八次投支持票。-- Rock Li § 議政堂 2011年7月7日 (四) 18:07 (UTC)
- (+)支持:我不常到过维基,從没有书生与互动过。阅读所有的意见帖子,认为书生确实有滥用他的行政权力,也相信书生是一个非常好的编辑,有许多贡献,感谢他。这是非常重要社区信任他们的管理员,现在状况很不理想,信任在哪里?权力有什么大不了?假如我是书生,我将离开岗位,并从管理员成为一个普遍的编辑。我不明白,离开权力,不可以继续作出贡献吗?!此外,许多拥护者为这是永远踢走书生,永远禁止他在维基百科编辑,不是如此!如果这项议案成功,书生离开,如果维基百科正成为一个烂摊子,然后我们就知道书生是不可或缺的。--Noreference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23:56 (UTC)
- (+)支持:書生對維基的內容有很大貢獻,但對管理維基事務上是反貢獻,維基不是他一個人的。—混C沌 2011年7月8日 (五) 02:41 (UTC)
- (+)支持認同他在技術上的努力,但是同一時間在管理上有所缺失。貢獻固然重要,但是協調和和解能力更為重要。請書生還是先退下來吧。hbs(對話頁) 2011年7月8日 (五) 03:44 (UTC)
- (+)支持,認同罷免理由。支持罷免。Dartz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3:47 (UTC)
- (+)支持,我們不需要製造紛爭的管理員。--84denniswong (找我算帳!) 2011年7月8日 (五) 03:54 (UTC)
- (+)支持,赞同理由。争议过大的会员不适任管理员一职。--Joshcathay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4:58 (UTC)
- (+)支持,沒有最無恥,只有更無恥 --未來港三丁目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5:01 (UTC)
- (+)支持,書生在上次和今次罷免均引來了近半數人的不滿,無論罷免是否成功,都應好好反省自己的過失。--Hargau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5:39 (UTC)
- (+)支持:好吧,我支持。——百谷虎山寨人 (留言) (编辑历史) 2011年7月8日 (五) 05:55 (UTC)
- (+)支持,對那些反對理由實在看不下去了,這世界沒有永遠不倒的而又一錯再錯的領袖 林忌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7:03 (UTC)
- (+)支持,書生在過去為中文維基作出了不少貢獻,但擁有權力過久真的很容易出事,就如聯署內的提及的程序失誤,所以你還是退下來吧。--Simonlo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7:09 (UTC)
- (+)支持維基都係時候要改變作風, 番到去群眾共管的年代了 眾星拱月明顯不合時宜, 尤其是領導本身是有相當的問題及爭議之時; 江澤民時代都過去了, 為甚麼反對罷免的大家仍抱著沒有某人就不行的病態呢? --黑武士仲尼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8:08 (UTC)
- (+)支持,認同指控。尊重規則。Zeus Cho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8:26 (UTC)
- (+)支持,明確支持有關聯署和指控。 Taron Wong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8:32 (UTC)
- (+)支持,我絕對認同各人對書生的指控。-憑著良心說,若果書生毫無任何問題,我相信不會有人出來反對他為維基服務。但至今已經是第七次罷免書生投票,證明他一定存在問題,行為令人厭惡,才會引發這麼多次的罷免書生行動。如果本人是書生,面對這麼多次罷免自己的行動,我早就會順應民意下台,而不會像他現在這樣。無論這次行動成功與否,我也不會介意,成功我會覺得欣喜,失敗我仍會繼續參與每一次的罷免行動,直到罷免行動目的達成--Steven_m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8:33 (UTC)
- 2010年已是自動確認用戶。--Mewaqua 2011年7月8日 (五) 08:49 (UTC)
- (+)支持,書生過去選擇性無視某些維基規則,引起種種問題,傷害其他想好好編撰條目的用戶,用一己對維基的想法去凌駕共識,對條目內容甚或整條條目操生殺之權,多番拒絕良性溝通,傷害新手也傷害舊人。這種行為亦不只書生一個,尚有不少管理員持相同態度,對中文維基進行破壞。若真的希望讓中文維基重納正軌,這些與書生行徑類似(甚或言詞比書生更失衡偏激)的管理員問題也應獲得處理。--Syaoran,小狼☞☎ 2011年7月8日 (五) 08:44 (UTC)
- (+)支持 認同指控,書生過往已很多次濫權但也獲「包容」,不能接受。--回收箱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8:59 (UTC)
- (+)支持,理由同以上用户。--Donald25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9:14 (UTC)
- (+)支持,書生可以休息一陣子。 --忘心無我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9:24 (UTC)
- (+)支持,認同指控。--聰(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9:34 (UTC)
- (+)支持,書生可以永久休息!想同我吹水?忍唔住喇! 2011年7月8日 (五) 09:51 (UTC)
- (+)支持,認同若干指控,我覺得管理員有更好的人選。--Leungkaiyin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9:55 (UTC)
- (+)支持,認同指控,維基並不是遊樂場。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人死留名(留言) 2011年7月8日 09:57(UTC)
- (+)支持,贊同指控--tony1qaz 2011年7月8日 (五) 10:00 (UTC)
- (+)支持,認同指控,明顯書生已引起太大爭議,使中文維基內部產生分裂,建議至少停職一段時間。--Lky020143(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0:52 (UTC)
- (+)支持,忍無可忍,偽中立的管理員!---班奈特2025年1月3日 06:32
- (+)支持 反對者一個主要的反對理由是,書生雖然屢犯大錯,但是他貢獻多,所以不應輕易罷免,有幾個管理員也是這樣說,其中管理員J.Wong說:
- 罪不至死。—J.Wong 2011年6月28日 (二) 07:05 (UTC)
- 但管理員封禁百樂免和蘋果派時又不見他們說貢獻多,罪不至死。
- 管理員除權只是不能做管理工作,他還能貢獻維基。
- 封禁是全面封殺,不能再貢獻維基。
- 除權不是判死刑,封禁才是。
- 為何管理員犯錯就要包容,但普通用戶抗議就說是巨魔要封禁?
- 在英文維基管理員貢獻多大,犯大錯一樣要下台,管理員和普通用戶一視同仁。
- 在中文維基貢獻多就有免死金牌,但只限於管理員,這就是中文維基。--Pokka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1:50 (UTC)
- (:)回應上面的說得好!!--Explosive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1:57 (UTC)
- (!)意見来,看看这两个,帮我把书生的ID找出来[12],[13].书生根本没介入两人的封禁,真是躺着也中枪.
- 说过来,对于苹果派当时的作为,请参考反对意见#24.百乐兔我个人认为处罚过重.
- BTW,至于书生的作为,如果你也只是从网络大典了解的话,那我建议你看看网络大典给出的那些Reference自己去考证某条目给他安加的罪名,眼见为实. - Dr. Cravix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2:36 (UTC)
- (+)支持,管理員不應濫用權力----Michaellaumy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9:10 (UTC)
- (+)支持,認同罷免理由,在第四次罷免案後,書生說他會認真反省和改掉缺點,但他沒有汲取教訓,大家應否一而再再而三比機會他?他退下來不代表完結,更不代表是壞事,書生,你不做管理員還可以做其他事,你將來還可以再申請做管理員。--巧克力糖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2:34 (UTC)
- (+)支持,上面的維基人已經說得頗清楚,此兄並不適合當管理員。ambcyli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2:41 (UTC)
- (+)支持,上面的維基同業已經說得頗為清楚,此兄由於個人誠信問題,並不適合繼續當管理員。-- User:Pierrecheung(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4:26 (UTC)
- (+)支持,書生過去屢次濫權,鐵證如山,但有些沒有腰骨的維基人老是要支持書生那些極權主義行為,小弟實在沒有辦法再容忍。維基百科的淪落,是拜那些獨裁霸權主義抬頭的管理員所賜。如果大家再縱容那些管理員存在,那麼請把維基百科改名為「河蟹百科」好了。即使本投票不獲通過,將來我仍會堅持繼續支持罷免書生。--湯米‧提思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3:42 (UTC)
- 随手一查,阁下的预算还是挺准确的,54个编辑页面贡献,正好略超50.也罢,果然高登风格. - Dr. Cravix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3:57 (UTC)
- (+)支持: 認同指控。 機械人八號 Transformer8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3:59 (UTC)
- (+)支持: 認同指控。屢次濫權,堅持獨裁霸權主義作風,死不知錯。本人亦對有些盲目支持書生極權主義行為的自稱老維基人非常失望。本人於去年亦有對第四次罷免案投支持票。我今次不罷免他,保衛維基的自由編輯精神,我枉為維基人。 Steven1991 (留言) 2011年7月8日(五)14:07(UTC)
- (+)支持: 認同上述指控,支持聯署。 — Hkson2005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4:39 (UTC)
- (+)支持: 認同指控。也夠了嗎,別再濫用職權了。 nds825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4:49 (UTC)
- (+)支持:看到Ffaarr的行为後,我对管理团队感到失望。黑檀花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5:13 (UTC)
- (+)支持: 認同指控。Mak jason2007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5:29 (UTC)
- (+)支持: 認同指控,希望中文維基也可貫徹普世價值,不希望看見有個別管理層的持續失誤,導致觀點一面倒。 --威人威威 巴士威 2011年7月8日 (五) 15:39 (UTC)
- (+)支持: 經過一年, 書生的管理手法及濫權情況未有改善, 唯有投支持票 saki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5:45 (UTC)
- (+)支持:上一次罷免社群已給他一次機會,但仍不能避免再次遭罷免。如果他願意暫時卸下權力,相信可以避免社群再度陷入如此分化的局面。--Orangemoon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5:49 (UTC)
反對
[编辑]- 如果反對這項解任,使用#{{反對}},說明反對的理由並簽名(~~~~);
#(-)反对,请看讨论页。-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4日 (五) 15:57 (UTC)- 经过与Coekon、HW等人的私下商讨后,我决定撤销此票,此为我对投票规则之误解,HW也已经就某个渠道向我提供重要证据。抗议shizhao的严重滥权行为。-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1:14 (UTC)
- (※)注意,有關用戶反映,並無與Edouardlicn(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進行任何商討。Codename Amnesty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02:06 (UTC)
- 经过与Coekon、HW等人的私下商讨后,我决定撤销此票,此为我对投票规则之误解,HW也已经就某个渠道向我提供重要证据。抗议shizhao的严重滥权行为。-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1:14 (UTC)
- (-)反对,提請解任的程序問題嚴重。—Ciel Azuré│Talk 2011年6月24日 (五) 16:16 (UTC)
- (-)反对:这是一出纯粹的闹剧。支持解任的程序、理由都有很大问题,实属某些人故意挑衅之恶果。--Leejoe Schar (留言) 2011年6月24日 (五) 17:13 (UTC)↑該投票無效,原因:未於「事件前」達自動確認用戶資格。
- (-)反对 :書生的貢獻有目共睹,我無法接受他被冠上莫須有而被解任-金☧肅≽◕≼♛† 2011年6月24日 (五) 17:34 (UTC)
- (:)回應罷免理由均有據可查,金肅先生為什麼會視而不見,說「莫須有」呢? --chehw 2011年7月6日 (三) 14:21 (UTC)
- (-)反对:不用多说什么。补充:理由一,上次投票时就决定了,再有投票,会持同一立场。理由二,我不喜欢书生的作风,但这只是我个人意见,我不能因为我的个人喜好来影响到整个中文维基,所以我仍会支持他任管理员。理由三,他不是五毛,有人说是他,并以此为攻击点,我不认同。理由四,我是看了香港维基大典的相关条目才确立我的立场的。--玖巧仔●□留言 2011年6月24日 (五) 17:44 (UTC)
- (※)注意:請問反對理由是什麼?--chehw 2011年7月7日 (四) 16:57 (UTC)
- (-)反对:貢獻比爭議行為多,留之--Morrigan The Spoiler (沒用的申訴處) 2011年6月24日 (五) 18:03 (UTC)
- (-)反对:欲加之罪。余兮 (留言) 2011年6月24日 (五) 21:02 (UTC)
- (-)反对:
本来看完指控都打算支持了,看到所谓的增补议案,不知道说什么好啊(本人郑重声明,本人从未表示也将不表示反对增补议案- 9:18UTC/2011.6.25)...有些人自重,维基百科不是你发挥政治才能的地方。--AddisWang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07:44 (UTC)在下明确反对罢免Shizhao,反对本罢免案提出的任何议案。--AddisWang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1:23 (UTC)- (:)回應你有權選擇支持解任該管理員及行政員但選擇不支持增補議案,而該增補議案並非由任何聯署人提出。-HW (留言 - 貢獻) *DC9* 2011年6月25日 (六) 10:04 (UTC)
- (:)回應,我是联署人之一,请不要受到某些维基人误导,增补提案已获全体联署人通过,而且HW不是联署人,不清楚本次联署的经过。-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0:12 (UTC)
- (:)回應:好像是別人反對,但你就説,沒有方針説不能有增補議案。爲甚麼説是沒有異議,全體通過?請不要騎劫投票,更不要把其它行政員,管理員拉下水,這個投票,只是解任shizhao。況且增補議案與你的立場相反。難道你寫增補議案就是要自己去投票反對自己?(增補議案的條件是主投票通過,而你是反對主投票,即反對自己寫的增補議案)如果這個增補議案真的有効,以後任可投票,我可不可以加增補議案説如果主投票通過,某管理員就要辭職?--Coekon-OBE 2011年6月25日 (六) 10:17 (UTC)
- (:)回應:请注意,联署期所有联署人都没有明确表示反对,即使是被封禁的苹果派。至于我的投票,联署中已有提到联署人的投票意愿可于日后修改。请勿用“騎劫”这一非善意推断的词语。同时补充一下,投票开始后增加的任何提案,将会可能被视同对投票的破坏。-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0:26 (UTC)
- (*)提醒投票區不是討論區,如需討論請移步至Wikipedia talk:管理員解任投票/Shizhao/第7次-HW (留言 - 貢獻) *DC9* 2011年6月25日 (六) 10:31 (UTC)
- 作为联署人兼组织者之一,我建议HW先将自己的留言划线再谈“移步”。-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0:40 (UTC)
- 請求廢除增補議案之討論正於討論頁進行,該討論結束後將視為有效共識並採取討論建議的行動;再次提示,反對區不是討論區。-HW (留言 - 貢獻) *DC9* 2011年6月25日 (六) 10:43 (UTC)
- 作为非联署人的你,可以在讨论区讨论如何废除该项动议,建议你再次组织投票,另外,你的内容3分钟后将会被移动到讨论区。-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0:46 (UTC)
- Edouardlicn兄,这议案废了就废了吧,以免最后罢免不过被别人说你騎劫投票。--AddisWang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1:21 (UTC)
- 回复上面的朋友,此为增补议题,需于主投票结束后讨论,对罢免是否通过并不构成任何影响,亦是本罢免投票的一部分(但不是主体部分),希望你明察。-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5:15 (UTC)
- 請求廢除增補議案之討論正於討論頁進行,該討論結束後將視為有效共識並採取討論建議的行動;再次提示,反對區不是討論區。-HW (留言 - 貢獻) *DC9* 2011年6月25日 (六) 10:43 (UTC)
- 作为联署人兼组织者之一,我建议HW先将自己的留言划线再谈“移步”。-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0:40 (UTC)
- (*)提醒投票區不是討論區,如需討論請移步至Wikipedia talk:管理員解任投票/Shizhao/第7次-HW (留言 - 貢獻) *DC9* 2011年6月25日 (六) 10:31 (UTC)
- (:)回應:请注意,联署期所有联署人都没有明确表示反对,即使是被封禁的苹果派。至于我的投票,联署中已有提到联署人的投票意愿可于日后修改。请勿用“騎劫”这一非善意推断的词语。同时补充一下,投票开始后增加的任何提案,将会可能被视同对投票的破坏。-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0:26 (UTC)
- (:)回應:好像是別人反對,但你就説,沒有方針説不能有增補議案。爲甚麼説是沒有異議,全體通過?請不要騎劫投票,更不要把其它行政員,管理員拉下水,這個投票,只是解任shizhao。況且增補議案與你的立場相反。難道你寫增補議案就是要自己去投票反對自己?(增補議案的條件是主投票通過,而你是反對主投票,即反對自己寫的增補議案)如果這個增補議案真的有効,以後任可投票,我可不可以加增補議案説如果主投票通過,某管理員就要辭職?--Coekon-OBE 2011年6月25日 (六) 10:17 (UTC)
- (:)回應,我是联署人之一,请不要受到某些维基人误导,增补提案已获全体联署人通过,而且HW不是联署人,不清楚本次联署的经过。-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0:12 (UTC)
- (:)回應你有權選擇支持解任該管理員及行政員但選擇不支持增補議案,而該增補議案並非由任何聯署人提出。-HW (留言 - 貢獻) *DC9* 2011年6月25日 (六) 10:04 (UTC)
- (-)反对:真是唯恐天下不乱。--Makecat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08:40 (UTC)
- (-)反对:如果Shizhao主动辞职,我很支持。但如果其他人想强行将他罢免,我就非常反对。--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0:56 (UTC)
- (-)反对,通通將這股怨恨帶回地獄吧!是了,我是對事不對人。--地獄少女閻魔愛 地獄繪馬 2011年6月26日 (日) 01:46 (UTC)
- (-)反对,連聯署人自己都說「雖然這些頁面極有可能會被刪除,但是不顧維基百科正式方針,隨意跳過正常提刪程序也是濫權的行為。」這已經是對人不對事了。--Abingor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03:15 (UTC)
- (-)反对,本来只打算凑热闹,但想想看还是应该表明立场。--教父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06:33 (UTC)
- (-)反对,同Symplectopedia。--Caiguanhao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07:04 (UTC)
- (-)反对,工作多,贡献大,失误少,实属难得。--海牛(欢迎吐槽~^^) 2011年6月26日 (日) 08:28 (UTC)
- (-)反对,Shizhao的贡献量大,加上运行机器人,又得忙碌现实生活,难免编辑有疏漏。原提案人被封禁,原提案除Google Chrome的移动问题外,速删问题有体系在先今后还是添上{{Delete}}为好(即便是明显无意义的条目),机器人问题与管理员罢免无关,应提案机器人去权或封禁不合格的机器人账户。--Shibo77 2011年6月26日 (日) 08:31 (UTC)
- (-)反对,無聊。燈火闌珊處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09:31 (UTC)
- (-)反对 負責任管理員的工作繁多, 要挑骨頭是很容易的. 鬥倒了一個, 下一個輪到誰? --Nivekin※請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10:06 (UTC)
- (-)反对,防止有心人士破壞中文維基以逹到個人目的。User:melody00232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20:48 (UTC)
- (-)反对:除了質疑連署合法性之外,也對兩位活躍台灣維基編輯,參與連署感到不解及遺憾。以前我已經重話奉勸過,別用下指導棋心態或一方之霸來看維基社群操作,但是顯然有人不喜善言。我怎看,這件事情感覺上,就是有人在等著看好戲。如果,社群運作及定期聚會的其中一種功能是顛覆維基制度,我感到十分寒心及遺憾。我的看法是,聚會與維基的最大功能都是編輯,而不是檢討制度或任何人事運作;甚至自以為是的闡揚民主精神。倘使,支持或連署的目的要讓書生成為維基民主精神呈現的犧牲者,或將這回事情當成香港維基勢力張揚,或對大陸維基朋友下馬威的祭旗馘首,這更不可取。是的,讓「註冊只是為了準備罷免某人」的這些人得逞,真的是令人感到啼笑皆非。--Winertai (留言) 2011年6月26日 (日) 16:06 (UTC)
- (-)反对:時昭已經是叔叔輩了,又不是小蘿莉,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怪叔叔想去把他推倒?(woot)--石添 小草 (talk to me) 2011年6月26日 (日) 16:32 (UTC)
- 囧rz……因為投支持票的都是蘿莉控,所以投支持票有可能孿童傾向。--地獄少女閻魔愛 地獄繪馬 2011年6月27日 (一) 13:47 (UTC)
(-)反对:1,虽然持反对的或持支持的不乏各类已背离知识分享的维基精神,而将维基当做是一个虚拟人生游戏在里面扮演热衷各类人事活动的"政客";2,做事的肯定会犯错,但不做事的肯定不会犯错,但关键在于犯错后会不会去意识到这种行为并加以改正;3,虽然但所呈现出来的证据表明Shizhao可能并不符合一个理想的维基管理员所需要的充分条件,但他目前是中文维基难得的较好的活跃管理员之一,烂苹果中不应扔掉较好的一个,完全本末倒置,如果是其他管理员,我80%会支持;4,从反应来看Shizhao应是会吃一堑长一智;5,最后希望此事平息后双方各类政客都能回归到真正为维基做贡献上,而不是搞政治小试验场。天地一沙鸥,人间任我行 (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00:11 (UTC)- (※)注意:那些背离知识分享的维基精神且有权限的政客在此次事件的言论实在让人更加厌恶,不是想着如何出台方针约束问责管理员,反而是为了抱着的权利不受侵犯而努力想着如何出台方针以保住权限。天地一沙鸥,人间任我行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02:49 (UTC)
- (-)反对, Enough is Enough. 这个问题还有完没完啊! --Dnwk (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01:35 (UTC)
- (-)反对:這才是為法治投票。Thomas Hobbes在Leviathan說,在無法無天的自然狀態下,人類的生命是「孤獨、貧窮、骯髒、野蠻和短暫的」。KevinNowhere (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02:10 (UTC)
- (-)反对:现状是中文维基缺乏有经验的管理员,一边是一些人希望罢免活动频繁的管理员,若成功了结果将是更加的混乱。Merphisto (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07:08 (UTC)
- (-)反对-欲加之罪,何患無辭。--Gakmo (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08:24 (UTC)
- (-)反对:在上面投支持票的一些人,大概是對於2011年5月間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被User:Luke7956的傀儡及User:Codename Protector(現已改名Codename Amnesty)弄得烏煙瘴氣的情形一無所知或是不在乎。這就是Codename Protector被封禁前互助客棧的樣子,其他活躍參與討論用戶的精力都被Codename Protector的「動不動就抗議」消耗。(Codename Protector甚至說過「計劃5月15日下午於東京新宿進行的露天抗議」之類的搞事言論。)管理員制止擾亂的作為反而導致自己被人乘機發動解任,此場解任鬧劇無疑已「嚴重地阻礙和防止中文維基百科的有效管理。」--Mewaqua (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10:59 (UTC)
- (~)補充:2011年5月,User:Sysywjel(蘋果派)看到在互助客棧接連用「維基之恥」、「荒唐」、「你真是不知廉恥啊」、「做賊心虛」、「……懷疑你是否適合參與維基項目……荒謬絕倫的專制思想……」指責其他用戶、毫無條目貢獻的User:Codename Protector賬號被封禁後,竟然說「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形同變相鼓勵不遵守Wikipedia:不要人身攻击、Wikipedia:文明的賬號,隨後更完全是為了「Codename Protector」衝冠一怒而發動本次解任鬧劇(見Sysywjel的留言),更堅持書生要就此次封禁Codename Protector作出道歉,即使有其他用戶嘗試調解,Sysywjel(蘋果派)仍寸步不讓,更在聯署時作出大量的針對性拉票行為。--Mewaqua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06:45 (UTC)
- (-)反对-shizhao是很可靠的管理员,我不希望他被解职。 维基娘俺の嫁(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13:53 (UTC)
- (-)反对,懒得反驳了。--达师 - 198 - 336 2011年6月27日 (一) 14:58 (UTC)
- (-)反对︰罪不至死。—J.Wong 2011年6月28日 (二) 07:05 (UTC)
- (-)反对,七十個七-冰霜葵(議|勛) 2011年6月28日 (二) 07:57 (UTC)
- (-)反对,整个这个系列全部是黄世泽保私仇不惜损毁中文维基百科。--Wing (留言) 2011年6月28日 (二) 15:04 (UTC)
- (:)回應,身為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做出非善意推定,說這種話適合嗎?--俠刀行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02:48 (UTC)
- (:)回應,在罢免提出之前就已经有上百封信发出互相之间部署,你以为我不知道吗?--Wing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06:27 (UTC)
- 既然是这样应该暂停甚至取消此次罢免,讨论其合法性--教父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15:22 (UTC)
- 本來就該如此不是?這種純粹的胡鬧居然可以鬧這麼久。—Ciel Azuré│Talk 2011年6月29日 (三) 18:24 (UTC)
- 「你以为我不知道吗」-->若有證據,何不展示﹖若無證據,何必妄言﹖你這樣出口術就比黃世澤好嗎﹖--圖門縣候補知縣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04:38 (UTC)
- 請問Wing,您這句「在罢免提出之前就已经有上百封信发出互相之间部署,你以为我不知道吗?」可是你是怎麼知道的?沒有憑據的信口一說難免有造謠的嫌疑。--chehw 2011年7月6日 (三) 14:12 (UTC)
- 既然是这样应该暂停甚至取消此次罢免,讨论其合法性--教父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15:22 (UTC)
- (:)回應,在罢免提出之前就已经有上百封信发出互相之间部署,你以为我不知道吗?--Wing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06:27 (UTC)
- (:)回應,按他的一贯作风大概会出言威胁告你了=D - Dr. Cravix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11:31 (UTC)
- (:)回應,身為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做出非善意推定,說這種話適合嗎?--俠刀行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02:48 (UTC)
- (-)反对,这麽多年了,Shizhao是得罪了不少人,可是这些人也应该反思以下自己是否违背了维基的基本原则,没有了辛苦梳理维基的Shizhao,恐怕会更加混乱,希望更多的人尽力争取做管理员,多一些人管理,替Shizhao多分担一些得罪人的事。--方洪渐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00:31 (UTC)
- (:)回應認同方洪漸的說法,如果沒有了他的話,維基將會成為堆糞區,我想問一下投支持的人兄,你們承擔得起嗎?--地獄少女閻魔愛 地獄繪馬 2011年6月29日 (三) 03:14 (UTC)
- (!)抗议:对两位言论明确提出抗议:
1.这麽多年了——论时间论资历在维基百科行不通。
2.Shizhao是得罪了不少人,可是这些人也应该反思以下自己是否违背了维基的基本原则——请首先反思是何原因得罪了这么多人,请首先反思一下自己的错误。以我本人为例,我参与维基百科时间也不算短了,我为何没有得罪很多人?仅仅是因为我没有当上管理员吗?
3.没有了辛苦梳理维基的Shizhao,恐怕会更加混乱。——对维基百科的贡献与犯的错误应该分开对待,这是两方面的问题,贡献大就可以特殊对待,维基百科有这样的方针吗?
4.希望更多的人尽力争取做管理员,多一些人管理,替Shizhao多分担一些得罪人的事。——请将事件的主题定义在shizhao这里,大家无论同意还是反对,至少在此留下意见的都是关心维基百科的,更何况还有很多没有来此的编辑者。
5.如果沒有了他的話,維基將會成為堆糞區,我想問一下投支持的人兄,你們承擔得起嗎?——没有任何人,维基百科都会发展下去,请不要主观臆断,干扰视听,况且,你这样说,我是否可以理解为,别的管理员都碌碌无为,与其罢免shizhao,不如先罢免其他管理员?
6.补充一点,请各位注意用户地獄少女閻魔愛对投票支持此次罢免的各位用户的冷嘲热讽,其在支持区内(:)回應的言论,不但对其支持shizhao的立场毫无用处,反而给shizhao抹黑,请注意你的言论。—维基百科非著名编辑王云峰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02:35 (UTC)
- (!)抗议:对两位言论明确提出抗议:
- (:)回應認同方洪漸的說法,如果沒有了他的話,維基將會成為堆糞區,我想問一下投支持的人兄,你們承擔得起嗎?--地獄少女閻魔愛 地獄繪馬 2011年6月29日 (三) 03:14 (UTC)
- (-)反对,Shizhao对中文维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wikizhang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03:32 (UTC))
- (-)反对,如果对Shizhao贡献的了解更多一些(很多政策、技术方面的贡献),你会知道他所付出的心力;倘若被罢免,只会让维基受损,让人心寒。--Mountain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05:26 (UTC)
- (-)反对:鬧劇一場。--黑暗魔君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05:40 (UTC)
- (-)反对:瞎胡闹。。。 Ozbert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07:02 (UTC)
- (-)反对,有完没完 Zlbruce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07:19 (UTC)
- (-)反对 :正如你們一次又一次的提出罷免案一樣,我會一次又一次地反對。不為別的,只爲這種假借公眾民意的“輿論暴力”。—蘑菇@(☎)(♨) 2011年6月29日 (三) 07:38 (UTC)
- (-)反对:天啊!怎麼又來了...到底有完沒完... --Kerry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10:37 (UTC)
- (-)反对:莫名其妙。—Fantasticfears(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11:37 (UTC)
- (-)反对:在下本來不打算投票的,但是看到支持者已經六十幾人了......搞得亂成一團,原因都模糊不清,故頭此票。且,罷免其對維基社群有好處嗎?--I'm the Pelt of Rock (拾岩留皮 | 真菌 | DC9!!) 2011年6月29日 (三) 12:18 (UTC)
- (-)反对:我等着看第500次好了。另,本人(+)支持:若书生今次被成功罢免,那么,请所有监管员、行政员、管理员集体辞职算了,看来维基(特别是中文),似乎并不需要这么个团队—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13:24 (UTC)
- (-)反对:书生是个好同志,他需要我们的支持。--User:Mukdener 2011年6月29日 (三) 14:34 (UTC)
- (-)反对:没看出罢免理由的有效性。--User:Zios 2011年6月29日 (三) 14:44 (UTC)
- (-)反对,shizhao 老师的人品和贡献大家有目共睹,议案提出者在之前看起来并没有好好地和 shizhao 老师沟通,故我认为这个提案的提出非常仓促,议案提出者的原始动机也很可疑。顺便还有些话一起说了,中文维基社群已经民主到颇有古希腊城邦晚期的乱象了,而且对新手极不友好。 Locke Jr. 2011年6月29日 (三) 16:56 (UTC)
- (-)反对:罢免理由大都没有道理,本来就无法构成罢免案。--upsuper (留言) 2011年6月29日 (三) 23:35 (UTC)
- (-)反对: 指控的比被指控的更令人反感,没有了Shizhao的管理恐怕要新增很多垃圾条目。不过也请Shizhao自己收敛。(Kempson (留言) 2011年6月30日 (四) 04:31 (UTC))
- (-)反对:我通过用户贡献页面阅览了Shizhao最近的贡献和编辑情况,并没有发现任何不妥之处。 陈少举 (留言) 2011年6月30日 (四) 04:56 (UTC)
- (-)反对:又一次花费大量人力的投票。有这个精力还不如多写条目。--木木 (发呆中) 2011年6月30日 (四) 08:35 (UTC)
- (-)反对:同上,拜託某些用戶不要再搞這種無聊的事了。--靖天子~北伐、抗戰、軍統局/真菌條目大躍進 2011年6月30日 (四) 10:55 (UTC)
- (-)反对:shizhao是一个勇于担当的管理员,他所犯的一些错误产生于他庞大的编辑量中,无论谁和他一样承担如此大量的管理事务,所犯的错误都有可能比他多。苹果派或者可以尝试一下成为管理员,那么你就知道作为一个维基的管理员是多么的不容易,你依足维基上的方针去封禁一个人,那个人依然会搬出种种理由质问你、声讨你、公审你、罢免你。经常在维基上被人“公审”的菲菇、瓜皮仔等管理员,你以为他们真得老犯错误吗?他们只不过是最活跃的一群管理员而已。--长夜无风 (留言) 2011年6月30日 (四) 18:05 (UTC)
- (~)補充:他自己可清楚得很,在維基百科:申請成為管理員/Sysywjel#反對裡面,此人曾經明確說過「之所謂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恐怕深究起來,任何常常巡查的人員都或多或少的犯點差錯。沒人會保證百分百正確。」這種雙重標準的態度根本不值得別人尊重。--Abingor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02:31 (UTC)
- (-)反对:看过Shizhao的近期编辑历史,未发现有效的罢免理由。--Sandycx (倾计) 2011年6月30日 (四) 18:47 (UTC)
- (-)反对:同意木木和長夜無風的說法與理據。--Rivalry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01:46 (UTC)
- (-)反对,同意moutain、木木和長夜無風等,真是希望中文wiki的风气能更关注条目而非政治斗争。。。Vincivinci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02:30 (UTC)
- (-)反对,shizhao贡献有目共睹。--Wilson Mess | 亂 無聲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05:09 (UTC)
- (-)反对在眾多反對票,仍然欠缺一些具體理據,以下供大家參考:
- 罷免過程已折騰幾次,內容幾乎是新瓶舊酒,大大減少了說服力。
- 雖然反對會有一些票數是臨時出現,更是支持者更多,這證明了什麼?很多人沒看大局,一看到Shizhao就精蟲上腦地就投下支持票。
- 值得留意的是,Shizhao所謂的提名刪除,這個工作是絕大部份維基人都可以做到,只是什麼帳都算進他那裡,這對其他管理員不公平,像這事中,Alberth2應該負責任,你們應該罷免他。對了,時限已過,條件不成立。
- 根據我的觀察,99%管理員及行政員工作也沒錯,如果真的犯了技術性錯誤都立即改正下來。
- 提刪活動已經政治化,很多人仍拿四年前的舊帳去算,這對他不公平。
- 如果今次罷免成功,你們有具體下一步行動嗎?罷免他真的對維基社群有益嗎?我想之後其他管理員的工作將會更加繁重。如果你們有具體意見,而我覺得滿意的話,我會考慮投支持票。
- 為免文太長,到此為止,歡迎其他人接力。亦歡迎所有支持者提出反意見。--Flame 歡迎泡茶 2011年7月1日 (五) 05:24 (UTC)
- (-)反对,维基杂碎太多、耕耘的太少。--galaxyharrylion galaxyharrylion 2011年7月1日 (五) 10:24 (UTC)
- (-)反对:维基百科应更多的关注条目的发展而非民主的试验。--S.P.Q.R ※Cera Sumat 2011年7月1日 (五) 08:14 (UTC)
- (-)反对,没有必要吧,中文维基百科自身在体制上有很大的不足,不能因为体制的原因而让个人成为替罪羊。如果他确实有很大的不可原谅的错误,罢免应该可以取得共识,但现实情况貌似不是这样。应该在取得共识之后再行决议。--Aronlee90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08:26 (UTC)
- (-)反对,这些罢免更像是政治秀,没有建设性-黑索金 (引爆) 2011年7月1日 (五) 08:35 (UTC)
- (-)反对,没什么好说的--飛 ඣ 2011年7月1日 (五) 10:04 (UTC)
- (-)反对: 反对,还要闹多少次啊 从此一棹天涯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10:14 (UTC)
- (-)反对,首先应明确这是一个政治性的议案,还是一个法制性的议案,如果是前者,无需多言投票表态即可;如果是法制性的,理由有2,其1,如果我们现在是就事论事,那么罢免程序有误,罢免理由均为引用“管理员不得 doing somthing”,我希望看到的是“管理员如果doing somthing(到某某程度),管理员将被罢免”,请引用相关条款,如果未有相关条款,请首先诞生这些条款。其2,如果我们现在是就事论人,就应充分判断一个人,依据应不仅仅如上述,他对维基过去以及将来的贡献都已和将超出我们的想象。Ffn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11:13 (UTC)
- (-)反对,一次又一次的罢免案无意义,维基百科不是民主试验场。--王小闲人aka谢宝树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12:09 (UTC)
- (-)反对,维基百科不是民主试验场。也应该制定若干次不通过之后一段时间不能再罢免的规则。 --Derek He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13:44 (UTC)
- (-)反对,啦啦啦。-治愈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14:07 (UTC)
- (-)反对,经过之前增补方案的被删除后,我痛定思痛,终于转向。
- 对Google Chrome条目,shizhao已表明“可能真的是我的疏忽”。
- 对速删问题,shizhao回应“我的快速删除不是依据WP:CSD来删除的,而是根据存废讨论的方针和惯例来处理的。”唯未获反对方任何一人回应,应归属对方中断谈判。
- 对Template:Medical及相关删除。Galaxy17回应:“关于Template:Medical,我当时由于有投保留票的意愿但迟迟未下决心一直在默默关注,我的感受是流程是这样的:5月17日提交讨论;5月24日判定讨论结果为删除,由Alberth2执行;Alberth2处理完Template:Medical small就表示尚有条目使用对删除构成影响而暂停处理,此后书生介入开始用bot清理,清理完做完了剩下几个模板的处理并在存废讨论处做出处理完毕的标记。换句话说,就我看到而言删除的判决是Alberth2而不是书生下的,书生只是在Alberth2不方便时帮忙处理而已,删除的决议并非书生做出,故单就删除一事而言我认为不该指责书生违反避嫌规则。……若其实是我误会了当时的情况,那么抱歉给各位造成困扰了。-Galaxy17 (留言) 2011年6月9日 (四) 09:35 (UTC)”而且已有记录证明该动作不是shizhao执行,shizhao仅为对此事宣告。
- 对封禁用户,wing回应:“用户向我提问基金会理事会在关于开放性的决议中最后提到呼吁社群排斥Trolls和Stalkers,这其中Troll指的是什么涵义。首先,我想在这里重复一下决议最后这句话的全文:“宣揚避免爭議及敵對行為,並驅逐挑釁者和纏擾者。”这里的上下文是避免争议和敌对行为。在这里Troll的主要含义是蓄意挑衅产生敌对行为的人。假如一个用户在维基百科上的主要活动仅仅在于提出不适宜的批评的话,那么他的目的仅仅在于制造敌对行为,他就是一个Troll。User:Codename_Protector在他的用户页上还说,他认为隐武者是一个在维基百科上受迫害的用户。影武者的破坏行动是非常明显的,其中除了最简单的破坏外,还包括Stalker的行为:威胁其他用户的生命健康。他为此被台湾法庭判决不得参加2007年的年会,不得接触维基百科。出于以上原因,Codename_Protector的行为符合理事会Trolling的定义。因此我把他封禁了。--Wing (留言) 2011年6月9日 (四) 06:43 (UTC)”如无补充,此为高于中文维基社区的基金会答复。
- 对于机器人问题。部分归属shizhao的机器人账户已由HW和shizhao商讨后暂停使用。其使用条款中反对者提出的内容至今仍有争议,无法简单判断shizhao是否有错。
- 部分类似的联署者中的一人,曾宣扬建立大量非法傀儡并用作影响投票公正性,并提出将中文维基社区分为香港区和大陆区。此人很有可能会再次利用多人傀儡对社区政策产生不利影响的后果。
- 曾组织联署活动的多人,均曾参与管理员选举未果
- 对上述问题,支持方未曾有任何回应。我认为此次投票严重违反维基百科共识原则,应予以废除。-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16:01 (UTC)
- (-)反对,维基百科不是什么,善意推定,维基人要做的是为这个计划做贡献,而并不是要罢免谁。寿司猫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16:35 (UTC)
- (-)反对 : 有时间写写文章吧。搞运动干嘛? --Munford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19:27 (UTC)
- (-)反对 : 書生的貢獻有目共睹,我個人認為書生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因此我無法接受書生因這些指控而要被解任。夏修月_Shiu Shieh 2011年7月2日 (六) 02:48 (UTC)
- (-)反对 唯恐天下不乱--Frank LSF 2011年7月2日 (六) 03:31 (UTC)
- (-)反对:书生也做解释了,反对意见#65支持方也不做回应.说到底,反正多做多错,而且改正了也没用,既然如此,管理员想不为人诟病,就只管编辑别管管理,让中文wiki彻底进入无政府状态算了.Dr. Cravix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05:12 (UTC)
- (-)反对: 为什么大家更愿意花时间来组织罢免,而不愿意花点时间来认真写条目呢? 小wing~♪♪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05:22 (UTC)
- (-)反对:又是一場鬧劇。書生做得很好,而且這裡是「百科」不是「論壇」,別本末倒置。-- ★ 喵虎 Tiger(動員令 歡迎你) 2011年7月2日 (六) 05:40 (UTC)
- (-)反对: 罢免理由不充分。 --Xyb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08:21 (UTC)
- (-)反对 不解释 --Rat2.Call me Remy 2011年7月2日 (六) 10:15 (UTC)
- (-)反对 :鄙人认为理由不充分。好歹人家是管理员,有管理维基百科的权力,人家这样做也是以维基百科建设为准则的。Yaocytion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10:19 (UTC)
- (-)反对:从理论上讲先前的贡献并不能影响罢免与否,但这一条不可被滥用。书生为中文维基付出很多,或许有失误,但没有主观恶意,并积极参与了这次解任案的讨论,态度也很恳切。反观罢免发起方,开始还认为说得有些道理,然而细细品味,串联的感觉似乎很深,有呼朋引伴之嫌。故表反对,也希望书生继续努力,服务中文维基。何青青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10:33 (UTC)
- (-)反对──我在維基百科編輯了近四年,跟shizhao接觸甚少,可說是由於我不曾被shizhao干擾過,也不覺得他有甚麼破壞之舉令我要找他投訴。間中我在一些自己關注的條目中,看到shizhao的編輯及修改,我也認為實屬合理,並無不妥的。基於我對shizhao的印象及觀感,我在這裡投反對票,期望能保留他的權任。在這裡,我還想提出一些見解:對shizhao的罷免提案,這次已是第七次了,可謂沒完沒了,我敢肯定會有第八次的,但這類投票案到底是不是都應屬有效及具必要性的?如果均為有效及必須,那麼在一次投票結束後,可否設一段過渡期,然後才可再次提出(例如是半年至一年)?我看近兩三次的罷免案的提出時間,都太頻繁了。最後,我感到在此投票的朋友,不論是投贊成、中立或反對票的,都未免太受罷免議題所吸引,恐怕大家在不知不覺間被牽著走了。有關此一議題的投票,我就止投這次,這對我而言已很足夠了。--clioherodotus (對話) 2011年7月2日 (六) 12:55 (UTC)
- (-)反对-同#39--John Chen (討論-貢獻) RA 2011年7月2日 (六) 13:09 (UTC)
- (-)反对──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維基百科的維基人,我認為書生只是缺少與其他用戶的溝通與討論,但他對維基百科熱情是無人可以否定的。若能改善互動的態度,相信他會成為最用心的管理員。Josesun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14:45 (UTC)
- (-)反对──罢免理由不充分--chsi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14:52 (UTC)
- (-)反对:不是每個香港人都一定投支持票的,多人投訴就一定有錯,是一項未經思考的決定,用這理由支持的各位,說得過去嗎?而且書生的確有過失,人誰無過,這些過失真的重要到足以支撐罷免嗎?多寫點條目吧。--罰抄(罰抄會館) 2011年7月2日 (六) 15:06 (UTC)
- (-)反对:罢免案不能得到通过。--SyaNHs 2011年7月2日 (六) 17:00 (UTC)
- (-)反对:根据我对书生兄弟的了解,认为兄弟一直秉承维基百科的精神本质,我信任他。建议兄弟改进执行方式方法,对于那些理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CCFS 2011年7月2日 (六) 21:54 (UTC)
- (-)反对:书生的贡献有目共睹,罢免的论据不足--三十年河东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23:57 (UTC)
- (-)反对:感謝書生對於維基百科的貢獻,刪除無數不正確、缺乏考據的內容,使得維基百科更值得閱讀、點閱率更高。--老陳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4:21 (UTC)
- (-)反对:做事多,出現問題機會亦是正比. 對成熟的編輯者, 從理據顯示事態嚴重到罷免嗎? 對"被傷害"的編輯者, "被傷害"的條目真正質量如何呢? 解決不在於重投, 而在於大家抱善意溝通. 大家的時間, 若用來重投/提昇那些"被傷害"條目, 中文維基百科的讀者才會真正受益. --18164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4:34 (UTC)
- (-)反对:这里不只是维基,是维基百科。请大家复习Wikipedia:五大支柱。--Isnow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11:54 (UTC)
- (-)反对: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三轮解任投票,不太合适吧。编辑量大,总归难免出错。Xtx sinan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12:41 (UTC)
- (-)反对: 在加入维基之初,我的几篇条目都被书生删除,对其简单粗暴的做法也曾提出抗议,也在其对话页留页,但并未得到回应。我也很非常气愤,本想投票支持动议。转念,书生多年来一直对维基的贡献,以及他的热诚,实在不得不令人感动。 而我们正式需要、鼓励更多这样的人,来参与改进中文维基。最后,如果书生能够留任,我希望他能够对自己做事的方式方法有所改进。 --Zning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12:49 (UTC)
- 其实如果对条目回退存疑的话,发到互助客栈咨询讨论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经常查对话页的,嗯. - Dr. Cravix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12:58 (UTC)
- (-)反对:搞出一个这么热闹的罢免,真是维基天大的笑话--快去救列宁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14:44 (UTC)
- (-)反对:貢獻較多--Rx5674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15:54 (UTC)
- (-)反对:一年要搞几次投票啊?--[BLT]FQX(Talk) 2011年7月3日 (日) 16:03 (UTC)
- (-)反对:又是一场闹剧。这次没通过,难道也会在6个月之后出现第8次、第9次么?--Jiagm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17:10 (UTC)
(-)反对:我也不知如何说,书生的确有很多问题,他运行机械人前不先谘询社区,已经引发多次争议,出事了才急忙补救未免太迟,他又经常性不避嫌,自己认为对就行,他这样说明显不理解避嫌规则的原念,即使他做对了,该避嫌的时候不避嫌他也是错,正确做法是叫另一个管理员执行,希望书生痛定思痛,如果今次罢免案未能通过,他不能再空口讲白话,要认真改掉自己的陋习。黑檀花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20:19 (UTC)
我还有一个疑问,管理团队好像更改了投票规则,把合资格的时间由2011年5月25日,推前至2011年3月9日,管理团队在投票中途作出如此重大的更改,为什麽事前不公布不讨论?为什麽事後连一个正式的解释也没有?管理团队的做法令人费解,希望他们能够给予一个正式的解释,以免惹人口实。- (:)回應:我帮他们解释一下,因为罢免规则规定的是“事情发生之前”,而罢免方提出的理由第一条(也就是最早那一条)发生在3月9号,所以才有这样的规定。--CHEM.is.TRY 2011年7月3日 (日) 23:18 (UTC)
- (?)疑問:你的理據與最終表示是互相違背及不合理,我希望你能夠明確重新考慮是支持罷免、還是反對罷免呢?--Karho.Yau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04:18 (UTC)
- (-)反对:书生是会老的,但书生不会变。--Hamham(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03:13 (UTC)
- (-)反对:維基百科最難能可貴的是「善意假定」,然而書生卻被一次又一次的惡意假定,沒有盡可能溝通達至共識,也沒有諒解地強行提出解任。維基社群也由不知甚麼時候開始被香港那班偽民主的民主儒夫「打劫」,胡亂指責他人為五毛而攻擊,實在是維基的不幸。儘管自維基百科開放ip用戶編輯以來已少用帳戶,但總比那些為行使暴力而使用帳戶搞事而非頁獻的人來得有意義。儘管我自己的條目也被書生「改錯」,但只要在他的討論頁說明清楚,書生還是不會亂來的。對一個工作量多,有承擔,而且也不避敏感詞條及討論的編輯及管理員而言,有書生這位管理員勝於十個其他管理人,其他管理員總愛「裝中立」,為了自己的「身份」與「權利」而總是甚麼事都不表立場,對於感敏議題以及詞條亦常不聞不問,如果沒有書生,我不敢想像中文維基的未來會變成怎樣的暴民維基,因為只要多人支持,就算怎麼樣不合理的議題都沒有管理員和行政員敢碰。--治癒系的小琛兒 探病 病歷 2011年7月4日 (一) 11:29 (UTC)
- (-)反对:覺得書生的狀況還不至於要罷免。不過一些被提出來需要改進的地方也請書生今後能注意改進。--祥龍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11:34 (UTC)
- (-)反对:虽然2年前我也曾是书生权利过分使用的受害者,况且近些年从我个人和一些友人的感觉来说书生的权力过分使用状况已有所改进,我认为目前此项议案与其说是为了反对权力过分利用,不如说是反对权利过分利用在自己头上罢了,为了罢免而罢免的罢免案,罢免掉这个罢免案比罢免这个要被罢免的人来的更好,至少我个人觉得是这样,不过望书生更加努力改进--忙碌中的Prinz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11:42 (UTC)
- (-)反对:该管理员工作认真难免得罪人。如果工作方式有待改进也可以谈的。不支持撤消其职务。--ZHU Yeyi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11:44 (UTC)
- (-)反对:
- 這次提出來的理據全部都不足以支持罷免內容,本來只是一個小小一場誤會,變成為了反對而反對產生出來的罷免案,對於犯了錯還要怪罪於他人,這樣冤冤相報何時了,這場解任投票已經失去原本的意義了,已經讓維基百科完全變成民主試驗場,失去原有百科全書的意義,究竟你/妳們有誰去檢討這些問題?就拿蘇昭旭老師所發表的《競爭者思維與共存者思維 現實勢利的反省》來當作例子,今天假設你/妳們寫了一個條目,A覺得有幾句寫得不好,動手去修改B所寫的條目,但是B跳出來說『這是我寫的東西,我不准有任何人修改我的編輯』,『我今天寫了新條目,我希望有其他人能夠去編輯』,前者是競爭者思維而後者就是共存者思維,簡單來說競爭者思維與共存者思維兩者的差異是,共存者思維的人,對任何事物有較有所分寸,不會為了一點小事而計較,相對的競爭者思維的人,只會往自己有利的地方走,認為自己才是對的,這個論點其實適用於維基百科,既然你/妳們同在一個大團體裡,就要懂得如何團隊合作,去思考如何協作一個條目,而不是弄出分散的小團體,把別人弄得你死我活的,搞得雙方都很僵。我可以講一句簡單一點,今天你/妳們編輯一個條目,就是在寫一部百科全書,就應該接受他人的檢閱,當一個不懂那個領域的人,去看一個沒有來源的條目,他們都會說『這到底是在寫甚麼東西?完全都看不懂!』的時候就應該要去檢討自己寫出來的條目有多糟糕,而不是去反駁對方是無知者,這樣也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人,為什麼今天條目需要標明來源,就是要讓不同領域的人能夠了解條目在寫甚麼,不要認為條目不用標示來源,並且拿自己的專長/專業的觀點來編輯條目,因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跟你/妳一樣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專有名詞對於非該領域的人是個很頭疼的事情,要多為其他人設想才是上上之策。
- 我可以大聲說我跟你/妳們一樣,以前我跟發生過你/妳們所遇到的類似的狀況,並不是只有一般用戶不會碰壁,如果你/妳們想去執行違反或是不符合共識的事情時,我會對你/妳們說:『麻煩請先等到那個方針達成共識好嗎,如果您只是一味地更改或是回退別人的編輯並使用意義不明的字眼,如果你/妳的行為是明確的挑釁的話,我建議閣下請自重,以及只相信你/妳自己的看法與觀念,這樣永遠沒有溝通的誠意。我想這只是您單方面的思考與解讀,請等到那個方針制定完成之後,再來編輯好嗎?』,當然,這句話可是我還沒當管理員之前所發生的事情,至於後來那名用戶後來選擇不回應。我想請問你/妳們達成共識的再來編輯真的有這麼難嗎!?為什麼你/妳們不會提出問題的癥結點再來進行討論,然後一定要激烈的手段搞到罷免管理員再來討論,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不堪入目的攻擊性字眼來否認其他編輯者的行為,這個不但不會受到社群的認可,這樣做真的值得嗎?我真的不希望有人因為一點小事情而選擇永遠離開維基百科,這樣的要求真的對你/妳們來說真的很難嗎?
