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徐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徐达
徐达
徐达像
徐达像
大明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省右丞相参军国事
爵位魏国公
追封中山王
籍貫凤阳府凤阳县
族裔汉族
字號天德
諡號武宁
出生元至顺三年(1332年)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安丰路濠州钟离县永丰乡[1]
逝世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二十七日(52-53歲)[2]
南京应天府
墓葬徐达墓
配偶妻张氏,存疑
谢氏
妾孙氏
妻贾氏,存疑
親屬長子徐輝祖
次子徐添福
三子徐增壽
四子徐膺緒
長女徐皇后
次女代王朱桂
三女安王朱楹

徐達(1332年—1385年),天德[3],濠州鍾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开国功臣。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军队,追随其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任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北伐中原,攻佔元大都。此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北元势力。官至中書省右丞相,封魏国公。同時也是明成祖國丈明仁宗朱高熾的外祖父。死后,朱元璋追封他本人及其曾祖父徐五四,祖父徐四七,父亲徐六四为中山王。

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编辑]

徐达曾祖父徐五四,曾祖母何氏,祖父徐四七,祖母周氏,父亲徐六四,母亲蔡氏[4],家族世代务农。洪武二十三年九月[5],徐达三代先人皆追封中山王及中山王夫人。徐达面貌清癯,颧骨稍高,身材魁伟。自幼习武,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参加红巾军郭子興部隊,后成为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大将。朱元璋向南进攻定远[需要消歧义],率领二十四人前去,徐达排在第一,率部在滁州涧击败元军[6]。至正十五年二月,又随军攻取和州,郭子兴任命徐达为镇抚。攻占和州后,郭子兴抓走孙德崖,孙德崖军也抓走朱元璋,徐达提出用自己换朱元璋,二人最终都幸免于难[7]

征战江南

[编辑]

同年六月,朱元璋率徐达等人渡江,攻占采石太平。在攻打采石和太平的战斗中,徐达与常遇春二人冲锋陷阵,勇冠三军,擒元将陈野先,随后徐达等分道攻占溧水溧阳等地。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攻下集庆后,命徐达东取镇江。镇江克后,徐达将兵号令严肃,秋毫无犯。此后被任命为淮兴翼统军元帅[8]。当时,张士诚占据常州,命令陈保二率水师进攻镇江。徐达在龙潭击败陈保二,于是请求增兵围困常州。张士诚派出将领前来增援,徐达率部离开城池设下两道埋伏圈等待,派王均用率部充当奇兵,而自己亲自指挥部队。张士诚军败走遭遇埋伏,被徐达击败,生擒张、汤二将。第二年攻克常州,晋升佥枢密院事。接着攻克宁国,进攻宜兴,派前锋赵德胜攻占常熟,生擒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至正十八年(1358年),再次进攻并攻占宜兴[9]

