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拉米亞戰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拉米亞戰爭
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帝國各地反抗的一部分
日期前323年-前322年
地点
希臘本土
结果 馬其頓人勝利
参战方
雅典
埃托利亞人
亞該亞人
阿卡迪亞
科林斯
福基斯
色薩利
其他希臘城邦
馬其頓帝國
波奧蒂亞
指挥官与领导者
利奧斯典納斯
安提菲拉斯
法薩盧斯的門農
安提帕特
克拉特魯斯
列昂納托斯
兵力
約30,000名 約37,200名
伤亡与损失
不明 不明

拉米亞戰爭(Lamian War)又稱希臘戰爭(Hellenic War)(前323年–前322年),是希臘雅典與其希臘本土盟友埃托利亞人福基斯人、洛克利斯人等等,聯合反抗馬其頓帝國統治及馬其頓歐洲統帥安提帕特的一場戰爭,這是雅典人最後一場擔當重要角色的戰爭,雅典人在戰敗後同時失去了獨立自主權。

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的消息傳到希臘後,雅典爆發反馬其頓運動,他們和其他希臘諸邦決定反抗馬其頓霸權。在戰爭初期希臘聯軍占上風,並把安提帕特的軍隊逼逃至色薩利拉米亞城,安提帕特在那裡被希臘聯軍圍困數月之久。列昂納托斯所領的馬其頓援軍前來支援,但他卻在與希臘聯軍的交戰中陣亡,但安提帕特趁這個機會從拉米亞脫逃出來,安然退回馬其頓本土,使戰局逐漸逆轉。當安提帕特得到克拉特魯斯另一批部隊增援之後,他在前322年在色薩利克蘭農戰役中進攻希臘聯軍,並得到全面勝利。戰爭的結果是希臘城邦的反抗受到鎮壓,希臘城邦被剝奪一些權利,一些城邦還受到親馬其頓寡頭僭主統治。

起源

[编辑]

原先亞歷山大大帝頒發希臘各城邦放逐者赦免令(Exiles Decree),使希臘許多城邦厭惡馬其頓的干政與跋扈,由其以雅典為甚,雅典人遂秘密進行反馬其頓計畫。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劇逝,希臘人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1],在希波拉底斯主導下雅典群眾對亞歷山大之死歡聲雷動,這時雅典將軍利奧斯典納斯已暗地聚集8,000名經驗豐富的傭兵決定開戰。他們派出使者狄摩西尼和希波拉底斯等人去各希臘諸邦遊說,成功聯合其他希臘諸邦一同反抗馬其頓,建立反馬其頓聯盟。聯軍由利奧斯典納斯領導[2]。在海軍方面,雅典人迅速動員,他們很快就武裝200艘戰艦,因為當時馬其頓主力遠在東方,阻止東方的馬其頓軍增援,並在之前擊敗馬其頓攝政安提帕特是這場戰爭勝利的重要關鍵,因此海軍將會影響這場戰爭的勝負。

戰況

[编辑]

戰爭一開始,利奧斯典納斯的聯軍先在普拉蒂亞戰役擊敗馬其頓盟友波奧蒂亞人,奪取了溫泉關。馬其頓當時主力都在東方,馬其頓攝政安提帕特手頭僅有一萬出頭的新兵,他連忙派出使者前往東方求援[3],之後湊齊13,000名步兵、800名騎兵南下色薩利,並在那裡徵召2,000名色薩利騎兵,安提帕特繼續往希臘南進,企圖讓叛亂尚未擴大前就先擊破它。

利奧斯典納斯約兩萬多的聯軍就在溫泉關等待安提帕特的前來,兩軍在溫泉關附近展開決戰,然而色薩利騎兵於戰場上倒戈,安提帕特遭到擊退並退入拉米亞城堅守。利奧斯典納斯決定在此消滅馬其頓軍,聯軍差不多有30,000人,其中雅典方提供15,000人、埃托利亞人出動7,000人,其餘的是其他希臘盟友[4]。希臘聯軍圍攻拉米亞數個月仍攻不下,連聯軍統帥利奧斯典納斯都在圍城戰中陣亡,他的戰死無疑是聯軍一大挫折[5]