- 有時候可能衡量過對人事物的影響,儘量接受與諒解別人的處事方式、作風和行動之後,調節一下自我的反應,便是『同理』的表現。就算因此而改變原本的做法或甚打消初衷,並不代表被同化,而是體諒和尊重。雖然我不是社會工作者,但是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不管是哪一方都一樣,一旦沒有同理心,不管說再多什麼對方都聽不進去別人對他人的勸言,這樣都不會有任何結果。就拿我當例子好了,我自己過去常常為了一些小事情跟那一位用戶鬧得不可開交,後來也是其他維基人出面緩頰才獲得解決,雖然我偶而還是跟那一位意見不同調,但是遇到一些事情還是得互相合作,這才是互相尊重的道理。不過既然當事人都都已經承認過錯還道歉然後願意改善自己的行為,為什麼你/妳們還是照樣猛追窮打,這樣未免也太沒有同理心了吧,只是因為雙方的認知不同導致衝突的發生,許多用戶都用鴕鳥心態在做事,認為這件事風波結束後就沒有我的事情了,我只能說大錯特錯,如果連別人的質疑都回答不出個所以然來,我真的想反問你/妳們一句:『你/妳們真的拿出你/妳自己的良心在做任何事情嗎!?自己捅出來的婁子要自己想辦法補,不要想說別人會幫你/妳補漏洞!』。我去年(2010年)在某個用戶的封禁申訴有提到,與其他維基人之間的互動要保持文明,假如你/妳對別人友善當然了別人自然而然地對您友善,反之您對別人不友善,理所當然的別人會對你您不友善,人是互相的動物,要懂得去尊重它人,不要為了一件小事而吵,然後大鬧一場。多多地Wikipedia:善意推定其他維基人的行為,而不是用惡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件事物,這才是維基百科的真正意涵所在,這句話不管是我還是其他人說的,既然你/妳們妳想要讓別人去接納你/妳們的做法,你/妳們就要去遵守這裡訂出來的規則,但是你/妳們自己卻不去遵守這邊的規則,還要別人去尊重你/妳們的想法,光憑這一點就已經本末倒置了。不要以為在維基百科不用負擔任何責任,那是錯誤的想法,不管到了哪裡自己要都要承擔所有的責任,就算是到了任何場合也是一樣。不要想說自己做錯事情僥倖逃過了一劫,那是錯誤的想法,但是今天你/妳們鬧出這麼大的事件,卻不認為自己有任何過錯,動不動就像小孩子一樣哭鬧,然後還說受到管理員的迫害跟打壓,這樣真的像話嗎?雖然我不是某個愛囉嗦的用戶,最後我還是想說一句話,究竟你/妳們有誰做到真正的互相尊重以及禮貌,停止無謂的爭論吧,好好的談話才是維基百科的宗旨。--T.A 白河(Talk - Mail) 2011年7月4日 (一) 11:55 (UTC)
- (-)反对:書生確實有矯枉過正及快刀斬亂麻的傾向,而且很少留下理由且語氣強硬,但本人相信他的出發點不是搞砸維基百科的,最少我在他的反對票下有努力過,維基鼓勵勇於編輯的人,實在不願看見他就這樣離開維基。——Choihei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17:17 (UTC)
- (-)反对:这是第7次了?还真够高效的。--垃圾垃圾箱垃圾堆 2011年7月4日 (一) 22:47 (UTC)
- (-)反对:1 耐心一看,还是闹剧。 2 其它用户和管理员(包括我)对维基太不热心,把书生推在前面。 3 心凉,对结果已不关心了,维基成这样子。 -- fdcn talk — 2011年7月5日 (二) 07:23 (UTC+8) — 2011年7月4日 (一) 23:23 (UTC)
- (-)反对:没有书生维基只能更乱。Tochozhang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23:59 (UTC)
- (-)反对,闹够了没有啊。—Chiefwei(查 - 论 - 编 - 历) 2011年7月5日 (二) 01:12 (UTC)
- (-)反对,Shizhao 是个好同志。—Ryan Li(对话) 2011年7月5日 (二) 04:55 (UTC)
- (-)反对,消費文化加投訴風氣充斥的結果,結果又是鬧鬧鬧。—妙詩人 Happy Musician(來聊聊天~) 2011年7月5日 (二) 06:19 (UTC)
- (-)反对,以訛傳訛。--瓜皮仔@Canton 2011年7月5日 (二) 07:29 (UTC)
- (-)反对,也觉得是闹剧。----WaitinZ|别吵! 2011年7月5日 (二) 08:36 (UTC)
- (-)反对,因为查个资料跑来维基,结果看到这个投票。看完整个解任投票页,我投反对票。Jamguo (留言) 2011年7月5日 (二) 09:12 (UTC)
- (-)反对,這裡是維基百科,不能好好編百科條目嗎?--眼鏡虎 (討論|貢獻) 2011年7月5日 (二) 09:19 (UTC)
- (-)反对,什麼時候維基百科變成清算鬥爭的地方了?Alice (維基不是搞鬥爭的地方,想鬥爭的給我滾) 2011年7月5日 (二) 14:19 (UTC)
- (-)反对,看了一下联署区的对话,感觉提案者一点儿也不认真,充满玩味。另,有些人“换血”之说更是对维基的基本理念缺乏了解。维基的理想是人人都可以成为管理员,管理员数量随时可以增加,不需要经过“更换”。——♠白布¤飘扬§§ 2011年7月5日 (二) 15:40 (UTC)
- (-)反对,理據不足,感覺上很多人都是被煽動的。—Player23 (留言) 2011年7月5日 (二) 15:47 (UTC)
- (-)反对,投票太多,烦死人了 (夕月木 (留言) 2011年7月5日 (二) 16:05 (UTC));
- (-)反对,罷免Shizhao企圖令維基淪為玩政治的地方,這是五大支柱所禁止的。另外投票程序有很嚴重的問題,就以上兩項,投票應該立即中止視作無效。投贊成票的人應該讀讀The Travelers and the Plane-Tree,沒有Shizhao,會是個怎樣的維基百科?必須感謝他在七次罷免案仍然留下來。-Istcol (留言) 2011年7月5日 (二) 16:22 (UTC)--Istcol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14:44 (UTC)
- (-)反对,與其在這問題打轉,不如多寫些好的條目。—Iokseng(留言) 2011年7月5日 (二) 16:33 (UTC)
- (-)反对,其实书生的一些理念与我不符,但是他做的工作还是很多的,而且有些操作上的问题应该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而不至于要解任。Efm (留言) 2011年7月5日 (二) 16:45 (UTC)
- (-)反对:不认为理由成立。—肉丝跑蛋(talk) 2011年7月5日 (二) 18:25 (UTC)
- (-)反对:「自由」與「百科」,本難兼善;一旦有所衝突,我會選擇重「百科」而輕「自由」。--Onlim (留言) 2011年7月5日 (二) 21:23 (UTC)
- (-)反对:看过投票人就能闻出些味道来。没意思。未来中国的民主会是这样子的么?怕怕哦,别民主了。—停驶中的DD6121HS5(☎ 与汽车一分公司联系) 2011年7月6日 (三) 00:36 (UTC)
- (-)反对:反对。Shizhao是一个为社区做过大量工作的管理员,屡次被这样的投票折腾。你们真的希望维基社区一天比一天差吗?如果Shizhao的管理方式有问题,也请其他的管理员与他本人直接沟通。一个正在消失的社区最好不要内斗,死得更快。我爱维基,我不要失去社区。 --jimeinstein 2011年7月6日 (三) 02:45 (UTC)
- (-)反对:反对。Shizhao为百科做了很多贡献,其编辑也都是为了百科的改进。希望大家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讨论切磋,不要罢免 --lixinso 2011年7月6日 (三) 13:54 (UTC)
- (-)反对我認為這次的解任投票的發起過程是明顯不符合解任方針的,因此反對整個解任投票。1、解任方針中指明:「在發起投票前應先經過充分的討論、再三確認」,在第五次罷免,最初發起人蘋果派的確有先在互助客棧提出五項事由,並由大家來討論,但反對方已提出若干不同意見事證疑點,卻未得支持方回應和進一步回應,之後就直接提出了解任聯署,一直到第七次罷免,仍無明顯改進。2、如上所述,五點事由其中部分早已在先前的相關討論中被多數討論者反駁,而支持罷免方未能提供進一步支持事證,卻不對指控作任何修改,就多次(五-七次皆然)提出作為罷免理由,其中已有部分內容符合解任方針中所說:「內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且有誤導投票者之嫌。3、缺乏有效溝通,提出連署者首先並未先於事實發生後與管理員溝通,之後一次在互助客棧提出多項事項討論,也未與討論中的反駁意見(包括Shizhao本人多次作出的解釋說明)實質內容作進一步正面討論,直接以「不認錯」為由,將被反駁的內容當作連署理由,違反方針中「盡量溝通。只有在溝通無效的情況下才可以發起」的要求。4、第七次(也就是本次)解任連署的發起人user:Naruto239377本身是短期以無意義重複編輯來達到50次編輯的使用者(已遭永久封禁),發起資格有疑義。ffaarr (talk) 2011年7月6日 (三) 02:51 (UTC)
- (-)反对:Shizhao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指控也不成立。另外,一年一次,有完没完?-NewSpeaks|友爱部|真理部 2011年7月6日 (三) 03:33 (UTC)
- (-)反对:心裡明白。--Zhxy 519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07:15 (UTC)
- (-)反对:當初連署只是為了讓一些積極搞民主試驗場的人士停止在互助客棧永無止盡的吵嚷,事實上這次罷免的五項理由幾乎都無不成立。刪除模板是應其他管理員的要求處理、封禁CP是應互助客棧上強烈的希望整治巨魔的共識要求而行、機器人與移動問題都沒有明確違反維基的精神。總而言之,都是胡言。--Reke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08:33 (UTC)
- (-)反对:维基百科还有一点我当初加入时候的样子吗?如今维基成了民主试验场,“善意假定”成了一纸空文,人身攻击泛滥,甚至那些本该拿来好好编辑条目的时间无奈地要腾出来卷进各种纠纷?该想想了!维基到底是叫“维基百科”还是“维基战场”了!--氢氧化钠 NaOH 2011年7月6日 (三) 09:03 (UTC)
- 补充一下,两次罢免案的幕后推动人,某著名时评员,请你注意了,不要以为你有呼风唤雨的能力,怂恿来一群对事情始末完全不知,又根本没有在维基百科做过什么事情的人,就想来操纵局势。你口口声声说“民主”,你该自己看看你推动的民主都是怎么个模样。一帮完全不知情的人,几句话就喊过来说着说那,这叫什么民主?这跟一帮非专业人士去投的三峡工程的支持票有什么区别?或者还是谁谁特色的什么什么主义?你这种行当,这跟共产党当年搞文革,如今搞和谐有什么区别?人多不一定是民主,如果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被怂恿、煽动来的,那无非是多数人的暴政。上一次罢免案的时候你攻击我是共产党的五毛,如今倒要看看了,到底谁的行径更有共产党的风味。--氢氧化钠 NaOH 2011年7月7日 (四) 03:04 (UTC)
- (-)反对:給我一個反對他的真正理由...(★口菐.口菐☆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09:08 (UTC))
- (-)反对,shizhao在执行管理员权限时确有疏失,然而反对就此事将维基百科变为民主试验场--Kegns♖ 2011年7月6日 (三) 09:17 (UTC)
- (-)反对:覺得理由不夠充分。--nicemanpower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17:42 (UTC)
- (-)反对:维基不是民主试验场。 NinjaBear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11:09 (UTC)
- (-)反对:看了一下详细说明 觉得根本没必要解职 指控理由也并不充分月黒風高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11:21 (UTC)
- (-)反对,改投反对票。其实我改票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某个L字头的顶级NC在讨论区里面说不给改票,还发神经的攻击别人。如果不是他可能我也不会下定决心,某种程度上我还应该感谢他。
- 另外下面这段话送给投支持票的人——
- 1. 给那些不明白事情前后经过就来认定管理员滥权的人:我觉得你们可能是受到了苹果派等人的误导导致了误解了shizhao,因此,在此给你们一个建议——了解事情的经过。关于苹果批提出的所谓的几个罢免理由的解释可以参见Bencmq的意见;关于争议最大的一条理由(同时也是苹果批提出罢免shizhao的原因),封禁扰乱者Codename Protector的原因可参见我的观察。当然,如果你们看了这些内容,仍然认定shizhao应该“下台”,那么我尊重你们的意见。
- 2. 给那些破坏者们(包括但不仅限于User:KO.2、User:Justthink、User:久遠):你们如果想着罢免shizhao就能够打压管理员的积极性,然后你们就能放心破坏,那就大错特错了。我相信,即使shizhao真的被罢免了,也会有其他人来制止你们卑劣的行径。
- 3. 给那些认真了解了事情经过,确实认为shizhao有错的人(绝对是极少数):虽然观点与你们不同,但是还是尊重你们的观点。只是,能否设身处地的为shizhao想一下,遇到shizhao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对于其他支持者的所做所为,你们认同吗?谢谢。
- 4. 给那些误解了shizhao,并且固执己见的人,甚至拒绝沟通的人(包括某位联署者):我没什么好说了,反正这个意见应该会被你们无视的。
- 5. 给那些被这个无聊投票气得“破罐子破摔”的人(包括我之前也是这样):我知道你们是支持shizhao的,只是被某些人的恶心行为气着了。只是,我们难道就应该像那些人妥协吗?还是投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吧。
- 6. 最后一段话,给这两次罢免的主力,那些来自某个城市的,被论坛拉来的,专门来投票的无甚得贡献用户甚至他们的傀儡(尤其是某位香港政治评论员):唔怪知得人地話你地冇“民主素質”,你話你地宜家呢種行為同共產黨文革時期有咩區別?仲喺聲明唔系“民主試驗場”嘅wikipedia玩暴民政治,真系冇眼睇。我宜家誠懇嘅建議你地——收皮啦!你地想玩民主,唔該唔好系度玩,自己建個wikia,慢慢來,冇人會理你地。唉,真系唔怪知得阿爺唔比你地雙普選,你地確實應該就此反思一下。
- 写了这么多,恐怕不见得有什么人真正看了。算了,总之,对这个投票,我引用去年shizhao罢免案中某位因为这次投票其中一位联署者的行为而退出的人的意见: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CHEM.is.TRY 2011年7月6日 (三) 14:40 (UTC)
- (-)反对:閱讀過罷免理由,看不出這些理由可罷免User:Shizhao。—Ellery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14:23 (UTC)
- (-)反对,中文维基需要象shizhao这样经验丰富的管理员。--静宣 (留言)
- (-)反对,根本就是故意挑起事端。--Stevenliuyi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16:33 (UTC)
- (-)反对,看不出罢免的道理所在。--CYlanxin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16:57 (UTC)
- (-)反对:這麼久不見,迎接我的還是鬧劇一樁,看都懶得看,直接反對。--Rocking Man !! 舌戰 2011年7月6日 (三) 17:32 (UTC)
- (-)反对,不認同指控。—Snorri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18:14 (UTC)
- (-)反对,需要有人清理无关条目,这里不是百度百科。--CyberSnoopy谈谈 2011年7月6日 (三) 18:25 (UTC)
- (-)反对,反对撤销该管理员职务。书生管理员贡献重大。这样处理太打击管理员的积极性了。--Tiyz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22:05 (UTC)
- (-)反对,一个人管理维基过程中出现错误,自己或别人都可以进行修正,并不构成从事政治斗争的理由。 对那些从来没犯过错误的人: "those without sin may cast the first stone"。 --Zhenqinli (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23:14 (UTC)
- (-)反对,我觉得既然和上次理由差不多就没必要再来一次,另外虽然对此次前因后果了解不多,但凭以前对这几个当事人的了解,还是shizhao靠谱点。-数字崇拜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01:26 (UTC)
- (-)反对不认同联署,不支持指控-Mys 721tx(留言)-U18协会 2011年7月7日 (四) 02:51 (UTC)
- (-)反对:请问,Shizhao倒台了能意味着什么?这次根本就是第5次的重复;甚至这次比第5次更像是故意找茬。 --Алексеевски Скажите,пожалуйста! 2011年7月7日 (四) 03:38 (UTC)
- (-)反对:这是第几次了?我觉得这种事情现在已经完全成了某些人与Shizhao的个人恩怨问题,Shizhao的贡献有目共睹。--安静的繁华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05:11 (UTC)
- (-)反对:今年年初,我在苹果派(User:Sysywjel)意图当选管理员时,第一个投了反对票,当时他就已与黄氏联合。可是几乎所有人都感到疑惑并质疑我的举动,我亦苦于没有证据证明我的预测。短短不过半年,我今天登陆后才发现,他的一些意图付诸之快,甚至超过了我此前的想象。如果说两年前我就猜到他有今天之举,或许本该更早或者当时或他申请管理员时就公开说出,对维基的破坏或许有所缓和。如今我除了再次出山支持一下书生外,不得不公开我所有的预测,或许可以打乱对方一时策局。苹果派与黄氏绝非只是为推翻书生,而是利用此举提高名望以期后用,实为政治分肥。黄氏本批评家出身,若无他人关注,既无饭碗谋生。推翻书生,其所作只是无非是以施淫威于维基百科,在香港评论界谋求一域。而罢免书生,与苹果派本无甚益,但此人权欲极深,一直苦于无众支持,不得不虚与委蛇、极示友善;此人必当再次申请当管理员,若推翻书生成功,黄氏党羽亦自然会转而投苹果派,此为投桃报李。如果推翻不成,苹、黄之盟自当瓦解。黄氏党羽必将再次策划来年投票,而苹果派则会以推翻其他管理员再图良机,而首当其冲者,为User:Mys 721tx 和 User:PhiLiP。希望这次预测不要和上次一样准。—Walter Grassroot 2011年7月7日(四) 05:13 (UTC)
- (:)回應:記得在蘋果派申請當管理員的時候,你說如果他當上就要從此退出維基,最後蘋果派得票率好像是75%左右,不夠80%的標準,因為我對蘋果派不太瞭解就沒有參與那次選舉,話說回來,當上維基百科的管理員有什麼好處嗎?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想當呢?--九紫離火很高興認識你:) 2011年7月7日 (四) 06:43 (UTC)
- (:)回應:彼时,我苦于无证据证明其险恶为人,不得已,而采用“死谏”的下策,使得本意被他骗过的用户投鼠忌器,最终他也只是败于毫厘。从现在而看,当时果然是群力救维基于险,向使此人当选,其扰乱他人编辑,后患无穷。我当时估其有两计,上策是他继续装作好人,假以数月半年,再度申请管理员,届时他必定胜选,“死谏”之方无可再施。下策则是他不耐烦而以求速进,即谄附黄党、排除异己,包括如书生、菲菇等人的弹劾。因此人权欲极大,当时我只能即暂以淡出维基,诱其冒进;他亦曾在英文维基连续试探我意,见我等心淡,遂不再顾虑而原形毕露。至于被Wing封禁,可昭其心。苹果派走至今日,当属自食其果。作为三年的编辑,我只希望维基归位百科,而不要陷入党争、毁人慧根。根本之计仍然是重整巩固方针、指引及其解释,使得编辑得其安,管理员避刁讼,恶人无可乘之机。--Walter Grassroot 2011年7月7日 (四) 08:07 (UTC)
- (:)回應:記得在蘋果派申請當管理員的時候,你說如果他當上就要從此退出維基,最後蘋果派得票率好像是75%左右,不夠80%的標準,因為我對蘋果派不太瞭解就沒有參與那次選舉,話說回來,當上維基百科的管理員有什麼好處嗎?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想當呢?--九紫離火很高興認識你:) 2011年7月7日 (四) 06:43 (UTC)
- (-)反对:鬧劇 Guests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05:41 (UTC)
- (-)反对,是要鬧幾次?--天上的雲彩‧ธันวา | สนทนาธรรมได้ที่นี่ 2011年7月7日 (四) 07:21 (UTC)
- (-)反对 根本就是鬧劇一場,很明顯就是那些被〈依照維基守冊〉處理過的用戶不滿執法者罷,要是執法者〈管理員〉的地位都不保,中文版的維基百科守冊就是更沒有人會遵守了。香港製造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07:51 (UTC)
- (-)反对信任书生,反对闹剧,宽容待人,投票反对--Smartneddy(Talk) 2011年7月7日 (四) 08:02 (UTC)
- (-)反对:鬧劇一場--Eky-♪ 2011年7月7日 (四) 09:11 (UTC)
- (-)反对:無贊成的理由--2gether-2gether 2011年7月7日 (四) 18:00 (UTC)
- (-)反对:提出和贊成罷免案的人只不過是為反對而反對,反觀Shizhao的工作態度還是挺稱職的。Michaelpkk (留言)
- (-)反对:不能因为极少的问题就罢免。(我没有同时用新帐号在这里投票)--Jerry Wong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12:24 (UTC)
- (-)反对:不能通过这项投票。 --kcome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13:40 (UTC)
- (-)反对:同User:Isnow。--t m yan O M G 2011年7月7日 (四) 14:18 (UTC)
- (-)反对:书生贡献很大,而且我觉得罢免理由太过牵强。——Oliver Ren--给我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14:25 (UTC)
- (-)反对:理據薄弱。—Kolyma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15:53 (UTC)
- (-)反对:本来压根不想参与此次投票,很同意许多投票者用的那个字眼“闹”。人无完人,若是为维基着想批评书生促其改进,根本犯不着反复用此方式形式。中文维基人多花时间精力编写、完善百科条目及提高条目质量远比耗时耗力在这种politics上有用的多迫切的多。反对有可能使中文維基变成一个巨型垃圾网站、无谓争论场所的一切倾向。--Lvhis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18:48 (UTC)
- (-)反对:我受到某些「巨魔用戶」的欺騙,誤信了多項罷免理由,錯誤的誤以為連署證據充分,遲至今日才驚覺此乃世紀之彌天大謊! Shizhao 在「編輯全保護頁面」、「刪除」、「封禁」等操作基本上都相當謹守本分, Shizhao 是一位很善良的資深維基人,不但為維基奠定基礎,而且一直將維基視作珍寶般的進行呵護,我實在看不出來有任何的理由要罷免 Shizhao 。那些巨魔用戶們在腦中將 Shizhao 幻想成是假想敵,他們的擾亂行逕比真正的敵人還要可惡!擾亂者不但沒有為「民主、自由、博愛」做出任何一丁點實質貢獻,反而讓維基社群共識開倒車,消耗社群的向心力。因此,我堅決反對本次對User:Shizhao的解任!--章·安德魯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19:47 (UTC)
- (-)反对:理由如下。
- 自第四次罷免案以來,我感到書生的處事作風尤其是溝通的意愿上,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參與維基也還是一如既往的盡力,為維基這個公共資源無私奉獻光陰,這是很可喜的事。可是與書生的進展相反,中文維基卻一片緊張對立的氣氛,文明用語、理解、讓步、寬恕等理性行為漸見稀缺,實在叫我心痛。這次罷免案,雖然表面上書生是主角,但在我看來事情的結果,和他是否一個好管理員,已經是沒有太大關系了。
- 管理員的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即使是外交做足,也還是很容易因為刪文或封禁,輕則得罪個別“較難相處”的用戶,被謗壞了名聲;重則因為自身的背景(例如國籍、種族)或管理工作涉及敏感爭議性話題,被有意圖(agenda)者推波助瀾,借作敵人以掀起政治風暴,挑起社群以至整個文化圈內部對立分裂,然後乘勢充當輿論領袖,撈取政治資本。尤其是維基這個“不是法律體系”,對錯抑或變通各方各說各話,沒有像法庭的有公信力實體仲裁,更是醞釀政治斗爭的理想環境。罷免書生已經成為政治運動,站外拉票公然進行,商討如何沖人數和投票的“策略”,就是中文維基政治化的最好示范。而書生在這個悲劇里的角色,就是作為斗爭的犧牲品。書生有沒有濫權、犯錯?即使有,是嚴重得要被罷免了嗎?還是即使他沒有完美地遵循方針政策,也是因為大意、變通等緣故,因為維基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我們應該為了百科的品質,勇敢地執行不討好的決定(unpopular decisions)嗎?
- 我支持書生,因為我信任他,認為他對百科品質的認真是難得的多年堅持。可是眼看罷免案成為票數之爭,就知道只有成敗,沒有對錯這種政治的殘酷。不管結局怎樣,書生,謝謝你。--Computor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1:04 (UTC)
- (-)反对:罷免的理由很薄弱。--Toshihikone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6:05 (UTC)
- (-)反对:理由牽強,唯望書生日後處理問題更加謹慎。--Kfsung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6:41 (UTC)
- (-)反对:看來看去感覺像是因為被修改而發起的報復行為,不認為這足夠成為罷免理由。JuJenSia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6:52 (UTC)
- (-)反对:每個認真操作管理員權限的管理員難以避免的多少都會得罪一些用戶,書生純粹是因為非常認真的做了遠遠多於其他管理員的工作量,才會出現樓上那麼大量莫名其妙的怨恨,甚至成為其他管理員的代罪羔羊。--Alberth2 汪汪 2011年7月8日 (五) 07:23 (UTC)
- (-)反对:書生兄作為中文維基百科的骨幹,貢獻有目共睹,不應輕易罷免。然而這次罷免理由過於牽強,故我反對此次罷免案。--阿儒 | 這裡泡茶 2011年7月8日 (五) 07:29 (UTC)
- (-)反对:几个环节都有漏洞,不认同此次投票。希望大家编维基,少搞政治!--人神之间摆哈龙门阵 2011年7月8日 (五) 08:21 (UTC)
- (-)反对:没有从罢免理由里看出确凿的证据,而更多的是主观的揣摩意图 yegle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9:15 (UTC)
- (-)反对:罢免理由不是很有说服力。建议理性协作,以维基稳定发展为重。Lovelywcm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9:29 (UTC)
- (-)反对:看到牽強的理由,還看到高登的投票部隊。--黃旗夢碎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9:39 (UTC)
- (-)反对:理由不足. Javran Wayik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9:43 (UTC)
- (-)反对:不认同这次罢免, 觉得理由主观较多, 很多不妥之处, 改变是好事, 但是大家确实认同Shizha的付出, 支持大家不搞维基政治 --yoyicue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9:50 (UTC)
- (-)反对:罷免理由不充分的情況下,想透過罷免來表達抗議是沒有意義的事情。--mingwangx (talk) 2011年7月8日 (五) 10:24 (UTC)
- (-)反对:停下手邊工作,花了很多時間檢視,罷免理由不充分--魔法設計師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0:30 (UTC)
- (-)反对: 越来越乱七八糟。--刻意 2011年7月8日 (五) 10:32 (UTC)
- (-)反对:罢免理由不充分,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嫌。Hexchain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0:52 (UTC)
- (-)反对:有这些吵吵的时间,这帮人可以写100个优良!这里真的很好玩么?-iamchenzetian ♥Talk:iamchenzetian 2011年7月8日 (五) 11:20 (UTC)
- (-)反对:同意楼上,甚是无聊--疯行天下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1:28 (UTC)
- (-)反对:重複看了好幾次罷免理由,實在無法看出有什麼理由罷免?第七次了!這代表他真的很用心在這裡管理與經營,除非自動辭職,否則實在想不出什麼理由需要罷免他。→♥ 囉唆的阿佳 ♥ 2011年7月8日 (五) 12:01 (UTC)
- (-)反对:不知道说什么好,我觉得维基百科就差成立维基百科政府、维基百科公检法系统、维基百科党派了,我在这里只想说的是,中文维基百科只有73名管理员(含书生),而英文维基却有1,539名管理员(截至2011-07-08,12:07UTC),罢免一个没有错的管理员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Crazysoft$绿色的铁盒子邮箱 2011年7月8日 (五) 12:07 (UTC)
- (-)反对:理由不充分。--Wcam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2:21 (UTC)
- (-)反对,原因如下:
- 观察此次投支持票的意见,很多搬出了上次投票中对Shizhao的不实指责(有关内容审查,五毛),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图片或条目被提删而来指责Shizhao。大多数意见都不顾已经在沟通中解决的问题(比如关于机器人的问题,关于谷歌Chrome问题Shizhao的认错,关于删除避嫌),完全是为投票而投票。
- 管理员罢免投票的机制上存在问题,参加投票的人不固定,不断有人进来投票,之前投票相关的讨论又太冗长,没有进行总结和简明陈述,导致新进来的人很难搞清楚已经进行的讨论,而投票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一点希望以后能改进流程,找出更有效的沟通和形成共识的方法。
- --用心阁(对话页) 2011年7月8日 (五) 12:26 (UTC)
- (-)反对:沒發現書生有束意嚴重越權的情況 (同意援權Ws227一事除外),我同意他留任管理員。--pedist (對話頁) 2011年7月8日 (五) 12:33 (UTC)
- (-)反对:作为管理,Shizhao还是尽职尽责的,希望他留任蒗漫謊誩(讨论) 2011年7月8日 (五) 12:37 (UTC)
- (-)反对:不认同指控。--啊吧啦咕@维菌协-Foul and a Miss 2011年7月8日 (五) 13:02 (UTC)
- (-)反对:看不出有任何解任的必要性。--Zuohaocheng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3:43 (UTC)
- (-)反对:作为管理员,Shizhao还是尽职尽责的,希望他留任。希望不要因自己的条目被提删而滥加指责。希望维基的讨论更加严肃,不要滥用一时流行的网络用语;那些坚持用户的绝对自由的人,不妨自己开山立大王。这种散漫的风气在继续下去,维基百科就沦落为百度百科了ST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3:53 (UTC)
- (-)反对:對於如此勤奮的管理員,本人認為沒有解任的理由。kakoui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3:58 (UTC)
- (-)反对: 我认为许多对他的失误/错误的指控并不成立,有夸大之嫌。如关于bot的编写和使用部分。指责之、要求其改正无妨,但不该对管理员试图做贡献的行为做如此误解,并上升到罢免层面、对维基管理员群体进行指责。Chenxiaoqino 2011年7月8日 (五) 14:04 (UTC)
- (-)反对:Shizhao作為管理員仍屬盡職。中文維基管理者人力既已嚴重不足,提出罷免須更加慎重。AL Champion 1954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4:11 (UTC)
- (-)反对:本来通过讨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搞一个投票,投票者的言论更是咄咄逼人,长此以往难保不导致社群分裂。Webridge传音入密 2011年7月8日 (五) 14:36 (UTC)
- (-)反对做事多的被埋怨太勤快了,其实没有被shizhao删的条目才是多数,有功夫投票支持票的不如认真写条目去,所以反对这个动议。--雪鸮◎海德薇 看看雪鸮 (talk) 2011年7月8日 (五) 15:05 (UTC)
- (-)反对:你們真心要一起建立好的維基,還是要分成兩派的維基?不要毀了先人的貢獻!與其在這裡爭吵管理員罷免事項,不如好好去編寫個符合標準的條目! - KyoriAsh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5:14 (UTC)
- (-)反对:看过理由及讨论,有操作是有瑕疵,但远未严重到以解任才能解决问题。我认为对于他人的错误及可能令人不快的个人风格要有一定的容忍度,相比较总体数量巨大的操作而言,遇到一些有瑕疵的操作是非常可能的,比较好的做法是一一指出,共勉,努力达成共识以免瑕疵再次出现。引起社群大规模的讨论解任问题可能已经显示社群心态存在分化,我个人认为无论何种操作,还是应该以达成维基百科的目的为最大的着眼点,大家都应该时刻记得以这个目标提醒自己。-瀑布汗 夏用瀑布汗,冬改瀑布寒(這裡涼爽) 2011年7月8日 (五) 15:19 (UTC)
- (-)反对:有想過置身事外,最後還是要反對。在這小徑分岔的花園,我對我無法中立既悔恨又厭倦。Oneam 01:00 AM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5:21 (UTC)
- (-)反对:有想過默默的看這場戲,但想想還是來投票。有這麼多時間來寫條目啦! Supaplex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5:24 (UTC)
- (-)反对:有错误承认并改正就好,也不是达到需要罢免这么严重的程度。再说,隔三差五搞这些事情很有趣么? 28小盆友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5:26 (UTC)
- (-)反对:第200票我来了.....((/- -)/ 本次罢免早已成为泄私愤的场所。(写到这发现已经有新的票进来了……我的200票……)各种支持的理由早已偏离上面的“指控”。再看所谓指控,有多少实实在在站得住脚呢。我是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在我之前给相关人员的留言里我早就提出问题也许可以简单解决,但是无人愿意回复--Ben.MQ 2011年7月8日 (五) 15:28 (UTC)
- (-)反对:以上理由都不足以讓我認為需要解任才能解決問題,另希望Shizhao就部分指控作出改進。(唉……累了)—Altt311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5:35 (UTC)
- (-)反对:大部分罢免理由都站不住脚,而且把用户的犯傻和犯罪一概而论。没有说不能重新投嘛,好让笨Q当第200名。--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1年7月8日 (五) 15:40 (UTC)
- (-)反对还是觉得信任书生比信任投支持票的人更有利于维基百科--Etot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5:42 (UTC)
- (-)反对:自本投票一開始即有關注,僅未出聲反對,惟本投票本不應當提起,原因包括:不止一名連署人反悔並投下反對票、指控與管理員職權無涉、亦有人係為建設維基百科以外的目的發起本投票等等,不一而足,本投票欠缺正當性已有諸多先進說明如上,茲不再贅,最後謹以一票反對籲請大家珍惜協作空間。言盡於此。--Theodoranian|虎兒 =^-^=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5:43 (UTC)
- (-)反对: 希望管理員好好的作下去 --Jasonzhuocn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5:46 (UTC)
中立
[编辑]- 如果對這項解任持中立態度,使用#{{中立}},說明理由並簽名(~~~~);
#(=)中立:请shizhao注意自己在进行管理员工作时遵守中文维基中的相关规则,罢免案一次次的出现和你的管理工作的失误怎能没有关系;解任案前后有些人的行为让这起事件看上去就像蛆虫一样恶心;有几位维基人请注意,中文维基罢免掉一位管理,并不代表就必须再提上一位管理;如果真心不去改变自己在大家面前的处事形象,某些维基人想担负起管理人之重责之事简直就是痴心妄想。--SyaNHs 2011年6月25日 (六) 04:47 (UTC)
- (=)中立:我只反對任何破壞維基社群和諧(而不是團結)的舉動,就是次罷免議案來説,我認爲投反對還是支持都只是加劇雙方誤解的舉動。--Wallace High Tea with me 2011年6月25日 (六) 13:33 (UTC)
- 那假如事情会向你想象中更恶劣的情况发展,你会怎么做,会否修改投票?-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4:02 (UTC)
- (:)回應:不打算修改,我懷疑即使書生今次逃得掉,以後還有無窮無盡的罷免行動。--Wallace High Tea with me 2011年6月25日 (六) 15:33 (UTC)
- 哈哈,谢谢你的回复,烦请为User:Edouardlicn/管理员评选草案1多给意见。-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5:39 (UTC)
- (:)回應:不打算修改,我懷疑即使書生今次逃得掉,以後還有無窮無盡的罷免行動。--Wallace High Tea with me 2011年6月25日 (六) 15:33 (UTC)
(=)中立,書生已經第七次被提罷。事出必有因,請好好檢討與社群溝通。若書生繼續是依靠他人以「保持維基百科的運作」保護自己,第八次罷免將不遠了。另外,即使書生被解任,仍然擁有行政員權限,這種投票根本無意義。-張子房 (煮酒論英雄) 2011年6月26日 (日) 10:24 (UTC)- WP:RFDA/A「行政員與管理員解任條件是相同的,但除非提起罷免者指明不取消其管理員權限,否則被罷免的行政員的兩項權限將同時被解除。」-HW (留言 - 貢獻) *DC9* 2011年6月27日 (一) 05:56 (UTC)
- 所谓第七次,是同一理由的第五次,第六次都因问题被停止了。算下来进入投票阶段的只有三次(包括本次)--用心阁(对话页) 2011年6月30日 (四) 02:31 (UTC)
(=)中立,陷入兩難,難成全投支持票的人....但堅決反對增補議案,此舉突顯解任案之瑕疵。--John Chen (討論-貢獻) RA 2011年6月26日 (日) 13:37 (UTC)- 我强烈支持增补议案,而且是因为增补议案所以投的支持票。如果增补议案如下面被宣告无效,那么我将立即改为反对票。--upsuper (留言) 2011年6月28日 (二) 11:54 (UTC)
- 那假如事情会向你想象中更恶劣的情况发展,你会怎么做,会否修改投票?-魔法少女馒头卡★无力(馒头卡住喉咙.......) (留言) 2011年6月25日 (六) 14:02 (UTC)
- (=)中立,書生的罷免在於他管理維基百科的態度,他的態度及所做所為顯然是大眾不喜歡的或厭惡,我只希望不管這次的罷免成不成功都希望書生能勇於面對我們大部份維基人對你(書生)的評論。--Msnhinet8jp (留言) 2011年6月27日 (一) 08:45 (UTC)
- (=)中立,書生之獻,有目共睹;書生之過,心知吐明。-HW (留言 - 貢獻) *DC9* 2011年6月30日 (四) 02:43 (UTC)
- 杯葛投票,當收到吉米老大的回复後我已經很清楚明白到一點是,這次投票就算結果如何都已經不重要。反正大家再怎麼吵鬧都與我編輯WP無關,但當支持罷免者中有人想申請成為管理員的話,這次投票的取態就是你們沒有這個資質的最好證明。-- 同舟 (留言) 2011年6月30日 (四) 06:52 (UTC)
- (=)中立 基于对被提摆人的工作行为不是很满意,虽然对社群的贡献是重大的,可是年年被提摆就说明了其还是有错的。不过书生对中文维基社区的作用相比其错,还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对本次提摆案持中立观点,希望书生在以后继续进行中文社区的管理工作,以及提高与持不同观点的相关维民进行交流。--Jyu..برکت جهان (留言) 2011年7月1日 (五) 14:37 (UTC)
- (:)回應年年被罢免要看被罢免的原因。既然年年罢免年年否决就说明罢免不充分。而且您希望shizhao继续进行管理工作,那么就应该反对本次罢免。--教父 (留言) 2011年7月2日 (六) 16:53 (UTC)
- (:)回應我之所以不投赞同是因为,虽然不赞同其的行事方针,但是也不反对其继续丛事对中文社区的管理工作,所以我还是保留我的中立原则。--Jyu..برکت جهان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8:43 (UTC)
- (:)回應"年年被罢免"?很抱歉,你真的有看上面的存档么?前三次在2007年6月到9月,第四次是2010的事情,后三次就是这两个月的事情-而且理由一模一样,根本井喷式的制造民意.请问"年年"之说从何而来? - Dr. Cravix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2:14 (UTC)
- (:)回應多连续7提摆了,不管理由是不是啥,总归是社区中争议最多的人。--Jyu..برکت جهان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08:43 (UTC)
- (=)中立,書生兄的確有不足的地方,處理事情的方法和態度都存在改善的空間。書生是中文維基貢獻量最大的管理員,觸發爭議幾乎無可避免,然而這不是擋戰牌,相反正因為容易引發爭議,在應對上自然應該更加謹慎。書生兄的行為未必得上是「濫權」,無可否認的是他部分行為是有「跳過正常程序」之嫌,不是說應該完全禁止這種行為,而是只應該用於特定情況下,例如遇上大規模破壞等等,相比起「跳過正常程序」,維護中文維基的穩定則顯得更為重要,但在這次在下沒有看到這種必要性。貢獻量是很重要沒錯,但是怎樣貢獻也不應該被忽視。而且,如果書生兄現在是一般用戶參選管理員,在下也不會投支持票,管理員是得到社群內大部分人所信任的用戶,就算撇取所有「被煽動(泛指以被提請罷免的管理員是誰,而不是罷免理由來作出決定)」投支持票或反對票的用戶,在下並不認為書生仍然能夠成為管理員。基於這原因,在書生是否仍然持有管理權限的議題上投下中立票,希望書生兄今後繼續努力,要知道就算部分用戶可能是「被煽動」的,但如果書生兄本身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話,怎樣的煽動也只是徒勞無功。批評和維護管理員的人很多,批評應該就事論事,而不是針對個別管理員,與其猛烈的批評,溫和的提醒和勸喻效用更大;維護也應該就事論事,應該著眼於事情,而不是對立方的動作,盲目的維護與胡亂的批評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分別。儘管有些用戶與您們自己立場相異,但這並非惡言相向、人身攻擊,甚至企圖將對方趕出維基的理由,您們可以說服對方,就事情討論交流,而不是雙方各自大喊口號,這樣對事情的發展亳無幫助,就算這次投票案結束也並不意味著隔閡會因此消除,如果不正視對方的意見,只會加劇社群的對立,不論大、小、多、寡、中、港、澳、台、馬、新、主流、非主流,意見就是意見,您可以不認同,但應該尊重,您可以以理據來捍衛自己的立場,但不應該通過踐踏、攻擊或無視對方來提高自身立場的認受性,這樣對於解決問題是無補於事的。為了解決問題,雙方可以選擇積極面對,同樣可以消極對待,但是怎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在下認為大家心裡明白。註:有一點挺在意的是「罷免與編寫條目是兩碼子的事情,請部分用戶不要混為一談。」—AT 2011年7月3日 (日) 05:03 (UTC)
- (=)中立。書生兄固然有缺點時,在此不但希望他冷靜檢討,也希望用戶批評他時,也自省,都避免激烈爭執,何況曾子“吾日三省吾身”。--Jusjih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14:02 (UTC)
- (=)中立, 希望书生自我反省为何总被弹劾, 也不希望中文维基社群老是陷入这样一种毫无益处的内讧. 长期这样下去, 其它社群都在看我们的笑话. 维基百科驻厦大办事处 (留言) 2011年7月3日 (日) 18:20 (UTC)
- (=)中立。我認為每個維基人都在學習進步,當然包括維基管理員!不論是否解任,都代表了維基的進步,因為這些討論都是維基進步所走過的痕跡與案例。擁有權力的人最可怕的就是主觀與不知節制,被管理者最怕的就是酷吏,管理者不但要維持維基的客觀立場,也要維持“共同編輯”的客觀管理原則。坦白說,我認為我們並不只是談書生的解任案,而是談擁有權力的人如何節制權力,擁有權力的人如何負責任的利用權力來使維基進步。而使維基進步前提,不是只有嚴格的維基規範,更要有鼓勵大家共同參與的機制。權力的使用是很爽的,權力所相對的責任是很沉重的。感謝所有維基的管理員過去所做的無私努力,也期待每個維基人都能得到奉獻維基的空間與機會。Xuyoujin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07:19 (UTC)↑該投票無效,原因:2011年3月9日仍未是自動確認用戶。
- (=)中立:為何浪費時間在這裏,而不用多點時間做更多對維基百科有建設性的事情呢?「莱特兄弟」原本可以寫得更好,但偏偏文法不通;最基本的「身體」卻只重定向至「人體」,而且內容一榻糊塗。還有更多需要改善的文章,請不要再浪費時間於這個問題上吧。--彼多利奧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08:53 (UTC)
- (=)中立。缘由不知道,也懒得仔细地去看。不过嘛,看上去更多的是个人恩怨超越了所谓的规则。个人意见,少折腾,多原谅。明天会更好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09:43 (UTC)
- (=)中立: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今古庸龍 (ten7728)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15:23 (UTC)
- (=)中立:今次書生有勇於承認錯改Google Chrome頁面,承諾更正,我相信他的做人處世態度已有相當大的進步了,希望他不會如以前一樣囂張(態度)。先不論其功過成敗,畢竟一位如此關心/頻繁編輯維基百科的管理員,是相當難得的。犬牙Samuel (留言) 2011年7月5日 (二) 11:00 (UTC)
- (=)中立 same reason as #1 --C933103(留言) 2011年7月6日 (三) 14:19 (UTC)
- (=)中立 说实话我没有完全看懂提案人在说什么……不过他们中有的人的语气似乎过于戏谑。 --mr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08:24 (UTC)
- (=)中立,維基百科的伺服器與服務,雖然由基金會所提供。但是維基百科的內容,卻是由各位的努力所累積。管理員應就中立客觀的原則下行事。若管理員為爭議條目的編輯者之一時,建議採利益回避原則,改由其他管理員代為處理,以免招惹非議。-P1ayer (留言) 2011年7月7日 (四) 08:41 (UTC)
- (=)中立:我知道维基不是民主实验场。我看到了这次投票的一个技术问题,这个技术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投票能否进行和能否进行得好,主要关键在于有没有发表意见和反对他人意见的权利,在于能不能真正无拘束的拥护某个人和反对某个人。因为公开投票是每个人都看到的,那个意见已有的支持多,那个意见已有的支持少,都看得清楚,这样就可能使后来的投票受到先前投票者的影响,因而不自觉的失去了自主性。补救这个缺点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意见都盖起来。——--Lianxx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5:06 (UTC)
- (=)中立,給shizhao一個建議:「別再被他人抓到把柄了,低調點吧...。」-Jack Tao(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5:21 (UTC)
- (:)回應多做必然多错,中文维基缺的就是这样多做又不怕做错的人。蹑手蹑脚能做得了什么呢?--教父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9:26 (UTC)
- (:)回應:多做不必然多錯,而我指的「低調」也並非你所指的「蹑手蹑脚」,而是「擇正確的事來做,以減少爭議」,避免被他人抓到「把柄」。—Jack Tao(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9:32 (UTC)
- (!)意見说实话,个人倒是感觉畏首畏尾的管理员比较多.CP当时配合Luke系列傀儡的破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最后还是Shizhao出来封禁的,结果却莫名其妙地被批成"公报私仇"(我觉得,以后谁要被封禁了就赶紧说一句"管理员全是XX!"这样就因为所谓"避嫌"没人敢封禁了).我觉得倒不如想想为什么Shizhao总要出来背黑锅. - Dr. Cravix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4:15 (UTC)
- (:)回應:多做不必然多錯,而我指的「低調」也並非你所指的「蹑手蹑脚」,而是「擇正確的事來做,以減少爭議」,避免被他人抓到「把柄」。—Jack Tao(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9:32 (UTC)
- (:)回應多做必然多错,中文维基缺的就是这样多做又不怕做错的人。蹑手蹑脚能做得了什么呢?--教父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9:26 (UTC)
- (=)中立:飘过。
- 解释:Shizhao作为经常不按规矩行事的管理员,按理显然是应当被解任的。所以这次解任案不看原由我就直接相信提案人所指的事一定是证据确凿的。但是从情上讲,我是不愿使Shizhao被解任的(我只能说Shizhao就是那样的一个人,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他的管理员事务,他不会因为我们说他两句就变得怎么样),因为保留Shizhao的位置对维基百科是利大于弊的。对于具体应当按理讲还是按情讲,我表示中文维基自从把相应的一系列规则采纳进来的一天起,就注定了我们不可能完成严格执行相关条款;由于我们的“管理员守则”和“维基人守则”已经制定到了没有人能够恪守的地步了,所以维基社群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人治”的。——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1年7月8日 (五) 13:32 (UTC)
- (=)中立,同AT及虞海。米尔格拉姆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5:49 (UTC)
結果(已公佈)
[编辑]- 初步對所有投票用戶進行核查,本次解任投票共收到來自自動確認用戶的421票;
- (+)支持 共計196票;
- (-)反对 共計205票;
- (=)中立 共計20票;
- 計入中立票,支持 : 中立 : 反對 = 46.56% : 4.75% : 48.69%
- 不計中立票,支持 : 反對 = 48.88% : 51.12%
- 綜合上述,本次解任投票未達到方針所規定的「支持解任票數達50%以上」之門檻,結果顯示本次解任投票未獲通過,歡迎其他維基人重新核實。-Jack Tao(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6:01 (UTC)
- 核查完畢,結果如下︰
- (+)支持 共計196票;
- (-)反对 共計205票;
- (=)中立 共計19票;
- 總票數︰420票
- 計入中立票,支持 : 中立 : 反對 = 46.66% : 4.52% : 48.81%
- 不計中立票,支持 : 反對 = 48.88% : 51.12%
- 本人謹依《管理員解任投票方針》及其通常指標確認︰是次投票多於廿五票且支持方無論是否計入中立票均未逾五成,依方針所定有效但未獲通過。
- 而有鑒於行政員或管理員可依「肇事管理員濫權程度或違反事實」衡量「其支持解任所需票數的指標」,請行政員商議是否動用權力更易指標並至此公布。
- 以上。—J.Wong 2011年7月8日 (五) 18:42 (UTC)
重新核查,發現反對票第149號未於3月9日或之前達自動確認用戶的要求,此票無效,修訂反對票至204票,支持與中立維持不變。行政員有權宣讀最終結果以確認是次議案的有效性。-HW論 - 獻 - DC9 2011年7月20日 (三) 10:44 (UTC)
討論區
[编辑]所有討論及對此投票的意見均可於Wikipedia talk:管理員解任投票/Shizhao/第7次找到,所有與投票相關的討論都應該在該頁進行。
太远太远太太/test | |
---|---|
氣旋季長度 | |
首個系統形成 | 1月13日(熱帶低氣壓91W) |
末個系統消散 | 12月28日(熱帶風暴悟空) |
最強風暴 | |
名稱 | 颱風三巴 |
• 最高風速 | 205 km/h(125 mph) (10分鐘平均風速) |
• 最低氣壓 | 900 hPa(mbar) |
氣旋季統計 | |
熱帶低氣壓數 | 34 |
風暴數 | 25 |
颱風數 | 14 |
超級颱風數 | 5 |
死亡人數 | 1609人 |
財產損失 | $53.13億(2012年美元) |
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東京颱風中心 熱帶氣旋等級 | ||||
---|---|---|---|---|
等級 | 風速 | |||
猛烈颱風 | ≥105節 ≥194公里每小時 | |||
强烈颱風 | 85–104節 157–193公里每小時 | |||
颱風 | 64–84節 118–156公里每小時 | |||
強烈熱帶風暴 | 48–63節 88–117公里每小時 | |||
熱帶風暴 | 34–47節 63–87公里每小時 | |||
熱帶低氣壓 | 22–33節 41–62公里每小時 |
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12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2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12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颱風季預測
[编辑]來源 | 日期 | 預報區 | 熱帶氣旋 | 熱帶風暴 | 颱風 | ||
各地氣象部門 | |||||||
---|---|---|---|---|---|---|---|
日本氣象廳 | 平均 (1971–2000)[1] | 風季範圍[地區 1] | – | 26.7 | – | ||
香港天文台 | 3月20日[2] | 香港[地區 2] | 5-8 | – | – | ||
中央氣象局 | 6月29日[3] | 台灣[地區 3] | – | – | 3-5 | ||
研究機構/學院 | |||||||
香港城市大學 | 平均 (1950–2000)[4] | 風季範圍[地區 1] | 31 | 27 | 17 | ||
|
香港天文台台長岑智明表示,香港可能提早在6月份或更早時間,受熱帶氣旋吹襲。
岑智明表示,由於受到春季反聖嬰現象影響,今年的颱風季節會提早到臨,預計會有5至8個熱帶氣旋襲港,數量屬接近或多於正常水平,今年雨量屬正常或偏少。另外,過去統計顯示,熱帶氣旋的數目,跟雨量多少無必然關連。統計過去20年紀錄,發現超過一半年份雨量偏多,估計與全球天氣變暖有關。雨勢大及短時間有大雨的情況越來越多。[5]另外,香港天文台於2012年將繼續與政府飛行服務隊合作,利用飛機在南中國海收集氣象數據。[2]
熱帶氣旋
[编辑]熱帶風暴帕卡 (Pakhar)
[编辑]熱帶風暴(JMA) | |
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3月24日-2012年4月2日 |
---|---|
強度 | 75 km/h(45 mph)(十分鐘) 998 hPa(mbar) |
3月26日早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此熱帶低氣壓發岀熱帶氣旋形成警告(TCFA)。
3月30日,此熱帶氣旋風眼開始形成,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把帕卡升格為1級颱風。香港天文台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3月31日早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把帕卡降格為熱帶風暴。
4月2日上午8時40分,日本氣象廳對此熱帶風暴發布最後警報。
強烈熱帶風暴珊瑚 (Sanvu)
[编辑]強烈熱帶風暴(JMA) | |
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5月21日-2012年5月28日 |
---|---|
強度 | 110 km/h(70 mph)(十分鐘) 975 hPa(mbar) |
2012年5月21日,日本氣象廳把位於西太平洋上的熱帶擾動94W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同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發布熱帶氣旋警告並升格為03W。
5月23日,香港天文台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於次天升格為颱風。
颱風瑪娃 (Mawar)
[编辑]PAGASA:Ambo
颱風(JMA) | |
3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5月31日-2012年6月6日 |
---|---|
強度 | 140 km/h(85 mph)(十分鐘) 960 hPa(mbar) |
5月30日,開始往西北方向移動威力逐漸增強。
5月31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給予HIGH評級,隨後日本氣象廳把位於菲律賓東南方海面的熱帶擾動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
6月1日,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命名為Ambo,香港天文台於同日升格為熱帶風暴。
6月2日下午2時,日本氣象廳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隔日升格為颱風。
6月5日,香港天文台及日本氣象廳分別將瑪娃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颱風古超 (Guchol)
[编辑]PAGASA:Butchoy
強烈颱風(JMA) | |
4級 超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6月11日-2012年6月20日 |
---|---|
強度 | 185 km/h(115 mph)(十分鐘) 930 hPa(mbar) |
2012年6月11日上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把位於西太平洋上的熱帶擾動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
6月14日上午,日本氣象廳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一級颱風。同日晚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二級颱風。
6月16日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颱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三級颱風。下午10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四級超級颱風。
6月19日下午4時,在日本和歌山縣南部登陸,橫越志摩半島進入伊勢灣。下午7時,在日本愛知縣東部再登陸。晚間橫越中部地方、關東地方和東北地方後進入西太平洋,並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
6月20日上午9時,轉化溫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泰利 (Talim)
[编辑]PAGASA:Carina
強烈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6月16日-2012年6月21日 |
---|---|
強度 | 95 km/h(60 mph)(十分鐘) 985 hPa(mbar) |
2012年6月16日,日本氣象廳把位於南海北面的熱帶擾動92W升級為熱帶低氣壓,並發出烈風警告。
6月17日上午10時45分,香港天文台把該低壓區正式升為熱帶低氣壓。下午7時30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升至High評級。晚上較後時間,中央氣象台升級為熱帶風暴。
6月18日凌晨,日本氣象廳亦把熱帶低氣壓升級為熱帶風暴。上午4時45分,香港天文台亦把泰利升為熱帶風暴。下午10時45分,香港天文台把泰利升為強烈熱帶風暴。
6月19日12时,中央气象台将泰利升级为强热带风暴。晚上,日本氣象廳亦跟隨升級。
6月20日上午8時45分,天文台把泰利降級為熱帶風暴。
6月21日,上午4時35分,日本氣象廳將其降級為熱帶低氣壓。上午5時45分,天文台亦把泰利降級為熱帶低氣壓。同日上午11時45分,香港天文台把泰利降為低壓區。
熱帶風暴杜蘇芮 (Doksuri)
[编辑]PAGASA: Dindo
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6月25日-2012年6月30日 |
---|---|
強度 | 75 km/h(45 mph)(十分鐘) 995 hPa(mbar) |
2012年6月25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把位於菲律賓東方海面的熱帶擾動為熱帶低氣壓。下午3時,日本氣象廳發佈烈風警報。
6月26日上午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上午11時45分,香港天文台表示菲律賓以東海域的低壓區已增強成熱帶低氣壓[6]。下午9時,日本氣象廳把該熱帶低氣壓升級為熱帶風暴。下午11時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6月28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把杜蘇芮降為熱帶低氣壓;另一方面,中央氣象台把杜蘇芮升為強熱帶風暴。
6月30日上午3時30分,中央氣象台表示強烈熱帶風暴杜蘇芮中心已在珠海市南水鎮沿海登陸。[8]同日上午7時45分,香港天文台把杜蘇芮降級為熱帶低氣壓;上午11時45分,香港天文台把杜蘇芮降為低壓區。
強烈熱帶風暴卡努 (Khanun)
[编辑]PAGASA: Enteng
強烈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7月15日-2012年7月19日 |
---|---|
強度 | 95 km/h(60 mph)(十分鐘) 985 hPa(mbar) |
2012年7月15日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把位於關島西北方的熱帶擾動91W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並發布烈風警報(GW),同天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稍晚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7月18日下午6時,登陸南韓濟州島西部沿海後迅速出海且強度減弱為熱帶風暴,不久在於南韓海南郡沿海登陸,並持續向內陸進入。
7月19日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降格為熱帶低氣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發出最後報告。
颱風韋森特 (Vicente)
[编辑]PAGASA: Ferdie
颱風(JMA) | |
4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7月18日-2012年7月25日 |
---|---|
強度 | 150 km/h(90 mph)(十分鐘) 950 hPa(mbar) |
2012年7月17日至18日,一對流區在菲律賓東方海面脫離強烈熱帶風暴卡努環流並獨立發展為低壓區92W。
7月20日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發出烈風警告。下午4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7月20日晚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把92W升級為熱帶低氣壓。
7月21日下午9時,日本氣象廳將該熱帶低氣壓升為熱帶風暴。同日下午11時45分,香港天文台亦把韋森特升為熱帶風暴。
7月22日,韋森特在引導氣流缺乏的情況下,明顯減速移動;但移動緩慢之時亦有所加強。