朱元璋亲自率军进攻婺州,命徐达留守应天,又派出军队击败天完将领赵普胜军,收复池州。改任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接着,徐达进攻安庆,从无为陆路进攻,夜袭浮山寨,破赵普胜部将于青山,并乘胜追击攻克潜山[10]。之后,徐达回到池州,与常遇春埋伏在九华山下,击败陈友谅军队,斩首万人,生擒三千人。常遇春说:“这是一支劲旅,不杀会成为后患。”徐达认为不可,于是上报朱元璋。而常遇春先前在夜晚坑杀俘虏过半,朱元璋不高兴,于是将其余俘虏全部释放。于是开始命令徐达统领其他将领。陈友谅进攻龙江,徐达在南门外驻军,与诸将拼死作战击败陈军,追击到慈湖,焚毁了他们的舰船[11]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徐达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陈友谅败退,徐达追击。陈友谅率舰队从沔阳出发,徐达在汉阳沌口驻军抵御。此时晋升中书右丞[12]。第二年,朱元璋攻占南昌,降将祝宗康泰叛变。徐达率沌口驻军击败他们。又跟从增援安丰,击败张士诚部下吕珍,进围庐州。适逢陈友谅进攻南昌,朱元璋召徐达前来,在鄱阳湖遭遇陈友谅军,史称鄱阳湖之战。徐达击败陈友谅前锋,击杀一千五百人,缴获大型军舰一艘。朱元璋顾虑张士诚进攻后方,命徐达返回应天镇守,之后继续作战,击败陈友谅[13]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稱吳王,以徐達為左相國。徐达率部攻克庐州,之后进攻江陵衡州宝庆等地,平定湖广。之后,指挥常遇春等进攻淮东,攻占泰州。张士诚军攻占宜兴,徐达率军收复。随后再次率兵渡江,攻占高邮,俘虏一千余人。再进军攻占安丰,俘虏元将忻都,迫使左君弼逃亡,获得其全部舰船。元军进攻徐州,徐达率军迎击,斩杀俘虏以万为单位计算,淮南淮北完全平定[14]。随后,徐达建议乘胜进攻张士诚[15]。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张士诚三路出击,徐达也分三路军应战,另外派兵扼其归路。张士诚战败回逃,不能入城,只得返回作战,徐达大败张士诚军,擒获将吏二百人,包围湖州。张士诚派吕珍等率军六万前来援救,驻屯旧馆,修筑五寨以自固。徐达让常遇春等建造十座堡垒加以围阻。张士诚又亲率精兵来援,徐达在皂林大败其军,张士诚逃走,遂攻克升山水陆寨。五太子朱暹、吕珍等都投降,徐达巡行城下,湖州投降。然后攻下吴江州,从太湖进围平江。次年,攻取平江,生擒张士诚。在平江城即将被攻克时,徐达与常遇春相约说:“军队入城,我军扎营城左,你军扎营城右。”又命令将士道:“抢劫百姓财物者死,毁坏百姓房屋者死,擅自离营二十里者死。”入城之后,吴人安然如故。还师之后,徐达受封魏国公[16]

南京建邺区莫愁湖公园胜棋楼室内,朱元璋与徐达弈棋场景复原

北伐大都

[编辑]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大军进行北伐,朱元璋亲自在龙江为这次征讨举行祭神仪式,并亲授方略[17]。徐达率军攻克沂州,招降守将王宣。进一步攻克峄州,王宣重新反叛,徐达便将他击杀。攻下莒、密、海诸州,然后派韩政分兵扼守黄河。张兴祖攻取东平济宁,而自己率大军攻取益都,攻下淮、胶等州县。济南投降,徐达分兵攻取登、莱,山东全部平定[18]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以徐达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右丞相、兼太子少傅[19]。常遇春攻克东昌,会师济南,击斩乐安反叛者。然后徐达还军济宁,率水师溯黄河而上,直趋汴梁,守将李克彝逃走,左君弼竹贞等投降。于是从虎牢关进入洛阳,与元将脱因帖木儿大战于洛水之北,元军兵败逃走。梁王阿鲁温以河南投降,徐达率军平定嵩、陕、陈、汝等州,然后直捣潼关李思齐逃往凤翔,张思道逃往鄜城,徐达率军入关,西到华州[20]。捷报传来后,朱元璋巡幸汴梁,召徐达到其住所,摆酒设宴慰劳,并与他商议北伐之事。徐达说:“我大军平定齐鲁,扫平河洛,王保保徘徊观望;潼关已克,李思齐之辈狼狈西逃。元朝声援已绝,现在我们乘势直捣元都,便可以不战而取。”[21]

閏七月,徐达与常遇春率军会师河阴,派遣副将分道巡行河北之地,连下卫辉彰德广平。军队临时驻扎临清,派傅友德开辟陆路使步骑兵通过,派顾时疏通河道使水师通行,然后引兵向北。常遇春已克德州,与徐达合兵攻取长芦,扼直沽,搭浮桥让军队过河。水陆并进,在河西务大败元军,进一步攻克通州元顺帝携后妃、太子向北逃走[22]。一天后,徐达陈兵齐化门,填濠登城。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儿必失朴赛因不花、右丞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等拒不投降,徐达便将他们斩首,除此之外,没杀一人。然后命人封闭府库,登记书籍、宝物,并命指挥张胜带领一千士兵看守宫殿门,让宦官看护那些宫人、嫔妃、公主,严禁士兵侵扰欺凌她们。城中官民安居乐业,店铺照常营业[23]