安提菲拉斯接任希臘統帥,然而安提帕特處境仍未好轉,除非東方馬其頓軍隊前來支援。馬其頓赫勒斯滂·弗里吉亞總督列昂納托斯收到求援信來到了馬其頓,並在當地臨時徵招馬其頓人,總計帶著20,000多名步兵、1,500名騎兵南下色薩利救援。希臘聯軍知道列昂納托斯軍隊逼近,趁著馬其頓軍尚未會合,主動撤離拉米亞的包圍,轉與列昂納托斯交戰,並在騎兵戰中擊殺列昂納托斯[6]。儘管馬其頓再度失利,但列昂納托斯軍並沒有受到甚麼大損傷,安提帕特趁這次機會逃離拉米亞,與列昂納托斯留下的軍隊合併後退回馬其頓本土。

在東方,克拉特魯斯也收到安提帕特的求援,他手上擁有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經驗豐富的老兵,是一支強大的戰力。前322年,馬其頓艦隊司令克利圖斯在兩場海戰阿卑多斯戰役阿瑪格斯戰役擊敗雅典艦隊,奪得愛琴海制海權。使克拉特魯斯的軍隊可以安然的渡過愛琴海,他帶著一萬多的援軍於色薩利中部與安提帕特會師。此時希臘聯軍不僅在人數、資量上都顯劣勢,兩軍在克蘭農戰役進行決戰。因為馬其頓在步兵方面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聯軍遭到擊退,儘管損失不大,但這場戰爭勝負已分,聯軍統帥們不得不向安提帕特議和[7]

結果

[编辑]

戰後,安提帕特不與希臘聯盟整體談和,堅持要希臘城邦各別分開與馬其頓簽訂條約,最後雅典人被迫談和,並改由少數的寡頭統治,需擁有2,000德拉克馬的雅典人才有投票權。這個措施是因為雅典社會底層人民在戰爭前就鼓吹、推動開戰[8]。安提帕特因為雅典狄摩西尼鼓吹拉米亞戰爭,迫使狄摩西尼自殺。而希波拉底斯被雅典判死刑,僅管希波拉底斯逃走,他仍在優卑亞島被抓住處死[9]

戰爭的結果是希臘對馬其頓統治的反抗受到鎮壓,希臘城邦被剝奪一些權利,一些城邦還受到親馬其頓寡頭僭主統治。儘管雅典等大多數城邦都投降,埃托利亞人仍繼續反抗馬其頓,直到第一次繼業者戰爭爆發前,雙方停戰。

腳註

[编辑]
  1. ^ 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 XVIII.8-1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Brill's New Pauly. vol.7 (1995) Engels, J. pp.183
  3. ^ 狄奧多羅斯. XVIII.1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Westlake, H. D. The Aftermath of the Lamian War. "Classical Review 63" (1949) 87
  5. ^ 狄奧多羅斯. XVIII.12-1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狄奧多羅斯 . XVIII.13-1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狄奧多羅斯. lXVIII.16-17.
  8. ^ 狄奧多羅斯. XVIII.17-1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 (1970).pp 535. Dobson. J. & pp 331. Cawkwell, G.

參考資料

[编辑]

古代文獻

[编辑]

現代文獻

[编辑]
  • Ashton, N. G. "The Lamian War. A false start?" Antichthon 17 (1983) 47-63.

––––"The Lamian War-stat magni nominis umbra" 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Vol. 104, (1984), pp. 152-157

  • Brill’s New Pauly. vol.7 (2005) pp. 183:
  • Errington, R. M. Samos and the Lamian war. Chiron 5 (1975) 51-57.
  • Martin, G., "Antipater after the Lamian War: New Readings in Vat. Gr. 73 (Dexippus fr. 33)". The Classical Quarterly, New Series, Vol. 55, No. 1 (May, 2005), pp. 301-305
  •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 (1970)
  • Oikonomides, A. N. Athens and the Phokians at the outbreak of the Lamian War (= IG II 367). "The Ancient World 5" (1982) pp. 123-127.
  • Schmitt, O., Der Lamische Krieg (1992)
  • Westlake, H. D. The Aftermath of the Lamian War. "Classical Review 63" (1949) 87-90

參閱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