7月23日,韋森特開始向北移動並迅速增強。上午3時45分,香港天文台把韋森特升為強烈熱帶風暴。同日上午10時,中央氣象台把韋森特升為颱風。下午1時45分,香港天文台把韋森特升為颱風[9],更在下午11時25分,把韋森特進一步升為強颱風。差不多同一時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此風暴由一級颱風直接升為四級颱風。
7月24日上午4時15分,此熱帶氣旋在中國台山市赤溪鎮沿海附近登陸[10]。上午4時45分,香港天文台把韋森特降級為颱風。上午9時45分,香港天文台把韋森特降為強烈熱帶風暴。下午2時45分,把韋森特進一步降為熱帶風暴,下午11時20分,把韋森特降為熱帶低氣壓。
7月25日,韋森特突然改向西南移動,進入越南北部,仍然維持強度至中午過後。下午4時15分,香港天文台把韋森特降級為低壓區。
7月24日上午0時45分,香港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這是自1999年颱風約克後,香港天文台首個發出的十號颶風信號;亦是自長洲訊號站取消後,首個「發出」而非「懸掛」的十號颶風信號。而在澳門方面,上午2時15分,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發出九號風球。是自當地自1999年颱風約克後首個發出的九號風球;亦是自澳門回歸後首個九號風球。
颱風蘇拉 (Saola)
[编辑]PAGASA: Gener
颱風(JMA) | |
2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7月26日-2012年8月4日 |
---|---|
強度 | 130 km/h(80 mph)(十分鐘) 960 hPa(mbar) |
7月27日上午6時,日本氣象廳發布烈風警報,同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7月28日上午7時45分,香港天文台將其升為熱帶低氣壓。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級為熱帶風暴。
7月29日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把蘇拉升為強烈熱帶風暴。同日下午4時15分,香港天文台亦把蘇拉升為強烈熱帶風暴。
7月30日下午6時30分,香港天文台把蘇拉升為颱風。
8月1日上午2時,日本氣象廳把蘇拉升為颱風。
8月2日上午3時20分,在台灣花蓮縣秀林鄉地區登陸,隨後在花蓮縣陸地出現不規則路徑。上午6時15分,在花蓮縣花蓮市南方附近出海,繼續向北北西移動。下午2時15分,風暴中心再次移入台灣,於台灣新北市貢寮區登陸。蘇拉掠過台灣後再次移至海上。
8月3日午夜12時,中央氣象台把蘇拉降級為強烈熱帶風暴。上午3時30分,香港天文台亦把蘇拉降為強烈熱帶風暴。同日上午6時50分,蘇拉在福建省福鼎市秦屿镇沿海一帶登陸[11]。上午10時,中央氣象台把蘇拉降級為熱帶風暴。上午11時45分,香港天文台把蘇拉降為熱帶風暴。同日下午9時,把蘇拉降為熱帶低氣壓。下午11時,中央氣象台停止編號。
8月4日,蘇拉繼續減弱,香港天文台在凌晨把蘇拉降為熱帶低氣壓。上午7時45分,香港天文台把蘇拉降為低壓區。
颱風達維 (Damrey)
[编辑]颱風(JMA) | |
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7月27日-2012年8月4日 |
---|---|
強度 | 130 km/h(80 mph)(十分鐘) 965 hPa(mbar) |
7月27日,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發布烈風警報。
7月28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同日晚間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7月29日上午2時,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輕度颱風;其後,香港天文台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上午4時40分,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8月2日,香港天文台將其升格為颱風。下午6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颱風。同日下午9時30分左右,在中國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陳家港鎮沿海登陸[12]。
8月3日上午1時,中央氣象台將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的達維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上午3时,離開江蘇省进入山东省的臨沂市。同日上午9時,中央氣象台將達維降格為熱帶風暴,靠近萊蕪市一帶。
8月4日上午8時,中央氣象台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上午11時,中央氣象台停止編號。
颱風海葵 (Haikui)
[编辑]颱風(JMA) | |
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8月1日-2012年8月10日 |
---|---|
強度 | 120 km/h(75 mph)(十分鐘) 965 hPa(mbar) |
2012年8月1日,日本氣象廳把位於硫磺島東南海面的熱帶擾動99W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8月2日上午3時,日本氣象廳發出烈風警告(Gale Warning),同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稍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8月5日下午3時,掠過鹿兒島縣沖永良部島沿海。同日下午9時,日本氣象廳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8月7日下午2時36分,中央氣象台將熱帶氣旋海葵升級為強颱風。同日下午8時50分,日本氣象廳將其升為颱風。下午9時45分,香港天文台把海葵進一步升級為強颱風。
8月8日上午3時20分,在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鶴浦鎮登陸。上午4時13分,中央氣象台將熱帶氣旋海葵降格為颱風。下午4時,中央氣象台將海葵降格為強熱帶風暴。下午9時,中央氣象台將海葵降格為熱帶風暴。
8月9日中午12時,中央氣象台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下午8時,香港天文台將海葵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下午11時,中央氣象台對海葵停止編號。
8月10日上午3時05分,日本氣象廳將海葵降格為熱帶低氣壓。
強烈熱帶風暴鴻雁 (Kirogi)
[编辑]強烈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8月3日-2012年8月10日 |
---|---|
強度 | 95 km/h(60 mph)(十分鐘) 990 hPa(mbar) |
2012年8月3日,日本氣象廳把位於南鳥島東方海面的熱帶擾動90W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8月4日,日本氣象廳对其發出烈風警告(Gale Warning);同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
8月7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皆未將其降格,並持續發出報告。同時,日本氣象廳發佈烈風警告。
8月9日下午,日本氣象廳将其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同日晚上降格為熱帶風暴。
8月10日下午2時40分,轉化為溫帶氣旋。同日下午3時,中央氣象台亦指鴻雁已轉化為溫帶氣旋,並停止其編號。
颱風啟德 (Kai-tak)
[编辑]PAGASA: Helen
颱風(JMA) | |
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8月12日-2012年8月18日 |
---|---|
強度 | 120 km/h(75 mph)(十分鐘) 970 hPa(mbar) |
8月12日,日本氣象廳把該低壓區升級為熱帶低氣壓,及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同日下午10時,香港天文台亦正把該低壓區升級為熱帶低氣壓。
8月13日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把該熱帶低氣壓升為熱帶風暴。上午11時45分,香港天文台亦把熱帶低氣壓啟德升為熱帶風暴。
8月14日下午11時,中央氣象台把啟德升為強熱帶風暴。
8月15日上午5時,啟德登陸伊莎貝拉省帕拉南市。同日下午7時45分,香港天文台把啟德升為強烈熱帶風暴。下午11時50分,日本氣象廳亦把啟德升為強烈熱帶風暴。
8月16日凌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把啟德升為一級颱風。上午5時,中央氣象台亦把啟德升為颱風;上午8時45分,香港天文台把啟德升為颱風。
8月17日下午12時30分,啟德登陸中國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沿海。下午3時,日本氣象廳把啟德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下午9時45分,香港天文台把啟德降級為強烈熱帶風暴。下午10時18分,中央氣象台亦降為強熱帶風暴。
8月18日上午3時05分,中央氣象台將啟德降為熱帶風暴。上午5時45分,香港天文台亦把啟德降為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在上午把啟德降為熱帶風暴。下午2時40分,日本氣象廳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下午2時51分,中央氣象台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下午5時,中央氣象台停止其編號。下午4時15分,香港天文台把啟德降為熱帶低氣壓。下午7時45分,香港天文台並把啟德降為低壓區。
颱風天秤 (Tembin)
[编辑]PAGASA: Igme
颱風(JMA) | |
4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8月17日-2012年8月30日 |
---|---|
強度 | 150 km/h(90 mph)(十分鐘) 950 hPa(mbar) |
2012年8月17日,日本氣象廳把位於台湾以東的熱帶擾動96W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8月18日,日本氣象廳对其發出烈風警告(Gale Warning)。同日香港天文台、中央氣象台也將它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
8月19日上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9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8月20日上午2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上午5時升格為颱風,同時日本氣象廳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升格為颱風,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中度颱風。下午2時,中央氣象台、香港天文台升格為強颱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一級颱風,其後升格為二級颱風,下午8時,升格為三級颱風。
8月21日上午8時,受北方冷心高壓影響,颱風天秤的極向流出改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将其升格為四級颱風。下午2時,受北方冷心高壓的乾空氣影響,降格為三級颱風。隨後更降格二級颱風。
8月22日上午7時,中央氣象台將天秤降格為颱風。上午7時45分,香港天文台將其降格為颱風。8月23日上午7時,中央氣象台將天秤升格為強颱風。上午9時45分,香港天文台將其升格為強颱風。
8月24日上午9時,中央氣象台將天秤降格為颱風。同時,日本氣象廳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上午11時45分,香港天文台把天秤再度降為颱風。下午6時,中央氣象局將天秤降格為輕度颱風。
8月25日上午8時,中央氣象台把天秤降為強烈熱帶風暴,然而下午1時又再次升格為颱風。8月26日上午2時,中央氣象局把天秤再次升格為中度颱風。同日下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把天秤降為一級颱風。
8月26日上午2時,中央氣象局再度把天秤升為中度颱風。同日上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一度把天秤升格為三級颱風,其後降格為二級颱風。
8月27日上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天秤降格為一級颱風。
8月28日上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天秤降格為熱帶風暴。上午11時30分,中央氣象局將天秤降格為輕度颱風。下午7時45分,香港天文台將天秤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下午8時,中央氣象台把天秤降為強熱帶風暴。
8月29日下午5時,中央氣象台第三度將天秤升格為颱風。下午9時,中央氣象台再次把天秤降為強熱帶風暴。
8月30日上午9時,中央氣象台把天秤降為熱帶風暴。其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天秤發出最後的警報。同日下午,中央气象台將天秤降为熱帶低氣壓;並於下午2時对其停止编号。下午3時45分,香港天文台將天秤降為熱帶風暴。同日下午,日本氣象廳把天秤降為熱帶風暴。下午9時,日本氣象廳把天秤降為温带气旋。
颱風布拉萬 (Bolaven)
[编辑]PAGASA: Julian
強烈颱風(JMA) | |
4級 超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8月19日-2012年8月29日 |
---|---|
強度 | 185 km/h(115 mph)(十分鐘) 910 hPa(mbar) |
2012年8月17日晚間,一個熱帶擾動於關島西南方海面上形成。
8月19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低氣壓,同日下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此熱帶擾動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
8月20日上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低氣壓,日本氣象廳同時發佈烈風警報,並於同日下午升格為熱帶風暴,並於隔日上午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8月21日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将其升格為颱風。8月22日上午5時,中央氣象台將布拉萬升格為颱風。8月23日下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三級颱風。
8月24日上午3時,中央氣象台將布拉萬升格為強颱風。上午9時45分,香港天文台將布拉萬升格為強颱風。同日上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布拉萬升格為四級颱風。
8月26日上午8時,中央氣象局將布拉萬升格為強烈颱風,同時香港天文台亦將布拉萬升格為超強颱風。同日下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三級颱風。
8月27日上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二級颱風。上午2時,中央氣象局將布拉萬降格為中度颱風。上午9時,中央氣象台將布拉萬降格為強颱風。上午9時45分,香港天文台亦將布拉萬降格為強颱風。同日下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一級颱風。下午10時,中央氣象台將布拉萬降格為颱風。其後,香港天文台亦將布拉萬降格為颱風。
8月28日上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布拉萬降格為熱帶風暴。同日上午,中央氣象局將布拉萬降格為輕度颱風。下午3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下午8時,中央氣象台將布拉萬降格為強熱帶風暴。
8月29日凌晨,中央氣象台將布拉萬降格为热带风暴。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發出最後的警報。同日上午,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下午2時,中央氣象台將布拉萬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下午5时,中央气象台对其停止编号。下午3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溫帶氣旋。同日下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溫帶氣旋。
颱風三巴 (Sanba)
[编辑]PAGASA:Karen
猛烈颱風(JMA) | |
5級 超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9月10日-2012年9月18日 |
---|---|
強度 | 205 km/h(125 mph)(十分鐘) 900 hPa(mbar) |
2012年9月10日,一個熱帶擾動在帛琉以東近海的海面上形成,上午3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MEDIUM,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升為熱帶低氣壓。下午10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評級升為HIGH。
9月11日上午3時,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出烈風警報,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為熱帶低氣壓,並給予編號17W。上午9時5分,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下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風暴。
9月12日下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一級颱風。下午8時45分,日本氣象廳升為強烈熱帶風暴。
9月13日上午6時45分,日本氣象廳升為颱風。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二級颱風。下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三巴的強度由二級颱風跳升為四級颱風。下午11時,升為超級颱風。
9月14日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為五級超級颱風,為今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一個五級超級颱風,亦是今年全球第一個五級熱帶氣旋。下午11時,減弱為四級颱風。
9月15日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由超級颱風降為颱風,風眼被填塞,風速不斷減弱。上午11時,降為三級颱風。
9月16日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為二級颱風。
9月17日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為一級颱風。下午2時45分,日本氣象廳降為強烈熱帶風暴。下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為熱帶風暴,並發出最後警告。下午8時45分,日本氣象廳降格為熱帶風暴。
9月18日上午8時50分,日本氣象廳将其降格为温带气旋。
颱風杰拉華 (Jelawat)
[编辑]PAGASA:Lawin
猛烈颱風(JMA) | |
5級 超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9月20日-2012年10月1日 |
---|---|
強度 | 205 km/h(125 mph)(十分鐘) 905 hPa(mbar) |
2012年9月18日,一個熱帶擾動在關島以東海面上形成,同日下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LOW。
9月19日下午4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為MEDIUM。
9月20日上午7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隨後日本氣象廳升為熱帶低氣壓。下午2時,日本氣象廳發出烈風警報。下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低氣壓18W。
9月21日上午2時,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隨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升為熱帶風暴。下午2時,日本氣象廳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9月23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升格為颱風,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升為一級颱風,同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三級颱風,下午8時升為四級颱風。
9月24日上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為四級超級颱風,下午2時降為四級颱風,下午8時又再次升為四級超級颱風。
9月25日上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為五級颱風,繼颱風三巴之後第二個五級超級颱風,風速140kts。
9月26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為四級超級颱風。
9月28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為四級颱風。下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為三級颱風。
9月29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為二級颱風。
9月30日上午4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為一級颱風。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為熱帶風暴。
10月1日上午2時,日本氣象廳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佈最後的警報(Final Warning)。下午3時,日本氣象廳降格為熱帶風暴。下午8時40分,日本氣象廳降為溫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艾雲尼 (Ewiniar)
[编辑]強烈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9月23日-2012年9月30日 |
---|---|
強度 | 95 km/h(60 mph)(十分鐘) 985 hPa(mbar) |
2012年9月22日早上,一個熱帶擾動在關島以西海面上形成。
9月23日上午11時30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LOW。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為MEDIUM,隨後日本氣象廳升為熱帶低氣壓,並對其發出烈風警報。下午8時30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
9月24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為熱帶低氣壓。同日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升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艾雲尼,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升為熱帶風暴。
9月29日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降為熱帶風暴。下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佈最後的警報(Final Warning)。
9月30日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降格為温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馬力斯 (Maliksi)
[编辑]強烈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9月29日-2012年10月4日 |
---|---|
強度 | 95 km/h(60 mph)(十分鐘) 985 hPa(mbar) |
2012年9月27日上午,一個熱帶擾動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楚克東北海面上形成。
9月29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為MEDIUM。同日下午9時30分,日本氣象廳升為熱帶低氣壓並發出烈風警報。
9月30日上午10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同日晚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為熱帶低氣壓。
10月2日上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為熱帶風暴。
10月4日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出最後的警報。下午2時50分,日本氣象廳降為溫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格美 (Gaemi)
[编辑]PAGASA:Marce
強烈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9月29日-2012年10月7日 |
---|---|
強度 | 95 km/h(60 mph)(十分鐘) 990 hPa(mbar) |
2012年9月28日下午,一個熱帶擾動在越南以東海面上形成。
9月29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LOW。同日下午9時35分,日本氣象廳升為熱帶低氣壓並發出烈風警報。
9月30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MEDIUM,同日下午8時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10月1日下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将其升為熱帶低氣壓。下午9時30分,日本氣象廳将其升為熱帶風暴。
10月2日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為熱帶風暴。
10月4日上午9時10分,日本氣象廳降為熱帶風暴。
10月6日下午7時,在越南富安省绥和市登陆。下午8時45分,日本氣象廳降為熱帶低氣壓。
颱風派比安 (Prapiroon)
[编辑]PAGASA:Nina
強烈颱風(JMA) | |
3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10月5日-2012年10月19日 |
---|---|
強度 | 165 km/h(105 mph)(十分鐘) 940 hPa(mbar) |
2012年10月4日下午,一熱帶擾動在關島西北約150海里的海面上形成。
10月5日上午9時25分,日本氣象廳將一低壓區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同時發出烈風警報。同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MEDIUM。
10月7日上午1時30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下午9時05分,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隨後下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10月8日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風暴。上午8時45分,日本氣象廳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10月9日上午2時45分,日本氣象廳升格為颱風。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一級颱風。
10月10日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二級颱風。
10月12日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三級颱風。下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二級颱風。
10月13日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一級颱風。
10月16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同日下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熱帶風暴。
10月19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出最後的警報,指派比安將轉化為溫帶氣旋。同日下午8時45分,日本氣象廳降格為溫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瑪莉亞 (Maria)
[编辑]強烈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10月13日-2012年10月19日 |
---|---|
強度 | 95 km/h(60 mph)(十分鐘) 990 hPa(mbar) |
10月13日上午,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低氣壓。同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LOW,同時日本氣象廳發出警告(Warning)。
10月14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同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低氣壓,同時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出烈風警報。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下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風暴。
10月18日下午3時,日本氣象廳降格為熱帶風暴。
10月19日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下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出最後的警報。
颱風山神 (Son-Tinh)
[编辑]PAGASA: Ofel
強烈颱風(JMA) | |
3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10月21日-2012年10月29日 |
---|---|
強度 | 155 km/h(100 mph)(十分鐘) 945 hPa(mbar) |
2012年10月19日晚上,一個熱帶擾動在雅蒲島東南海面上形成。
10月21日下午5時30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LOW。同日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10月22日上午9時10分,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出烈風警報。同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MEDIUM。下午6時30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下午7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HIGH。
10月24日上午3時05分,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風暴。
10月27日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一級颱風。下午2時45分,日本氣象廳升格為颱風。下午9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此風暴由一級颱風直接升至三級颱風。
10月28日下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二級颱風。
10月29日上午2時45分,日本氣象廳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一級颱風。上午9時45分,日本氣象廳降格為熱帶風暴。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熱帶風暴,並發出最後的警報。下午2時45分,日本氣象廳降格為熱帶低氣壓。
颱風寶霞 (Bopha)
[编辑]PAGASA: Pablo
強烈颱風(JMA) | |
5級 超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11月26日-2012年12月9日 |
---|---|
強度 | 185 km/h(115 mph)(十分鐘) 930 hPa(mbar) |
2012年11月23日凌晨,一個熱帶擾動在波納佩以南海面上形成,臨時編號90W。同日下午4時,集結於波納佩以南650公里海面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LOW。
11月25日上午1時30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至MEDIUM。晚上重新編號為91W。
11月26日上午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上午3時20分,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並對其發布烈風警報。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
11月27日上午3時15分,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風暴。
11月30日上午8時45分,日本氣象廳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下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一級颱風。
12月1日上午2時40分,日本氣象廳升格為颱風。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二級颱風。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直接由二級颱風跳升為四級颱風。
12月2日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四級超級颱風。
12月3日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四級颱風。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三級颱風。下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再次升格為四級颱風。下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五級超級颱風,成為全球有記錄以來,緯度最低的五級熱帶氣旋。
12月4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三級颱風。下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二級颱風。下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一級颱風。
12月6日下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熱帶風暴。
12月7日上午8時45分,日本氣象廳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下午2時45分,日本氣象廳再次升格為颱風,隨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升格為一級颱風。下午10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直接由一級颱風跳升為四級颱風,隨後降格為三級颱風。下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二級颱風。下午11時50分,日本氣象廳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12月9日上午2時50分,日本氣象廳降格為熱帶風暴。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熱帶風暴。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發出最後的警報。下午2時45分,日本氣象廳降格為熱帶低氣壓。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基於風暴對當地造成嚴重傷亡,故將Pablo除名[13]。
熱帶風暴悟空 (Wukong)
[编辑]PAGASA: Quinta
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12月24日-2012年12月28日 |
---|---|
強度 | 75 km/h(45 mph)(十分鐘) 998 hPa(mbar) |
2012年12月18日下午,一個熱帶擾動在馬紹爾群島以南海面上形成,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編號93C,其後修改為93W。
12月20日下午10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LOW 。
12月22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取消評級。
12月24日凌晨,向西移動至帛琉以東海面上再度發展。上午9時30分,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發出烈風警報。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再次評為LOW。下午11時30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12月25日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上午9時15分,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
12月26日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風暴。
12月27日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發出最後的警報(第9報)。
12月28日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再次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發出警報(第10報)。下午2時35分,日本氣象廳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下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再次發出最後的警報(第13報)。
其他熱帶氣旋
[编辑]除了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熱帶氣旋外,還有一些沒被命名的熱帶性低氣壓和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是熱帶風暴的熱帶氣旋。以下列出那些熱帶氣旋的資料。
熱帶性低氣壓91W
[编辑]熱帶低氣壓(JMA) | |
持續日期 | 2012年1月13日-2012年1月14日 |
---|---|
強度 | 55 km/h(35 mph)(十分鐘) 1006 hPa(mbar) |
2012年1月13日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把位於南海南部的熱帶擾動91W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14]
熱帶性低氣壓01W
[编辑]熱帶低氣壓(JMA) | |
熱帶低氣壓(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2月17日-2012年2月21日 |
---|---|
強度 | 55 km/h(35 mph)(十分鐘) 1004 hPa(mbar) |
2012年2月17日,日本氣象廳為南海南部的01W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並發出烈風警告。[14]
熱帶性低氣壓90C
[编辑]熱帶低氣壓(JMA) | |
持續日期 | 2012年4月8日-2012年4月11日 |
---|---|
強度 | 55 km/h(35 mph)(十分鐘) 1004 hPa(mbar) |
2012年4月8日,日本氣象廳把位於太平洋的熱帶擾動90C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並發出一般警告(Warning)。
熱帶性低氣壓97W
[编辑]熱帶低氣壓(JMA) | |
持續日期 | 2012年4月29日-2012年4月30日 |
---|---|
強度 | 45 km/h(30 mph)(十分鐘) 1006 hPa(mbar) |
2012年4月29日,日本氣象廳把位於菲律賓東南方海面的熱帶擾動97W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同日晚上,登陸於菲律賓民答那峨島。隔日,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低氣壓。
熱帶性低氣壓96W
[编辑]熱帶低氣壓(JMA) | |
持續日期 | 2012年6月30日-2012年7月5日 |
---|---|
強度 | 55 km/h(35 mph)(十分鐘) 1006 hPa(mbar) |
2012年7月1日,日本氣象廳把位於菲律賓東方海面的熱帶擾動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較早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曾為此熱帶擾動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但後來取消了。
7月3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再為此熱帶擾動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此熱帶擾動有機會在南海死灰復燃。
7月4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其後再度取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熱帶性低氣壓92W
[编辑]熱帶低氣壓(JMA) | |
持續日期 | 2012年8月9日-2012年8月11日〈離開西北太平洋〉 |
---|---|
強度 | 55 km/h(35 mph)(十分鐘) 1008 hPa(mbar) |
8月9日,日本氣象廳升格位於日界线西方海面的熱帶擾動92W為熱帶低氣壓。
8月10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此熱帶擾動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8月11日,再度進入太平洋中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取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熱帶性低氣壓99W
[编辑]熱帶低氣壓(JMA) | |
持續日期 | 2012年8月23日-2012年8月25日 |
---|---|
強度 | 55 km/h(35 mph)(十分鐘) 1008 hPa(mbar) |
2012年8月23日,一個熱帶擾動在南韓濟州島以西南偏南方的海面上形成,隨後日本氣象廳升為熱帶低氣壓。
熱帶性低氣壓99W/90W
[编辑]熱帶低氣壓(JMA) | |
持續日期 | 2012年9月10日-2012年9月14日 |
---|---|
強度 | 55 km/h(35 mph)(十分鐘) 1006 hPa(mbar) |
2012年9月10日,兩個熱帶擾動先後在東京的東南偏東遠洋的海面上形成,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99W評為MEDIUM,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升為熱帶低氣壓,定位在99W中心處。
9月11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另一對流較強、強度相若的熱帶擾動90W評為MEDIUM。因99W與90W相當接近,發生藤原效應而互旋,99W有可能被併入熱帶擾動90W中。
9月12日,99W和90W合併。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出一般警告(Warning)。兩熱帶擾動在日間合併後99W減弱並消散,90W的低層環流中心則切換至原99W的中心處繼續發展。
9月13日上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撤消其編號,上午9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指90W已轉化為副熱帶氣旋,並取消其MEDIUM評級。
9月14日上午2時,日本氣象廳取消其一般警告,其後在海上消散。
熱帶性低氣壓25W
[编辑]熱帶低氣壓(JMA) | |
熱帶低氣壓(SSHWS) | |
持續日期 | 2012年11月12日-2012年11月16日 |
---|---|
強度 | 55 km/h(35 mph)(十分鐘) 1004 hPa(mbar) |
2012年11月12日上午,一個熱帶擾動在山打根東北海面上形成。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升為熱帶性低氣壓。下午10時30分,移至文萊東北320公里海面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LOW。
11月13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為MEDIUM。下午10時30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11月14日上午3時10分,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布烈風警報。下午4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為熱帶性低氣壓。下午11時,中央水文氣象預報中心預料熱帶低氣壓將於明天晚上在蓄臻省至薄遼省附近登陸,平順省至金甌省(包括西沙群島至崑崙島一帶)受6至7級強風影響,陣風8至9級[15]。
11月15日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出最後警告,指熱帶低氣壓25W受高垂直風切變和於12小時後登陸越南南部影響,將會轉弱。下午9時15分,日本氣象廳將烈風警報降為一般警告(Warning)。下午10時30分,中央水文氣象預報中心發出最後的風暴更新,指25W集結於巴地頭頓省至金甌省沿海,並已由熱帶低氣壓減弱為低壓區[16]。
11月16日上午2時,日本氣象廳取消其一般警告,但仍維持熱帶低氣壓。其後在日間消散。
風暴時間表
[编辑]以下時間線列出本年度的颱風生成及消散時間,而各風暴的詳情可參見上面的章節。
以下上圖為使用日本氣象廳之分級,下圖使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之分級。
註:#者為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之編號,以W作結;Un者為未命名及未編號之風暴。當被日本氣象廳正式命名時,只顯示該名字。
2012年風暴名單
[编辑]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是由日本氣象廳東京颱風中心命名。當該熱帶氣旋被日本氣象廳升格了為熱帶風暴後,就會使用下列名單中的名字。名字是根據以下名單而定,不按年度劃分。風暴名字是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小組的成員提供,14個成員國和地區各自提交10個名稱,並以該國英文名稱按字母順序排列。在2012年使用的名字清單中,新名字「雷伊」取代了「凡亞比」。本年未用名稱以灰色表示,黑體字表示今年已經使用過。2012年的風暴名稱可能會與2000年、2005年或2006年的部分風暴名稱相同。
提供國家/地區 | 名稱 | ||||
---|---|---|---|---|---|
柬埔寨 | 達維 1210 | 康妮 | 娜基莉 | 科羅旺 | 莎莉嘉 |
中國 | 海葵 1211 | 玉兔 | 風神 | 杜鵑 | 海馬 |
北韓 | 鴻雁 1212 | 桃芝 | 海鷗 | 彩虹 | 米雷 |
香港 | 啟德 1213 | 萬宜 | 鳳凰 | 彩雲 | 馬鞍 |
日本 | 天秤 1214 | 天兔 | 北冕 | 巨爵 | 蠍虎 |
老撾 | 布拉萬 1215 | 帕布 | 巴蓬 | 薔琵 | 洛坦 |
澳門 | 三巴 1216 | 蝴蝶 | 黃蜂 | 煙花 | 梅花 |
馬來西亞 | 杰拉華 1217 | 聖帕 | 鸚鵡 | 茉莉 | 苗柏 |
密克羅尼西亞 | 艾雲尼 1218 | 菲特 | 森垃克 | 尼伯特 | 南瑪都 |
菲律賓 | 馬力斯 1219 | 丹娜絲 | 黑格比 | 盧碧 | 塔拉斯 |
南韓 | 格美 1220 | 百合 | 薔薇 | 銀河 | 奧鹿 |
泰國 | 派比安 1221 | 韋帕 | 米克拉 | 妮妲 | 玫瑰 |
美國 | 瑪莉亞 1222 | 范斯高 | 海高斯 | 奧麥斯 | 洛克 |
越南 | 山神 1223 | 利奇馬 | 巴威 | 康森 | 桑卡 |
柬埔寨 | 寶霞 1224 | 羅莎 | 美莎克 | 燦都 | 納沙 |
中國 | 悟空 1225 | 海燕 | 海神 | 電母 | 海棠 |
北韓 | 清松 | 楊柳 | 紅霞 | 蒲公英 | 尼格 |
香港 | 珊珊 | 玲玲 | 白海豚 | 獅子山 | 榕樹 |
日本 | 摩羯 | 劍魚 | 鯨魚 | 圓規 | 未定[17] |
老撾 | 麗琵 | 法茜 | 燦鴻 | 南川 | 帕卡 1201 |
澳門 | 貝碧嘉 | 琵琶 | 蓮花 | 瑪瑙 | 珊瑚 1202 |
馬來西亞 | 溫比亞 | 塔巴 | 浪卡 | 莫蘭蒂 | 瑪娃 1203 |
密克羅尼西亞 | 蘇力 | 米娜 | 蘇迪羅 | 雷伊[18] | 古超 1204 |
菲律賓 | 西馬侖 | 海貝思 | 莫拉菲 | 馬勒卡 | 泰利 1205 |
南韓 | 飛燕 | 浣熊 | 天鵝 | 鮎魚 | 杜蘇芮 1206 |
泰國 | 山竹 | 威馬遜 | 艾莎尼 | 暹芭 | 卡努 1207 |
美國 | 尤特 | 麥德姆 | 艾濤 | 艾利 | 韋森特 1208 |
越南 | 潭美 | 夏浪 | 環高 | 桑達 | 蘇拉 1209 |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英語:PAGASA)使用自己一套命名法,作於該國風暴責任範圍內的熱帶氣旋命名之用。與日本氣象廳不同,只要該熱帶氣旋會很間接地吹襲菲律賓或會影響周邊國家的話(不論強度高低),就會使用以下之熱帶氣旋名字。名單每四年循環再用,因此本年名單與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的名單相同[19]。本年未用名稱以灰色字表示,黑體字表示今年已經使用過。
|
|
|
|
|
颱風季影響
[编辑]此列表列出了所有在2012年西太平洋曾經活躍的熱帶氣旋。包括該熱帶氣旋的強度,持續時間,名稱,登陸地點,死亡和破壞。所有破壞都以美元作為單位。括號內的氣旋名稱為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所使用之當地命名;未命名之熱帶性低氣壓,則採用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提供之風暴編號。
ACE的計算公式:,單位為。[20]
风暴名称 | 持续日期 | 风暴最高强度 | 最大持续风速 | 最低气压 (百帕) |
ACE | 登陆 | 损失 (百万美元) |
死亡人数 | ||
---|---|---|---|---|---|---|---|---|---|---|
地点 | 时间 | 风速 | ||||||||
熱帶性低氣壓 91W |
1月13日–1月14日 | 热带低氣压 | 55 km/h | 1006 | 没有登陆 | 0 | ||||
熱帶性低氣壓 01W |
2月17日–2月21日 | 热带低氣压 | 55 km/h | 1004 | 0.69 | 没有登陆 | 1 | 2 | ||
帕卡 | 3月24日–4月2日 | 热带风暴 | 75 km/h | 998 | 4.2375 | 越南巴地頭頓省頭頓市 | 4月1日16時 | 70 km/h | 9 | |
熱帶性低氣壓 90C |
4月8日–4月11日 | 热带低氣压 | 55 km/h | 1004 | 没有登陆 | 0 | ||||
熱帶性低氣壓 97W |
4月29日–4月30日 | 热带低氣压 | 45 km/h | 1008 | 菲律賓民答那峨島 | 4月29日 | 45 km/h | 0 | ||
珊瑚 | 5月21日–5月28日 | 強烈熱帶風暴 | 110 km/h | 975 | 9.2775 | 没有登陆 | 0.02 | 0 | ||
瑪娃 (Ambo) |
5月31日–6月6日 | 颱風 | 140 km/h | 960 | 11.305 | 没有登陆 | 3 | |||
古超 (Butchoy) |
6月10日–6月20日 | 颱風 | 185 km/h | 930 | 24.69 | 日本和歌山縣南部 | 6月19日16時 | 120 km/h | 100 | 3 |
日本愛知縣東部 | 6月19日19時 | 120 km/h | ||||||||
泰利 (Carina) |
6月16日–6月21日 | 強烈熱帶風暴 | 95 km/h | 985 | 2.4925 | 没有登陆 | 0.249 | 1 | ||
杜蘇芮 (Dindo) |
6月25日–6月30日 | 热带风暴 | 75 km/h | 995 | 2.31 | 中國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南水鎮沿海 | 6月30日2時30分 | 90 km/h | 0.418 | 0 |
熱帶性低氣壓 96W |
6月30日–7月5日 | 热带低氣压 | 55 km/h | 1006 | 没有登陆 | 2 | ||||
卡努 (Enteng) |
7月15日–7月19日 | 強烈熱帶風暴 | 95 km/h | 985 | 2.72 | 南韓濟州島西部沿海 | 7月18日18時 | 11.4 | 89 | |
南韓全羅南道海南郡沿海 | 7月18日19時 | |||||||||
韋森特 (Ferdie) |
7月18日–7月25日 | 颱風 | 150 km/h | 950 | 6.145 | 菲律賓卡加延省卡拉揚群島 | 7月21日2時 | 45 km/h | 63 | 15 |
中國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市赤溪鎮沿海 | 7月24日5時 | 145 km/h | ||||||||
蘇拉 (Gener) |
7月26日–8月4日 | 颱風 | 130 km/h | 960 | 10.795 | 台灣花蓮縣秀林鄉 | 8月2日3時20分 | 130 km/h | 161 | 82 |
中國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秦嶼鎮沿海 | 8月3日6時50分 | 90 km/h | ||||||||
達維 | 7月27日–8月4日 | 颱風 | 130 km/h | 960 | 6.6525 | 日本鹿兒島縣屋久島沿海 | 8月1日15時 | 100 km/h | 635.6 | 14 |
中國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陳家港鎮沿海 | 8月2日21時30分 | 130 km/h | ||||||||
海葵 | 8月1日–8月10日 | 颱風 | 120 km/h | 965 | 6.9375 | 中國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鶴浦鎮沿海 | 8月8日3時20分 | 120 km/h | 2090 | 105 |
鴻雁 | 8月3日–8月10日 | 強烈熱帶風暴 | 95 km/h | 990 | 3.8275 | 没有登陆 | 0 | |||
熱帶性低氣壓 92W |
8月9日–8月11日 | 热带低氣压 | 55 km/h | 1008 | 没有登陆 | 0 | ||||
啟德 (Helen) |
8月12日–8月18日 | 颱風 | 120 km/h | 970 | 6.5125 | 菲律賓伊莎貝拉省帕拉南沿海 | 8月15日5時 | 85 km/h | 262 | 40 |
中國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沿海 | 8月17日12時30分 | 120 km/h | ||||||||
越南廣寧省芒街市沿海 | 8月17日21時 | 110 km/h | ||||||||
天秤 (Igme) |
8月17日–8月30日 | 颱風 | 150 km/h | 950 | 28.7325 | 台灣屏東縣牡丹鄉 | 8月24日5時10分 | 140 km/h | 8.25 | 10 |
南韓慶尚南道泗川市南部沿海 | 8月30日9時30分 | 85 km/h | ||||||||
布拉萬 (Julian) |
8月19日–8月29日 | 颱風 | 185 km/h | 910 | 28.885 | 北韓黃海南道康翎郡沿海 | 8月28日15時15分 | 120 km/h | 475 | 88 |
北韓平安北道郭山郡沿海 | 8月28日22時50分 | 100 km/h | ||||||||
熱帶性低氣壓 99W |
8月23日–8月25日 | 热带低氣压 | 55 km/h | 1008 | 北韓西部沿海 | 待查 | 55 km/h | 0 | ||
三巴 (Karen) |
9月10日–9月18日 | 颱風 | 205 km/h | 900 | 26.4875 | 日本沖繩縣名護市沿海 | 9月16日6時 | 165 km/h | 378.8 | 6 |
南韓慶尚南道西南部沿海 | 9月17日11時 | 135 km/h | ||||||||
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福基諾南部沿海 | 9月18日5時 | 85 km/h | ||||||||
熱帶性低氣壓 90W |
9月10日–9月14日 | 热带低氣压 | 55 km/h | 1006 | 没有登陆 | 0 | ||||
杰拉華 (Lawin) |
9月20日–10月1日 | 颱風 | 205 km/h | 905 | 48.25 | 日本沖繩縣本部町西部沿海 | 9月29日 | 165 km/h | 27.4 | 7 |
日本和歌山縣東牟婁郡串本町南部沿海 | 9月30日14時 | 130 km/h | ||||||||
艾雲尼 | 9月23日–9月30日 | 強烈熱帶風暴 | 95 km/h | 985 | 5.3525 | 没有登陆 | 0 | |||
馬力斯 | 9月29日–10月4日 | 強烈熱帶風暴 | 95 km/h | 985 | 3.1125 | 没有登陆 | 0 | |||
格美 (Marce) |
9月29日–10月7日 | 強烈熱帶風暴 | 95 km/h | 990 | 3.8925 | 越南富安省綏和市沿海 | 10月6日19時 | 65 km/h | 1 | |
派比安 (Nina) |
10月5日–10月19日 | 颱風 | 165 km/h | 940 | 23.225 | 没有登陆 | 0 | |||
瑪莉亞 | 10月13日–10月19日 | 強烈熱帶風暴 | 95 km/h | 990 | 4.5825 | 没有登陆 | 0 | |||
山神 (Ofel) |
10月21日–10月29日 | 颱風 | 155 km/h | 945 | 10.4975 | 菲律賓北蘇里高省錫亞高島沿海 | 10月24日9時 | 65 km/h | 184 | 42 |
越南太平省海防市東部沿海 | 10月28日1時 | 120 km/h | ||||||||
熱帶性低氣壓 25W |
11月12日–11月15日 | 热带低氣压 | 55 km/h | 1004 | 0.5575 | 没有登陆 | ||||
寶霞 (Pablo) |
11月26日–12月9日 | 颱風 | 185 km/h | 930 | 菲律賓東達沃省基納布朗岸沿海 | 12月4日3時30分 | 185 km/h | 897.7 | 1067 | |
菲律賓巴拉望省洛克薩斯沿海 | 12月5日11時 | 140 km/h | ||||||||
悟空 (Quinta) |
12月24日–12月28日 | 热带风暴 | 75 km/h | 998 | 菲律賓南萊特省西來多沿海 | 12月26日0時 | 75 km/h | 16.99 | 23 | |
季节总结 | ||||||||||
34個 熱帶氣旋 |
1月13日–12月28日 | 205 km/h | 900 | 239.4125 | 33次登陆 | 5312.8 | 1609 |
參考資料
[编辑]- ^ Tropical Cyclone Summary 2008. 日本氣象廳. 世界氣象組織. 2009 [2009-11-23].
- ^ 2.0 2.1 香港天文台台長岑智明講稿 (PDF). 香港天文台. [2011-03-20].
-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新聞稿. 中央氣象局. [2012-06-29].
- ^ April 2009 Predictions of Seasonal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香港城市大學. 2009-04-20 [2009-04-26].
- ^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3/21/n3546169.htm
- ^ 香港天文台. 天 氣 稿 第 079 號 - 本港天氣預報. 2012-06-26 [2012-06-26].
- ^ 香港天文台. 天 氣 稿 第 021 號 - 本港天氣預報. 2012-06-27 [2012-06-27].
- ^ Sina新闻中心. 强热带风暴杜苏芮登陆珠海南水镇沿海. 2012-06-30.
- ^ 天 氣 稿 第 152 號 - 熱帶氣旋警報. 2012-07-23 [2012-07-24].
- ^ 台风“韦森特”登陆广东 最大风力13级. [2012-07-24].
- ^ 中國天氣網. “苏拉”在福建福鼎秦屿镇沿海登陆. 2012-08-03 [2012-08-03].
- ^ 徐辉. “达维”在江苏省响水县陈家港镇沿海登陆. 中国天气网. 2012-08-02 [2012-08-02].
- ^ http://www.interaksyon.com/article/49944/pagasa-retires-pablo-from-list-of-names-for-storms
- ^ 14.0 14.1 http://www.jma.go.jp/en/g3/
- ^ TIN ÁP THẤP NHIỆT ĐỚI GẦN BỜ. TRUNG TÂM DỰ BÁO KHÍ TƯỢNG THỦY VĂN TRUNG ƯƠNG. 2012-11-14 [2012-11-14].
- ^ TIN CUỐI CÙNG VỀ ÁP THẤP NHIỆT ĐỚI. TRUNG TÂM DỰ BÁO KHÍ TƯỢNG THỦY VĂN TRUNG ƯƠNG. 2012-11-15 [2012-11-15].
- ^ 天鹰已退役,暫未定名字。[1]替代名称将在2013年的45届会议上公布
- ^ 凡亞比已退役,新名字被雷伊(Rai)取代。[2]
- ^ 2001年至2016年颱風命名
- ^ 本ACE計算資料由NRL提供:[3],採1分鐘平均風速
內部連結
[编辑]- 2012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12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12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2011-2012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 2011-2012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2011-2012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 2012-2013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 2012-2013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2012-2013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外部連結
[编辑]-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中央氣象台-颱風實時路徑顯示
- 中國中央氣象台
- 日本氣象廳熱帶氣旋資訊
- 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熱帶氣旋資訊
-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
- 香港天文台熱帶氣旋資訊
-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熱帶氣旋資訊
- 熱帶氣旋衛星影像
- 數位颱風—熱帶氣旋資料及圖片
{{Infobox rail transit system }}
北京地铁是服务于中国北京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截至2012年底,北京地铁共有16条运营线路。它包含15条地铁线路、1条机场轨道,组成覆盖北京市11个市辖区,拥有261座运营车站[註 1][註 2]、总长442公里运营线路的轨道交通系统。
北京地铁的规划始于1953年,工程始建于1965年,最初试运营于1969年,是中国大陆乃至大中华地区的第一个地铁系统[參 1]。目前,北京地铁由一家国有企业——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和一家公私合营企业——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分别运营不同线路,京港地铁公司运营的4号线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采用公私合营模式建设和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
截至2012年底,以运营里程计算,北京地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地铁系统之一[參 2]。以客运量计算,北京地铁亦是中国大陆最繁忙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參 3]。目前北京地铁工作日的日均客运量在700万人次以上[參 4],并且在2012年4月28日创下最高值,达到839.1万人次[參 5]。
目前,北京地铁正在进行大规模建设。预计到2016年底,北京地铁运营总里程将达到660千米以上[參 6]。在远景规划中,到2020年时,运营总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參 7]。
概述
[编辑]截至2012年底,北京地铁已开通的线路包括 █ 1号线、 █ 2号线、 █ 4号线、 █ 5号线、 █ 6号线、 █ 8号线、 █ 9号线、 █ 10号线、 █ 13号线、 █ 15号线、 █ 八通线、 █ 昌平线、 █ 大兴线、 █ 房山线、 █ 亦庄线和 █ 机号线,运营线路总里程442公里,共有261座运营车站[註 1][註 2]。4号线和大兴线的运营公司是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其余线路的运营公司为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參 8]。
線路名稱 | 最早啟用日期 | 起點站/終點站 | 車站 數目 |
長度 (公里) |
車輛段及停車場 | 参考 资料 | ||
---|---|---|---|---|---|---|---|---|
█ 1号线 | 1969年10月1日[註 3] | 苹果园 | 四惠东 | 23 | 31.04 | 古城車輛段 四惠车辆段 |
[參 9] | |
█ 2号线 | 1969年10月1日[註 3] | 环线 | 18 | 23.1 | 太平湖车辆段 | [參 10] | ||
█ 4号线 [註 4] |
2009年9月28日 | 公益西桥 | 安河桥北 | 24 | 28.2 | 马家堡车辆段 龙背村停车场 |
[參 11] | |
█ 5号线 | 2007年10月7日 | 宋家庄 | 天通苑北 | 23 | 27.6 | 太平庄車輛段 宋家庄停车场 |
[參 12] | |
█ 6号线 | 2012年12月30日 | 海淀五路居 | 草房 | 20 | 30.4 | 五里桥车辆段 五路停车场 |
[參 13] | |
█ 8号线 | 2008年7月19日[註 5] | 回龙观东大街 | 鼓楼大街 | 12[註 2] | 18.5 | 平西府车辆段 | [參 14][參 15] [參 16][參 17][參 18] | |
█ 9号线 | 2011年12月31日 | 国家图书馆 | 郭公庄 | 12[註 2] | 16.5 | 郭公庄车辆段 | [參 19][參 20] | |
█ 10号线 | 2008年7月19日 | 西局 | 首经贸 | 42[註 2] | 55.1 | 万柳車輛段 五路停车场 宋家庄停车场 |
[參 21][參 22] | |
█ 13号线 | 2002年9月28日 | 西直门 | 东直门 | 16 | 40.85 | 回龙观車輛段 | [參 9] | |
█ 15号线 | 2010年12月30日 | 望京西 | 俸伯 | 12[註 2] | 31.6 | 马泉营车辆段 俸伯停车场 |
[參 23][參 24] | |
█ 八通线 | 2003年12月27日 | 四惠 | 土桥 | 13 | 19.0 | 土桥车輛段 | [參 25] | |
█ 昌平线 | 2010年12月30日 | 西二旗 | 南邵 | 7 | 21.3 | 定泗路停车场 | [參 23] | |
█ 大兴线 [註 4] |
2010年12月30日 | 公益西桥 | 天宫院 | 11 | 21.8 | 南兆路车辆段 | [參 23] | |
█ 房山线 | 2010年12月30日 | 郭公庄 | 苏庄 | 11 | 24.6 | 阎村车辆段 | [參 23][參 19] | |
█ 亦庄线 | 2010年12月30日 | 宋家庄 | 亦庄火车站 | 13[註 2] | 23.23 | 台湖车辆段 宋家庄停车场 |
[參 23] | |
█ 机号线 | 2008年7月19日 | 东直门 | 3号航站楼 | 4 | 28.1 | 天竺车辆段 | [參 26] | |
2号航站楼 |
- █ 1号线大部分位于长安街地下,东西横贯北京中心区,并连接西单、王府井、东单、CBD等区域。苹果园站以西有早已建成但未开放的线路和车站[參 27]。
- █ 2号线是位于北京内城原址地下的环线(內环线),亦是首條環线。经过金融街、西直门等商圈和北京火车站。
- █ 4号线是纵贯北京市区西部的南北向线路,经过颐和园、圆明园、动物园等公园,中关村、西单等商业区和北京南站。4号线和大兴线贯通运营。
- █ 5号线是纵贯北京市区东部的南北向线路,主要连接市区和天通苑、北苑、宋家庄等居住区。
- █ 6号线是横贯北京市区的一条东西向线路,连接东部朝青、常营、定福庄等居住区和CBD、金融街以及内城商业区和旅游区。
- █ 8号线为北京北部的一条南北向线路,服务于清河地区和回龙观地区;其中森林公园南门至北土城段贯穿奥林匹克公园,是2008年奥运配套设施之一。
- █ 9号线是北京城区西部和西南部的一条南北向线路,为北京西站提供接驳交通,同时是连接房山线的市区线路。
- █ 10号线是第二条环线(外环线),主要位于三环路和三环到四环之间,连接公主坟、世纪城居住区、中关村、奥林匹克公园、CBD、大红门等区域。由于受到丰台火车站规划更动影响,线路西南角无法开通,因而目前线路呈一个“C”型。
- █ 13号线是一条倒“U”形线路,连接市区和回龙观、天通苑、北苑、望京等大型居住区,以及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 █ 15号线连接顺义区和北京市区,并服务于望京地区。
- █ 八通线是1号线的延长线,连接市区和东部的通州区。这条线路并不与1号线贯通运营,而是在四惠站、四惠东站进行换乘。
- █ 昌平线为连接市区与北部昌平新城的线路,但目前不能到达昌平城区。
- █ 大兴线为4号线向大兴区的延长线,与4号线贯通运营。
- █ 房山线连接北京市区与房山良乡。
- █ 亦庄线是5号线向南的延长线,连接市区与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条线路不与5号线贯通运营,乘客需在宋家庄站换乘。
- █ 机号线是连接市区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专用线路。票价25元,乘坐这条线路需要单独买票。列车从东直门站驶出、经停三元桥站后,先到达3号航站楼站;之后反向行驶,到达2号航站楼站;再反向行驶,回到三元桥站及东直门站:这个路线类似一个“回路”。
历史
[编辑]1953年-1965年:最初规划阶段
[编辑]朝鲜战争结束後,中国的领导人决定全力展开国内的恢复与重建。参考莫斯科地铁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用作防空洞与军事指挥所的经验,中共北京市委在1953年下半年制定了《关于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其中首次提出修建地下铁道,作为“平战结合”的防御手段[參 28][參 29]。
因为中国在地铁建设上缺少经验,所以非常依赖于苏联和东德的技术援助。1954年,一些苏联的工程师(其中一部分曾参与莫斯科地铁的建设)被邀请参加北京地铁的筹备工作[參 29]。1953年至1960年,数千名中国学生被送往苏联学习地铁的建设[參 29]。1957年,北京地铁的最早规划出炉,其中包括一条环线与7条其他线路,共172千米,有114个车站[參 29]。其中两条线路被选中最先动工。其中东西向线路沿长安街建设,起始点分别为五棵松与红庙。另一条南北向线路起自颐和园,经西直门、西四和中山公园后终于北京体育馆(今国家体育总局)。这两条线路被选中的原因,是因其经过的国家机关较多。然而,第二条线路直到四十年后4号线动工才真正开始修建。
由于中苏交恶,北京地铁规划被迫暂停。1960年,苏联专家开始撤离中国,到1963年全部返回苏联[參 29]。1961年,北京地铁筹建工作因三年困難時期而停止。几年后,地铁筹建工作才得以重新开始。地铁线路向西延长,以把北京城区和西山连接起来,方便国家领导人经地铁到西山避难。1965年2月4日,毛泽东批准了这个项目[參 30]。
1965年-1981年:早期地铁系统——一期工程
[编辑]北京地铁一期工程于1965年7月1日开工,包括朱德、邓小平在内的很多国家领导人,以及北京市市长彭真参加了开工典礼[註 6]。地铁建设中最有争议的一步就是拆除北京内城从复兴门到北京站的城墙和城门,以为采用明挖回填法施工的地铁腾出空间。建筑学家梁思成提议保留城墙,以作为老北京城的标志。毛泽东主席则认为拆除城墙优于拆除民居。最后,周恩来总理要求保留正阳门城楼及箭楼,而其他的城门、城墙则被拆除[參 31]。
地铁一期工程在1969年10月1日完工,以庆祝国庆节[參 32][註 7]。这条线路长23.6公里,采用明挖填埋法施工,从西山苹果园到北京火车站,共有17座车站。这条线路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地铁线路,而且也早于香港、首尔、新加坡、旧金山、华盛顿等城市,但很多技术问题导致北京地铁在之后10年內事故连连。
1969年11月11日,地铁电力系统起火导致3人死亡,100多人受伤,而且毁坏了2辆列车[參 30]。周恩来总理让部队控制地铁,但事故仍旧接连发生[參 29]。1971年1月15日,地铁一期工程开始试运营,线路由北京站至公主坟站[參 33]。单程票价被定为0.10元,而且只有拥有工作单位介绍信的人才能参观乘坐。运营线路的西端终点站在1971年8月5日延长至玉泉路站,1971年11月7日延长至古城路站,1973年4月23日延长至苹果园站[參 33]。1971年北京地铁共运载了828万人次乘客,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直处于试运营状态。由于政治原因,在1971年至1975年间地铁有398天停运[註 8]。尽管地铁的运营权在1976年由军方交还,地铁仍然由于大火等事故多次关闭。
1981年-2000年:二期工程,两条线二十年
[编辑]1981年9月15日,在试运营10年之后,北京地铁终于对外开放[參 34]。它包括19座车站,和从西山的高井到北京站的27.6公里线路。工程共投资7.06亿元。地铁被交由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管理。1982年,地铁年客运量达到了7250万人次。
1984年9月20日,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开通运营。这条马蹄形的线路自复兴门至建国门,长16.1千米,有12座车站。二期工程和一期工程的一部分可以组合成一个环,但直到1987年12月28日,两条已有线路才被重新组合成两条新线,自苹果园至复兴门的1号线和一条沿北京内城城墙行驶的环线,即2号线。单线票价被提高到0.20元,两线换乘票价则是0.30元。北京地铁在1988年年输送旅客量达到了3.07亿人次。1990年,地铁日客流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而全年总客流量达到了3.81亿人次。在1991年票价上涨至0.50元后,年客流量下降了1000万人次。
1991年1月26日,1号线沿长安街东延的规划(即“复八线”,由复兴门延长至八王坟地区)获得批准,总投资20亿元,其中从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192亿日元[參 35]。延长工程在1992年6月24日开工。西单站在1992年12月12日开始运营,其余线路则在1999年9月28日通车[參 35],国家领导人温家宝、贾庆林、俞正声和市长刘淇共同出席了通车典礼[參 35]。2000年6月28日,北京地铁1号线全线贯通运营[參 35]。
除了1991年票价上涨的影响之外,北京地铁的客流量快速攀升,在1995年达到年客流量5.58亿人次的历史新高,但次年因票价上涨到2元,年客流量下降至4.44亿人次。在2000年票价再次上涨到3元后,年客流量从1999年的4.81亿人次下降到了4.34亿人次。
2001年至今:飞速发展
[编辑]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极大地推动了北京地铁事业的发展。2002年至2008年,北京计划投入638亿元建设地铁。为了实现2015年建成总长561公里的19条线路的目标,北京将会投入总计达2000亿元的资金[參 36]。
随后北京地铁开通的新线路是城市北部和东部的两条地面及高架线路。2002年9月28日,连接城市北部的半环线13号线自西直门至回龙观的西半部分开通,2003年1月28日全线贯通运营。八通线作为1号线向通州区的延长线,于2003年12月27日开通[參 37]。这两条线是在1999年和2000年年底开工的[參 35]。2004年,地铁年载客量达到了6.07亿人次的新高。
5号线在2007年10月7日通车运营。这条线路的建设始于2000年9月25日[參 35]。在5号线开通当天,地铁票价从3元至5元不等降至单一票价2元,且可以随意换乘任何线路。低票价使得北京地铁在2007年亏损6亿元。北京市政府通过补贴地铁运营公司的方法填补亏损,以鼓励市民乘坐地铁,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2007年北京地铁共运载旅客6.55亿人次,北京市政府平均每车次要补贴0.92元[參 38]。
在新线不断开通的同时,老线也在进行更新改造工程。北京地铁对1号线和2号线各站站厅进行了改造,增设了乘客服务中心,车站导向标志和卫生间也进行了改造。另一方面,1号线和2号线在不中断运营的情况下,完成了车辆、信号、通讯、供电、机电、线路等系统的改造,购买了新列车,缩短了发车间隔。2号线还实现了有人看护下的自动驾驶。老线改造总投资达84.3亿元[參 39]。
2008年6月9日,作为改造的成果之一,北京地铁启用自动售票系统,人工售出的纸质车票停用,取而代之的是非接触式IC卡车票。乘客只需在地铁出入口的自动检票机上刷一下车票或是“一卡通”即可完成进出站。
2008年7月19日,10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奥运支线)、机场线同时开通试运营以迎接8月的奥运会[參 40]。由于这三条新线的开通,8月22日,北京地铁日客流量创下新高,达到492.2万人次[參 41]。北京地铁当年的客流量增长了75%,达到12亿人次[參 39]。
2009年9月28日,4号线正式开通,成为继5号线之后第二条南北大动脉[參 42]。这条线路是在港铁公司与北京市政府的共同投资下,于2004年开工的。
2010年12月30日,15号线一期一段(望京东站暂缓开通)、昌平线一期、大兴线、房山线(大葆台至苏庄段)、亦庄线(亦庄火车站暂缓开通)等5条通向郊区新城的线路开通试运营,北京地铁里程一次增加了108千米[參 43]。这几条线路均是在2008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经济刺激计划后,提前开工的造价较低的以地上高架为主通往郊区的线路。
2011年12月31日,8号线二期北段、9号线南段(丰台东大街站于次年10月12日开通[參 44])、15号线一期东段和房山线未开通的大葆台至郭公庄段开通试运营[參 45],除了15号线以外的三条线路都是为了缓解北京交通拥堵而提前开通的[參 46]。
2012年12月30日,6号线一期、8号线二期南段北土城至鼓楼大街段、9号线北段和10号线二期(C型;以上各线多座车站暂缓开通)开通试运营,北京地铁网络大规模扩展,同时结束了房山线和9号线脱网的尴尬局面。[參 47]
近期规划和远景规划
[编辑]北京地铁2015年规划图 | ||||||||
预计开通时间 | 线路名 | 区段名 | 起讫站点 | 长度 (千米) |
车站数 | 参考 资料 | ||
---|---|---|---|---|---|---|---|---|
2013年5月5日 | █ 14号线 | 一期 | 张郭庄 | 西局 | 12.0 | 6 | [參 48][參 49][參 50] | |
█ 10号线 | 二期剩余段 | 首经贸 | 西局 | 2.02 | 2 | [參 22][參 51][參 52] | ||
2013年12月28日 | █ 8号线 | 二期南段鼓楼大街至中国美术馆 | 鼓楼大街 | 中国美术馆 | 3.7 | 3 | [參 18] | |
北延联络线 | 朱辛庄 | 回龙观东大街 | 6.3 | 3 | [參 53][參 54] | |||
2014年9月 | █ 6号线 | 二期 | 草房 | 东小营 | 12.4 | 7 | [參 55][參 56] | |
█ 西郊线 有轨电车 |
巴沟 | 香山 | 9.1 | 7 | [參 57][參 56] | |||
2014年12月28日 | █ 7号线 | 北京西站 | 焦化厂 | 23.9 | 21 | [參 58] | ||
█ 14号线 | 二期 | 西局 | 善各庄 | 35.7 | 24 | [參 48][參 49] | ||
█ 15号线 | 一期三段 | 清华东 | 望京西 | 10.2 | 7 | [參 54][參 59] | ||
█ 燕房线 | 主线 | 车辆段 | 燕化 | 15.2 | 9 | [參 60][參 56] | ||
2015年9月 | █ 昌平线 | 二期 | 十三陵景区 | 南邵 | 10.4 | 4 | [參 61][參 56] | |
█ 门号线 磁悬浮 |
石门营 | 苹果园 | 10.2 | 8 | [參 54][參 56] | |||
2015年12月28日 | █ 6号线 | 西延 | 苹果园 | 海淀五路居 | 8.9 | 5 | [參 62] | |
新机场线 | 北京南站 | 北京新机场 | 37 | 4 | [參 56][參 63] | |||
2016年12月 | █ 8号线 | 三期 | 中国美术馆 | 五福堂 | 17.3 | 14 | [參 64][參 65][參 66] | |
█ 16号线 | 苏州街 | 宛平 | 26.1 | 16 | [參 54][參 67][參 68][參 65] | |||
█ 山号线 | 苏州街 | 北安河 | 23.4 | 13 | [參 54] | |||
2020年以前 | 3号线 | 田村 | 东坝 | 37 | 29 | [參 56][參 69] | ||
8号线 | 三期南延 | 五福堂 | 瀛海镇 | 5 | 2 | [參 56] | ||
12号线 | 田村 | 酒仙桥 | 24 | 20 | [參 56][參 69] | |||
R1线 | 门头沟上岸村 | 通州宋庄 | 55 | 15 | [參 56] | |||
R2线 | 未来科技城 | 亦庄 | 49 | 21 | [參 56][參 69] | |||
平谷线 | 东坝 | 平谷 | 52 | 5 | [參 56] | |||
S6线 | 首都机场 | 亦庄火车站 | 34 | 8 | [參 56] |
2015年
[编辑]根据原规划,2015年底,北京将建成“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的轨道交通网络,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将接近纽约2007年的水平[參 70]。其中,主要服务于城市中心区的线路里程为404公里,三环路以内平均步行一公里即可到达地铁站。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日客运量提高到1000万人次[參 71],轨道交通出行在公共交通出行中的比例提高到49%。
由于2003年后北京交通拥堵状况显著恶化,2010年底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提出“编制完成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加密规划”[參 72]。根据这一文件要求,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编制了《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07~2016年)》,确定到2016年,北京地铁总里程达到660公里以上,四环路内轨道交通线网覆盖率将达到90%,居民步行30分钟即可到达一座地铁站[參 65][參 73]。
2020年
[编辑]北京市目前编制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将2020年视为远景规划的目标年份。根据2010年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会审议的《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2011年-2020年)》,至2020年北京市的轨道交通线路网将包括30条线路,总长约1050公里,车站近450个[參 7]。目前,2020年的远景规划仍处于编制过程中,但预计在2020年,北京四环路内轨道交通网密度将达每平方公里1.29公里左右,达到或超过东京、纽约等国际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水平[參 73]。
设施
[编辑]车辆
[编辑]北京地铁的列车大多由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客)制造。截至2009年,长客生产的列车占北京地铁列车总数的比例在70%以上[參 74]。1号线(部分列车)、2号线、5号线、6号线[參 75]、9号线[參 76]、10号线、13号线、15号线、亦庄线和机场线均采用了长客生产的列车[參 76]。其中1号线部分列车、13号线列车为长春轨道客车与北京地铁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联合生产或由北京地铁车辆装备翻新的[參 77];机场线列车则是和加拿大庞巴迪公司联合制造的。
其余列车中,1号线(部分列车)[參 78]、4号线和大兴线[參 79][參 80]、8号线[參 80]、八通线[參 81]、昌平线[參 82] 采用的是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车辆。其中八通线车辆也是和北京地铁车辆装备联合生产。房山线则采用北京地铁车辆装备有限公司制造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列车[參 83]。
已通车线路供电方式均为直流750V第三轨供电[參 84]。15号线、昌平线和房山线设计最高时速100公里;机场线列车为直线电机驱动,设计最高时速110公里[參 85][參 86];其余线路车辆设计最高时速80公里。
目前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4号线、5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15号线、大兴线、昌平线、房山线、亦庄线为6节车厢编组,八通线和13号线原为4节车厢编组,现在也已经扩编成6节[參 87][參 88][參 89]。机场线为4节车厢编组[參 90]。除机场线外的线路采用B型列车[參 91]。虽然北京地铁采用缩小间隔的方法提高运力,但是在低票价所带来的大客流量之下,6节编组的B型车辆内仍显十分拥挤[參 92]。因此在建的线路中,6号线和7号线将采用8节编组车辆[參 93];14号线[參 94] 和16号线[參 91] 将采用较宽的A型地铁车辆。
大部分列车内设有LED滚动显示屏和LED指示灯线路图,可以显示列车运行前方的车站。大部分列车配备液晶显示屏,可以转播电视节目[參 95]和显示部分乘车信息,但各条线路列车显示内容尚无统一标准,对乘客而言并不方便[參 96]。
北京地铁列车的空调设备目前存在问题。不同线路列车空调所设定温度不同,同时车厢与站台的温差也较大[參 97],使得乘客在乘车和换乘时会感到不适[參 98]。
车站
[编辑]换乘站
[编辑]北京地鐵早期線路之間的換乘問題是較為被人詬病的地方。相比於广州地铁、港鐵及台北捷運從月台一側到另一側即可轉車的跨月台换乘模式,北京地鐵乘客的換乘距離較為遙遠,早期线路之间换乘距离平均有128米[參 99]。1号线与2号线换乘的复兴门和建国门两站,从1号线转2号线需步行很长的换乘通道。2號線轉13號線的两站是目前换乘最为不方便的,一度要步行15分钟[參 100]。在西直門站,乘客甚至一度要返回地面出站才可以換乘。不过在2008年6月9日,西直门站200米长的换乘长廊启用后,已不再需要出站换乘[參 101];2011年又在2、4号线地下部分修建了一条从13号线通往2号线、4号线的换乘通道,长约170米,换乘距离较原来大为缩短[參 102][參 103]。一些其他换乘距离较长或换乘条件较差的车站如东直门站等也计划进行改造[參 99]。
2007年起,北京地铁新开通线路中,换乘问题得到重视,较以往大为改善,东单和崇文门两站换乘通道内增设了自动步道[註 9],其他车站设置了换乘楼、扶梯,改善了换乘条件[參 104]。
由于北京地铁线路多为十字交叉,许多换乘站不适合修建最为便捷的同站台换乘(即跨月台转车)。然而在新线路设计中,出现了若干同站台换乘形式,例如已开通的9号线和房山线的郭公庄站(同层同站台换乘)、4号线和9号线的国家图书馆站(同层同站台换乘),以及未全部开通的如9号线和7号线的北京西站(同层同站台换乘)、昌平线与8号线的朱辛庄站(同层同站台换乘)、6号线与8号线的南锣鼓巷站(叠落式同向同站台换乘[參 105])等[參 106]。
无法建设同站台换乘的车站,也将尽量改善换乘条件,力争所有新线路之间的换乘站,换乘距离都将不超过100米[參 107]。现在北京地铁换乘条件较好的车站有昌平线与13号线的西二旗站、5号线与10号线的惠新西街南口站、4号线与10号线的海淀黄庄站、10号线与机场线的三元桥站[參 108]、4号线与2号线的西直门站和宣武门站[參 109]、5号线与13号线的立水桥站、5号线与2号线的雍和宫站[參 110]、8号线与10号线的北土城站、5号线与亦庄线的宋家庄站等。目前新线路之间换乘距离平均为63米,与老线相比缩短了一半[參 99]。
电梯和无障碍设施
[编辑]地铁开始建设时,自动扶梯设置较少,为方便各國政要及國內外遊客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地铁1号线军事博物馆站东北侧出站口设有一台自动扶梯[參 111]。近年,随着新线的开通,在大多数出入口设置了自动扶梯。今后,北京地铁的主要车站,都将设置上行乃至上下行自动扶梯[參 112]。
北京地铁开始建设时,没有考虑残障人士乘坐需要。从13号线、八通线开始,开始设置站台与站厅层之间的无障碍垂直电梯和轮椅升降机,并于5号线开通后,逐渐在老线配备了轮椅爬楼车[參 113]。随着新线的建设,也开始在站厅层到地面设置垂直交通电梯[參 114][參 115]。
站内装饰
[编辑]自5号线开始,北京地铁的新线车站内都有装饰,增强了车站的美感[參 116]。8号线的各个车站的装饰更是华丽:如北土城站的青花瓷设计[參 117]、森林公园南门站的森林设计等[參 118]。
免费刊物
[编辑]2007年11月27日,北京娱乐信报转型为地铁报,在各车站内免费发放[參 119],版面上增加了“D字号”版(现名“出行地铁”版[參 120]),专门刊登地铁新闻[參 121]。
2010年1月4日,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给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下发了通知,禁止地铁站内除《北京娱乐信报》外的所有报纸销售。当时北京地铁公司所属的8条线内,曾经合法的报摊被撤掉,很多乘客抱怨这一举措为他们带来了不便。1月14日起,4号线内的售报窗也开始关闭[參 122]。公交总队称,此举是为了避免售报造成的拥挤[參 123]。禁止售报引发新京报、京华时报等媒体的强烈反应,1月21日,在媒体连续数日的炮轰之后,地铁公司宣布把信报发放点移至站外,事件告一段落[參 124]。最终,在4个月之后的5月12日,北京地铁在5号线、10号线、4号线的19座车站站厅内试点开设报刊发售点,销售60余种报刊,并恢复信报在这些车站内的发放。至此,禁报令正式解除[參 125]。
车辆段
[编辑]1号线设有古城和四惠车辆段[參 126];2号线设有太平湖车辆段[參 126];4号线设有马家堡车辆段和龙背村停车场;5号线设有太平莊车辆段[參 127] 及宋家庄停车场(与亦庄线共用);6号线设有五里桥车辆段和五路停车场;8号线设平西府车辆段;9号线设郭公庄车辆段;10号线设有万柳车辆段[參 128];13号线设有回龙观车辆段[參 126];15号线设有马泉营车辆段和俸伯停车场;八通线设有土桥车辆段[參 126];昌平线设有定泗路停车场;大兴线设有南兆路车辆段;房山线设有阎村车辆段;亦庄线设有台湖车辆段和宋家庄停车场(和5号线共用);机场线设有天竺车辆段[參 129]。
安全
[编辑]安全检查
[编辑]为了维护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安全,北京地铁于2008年6月29日启动了安全检查。一些乘客需要接受金属探测器的探测,乘客的行李必须接受X光机的检查,还有警犬参与检查。在奥运结束之后,安检的措施被保留下来[參 130][參 131]。
封站措施
[编辑]在人流拥挤时,地铁会进行封站。如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时的天安门西站、天安门东站、前门站[參 132],而在五一、十一长假期间,天安门前门地区人流压力大时,也会封闭前门站[參 133]。由于农历正月初一去雍和宫祈福的人很多,会对雍和宫站封站[參 134]。此外,北京站因施工原因[參 135] 也曾经封站。
另外,奥运期间,8号线的奥体中心站一直封闭,到2008年10月10日后才首次对外开放[參 136]。
安全预防措施
[编辑]在韩国发生多次严重的地铁事故(如2003年2月的大邱地铁纵火案)之后,北京地铁改进了紧急安全疏散标志、疏散导流障碍警示标志和消防器材标志等设备以应对突发事件[參 37]。
为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从5号线开始,新建的北京地铁线路设置了屏蔽门或半高式屏蔽门,将乘客与地铁隧道隔开。由于没有屏蔽门,1号线和2号线经常发生乘客跳下站台和卧轨的事件[參 137]。为了乘客的安全,未安装屏蔽门的1号线、2号线、13号线和八通线将加装屏蔽门[參 93]。13号线和八通线的屏蔽门加装工程于2012年8月开始[參 138]。
运营时间及间隔
[编辑]各线首班车在5:00至6:00开出,末班车则于22:30至23:30开出。因此,部分车站的运营时间可以到达夜间0:00。特别地,13号线、15号线和昌平线的最后一班车只行驶一半,13号线从西直门到霍营,从东直门开往回龙观;15号线从俸伯开往马泉营;昌平线从南邵开往朱辛庄[參 139]。
在遇到一些大型活动时,地铁会延长运营时间,尤其是在奥运开闭幕式的2008年8月8日至9日及8月24日至25日,北京地铁除机场线以外全线通宵连续运营,以方便观众离开会场[參 140][參 141]。
由于列车宽度、站台长度及车辆编组的限制,北京地铁提高运能的主要方法是缩小运营间隔。在各线路工作日早高峰的运营间隔中,1号线间隔为2分05秒[參 142][參 143],2号线、4号线间隔为2分钟[參 144][參 145],这三条线路的间隔均已达到极限[參 146][參 147][參 148],且4号线曾于2011年暑运期间早高峰部分时段于公益西桥站上行始发列车发车间隔进一步缩至1分55秒[參 149],为中国内地地铁最短间隔;5号线、10号线最小间隔为2分30秒[參 150][參 151]。各线路将采取扩建车辆段、增购列车、改造信号系统和供电系统等手段缩短间隔[參 93]。
车票
[编辑]票价
[编辑]北京地铁实施单一票制2元/人次,无时限、路程、换乘次数等限制,可以随意换乘除机场线外的任何线路;机场线执行单一票价25元,且它的单程车票与其他线路互不通用,换乘其他线路需要另行购买2元车票[參 152]。此外,北京地铁并无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或免票政策。2元通票在2007年施行时即是中国最低的地铁票价[參 153]。低廉的票价引来了大量的客流,导致地铁异常拥挤,同时财政补贴压力很大。虽然有北京市政协委员提出提高票价,但北京市政府仍表示票价不会改变[參 154]。
单程车票
[编辑]2008年6月9日起,北京地铁停用纸质车票,同时启用新型AFC检票售票系统。乘客可通过自动售票机购票,采用拍卡入闸、插卡出闸方式,出站时车票回收,回收的车票可在车站售票处重新发售。票价仍为全路网实行的单一票价2元。至此,有着38年历史的地铁纸质票退出舞台,结束它的历史使命。值得注意的是,地铁AFC系统将记录乘客进站和出站[參 155],一般认为这是北京地铁将实施分段计价的序幕[參 156],但至今仍未付诸实行。
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
[编辑]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是一种非接触式IC卡,持卡可以乘坐所有地铁线路和公交线路。
持卡乘坐地铁的计价方式与现金购票相同,出闸时扣掉相应票款[參 157]。
市郊铁路
[编辑]严格来说市郊铁路不属于北京地铁系统。
北京目前有市郊铁路S2线一条市郊铁路运营,自北京北站至延庆站。2011年7月1日起,市郊铁路S2线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由北京市政府补贴北京铁路局运营。具体表现为:票价降为不分一、二等座,乘坐两站及以上每人次6元,乘坐一站每人次5元;调整时刻表,恢复每天开行16对列车[參 158];设置刷卡机,使旅客可以使用一卡通付费[參 159]。S2线客流量因此大增[參 160]。
规划市郊铁路 █ 门号线为6号线延长线,将成为北京的磁悬浮示范线[參 161]。
其他市郊铁路目前仍在规划中,运营方式也不得而知。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1.0 1.1 换乘站重复计算。如果不重复计算换乘站,则为221座车站。
- ^ 2.0 2.1 2.2 2.3 2.4 2.5 2.6 8号线安德里北街站、9号线军事博物馆站、10号线角门东站、15号线望京东站和亦庄线亦庄火车站暂缓开通,未计入车站数。
- ^ 3.0 3.1 北京地铁最初线路为北京站-长椿街-南礼士路-公主坟,其中北京站-长椿街段为现在2号线的一部分,而南礼士路-公主坟则为1号线的一部分。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并未售票,但已开始接待参观。
- ^ 4.0 4.1 4号线和大兴线贯通运营,相连接的公益西桥站仅属于4号线,并不换乘。
- ^ 奥运开幕前,8号线为空载运行,奥运、残奥期间,对持奥林匹克身份注册卡的各类人员和持当日奥运、残奥门票的观众开放。2008年国庆节长假期间,奥林匹克公园开放游览,8号线对持有当日奥林匹克公园参观券的乘客开放。2008年10月9日起,8号线正式公开运营。
- ^ 因为地铁建设项目被归到国家安全的范畴,开工典礼并未向社会公开。
- ^ 原定于1968年完工的的一期工程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推迟。原地铁工程主管杨勇和北京市政府的很多成员都被打倒。
- ^ 1973年8月12日至1974年6月30日,以及1975年1月,北京地铁因战备停运。在林彪事件后,地铁于1971年9月13日至11月6日关闭。1976年9月18日因毛泽东逝世关闭。
- ^ 其中东单站自动步道由于影响客流通过能力,已于2010年拆除。
参考资料
[编辑]- ^ “十一五”期间地铁发展变化大.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0-11-09 [2010-12-01].
- ^ 北京地铁开通4条新线路 成世界最繁忙地铁. 2012-12-31 [2012-12-31].
- ^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课题组.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1》.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121-1009-0.
- ^ 北京地铁进入“日客流700万” 接近东京客运量. 2012-02-25 [2012-02-25].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record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北京十二五交通规划发布:6.66万出租车不扩编. 2012-06-17 [2012-09-05].
- ^ 7.0 7.1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 北京日报. 2010-05-26 [2010-05-27].
- ^ “全力确保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直播访谈. 2012-08-15 [2012-08-15].
- ^ 9.0 9.1 北京地铁2007年公开招聘中层副职管理人员公告.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07-07-05 [2010-01-08].
- ^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志·市政卷·公共交通志》. 北京出版社. 2002: 486. ISBN 9787200044546.
- ^ 北京地铁4号线9月28日试运营 全长28.2公里. 2009-09-29 [2011-01-08].
- ^ 北京地铁5号线10月7日试运营 全长27.6公里. 2007-09-30 [2011-01-08].
- ^ 轨道交通6号线预计年底试运营 五项第一彰显北京地铁新奇迹.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2-09-26 [2012-09-26].
- ^ 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开始试运行 全长4.5公里设有4站. 2008-07-28 [2011-01-08].
- ^ 北京安检严格 奥运支线仅限持有效证件人员乘坐. 2008-07-29 [2009-01-22].
- ^ 今起载客运营乘奥运支线需奥林匹克中心区参观券. 2008-09-25 [2009-01-22].
- ^ 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北段开通试运营进入倒计时.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1-11-30 [2011-12-31].
- ^ 18.0 18.1 轨道交通8号线南段(北土城站至鼓楼大街站)2012年12月底投入运营.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2-11-01 [2012-12-07].
- ^ 19.0 19.1 9号线南段将于2011年年底开通试运营.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1-12-09 [2011-12-31].
- ^ 轨道交通9号线北段将于2012年12月底开通试运营.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2-10-24 [2012-12-07].
- ^ 北京:3条新地铁开通在即 中关村首次有了地下铁. 2008-07-16 [2011-12-01].
- ^ 22.0 22.1 10号线二期将于年底开通试运营.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2-11-22 [2012-12-07].
- ^ 23.0 23.1 23.2 23.3 23.4 大兴线、亦庄线、十五号线首开段、昌平线一期、房山线等五条轨道交通新线12月30日开通试运营.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0-12-31 [2011-06-14].
- ^ 轨道交通15号线一期东段将于2011年年底开通试运营.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1-12-01 [2011-12-31].
- ^ 王勋文. 北京地铁八通线建成通车. 中国铁道科学. 2004, 25 (1): 138 [2011-01-08]. 已忽略未知参数
|month=
(建议使用|date=
) (帮助) - ^ 地铁机场线下周一开始缩短运行间隔.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0-07-22 [2011-12-01].
- ^ 北京地铁1号线未开放车站. 2009-12-28 [2011-01-08].
- ^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北京地铁发展史》.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1: 6-10. ISBN 978-7-200-09050-5. 已忽略未知参数
|month=
(建议使用|date=
) (帮助) -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北京地铁诞生记:周总理称筹建地铁是为备战. 《北京日报》 (新华网). 2007-09-28 [2009-01-23].
- ^ 30.0 30.1 地铁公司1965 -- 1970年地铁大事记. [2011-02-03].
- ^ 北京地铁诞生记:周总理称筹建地铁是为备战(第三部分). 《北京日报》 (新华网). 2007-09-28 [2009-01-23].
- ^ 杨勇小传 (5). 新浪. [2010-04-02].
- ^ 33.0 33.1 地铁公司1971 -- 1980年. [2011-02-03].
- ^ 地铁公司1981 -- 1990年地铁大事记. [2011-02-03].
- ^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地铁公司1991 -- 2000年大事记. [2011-02-03].
- ^ 到2015年北京地铁建设静态投资将达2000亿元. 第一财经日报. 2008-10-29 [2009-01-25].
- ^ 37.0 37.1 地铁公司2001 -- 2004年大事记. [2011-02-03].
- ^ 2007年北京地铁运送乘客6.55亿人次. 中广网. 2008-01-02 [2009-01-25].
- ^ 39.0 39.1 北京地铁2008年运送乘客突破12亿人次.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1-02-03].
- ^ 北京3条奥运承诺新地铁线路同时开通试运营. 2008-07-19 [2009-01-25].
- ^ 8月22日地铁度过奥运会开赛以来客流最高日.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08-08-23 [2011-02-03].
- ^ 北京地铁4号线开通试运营 下午3时起载客运营. 2009-09-28 [2009-09-28].
- ^ 新地铁开通运营 五线贯长虹. 2010-12-29 [2010-12-29].
- ^ 9号线丰台东大街站今天正式迎接乘客. 2012-10-12 [2012-10-12].
- ^ 地铁三条新线31日周六下午2点开通试运营迎接乘客.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1-12-31 [2011-12-31].
- ^ 张璐. 缓堵方案原则通过:建设次干道 解决停车难. 2011-12-08 [2012-02-14].
- ^ 4条新线12月30日(周日)首班车起开通试运营. 2012-12-29 [2012-12-29].
- ^ 48.0 48.1 地铁14号线. 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2010-05-17 [2011-01-08].
- ^ 49.0 49.1 9号线南段年底通车. 2011-03-03 [2011-03-05].
- ^ 北京轨道交通14号线明年5月5日通车. 2012-12-14 [2012-12-17].
- ^ 涂露芳. 本市四条地铁新线暂定12月30日开通. 2012-12-07 [2012-12-07].
- ^ 北京地铁10号线拟定明年5月全线“O”形试运行. 2012-12-17 [2012-12-17].
- ^ 轨道交通昌平线与8号线联络线工程规划方案公告.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2011-09-30].
- ^ 54.0 54.1 54.2 54.3 54.4 2015年底前陆续投入运营 在建215公里创历年之最. 北京日报. 2011-03-01 [2011-03-02].
- ^ 轨道交通6号线二期工程规划示意图.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2011-09-30].
- ^ 56.00 56.01 56.02 56.03 56.04 56.05 56.06 56.07 56.08 56.09 56.10 56.11 56.12 京轨建指[2012]8号关于印发《2012年轨道交通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 2012-04-13 [2012-05-05].
- ^ 北京现代有轨电车西郊线规划方案公告.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2011-09-30].
- ^ 地铁7号线. 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2010-05-17 [2011-01-08].
- ^ 陈斯. 北京地铁15号线一期西段新开工建七座站点. 2012-01-31 [2012-01-31].
- ^ 燕房线环评公示预计三年后通车. 2010-12-26 [2011-04-27].
- ^ 三条轨道交通开建 昌平线地下穿越京密引水渠. 2009-04-03 [2011-01-08].
- ^ 北京地铁6号线西延段放弃采用磁悬浮形式. 2011-04-03 [2011-04-09].
- ^ 蒲长廷. 新机场线跑7站半小时到城区. 法制晚报. 2011-11-17 [2012-01-02].
- ^ 地铁8号线三期拟年内开工. 2011-04-17 [2011-04-23].
- ^ 65.0 65.1 65.2 《北京地铁八号线三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2011-04-02 [2011-04-23].
- ^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07~2016年)通过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2-11-16 [2012-11-16].
- ^ 地铁16号线南延3公里增设宛平站 共17个站点. 2011-05-19 [2011-05-28].
- ^ 北京地铁16号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2-10-26 [2012-10-27].
- ^ 69.0 69.1 69.2 轩燕龙. 北京再规划建设3号、12号、R2线三条新地铁线路. 北京晚报. 2012-06-15 [2012-06-15].
- ^ 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015年将达到561公里. 新华社. 2007-01-27 [2011-01-22].
- ^ 2015年北京地铁每天运力将达1000万人. 2009-01-14 [2009-12-07].
- ^ 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 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 2010-12-24 [2011-01-22].
- ^ 73.0 73.1 本市5年建成“1—1—2”交通圈. 北京日报. 2011-01-21 [2011-01-22].
- ^ 中国北车签订逾40亿元北京地铁车辆采购合同. 2009-07-31 [2011-02-04].
- ^ 北京地铁6号线斥资30亿购进512辆新车. 2011-01-30 [2011-02-04].
- ^ 76.0 76.1 “北车制造”北京15号线和亦庄线地铁同日开通.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 2010-12-31 [2011-02-03].
- ^ 颜吾佴, 颜吾艾, 许勇, 刘天善. 《北京交通史》 第1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216-219页 [2008]. ISBN 978-7-81123-209-7/F.295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已忽略未知参数|origmonth=
(帮助) - ^ 北京地铁一号线新型列车亮相. 新浪网. 2007-09-21 [2009-11-27].
- ^ 向共和国60华诞献礼 南车造地铁在京投入运营. 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 2009-09-28 [2009-11-27].
- ^ 80.0 80.1 南车中标北京地铁大兴线. 2009-07-31 [2011-02-03].
- ^ 北京地铁八通线城轨列车. 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 [2009-11-27].
- ^ 时速100公里地铁车辆在中国南车下线. 2010-09-08 [2011-02-03].
- ^ 房山线自主知识产权列车已到位11组.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0-12-15 [2011-02-03].
- ^ Beijing Subway Development, China. Railway Technology (英语).
- ^ 北京机场线直线电机城轨车辆.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 [2009-11-27].
- ^ 机场线轨道车辆有哪些先进设计?. 2008-08-22 [2009-11-27].
- ^ 北京地铁2号线全部更换空调车 八通线扩编完成. 2008-08-08 [2009-08-02].
- ^ 北京地铁流量迫近400万 计划新车上线城铁扩编. 2008-07-09 [2009-02-04].
- ^ 13号线列车扩改任务全部完成 增至六节车厢. 2009-03-26 [2009-08-02].
- ^ 首个无人驾驶轨道交通线 机场线列车开始动车调试. 北京奥组委. 2007-02-18 [2009-02-04].
- ^ 91.0 91.1 北京地铁16号线有望用A型车 每趟多运500人. 2010-11-26 [2011-02-04].
- ^ 北京地铁成市民出行首选 高峰时挤得像罐头. 2007-10-26 [2009-08-12].
- ^ 93.0 93.1 93.2 4条地铁线将装屏蔽门. 2010-01-20 [2010-01-20].
- ^ 北京地铁十四号线工程列车编组7B改6A方案专题报告论证会召开. 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2010-12-30 [2011-02-04].
- ^ 千人试乘北京地铁新车 车载显示屏奥运期间可看比赛. 2007-11-07 [2011-11-30].
- ^ 张咏. 地铁车厢显示屏有点“闲”. 北京日报. 2012-07-10 [2012-07-10].
- ^ 车厢站台温差大 乘地铁“两重天”. 北京青年报. 2012-06-20 [2012-06-20].
- ^ 北京地铁不同线路温差大. 光明网. 2010-06-25 [2010-07-07].
- ^ 99.0 99.1 99.2 涂露芳. 国贸东直门等四大换乘站拟择机改造 换乘不超5分钟. 2012-07-07 [2012-07-09].
- ^ 北京:地铁西直门站换13号线不再绕大圈. 2009-08-28 [2010-06-25].
- ^ 西直门换乘大厅奥运前双向通行 换乘时间省一半. [2012-09-05].
- ^ 24日地铁西直门站地下换乘通道正式启用 换乘方式变化大. 2011-09-22 [2011-09-22].
- ^ 换乘新通道 缩短超百米. 2011-09-05 [2011-09-07].
- ^ 北京地铁五号线全攻略 23座车站乘坐细节大起底. [2009-01-25].
- ^ 六号线与八号线将单向同台换乘 换乘站南锣鼓巷.
- ^ 北京地铁新线规划方案将公布 站间60秒换乘. 2007-08-05 [2009-01-21].
- ^ 北京新建地铁 换乘不超百米. 《北京晚报》. 2009-07-31 [2009-07-31].
- ^ 北京地铁10号线今天投入运营 百步内实现换乘.
- ^ 北京地铁4号线宣武门站实现换乘距离最短. 2009-05-09.
- ^ 五号线换乘宝典.
- ^ 北京市民出行30年变迁:那时地铁站分甲乙丙三级. 《北京晚报》. 2008-11-13 [2009-01-27].
- ^ 京地铁6号线试行大站快车 将增更多人性化设施. 2011-01-18 [2011-02-03].
- ^ 北京地铁月底实现无障碍 两万延米盲道全部铺完. 2004-10-18 [2009-02-04].
- ^ 地铁全面做好无障碍设施的维护保障工作.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08-09-11 [2011-02-03].
- ^ 地铁10号线每站俩直梯 地面到站台可无障碍换乘. [2009-01-25].
- ^ 北京地铁5号线 23座车站装饰各有千秋. 2008-04-14 [2009-01-29].
- ^ 奥运支线起点满眼尽是青花瓷. 2008-07-24 [2009-01-29].
- ^ 奥运支线揭秘 森林运动元素俱全. 2008-03-01 [2009-01-29].
- ^ 《北京娱乐信报》转型为免费地铁报. [2009-01-29].
- ^ 北京娱乐信报. 2011-11-23 [2011-12-31].
- ^ 《北京娱乐信报》的特色与不足. [2009-01-29].
- ^ 地铁四号线关闭售报窗. 2010-01-16 [2010-01-25].
- ^ 北京地铁站内禁售报刊 只准发信报属不正当竞争. 新京报. 2010-01-11 [2010-01-15].
- ^ 北京修改“地铁禁报令” 站外新建报亭销售报纸. 2010-01-22 [2010-01-25].
- ^ “地铁禁报令”将解除 19个站点可买报刊. 千龙网. 2010-05-11 [2010-06-14].
- ^ 126.0 126.1 126.2 126.3 车辆段官方介绍 (至2006年开通线路).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1-02-03].
- ^ 北京城建集团承建的地铁五号线太平庄车辆段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7-08-07 [2009-02-04].
- ^ 地铁10号线万柳车辆段封顶. 2007-08-26 [2009-02-04].
- ^ 北京首都机场轨道线开始开通前的综合试验. 2008-03-26 [2009-02-04].
- ^ 北京地铁明天开始安检. 中央电视台. 2008-06-28 [2009-01-29].
- ^ 北京地铁乘客安检等措施暂不取消. 2008-09-20 [2009-01-29].
- ^ 8月6日至8日火炬北京传递公交地铁管制方案公布. 新浪. 2008-08-05 [2009-02-03].
- ^ 十一期间地铁前门站将封站五天. [2009-02-25].
- ^ 北京雍和宫地铁初一限时封站. 2009-01-30 [2009-02-03].
- ^ 北京站地铁封站. 2008-06-11 [2009-02-03].
- ^ 奥运支线只要购票刷卡就能坐 奥体中心站首揭面纱. [2009-02-25].
- ^ 北京地铁自杀事故频发 引发屏蔽门安装争论. 2006-10-19 [2009-01-29].
- ^ 八通线13号线开装屏蔽门. 北京晨报. 北京晨报网. 2012-08-11 [2012-09-05].
- ^ 地铁时刻表.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1-02-03].
- ^ 开幕式当天北京地铁通宵运营. 2008-08-06 [2009-02-03].
- ^ 闭幕式地铁通宵开 28条专线:24日16:30准时发车. 2008-08-22 [2009-02-03].
- ^ 1号线最小行车间隔缩短至2分05秒 早高峰运力提高8%.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1-03-30 [2011-04-23].
- ^ 3月12日起1号线实施新编平日列车运行图运力再提高.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2-03-11 [2012-03-26].
- ^ 地铁2号线发车间隔将缩短为2分钟.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09-04-16 [2011-04-23].
- ^ 地铁4号线晚高峰最小间隔缩短至2分10秒 早高峰最小行车间隔为2分钟. 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 2012-03-26 [2012-03-27].
- ^ 地铁1号线发车间隔将达极限值. 2011-03-16 [2011-04-23].
- ^ “提速轨道交通 打造市民出行快速通勤网络”直播访谈.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1-11-28 [2012-03-27].
- ^ 刘冕. 地铁3条线发车间隔再缩短接近极限. 北京日报. 2012-03-27 [2012-03-27].
- ^ 北京晨报. 北京4号线发车间隔破2分钟极限 缩至1分55秒. 中国新闻网. 2011-08-21 [2011-08-21].
- ^ 3月28日(周三)5号线列车最小间隔缩短为2分30秒.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2-03-25 [2012-03-26].
- ^ 3月28日(周三)10号线列车最小间隔缩短为2分30秒.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2-03-25 [2012-03-26].
- ^ 北京轨道交通机场线票价确定为25元. 2008-07-18 [2009-02-04].
- ^ 北京地铁今起全程2元 票价降低三分之一. 2007-10-07 [2011-04-23].
- ^ 北京公交4毛地铁2元不改变 外地网友羡慕嫉妒恨. 2011-01-18 [2011-04-23].
- ^ AFC系统全线正式开启 北京地铁提醒五项注意. 2008-06-10 [2009-02-04].
- ^ 北京地铁分程计价为时不远. 2004-11-11 [2009-02-04].
- ^ 关于使用一卡通IC卡替代公交地铁纸质月票的通告.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06-03-22 [2011-02-03].
- ^ 余楚; 刘冕. 北京S2线进城车早高峰半小时一趟. 北京日报. 2011-06-29 [2011-07-08].
- ^ 金可. S2线全线5站安装进站检票闸机. 北京日报. 2011-06-09 [2011-07-08].
- ^ 周婧雅; 王海蛟. S2线降价客流猛增 对旅客安检标准等同国铁. 北京日报. 2011-07-07 [2011-07-08].
- ^ 磁悬浮列车有望开上大台线. 北京娱乐信报. 2009-07-16 [2009-07-16].
外部链接
[编辑]六四事件 | |
---|---|
日期 | 1989年4月15日至1989年6月4日 |
地點 | |
目標 |
|
方法 | 於各大市民廣場上絕食、靜坐或者宣告罷工。 |
結果 | 以天安門廣場為首的民主運動遭到鎮壓而宣告結束: |
死亡人數:估計大約有200人到6,000人左右[2][3][4][5]。 受傷人數:7,000人到10,000人左右[6][7]。 |
六四事件又被稱為天安門事件,在歐美國家則多是以天安門廣場抗議(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來形容這次事件。六四事件是指發生於1989年6月3日晚上至6月4日凌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與民眾在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的北京市天安門廣場附近和通往廣場道路上所爆發的流血衝突,屬於「八九民運」的一部分;而所謂的「八九民運」,是指從1989年4月15日開始,學生與民眾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所發起長達兩個月的學生運動,並引發了全國性的示威遊行活動;但活動最終中國政府仍宣佈戒嚴且派遣軍隊前往廣場以武力進行鎮壓,隨著許多民眾死傷與流亡海外、部分軍人傷亡後示威活動宣告結束。
事件發生之後,國際社會開始大幅譴責中國政府對示威民眾使用武力攻擊,許多西方政府也藉由實施經濟制裁以及武器禁運的方式表達不滿。直到今日,六四事件在中國大陸地區依然被列為一個極敏感的話題。儘管各方對於六四事件的看法仍存在眾多矛盾,要求中國政府「平反六四」的呼聲也不斷出現。
名稱
[编辑]由於中國政府在6月3日到6月4日期間派遣部隊前往鎮壓示威群眾,這使得這天的清場行動成為整個1989年學運的標誌性事件,因此學生運動也被稱為「六四事件」,甚至直接以日期簡稱為「六四」。這樣命名的方式也與過去兩場同樣在天安門廣場進行的抗議活動其命名習慣一致,這包括有1919年要求對抗海外列強侵犯中國權益的五四運動,以及1976年悼念周恩來所擴展而成的四五運動等。雖然「六四」所指的日期是人民解放軍進入天安門廣場要求抗議群眾撤離的日子,而實際上整個軍事清場行動早在6月3日晚間便已經開始執行,但絕大多數人仍是直接以「六四事件」來稱呼。也因此,狹義上的「六四事件」這一名稱是指陸軍部隊進駐北京而與民眾所爆發的衝突。
- 民主運動人士與同情者
描述整個抗議行動的常見名稱包括有以性質命名的「六四運動」、以發生時間點取名的「八九民運」或「八九學運」以及以活動地點稱呼的「八九天安門事件」或「天安門事件」等等。一些中國民主運動人士以及支持群眾則在相關的活動和著作中,將這次事件通稱為「六四屠殺」[9]、「六四屠城」[10]或者是「六四鎮壓」[11]等較為激烈的字眼。而六四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為了能夠限制相關資訊的流通而利用防火長城來將主要可能的名稱列為「敏感」字眼,許多網路使用者為了應付網路審查以能夠在搜索引擎和公眾論壇上搜索相關資料,往往也會在網際網路上使用包括羅馬數字VIIV(VIIV=64)[12]、8平方()以及5月35日(5月31日+4天=6月4日)等等名稱代稱[13][14]。
- 中國官方
自1989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使用數個名稱來形容六四事件,並藉由字詞轉換的方式來逐步降低六四事件對之後社會的影響[15]。起初事件剛開始爆發時,中國政府將這起群眾抗議行動命名為「反革命動亂」,之後更將其直接定調為「動亂」,事件漸漸結束之後則以「六四風波」指稱。最後中共領導階層統一將所有指稱當天衝突的名稱改成更加中性的說法,也就是今日仍在使用的「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這類短語來形容[15][16]。
- 西方
西方世界的新聞媒體則習慣以「天安門廣場抗議」(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或者是「天安門事件」(Tiananmen Square Crackdown)等名字形容六四事件,或者是拿來描述一系列群眾發起的抗議事件。而在過去歐美國家的新聞媒體也長期使用了「天安門廣場屠殺」(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或者是「天安門屠殺」(Tian’anmen-Massaker)這類稱呼,但在近年來這類詞彙於新聞上的使用頻率開始降低。原因之一在於六四事件實際上在天安門廣場內並無激烈的暴力衝突,主要的傷亡處反而是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外圍的木樨地地區[17]。不過「天安門廣場抗議」或「天安門事件」這詞語也往往給人們一種錯誤的印象,反而讓人誤認為六四事件的示威活動只發生在北京地區,事實上當時在整個中國的許多城市也爆發了數場聲援性質之抗議行動[17]。
背景
[编辑]經濟危機
[编辑]1988年時鄧小平與其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北戴河區召開會議,同意中國暫時先施行以市場經濟為基礎所發展的價格體系,等到過渡時期結束後才實施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8][19]。但政府即將放鬆價格管制的消息立刻引起大眾的恐慌,中國各地民眾陸續前往銀行領取存款、購買商品並囤積物資[18]。中國政府對於民眾激烈的反應一時感到驚慌失措,並且立即撤銷實施不到2個星期的商品價格改革,然而在這段時間所造成的後續影響卻比原本預期的還要來得更長。自1988年底到1990年代初期為止,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體會議上陸續提到各種改革所帶來的問題,包括有通貨膨脹、糧食減產、工人騷動不安、人口流動失控、官員貪腐以及人口快速增長等。
然而失敗的物價政策仍然持續讓中國經濟急速通貨膨脹,1988年初時中國各地物價的通貨膨脹程度已經達到20%,到了年底時各大城市其通貨膨脹程度更上升至26%,而大量的糧食、食用油以至於牙膏等民生用品均出現購買囤積的情況。隨後糧食的減產更進一步加深了物資囤積的問題,儘管當時中國仍然會按照指定價格來向農民收購糧食,但是農民種植糧食作物的價格利潤並無法與種植煙草或糖等經濟作物相比,甚至政府也常常逼迫農民以遠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賣出。此外隨著政府財政短缺以及先前大量金錢提早流入市場等問題,也讓農民往往只能夠拿取政府收購糧食的借據,而不是進行實質上的金錢交易。
另一方面根據官方的報告指出,北京在1987年至1988年展開經濟改革時反而導致消費者物價指數提升高達30%,快速飆升的物價使得領取固定薪水的工人無力購買一般生活產品,進而造成了群眾之間的恐慌[20]。此外在在新的市場經濟引入下,過去的國有企業已經無法確保能夠於中國市場中獲取收益,部分公司開始為了降低成本而裁減工人人數,在各地也陸續有國有企業宣告關閉,這些原因都導致當時中國總共有數百萬名工人處於失業狀態[21][22]。在面臨更加嚴苛的工作條件以及通貨膨脹的生活壓力下,各地工人陸續發起抗議活動以要求政府重視問題,例如1988年浙江一家紡織廠便有將近1,500名工人遊行長達2天,另一家製藥廠近1,100名工人則持續罷工3個月以表達不滿[23]。同時中國社會除了那些尚未遭到撤職並持有「鐵飯碗」工作者外,絕大多數人民過去所享有的醫療保健、住宅補貼等社會福利紛紛取消[20][24]。而此時中國各地的流動人口也急速增加,當時大約有4億人散居在中國各地365座大城市中,同時平均每年還會有800萬人流入城市以謀求工作。
問題浮現
[编辑]赵鼎新认为:“改革派領導人原本計畫自1978年開始知識分子將發揮主導功用,從而領導國家實施更多有關經濟改革的政策;但儘管相關的應對計畫都有依照時間表進行,然而這種期望卻始終沒有發生[25]。原因在於雖然政府機關陸續設立新的大學和增加各校招生名額[26],然而由國家所指導的教育體制並沒有確實與市場結合,在面對農業、輕工業、服務業和外國投資等市場的人才需求沒有增加情況下,使得學習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專業科目的學生只能嘗試擠入有限的就業市場工作[26][27]。此外私人公司也不再採用過去由國家分配畢業學生工作場所的方式,許多高薪工作人員的錄取主要是因為與公司高層有裙帶關係,這讓甫剛畢業的學生只能擔任低層工作人員或者是面臨失業的問題[28]。而儘管政府會將一些職缺提供給學生報名,然而這些職缺往往不是當時績效十分差的政府部門,就是在地方上其地位十分小的職缺[20]。面對國內令人沮喪的就業市場,想出國深究或者工作的知識分子和學生其機會也十分的有限,對於這些應得利益的失望讓許多人開始將問題歸咎於中國政治層面。北京各個大學校園陸續出現名為「民主沙龍」的小規模政治研究社團來進行研討[29],這也促使了之後學生願意積極參與政治事務[18]。”
另一方面,史景迁认为中國共產黨內部貪污情況則令民間對政府感受更加惡化。根據史景迁的統計,在1987年時便共計有15萬名共產黨黨員因貪瀆而受罰,此外還有近25,000人因此被開除黨籍[30]。同時雖然中國共產黨多次表示其意識形態仍遵守過去的社會主義,然而實際上政府仍然持續引進越來越多資本主義的概念;隨著社會主義漸漸變成一種「名義」上的稱呼,共產黨內部也對於其合法性問題抱持著質疑的態度[31]。再加上儘管政府下令共產黨黨員每年都必須接受廉潔操守的考核[21][22][30],但是許多民營企業仍陸續賄絡各個共產黨領導人,期望能夠比其他廠商享受更加寬鬆的法規限制,並藉此赚取更多的金錢利潤[20]。種種問題在過去不斷強調「沒有窮人」的中國社會中並沒有出現,這促使了民間社會對於缺乏公平的財富分配感到十分反感,同時公眾對於國家的未來感到了幻滅。然而當人們把希望冀求在政府能有其他改變作為時,仍然是由國家決定所謂的「正確道路」,而與民眾之間缺乏有效參與或者對話的政治管道[31]。
但種種改革所造成的問題並沒有促使中國領導人決定立即處理負面反應,甚至連中國共產黨內部對於鄧小平的經濟改革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這時中國共產黨黨內儼然已形成了改革派與保守派兩個陣營。以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為首的改革派(又被稱作「右派」)認為應該漸漸轉往有關政治方面的改革,藉由提供政治自由化以及包容多元化思想的社會來作為民間表達不滿的渠道,進而促使人民更加擁護中國的經濟改革政策。但以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雲為首的保守派(又被稱作「左派」)則認為改革開放的部分已經過多,認為應該轉往強化國家的控制項目以確保之後社會的穩定,並讓民眾更加配合共產黨其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甚至一些保守人士也多次批評經濟改革早就背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32]。然而儘管共產黨已漸漸浮現派系間的衝突,雙方人馬都需要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鄧小平支持才能實施各項重要決策[33]。
自由民主思潮引入
[编辑]刘晓波认为:1980年代世界處於冷戰的最後階段,隨著1985年米哈伊爾·戈巴契夫擔任了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之後,開始嘗試在蘇聯推行以人道主義為核心的新思維運動,這舉動也對共產主義國家內部出現廣泛的影響。隨著中國開放並接觸西方思想,很多學者及學生亦開始公開提倡自由、人權、平等和民主,並且認為經濟改革必須與政治改革同步進行[34]人民网上的王逸舟认为,西方国际政治学中“美国重心”的“绝对地位”促使美国按照所谓“自由民主制度”的方向推进国际体系的更新。[35]。
Eddie Cheng记录道:1986年夏天,曾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天體物理學教授的方勵之返回中國任教,同時也開始在中國各地大學展開巡迴演講关于自由、人權以及權力分立的議題。方指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办法,就是放弃一党独裁,进行政治改革。[36]。方励之的演讲也受到了其他几名学者的响应,并引起了邓小平的重视。在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中,邓小平提出了提防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警告,并指出其实质是崇拜西方多党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颓废的西方生活方式,以此来损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健康。[36]。
方厲之等著名知識分子的公開發言啟發了學生的想法,在1986年12月中旬學生發動大規模的示威活動,一方面批評經濟自由化的改革步伐過於緩慢,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實施民主選舉和徹底以法治防範貪腐案件[37]。抗議活動最早是由方厲之住處的安徽省合肥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發起,這場抗議社會弊端的示威活動迅速擴散到上海以及北京各地的高等教育機構。中國中央領導階層對於學生的抗議行動感到震驚,並認為學生正在展開過去文化大革命風格的動亂。中國政府亦隨即指控這場學生運動受到他人操控,並指責「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潮是企圖「否定社會主義」。
這起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發起的學潮,最終反而促使了對學生與知識份子抱持同情態度的胡耀邦下台。原因在於擁有實際決策權力的中共八大元老指責胡耀邦面對這次抗議表現過於軟弱,且在處理政府於學生間的權威樹立上表現不佳。1987年1月共產黨保守派份子指稱胡耀邦「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而破壞了社會穩定,並違反中共集體領導原則而展開嚴厲的譴責[38]。在種種壓力之下胡耀邦被迫向中央委員會提出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一職的請求,最終在1987年1月16日核准離職[39]。同時在整個1987年期間,中共中央也開始強化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宣傳活動。而包括方勵之、王若望、劉賓雁等曾於共產黨內主張民主化的學者,也在胡耀邦下台後陸續遭到開除黨籍作為懲處[38][40]。
儘管代表改革派的胡耀邦已經被迫下台,為了能夠確保中國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延續性,鄧小平特意安排了與胡耀邦在政治見解上極為接近、當時擔任國務院總理的趙紫陽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及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職位,成為中共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這也意味著鄧小平將趙紫陽視為自己之後的接班人。然而鄧小平為了安撫以陳雲、鄧力群為首的保守派力量,決定由國務院副總理李鵬直接接任國務院總理一職,也提名其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成員之一[41]。
發起
[编辑]胡耀邦逝世
[编辑]File:Hu Yaobang.jpg,在1987年時被迫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一職[42]。]]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及中國共產黨發起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運動,來防範西方民主思潮對民間產生影響,但是社會大眾到了1980年代晚期已浮現出不安的情緒。在1988年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電視紀錄片《河殤》時,公開呼喚「蔚藍色」的西方文明引發當時社會熱烈的討論和關注。到了1989年時,包括方勵之、北島等知識份子要求政府把握契機開放政治環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亦提出把「政治、社會與文化的民主化」和經濟改革結合一同推動,此時社會普遍處於希望政府能做更大改變的氛圍下[43][44]。
1989年4月15日,73歲的胡耀邦突然心臟病發作而猝逝。儘管胡耀邦在晚年便因為八六學潮而遠離中國領導中心,且隨著他的辭職中國政治圈也一度陷入緊張[45]。然而先前他所表現出政治自由化以及模仿西方的想法與學生的抗議活動吻合,這使得胡耀邦在黨內改革派、知識份子以及學生心中占有一席地位,而他本人也被視為開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46]。胡耀邦病逝的消息送到鄧小平等中共高層之後,絕大多數人對此感到十分訝異與遺憾。鄧小平隨即要求夫人卓琳前往致電胡耀邦夫人李昭,並同意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來安排胡耀邦的評價和喪事,也表示要親自參加追悼大會。而在胡耀邦逝世不到4小時,作為官方媒體之一的新華社也迅速作出報導,並形容他為「長期擔任黨重要職務的卓越領導人」[47]。
胡耀邦的逝世後外界媒體也開始密切關注其可能對中國政治界所產生的影響,其中美聯社與路透社均評論認為胡耀邦的死並不會對政局產生重大影響,因為早在八六學潮之後他便已離開權力中心,但是一些日本媒體則認為有逝世消息的報導可能會影響爾後中國政治的發展。4月16日時,日本《東京新聞》發表一篇題為《胡耀邦的追悼活動是注意的焦點》文章,認為之後追悼的活動將會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同日時事通信社亦指出適逢五四運動70週年,在民眾不滿長期通貨膨脹和官員特權等問題、以及學生間強烈要求民主呼聲之下,提到:「胡耀邦的逝世是否會引發類似天安門事件的事態,正受到人們的關注。[47]」
學運醞釀
[编辑]胡耀邦於1989年4月15日逝世的消息傳到全國各地校園後,引起許多學生的強烈反應,並成為之後集結發起悼念活動的最初動力。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至於上海數間大學紛紛掛上大字報和輓聯表示敬意,學生於海報上悼念的口號除了讚揚胡耀邦外,同時也呼籲政府正視胡耀邦所遺留下來的貢獻。但幾天之後,絕大多數海報逐漸將主題轉往更加嚴肅的的政治訴求,這包括有新聞自由、人民自主以及官員腐敗等等議題[48]。例如在4月16日於上海市復旦大學舉辦的400人追悼會中,便有學生公開發言表示:「一定要爭取民主,民主是我們的。」
自4月15日開始,陸續有民眾自發性前往人民英雄紀念碑悼念胡耀邦。同一天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等學校學生亦自行成立了胡耀邦治喪委員會,在各自大學校園內設置靈堂以作追念,學生們也零零散散的各自前往天安門廣場表達悼意。到了4月16日時,西安市以及上海市學生陸續舉辦小規模的追悼會。4月17日,學生開始一同相約聚集在天安門廣場悼念,而人數規模遠超過當初中國共產黨所預估的聚集人數。當天中國政法大學為悼念胡耀邦的逝世,也製做了大型的花環(Wreath)表示紀念[49]。下午5點左右,作為第一支遊行隊伍、约500名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學生抵達人民大會堂東門進行胡耀邦的悼念活動,其中學生與群眾在前往天安門廣場的路程上並未受到警察的驅趕。當天晚上整個天安門廣場已经聚集近上千人,除了政法大學學生外還有其他高級學校學生,以及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市民增援。學生開始就地展開公眾演講,討論的議題從紀念胡耀邦的貢獻到當前社會的問題等等。然而不久之後,維持現場秩序的警方認為群眾聚集將會干擾人民大會堂的運作,因此開始試圖勸說學生撤離天安門廣場。此時中國的政治局勢也漸漸受到各國媒體的關注,當天香港《英文虎報》在《胡耀邦逝世料會激勵改革派》報導中指稱「要求民主和人權的運動的規模日益增加,隨著五四運動70週年接近……北京大學生可能會自發性地組織民主運動」,而路透社則在《中國學生遊行要求民主》一文中表示北京正發生「文化大革命之後最大規模的示威行動」。
4月18日凌晨,约有3,000多名北京大学學生也以遊行的方式前往天安門廣場,並沿途邀集了近千名清華大學學生加入遊行行列。之後遊行隊伍與原先聚集在廣場上的人群會合,這使得單純的悼念活動很快隨著集會規模的增長而逐漸演變成抗議行動。學生陸續聚集在廣場旁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唱著各首愛國歌曲,也聽取著其他學生組織領袖的即席演講。到了清晨時學生決定提出7點要求,內容主要是對政府後續作為的呼籲和建議[49][50][51]:
一、重新評價胡耀邦的作為,肯定其對於民主、自由、寬鬆、和諧的觀點。
二、承認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的錯誤,對於蒙受冤屈的知識分子給予平反。
三、國家領導人及其家屬年薪和一切形式收入的訊息應向人民公開,藉此表明政府反對貪腐的決心。
四、解除報禁禁並允許民間創辦報社,停止新聞檢查制度並施行言論自由。
五、增加教育經費並提高知識分子的待遇。
六,取消北京市政府所制定限制示威遊行的「十條」規定。
七,要求政府領導人就政府錯誤來向全國人民公開檢討,並透過民主形式對部份領導人展開改選[52][53][54][55][56][57]。
數千名學生對政府提出7點要求後,決定於人民大會堂前静坐以請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接見,並表示希望人民大會常委能夠接受學生的請願信。上午8時,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官員代表國務院接見郭海峰、王丹等學生代表。在靜坐期間聲援學生的人數不斷增加,當天晚上9時天安門廣場上便已經聚集约2萬名學生。此時北京幾所大學出現近700多份有關胡耀邦的大字報,而上海復旦大學與同濟大學亦有數千名学生在市政府聚集,南京當地也有1萬名學生在鼓樓廣場悼念。但是於上海和南京舉辦的活動很快就以和平方式結束,其他城市狀况則保持較為安穩。然而在湖南省向中共中央所呈交的報告中指出雖然當前局勢看似平靜,但民間普遍認為追悼活動應該要伴隨著五四運動七十周年進行,警告相關的遊行活動可能會在胡耀邦追悼大會上展開。湖南省政府也呼籲中央政府應該做好相關的疏導工作,並密切注意各大學校園的動態[47]。不過於上海就讀大學的學生們其悼念胡耀邦並抗議政府政策的遊行舉動,則獲得了許多大學共產黨黨員的支持。同時擔任上海市市委書記的江澤民也親自與學生溝通,表示自己在1949年以前也曾參加過這類學生示威活動,因此「理解」學生們的想法。
4月19日,數千名學生則從天安門廣場轉往聚集在作為中國政府重要辦公處的中南海新華門,希望能夠將花圈以及學生請願信送至裡面,且要求能夠與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展開對話[58]。警方隨即以人牆的方式阻擋學生與民眾前往大廳請願,學生先是多次嘗試突破警戒線,接著則直接在門口前靜坐表達不滿。到了晚間有更多學生加入靜坐的行列,但雙方仍不時爆發肢體上的衝突[59]。到了4月20日凌晨,警方將學生和其他圍觀群眾隔開;絕大多數民眾以及學生也漸漸被警方勸離,而新華門前也剩下約300名學生堅持靜坐且與警方僵持著,這時雙方仍然未有大型衝突。但北京市政府決定授權警方強制驅趕留下來的學生,武裝警察便用警棍強行架押學生搭上公車並送至學校,在這過程間雙方隨即爆發小規模的肢體衝突[60]。許多學生認為他們遭到警方以暴力虐待,而警察強行驅趕的傳聞也迅速傳到各學校。新華門事件最終激怒更多在校學生決定加入抗議活動,特別是過去從未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的大學生們開始抱持濃厚興趣[61]。
面對學生不斷發起的遊行活動,中國共產黨內部也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以趙紫陽為首的改革派認為應該肯定學生的愛國熱情,甚至趙紫陽還要求政府部門的警衛卸下刺刀,盡力避免與學生發生任何肢體上的接觸。但是包括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李先念、中國國家副主席王震等中共元老則懷疑這次學生運動受到極少數人的操縱,而其背後的用意便是推翻共產黨於中國的統治地位[62]。4月20日,李錫銘與陳希同以北京市委員會和北京市政府的名義向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呈送報告,內容指稱社會開始出現許多質疑中共統治的話語,包括北京各地工廠、農村、商店都有出現反對貪腐政府的聲音,其他還有要求實施地方自治、實現新聞獨立等等不同的意見。而在這段期間,也有一群自稱「工人代表」的首都工人自治聯合會到處發布2份具挑戰中央領導集團統制意味的傳單[63]。此外報告中亦提到活動開始漸漸趨向組織化,許多大學生已紛紛自行成立聯合行動委員會,其他學校也陸續有人提出成立高校學生自治會的建議,甚至是宣稱要另外成立修政憲法委員會[64]。
罷課潮
[编辑]4月20日凌晨所發生的新華門事件,促使學生開始組織正式組織來統一掌握抗議行動。但真正影響抗議運動擴大的關鍵在於隔天4月21日時,《人民日報》發表一篇題為《維護社會穩定是當前大局》的文章,在內容中首次指責學生的抗議行為。當天《人民日報》也在報紙中發表相關社論,以「數百人圍聚在新華門前製造事端」等強硬語氣批評學生於新華門外靜坐[65]。當天文章令許多學生感到不滿,學生們隨後於數個城市展開示威遊行活動。以北京大學為首的學生發起罷課與遊行活動,抗議北京政府以及警方在新華門使用武力。而陝西省則出現自胡耀邦逝世後最大規模的遊行行動,原本聚集於當地新城廣場的群眾則從原本上午300人急增至5,000人,群眾也因為數次嘗試強行進入省政府辦公大樓而與警方發生衝突,雙方對峙的情形一直到當天晚上6時才因下雨解除[47]。同樣的在南京市也有類似的抗議行動,南京大學3,000多名學生自校園遊行到鼓樓廣場表示不滿,同時學生們也在學校各處張貼抗議標語[47]。
另一方面早在4月21日到4月23日間,北京大學便率先舉辦學生大會來徵求各個參與活動學生的意見,會議結束後學生們認為過去學生運動的失敗點在於沒有統一的領導組織。在4月23日時,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生王丹宣佈廢除政府協助創建的北京大學學生會,並由王丹、楊濤、封從德等7人另外建立「北京大學團結學生會籌委會」取代,其下設有宣傳、工農、糾察、聯絡、理論、後勤等8個分部。北京大學學生籌委會並宣佈直至5月4日以前由籌委會負責領導學生運動,提倡各個學校藉由罷課的方式來「非暴力、不抵抗」地爭取中國政治民主[47]。北京市19所高校學生也组成「臨時行動委員會」,提出胡耀邦靈柩繞天安門廣場一圈、與國務院總理李鵬對話以及要求官方媒體報導學生悼念活動等要求[59],但都未獲得政府的同意[66]。
三學生下跪
[编辑]中共中央早在4月20日時便開會决定,於4月22日上午10時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舉行胡耀邦的追悼大會。儘管北京市政府早就為了舉辦悼念儀式而下達命令,要求學生離開天安門廣場以供政府使用,然而在4月21日仍有近10萬名學生自北京各地發起遊行且前往天安門廣場抗議。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以及中央民族大學等學校學生紛紛上街遊行表達不滿,這也引起許多北京市民的關注並自願提供學生協助。為了防止外人進入學生隊伍破壞活動,抗議隊伍的外圍學生們便以牽手的方式維持現場秩序,遊行的學生則以5人到7人為一排共同行進著。之後在4月22日大約凌晨0時40分,參與遊行的學生陸續進入天安門廣場[67]。
在胡耀邦的悼念典禮上,眾多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紛紛前往人民大會堂出席這次大會。典禮由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發表哀悼辭,同時悼念活動也以現場直播的方式向位於天安門廣場的學生播放。悼念典禮時學生便在人民大會堂東側依照各自學校列隊靜坐,同時不少學校也自行組織糾察隊來維持現場秩序。雖然許多學生對於趙紫陽的哀悼演說感到滿意,然而整個紀念活動僅僅持續40分鐘便宣告結束,這讓在外頭靜坐一整夜的學生們無法接受[33][68][69]。
原本為了防止外人進入追悼胡耀邦儀式的會場中,保安人員以及調派過來的部隊成員封鎖人民大會堂周遭,但下午12時45分時數名學生突然向東大門處奔跑並突破封鎖。周勇軍、郭海峰、張智勇3名學生代表直接在跪在人民大會堂的階梯上,提出了一份內容寫有學生7點建議的請願書,要求當時擔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接見,一旁的學生也紛紛鼓動了起來[66][70]。位在警戒線內的工作人員隨即試圖將他們扶起,並且由2名負責悼念活動的工作人員作為代表與3名學生談話。之後工作人員允許學生代表進入人民大會堂致送花圈和請願書,而3名學生則隨即回到學生隊伍之中[71][72]。但是在胡耀邦的追悼會結束後,並沒有任何中共領導人決定接見學生代表,這樣的處理態度反而促使更多學生對於政府感到失望與不滿,甚至連一些中國共產黨黨員也認為政府處理不當[70]。
四二二事件
[编辑]在胡耀邦的悼念儀式結束後,各個學生團體決定先帶領參與靜坐的學生撤出廣場,同時各校聯合宣布成立北京高校臨時學聯。經由選舉的方式學生們推舉當時就讀中國政法大學的周勇軍擔任主席,而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吾爾開希以及北京大學學生王丹也被推舉為各自學校的學生代表。臨時學聯立即向中國各地大學院校倡議無限期罷課以示抗議,並申明事件焦點已經由「悼念」變成「争取自由民主」[73]。然而由於不同於過去由中國政府組織的學生代表,這使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於北京各大學學生自行組成獨立機構的舉動感到疑慮[74]。
到了4月22日黃昏時分,西安市、長沙市爆發了嚴重的騷亂事件,後來則被稱作「四二二事件」。當天下午5時,西安當地出現暴徒焚燒2輛汽車以及5棟建築,之後衝突迅速蔓延到西華門以及鐘樓附近。這批群眾除了焚燒車輛外還搶劫當地店家。為此西安公安部門緝捕了近270人,其中各級學校的學生則約有72人,但實際參與這場暴亂的大學生人數未知。西安市政府隨即將其中164人送至法院審理,初審過後地方法院決定先釋放106人。在長沙當地則有近38家商店遭到搶劫,隨後長安市政府也拘捕了96人,其中有3人正在就讀大學[75][76]。而在武漢市,當地大學學生則發起示威遊行來向位於當地的省政府機關表達抗議。學生與群眾立即包圍湖北省省政府大樓,為了維持秩序警方決定動用警械以示警告,但也導致現場數人因而受傷。
4月23日當天晚上,位於天安門廣場上聲援學生的群眾則增加至20萬人左右。同一天由詩人北島所發起、近150名學者聯署的請願書也送交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然而這一聲援學生的建議行動並未受到政府接受[77]。隨著全國示威活動的規模不斷升级,包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都有學生開始試圖要親自前往北京聲援當地學生。但在後來採訪相關的教職人員中,也提到這段期間一些留在學校的學生被其他參與抗議活動的同學阻擋上課,並要求跟隨他們一同參加抗議活動的行列。
面對學生日益升溫的抗議行動,中國共產黨則認為這些都顯示出中國國家情勢正陷入動亂,趙紫陽在這段期間便多次召開會議來與數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討論如何因應學生抗議舉動。趙紫陽在會議中提到3點重要原則,包括申明中國政府認為追悼會結束後學生應停止進一步的遊行活動,並馬上回到各自的大學就讀;各級政府有權力動用所有必要措施,來防止學生或群眾於各地引發動亂;中共則應該要提供開放的對話管道與學生溝通,甚至可以就各個層面陸續與學生代表展開對話[47][78]。然而趙紫陽的申明卻也引起國務院總理李鵬等人的不滿,一方面認為趙紫陽應該公開譴責學生與群眾的示威活動,另一方面認為政府有必要採取更加積極的防治措施。而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等人也都曾向趙紫陽警告北京在內的各地城市局勢漸趨不穩,因此建議暫緩前往北韓的國事訪問。但趙紫陽顧慮到外界可能會因而懷疑中國政局出現不穩,並沒有採納田紀雲先留在北京指揮的勸告,決定仍按照原定計畫於4月23日出訪朝鲜[79]。
4月24日安全部門提出了西安當地高校情況的報告中,指出雖然歷經2天後西安市當地大學院校表面上已恢復平靜,但學生們對於政府處理「四二二事件」的方式則有不同意見。為此西北大學特別發佈了緊急通告,要求學生應該藉由正常的渠道來理性反映訴求,同時不得擅自走上街頭展開示威遊行,但這則通告也更加引起學生的不滿[80]。由於西安和長安當地學生激進的抗議做法,同一天北京《科技日报》也首次突破官方對於新聞媒體的限制,以頭版的方式報導學生的遊行活動。為此日本的時事通信社認為「中國報界也出現了試圖擺脫『官方新聞報導』的跡象」,但是共同通訊社以及《產經新聞》則不约而同的指出面對當前狀況,中國政府極有可能派遣軍隊以維持秩序;其中共同社在文章中還提到:「如果工人也加入民主運動行列,這將嚴重動搖由中共領導的這一底線,屆時中共可能會不惜犧牲黨的權威而予以鎮壓。」
4月25日,清華大學和平請願組織委員會與中共領導高層同意會晤,由15名學生代表與國務院副秘書長劉忠德、北京市委副書記汪家繆等官員代表談判。然而其他學生代表認為清華大學不應該自行與政府代表展開會談,最終導致雙方的會議遭到阻撓而取消。同一天親進改革派主張的《世界經濟導報》接續《科技日报》的做法,由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研究所所長的嚴家其撰寫文章,內容批評中共領導集團於1987年時強迫胡耀邦下台,進而要求中共應該重新評價胡耀邦的貢獻,對於學生的示威遊行則感到同情且給予正面評價。受到中共政府仍處於保守的政治傾向影響,原本擔任上海市委員會書記的江澤民要求報社更換有關文章出版,然而上海社會科學院則是以報紙處留白的做法表示抗議[81]。這反而激起群眾對於相關事件的關注,最後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委員會決定直接沒收當天出版的30萬份《世界經濟導報》。最終在1989年9月時報社遭到政府查封,而外界普遍認為江澤民對於這次事件處理的果斷手法,使得其獲得鄧小平等共產黨領導階層的賞識,並於之後晉身成為中共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人物之一[82]。
四二六社論
[编辑]File:Editorial on People's Daily 26 April, 1989.png》頭版發表了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
在趙紫陽於4月23日前往北韓訪問後,中國各行政機關控制權便由仍留在北京的李鵬掌握著。李鵬認為整起事件已經持續擾亂了近10天,而學生遊行的作為也擴大到其他20個城市地區,這讓他認為整個學生運動受到少數領導階層的控制,同時也認為政府必須強硬阻止事態擴大。4月24日時,李鵬連同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與北京市政府官員討論學生運動的處理事宜,會議中中共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以及北京市長陳希同提到市政府希望能夠迅速解決這場政治危機,並誣陷這次抗議行動其實際目的是暗中推翻中國當前的政治制度,並藉此迫使包括鄧小平等重要中共領導人的下台。在趙紫陽尚未返回中國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同意政府必須對抗議行動採取強硬的行動。隔天4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鵬連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前往會見鄧小平。鄧小平表示贊同李鵬其強硬的立場,認為為了要遏止學生進一步的示威活動政府必須藉由大眾媒體發布適當的「警告」。這次會面中除了確立有關學生領導之抗議活動的官方評價外,同時也凸顯出中國在重要問題處理上仍然以鄧小平的意見為主[83]。
4月25日,李鵬等中共保守派把鄧小平認為示威遊行的擴大意味著學生運動已受到部分人士操縱、因此政府必須以強硬手段遏止這一看法,陸續通報給包括趙紫陽、陳雲、李先念、彭真以及鄧穎超等人悉知。在獲得鄧小平等人支持後李鵬隨即決定起草一份公報,以強硬態度來展現所有中共高層官員以及共產黨各機構幹部皆反對這次學生抗議行動。接著曾建徽便起草《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又稱為「四二六社論」)全文,並在胡啟立與李鵬審閱後決定將學生運動定性為「極少數人發起的反革命動亂」。《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首先在4月25日當天晚上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與中國中央電視台連續播出,到了隔天4月26日則在作為共產黨官方報紙《人民日報》上以頭版的方式發表[84][85]。在文章中除了將所謂極少數人稱為投機份子外,同時也指控學生活動的發起是為了暗中推翻共產黨和現今的政治制度[86]。這份社論立即在學生之間引發極強烈的迴響,原因在於文章中幾乎將學生運動定性為直接的動亂活動。但這也反而促使中共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學生並沒有因此而受到政府嚇唬被迫乖乖就範,相反的有越來越多學生更加堅持其與國家體制對抗的想法[87],事後也證實了社論的發表是造成抗議更加壯大的原因之一[83]。
在4月25日《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社論發表的當天晚上,北京大學便在自己的校園內反覆播放內容。一些學生對於政府的舉動作出激烈的反應,也有部分學生則認為政府極有可能下一步舉動便是逮捕學生。另外也有一些學生則認為政府惡意扭曲民眾對於事件的觀感,堅持學生的罷課行動應該要延續至5月4日為止。例如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謝戰原便說道:「學生認為這並不是在搞動亂,而只是提出一些民主要求,因此希望中央領導人應該要站出來對話。」學生之後隨即召開記者會反駁「學生意圖顛覆中共」這類言論,並提出與國務院總理李鵬對話、公安部長和新華社社長出面道歉等要求。學生最終決定在4月27日發起示威行動,以回應四二六社論之中對於學生意圖推翻共產黨的種種指控,並希望能將學生的訴求正確傳達給一般民眾[88]。然而由於政府在四二六社論中的嚴厲批評,部分學生也開始擔心這次的遊行中共將會以武力的方式展開鎮壓。
除了北京當地決定抗議社論的定性而發起示威遊行外,4月26日當天晚上包括長春、上海、天津、杭州、南京、西安、長沙以及合肥等城市陸續爆發規模不一的示威活動,其中又以長春當地規模最大。當晚吉林大學等校約3,000多名學生陸續聚集在中共吉林省委員會辦公大樓處,要求與省委領導人展開對話,並表明示威活動的來由是因為學生們的行動被定性為「動亂」。然而對於《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社論的發表,許多地方政府的行政單位對此十分歡迎。其中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便隨即召開萬人基層黨員幹部大會,要求黨員應該要支持四二六社論的觀點以制止動亂繼續。同時江澤民一方面迅速派遣警察部隊控制重要街道,另一方面也開始排除先前曾表態支持學生的共產黨黨員。北京也隨即召開萬人基層基層黨員幹部大會,在會議之中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則批評學生正在展開另一次的「文化大革命」。
升級
[编辑]四二七遊行
[编辑]File:427 march.jpg》. 200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ref>。]]
4月27日時在北京高校臨時學聯的組織下,來自各所北京高校近50,000名到100,000名學生走上街頭示威,並突破警方所設下的封鎖線再次回到天安門廣場[89]。儘管中國政府已有明令禁止舉辦遊行行動,但警方並未對於學生的舉動來強硬阻撓[90]。同時學生領袖為了要降低四二六社論對於一般民眾的觀感,因此將這次活動定調為是一種「愛國運動」,遊行的途中也捨棄呼喊具有反中共統治性質的口號。在遊行中學生主要強調「反官僚、反貪腐、反任人為親」這一問題,且強調學生仍然會繼續「擁護共產黨」[87]。學生這次的街頭遊行成功獲得廣泛民眾的支持,特別是那些來自工廠的工人們[33]。此外許多知識份子表示這次遊行是「『理性』戰勝『非理性』的大勝利」,而香港《明報》甚至發表文章表示「將來的史學家或許有可能把其稱作『四二七運動』,且與1919年的『五四運動』、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以及1976年的『四五運動』並列為中國近代史上的轉淚點」[91]。
四二六社論發表後,位在中南海的中國國務院陸續取得來自國家安全機關、新華社、各高校共產黨組織的36份報告,在報告中普遍認為四二六社論其定性過高,反而不利解決這次問題[85]。其中各高校黨委匯報中提到社論的操作反而強化學生的反感,使得絕大多數學生幹部、教師以及學生對此難以接受,同時也批評四二六社論的發表使得政府失去與學生對話的可能性。為此胡啟立隨即召開宣傳部會議檢討之前的錯誤,而李鵬也隨後要求《人民日報》發表另外一篇語氣相對溫和的社論,來緩和學生之間反政府的情緒。4月28日,《人民日报》發表了另一篇提為《維護大局 維護穩定》的社論,在內容之中強調了「穩定壓倒一切」,指稱中國仍需要安定的環境才得以繼續發展。在這過程中中共也不斷嘗試將其所稱的「極少數分子」與「廣大學生」劃下界線,重申四二六社論主要是針對「在暗中策劃的部分人士」所發表。對此學生認為政府所使用的「一小撮人」並沒有明確定義,仍然堅持要求政府推翻原本社論的內容。
面對學生大規模遊行的舉動並獲得眾多民眾的歡迎,中國政府最終決定讓步並與學生代表會面。4月29日下午在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的安排之下,中國國務院新聞發言人袁木、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何東昌、北京市委暨秘書長袁立本以及北京市副市長陸宇澄等政府代表,與北京16所高校的45名學生代表進行對話討論。但也有如吾爾開希等個別的學生領袖認為參與對話的學生代表並非選舉產生,不具備其代表性為由而選擇拒絕出席會議。在這次會談中雙方討論各式各樣的問題,包括有官員貪腐、新華門事件以及新聞自由等,但實際上學生鮮少就這些議題取得實質性的成果[92]。會議上儘管袁木表示「黨風不正和各種腐敗現象有目共睹」,但仍然強調絕大多數中共幹部以及黨員仍然堅守清廉原則。同時他也聲稱中國內部並沒有實施新聞檢查制度,而是採用各個報刊總編輯自主負責的制度。而針對與學生相關的遊行活動在其「定性」問題上,袁木仍重申政府的立場,指稱學生運動是被意圖謀反的少數份子所策劃的,他並提到:「現在許多作法和當年的文化大革命有驚人的類似之處。」[93]。
中共黨中央對於袁木與學生對話的態度表示支持,認為這說法一方面能夠安撫學生的情緒以控制局面,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確表達政府仍繼續堅持過去的講法,但相反的參與遊行活動的學生則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有些學生認為這次對話的展開十分成功,並希望日後也能夠舉辦更多直接的對話,但也有些學生則指責袁木故意回避實質問題。當天下午,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的北京大學代表王丹、北京師範大學代表吾爾開希等人在香格里拉飯店舉行記者會,批評這次會議反而更像是學生向政府單方面提問的「記者招待會」。同時當天晚上,一些學生也提出應該要由學生自行選出代表來與政府展開對話。為此各地學生也陸續發起學生遊行,如蘭州市便有數千名學生要求與甘肅省省長對話,一直到次日凌晨在校方的勸說之下才结束游行,而在武漢市當地也有類似的學生遊行出現。
短暫緩和
[编辑]4月30日時趙紫陽結束其在平壤的訪問返回北京,隨著趙紫陽重新掌握政府各個機關行動後,決定要求政府就學生運動的處理態度部分轉向緩和。趙紫陽的觀點認為強硬的做法已經證實對學生無效,因此唯一的選擇便是將這次學生運動列為特別案例處理,並開始允許媒體採訪這些學生的意見[94]。當天下午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和北京市長陳希同前往與北京17所高校的29名學生对话,其中會議的主題包括有學生所關心的官員貪腐問題等等。會面中陳希同表示自己每個月的薪資實際上僅有數百元,但並不會因為金錢利益而貪污[95][96][97][98]。自此學生運動的局勢在表面上已漸趨緩和,大約有30%的高校學生已陸續回到各自的學校復課,但仍然有9萬名北京大學學生堅持繼續罷課抗議。
5月1日國際勞動節當天,中國政府以及學生團體都都發起相關的宣傳行動。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委員會和北京大學學生自治籌委會一同在北京大學的球場外召開記者會[85]。在記者會中,學生代表再次提到先前的7點要求之外,還呼籲要公正評價學生發起的活動、懲處於新華門事件中對學生施行暴力人士,並且盡快重新擬定新的《新聞法》內容並支持香港《鏡報》月刊總編輯徐四民提出的要求。其他還包括提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應該另行組成專家論證小組,重新檢討有關政府的政策失誤等問題[99]。而在記者會上,學生代表也宣讀了《告香港同胞書》,文章中申明學生的活動是一場為了加速政治改革、反對貪污腐敗、提倡自由民主的「愛國運動」,並希望能藉由對政府提出合理的意見來建立完善的社會制度,進而促使英國將香港主權的行使和平歸還給中國政府[85]。
5月2日,上海學生為了抗議《世界經濟導報》遭到有關當局禁止出版而再次上街遊行,不過學生在活動前特別強調有關遊行的口號必須避免「反對共產黨」這類字詞。同一天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則選出學生請願代表王超華、王丹、鄭旭光等人,並向中共中央、全國人民大會和國務院的信訪部提交聲明,內容指出政府應該要與由普選產生的學生代表對話,並認為應該允許他人機構旁聽並由電視直播,此外雙方代表也要有相同長度的發言時間並保障學生代表的安全等[100]。在聲明中學生也特別提到:「如果5月3日中午12時以前我們得不到答覆,我們將保留在5月4日繼續請願的權利。」這份聲明隨即轉往呈交給中央政治局常任委員,中共當局立即決定在5月3日派遣袁木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來作因應。會議之中袁木反擊學生的言論並批評學生的要求如同「最后通牒」般,並指稱學生代表的這項舉動已經公然犯法。儘管袁木在記者會上承諾如果5月4日出現大遊行時,政府將會以一般的態度進行處理,但袁木在會中也公開說道:「在背後埋得很深、出主意、很惡毒的人……我們不準備現在採取措施。」有關袁木針對學生代表聲明的答覆引起了學生的討論,部分學生認為袁木強硬的態度可能代表政府之後會嚴加取締並追究相關責任,亦有學生對於中共政府不願承認自治聯合會、甚至暗指他們為「動亂之一小撮」而感到不滿。
當天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馬上召集47所高校學生代表進行會議,決定是否要於5月4日前往天安門廣場遊行抗議,最後在場以41票贊成、5票反對、1票棄權的情況下宣布發起活動。同一時間,主要於海外發行報紙文章的廣東《亞太經濟時報》也在北京籌劃一場新聞界的研討會,原本該次於4月所安排的研討會的議題主要在於反思五四運動的精神,但隨著學生運動的展開研討會議題轉而集中在《世界經濟導報》查封一事,並開始討論新聞媒體的工作人員是否要與學生一同遊行。最後在會議上擬定發起由新聞界聯署、要求與中央主管新聞的負責人的對話,同時各家媒體的員工也可以在5月4日參與學生的遊行活動[85]。
五四周年
[编辑]面對學生運動的展開,早在4月中旬中共中央領導階層便分成兩派意見。而隨著4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自北韓返回北京後,雙方陣營的對立情況更趨加深。雙方分別為支持趙紫陽的決定、認為應該繼續與學生對話進而推動改革的改革派,以及以國務院總理李鵬總理為首、認為應該要以強硬手段對抗學生運動的保守派。5月1日時,趙紫陽與李鵬首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發生激烈衝突。李鵬抱持著「穩定壓倒一切」的態度要求政府施行強硬措施,而趙紫陽則回應說中國共產黨應該提高政治上的民主程度以及處理事務的透明度,才能獲得更多民意上的支持。在趙紫陽強硬推動改革派想法的情況下,也開始嘗試與學生展開進一步的對話[102]。
5月3日在中共舉辦的五四運動七十周年會議上,趙紫陽公開發表了《五四講話》,其中文章內容主要經由鮑彤所起草並由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審核。在文章撰寫期間,包括楊尚昆、李鵬、喬石、姚依林等人皆表示應該要在談話中加入「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一語,但趙紫陽則認為當時氣氛不宜加入這詞語而否決這提議,也因此在這次談話之後趙紫陽被保守派批評其不聽從集體共識的意見。趙紫陽於演講中一方面強調穩定政局的重要性,同時表示同情學生發起遊行活動,亦強調學生的要求與共產黨的改革是一致。趙紫陽在談話中公開支持學生對於反對貪污等議題的訴求,並認為學生的舉動是合法且是一種愛國表現,種種與四二六社論幾乎完全不同立場的言論立即在學生之間獲得好評[102]。
隔天5月4日,北京51所高等院校近數萬名學生上街遊行並於天安門廣場會合,在遊行過程中學生除了重申早先活動中所提到的要求之外,同時呼籲人們應該紀念五四運動的根本精神,學生代表也發表了《「五四」宣言》來向公眾宣佈將於5月5日復課[103]。此時絕大多數人認為在趙紫陽返回北京後,有關學生抗議遊行事件將會告一段落;而當天趙紫陽與亞洲銀行理事會代表談話時也表示自己深信事態將會逐漸停息,而中國政局也不會出現大規模的動亂局勢[84]。政府逐漸讓步的態度令許多學生感到滿意,到了5月5日時已將近有80%的北京高校學生紛紛恢復上課[104]。但北京大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學生仍然有將近一半學生堅持繼續罷課,部分學生認為中央對於學生運動的定性如果不改變的話,學生團體就不應該恢復上課。當天晚上北京大學和北京師師範大學的學生組成自治聯合會,宣布將在5月6日開始繼續罷課行動,但此時他校的大部分學生多已對抗議行動漸趨失去興趣[104]。
5月7日,北京大學學生自製聯合會成員王丹宣布召開民主會議,號召其他學校學生繼續進行罷課,同時也聲援當時準備針對《世界經濟導報》遭到封禁而前往中國記者協會請願的記者,當天美國《華盛頓郵報》也首次採訪了就讀北京大學的王丹以及擔任北師大自治聯合會主席的吾爾開希這2名學生領袖[105]。
絕食開始
[编辑]5月7日,要求與民間對話的學生代表與堅持政局穩定的政府交流再度陷入僵持。儘管此時學生自治聯合會已藉由選舉的方式選出正式的對話代表,準備與政府代表展開積極的會議談判,但是北京大學學生自治籌委會則不願意讓代表團單方面控制整個運動走向[106]。面對抗議活動的各方組織在意見上的分歧,中共政府也陸續收到由不同學生團體所起草的各式要求,這也讓政府無法明確了解學生的要求而使得談判受阻,到了後來演變成學生的種種要求都無法得到實質性的官方回應[106]。而針對四二六社論中針對學生運動所衍生的定性問題,政府也一直沒有明確否認先前將遊行活動定為「動亂」的說法。學生一方面認為可能會對未來的學業以及就業帶來影響,另一方面也擔心在之後便會於校園內受到各高校的共產黨或者共青團成員不合理的對待。此外包括王丹與吾爾開希等具有領袖魅力的學生領導則認為政府只是試圖欺騙學生乖乖就範,因此為了要使學生團體取得主動權學生的抗議行動應該要採取更多必要的激進手段。隨著學生運動一直無法獲得實質性的進展,這些學生領袖自5月11日開始推動自發性絕食的計畫[106]。
隨著蘇聯中央總書記暨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哈伊爾·戈巴契夫即將前往中國國是訪問的消息曝光後,以王丹、吾爾開希等人為首的學生與民眾為了藉此機會獲得媒體關注,自5月13日正式於天安門廣場發起絕食運動。學生領袖了解中共政府必定會安排戈巴契夫前往天安門廣場參加歡迎儀式,因此便希望趁勢利用絕食來作為談判的籌碼,進而迫使中國政府滿足他們的要求。此外大型的的絕食行動也可以在媒體與民間獲得廣泛同情,將學生的舉動塑造成一種為了追求道德的行動,並帶領學生運動推上另一個高潮[107]。當天數百名學生於天安門廣場絕食靜坐,一方面抗議中共政府不斷試圖拖延對話進展,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應該要捨棄《四二六社論》的定性說法,重新肯定學生們的行動是一種愛國運動的表現。絕食的學生同時也向各地發表《絕食書》以及《絕食宣言》,文章中與多次引用毛澤東其極富情感色彩的話語來宣傳[108][109]。隨著學生絕食的新聞畫面於電視播出後,居民或者軍事醫院也紛紛自行組織急救團隊前往現場待命。同時大量北京市民、政府機關、軍警單位、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也陸續加入聲援、募捐以及搶救的行列,到了5月13日下午已經有將近30萬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110]。
隨著部分學生在天安門廣場絕食的消息傳開後,在鐵路部門默許學生以及醫務人員得以無票乘車的情況下,許多來自其他城市的大學學生也紛紛前往北京參加示威遊行與罷課行動。這些來自外地的抗議學生大多直接前往天安門廣場接受學生團體的指揮,同時為了表現學生之間的團結氣勢,位在北京的各所高校以及其他近20個都市的就讀大學學生也陸續發起了罷課以及街頭示威遊行活動,而參與遊行的學生也以歌唱《國際歌》的方式來支持廣場上靜坐的學生們[111]。
而為了避免學生運動在戈巴契夫訪華期間失去控制,鄧小平很早便要求中共政府立即清除廣場上的學生。面對鄧小平的要求趙紫陽決定優先採取緩和的做法,並命令政府當局立即與學生展開對話並協調撤離一事[107]。趙紫陽認為可以先肯定學生的行動是基於愛國主義,並讓學生了解到在中蘇首腦會晤期間如果出現內部動亂的跡象,反而會使整個中國政府甚至是國家地位感到難堪。5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暨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閻明復召開緊急會議,特別邀請重要的學生領袖以及包括劉曉波、陳子明與王軍濤等知識份子針對撤離一事進行討論[112]。閻明復在會議中表示政府已經準備與學生代表展開直接對話,但前提是學生必須先撤離天安門廣場以舉辦戈巴契夫訪問中國的歡迎儀式。這消息的傳開則引起了學生領袖之間的混亂,而部分堅持留下的學生則認為他們能夠藉此獲得更多談判籌碼[113]。之後包括嚴家其、戴晴、包遵信等學者前往天安門廣宣讀《我們對今天局勢的緊急呼籲》並勸說學生結束絕食且撤離廣場,但實質上種種請求並沒有獲得學生們的採納[114][115][116]。
戈巴契夫訪華
[编辑]隨著戈巴契夫的訪華,中國政府在這期間也顯著放寬了新聞限制。包括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國家媒體陸續提供學生遊行或者絕食的報導與影像資訊,而輿論方面也越來越同情學生們的作為。然而此時政府仍不斷嘗試與學生對話,以促使學生撤離天安門廣場。5月14日凌晨2時30分,李鐵映、李錫銘、陳希同等政府官員首次前往天安門廣場勸離學生。同一天以戴晴為首的知識份子在胡啟立的許可之下,直接通過政府審查在《光明日報》提出緊急呼籲的文章,內容中提到絕大多數知識份子認為學生應該盡早撤離廣場。然而許多學生則認為知識分子受到政府的指示而發言,拒絕作出撤離廣場等讓步[110]。到了下午16時,閻明復、李鐵映、尉建行等政府官員與30多所高校學生代表展開對話談判,但仍沒有獲得實質上的進展。
5月15日學生在北京發起大遊行活動,這導致長安街周遭的北京交通一度陷入癱瘓,同時學生的遊行口號也開始直接針對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國務院院長李鵬和教育部長何東昌展開批評。當天晚上,閻明復、李鐵映、尉建行等人在中共中央統戰部的會議室與以沈彤為首的「北京高校學生對話代表團」對話,雙方正式針對學生撤離一事展開談判。閻明復於會議中肯定學生的行動具有強烈的愛國性質,但仍懇求學生先撤出天安門廣場以供政府使用[113]。但儘管閻明復一連串釋出政府願意妥協的誠意成功影響部分學生,但一連串會議的召開有導致學生各派系之間的競爭越趨激烈;在學生領導階層之間的彼此溝通混亂的清況下,使得政府所得到的學生要求往往是不一致或者是不連貫的。而不久之後學生領袖在得知政府並不願意承諾公開直播問題的談判過程,最終使得雙方的會見遭到無限期的中止[117]。之後閻明復直接前往天安門廣場嘗試勸離學生,甚至表示自己願意被學生挾持以換取撤離的決定,然而學生之間並沒有理會其勸告[33]。隔天5月16日時,數十萬名來自北京各界的群眾陸續前往天安門廣場聲援絕食學生。在這般民間不斷騷動的背景下,改革派仍不斷嘗試勸離群眾離開天安門廣場,而閻明復也於5月16日當天與李鵬一同前往會見學生代表並討論撤離廣場一事。閻明復原本希望李鵬能夠撤回四二六社論的主張,甚至因應學生的要求而藉由社論發表的方式塑造成一種「愛國民主運動」的形象,但這些建議都一一遭到李鵬的拒絕[69]。
同一時間5月15日中午,米哈伊爾·戈巴契夫也搭乘飛機訪問北京,由於廣場上的學生仍然堅持繼續展開絕食靜坐活動且大量群眾不斷在天安門廣場上聚集,使得歡迎儀式臨時改在備用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舉行,而原本預定在北京市區的行程以及前往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的活動也被迫取消,甚至雙方最高領導人鄧小平與戈巴契夫也只能在受到學生示威遊行包圍的人民大會堂內展開高峰會[107]。這次戈巴契夫的訪華代表中斷30多年的中蘇首腦會議重新展開,也意味著之後中國與蘇聯的關係將會回歸正常化,同時對於中國領導人而言這也是極具歷史意義的外交突破[118]。然而學生的遊行活動使得中共領導階層認為可能會動搖中國在共產主義同盟國家的威信,部分外國媒體也推測這導致鄧小平對學生運動漸有不佳觀感,進而導致改革派勢力的衰退且使得政府的應對走向保守派堅持的「強硬」手段[119]。
5月16日當天晚上,趙紫陽於人民大會堂接見戈巴契夫並向連同在場的記者媒體表示說:
“ | 我告訴你一個秘密,在十三屆一中全會有一個正式的决定;雖然這個决定沒有公佈,但是它是一個很重要的决定。就是說,我們在最重要的問題上需要他(指鄧小平)掌舵。 | ” |
——趙紫陽 |
此時鄧小平儘管只擔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卻仍然是中國重要領導人物之言論立即引起熱烈討論,鄧小平認為趙紫陽的這番話暗示說他要承擔所有問題的最終責任,自此雙方之間觸發了決定性的關係決裂[107]。趙紫陽的言語在經由各大媒體發表後,北京學生開始呼喊專門批評鄧小平於幕後執政的標語,而參與學生遊行的人群中也開始將批評對象轉往各個政府部門。5月17日,嚴家其、包遵信等知識份子一同聯署發表了《五一七宣言》,內容指稱中國所陸續浮現的問題在於「獨裁者掌握了無限權力,政府喪失了自己的責任,喪失了人性」,批評包括鄧小平等八大元老掌控中國政局且要求推翻四二六社論[120]。同一天冰心、艾青、夏衍、錢鍾書、馮牧、沙汀等30多位作家也向中共中央發出緊急呼籲,要求政府應該盡早與學生對話並肯定了学生的愛國民主運動[121]。
同一時期由於絕食靜坐活動的人數規模不斷擴大,許多來自中國各地的政治和民間組織向學生們表達他們的關注,且對學生的立場感到同情。而許多中國共產黨於北京的各個工作單位也允許員工在工作時間加入示威活動,這促使許多中共中央宣傳部、外交部、郵電部、國家體育總局、教育委員會、中央黨校等政府單位的幹部與成員陸續參與學生們的活動。此外中國紅十字會也多次發出通告表達關心的立場,並派遣大量人員為廣場上絕食的學生提供醫療服務。
趙紫陽探望
[编辑]File:Zhao.jpg趙紫陽前往天安門廣場探望絕食靜坐的學生,並在場的大學生見面後發表演說。而照片中於趙紫陽身後右方第二人為擔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暨趙紫陽助理的溫家寶,他是少數在六四事件結束之後沒有遭到撤職的改革派成員,並在2003年擔任中國國務院總理一職[122]。]]
在趙紫陽表示鄧小平仍然為中共最高領導人後,學生紛紛將鄧小平列為攻擊的對象。但另一方面天安門廣場上 的絕食舉動成功獲得全國各地學生們的支持,種種因素都驚動中國共產黨其領導階層對於學生運動的看法。在政府沒有嚴格限制新聞內容情形下,包括國家媒體機構等許多新聞媒體陸續報導學生正在進行的抗議行動與活動主張,而鮮少宣傳由中央政府或者是共產黨自身發出的聲明。根據當時中國各界媒體的估計,有將近400個城市的學生以及工人團體陸續發起抗議行動,同時許多人也紛紛前往北京參加天安門廣場的抗議[123]。
到了5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同在鄧小平家中召開緊急會議。其中李鵬等常委指稱當前政治局勢難以控制是趙紫陽所造成的,並強烈建議中國政府應該立即採取果斷的措施以結束學生的行動[51]。在會議上鄧小平提出於北京部分地區實施戒嚴的做法,並在5名常務委員表態後確定實行這一方案[124] 5月18日清晨,趙紫陽與李鵬等人在前往醫院探望因絕食而送院的學生後,趙紫陽當即撰寫辭職信並送交給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楊尚昆表達意向,不過楊尚昆則把信件扣下並勸告趙紫陽應該收回請辭的決定[125] 另外也有說法指稱趙紫陽在決定實施戒嚴的當天晚上,便以「不能認同大多數常委意見」為由而辭去中共總書記一職。[126]。同一天李鵬則在人民大會堂和包括王丹、吾爾開希等學生抗議領袖會晤50分鐘,在會談之中雙方都表現出強硬的態度。學生公開指責政府反應過慢,並認為李鵬只是想藉由親自現身的方式來安撫學生情緒,並沒有要「具誠意地來對問題展開實質討論」。而李鵬則表示包括其他領導高層在內的中共政府只是想要繼續「維持社會秩序」,並指稱學生所謂的「愛國」行動與政府的期望不符。最後雙方的討論並沒有產生實質性的交集,不過這次的會面使得學生領袖首次能夠在國營的電視台中發表談話。
在中共領導階層決定以武力來處理學生問題之後,知道自己政治生涯已經結束的趙紫陽決定前往天安門廣場,企圖親自勸導學生與群眾撤出廣場。李鵬在聽聞趙紫陽的決定後也陪同前往天安門廣場,但在廣場群眾情緒激昂的情況下馬上就離開。5月19日凌晨4時50分,趙紫陽於天安們廣場發表談話表示希望學生停止絕食,並承諾學生撤離之後政府並不會追究[127]。趙紫陽在天安門廣場上說道:「同學們,我們來得太晚了。對不起同學們了。你們說我們、批評我們,都是應該的。我這次來不是請你們原諒。我想說的是,現在同學們身體已經非常虛弱,絕食已經到了第七天,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你們還年輕,來日方長,你們應該健康地活著,看到我們中國實現四化的那一天。你們不像我們,我們已經老了,無所謂了。」這次演講一發表便引起學生們的熱烈支持,在場學生與群眾熱烈鼓掌支持並紛紛索取簽名,然而這也是趙紫陽下台前最後一次公開露面[128]。
5月19日當天上午10時左右,李鹏、姚依林、喬石、陳雲、李先念、楊尚昆及幾位軍方負責人一同前往鄧小平家中開會,會議上鄧小平提到戒嚴時期「要盡量減少損傷,但是也要準備流點血」,同時也指出為了避免妨礙清場作業而不應該發表不使用武器等承諾。鄧小平在此次會談中也提到要成立新的領導集團,主要成員由李鵬繼續擔任國務院總理,而上海市市委書記江澤民則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一職[69]。
戒嚴
[编辑]頒布戒嚴令
[编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決定實施戒嚴前,包括中共八大元老等人多認為示威活動只會持續短暫時間,同時也可以視為經濟改革的民意調查,以在之後滿足這些發起抗議行動的學生與群眾。他們希望如果有可能的話應該避免使用暴力,但是在共產黨自身利益下首要事項便是說服學生放棄抗議行動,並陸陸續續返回各自的學術機構研讀。但儘管許多領導人物實際上頗為支持學生們的要求,特別是對於中國官員貪腐這類問題感到關注,然而如何有效回應群眾要求上卻面臨許多障礙。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隨著抗議活動的進行也不斷加入來自各方背景人士的要求,因此導致在與學生進行談判時中共政府並不清楚示威人士確切的要求。同時如《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在同情抗議學生以及譴責遊行活動之間不斷交替立場,這也反映政府內部對於當前的局勢與示威民眾的處理亦陷入混亂,而遲遲無法做出果斷的決定。
在趙紫陽於5月19日被隔除在中共高層領導會議後,政局的走向開始由反對做出更多讓步並立即實施強硬手段的保守派掌握著。部分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混亂局勢的黨內領導階層認為學生活動的訴求漸漸捨棄一黨制的政治結構,最終也決定支持保守派強行干預示威活動。雖然八大元老大多沒有擔任實質的政府職位,但是對於軍隊的運作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129]。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鄧小平決定在經過中國國務院同意後,在李鵬簽署戒嚴令下實施戒嚴,這項決定同時也被立即告知給中國國家主席暨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知悉[125]。政府當局將示威者描述為資產階級自由化倡導者的「打手」,並指稱在幕後籌畫的人士試圖打擊中國共產黨的統治,以進一步實現他們個人的野心[17]。
5月19日晚上10時,在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喬石的主持下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中央和北京市黨政軍幹部大會,其中喬石在開頭中便特別指出:「趙紫陽同志因為身體不適,向大會請假。」之後國務院總理李鵬便在電視上頒布了《國務院關於在北京市部分地區實行戒嚴的命令》,而北京市政府也隨之發布了作為應對的《北京市人民政府令》。北京市政府根據國務院頒布的戒嚴令中,陸續由北京市長陳希同簽署實施了戒嚴令的第一號、第二號和第三號令,命令中列出了北京市市區的戒嚴範圍且嚴格禁止示威遊行等活動出現,同時也禁止其他海外記者進行採訪,警方則在北京市內擺設交通路障以維持治安,這戒嚴令一直到1990年1月11日才正式解除[130]。不過在趙紫陽的自傳中提到該戒嚴令並沒有經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正式表決通過,同時也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第四條中所提到的「國務院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必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或者國務院全體會議討論決定」。在鄧小平支持下中國國務院直接通過實施戒嚴的決定,也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內的重要人士仍然能有效地掌握政府的運作[78]。
在宣布戒嚴之後,當天晚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搭乘各式軍用車輛分路抵達北京,佈署在北京郊外地區後便各自從丰台、六里橋、沙子口、呼家樓等處向天安門廣場行進。學生以及示威群眾則緊急召集群眾前往各個重要路口,嘗試阻擋軍車繼續往北京天安門廣場前進[84]。而一些北京地鐵工人則關閉了控制系統,以避免部隊藉由地鐵行進的方式前往天安門廣場。雖然在市郊處發生了零星的流血衝突,數以萬計的示威者紛紛包圍行進中的軍用車輛,防止他們繼續向前或者是往後撤離。抗議群眾也告訴士兵們他們參與遊行活動的目的,呼籲他部隊放下武器並一同加入學生遊行活動的行列,同時群眾也為部隊提供食物和飲水。部對最終在5月24日接到撤離的命令,之後所有政府管轄的部隊陸續佈署在北京市外的軍事基地中[131]。
此時儘管北京政府已經發布了戒嚴令,但是在天安門廣場仍然有超過10萬名群眾聚集,而許多記者媒體也在廣場周遭進行採訪。5月20日凌晨2時,學生領袖宣佈雖然學生已決定停止絕食活動,但仍然有近20萬人堅持繼續展開絕食靜坐。5月21日,北經大學自治會開會決議繼續派遣學生阻擋軍車進入北京市,並開始計劃從天安門廣場撤離學生。同一天,長期支持中共觀點的香港《文匯報》在社論上寫下「痛心疾首」這一標語,強烈反對政府在北京市郊區佈署軍事部隊[132]。香港民眾隨即發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百萬人大遊行活動以聲援北京學生,且成立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發起籌款活動,數以百萬的捐款也陸續轉往給支聯會開辦的戶口中。但是同一天軍方則派遣直升機於北京上空盤旋,在天安門廣場上空發散有關李鵬講話的宣傳單,這反而引起靜坐抗議的學生開始鼓譟了起來。
人民大會
[编辑]雖然長達3個禮拜的絕食靜坐已宣告結束,學生與群眾仍選擇繼續在天安門廣場上示威。為此政府決定在學生做出更加激烈的手段前解決學生遊行活動,在經過中國共產黨領導階層審議後決定使用武力來處理所謂的政治危機,但這也導致中央政府的政治立場陷入兩極化的趨勢。其中遭到罷黜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仍不斷嘗試阻止政府使用武力處理學生運動,但這也被保守派認為其運用政治勢力協助學生的示威活動。趙紫陽首先連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副委員長彭冲嘗試召開人民大會,來討論往後戒嚴實施的合理性。其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六十七條內容,則提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力決定直轄市是否應該實施戒嚴。
5月10日時,萬里不顧李鵬反對下召開了全國人大委員長會議。在會議中決定將於6月20日在北京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聽取中國國務院針對學生示威遊行以及罷課問題所做的彙報。但這舉動也引起李鵬等保守派的強烈不滿,認為萬里與趙紫陽一同利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架空中國共產黨領導高層的決定。李鵬隨即要求趙紫陽主動出面取消人大常委會的議程,趙紫陽則立即明確地回應說難以更改。李鵬與鄧小平等高層便認為到了6月20日,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將有可能討論是否要取回部分中共中央常務委員會的權力,這也促使鄧小平決定在6月20日前解決學生問題[133]。
5月19日,趙紫陽在失去政治權力後仍然嘗試阻止政府以武力的方式來處理學生運動,而此時於美國和加拿大訪問的萬里便受到各界的關注[134]。趙紫陽原本希望能立即通知在北美訪問的萬里回國召開人大常委會,期望在絕大多數反對實施戒嚴的常務委員支持下藉由憲法的法律框架,達到阻止中共元老會議所決定的以戒嚴令處理的方式,並且希望在這之後將一部分權力轉移給人民大會[135]。然而負責聯絡萬里的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溫家寶退回了趙紫陽的請求,並以應將此移交給中央常務委員會處理為由否決這個想法。1989年5月25日凌晨萬里返回中國,座機途經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加油時收到了江澤民所遞交的「鄧小平的親筆信」。之後便在下午宣布其將會在上海養病數個月,而在萬里未能返回北京召開人民大會的情況下使得趙紫陽試圖阻止戒嚴的想法失敗[136][137]。
百萬人上街
[编辑]5月2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抗議的學生舉行百萬人大遊行,不少各界人士也陸續加入遊行隊伍的行列,也將批評對象轉往李鵬等人身上。當天下午2時,來自湖南省瀏陽市的中學教師余志堅、瀏陽報社美術編輯喻東嶽以及汽車司機魯德成對天安門城樓的毛澤東畫像丟擲顏料。但這舉動反而引起學生的激烈反應,在場學生認為遊行目的只是為了要求政府改革弊端、而沒有意圖推翻共產政權,學生便把3人送交給北京公安局審理[33][138]。最後3人因違反反革命破壞罪和反革命宣傳煽動罪為由分别判處無期徒刑以及20年與16年的有期徒刑,之後則押回原籍湖南省衡陽監獄內服刑[139]。當天晚上,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將其總部由天安門廣場遷移到北京大學,並决定由北京大學物理學研究生王有才擔任秘書長。在當天所召開的會議中也決定擴建秘書處、增加各個部門的成員,並另行計畫成立一個財務統籌委員會。
5月24日時,北京市急救中心首次公佈報告指出自學生絕食請願的11天中,北京市各大醫院總計救治學生9,158多次,而仍然住院觀察的病人則有8,205人,不過整個絕食行動並沒有導致任何一人死亡[140]。然而在一些文章報導中,則提到著名的詩人駱一禾便是因為絕食而身亡[141]。到了5月25日,天安門廣場上開始有傳言說趙紫陽被中國共產黨指控帶領叛亂,同時包括胡啟立、閻明復、鮑彤、溫家寶、杜潤生、安志文等7位高級黨政幹部據說也被點名為「反黨集團成員」之一。同一天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在接見外國駐華大使時,表示當前中國的政局仍然是由他所掌權著。
5月26日時新華社則發出消息指出,由中共元老第二號領導人陳雲所主持的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會議中,通過了「老同志一致擁護中央決議」的公告,其中包括薄一波、宋任窮、余秋裡、劉瀾濤、楊得志、蕭克、陸定一、姬鵬飛、耿飈、黃鎮、宋時輪等重要人物皆同意政府以強硬手段清場。稍後徐向前、聶榮臻表示說戒嚴部隊並不會特別針對學生攻擊,而另一批元老級領導人物彭真、李先念、王震等人亦公開表態支持中共中央的決定。
香港聲援
[编辑]File:JUNE4-0P.jpg的民主女神塑像,而在照片背景處則可以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肖像,照片攝於1989年5月31日[142]。]]
5月27日香港市民為了表態支持學生運動,於跑馬地馬場舉行了長達12小時的《民主歌聲獻中華》籌款活動,最終共籌得近1,200萬港元,入場的觀眾人數則估計有近百萬人左右。活動現場邀請了許多香港知名歌手前來歌唱,並公開表示支持正在北京當地抗議的學生們。然而活動結束後,支聯會代表李卓人在將100萬港元的捐款送到北京時遭到當局拘留,除了逼迫簽署悔過書外還被拘捕3天,相關的款項則由北京當局全數沒收。不過儘管如此,由李柱銘、司徒華等各方組織領導人於香港島街頭發起遊行活動,這場遊行吸引了將進香港人口四分之一人數、多達1.5萬人參與。海外各地外也發起了「全球華人大遊行」的活動,許多海外華人紛紛聚集起來抗議中國政府的作為[143]。然而隨著戒嚴令的實施,到了5月28日時北京當地也漸漸失去了甫剛發佈戒嚴的疑慮感。當天上午10時開始,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學生又陸續從各自校園發起遊行活動以響應海外的行動,同時也批評政府於北京市強硬實施戒嚴令。跟據統計參加這次遊行的北京高校超過300多所,而人數最多時則高達5萬人左右[144]。
5月29日,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決定改實行由常委輪職的主席制度,同時北京高校聯合會也通過決議由常委楊濤、鄭旭光等人成立特別糾察隊、由北高聯秘書長王有才组建專門糾察隊,並分別向北高聯財務部和北大自治會財務部領取特别費用以製做特别標誌,設法在6月上旬再次組織大規模的學生遊行活動來讓學生撤離天安門廣場。但到了5月30日早晨,首都工人自治聯合會在其廣播中聲稱該組織的兩名執行委員沈銀漢與白宗雄遭到北京鐵路公安分局的人士逮捕。之後學生與民眾在上午9時一同前往北京市公安局展開交涉,要求無條件釋放沈銀漢與白宗雄兩人[145]。
而在戈巴契夫訪問中國的行程後,國外媒體也開始大篇幅報導於中國內部展開的學生運動。儘管學生的抗議行動普遍獲得好感,但對於示威群眾而言他們在自己的目標達成上仍然處於悲觀狀態。在大規模示威遊行結束後,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近20餘名師生於5月30日上午,將集體創作的「民主女神」雕像安放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北側廣場上,而這也成為學生向世界各地的電視觀眾表達抗議的另一個象徵。中午12時整学生代表發表了「民主之神宣言」,並由學生代表、藝術家以及市民代表一同正式介紹民主女神雕像,之後由中央音樂學院等學校學生於現場演出《血染的風采》、《歡樂頌》以及《國際歌》等歌曲[146]。但學生的作法也引起天安門管理處的不滿,因為民主女神像的擺設位置原本主要是重大節日期間安放孫中山巨幅畫像處,而管理人員認為學生的做法將嚴重損害國家的尊嚴。
撤退與留守
[编辑]隨著學生運動的發展,學生之間也漸漸分成溫和派和強硬派兩種路線,這使得學生們對於局勢的掌控以及運動的走向上越趨混亂。戒嚴令宣布後更使得局勢日益緊張,學生間的派系矛盾也漸漸浮現出來,特別是在「撤退」和「留守」天安門廣場議題上更加突顯。但另一方面隨著天安門廣場聚集了大量人潮,現場也面臨著極為嚴重的衛生問題。台灣校園民歌歌手侯德健便建議學生領導人應該就運動走向進行討論,並以公開票選的方式來決定學生運動的下一個方向,但這意見則遭到學生們的否絕。此外在6月1日晚上,由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生劉剛等他校學生前往北京大學建議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擴大組成「全國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但是在北高聯以及北大自治會仍在多數人反對下婉拒這個提議。
此時高校學生聯會秘書長王有才認為單純靜坐已經不能獲得實質上的成果,主張學生應該要先盡快撤回學校。而包括王丹等溫和派人士也認為學生運動即將面臨軍事部隊的干預,因此希望暫時撤出天安門廣場並在事後重新組織行動。但這個建議則遭到保衛天安門廣場指揮部總指揮柴玲等強硬派人士的否定,強硬派認為學生必須繼續留守在天安門廣場,並指控主張撤退的人為「投降派」。為此各個派系開始爭奪位在廣場中央的學生廣播中心,期望能夠藉由控制擴音器的方式掌握廣場上學生運動的控制權;其中做為學生領袖之一、擔任廣場指揮部副總指揮的封從德便在後來採訪中說道:「大大小小的『政變』,每天總得二、三次。」同時各派系也開始派遣學生前往火車站迎接來自全國各地聲援的學生們,並趁機將他們拉到自己的派系之中[33]。
6月1日時,儘管中國少年先鋒隊無法按照慣例在兒童節當天於廣場舉行主題隊會和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儀式,但還是有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到廣場來並接受學生們熱情的歡迎。廣場上的廣播陸續播出了給少年兒童的信,內容則包括有對節日的祝福以及期望,並解釋說廣場上的學生正在為未來的中國改革靜坐。不少帶著兒童的家長就在學生的引導之下參訪天安門廣場各處,也有一些家長帶著孩子聚在民主女神像前拍照留念。
但是到了中午12時,李祿、柴玲、封從德等人突然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召開新聞發佈會,表示在稍早之前柴玲與封從德遭到他人的挾持。儘管先前學生成功組織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活動,但是許多學生除了就是否繼續留在天安門廣場而爭執外,部分學生對於所謂「絕食團指揮部」的強硬主張以及活動財務混亂的情況感到不滿,不少學生甚至懷疑一些捐款被學生領袖挪作為他用或者是私自留用。此時許多學生開始有解散學生活動的想法,但面對政府所發表的數篇強硬態度的公文又不忍心離去[147]。部分學生則認為廣場已經處在混亂且無序的狀態,對於學生運動的理想也漸漸趕到幻滅[147]。但是學生們也無法接受官方媒體強硬要求撤離天安門廣場的指令,數千名學生便自行從天安門廣場遊行至北京街頭以表達不滿[148]。
6月2日,3名知識份子劉曉波、周舵與高新和臺灣歌手侯德健等主張撤離的知名人士,宣佈將在天安門廣場絕食靜坐72個小時,期望能夠呼籲學生和政府重新展開和平對話,但這反而促使更多群眾重新加入學生運動的行列[149][150]。於北京師範大學擔任中文系講師的劉曉波事後表示他們當時是為了勸退學生才決定展開絕食,希望藉由這一激進的手段來讓自己能夠在學生之間擁有發言權。但是在經過長期占領天安門廣場之後許多學生都漸漸感到疲累,這使得原先學生內部的溫和派與強硬派之衝突漸漸停息[151]。然而劉曉波、侯德健等人的絕食行動反而再次堅定了學生的決心,學生在之後發表的聲明談話中提到絕食的目的是為了公開批評政府,並提醒學生們他們現在的事業是值得奮鬥的,最後學生們決定繼續占據天安門廣場以提出繼續改革的要求[152]。
清場
[编辑]清場令
[编辑]6月初中共領階層開始下達一連串重要指示,最終促成6月4日軍隊清空天安門廣場的決定。中共領導階層同意必須盡快結束「政治風暴」的發展,同時佔據廣場的學生應該盡早返回校園就讀。為了能夠有效清空廣場上的人群,中共中央政治局同意實施戒嚴將是盡早恢復秩序的唯一選擇,然而對於是否使用武力強硬鎮壓抗議群眾的想法則遲遲無法做出決定。對此李鵬在6月1日發表了一份報告給每一名政治局委員,內容中嘗試說服政治局委員了解派遣部隊前往天安門廣場的必要性與合法性,同時這份提交給政治局的報告也將示威學生與群眾形容為恐怖分子和反革命份子[153]。該報告中也指出學生運動所影響的範圍不斷增長著,這使得他們反而在民眾之間獲得歡迎,為此學生們也沒有計劃過要撤離天安門廣場[154]。
隨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也提交了一份報告指出在發布戒嚴令之後,政府應該持續進行後續的處理手段來解決政治危機。報告中強調儘管現階段中國仍處於穩定的一黨統治狀況,但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潮已漸漸滲透到中國各處並帶來許多負面影響,而許多學生便是因為受到這些來自美國等西方世界的影響而發起學生運動[155]。中共國家安全部也相信示威活動的發起一部分的因素應該受到美軍的干預,而美國便希望能夠藉由學生運動來推翻中國共產黨的統治[156]。中共國家安全部的報告再次強化中國共產黨黨內的危機意識,並為之後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完善的理由[155]。加上中央政治局也收到戒嚴部隊指揮部的報告,指出部隊已經做好協助穩定現狀的必要準備。種種因素促使了大多數中央政治局委員接受了戒嚴的必要性和合法性說法,也同意之後藉由武力來清場的方案[157]。
6月2日隨著學生一連串抗議運動的展開增加,鞏固了中國共產黨高層其以武力解決政治危機的決定,並認為在幾天之內便應該要採取行動。在當天所召開的會議之中,共產黨黨內正式動議提出要以武力的方式清除廣場,會議中包括黨內元老(李先念、彭真、楊尚昆、王震等人)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委員一致同意天安門廣場應盡早被清空[158]。會議中也決定應盡可能在不動用武力的情況下使學生與群眾撤出廣場,但如果示威群眾不願配合的話,也授權部隊得以使用武力進行驅離工作[148]。為了要準備清空廣場上的人群,戒嚴部隊陸續前往北京周遭地區的重要幹道之處。到了6月2日上午,絕大多數部隊已經抵達北京市數10個重要關鍵地區,而到了晚間所有部隊都已經移動到指定區域佈署著[148][151]。
這些調集的部隊包括有北京軍區第24集團軍、第27集團軍、第28集團軍、第38集團軍、第63集團軍、第65集團軍等6個集團軍,濟南軍區第20集團軍、第26集團軍、第54集團軍、第67集團軍等4個集團軍,瀋陽軍區第39集團軍、第40集團軍、第64集團軍等3個集團軍,南京軍區第12集團軍以及空降兵第15軍、炮兵第14師、衛戍第1師與衛戍第3師等[159]。這些部隊都已經先被佈署於特定位置,等待中共高層發出清除廣場人士的命令後便會迅速採取行動,企圖在示威群眾尚未完全反應的情況下取得主動權。然而在6月2日晚上,一輛警方吉普車在移動時不慎撞擊4名平民,導致3人死亡、1人重傷。這件事傳開後立即引起學生們的恐慌,懷疑軍隊和警察部隊將在不久之後便進入天安門廣場維持秩序[160]。學生領袖隨即發出緊急命令,要求學生在各個主要路口設置路障以阻止大量武裝部隊提前接近廣場周遭[160]。而在6月3日凌晨,各地也陸續傳出軍警與民眾之間發生爆力衝突的相關消息[161][162]。
其中被調往控制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主要人民解放軍部隊分別為由楊尚昆領導的第27軍,以及徐勤先領導的第38軍士兵;而中共中央之所以選擇由自外省調動往北京的第27集團軍和38集團軍解放軍部隊執行清場任務,是因為擔心原本佈署於北京的士兵會對抗議行動和學生群眾感到同情[51]。其中第27集團軍被允許在前往天安門廣場的路途中以武力對付抵抗的示威民眾,同時軍方高層也建議第27集團軍在北京各處應先進駐重點設施並建立防禦陣地[125]。不過防禦陣地的設立並不是為了打擊平民可能發起的起義行動,而是用來抵禦其他軍事單位彼此攻擊時能夠立即處理。這時中共高層認為有許多部隊士兵已經對民主示威群眾感到同情,甚至極有可能故意忽視作戰命令而選擇與示威民眾一同抵抗中央[163][164]。另一方面第38集團軍軍長徐勤先則在一開始拒絕了李來柱口頭要求部隊清場的命令,並堅持部隊必須在有書面命令的情況下才能執行任務,這件事情立即震驚了中共領導高層,也意味著中共高層所擔心的事情的確存在著。徐勤先馬上被撤銷其指揮部隊的軍長一職,後來被軍事法庭判處5年有期徒刑並開除共產黨黨籍[165]。趙紫陽的助手吳國光在接受採訪時第38集團軍軍長徐勤先的事情才首次曝光,其中吳國光認為中央軍委之所以僅用口頭而不是書面方式來下達命令,是因為擔心之後清場的書面記錄會被保存起來。他表示儘管黨中央已決定要下達清空天安門廣場的命令,但他們也知道部隊的行動可能有一部分會涉及非法[165]。
6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已調集的20萬人規模之戒嚴部隊展開清場作業。當天下午4時,楊尚昆、李鵬、喬石和姚依林等一同召開軍政會議討論後續處理,隨後楊尚昆、李鵬、劉華清、李錫銘、陳希同、遲浩田、楊白冰、趙南起、羅幹等高層則在中南海處指揮部隊調動[166]。晚上6時30分開始,戒嚴部隊開始透過廣播器、電台、電視等新聞媒體發出警告,隨後包括《緊急通告》等警告反覆持續廣播30多個小時[7][167][168][169]。
木樨地抗爭
[编辑]6月3日傍晚在廣播媒體陸續發布通告的情況下,北京傳出有數10萬人規模的軍隊自北京四個角落漸漸進入市區。北京的居民隨即湧上街頭以阻止部隊進入,並開始於各個主要路口處設置路障,而天安門4、5公里外的木樨地也聚集了數千學生與市民[170]。許多學生認為木樨地即是軍隊進入北京的重要幹道,因此聯合民眾一同嘗試阻截部隊的行進。到了晚上9時,3輛無軌電車被人推到木樨地橋上作為大型路障,同時人們也自行將行道上的水泥磚砸成碎塊、陸續在街道兩旁堆起水泥牆防止流彈,民眾也臨時找來卡車和三輪車運來磚石以阻擋部隊行進[171]。
到了晚上10時30分左右戒嚴部隊的軍警車輛到達,示威者隨即向部隊投擲石塊和燃燒瓶展開攻擊,而群眾也與戒嚴部隊發生近距離的肢體衝突。隨後士兵在木樨地橋牆上排成一排且以實彈向無掩蔽的示威群眾開槍,這造成示威者之間出現部分傷亡。約10分鐘過後,部隊持續往前推進到22號部長樓和27號樓房間的北京地鐵木樨地站一帶,學生則退到主要由共產黨高層官員和他們的家屬居住的公寓大樓,並以街心花園和樓房之間的樹叢與建築牌找尋掩護,不斷呼喊著口號批判軍隊的行動[172]。而部隊也開始在公寓大樓周遭對空開火表示警告,但也讓一些在公寓或陽台上觀看現場的民眾遭到槍擊[173]。
在廣場周圍的街道上雙方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戒嚴部隊士兵與車輛一方面得多次停下來清除路障,另一方面也不斷以開槍的方式給予民眾警告。為了能夠有效清除街頭上的人群,由解放軍部隊組織而成的鎮暴部隊開始大量使用催淚瓦斯、槍聲或槍擊與大量戰車經過的方式嚇阻群眾走上街頭抗爭。但這樣的方式也或多或少導致群眾傷亡,許多人力車司機便冒險在士兵以及群眾間的無人地帶運送受傷的民眾前往醫院救治[172]。群眾也不斷嘗試以呼喊口號或者投擲石塊的方式阻止部隊行進,並又另外焚燒3輛電車以阻檔後續部隊。而復興門外大街兩旁大樓的居民也出來批判軍隊的舉動且投擲各式東西表達不滿,但戒嚴部隊則選擇直接開火還擊的方式作為因應,這使得從木樨地到全國總工會約500米路段的周遭建築物佈滿彈痕。而根據報告指出,在22號和23號兩幢部長樓房內便有3人因而死亡,其中包括住在22號樓8層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宋汝棼其女婿尹敬等人[174][175]。根據香港電台的廣播節目《神州五十年》 統計,在木樨地最少有超過30人死亡、近200多人受傷[176]。然而中國官方並沒有提供實際開槍的時間和死傷人數,陳希同則提到部隊在進行鎮暴時採取了「極其克制」的態度[7]。
到了晚間11時,包括解放軍部隊、軍用卡車以及各市裝甲車列隊陸續前往天安門廣場[174]。廣場上的學生在得知政府的確派遣武力鎮壓後,許多人一方面在廣場上抗議政府的強硬手段,另一方面開始將聚集的人群疏導到各條幹道避難,同時示威群眾也不斷燒毀車輛並將之作為路障使用。除了天安門廣場外,部隊與示威群眾也相互在新華門等重要政府機關前對峙著;與此同時解放軍部隊在城市周圍設立數個檢查站,嘗試將示威群眾驅趕到已被封鎖的大學校區中[177]。而處於混亂的群眾也開始焚燒軍方的裝甲運兵車,其中在11時30分時一輛裝甲車以高速衝入天安門廣場後示威群眾隨即投擲石塊與汽油彈,最後車子在正焚燒的情況下調頭離去[177]。憤怒的群眾除了在仍有成員搭乘的情況下嘗試燒毀軍車外,在各地也陸續發生士兵遭到民眾毆打致死,在許多情況下部分士兵還被示威群眾強行從車輛中拉出加以毆打致死[178]。
此時憤怒的群眾開始聚集長安商場和鐵道部並對武装力量展開攻擊,這場混亂中數名士兵便因為這次暴亂而死,隨後士兵也開始對周遭的群眾進行示威掃射,也因此鐵道部大樓內側也開始出現傷亡。在天安門廣場上,一些學生領袖仍然堅持示威群眾不能抵抗,對於這一呼籲也讓絕大多數認為應該要反擊的許多學生反對。學生領袖對於部隊清場的反應再次出現分歧,其中包括韓東方等人認為示威群眾應該要和平撤出,而以柴玲為首的示威群眾則認為應該要繼續堅守在廣場內,雙方隨即在撤退或者留守這一問題上展開激烈的辯論[178]。
進駐天安門
[编辑]6月4日凌晨,戒嚴部隊先後進入天安門廣場維持秩序,等待著政府高層下達更加確實的清場指示,同時在廣場附近道路上也陸續有軍方裝甲車巡邏[179]。儘管部隊已被告知說不要對留守在廣場的示威群眾開槍,但是政府高層也要求必須在當天6時以前清空天安門廣場。到了凌晨0時,一輛裝甲車不慎直接衝入天安門廣場內並成為了示威群眾的攻擊目標,之後車輛乘員則被學生拉上一架巴士保護著。而陳希同在其報告中指稱6月4日凌晨後,有數名示威群眾在復興門立交橋一帶駕駛軍方裝甲車,但並沒有證實該車即為不慎闖入廣場的軍車。同時在建國門附近也發生裝甲車與軍用卡車衝撞的交通意外,導致3名軍人以及1名群眾因而死亡[180]。
到了凌晨1時,天安門廣場上仍有數萬名學生與市民選擇繼續留守[181]。當時留守在廣場的侯德健接受採訪時表示,起初學生們以為士兵只會以橡膠子彈和木棒攻擊示威群眾,一直到凌晨2時原本聚集各處的群眾通知後,廣場上的示威群眾才得知部隊使用了一般子彈執行清場任務。1時30分,北京市政府和戒嚴部隊再次發出與先前通告內容相似的《緊急通告》,內容中提到:「首都今晚發生了嚴重的反革命暴亂。……一切後果完全由自己負責。[182][183]」在《緊急通告》發布之後,原本於廣場上的群眾和部分學生開始陸續離開廣場,同時首都工人自治聯合會也將其位在廣場西北側的指揮部撤離。到了凌晨2時,整個天安門廣場大約只剩下幾千名學生和示威群眾留守著[184]。但儘管部分示威群眾嘗試離開廣場避難,仍往往會中途遭到部隊的攻擊,最後使得學生只能安排巴士撤離示威群眾。同一時間,大批士兵也開始佈署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以南廣場與人民大會堂附近[184]。
2時左右,10幾名激進的學生和示威群眾提著汽油桶等易燃物試圖焚燒停靠在金水橋附近的軍用卡車,當場被戒嚴部隊抓獲並遭到逮捕。不久,在建國門附進軍方再次以開槍示警的方式來要求群眾撤離,一些在東側廣場靜坐的中學生因而遭受流彈波及,並陸續抬到天安門廣場中央或者附近醫院實施急救,同時示威群眾也紛紛自廣場東北角撤往到人民英雄紀念碑聚集。而原先在歷史博物館北門外待命的士兵,也紛紛進駐到長安街並封鎖整個長安街以東路段[184]。到了凌晨2時20分,軍方一方面施放催淚彈以及照明彈來對廣場上的示威群眾震懾,另一方面也自廣場南面的前門向天安門廣場中央推進,這使得示威群眾被迫往天安門廣場北面後退[176]。到了凌晨2時30分,軍隊已經包圍天安門廣場並將留守的學生圍在中央處。
群眾撤離
[编辑]File:PLA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19890604.jpg以及地上的燃燒物。]]
到了3時左右,仍然有3,000名至5,000名學生圍坐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周圍[182]。此時原先參與絕食的侯德健、劉曉波、周舵、高新等人決定勸導學生離開廣場,並在廣播中讚揚了學生不畏死的精神以安撫學生情緒。同時劉曉波等人也要求學生將之前自軍方奪取的槍支砸毀,堅持學生必須把持著非暴力原則並不要向正在逼近的軍隊使用燃燒瓶等武器,否則軍方就會有正當的理由向示威群眾開槍示警[184]。
3時45分左右,侯德健、劉曉波等人搭乘救護車從紀念碑前往軍方佈署處請求談判,表示願意帶領廣場上的學生撤出,但也請求軍方不要動用武力來讓示威群眾自行組織隊伍且依序撤離,在與部隊所派遣的軍團政委討論之後決定將這個請求往中央高層提報。然而在等待回應的過程中,軍隊仍依照計畫於凌晨4時準備開始清場,同時強制將廣場上的路燈關閉。最終軍團政委答覆說總部接受侯德健等人的請求,並要求示威群眾應盡快至廣場南門口處撤離[184]。另一方面,隨著軍方強制關閉廣場上的燈光使得示威群眾陷入恐慌。在同意學生與群眾依序撤離的請求後,戒嚴部隊指揮部也開始播放《清場通知》,內容中提到:「現在開始清場,同意同學們撤離廣場的呼籲。」
此時紀念碑附近的學生陸續用被子、木棍、帆布等可燃物點起篝火,並一同唱起《國際歌》表示自身的團結[185]。侯德德等談判隊伍立即與封從德等學生領袖們討論撤離一事,並以「聲音方式」來進行是否要撤退或者繼續留守的投票[186]。儘管當時兩方意見支持的聲音大小並無差異,然而學生領導人認為更多支持撤退者可能不敢發表意見,因此決定指揮包括示威學生、群眾、市民糾察隊等自南門離去,經由中關村撤離到海淀區[186]。
然而就當學生正在準備整理隊伍依序撤出時,前往天安門廣場的戒嚴部隊也紛紛以槍枝瞄準紀念碑來給予群眾壓力。在這情況之下使得雙方在周遭地區再次發生暴力衝突,也逼使得示威群眾不斷加速撤離的腳步。英國廣播公司記者凱特·埃迪(Kate Adie)則提到這時廣場上的士兵「不分青紅皂白的隨意開槍」,而當時與學生留在廣場內的新聞記者查理·科爾(Charlie Cole)則表示部隊以56式自動步槍向聚集在遭焚毀之裝甲運兵車的人群開槍[187]。大批坦克和裝甲車也於此時抵達天安門廣場,並壓毀了被擺設在廣場上民主女神像以及數百個帳篷等設施[188]。到了4時20分廣場再次重新開放照明,戒嚴部隊也再次向廣場上的示威群眾不斷發出清場廣播[125]。到了凌晨4時45分,在學生糾察隊以手拉手方式維持撤離秩序的情況下,學生以及示威群眾開始依序撤退[186],而廣場上則是到處都有遭到壓毀的帳篷、被焚燒的車輛以及於四處運來的瓦礫垃圾[187]。到了清晨5時20分,天安門廣場上仍然有約200名示威群眾堅持不肯離去。軍方一方面調動坦克部隊來封鎖前往廣場的道路,另一方面也以對空開槍的方式要求剩下的群眾撤出廣場。大約到了5時40分左右,整個清場過程基本上已經宣告結束[189][190]。
到了6月4日清晨,從天安門廣場上撤退的學生沿途受到市民的歡呼。此時群眾又重新在木樨地、北蜂窩、公主墳一帶設置路障以阻擋軍車,除了怒罵部隊之外也陸續向軍車投擲磚頭。不過在6時15分時,3輛抵達六部口的坦克與一批剛從天安門廣場轉入長安街的學生發生衝撞,最終導致11人死以及多人受輕重傷[191]。之後群眾仍然持續有躁動的情形發生,例如在10時30分左右群眾甚至一度開始焚燒軍車[192]。同時包括復興醫院、鐵路醫院、郵電醫院等開始列出死亡名單,並在下午4時左右向公眾開放認取遺體[193]。
死傷人數
[编辑]一般普遍同意說六四事件發生之時,實際上因部隊清除天安門廣場上人群所導致的傷亡人數極少,主要的死傷事件多發生在包括木樨地等周遭地區[194]。然而關於六四事件結束時所造成的死傷人數各方提出的相關報告始終沒有一致的結果,其數據資料從數百人到數千人等等的說法都有不同來源提出。早期國外媒體所援引的資料多是由中國紅十字會所提出的2,600人死亡,但是之後中國紅十字會隨即在中國政府的壓力下撤回報告[195]。而中國政府的官方資料則聲稱在六四事件期間包括士兵在內總計有241人死亡,同時也有近7,000多人遭受波及而受輕重傷[196][197]。而正如紀思道於《紐約時報》所發表的文章所提到的由於缺乏實務證據,這使得整個六四事件無法確定其實際的傷亡人數;然而他自己也表示道:「但是如果合裡地來想,在部隊行進的途中大約有400名到800名平民遭到槍殺,而軍方以及警方則大概有50人死亡[195]。」
其他有關於整個六四事件確切的死傷人數,根據丁子霖的統計已經確認於六四事件期間死亡的示威群眾有186人;然而這份數據並未計算軍隊的死亡人數,同時與其他資料相互比較所提出的人數最少[5]。而在其他官方說法上,中國政府始終堅持在天安門廣場上並未有群眾死亡,而在一些紀錄影像中也多只是聽到槍聲。而在官方統計數字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事件報告中聲稱有近5,000名解放軍士兵與2,000多名示威群眾出現傷亡。而國務院發言人袁木則表示初步統計整個六四事件包括士兵以及群眾在內的傷亡情況大約有300多人,其中已經確定有23人是來自北京各高校的學生。而當時擔任北京市市長的陳希同,則是在事後報告之中提到有200多名民眾死亡,另外也有幾十名士兵在這一期間死亡[3][198][199]。也有消息來源指稱,六四事件一共導致3,000多名示威群眾以及6,000多名部隊士兵傷亡[200]。另外包括北京軍醫蔣彥永等人在查驗遺體後所提出的報告之中,則懷疑軍隊在清場時使用國際間多已禁用的達姆彈射擊[201]。
儘管中國政府始終並未公布詳細的示威群眾死傷名單,但是因相關事件喪生的士兵則有釋出一些較為詳細的記錄。其中當前確認因為六四事件而導致士兵喪生的死亡名單包括有劉國庚、崔國政、李國瑞、馬國選、王錦偉、王其富、李強、杜懷慶、李楝國、王小兵、徐如軍、臧立傑等人,這些因故死亡的軍人後來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以及中央軍事委員會授予「共和國衛士」的稱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989年所發生的六四事件無論是學生領袖還是其他示威群眾領導人都仍生還,此外在六四期間的死者中也未包括有當時採訪的境外記者,以及其他從海外飛往北京天安門廣場聲援的學生。
另外一個爭議點在於六四事件發生時實際天安門廣場的内外死傷情形,其中無論是作為學生領袖的柴玲在1989年6月8日的錄音談話中還是吾爾開希於6月29日發表的聲明中,都表示在天安門廣場上有數千名示威群眾遭到殺害,甚至指控軍方於廣場上燒毀屍體以消滅證據[202]。然而除了中國政府在官方報告中表示軍方於廣場上並未射擊群眾,而同樣身為學生領導人的侯德建也強調當時在廣場上並沒看見廣場上有發生傷亡。而在天安門母親所統計的確認死亡名單中,則指出有2名學生分別在廣場中心的國旗杆和毛澤東纪念堂附近遭到射殺[5]。另外根據一些報導,軍隊在示威群眾與學生逐一離開廣場之後仍然於北京音樂廳附近開火[195]。
早先海外媒體多是將六四事件作為一場屠殺看待,甚至認為中國軍方直接向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的示威群眾開火。常見的引用資料包括當時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向美國國務院的報告,李潔明表示有外交官員親眼目睹中國解放軍部隊向無武裝的平民開火,而前往北京周遭醫院觀察時也發現少至有數百人遭到槍殺[203]。然而今日海外普遍的見解認為主要的槍殺案件發生於廣場以外地區,而廣場內實際上並沒有發生軍隊射擊群眾的暴力事件。其中當時擔任《華盛頓郵報》北京分社社長的傑伊·馬修斯(Jay Mathews)表示:「幾個人可能在廣場附近的街道上被隨機射來的流彈殺害,但是在與所有目擊者核對說詞之後都表示仍然留在廣場內的學生在部隊抵達時便以和平的方式離開。但是在那一天晚上,仍然有數百名工人和路人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情況之下喪命。[204]」事件發生過後的2009年,英國廣播公司記者詹姆士·米斯(James Miles)坦承當時的報導「給人錯誤的印象」,同時也表示實際上天安門廣場並沒有屠殺發生。而在2011年6月時,一份由維基解密所洩漏出去的美國駐北京大使館於六四事件發生後隨即回報給美國政府的電文中,明確表示當天晚上在天安門廣場上並未發生流血事件,但是也提到軍隊在向天安門行進的過程中對行進地區的抗議群眾開火[205]。
來源 | 內容 |
---|---|
蘇聯 | 包含平民和士兵在內總計有近10,000多人死亡[206]。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根據情報來源指稱有近7,000多人死亡[206]。 |
愛德華·提波雷克(Edward Timperlake) | 愛德華·提波雷克表示整個六四期間有近4,000人到6,000人死亡,但是不會有人知道實際的傷亡人數[2]。 |
一名解放軍將領投誠時所攜帶的軍方內部流通檔案 | 整個事件導致超過3,700人死亡,但這不包括失踪或者遭到暗中殺害的群眾,而因為之後得不到完善醫療照顧的死亡傷患也未列入其中[2]。 |
中國紅十字會 | 在6月4日上午便提出報告指稱有近2,600人已經死[3],而稍後另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官員則表示有5,000人遭到殺害,近30,000多人於事件中受輕重傷[6]。 |
《天安門文件》 | 援引中國紅十字會所提出的報告聲稱曾有2,600人死亡,並指稱之後是因為遭受政府壓力下而被迫迅速撤回原先的報告內容[196]。 |
國際特赦組織 | 國際特赦組織認為六四事件導致約1,000多名參與抗議活動的示威群眾死亡,這資料也被《時代》雜誌所引用[3]。不過在一些同樣由國際特赦組織所提出的報告中,則將六四事件的死亡人數改為數百人左右[207]。 |
一名來自西方世界的不具名外交官 | 他個人根據自己在北京的經歷,認為整個六四事件大概造成300人到1,000人喪生[195]。 |
紀思道 | 紀思道根據醫院住院醫生以及相關工作人員所提供的資訊,加上訪問當時絕大多數醫院診所負責官員,於《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表示整起六四事件大概有400人到800人因故喪生[195]。 |
《歷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實錄》 | 事件發生當時擔任新華社國內新聞部主任的張萬舒引述原本中國红十字會黨書記譚雲鶴的報告,認為整個六四事件從的989年4月14日至6月10日為止死亡人数統計有727人,其中示威學生和群眾死亡人數為713人,部隊士兵則有14人也由於群眾暴動而喪生[208]。 |
《北美世界日報》於2008年6月4日所發表的文章 | 內容引述事件當時軍方主要領導人之一的楊尚昆說法,認為六四事件的死亡人數超過600人[209]。 |
美國國家安全局 | 根據美國國家安全局所解密的文章之中,則提到六四事件發生當時安全局推估初期傷亡數字有180人到500人左右[210]。 |
《死亡調查》 | 卜正民統計各家醫院所提供的病患傷亡資料,推測當時北京13家醫院內所收容的死者便有479人[4]。 |
《李鵬六四日記》 | 關於傷亡人數部分引述北京衛生以及公安等部門的說法,認為六四期間整個死亡人數為313人,其中有42名是仍在就讀當中的大學生,而部隊官兵的死亡人數則是23人。但在《李鵬六四日記》之中,還特別強調整個六四事件在天安門廣場上並沒有人死亡[69]。 |
中國政府對外報告 | 中國政府在針對六四事件所提出的相關說明中,則表示包括軍人在內總共有241人喪生,另外還有7,000多人分別受到輕重傷[196]。 |
《關於制止動亂和平息反革命暴亂的情況報告》 | 當時擔任北京市市長的陳希同表示自6月1日起,當時參與戒嚴行動的部隊士兵總計有10人死亡、將近6,000多人受輕重傷,而在示威群眾以級普通市民部分則有200多人死亡、將近3,000多人同樣受輕重傷,在這其中還包括有36名正在就讀的大學生。而示威群眾在整個軍事清場期間,總共破壞了1,000多輛軍車、60多輛裝甲車、30多輛警車以及120多輛公共汽車[7]。另外在該份報告中還指稱,示威群眾還以菜刀、汽油彈、火焰噴射器等作為武器來阻止部隊行進[7]。 |
《六四受難者名冊》 | 資料引用了由丁子霖教授所領導的天安門母親運動於2006年6月時所確認總計的數據,證實共有186名示威群眾遭到殺害,這包括有42名大學生、15名碩士博士等研究生以及8名中學生,名單之中亦有列出一名匿名的新華社記者。但是在這份資料中也包括了在六四事件發生之後承受不了壓力而自殺的人士,同時有關於軍隊死亡人數的部分則沒列入計算[5]。其他比較特別的案例還有提到有2名學生於廣場上遭到擊斃,另外有4人於六部口處遭到坦克意外輾斃壓死[211][212]。 |
清場後
[编辑]媒體報導
[编辑]隨著六四事件的爆發,不少與中共有關的媒體紛紛對學生給予同情,許多國家媒體也紛紛對這次軍事行動予以譴責。其中6月4日當天早上6時25分,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部節目負責人、同時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吳學謙其兒子吳曉鏞的允許下,由英語播音員陳元能於廣播上報導了當天凌晨政府派遣部隊強制撤離群眾的消息,並且以嚴厲的語氣譴責政府以重裝武力對付一般北京民眾[213]。而《人民日報》也於當天早上以頭版刊登的方式,發表了一篇題為《北京這一夜》的文章,並在內容中稍微提到戒嚴部隊導致部分示威群眾傷亡[176];同時在報紙的各版面內容,也特地以數個敏感性詞語來作為標題使用[214]。而6月4日當天負責《新聞聯播》節目中主持的薛飛以及杜憲,則特地穿上黑衣且以悲傷表情報導相關新聞內容。
另一方面,早先由於胡耀邦逝世後不久中共政府便準備安排米哈伊爾·戈巴契夫訪問中國。由於雙方高層的來往意為著中蘇關係逐漸恢復友好,為此許多全球主要媒體紛紛派遣攝影團隊進駐北京。然而西方媒體除了將報導重點放在5月的中蘇首腦會議外,同時也開始研究中國當時的社會型態。隨著大量媒體的進駐使得示威學生得以藉由這一管道來發表意見,示威群眾也紛紛製作許多橫幅以及標語給海外國家的觀眾了解訴求。由於中國政府其猶豫不決的處理方式使得對於媒體報導的部分採取較為寬鬆的態度,對於國內外媒體採訪示威群眾方面也沒有給予重重限制,這使得次學生運動在海外媒體直播的情況下也比過去四五運動更加受受到國際注目以及同情。
然而随着六四事件的事態越趨嚴重,使得西方世界對於中國的觀感逐漸惡化。當在北京市宣布戒嚴並準備對示威群眾採取軍事行動後,中國政府開始以發布命令的方式要求各家媒體停止採訪,同時強迫外國媒體關閉衛星傳播的線路,甚至還命令所有位於北京的旅店都禁止轉播有線電視新聞網。例如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資深新聞記者丹·拉瑟在天安門廣場進行實況報導時,便在政府官員的監視下被迫直接終止衛星訊號。儘管如此絕大多數廣播公司仍無視中國政府的命令,而紛紛以電話報導的方式來向海外觀眾傳遞訊息,同時許多新聞工作人員也嘗試將攝影影像一一偷運到海外。不過這樣的限制使得6月4日凌晨時,只有西班牙電視台完整記錄軍隊進駐天安門廣場的經過[215]。而在清場過後中國警方也開始搜查外國記者手上所擁有的底片,以防止新聞媒體將有關六四事件的照片或者影像流出海外。其中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理察·羅斯(Richard Roth)以及搭檔攝影師便遭到政府拘留,不過兩人在這之後也不斷嘗試透過手機傳輸的方式回報廣場上的消息[216]。而拍攝王維林阻檔坦克前進照片的記者傑夫·懷登(Jeff Widener)則是當他於北京飯店5樓拍下畫面後,隨即將底片藏在馬桶蓋下以躲過警方的搜索,最後連同其他沒有被沒收的底片交由另一名美國學生偷運給美聯社發表[217]。
各地衝突
[编辑]北京市於6月4日便漸漸恢復往常秩序,然而之後數天在中國大陸其他城市則陸陸續續發起抗議活動。6月5日時,先前撤離的示威群眾、清場行動中傷亡者的父母以及被政府舉動激怒的工人與群眾嘗試進入被封鎖的天安門廣場,然而隨即便有數人遭到部隊槍擊[218]。不滿的群眾嘗試重新前往占領廣場空地,而士兵則隨即往群眾處開槍射擊作為警告,這樣的場景便不斷重複進行著[173]。整體來說,中國政府成功藉由軍隊清場的方式在一周之內重新奪回廣場的使用權。隨後中共便開始對政治環境展開整肅工程,一方面陸陸續續將負責管理活動進展或者同情抗議人士的官員逐一撤職,同時也開始將學生以及群眾領導人逮捕並紛紛送往監獄管理。
作為學生運動主要領導團體的北大自治會則決定將學生運動轉往低調進行,並打算另外於6月25日在北海公園重新召開會議討論之後走向,然而隨著政府直接展開逮捕行動使得學生幹部無法就後續處理繼續討論。另外由於北京的當時仍然處於由部隊來管理治安的戒嚴狀況,為此北高聯秘書長王有才決定另外帶領一些學生幹部,前往上海以及廣州等南方城市來準備下一波學生運動[47]。政府方面則由戒嚴部隊指揮部先後發出兩段《緊急通告》,一方面要求示威群眾逐一向軍警機關自首並將先前奪走的武器送交給公安機關處理,另一方面也要求民眾與政府配合以防止後續事件擴大,並且提供舉報熱線來協助處理之後的示威活動[219]。另外在同一天中共中央與中國國務院則共同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告全體共產黨員和全國人民書》,內容則是中國政府針對6月4日派遣部隊實施清場的看法。另外在成都當地,部隊首次被迫以震盪手榴彈、警棍、刀械和電槍來鎮壓當地居民;然而當天晚上,警方也刻意要求醫院不能接受學生或者是提供救護車服務[220]。
6月6日時,《明報》則在頭版上大篇幅報導「李鵬中槍」的錯誤內容,在這誤報的內容中提到有年輕武警於人民大會堂內射殺李鵬並身亡[221]。同時在社會上也開始陸陸續續傳出各種假消息,後來《明報》編輯張健波指出當時很多消息都無法一一核對,同時整個社會隨著六四事件的發生導致情緒上難以接受。6月6日下午,袁木與張工在中南海上首次舉行了記者招待會,在這場記者會中張工否認外國媒體所報導的內容,表示戒嚴部隊在天安門廣場執行清場任務的過程中並沒有殺死示威群眾[222]。
儘管北京在戒嚴令限制之下已經漸漸恢復過往的生活型態,然而在同一時間中國各地則陸陸續續爆發許多示威活動,包括上海市、西安市、武漢市以及廣州市陸續有學生在6月5日時走上街頭發起示威遊行。而香港陸續有群眾自發性的發起大規模示威行動,其中人們穿著黑色衣物以聲援北京當地的示威群眾,同時許多國家也陸續在第一時間向中國政府表達抗議。
其中上海示威群眾隨即開始在交通要道上擺設路障,並且聯合工廠工人發起大規模的罷工抗議行動[223]。這一個舉動導致上海国铁與道路交通一度陷入癱瘓,同時早上的許多大眾交通工具也無法正常提供服務[223],英國廣播公司則報導說:「數萬名工作人士因而無法正常上下班。[224]」第二天在上海市委的要求下,上海市市政府派遣6,500人清除道路上的路障以恢復通行[225]。然而當天晚上8時20分時,一輛來自北京的列車撞倒9名嘗試要封鎖火車來往的群眾,並當場導致5人喪命。到了晚上10時時現場便聚集超過30萬人導致鐵路交通中斷,同時情緒不滿的群眾開始毆打火車司機以及工作人員,並且焚毀數輛火車車廂以表達不滿[223]。6月7日時,同濟大學與華東師範大學等學校學生紛紛強占各自學校的禮堂以及教學大樓,並且將這些場所布置成靈堂一般來悼念六四事件的傷亡者[226]。學生們一方面繼續在各個交通要道上擺設路障,另一方面在聽聞上海也有可能戒嚴的消息後有3,000多人決定暫時離開校園。6月7日晚上上海市市長朱鎔基發表了電視談話,並提到:「作為市長,在此鄭重聲明,市委、市政府從來沒有考慮過要使用軍隊,從來沒有打算實行軍管或戒嚴。我們只追求穩定上海、穩定大局,堅持生產、保障生活。[227]」
6月5日到6月6日期間,西安當地學生也發起大規模遊行活動,並聯合參與罷工的工廠工人一同在重要幹道上設置路障[228]。然而在陝西省省政府強硬處理之下,到了6月8日時該省省政府表示基本上整個城市已經穩定了下來,同時陝西省省委也提出了「先穩住動亂分子,盡量避免發生正面衝突、激化矛盾」的執行方針,希望藉此繼續穩定局勢以避免衝突繼續擴大[227]。
武漢方面,6月5日時約有20,000名大學學生決定遊行到天安門廣場表達不滿[227]。另外示威學生與群眾也分別阻擋武漢長江大橋的鐵路運輸以及集結在武漢站前的廣場上,當天總共有超過400萬人響應示威活動[227]。第二天學生繼續在街頭遊行示威,這導致武漢當地交通被迫中斷[229];同時約有10,000名學生決定直接在鐵軌上靜坐抗議,這導致來往北京、武漢到廣州的鐵路路線被迫中斷,此外學生還鼓勵當地各大大企業的工人發起罷工活動[229]。6月7日凌晨學生開始駕駛公車停放在各個交通幹道,同時在各大十字路口也紛紛擺置路障以阻礙交通,同時學生們也紛紛於各處架設靈堂來紀念六四事件的傷亡者[230]。然而學生的舉動越來越趨近激進,最後一小群學生攔下一輛貨運列車並且開始在列車上潑灑汽油,最後在準備焚燒時成功被警方阻止[230]。這件事情導致當地警方與居民關係漸趨緊張,同時武和當地群眾紛紛在從銀行取回現金,並開始搶購重要民生物資囤積起來[230]。
南京當地,6月5日、6月6日到6月7日學生發起遊行活動並四處發表演講,此外示威學生與群眾亦開始封鎖附近聯絡的交通要道並嘗試聯合工人發起罷工行動。6月7日早上7時左右,包括河海大學在內幾間大學400多名學生陸續將4輛公共汽車駕駛到南京長江大橋上,並一直到當天傍晚為止仍然持續封鎖該路段[231]。另外一方面以南京大學為主的在校學生則在中央門各處擺放路障,並且自早上開始不斷阻擋列車停靠南京站[231]。一直到當天下午4時,於各處發起示威活動的學生與群眾才被說服趕緊撤離,並且也讓交通一度恢復[231]。然而6月8日時包括南京大學與河海大學等校學生重新控制了南京火車站周遭1公里的交流道,同時學生們也陸陸續續於南京長江大橋上靜坐表達不滿,這作法使得由北京通往上海的鐵路路段遭到攔阻[232]。對於學生激烈的反應江蘇省省委認為當地局勢以漸趨失控,並陸續向學生表示公安部將會嚴懲行動的策劃人[232]。
公開談話
[编辑]在六四清場之後,中共領導高層對於此事的相關發言遲遲沒有發布,這也使得中國社會對於當前政治環境的發展陸陸續續傳出眾多謠言,同一時間在各個地區城鎮仍然有不少學生與群眾發起示威行動[221]。一直到了6月9日上午,鄧小平在其他黨政高層的陪同下前往中南海懷仁堂接見戒嚴部隊高級幹,而這也是自從學生發起示威活動以來鄧小平首次於公開場合出現。在稍後演講之中鄧小平感謝協助北京實施戒嚴以及廣場清場的各級將領,而因為六四事件而喪生的解放軍士兵也被形容為「烈士」。鄧小平指出示威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推翻共產黨以及國家,並提到示威群眾的目標是為了「建立一個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資產階級共和國」[233]。鄧小平認為示威者之所以不斷強調包括官員貪污等等有關的投訴,便是為了掩蓋其底下真正的動機,也就是將當前社會主義制度加以取而代之[234]。他之後還以此觀點表示:「這整個都是仍堅持帝國主義之西方世界的計劃,他們企圖讓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逐一放棄社會主義道路,然後將它們帶往另一條充斥著國際資本以及壟斷資本主義的道路。[235]」
逮捕行動
[编辑]在鄧小平發表談話之後,許多城市仍然之後幾天堅持舉辦數個規模較小的抗議行動。許多大學教職人員和於北京目睹軍隊進駐的學生紛紛要求同學重返校園,並各自低調舉辦相關的紀念活動。例如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學便在黨委書記的監督下舉辦公開的紀念活動,當地學生與群眾紛紛準備花圈以表示感傷。然而隨著政府官員開始查緝學生運動相關成員以後,這類型的紀念活動很快就停止舉辦了。6月12日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首次發表了《公安部關於堅決鎮壓反革命暴亂制止社會動亂的通告》,並於同一天宣布通緝方勵之與李淑嫻兩人,這也也是中國政府首次通缉在六四運動期間作為示威學生與群眾的重要人士[236] 隔天公安部發表了《北京市公安局搜捕「高自聯」在逃分子通緝令》並宣布通緝在學生運動中作為領導人物的21名學生,這包括有王丹、吾爾開希、劉剛、柴玲、周鋒鎖、翟偉民、梁擎墩、王正雲、鄭旭光、馬少方、楊濤、王治新、封從德、王超華、王有才、張志清、張伯笠、李錄、張銘、熊煒以及熊焱等人[237][238]。到了6月14日時,公安部另外發表了《北京市公安局搜捕「工自聯」在逃分子通緝令》,正式通緝帶領首都工人自治聯合會活動的韓東方、賀力力、劉強等人。到了6月24日時,公安部則另外通緝嚴家其、包遵信、陳一咨、萬潤南、蘇曉康、王軍濤、陳子明等當時中國著名的知識份子[239]。
6月17日,有8人被控告於示威活動期間趁亂破壞公物並搶劫商家而被法院判處死刑[240]。6月19日時,工人罷工行動領導人韓東方從河北省返回北京市自首,並表示自己認為相關當局誤認而決定主動投案以說明當時發生的事情[241]。而到了6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則公開表示整個學生運動除了是由反革命集團領導外,同時在背後也有來自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特務給予支援[242]。截至6月30日為止各地陸續逮捕大量相關人士,其中上海市有143人陸續向公安機構自首,另外還有273人遭到逮捕。在黑龍江、吉林與遼寧等中國東北省份逮捕612人,而在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等省份也陸陸續續拘捕1,979人。而公安部逮捕人數最多的省分則是在貴州省當地,貴州省政府甚至宣稱當地警方逮捕了6,035位在學生運動期間參與破壞活動的群眾。此外根據《紀事》的報導,北京市則是從6月3日到6月30日期間總共有292人前往公安機構自首,這個數目遠高於原本公安部所發布通緝名單上的31人;同時一時間,政府也在事件發生後收繳224枝各式槍械以及37,495多發子彈[243]。
雖然這些拘捕人士與六四事件本身並不一定有必然的關係,然而在中國政府與公安機關大規模緝查的情況下使得許多人紛紛被送上法院審理,這也使得法院在處理相關案件的公正性便不斷受到質疑,在這次逮捕審判的過程之中僅有如廣東、海南以及廣西等南部地區審理結果較為寬鬆[239]。其中美國維權網(Chinese Human Rights Defenders)便指出當時各地法庭多是依照中國共產黨的指令進行判决,並且在將他們所謂的「動亂暴亂分子」處決後便自6月10起陸續藉由新聞報導的方式播出。而維權網也指出直到2007年為止,仍然有至少13名北京市民因為六四事件而被關押在監獄中。基本上中國當局對於在北京逮捕的示威工人往往通過簡單的審判便判處入獄服刑,相比之下許多來自較為富裕家庭的幹部子女、大學學生以及知識分子則往往會判處較輕的懲罰。例如在通緝名單之中排名第一名的學生領袖王丹在同年7月於北京被捕之後,經過審判之後法院只對其判處長達4年的有期徒刑。然而許多與六四事件有所聯結的大學學生以及教職人員則被永久烙印著「反革命」的標記,一些學生在其大學學業完成之後始終無法獲得一份正常的工作。最終中國當局一共逮捕或者拘留了數萬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群眾一些中,中共公安人員紛紛於白天十四處於街上訪查是否有可疑之處,到了晚上便會直接前往嫌疑人住宅進行逮捕捕。許多涉嫌參與示威活動的群眾紛紛被送往拘留所或者勞改營之中,並且禁止嫌疑人與他們的家人見面。中國政府除了時常對這些涉嫌參與示威活動的群眾以酷刑施壓外,並且將這些持有不同意見者安排在與殺人犯或者強姦犯同一個牢房內;同時由於大量的群眾遭到逮捕使得牢房空間不足,甚至沒有足夠的空間讓每個人得以稍微休息或者睡眠[244]。
六四事件發生之後,包括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紛紛表示願意庇護中國當地的不同意見份子。然而也有一些示威活動重要人物在出境時反而遭到中國政府逮捕,例如上海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的重要分子姚勇戰準備前往香港時,便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的海關處遭到逮捕。不過當時作為英國領土的香港也發起了黃雀行動,多年來成功營救將近300多名參與示威運動的人士[245]。由於救援行動極為敏感,因此由當時擔任香港總督的衛奕信派出副政治顧問柏聖文直接與黃雀行動負責人聯絡,並且將相關的行動列為最高級別的機密事項。行動成員分別將營救對象安排經由深圳蛇口、沙頭角、南澳鎮、惠東、汕尾等地抵達香港,之後再由黃雀行動成員聯絡香港政府和各國外交官員收容。在這過程之中也有許多香港重要人士與民間組織協助進行,包括當時佈署於國際明愛捐出衣服、林鉅成與蔡元雲等醫生為示威群眾免費診療、香港電訊供應手機來供行動成員撥打長途電話。而1997年香港即將回歸並交由中國政府管理之際,香港入境事務處另外抽調成員組成特別調查科來負責處理尚未離開香港的示威人士,在所有個案都完成後黃雀行動才正式宣告結束。然而黃雀行動的成員並非每次都成功引渡中國大陸人士前往香港,例如1989年10月參與成員黎沛成和李龍慶在廣東南部湛江準備營救陳子明與王軍濤時被捕,隨後中國政府以陳子明和王軍濤參與在天安門廣場的抗議活動為由送往法院審理;在法院上中國當局指控他們為學生運動背後的「黑手」,兩人則嚴正否認政府對他們的指控,最終在1990年被法院判處13年徒刑[246]。
中國當局對於六四事件其領導階層亦抱持著不同的態度,中國政府特別針對在示威活動中表示要發起中國民主運動的王丹、趙常青、吾爾開希、柴玲等人不斷嘗試逮捕並展開起訴。王丹在1989年7月在北京逮捕後在1993年2月時一度獲釋,到了1995年5月時再度入獄服刑,最後於1998年4月19日以「保外就醫」的名義提前獲釋並且隨即流亡到美國[247];在於哈佛大學完成自己的博士學位後則持續進行學術研究,並且還曾於2007年11月在密西根大學公開演講[248]。趙常青則是因為中國政府認為其並非關鍵性角色,因此在監禁6個月之後便將其釋放,然而之後又因為提出中國政治改革的請願而再次遭到關押。吾爾開希則是成功流亡到台灣並組織家庭,並且在中華民國其國營廣播電台上擔任政治評論員一職[249]。柴玲則是在政府大規模逮捕時先是流亡法國再轉到美國尋求政治庇護,現在則是於美國一家高科技公司任職,並且還成立了非營利組織女童之聲(All Girls Allowed)就計劃生育政策上爭取維護中國婦女與兒童的權益[250]。其他人物還有南京大學經濟學學生李錄在六四事件爆發後同樣轉往美國尋求政治庇護,之後於美國成為一名華爾街銀行投資家並且自行成立創業投資公司。而王有才則是在8月19日於温州逮捕後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4年,並於1991年11月提前獲得假釋出獄;但是在1998年則因為组建中國民主黨而被判11年徒刑,2004年時則以「保外就醫」的名義流亡美國[251]。
反應
[编辑]六四事件發生之後,西方各國群眾大多是從各自電視節目上瞭解當時天安門廣場所發生的細節[252]。在第一時間上,西方各國政府以及新聞媒體紛紛對中國政府給予譴責[253]。除了西歐為首的民主國家之外,包括東歐、北美、東亞、澳洲甚至是一些拉丁國家都對中國的處理方式表示不滿,許多歐洲、美洲、亞洲與中東政府也紛紛表示願意向正在海外求學的中國學生給予政治庇護,同時中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層的互訪並將在1989年以前所共同進行的軍事合作和商業性武器出口計畫一一宣告終止[214]。美國、西歐、日本等國家也陸陸續續開始對中國採取經濟制裁的手段,並且在外交上也表示不排除和中國政府斷交[254]。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政府派遣軍隊進駐北京的舉動,使得聯合國一度考慮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權奪去,並且改恢復當時位於台灣的中華民國來代表中國的席位,一些國家也紛紛與重新與中華民國重新恢復正常的外交關係。另外在一些資料之中則提到隨著六四事件消息傳到歐洲後,也在同一天成功促使作為反對派的波蘭團結工聯贏得當地選舉並於之後另外組成聯合政府,也標誌著東歐劇變即將展開[255]。
然而儘管許多國家紛紛禁止自家公司與中國展開經貿合作,但是仍然有不少跨國公司持續前往中國大陸設廠投資[256]。許多國家則是在六四事件發生後持續不到1年,則出於自身經濟利益等現實考量而決定在與中國政府達成妥協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到了1990年時,絕大多數西方國家已經陸續和中國恢復過往的外交接觸並重新展開正常的經貿關係[257]。同時對於六四事件並非所有國家都抱持著譴責態度,包括朝鮮、古巴、捷克斯洛伐克與東德等國家則表示支持中國政府的決策,並且嚴厲譴責學生嘗試結合群眾發起示威活動[253]。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在六四事件發生過後,許多亞洲國家反而選擇保持沉默並不作回應。而印度甚至要求國營電視台將有關六四清場的資訊提供減少到最低程度,原因在於印度政府擔心直接於國營電視台播出將會妨礙與中國關係解凍的進程,甚至可能會導致雙方群眾有一個政治移情的理由得以運用[258]。
後續
[编辑]新領導集體
[编辑]六四事件結束以後的1年半時間,中國共產黨黨內展開如同過去反右運動的計畫,試圖要排除共產黨內對於天安門示威群眾的同情人士,並且將其目的明定為「嚴格處理內部強烈傾向資產階級自由化道路的黨員」[259]。而根據報導有將近40,000 人被相關機關調查其在抗議活動期間的作用,有超過30,000名共產黨成員的職位因此而被迫調動,甚至估計有超過1,000,000名政府官員就其政治可靠程度遭到嚴重懷疑[260]。而示威活動也使得中國政府將原本權力分立的作法再度改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掌握,原本在毛澤東時期中國政治主要是其一人統治,而在1982年時開始將權力分別給予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以及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然而在六四事件爆發後,作為中國國家主席且支持鄧小平決定的楊尚昆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在軍隊武力使用上出現分歧。由於官方政策的不一致與不連貫性使得政府難以立即行使其權力,因此在示威抗議結束之後,為了避免領導階層之間再次發生公然決裂的情況,這使得共產黨決定在此之後的總書記、國家主席以及軍委主席都改由同一人擔任。[來源請求]
同一時間共產黨黨內高層地位也出現變動,堅持反對實施戒嚴的趙紫陽先是被剔除在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之外,同時在共產黨的領導職位也紛紛被除去。而作為取代趙紫陽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職位者則是當時上海黨委書記江澤民,原因在於六四事件發生期間江澤民採取了果斷的決策,決定強制禁止上海各家出版社出版帶有改革傾向的書刊,並且成功以交際手段來避免上海發生更為嚴重的暴力衝突,這些都使得黨內長老對於江澤民有所好感。到了6月16日時,江澤民連同李鵬、喬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環、楊尚昆、萬里等人在鄧小平家中開會,鄧小平便宣布要建立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人[69]。稍後中共中央召開了十三屆四中全會,正式免去趙紫陽、胡啟立、芮杏文、閻明復等人的職務,同時增選江澤民、宋平、李瑞環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以李瑞環與丁關根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書記,並且選舉江澤民擔任新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261]。同一天李鵬也堅持自己主持召開有關趙紫陽的批判會議,然而在這場會議之中許多論點都逐一遭到趙紫陽的駁斥,並且不認為自己在這段期間有犯下任何決策錯誤[262]。在這之後趙紫陽便被迫不能在公眾媒體上露面,並且在他死去前一直處於遭到軟禁的狀態[263][264]。而同年11月時,鄧小平以江澤民為「合格的黨總書記」為由讓其接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同時以鄧小平為首的許多中共元老也逐漸從第一線的政治圈中退出[265]。
其他同樣被調離政治地位的還包括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暨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胡啟立,雖然他在六四事件期間商討是否戒嚴時選擇放棄表達意見,但是仍然因為其支持趙紫陽反對戒嚴的立場而被免去所有要職;然而胡啟立仍然保留他自身的共產黨黨籍以及在中共中央委員會的職位,當他宣稱已經「改變他的想法」被另外安排擔任機械電子工業部副部長長一職。另一名同樣具有改革思想的中國領導人萬里則是在從國外趕緊返回中國後,在自上海轉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之後便被軟禁,而當局則繼續宣布因為健康理由而無法立刻返回職位工作。當萬里從軟禁中獲釋之後決定改變自身想法,中國共產黨將其安排在另一個名義上與作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喬石相同級別的職位,但是實際上該政治影響力遠遠比過去職位還減少許多。由於中國政府不斷追究自己黨員於六四事件期間的舉動,使得數名被安排在海外各國的中國大使陸續尋求政治庇護[266]。
媒體懲處
[编辑]六四事件結束之後,中国政府開始強化有關新聞媒體和公民言論的種種控制,也意味著中國媒體界其新聞自由的時代已經結束。一方面中國政府開始對中國國內以及來自海外的新聞媒體提高各式各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開始懲處所有與六四事件相關的媒體工作人員。由於六四事件發生後,許多國家媒體大多直接表示同情示威群眾以及學生,這使得中國政府開始陸求釐清責任歸屬並陸陸續續將相關人士撤職。其中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每日的新聞節目《新聞聯播》中,負責報導六四事件的杜憲與薛飛便因為表現同情示威群眾的一面,紛紛被迫調離《新聞聯播》的節目製作團隊。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部節目負責人、同時也是前中國外交部部長吳學謙兒子的吳曉鏞也因為對示威群眾表示同情之意,隨即被調離職位並重新進行審查,而整個英語部工作人員也被迫進行檢討[267]。而《人民日報》同樣因為在報導之中流露出對示威群眾與學生的同情,包括總社長錢李仁與總編輯譚文瑞都因而撤職。而包括吳學燦等編輯人員則以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推出相關報導,紛紛被判處了有期徒刑4年。
中國當局在六四事件過後幾個禮拜持續禁止外國記者媒體隨意出入境內,同時數名外國記者則不斷受到有關當局的騷擾[268][269]。另外一些設在上海的外國領事館則被中國政府告知並無法保證記者的人身安全,同時開始要求每家新聞媒體必須遵從新頒布的命令準則準則,否則將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單之中被禁止進入中國採訪[270][271]。而包括電視紀錄片《河殤》等創作者遭到中國政府逮捕之後,陸陸續續有各式媒體創作者選擇遠離中國大陸並尋求海外國家的政治庇護。六四事件結束之後,反而促使中國政府開始加強自身權力的擴展,許多原本在1980年代政府所釋放出的自由權力陸陸續續被收回,甚至中國政府也開始以過去傳統列寧主義的方式來掌握新聞媒體。同時中國政府也開始將其控制範圍涉及到每家媒體公司,包括新聞媒體、出版媒體以及傳播媒體紛紛被迫以中國共產黨的觀點為主。此外政府官員六四事件結束後也開始編寫有關事件的白皮書,並且以政府的角度來觀看事件的發展;而之後由匿名者聘請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於2001年1月所出版的《天安門文件》,則聲稱其內容有一部分便是從這份機密資料加以引用[272]。
經濟改革
[编辑]1989年時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正好滿10年,然而在六四事件發生過後外界陸續關關注中國政府是否會針對經濟改革的速度減緩。原因在於隨著以趙紫陽為首的改革派勢力減弱後,取得政治權力的保守派認為抗議行動的原因之一便是改革速度過於躁進。例如當時李鵬主張把每年經濟成長降低到大約6%左右,而保守派的32名資深黨員甚至建議鄧小平取消所有經濟特區的設置。當時作為改革開放策畫者的鄧小平其影響力漸趨減弱,仍不斷否決試圖保留社會主義的保守派看法[273]。雖然過去曾與鄧小平一同展開經濟改革的趙紫陽已經被迫遠離政治核心,鄧小平認為不應該因此就放棄中國經濟成長的改革機會。然而在不斷增長的保守派壓力之下,鄧小平也逐漸無法掌握政府的方針走向[274]。
在許多保守派省長的主張之下,中國經濟改個在六四事件結束後一度暫緩。但是到了1990年代初期蘇聯宣告解體之後,鄧小平其作為中國領導人的影響力在保守派勢力中逐漸恢復,這也連帶著使得他所主張的經濟改革方針再次重新啟動。1992年時,鄧小平前往深圳、廣東、珠海以及長江三角州一帶進行考察,並再度表明繼續維持經濟改革的方向。在這次考察之中鄧小平也批評保守派當權後強硬推行錯誤政策,並且堅持以企業和其他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政策才是中國之後的走向[274]。
鄧小平南巡後成功促進了中國國內的經濟改革進程和社會發展,當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增長便達到最高數字12.8%之譜,並且在此以後不斷保持這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發展速度。這使的原本作為政治核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最終決定支持鄧小平的經濟改革,並且在之後不斷堅持這一方針並就中國經濟上取得突出的進展。同時鄧小平也把胡耀邦和趙紫陽之所以失敗並下台的原因歸究在政治上的「犯錯」,而非他們加速經濟成長的方法,這使得到了今日中國大致上仍保持著經濟開放、政治保守的格局。
香港反應
[编辑]位在中國一旁的香港社會在六四事件發生之後給予極大的關注,一方面香港的新聞媒體紛紛播放北京市的情況,另一方面陸續有許多市民捐款給示威學。對於中國各省市學生對於中國政府所提出的政治改革訴求許多香港居民對此感到歡迎,認為這是中國在1978年經濟改革開放之後所接繼展開的政治變革,而其所發起的自由民主風氣也能夠成為香港安穩移交主權的進程之一。香港民間也發起了一場超過100萬名香港市民參與的遊行活動,以支持包括北京等地的學生示威運動能夠達成目標,而這也是香港自從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政治活動。
然而當中國政府於6月3日晚間到6月4日凌晨派遣部隊驅離天安門廣場上的群眾時,香港社會紛紛透過自家媒體記者以及其他海外新聞媒體得知這件消息。另外由於先前香港也開放電視台播放中國中央電視台的節目,這使得香港市民也自新聞聯播等官方節目得知中國政府對於此事件的態度。許多香港居民認為中國政府派遣部隊清場的舉動違背之前所許下的承諾,並且對於1997年回歸中國管理後將採取的一國兩制作法感到恐懼,這也導致香港社會普遍瀰漫著失落狀態,甚至開始對於中國共產黨抱有著否定態度。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當時香港群眾認為在北京持續進行的抗議活動不斷就政治問題發表改革意見,而這儼然就是中國境內有關自由與民主的象徵,然而中國政府派遣軍隊的作法使得許多香港市民對之後中國的統治失去信任感。
六四事件的爆發也讓許多原本傾向支持移交主權給予中國政府的政界人士,紛紛開始公然提出反對與中國合併的想法。例如過去強烈支持中國政府的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主席司徒華便在這之後成為反對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人物,而由香港各大專院校所組成的香港專上學生聯會也改變其親近中共政權的政治傾向,另外今日作為香港主要政黨民主黨前身的香港民主同盟也在這時宣告成立。而香港政府對於六四事件也作出了因應,香港總督彭定康開始強化香港立法會的人數規模以及職權責任,但這種種的舉動也導致香港之後不斷與中國政府發生不少摩擦與衝突。對之後香港主權移交後的生活許多香港居民也開始對此感到不確定性,這導致香港當地出現了大規模的移民潮狀況,許多香港市民紛紛移民到包括加拿大與澳洲等西方國家居住;而根據統計六四事件發生後數年之中,平均每年便有將近5萬多人陸陸續續移民到海外居住,而在這段期間香港市民前往中國旅遊的意願也大為減少。
1990年6月4日時,數萬名香港市民首次一同聚集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維園六四燭光晚會活動;之後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給中國後這項活動仍然每年都會舉辦,而參與的燭光晚會人數平均仍然有將近10萬人左右。到了今日六四事件無論是在中國大陸還是香港仍然是一個敏感話題,許多有關六四事件的舉動或者聯想都會引起社會上的眾多輿論以及討論。例如在2009年香港亞洲電視首次播放中央電視台節目春節聯歡晚會時,這項舉動便惹來了部分香港市民的強烈批評。另外1997年5月21日由立法局議員司徒華提出了「八九民運六四事件必須平反」的議案,並且以29票對1票大比數落差通過[276]。而自1998年主權移交給中國後,每年6月4日泛民主派議員都會於香港立法會提出動議來要求平反六四,但是辯論議案時多數親共議員便會離席迴避,儘管實際投下的支持票數均多於反對加棄權的票數,但在「分組點票」的制度之下使得這項議案連續13年遭到否決[277]。
國際形象
[编辑]六四事件發生後不但沒有讓中國政治環境更加民主自由,反而讓中國國內改由反對改革開放的保守勢力掌權,這對稍後改革開放的政策是否要繼續進行面臨著極大的危機。同時動用武力清場的行為使得中國共產黨無論是在威嚴還是形象上都跌入谷底,同時對於許多西方國家而言中國政府在六四事件期間的作法感到反感,而這也嚴重損害到了中國在國際的聲譽。一方面西方世界紛紛將自己投資於中國的大批外资撤走,另一方面對於中國境內尋求政治庇護和移民者往往也給予寬容處理[118]。
來自中國境內拍攝的鎮壓示威活動的照片在海外媒體播導之下,漸漸於西方世界形成一股強烈抗議中國政府的想法,而這也導致之後20年之中西方國家仍然對中國採取排斥政策[278]。在這之中又以王維林試圖阻擋坦克車隊的畫面更加受到許多社會與新聞媒體的關注,甚至在西方社會之中成為一個群眾反對專制政權的「無名反抗者」象徵。西方社會普遍對於中國學生的抗議行動有著相當程度上的同情,原因在於一方面中國過去不斷將自身塑造一個進行現代化改革的國家,另一方面六四事件之前西方國家多把中國作為反對蘇聯擴張的盟友,然而中國政府派遣軍隊清場的作法使得西方社會體認到中國仍採所謂的威權主義。其中根據蓋洛普民意測驗的調查結果,1989年3月時有將近72%的美國民眾對中國政府抱持著好感;但是到了同年6月根據《洛杉磯時報》的調查表示,有將近78%的美國民眾對中國政府處理六四事件的方式感到不滿[279]。也因此美國藍隊便經常引述中國政府對抗議活動的作法反對與中國大陸的貿易自由化,同時認為中國大陸無論是對於世界的和平還是有關美國本身的利益都是一個重要威脅[280]。
而在六四事件爆發後,中國經濟在國際社會紛紛決定展開制才的情況下產生嚴重影響。首先中國的海外貸款紛紛被世界銀行集團、亞洲開發銀行和外國政府所中止,同時中國的旅遊收入過去22億美元降至18億美元之譜[281]。許多外國政府紛紛將直接投資中國經濟的承諾取消,並且開始針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的政策。這些反而促此中國在1986年時期國防開支比例大約有8.6%,到了1990年時被迫將國防開支比例提高到中國經濟的15.5%,這也扭轉了過去10年以來國防經費開支比例減少的情況[282]。面對各國政府對於中國的處理態度,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在1992年1月31日參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會議時表示針對中國所實施的經濟制裁和武器禁運方針,嚴重違反中國自身的國家主權[283]。
另一方面海外中國學生在得知天安門廣場發起示威抗議活動後,開始陸續於網際網路上架設《華夏文摘》以及組織非政府組織中國支持網絡(China Support Network)以提供相關的新聞服務。而隨著中國政府派遣部隊強制撤離天安門廣場的示威群眾後,於海外的中國學生以及知識份子陸陸續續成立了中國民主聯盟(China Alliance for Democracy)與全美中國學生學者自治聯合會,然而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這些組織仍然只擁有極為有限的政治影響力。
影響
[编辑]事件定調
[编辑]中國政府多次修訂有關六四事件的說法,其中在最早於4月26日在《人民日報》所發表的社論中稱學生運動為「社會動亂」,而當北京戒嚴指揮部準備實施清場作業時則將示威活動形容為「反革命暴亂」,之後更直接將先前的示威活動定調為「動亂」。而到了6月9日鄧小平在接見戒嚴部隊幹部時,則將學生與群眾所發起的示威活動稱為「嚴重的政治風波」,之後中共領導階層則統一將所有指稱當天衝突的名稱更改為更加中性的「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又或者是「80年代末春夏之交的那場政治風波」來形容,藉由字詞轉換的方式逐步降低六四事件對社會的影響力[15][16]。然而自從六四事件發生之後,不滿中國官方對事件評價並且低調處理的群眾則紛紛要求政府應該「平反六四」;而中國黨政領導人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上面對海外媒體對平反問題的質詢,但是中國官方的回覆對於六四事件當時學生與群眾發起示威活動的作法始終沒有正面評價。
就中國共產黨的官方立場而言,認為六四事件期間中國政府派遣武力清場是有其必要性,因為只有這般作法能夠從新控制廣場安寧並且防範其他「政治干預」[285],同時這也是確保穩定經濟發展的成功而必須如此執行的[286]。包括之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和胡錦濤等中共領導人在外國記者提出這類問題時,也都會不斷重申中國共產黨的官方看法[287]。基本上中國共產黨通常會允許在合同自己看法情況下,稍微提到有關六四事件的經過。例如中共官方報紙《人民日報》在其官方網站人民網上,便以「1989年政治風波」為標題針對六四事件作簡要描述[288]。而在中國各高等院校必修的政治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對於六四事件也有較為簡略的描述[289][290]。在嚴格的媒體管制配合下,中國政府也在國內不斷宣傳六四事件為外國勢力混入學生運動所導致的結果,而其目的便是希望能夠藉由群眾的熱情與少數中國的政治人物來推翻共產黨所掌權的政府,進而建立另一個順從於西方社會的中國政府。對於中國政府的處理態度也有一定群眾表示支持,除了許多過去曾經歷文化大革命的人士多反對學生當時再次發起示威活動外,在蘇聯解體後也有部分群眾認為如果政府不加以平定的話中國社會也有可能瓦解[73][291]。今日在許多討論之中也有一定數量的人支持政府「穩定壓倒一切」的觀點,並且批評當時逐漸走向激進作法的學生活動只會令中國社會更加不穩[292][293]。
但儘管中國政府對於與六四事件相關的論述只允許與自己觀點相符才能夠公布,並且有關當局也會嚴格監管有關六四事件的討論,然而對於六四事件的相關消息中國政府仍然採淡化處理的方式。例如2005年趙紫陽逝世時在官方新聞稿上便只提到趙紫陽犯下政治過失,另外每年6月4日前後在天安門廣場上亦會加派警力戒備著,甚至對於六四事件傷亡者家屬的悼念行動也往往會有所干預[294]。而在2009年6月4日的六四事件二十週年期間,中國政府便派遣許多相關機關在天安門廣場周邊巡邏以加強安全性。除了穿著制服的公安機關以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成員外,同時也有數百多名便衣人員同樣在天安門廣場警戒著[295]。各家新聞媒體除了被禁止進入廣場拍攝之外,並且對於是否有相關的抗議活動舉辦嚴加注意著[295],同時公安機關也開始短暫拘留仍企圖於廣場進行拍攝或者曾採訪不同意見者的新聞記者[296]。到了6月4日當天中國政府也加緊對異議人士的控制[297],除了將中國持有不同意見者的社交網站封閉外,部分部落格提供者也拒絕用戶上載名稱中帶有「64」或者「89」等圖片文件,甚至也陸續在這些人士的住宅安排警方戒護著[298][299]。
事後補償
[编辑]六四事件發生後多年以來,一些中國群眾便不斷要求政府重新評估抗議行動的評價並向事件中喪生親人的家屬給予賠償。例如在天安門母親運動之中便強烈要求中國政府對六四事件給予正面評價、向事件期間的死者家屬與傷者給予賠償、平反示威運動參與者的聲譽以及歸還示威運動於中國或者海外所籌到的募款金額[286],其他還有要求政府重新調查事件經過、釋放仍然被拘捕的示威人士、釐清六四事件的責任並向公眾道歉等[300]。另外也不斷有人不理會中國政府的限制,嘗試透過各種管道來表達自己對六四事件的看法。例如最早公布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已經於中國造成嚴重疫情的蔣彥永便在2004年上書人民代表大會要求「正名」六四事件,從而被中國政府加以軟禁且持續監視著[301]。而曾經擔任解放軍士兵並參與軍事鎮壓的張世軍則是發表了公開信給國家主席胡錦濤,期望政府能夠就六四事件重新評估其歷史價值,然而隨後他便在自己的家中遭到逮捕[302]。
儘管中國政府從未正式承認在六四事件期間有任何不法行為,但在2006年4月在中國政府宣傳之下首次接受了有關六四事件期間死去親人的家屬申訴,由在四川死亡的周國聰母親唐德英獲得了政府所發放的「困難補助」[303]。周國聰是在1989年6月6日時遭到警方送往成都市當地監獄關押著,因為拒絕寫下悔過書而在當天被毆打致死。根據報導指出,中國政府總共賠償了將近70,000元人民幣[304]。中國政府的這項舉動受到一部分支持對六四事件傷亡者家屬進行賠償者的歡迎,然而另外有一些人則認為這只不過是中共為了維持社會穩定所作的措施,並且不認為這件事就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其官方立場正在改變著[305]。
政治環境
[编辑]由於六四事件之中學生所要求的除了政治上的民主改革外,同時也要求中國政府解決官員貪污的問題,這使得事件結束後中國共產也開始制定相關的規定來阻止貪腐風氣。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隨即宣布了「七項原则」,隨後2年也依據官員各種特權制定不同條例來加以限制。但儘管這些防範措施往往能夠喝止一部分官員犯案,但由於這些條例都是由中國共產黨自行訂定並監督,這使得在一定程度上並無法作到完全公正且全面性的阻止。到了今日中國官員貪汙的情況依然存在著,而常見的貪污方式包括有賄賂、挪用公款、後門交易、裙帶關係以及統計數據作假等等。而近年來許多貪污官員也在任職期間將自己的家屬安排移民到美國、加拿大與澳洲等國,之後便把自己貪污款項改以家屬合法收入或者海外投資等名義轉往海外儲存著[306]。
而在六四事件結束後另一個改變則是儘管政府對於各個機關的管理仍然十分嚴格,但是中國政府也在一些地方失去過去地權威。例如在1992年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討論是否建造長江三峽工程時,儘管建造方案得到包括李鵬在內的多名資深幹部支持,但是在人民代表大會2,588名會議成員投票時贊成票僅有68.27%(共1767票),而有177人選擇投反對票、644人則是投下廢票,這一情況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建立以來首次出現。而在2001年2月14日,遼寧省瀋陽市人民代表大會甚至否決了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於2000年的工作報告,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首次的案例[307]。另外六四事件結束後儘管政府強化群眾的思想管制,但是陸續有幾個地區在選舉地方幹部時不再支持中共指定得候選人,反而自行選出更受到居民歡迎的代表人物,而一些少數農村也開始實行由村民直接選舉地方領導人的作法。
自由管制
[编辑]在絕大部分情況之下,中國共產黨禁止民眾討論有關六四事件的經過,新聞媒體也不得任意刊載相關的內容,而為了徹底防範中國政府也採取種種措施以及檢查制度來進行管理[308]。其中教科書幾乎沒有任何相關的訊息,內容所提到的也多是以中共官方的觀點編寫而成[309]。而在六四事件結束以後,政府官員也開始大規模查禁具有爭議性內容的電影和書籍,同時也強制許多報紙出版社關閉。在六四事件結束後1年內,中國便有將近12%的報紙、13%的社會科學期刊以及150部電影紛紛被政府當局取締,還有將近8%的出版公司也因而被迫關閉歇業,此外政府還宣布他們已經查獲32萬本的違規的書籍刊物和240萬片違禁的影像記錄[310]。而到了今日政府對於新聞媒體以及出版業者的限制仍未解除,例如2007年6月4日,《成都晚報》便不小心錯誤刊登與六四事件相關的廣告,導致該報社1名副總編輯、2名編輯以及4名工作職員全部遭到解雇[311];另外在2008年7月24日,《新京報》因為不慎刊登了一張六四事件的照片而被迫將市面上所有流通的報紙全面回收。 《新京报》刊登了一张六四事件照片遭下令在市面全面回收[312][313]。另外有些時候對於相關的紀念活動也會藉由修改內容的方式稍微帶過,例如2008年央視網體育頻道在介紹香港維園六四燭光晚會時,則是將其描述為香港市民為悼念汶川大地震死傷者所舉辦的[314]。
同時政府也藉由資源分配的方式來脅迫新聞媒體以及網際網路業者合作,並透過檢查員的制度來阻止與六四事件相關的內容發表[298]。其中如果搜尋「六四」、「6月4日」或者是「天安門廣場」等關鍵字時將會跳轉到其他已受審查的網頁,而如果是要直接前往如「中國海外民主運動」或者是已知有特定關鍵字而被禁止瀏覽的網站時,也會遭到有關當局的封鎖或者干擾[309][315]。然而實際上中國政府對於網站的審查標準往往並不一致,許多網站在這幾年之間便曾經多次被有關當局封鎖、解封然後又被重新封鎖,這包括有YouTube、維基百科和Flickr等網站。此外這項政策與使用外國語言的網站相比,採用中文的網站內容在審查上更加的嚴格許多;但這也意味著包括如谷歌中國或者是雅虎中國版等中文網站往往會受到中國政府的壓力,同樣也必須配合遮蔽有關六四事件以及其他政治敏感字詞的網頁搜尋。比較特別的是Google在2006年1月時同意配合中國政府的審查制度,在其搜尋結果之中刪除擁有較為「敏感」內容或者其他有關當局指定的中國大陸網站[316],然而在2010年1月Google決定不再配合相關的網路審查規定[317]。
為了能夠因應中國政府的網際網路審查制度,並且在避免觸動防火長城的情況下繼續於搜索引擎和公眾論壇上搜尋相關資料,網路瀏覽者往往也會使用包括羅馬數字VIIV(VIIV=64)、8平方()以及5月35日(5月31日+4天=6月4日)等名稱來稱呼六四事件[13][14]。
社會影響
[编辑]自從1989年以來,有關六四事件中中國政府派遣部隊清場的公眾印象已漸漸消逝。許多過去曾經歷抗議活動的中國民眾在政府干預之下多選擇保持沉默,且不願發表任何與六四事件有關的意見[318],這使得如丁子霖領導的天安門母親運動變成了少數仍堅持提及六四事件的團體[315]。然而中國政府在六四事件後也陸陸續續調整社會的意識形態,藉由加速經濟改革的同時也嘗試改變先前民眾傾向西方民主的想法,強調在社會主義掌控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更能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319]。同時政府也要求所有學術參考資料必須以政府所發表的版本一致,甚至在原先使用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並無任何有關六四事件的描述[285],而在修訂版本之中則只是以政府的觀點為基礎簡略提到[320]。這也使得普遍許多中國八零後年輕人不知道六四事件的發生,包括王維林阻擋坦克這類象徵符號或者是6月4日日期本身的含意都並不知悉,但仍然有一些人只因為文章中出現「六四」或者是「64」等相關數字而受到牽連[321]。勞伯·吉福德(Rob Gifford)便作了結論指出中國本身仍處於「中國朝代」的概念,同時也被2,000多年以來的中國歷代思想結構的影響;而為了避免群眾對於中國政治制度提出質疑,因此政府便盡可能永遠阻止人們「獨立思考」。吉福德也提到197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們已經接受了「近乎完美的非政治化」影響,而早先的知識份子也不再專注於政治改革,而將自己心思完全專注在經濟改革上[322]。
六四事件後中國開始調整一系列應付群眾運動的辦法,一方面中國政府陸續藉由支持民族主義的示威活動來讓中國民眾不滿的情緒得以發洩[323]。其中1993年中國申辦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權時輸給澳洲,中國政府在藉由新聞媒體協助下將其國內民眾不滿的情緒轉化成為民族主義使用,並且之後在之後發起各式各樣國際議題的抗議活動來讓民眾宣洩不滿。例如1999年北約部隊炸毀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後,北京市發起了自六四事件後最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活動,然而中國政府在這次不滿美國轟炸的抗議行動中僅沿路派遣警方來維持秩序[324]。而在2005年日本修改歷史教科書引發爭議之後,中國各地也陸陸續續發起大規模反日遊行活動,而中國政府同樣是以派遣警察維護秩序的方式處理。儘管中國官方聲稱這些遊行皆是抱持愛國主義的群眾所發起的[325],然而許多人則質疑中國政府藉由民族主義的情緒來發起遊行活動[326]。
但是另一方面,一直到了今日中國政府仍然未正式解除有關示威活動的限制,而實際上自1989年以後真正由民間發起的大規模示威遊行已經不再出現。同時中國政府也體認到在六四事件發生當時,無論是中國解放軍或者是北京市警方都缺乏如橡膠子彈(Rubber bullet)和催淚彈等足夠的防暴裝備。為了能夠應付之後類似六四事件的抗議行動,中國各個城市的警方開始進行有關的鎮暴訓練,同時也陸陸續續為各地警方購買非致命武器(Non-lethal weapon)作為裝備使用。除了為了因應抗議行動使得中國政府開始增加內部安全方面的開支外,同時中國政府也擴大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權限來讓武警部隊也能即時佈署在各個城市來處理示威行動。種種的防範措施使得示威活動在中國大陸已經較為少見,而如同六四事件一般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示威活活動更是不再出現。相反的在中國各地則時常發生所謂「群體事件」,並且在少數案例中造成嚴重的衝突。但是這些事件往往也不會受到正式報導,而少數以被曝光的訊息則往往被各級政府機關限制著。不過在社會輿論以及網際網路的發展之下,也有少數如同石首事件、烏坎事件等獲得許多群眾的關注。
武器禁運
[编辑]歐盟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和美國在得知中國政府以武力鎮壓於天安門廣場抗議的示威群眾,陸陸續續禁止自家製造公司向中國銷售或者輸入武器或者高科技設備[118][280]。甚至法國政府除了禁止向中國販售武器之外,同時也開始與中華民國接洽並且出售數項武器裝備,這也使得中國與法國兩國的關係一度因而陷入低潮[327]。面對這項決定中國政府一直呼籲兩者解除實施多年的武器禁令,並且成功獲得部分歐盟成員國家的支持。自2004年以來中國多次將武器禁運政策形容是一項「過時」的方針,同時也嚴重損害到中國和歐盟之間友好關係。2004年年初時,法國總統雅各·席哈克便開始在歐盟成員國之間提出有關解除向中國販售武器的提案,同時也獲得了德國總理格哈特·施羅德的支持。然而中國於2005年3月通過了有關中國大陸與台灣關係《反分裂國家法》,藉由法律制定的方式來強化自身國家統一主張的合法性,但在這般緊張局勢之下使得數個歐洲理事會國家再度強調支持繼續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之後施羅德的繼任者安格拉·梅克爾在當選成為德國總理後,再次反對歐盟解除向中國開放武器銷售的禁令。此外美國國會則提到如果歐盟解除禁令的話,美國將會強化有關軍事技術轉移到歐盟各國的限制。2005年7月在英國成為歐洲理事會輪值主席國家後,英國政府也表示反對武器開放銷售的想法。而之後當選成為歐盟委員會主席(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的若澤·曼努埃爾·巴羅佐則是批評中國的人權紀錄,並且表示歐盟不會隨意的解除對中國的禁令[328]。
另一方面,歐洲議會則是堅持反對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的提案。其中雖然每次提案地反對理由多是註明沒有必要解除禁令,但是許多人認為歐洲議會的決定其實是更加反應了來自歐洲各地居民的想法。面對歐洲議會多次反對解除任何有關中國武器禁運的提案,歐洲聯盟到了今日仍然對中國政府實施武器禁運的方針,這使得中國只能夠向其他各國尋求軍事硬體的供應。其中儘管過去中國與蘇聯一度處於分裂的緊張關係,但是中國仍然過去東方集團國家中購買武器裝備,並以此為基礎加以研發。其他曾願意供應武器裝備給中國的國家還包括有以色列和南非,但是在美國的壓力也漸漸停止了這類軍事合作關係[329]。
聯合國報告
[编辑]2008年11月3日到11月21日這段期間,禁止酷刑委員會舉辦了第四十一次會議,並開始審議各個會員國就《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第19條規定部分所提交的報告進行審議。然而禁止酷刑委員會認為中國政府在處理六四運動期間參與示威群眾的方式感到擔憂,其中委員會還特別注意到儘管有許多六四事件的相關親屬不斷提到親人「在1989年6月4日於北京鎮壓行動中遭到殺害、逮捕或者失踪」,但是中國政府在針對這一部分的調查內容則十分缺乏[330]。禁止酷刑委員會也表示中國被沒有向家屬通知有關他們參與示威活動的親屬下落,同時更讓他們感到遺憾的是關於過度使用武力這方面,並沒有任何人接受「任何行政或者刑事責任的處分」[330]。為此禁止酷刑委員會建議:
“ | 締約國應該要就於1989年6月北京民主運動遭到鎮壓一事進行全面且公正的調查,並且提供在這段時間仍然遭到拘捕者的消息、將事件的調查結果公布給參與人士的親屬以及給予適當的道歉和賠償,此外也應當起訴那些被發現過度使用武力、酷刑以及其他不法行為的人士以示負責。 | ” |
——禁止酷刑委員會[331] |
中國政府則是2009年12月針對禁止酷刑委員會的建議作出了回應,並且表示政府已經就「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完全結案[332]。中國政府表示:「過去20年來的作法已經很清楚的表明,當時中國政府所採取的及時且果斷的手段是必要且正確的。[332]」同時中國政府將六四事件形容成「民主運動」已經扭曲了事件的本質,並且認為這些意見並不符合禁止酷刑委員會的職責所在[332]。
文化
[编辑]歌曲專輯
[编辑]影片節目
[编辑]1989年湯姆·布洛考(Tom Brokaw)則在自己主持的黃金時段上,將天安門廣場的示威活動與柏林圍牆倒塌同樣列為當年度世界最重要的人權事件之一。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新聞主播姬娜·菲利普(Kyra Phillips)在2006年3月評論2006年法國青年抗議(2006 youth protests in France)時將其與六四事件的抗議行動相比,並表示:「這把人帶回到過去天安門廣場的回憶,當年我們看見這些積極份子站在坦克面前。[333]」但是後來調查證實法國抗議行動中並沒有人遭到槍及,這使得擔任有線電視新聞網顧問的克里斯·伯恩斯(Chris Burns)向法國外交部部長菲利普·道斯特·布拉齊表示對於菲利普的意見感到「遺憾」,而有線電視新聞網也會對其紀律展開處分[334]。
1995年時,韓倞則以六四事件為題材製作出紀錄片《天安門》。2006年4月時公共電視網所製作的系列影片《前線》中,則在「坦克人」(The Tank Man)該集影片中重新檢視有關六四事件的角色,並且認為六四事件並不只是意味著中國經濟和政治環境的變化。2009年6月3日,英國廣播公司則播出了紀錄片《重返天安門》(Kate Adie returns to Tiananmen),內容則是記者凱特·埃迪(Kate Adie)重新前往中國訪問,並且回顧在1989年其所目睹的六四事件樣貌[335]。
查禁書籍
[编辑]其他作品
[编辑]受到六四事件的影響所創作的油畫作品《處決》,在2007年拍賣時成為中國最昂貴的當代藝術作品。1992年時,由李國豪主演的電影《龍霸天下》(Rapid Fire)首次描繪了六四事件的部分內容,在電影中李國豪扮演一個在六四事件期間死亡的美國政府僱員兒子。而到了2006年時,由婁燁擔任導演拍攝的《頤和園》也提及了六四事件,並且有數個影像皆是在實際的北京街道上拍攝。然而該片在中國大陸遭到禁止公開上映,表面上是因為電影尚未經過審核,然而實際上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於內容涉及到六四事件[336]。2006年9月1日,擔任導演的婁燁和製片人耐安被電影局規定5年內不得拍片[337]。
參見
[编辑]註釋
[编辑]- ^ 四条轨道新线和阜石路快速公交运行平稳. 2013-01-06 [2013-01-06].
- ^ 2.0 2.1 2.2 愛德華·提波雷克(Edward Timperlake)和威廉·崔普雷二世(William C. Triplett II). Red Dragon Rising: Communist China's Military Threat to America. 美國華盛頓: Regnery Publishing. 1999年10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895262585 (英文).
- ^ 3.0 3.1 3.2 3.3 How Many Really Died? Tiananmen Square Fatalities. 《時代》. 1990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4.0 4.1 表一、北京十三家醫院傷亡統計. 六四檔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5.0 5.1 5.2 5.3 六四死難者名單. 六四檔案. 200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6.0 6.1 美國國會. Sino-American relations: one year after the massacre at Tiananmen Square. 美國華盛頓: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1年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7.0 7.1 7.2 7.3 7.4 陳希同. 關於制止動亂和平息反革命暴亂的情況報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989年6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LAI Ryanne. 大學生. Flickr. 2010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六四屠殺非事實」蔡衍明屢失言. 纵览中国 摘自苹果日报. 2012年04月11日 [2012-10-12] (繁体中文).
- ^ 六四屠城 美国密件曝光 长安街凌晨两度大杀戮. 苹果日报. [2012-10-12] (简体中文).
- ^ 参加六四镇压的第64集团军部分官兵名单. 吴仁华-博讯网. [2012-10-12] (简体中文).
- ^ VIIV宣言. Youtube. [2012-10-12] (英文).
- ^ 13.0 13.1 席佳琳. 今天是5月35日. FT中文網.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14.0 14.1 法新社. China tightens information controls for Tiananmen anniversary. 《時代》(The Age).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15.0 15.1 15.2 傅高義.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11年9月26日: 第634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674055445 (英文).
- ^ 16.0 16.1 社論. The day China trampled on freedom. 《時代》(The Age). 2009年5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17.0 17.1 17.2 James A.R. Miles. The Legacy of Tiananmen: China in Disarray. 美國安娜堡: 密西根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7年6月1日. ISBN 978-0472084517 (英文).
- ^ 18.0 18.1 18.2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27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約翰·張伯倫(John Chamberlain). Chinese Milton. 美國紐約: 《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 1988年12月9日: 第41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20.0 20.1 20.2 20.3 傅高義.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11年9月26日: 第600頁至第601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674055445 (英文).
- ^ 21.0 21.1 任詮. 任詮:民運的歷史背景——紀念八九民運15周年. 博訊. 2004年6月1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22.0 22.1 劉蔚. 劉蔚:喚醒國人之16—八九民運的被鎮壓不應成為中國人擺脫共產黨統治的障礙. 博訊. 2007年3月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史景遷. 《追尋現代中國》. 臺灣萬華: 時報文化. 2001年: 第1,013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汪暉、西奧多·赫特斯(Theodore Huters)和瑞貝卡·卡爾(Rebecca E. Karl). China's New Order: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Transition.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06年4月30日: 第54頁. ISBN 978-0674021112 (英文).
- ^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81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26.0 26.1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82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84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89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37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30.0 30.1 史景遷. 《追尋現代中國》. 臺灣萬華: 時報文化. 2001年: 第1,014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31.0 31.1 汪暉、西奧多·赫特斯(Theodore Huters)和瑞貝卡·卡爾(Rebecca E. Karl). China's New Order: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Transition.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06年4月30日: 第57頁. ISBN 978-0674021112 (英文).
- ^ 龔雲. 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人民網. 2009年10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獨立電視服務(Independent Television Service).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Long Bow Group Inc.. 1995年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劉霞、胡平和廖天琪. 《劉曉波文集》. 中國香港: 新世紀出版社. 2010年12月. ISBN 978-9881943040. (繁體中文)
- ^ 王逸舟. 試析國際政治學的美國重心. 人民網. 2006年5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36.0 36.1 Eddie Cheng. Standoff at Tiananmen. Sensys Corp. 2009年3月16日: 第33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982320303 (英文).
- ^ 汪暉、西奧多·赫特斯(Theodore Huters)和瑞貝卡·卡爾(Rebecca E. Karl). China's New Order: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Transition.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06年4月30日: 第56頁至第75頁. ISBN 978-0674021112 (英文).
- ^ 38.0 38.1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65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1987年1月. 中國網. 2004年8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郭羅基. 共產黨違法案紀實. 《民主通訊》和《民主論壇》. 民主亞洲基金會. 2005年5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郝懷明. 1986年胡耀邦親自抓精神文明建設始末. 改革開放30年. 2005年9月2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肇陽. 最後的傳奇:胡耀邦生前最後的西裝留影. 北京文網. 2008年8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1989年當時為許多有關政治事件的周年紀念,包括有象徵絕對君主制度瓦解的法國大革命其200周年、象徵中國知識學界以及青年學生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五四運動其70周年,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來的第40周年等。
- ^ 陳慧兒. 知識分子聯名上書. 香港記者協會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史景遷.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美國紐約: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1999年12月: 第685頁. ISBN 978-0393983630 (英文).
- ^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38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一,學潮興起. 新生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47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49.0 49.1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48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北京大學學生籌委會. 請願書. 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 1989年4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51.0 51.1 51.2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這裡學生所提出的7點要求主要是來自於《天安門文件》一書中,然而各界對於學生要求的內容仍有不同意見。例如曾參與静坐以及請願活動的李進進在《我在一九八九年經歷的兩個歷史事件》文章中提到,在他印象之中儘管前6條的基本內容仍然一致,但是第七條應該是「各個黨政機關報等官方媒體應該要對於此次活動,提供學生一個公開且客觀的報導。」對此《「六四」事件民間白皮書》認為這是《天安門文件》講述人擅自對請願內容作了修改,藉此來加深學生與中國政府間的矛盾。其他意見還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出版的《驚心動魄的56天:1989年4月15日至6月9日每日紀實》,則提到學生的要求應該總計有9條,在內容上也與《天安門文件》所提到的要求略有差異。
- ^ 陳子華. 《浴火重生:「天安門黑手」備忘錄》. 美國紐約: 明鏡出版社. 2004年. ISBN 978-1932138184 (英文). (中文)
- ^ 《「六四」事件民間白皮書》. Feiyang Bookhouse. 2009年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六•四"事件民間白皮書(一). 看中國. 2009年5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驚心動魄的56天:1989年4月15日至6月9日每日紀實》. 中國北京: 中國大地出版社. 1989年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驚心動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紀實(第18頁). 六四檔案.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韓倞. 第二章:胡耀邦逝世和運動的開始階段. 《天安門》. 1995年9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59.0 59.1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135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羅綺萍. 衝擊新華門. 香港記者協會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49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朱永磊. 劉曉波其人其事. 新華網. 2010年10月2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Andrew G. Walder和Gong Xiaoxia. WORKERS IN THE TIANANMEN PROTESTS: THE POLITICS OF THE BEIJING WORKERS' AUTONOMOUS FEDERATION.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3年1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驚心動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紀實(第26頁). 六四檔案.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數百人圍聚新華門前製造事端 北京市發布通告警告蓄意鬧事者. 《人民日報》. 1989年4月21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66.0 66.1 封從德. 《六四日記:廣場上的共和國》. 中國香港: 晨鐘書局. 2009年5月: 第117頁至第129頁. ISBN 978-9881780485. (繁體中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147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52頁至第153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69.0 69.1 69.2 69.3 69.4 李鵬. 《李鵬六四日記》. 澳亞出版有限公司. 2010年. ISBN 978-1921815003. 参数
|publisher=
值左起第6位存在零宽空格 (帮助); (繁體中文) - ^ 70.0 70.1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53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張結鳳. 他們跪下了. 香港記者協會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165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73.0 73.1 黃子娟. 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 人民網. 2008年6月2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54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吳興華. 長沙一些不法分子搶砸商店 公安幹警武警戰士果斷出擊控制了局勢 犯罪分子和重大嫌疑人員已被帶離現場. 《人民日報》. 1989年4月24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驚心動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紀實(第34頁). 六四檔案.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吾爾開希. 《天安門 1989年》.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2009年5月2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78.0 78.1 趙紫陽和鮑彤. 《改革歷程》(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 美國紐約: Simon & Schuster. 2009年5月19日. ISBN 978-1439149386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Alan PL Liu. Aspects of Beijing's Crisis Management: The Tiananmen Square Demonstration. 美國柏克萊: 《亞洲綜覽》(Asian Survey). 1990年5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189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Kate Wright. the Political Fortunes of the World Economic Herald.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0年: 第121頁至第132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英文).
- ^ 還原《江澤民傳》被刪部份(五)江澤民六四前軟禁萬里. 博訊. 2005年3月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83.0 83.1 黛博拉·戴維斯(Deborah Davis). 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e of Tiananmen: The Impact of Reform. 美國劍橋: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1990年12月: 第603頁至第606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674125353 (英文).
- ^ 84.0 84.1 84.2 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1989年). 新華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85.0 85.1 85.2 85.3 85.4 二,「四二六」社論. 新生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87.0 87.1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55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回顧與反思(第27頁). 六四檔案. 1993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趙紫陽和鮑彤. 《改革歷程》(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 美國紐約: Simon & Schuster. 2009年5月19日: 第31頁. ISBN 978-1439149386.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中文) - ^ 陳小雅. 八九民運史(第152頁). 六四檔案. 199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陳小雅. 八九民運史(第169頁). 六四檔案. 199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57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政府部門負責人同首都高校學生的座談對話錄音. 中國北京: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1989年4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56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然而1995年陳希同便因為被控嚴重貪污4,000多萬元人民幣而被開除黨籍,之後於1998年被判16年的有期徒刑。
- ^ 金堯如. 金堯如:從陳希同案看中共貪腐權斗. 《大紀元時報》. 2004年1月2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中文)
- ^ 1995年4月27日 中共中央批准陳希同引咎辭職. 人民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原北京市市長——陳希同. 廣西紀檢監察網. 2009年1月1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陳小雅. 八九民運史(第194頁). 六四檔案. 199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285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三,「五四宣言」. 新生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102.0 102.1 傅高義.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11年9月26日: 第608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674055445 (英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286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104.0 104.1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59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Daniel Southerland. Protest Leaders Share Commitment, Goals; Chinese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Styles. 《華盛頓郵報》. 1989年5月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106.0 106.1 106.2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61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107.0 107.1 107.2 107.3 傅高義.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11年9月26日: 第612頁至第614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674055445 (英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375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378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110.0 110.1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67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國際特赦組織. Preliminary Findings on Killings of Unarmed Civilians, Arbitrary Arrests and Summary Executions Since 3 June 1989. 國際特赦組織. 1989年8月30日: 第19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64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113.0 113.1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65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前往勸說學生的知識份子包括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所所長嚴家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劉再復、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暨美學專家李澤厚、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副局長暨福建社會科學院院長李洪林、《走向未來》叢書主編包遵信、群眾出版社社長於浩成、《光明日報》記者戴晴、北京廣播學院講師暨《河殤》總撰搞人蘇曉康、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溫元凱、海外留學作家蘇煒、《中國青年報》記者兼作家麥天樞、《北京文學》副主編李陀等12人。
- ^ 封從德. 《六四日記:廣場上的共和國》. 中國香港: 晨鐘書局. 2009年5月: 第307頁至第310頁. ISBN 978-9881780485. (繁體中文)
- ^ 陳小雅. 八九民運史(第263頁). 六四檔案. 199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69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118.0 118.1 118.2 吳建民. 韓敘大使1989年7月24日在美國的演講. 人民網. 2007年12月2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70頁.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王震邦. 打倒個人獨裁!結束老人政治! 知識份子發表五一七宣言. 《聯合報》. 1989年5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冰心、艾青、夏衍、馮牧昨向中央緊急呼籲. 《大公報》. 1989年5月18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吉姆·亞德利(Jim Yardley). Zhao Ziyang, Chinese Leader Purged for Supporting Tiananmen Protesters, Dies at 85. 《紐約時報》. 2005年1月1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The Tank man. 公共電視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關於5位常務委員的意向表態,在《李鵬六四日記》書中的說法指稱李鵬與姚依林直接表示同意,喬石則是以點頭的方式表達同意,趙紫陽則堅持反對以武力實施戒嚴的方案,而胡啟立則對於之後的局勢發展感到憂慮。但趙紫陽在其回憶錄《改革歷程》中的說法則是李鵬與姚依林同意戒嚴,喬石對此態度中立而沒有明確表態,趙紫陽和胡啟立則對於戒嚴表示反對。
- ^ 125.0 125.1 125.2 125.3 中國共產黨80年大事記·1989年. 人民網. 2001年6月1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 五,趙紫陽下台. 新生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趙紫陽和鮑彤. 《改革歷程》(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 美國紐約: Simon & Schuster. 2009年5月19日: 第15頁. ISBN 978-1439149386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趙紫陽. 趙紫陽5.19廣場講話. 六四檔案. 1989年5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John Delury. view: Tiananmen Square revisited. 《每日時報》(Daily Times). 2009年5月2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高航. 歷程:奉命執行北京市部分地區戒嚴任務. 新華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Secretary of State's Morning Summary for 3 June 1989. 喬治華盛頓大學. 1993年8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六四「痛心疾首」. 六四檔案. 2004年1月1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姚監復. 1989年彭沖同鄧小平、李鵬鬥法—李鵬日記透露人大常委會抵制戒嚴的維法鬥爭. 中國上海: 《觀察》. 201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郭文福. 萬里會見加拿大總督時談國內情況 學生要求民主反對腐敗是愛國行動. 《人民日報》. 1989年5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舒崇. 解讀趙紫陽錄音回憶錄. 《北京之春雜誌》. 2009年8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278頁至第279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楊繼繩. 《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 中國香港: 特區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2004年11月. ISBN 978-9626758038. (繁體中文)
- ^ Tiananmen activist 'mentally ill'. 英國廣播公司. 2006年2月2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黃河清. 六四底層列傳(上). 王炳章論壇. 2009年5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Sumner Lemon. Chinese Build Free Net Encyclopedia. 《微電腦世界》(PCWorld). 2004年5月3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諸嶽. 死亡從天安門廣場開始──懷念絕食詩人一禾和臥軌詩人海子. 六四檔案. 1993年10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民主女神與毛像對峙. 六四檔案. 1989年6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pooky. 八九民運回憶錄. 看板History - 文化古今中外史. 2006年7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777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797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798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147.0 147.1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53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148.0 148.1 148.2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62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894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Michael Fathers. Moveable Feast Starts Again on Tiananmen Square. 美國代頓: 律商聯訊(LexisNexis). 198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151.0 151.1 傑伊·馬修斯(Jay Mathews). Chinese Army Moving Closer to Protesters: Finances, Leadership Split Student Ranks. 《華盛頓郵報》. 1989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63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30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35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155.0 155.1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38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43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49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55頁至第362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吳仁華. 《六四事件中的戒嚴部隊》. 真相出版社. 2009年5月. ISBN 978-0982320389. (繁體中文)
- ^ 160.0 160.1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66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傑弗里·裏徹爾森(Jeffrey Richelson)和麥可·伊雲斯(Michael Evans). Secretaries Morning Summary, 3 June 1989. 喬治華盛頓大學. 1999年6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紀思道. Beijing Residents Block Army Move Near City Center: Tear Gas said to be Fired. 《紐約時報》. 198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U.S. Embassy Beijing, To: Department of State, Wash DC, SITREP No. 35: 6 June 0500 Hours. 喬治華盛頓大學. 1989年6月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Secretary of State's Morning Summary for 6 June 1989, China: Descent into Chaos. 喬治華盛頓大學. 1989年6月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165.0 165.1 Verna Yu. No regrets for defiant Tiananmen general. 《南華早報》. 2011年2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2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中國北京: 《北京日報》. 1989年8月: 第126頁至第128頁. ISBN 978-7805023395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简体中文)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驚心動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紀實(第177頁). 六四檔案.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3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1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2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172.0 172.1 張良 (作家)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3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173.0 173.1 蒂莫西·布魯克(Timothy Brook). title= Can you, from your own investigations, give me a sense of the scale of the uprising? Can you, from your own investigations, give me a sense of the scale of the uprising?. 公共電視網. 2006年4月1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174.0 174.1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4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丁子霖教授: 六四死難者名單. 六四民運志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176.0 176.1 176.2 香港電台. 一九八零─一九八九:六四清場(下). 《神州五十年》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177.0 177.1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5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178.0 178.1 潘文. Interview John Pomfret. 公共電視網. 2006年4月1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6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吳仁華. 《天安門血腥清場內幕》. 真相出版社. 2007年 [2012年2月28日查閱]. "其中一輛裝甲車高速駛達東長安街建國門立交橋附近……當場死亡,腦漿、鮮血濺了一地,另外有十多名士兵不同程度地受傷。"(繁體中文)
- ^ 70天大事記(第80頁).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與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 "1:00,戒嚴部隊沖破層層阻截,陸續進入天安門廣場,並在北側集結待命。天安門廣場尚有學生、市民數萬人。"(繁體中文)
- ^ 182.0 18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驚心動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紀實(第179頁). 六四檔案.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中國北京: 《北京日報》. 1989年8月: 第129頁. ISBN 978-7805023395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简体中文) - ^ 184.0 184.1 184.2 184.3 184.4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7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8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186.0 186.1 186.2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9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187.0 187.1 Picture power: Tiananmen stand-off. 英國廣播公司. 2005年10月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六四紀念館 血染的歷史. 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0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Tiananmen killings: Were the media right?. 英國廣播公司. 2009年6月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專訪方政:六四坦克從我雙腿碾過.... 《大紀元時報》. 2005年5月3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5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6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There Was No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CBS News.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紀思道. A Reassessment of How Many Died In the Military Crackdown in Beijing. 《紐約時報》. 1989年6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196.0 196.1 196.2 黎安友和林培瑞. The Memory of Tiananmen 1989. 公共電視網. 2001年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天安門大屠殺二十周年. 世界社會主義者網站. 2011年6月2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理察·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 China Makes Zhao Purge Formal, But He Still Gets to Be a Comrade. 《紐約時報》. 1989年7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馬修·懷特(Matthew White). Minor Atroci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10年10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六四民運 (June4th 1989 Archive). 中國文學網站. 1990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達姆彈. 六四檔案. 198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獨立電視服務(Independent Television Service). 尾聲. Long Bow Group Inc.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李潔明. China Hands: Nine Decades of Adventure, Espionage, and Diplomacy in Asia.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5年7月5日: 第322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1586483432 (英文).
- ^ 傑伊·馬修斯(Jay Mathews). The Myth of Tiananmen. 《哥倫比亞評論回顧》(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010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Malcolm Moore. Wikileaks: no bloodshed inside Tiananmen Square, cables claim. 《每日電訊報》. 2011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206.0 206.1 Andrew Langley.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Crushes China's Democracy Movement. Snapshots in History. 2009年1月1日: 第16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756541019 (英文).
- ^ 國際特赦組織. Document - China: 15 years after Tiananmen, calls for justice continue and the arrests go on. 國際特赦組織. 2004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杜林. 新華社記者張萬舒回憶「六四」,在香港出版新書《歷史的大爆炸》. 華夏快遞. 2009年5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嚴家其. 嚴家祺:兩次"天安門事件"的對比. 看中國. 2009年4月2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Secretary of State's Morning Summary for 4 June 1989. 喬治華盛頓大學. 1993年8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丁子霖. 《「六四」受難者尋訪實錄選載》. 《民主中國》. 2003年12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中文)
- ^ 六四屠殺死難者名單. 天安門母親運動. 200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dfwgator. "Please remember June the Third, 1989." [15th Year Anniversay of the Tienanmen Square Massacre]. Free Republic. 2004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214.0 214.1 十,「六四」慘案. 新生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Eugenio Bregolat. TVE in Tiananmen. 《先鋒報》(La Vanguardia). 2007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西班牙文)
- ^ 理察·羅斯(Richard Roth). Remembering Tiananmen Square. CBS News. 2009年2月1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Kallie Szczepanski. Eyewitness at Tiananmen Square, 1989. About.com. 2008年6月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申雪. 目睹戒嚴部隊槍擊少年. 《議報》. 2004年5月2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中國北京: 《北京日報》. 1989年8月: 第133頁至第135頁. ISBN 978-7805023395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简体中文) - ^ Chu-Yuan Cheng. Behind the Tiananmen Massacr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erment in China. 美國博爾德: 西景出版社(Westview Press). 1991年8月: 第139頁. ISBN 978-0813310473 (英文).
- ^ 221.0 221.1 李鵬中槍 年青武警軍官家仇國恨 人民大會堂內射鵬身亡. 《明報》. 1989年6月6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袁木口中的「真相」. 北京愛國民主運動日誌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223.0 223.1 223.2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89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英國廣播公司. Public Transport Suspended, Roads Barricaded in Shanghai. 英國廣播公司全球服務. 1989年6月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403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407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227.0 227.1 227.2 227.3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410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99頁至第404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229.0 229.1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405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230.0 230.1 230.2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408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231.0 231.1 231.2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409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232.0 232.1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413頁.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 ^ Chong-Pin Lin. Deng's 9 June Speech: WE FACED A REBELLIOUS CLIQUE AND DREGS OF SOCIETY. 美國華盛頓: 《世界時事》(World Affairs). 1989年6月28日: 第152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米克爾·奧森柏格和勞倫斯·沙利文(Lawrence R. Sullivan). Beijing Spring, 1989: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 : The Basic Documents. 美國阿蒙克: M. E. Sharpe. 1990年12月: 第378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873326841 (英文).
- ^ Joseph Fewsmith. China since Tiananmen: The Politics of Transition.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1年7月30日: 第42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521001052 (英文).
- ^ 公安部發出通告 堅決鎮壓反革命暴亂制止動亂 維護首都和全國正常社會秩序. 《人民日報》. 1989年6月13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聯合報》. 通緝令 中共「簡介」21名學生領袖. 六四檔案. 1989年6月1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學運領袖. 北京愛國民主運動日誌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239.0 239.1 尾聲:中國向何處去. 新生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中國北京: 《北京日報》. 1989年8月: 第155頁. ISBN 978-7805023395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简体中文) - ^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中國北京: 《北京日報》. 1989年8月: 第156頁. ISBN 978-7805023395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简体中文) - ^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中國北京: 《北京日報》. 1989年8月: 第158頁. ISBN 978-7805023395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简体中文) - ^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中國北京: 《北京日報》. 1989年8月: 第167頁. ISBN 978-7805023395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简体中文) - ^ 詹姆士·米斯(James Miles). The Legacy of Tiananmen: China in Disarray. 美國安娜堡: 密西根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7年6月1日: 第30頁. ISBN 978-0472084517 (英文).
- ^ Melinda Liu. Still on the wing; inside Operation Yellowbird, the daring plot to help dissidents escape.(special report: China). Highbeam百科(HighBeam Research). 1996年4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民運人士要剝光豬驗證 港英高層力勸黃雀核心:別走近海邊. 《蘋果日報》. 2009年5月2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林琬緋. 聯合早報專訪王丹. 博訊. 2006年6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周曉丹. 近距離看王丹. 周曉丹的個人主頁. 2007年11月2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 Listening to China's Dissidents. 《彭博商業周刊》. 2001年12月1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All Girls Allowed. 女童之聲(All Girls Allowed)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管理員. 王有才. 未來中國. 2006年9月2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Lachlan Strahan. Australia's China: Changing Perceptions from the 1930s to the 1990s.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8年1月13日: 第302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521484978 (英文).
- ^ 253.0 253.1 China: Aftermath of the Crisis. 喬治華盛頓大學. 1993年8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杜博. 益多:從達賴到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說明了什麼. 人民網. 2010年10月1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羅伯特·蘇廷格(Robert Suettinger). Beyond Tiananmen: The Politics of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美國華盛頓: 布魯金斯學會. 2004年11月: 第103頁至第104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815782070 (英文).
- ^ 黃一丁. 馮侖新作批評娃哈哈再引爭議. 人民網. 2008年8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夏禹龍. 鄧小平南方談話─跨世紀宏偉樂章的主旋律. 人民網. 2001年12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拉加·莫漢(Raja Mohan). Places 20 years apart. 《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王新玲. 李慎明:毛澤東關於保持黨和政權永不變質戰略思想產生的淵源、發展脈絡及相關思考. 人民網. 2011年11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詹姆士·米斯(James Miles). The Legacy of Tiananmen: China in Disarray. 美國安娜堡: 密西根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7年6月1日: 第27頁至第30頁. ISBN 978-0472084517 (英文).
- ^ 黨的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召開第四次全會. 《人民日報》. 1989年6月25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趙紫陽. 趙紫陽六四事件自辯書──中共中央文件影印件全文. 六四檔案. 1989年6月2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趙紫陽去世五周年不鎮壓原則獲高度評價. 美國之音. 2010年1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喬龍. 民眾祭奠趙紫陽當局緊張 鮑彤仍被禁. 自由亞洲電台. 2010年4月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陳思名. 實現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順利過渡. 人民網. 2009年2月1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理察·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 Beijing Orders Its Ambassadors Home for a Meeting. 《紐約時報》. 1989年6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任逸夫. 實地採訪:北京人眼中的六四. 博訊. 2003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Michael Fathers. China in Crisis: Reporting continues, but for how long?. 英國倫敦: 《獨立報》. 1989年6月1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紀思道. Beijing Ousts 2 American Correspondents. 美國曼哈頓: 《紐約時報》. 1989年6月1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孟建和陶建傑. 我國實施「北京奧運會外國記者採訪規定」的理論闡釋. 人民網. 2007年5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Michael Bociurkiw. Shanghai student leaders prepare offensive despite crackdown. 加拿大多倫多: 《環球郵報》. 1989年6月1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Michael L. Evans. The U.S. Tiananmen Papers. 美國國家安全檔案資料庫(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2001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馬若德. The Politics of China: The Eras of Mao and Deng.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7年1月1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521581417 (英文).
- ^ 274.0 274.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Deng Xiaoping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Lachy Leung. IMG_3577. Flickr.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立法局會議紀要(21.5.97). 香港立法會. 1997年5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陸肆. 曾鈺成:六四不是一場單純的學生運動. 香港獨立媒體. 2010年5月1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張植榮和李昀. 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涉藏報道分析. 人民網. 2006年12月2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鄭永平. 《樹欲靜而風不止:近年來的美國國會與中美關係》. 《美國研究》. 1991年 [2012年2月28日查閱].(中文)
- ^ 280.0 280.1 朱鎔基答CNN敏感問題:我們年輕時都為民主而鬥爭. 人民網. 2009年9月2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M. Thakur、G. E Burton和B. N. Srivastava.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印度諾伊達: Tata McGraw-Hill. 1997年: 第404頁至第405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074633953 (英文).
- ^ Lane Kelley和Oded Shenka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China. 英國倫敦: Routledge. 1993年4月19日: 第120頁至第122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415053457 (英文).
- ^ Wendell Gordon. The United Nations at the Crossroads of Reform. 美國阿蒙克: M. E. Sharpe. 1994年11月: 第167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1563244001 (英文).
- ^ Luo Shaoyang. Rule by Law. Flickr. 2007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285.0 285.1 China: Tiananmen』s Unhealed Wounds. 人權觀察. 2009年5月1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286.0 286.1 Relatives of dead at Tiananmen seek review - Asia - Pacific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紐約時報》. 2006年5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David Kootnikoff. Hong Kong's Long-Haired' Provocateur. 大韓民國: OhmyNews International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周賀. 1989年政治風波. 人民網. 2004年5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代小琳. 今年全國高校本科生將開設中國近現代史必修課. 湖南紅網. 2007年1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中國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7月1日. ISBN 978-7040267723. (简体中文)
- ^ 鄭光魁. 改革開放改變中國命運. 人民網. 2011年4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中共重申對六四事件有明確定論. 《聯合早報》. 2009年6月2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樂安. 評論:十九年的堅持與遺忘. 英國廣播公司. 2008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天安門母親運動發起人 十八年後丁子霖首次祭奠兒子. 《大紀元時報》. 2007年6月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295.0 295.1 Michael Bristow. Journalists banned from Tiananmen. 英國廣播公司.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美聯社. Security tight on Tiananmen anniversary. MSNBC. 200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法新社. 法新社:北京將在沉默中度過六四.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0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298.0 298.1 金·澤特爾(Kim Zetter). China Censors: The Tiananmen Square Anniversary Will Not Be Tweeted. 《連線》. 2009年6月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詹姆斯·雷諾茲(James Reynolds). Tiananmen in anniversary lockdown. 英國廣播公司.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光華日報》. 港大學生公投 要中平反六四. 新浪. 2009年4月1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蔣彥永建議為六四平反. 英國廣播公司. 2004年3月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Tania Branigan. Chinese detain soldier who spoke out against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衛報》. 2009年3月2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首位六四死難者獲中國政府賠償. 英國廣播公司. 2006年4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丁小采. 天網:第一個89死難者索賠案取得成功. 《大紀元時報》. 2006年4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China makes 1989 Tiananmen payout. 英國廣播公司. 2006年4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雷志龍. 鄭筱萸和他的秘書們. 人民網. 2009年2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姜敏. 從否決到贊成 瀋陽市人大兩次審議法院報告. 人民網. 2001年8月1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Robert J. Saiget. China faces dark memory of Tiananmen. Google新聞. 2009年5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309.0 309.1 Alexa Olesen. Web-savvy & cynical: China's youth since Tiananmen. 《西雅圖時報》. 2009年5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裴敏欣. 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 The Demise of Communism i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1998年8月19日: 第152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674325630 (英文).
- ^ 成都晚报编辑因刊六四广告被解职. 美國之音. 2007年6月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新京報》登六四照片後據報被調查. 英國廣播公司. 2008年7月2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明報》. 新京報闖大禍登六四圖片全城急繳. 萬維讀者網. 2008年7月2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谷晴. CCTV.COM : 香港四萬市民燭光晚會哀悼地震遇難同胞. 天安門母親運動. 2008年6月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315.0 315.1 All references to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closely censored for 20 years. 無國界記者. 2009年6月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Google censors itself for China. 英國廣播公司. 2006年1月2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麥可·溫斯(Michael Wines). Far-Ranging Support for Google』s China Move. 《紐約時報》. 2010年1月1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China's youth post-Tiananmen: Apathy a fact or front?. 有線電視新聞網. 200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權娟. 1992年2月 中央傳達小平同志南方談話. 人民網. 2007年5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繁體中文)
- ^ 中國歷史教科書避談六四被斥犯罪. 《民主中國》. 2009年4月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中文)
- ^ Young clerk let Tiananmen ad slip past censors: paper. 路透社. 2007年6月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勞伯·吉福德(Rob Gifford). China Road: A Journey into the Future of a Rising Power. 美國紐約: 藍燈書屋. 2008年6月3日: 第167頁至第168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ISBN 978-0812975246 (英文).
- ^ 中國民族主義的情緒亦得到政府的支持. 《環球時報》. 2011年11月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京滬穗蓉高校學生舉行示威遊行 最強烈抗議北約轟炸我使館暴行. 《人民日報》. 1999年5月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新華社. 首都高校數千學生舉行示威遊行 抗議北約轟炸我駐南使館. 新浪. 1999年5月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柯林頓自傳中說江澤民曾拒接電話. 美國之音. 2004年6月2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李葉. 2009,雨過天晴的中法關係. 人民網. 2009年12月1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 ^ 丹尼爾·格里菲斯(Daniel Griffiths). EC leader urges China to reform. 英國廣播公司. 2005年7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Japan concerned by call to lift China embargo – official. 美國紐約: 《富比士》. 2008年11月2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330.0 330.1 CONSIDERATION OF REPORTS SUBMITTED BY STATES PARTIES UNDER ARTICLE 19 OF THE CONVENTION. 禁止酷刑委員會. 2008年11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CONSIDERATION OF REPORTS SUBMITTED BY STATES PARTIES UNDER ARTICLE 19 OF THE CONVENTION. 禁止酷刑委員會. 2008年11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The State party should conduct a full and imparti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uppression of the Democracy movement in Beijing in June 1989,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persons who are still detained from that period, inform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ir findings, offer apologies and reparation as appropriate and prosecute those found responsible for excessive use of force, torture and other illtreatment."
- ^ 332.0 332.1 332.2 Consideration of reports submitted by States parties under article 19 of the Convention. 禁止酷刑委員會. 2009年12月1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French protests 'Tiananmen'. 《Finweek》. 2006年3月2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Observer: Just a little comment. 英國倫敦: 《金融時報》. 2006年3月30日: 第14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Kate Adie Returns to Tiananmen Square. 英國廣播公司. 200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夏洛特·希金斯(Charlotte Higgins). Director hailed at Cannes faces five-year film ban in China. 《衛報》. 2006年9月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
- ^ 《法制晚報》. 婁燁違規參賽戛納電影節 五年內不准拍片. 新浪. 2006年9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简体中文)
參考文獻
[编辑]中文資料
[编辑]- (简体中文) 新星出版社. 《京华风波纪实》. 中國北京: 新星出版社. 1989年. ISBN 978-7800850189.
- (简体中文) 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 《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 中國湖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9年6月. ISBN 978-7216003612.
- (简体中文) 中共中央宣傳部. 《堅決擁護黨中央決策堅決平息反革命暴亂》. 中國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9年6月.
- (简体中文) 《维护宪法尊严稳定国家大局》. 中國北京: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1989年7月. ISBN 978-7800780073.
- (简体中文) 解放軍畫報社. 《北京平息反革命暴乱》. 中國: 長城出版社. 1989年7月. ISBN 978-7800171024.
- (简体中文) 《北京風波紀實》. 中國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9年8月.
- (简体中文) 北京市司法局. 《制止動亂平息反革命暴亂法律問題解答》. 中國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9年8月.
- (简体中文)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委員會. 《风波后的反思》. 中國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9年8月. ISBN 978-7563305407.
- (简体中文) 喬初. 《戒严令发布之前: 4.15-5.20 动乱大事记》. 中國北京: 《經濟日報》. 1989年8月. ISBN 978-7800362002.
- (简体中文)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中國北京: 《北京日報》. 1989年8月. ISBN 978-7805023395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 (简体中文) 中國教育報社和北京戒嚴部隊. 《共和国卫士英烈集》. 中國北京: 中國卓越出版公司. 1989年8月. ISBN 978-7800711473.
- (简体中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驚心動魄的56天:1989年4月15日至6月9日每日紀實》. 中國北京: 中國大地出版社. 1989年8月.
- (简体中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五十天的回顾与反思》. 中國: 高等敎育出版社. 1989年8月. ISBN 978-7040027693.
- (简体中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材料汇编》. 中國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8月. ISBN 978-7208007093.
- (简体中文) 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 《难忘的两个月》. 中國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0年2月. ISBN 978-7540201975.
- (简体中文)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與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70天大事記: 胡耀邦病逝到趙紫陽解職》. 中國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0年6月.
- (简体中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叛逃“精英”海外言行录》. 中國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0年10月. ISBN 978-7504106094.
- (简体中文) 張元發. 《戒嚴一日: 精選本》. 中國: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1990年11月.
- (简体中文) 肖培、周英、陳喜慶和陳伊萍. 《學潮現象》. 中國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年4月.
- (简体中文) 許寧然和趙望. 《亡命"精英"其人其事》. 中國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1年5月.
- (简体中文) 張豈之和楊先材. 《中国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中國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ISBN 978-7040091526.
- (繁體中文) 香港記者協會. 《人民不會忘記: 八九民運實錄》. 美國安娜堡: 密西根大學. 1989年9月.
- (繁體中文) 鄒讜. 《二十世紀中國政治: 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的角度看》.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4年. ISBN 978-0195865158.
- (繁體中文) 楊繼繩. 《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 中國香港: 特區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2004年11月. ISBN 978-9626758038.
- (繁體中文) 趙紫陽和宗鳳鳴. 《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 中國香港: 開放出版社. 2007年1月11日.
- (繁體中文) 蔣品超、許海青和張昕. 《六四詩集》(Collection of June Fourth Poems). 美國: 博大出版社. 2007年5月26日. ISBN 978-9628690787.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繁體中文) 封從德. 《六四日記:廣場上的共和國》. 中國香港: 晨鐘書局. 2009年5月. ISBN 978-9881780485.
- (繁體中文) 吳仁華. 《六四事件中的戒嚴部隊》. 真相出版社. 2009年5月. ISBN 978-0982320389.
- (繁體中文) 張萬舒. 《歷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實錄》. 中國香港: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9年5月20日. ISBN 978-9882190504.
- (繁體中文) 李鵬. 《李鵬六四日記》. 澳亞出版有限公司. 2010年. ISBN 978-1921815003. 参数
|publisher=
值左起第6位存在零宽空格 (帮助) - (繁體中文)趙鼎新:《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
- (繁體中文) 季季. 《鮮血流在花開的季節: 六・四歷史的起訴書 (一九八九)》. 台灣萬華: 時報文化. 1989年.
- (繁體中文) 大衛·艾克斯(David Aikman)和譚志強. 《未完成的民主運動: Time雜誌詮釋的六四事件》. 台灣萬華: 時報文化. 1990年. ISBN 978-9571301006.
- (繁體中文) 戰爭機器搜索群. 《歷史如何成為傷口?: 「六四」的非官方說法》. 台灣台北: 唐山出版社. 1990年.
外文資料
[编辑]- (英文) 劉賓雁. Tell the World: What Happened. 美國紐約: Pantheon Books. 1989年12月30日. ISBN 978-0394583709.
- (英文) 黛博拉·戴維斯(Deborah Davis). 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e of Tiananmen: The Impact of Reform.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亞洲中心(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1990年12月. ISBN 978-0674125353.
- (英文) 喬治·布萊克(George Black)和羅賓·門若(Robin Munro). Black Hands of Beijing: Lives of Defiance in China's Democracy Movement. 美國霍博肯: 約翰威立. 1993年4月19日. ISBN 978-0471579779.
- (英文) 哈里森·索爾茲伯里(Harrison Salisbury). New Emperors: China.... 美國紐約: Harper Perennial. 1993年5月1日. ISBN 978-0380720255.
- (英文) Robert P. Weller. Resistance, Chaos and Control in China: Taiping Rebels, Taiwanese Ghosts and Tiananmen. 美國西雅圖: 華盛頓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4年1月. ISBN 978-0295972855.
- (英文) 傑弗里·瓦瑟斯特羅姆(Jeffrey N. Wasserstrom)和裴宜理. Popular Protest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Modern China: Second Edition. 美國博爾德: 西景出版社(Westview Press). 1994年11月17日. ISBN 978-0813320427.
- (英文) 趙鼎新. Reform and Discontent: The Causes of the 1989 7Chinese Student Movement. 加拿大蒙特婁: 麥基爾大學. 1997年.
- (英文) 黃明珍. 《神州怨:我從毛澤東時代走到現在的長征》(Red China Blues: My Long March From Mao to Now). 美國紐約: 藍燈書屋. 1997年5月19日. ISBN 978-0385482325.
- (英文) 克雷格·卡爾霍恩(Craig Calhoun). Neither Gods nor Emperors: Students and 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in China. 美國柏克萊: 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年9月1日. ISBN 978-0520211612.
- (英文) 史景遷.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2nd Edition. 美國紐約: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1999年1月17日. ISBN 978-0393973518.
- (英文) 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國紐約: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ISBN 978-1586480127.
- (英文) 趙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ISBN 978-0226982618.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英文)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Robert Lawrence Kuhn). 《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 The Life and Legacy of Jiang Zemin). 美國: Crown Publishing Group. 2005年1月11日. ISBN 978-1400054745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 (英文) 鮑彤和趙紫陽. 《改革歷程》(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 美國紐約: Simon & Schuster. 2009年5月19日. ISBN 978-1439149386.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英文) 菲利普·坎寧安(Philip J. Cunningham). Tiananmen Moon: Inside the Chinese Student Uprising of 1989. 美國朗漢: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0年11月16日. ISBN 978-0742566736.
外部連結
[编辑]- (中文) Tiananmen: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 (中文) To remember...
- (中文) 八九“六四”专辑
- (中文) 美国CNN记者1989年天安门民主运动回忆
- (中文) 六四民運 (June4th 1989 Archive)
- (中文) 六四民運志
- (中文) 六四檔案
- (中文) 六四紀念館 血染的歷史
- (中文) 《中国「六四」真相》
- (中文) 人民不會忘記
- (英文) Secret recordings resurrect Chinese PM’s criticism of Tiananmen crackdown
- (英文) Support the Tiananmen Mothers
- (英文) Tiananmen Square, 1989
- (英文) Tiananmen: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home
- (英文)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 (英文) THE TANK MAN
- (英文) Witnessing Tiananmen: Clearing the square
- (法文) Tiananmen 1989: la fin des illusions démocratiques en 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