攻克晋陕

[编辑]

攻克大都后,朱元璋命徐达与常遇春进取山西。常遇春攻占保定中山真定冯胜汤和攻下怀庆,越过太行山,攻取泽州潞州,徐达率大军随后跟进。当时王保保(扩廓帖木儿)正引兵出雁门关,将由居庸关进攻北平。徐达知道后,与诸将商议道:“扩廓率军远行,太原必定空虚。北平有孙都督在,足以御敌。现在我们乘敌不备,直捣太原,使其进不能战,退无所守,这就是攻击敌人的要害和虚弱之处。如果扩廓西还自救,我们就能将他擒获。”于是,徐达引兵直趋太原,王保保到保安,果然返回援救。徐达挑选精兵夜袭其营,王保保率十八名骑兵逃跑。徐达尽降其部众,攻克太原。又乘势收取大同,分兵巡行还未攻下的州县,山西全部平定[24]

洪武二年,徐达引兵向西渡河,到达鹿台张思道逃走,于是攻克奉元。当时常遇春攻下凤翔,李思齐逃至临洮,徐达会集诸将商议军队的进攻方向,主张进攻临洮[25]。于是率军渡陇,攻克秦州,攻下伏羌、宁远,进入巩昌,派右副将军冯胜进逼临洮,李思齐果然不战而降。然后分兵攻克兰州,击走豫王,全部缴获其部队辎重行李。回军出萧关,攻下平凉,张思道逃往宁夏,被王保保所捉,其弟张良臣以庆阳投降,徐达派薛显受降。张良臣重新反叛,趁夜出兵袭击,打伤薛显。徐达督军包围张良臣叛军,王保保遣将前来援救,徐达率军迎击,将其打败逃走,于是攻取庆阳,张良臣父子投入井中,便将其拉出斩首,陕西之地全部平定。朱元璋下诏,徐达班师回朝,赏赐丰厚的白金和丝绸[26]

平定西北

[编辑]
徐达

洪武三年(1370年)春,朱元璋又以徐达为大将军,平章李文忠为副将军,分路出兵攻打北元。徐达自潼关从西路出击,直捣定西,攻打王保保。李文忠自居庸从东路出击,横穿沙漠,追击元昭宗。徐达兵至定西时,王保保退驻沈儿峪,徐达挥师逼近。双方隔沟而垒,一天之内交战数次[27]。王保保派精兵从小路出发,进攻东南垒,左丞胡德济仓惶失措,军中惊扰,徐达率军将王保保击退。徐达因为他是胡大海之子,便将他押送到京城,而将他手下指挥斩首数人以示众。第二天,整顿军队,进兵夺沟,殊死作战,大破王保保军,擒获郯王、文济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官属一千八百六十余人,将士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匹、骆驼等牲畜数以万计。王保保仅携妻子、儿女数人逃往和林。胡德济被押至京城后,朱元璋释放了他,却又写信告诉徐达:“将军仿效卫青不斩苏建之事,难道你没看见穰苴是怎么对待庄贾的吗?将军杀了他,也便罢了。今天到朝廷商议此事,我且念他在信州诸暨所立之功,不忍将他处死。从今以后,将军对这类事情不要再妄加姑息了。”[28]

徐达打败王保保之后,立即率军从徽州南一百八渡到略阳,攻克沔州,进入连云栈,进攻兴元,将其攻克。而李文忠也攻克应昌,俘获元帝嫡孙妃嫔、公主及将相。捷报先后传到朝廷,朱元璋下诏令劲旅返回京城,并亲自在龙江迎接、慰劳。然后下诏大封功臣,授徐达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省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为魏国公,年禄五千石,给予世袭凭证。第二年,徐达率盛熙等赴北平操练兵马,修筑城池,将山后军民迁移到各卫府,设置二百五十四屯,垦田一千三百余顷。该年冬天,徐达应召返回京城[29]

洪武五年,朱元璋再次发兵北伐,徐达作为征虏大将军从中路出发,左副将军李文忠从东路出发,征西将军冯胜从西路出发,各率五万骑兵出塞。徐达派都督蓝玉土剌河击败王保保。在朱彦德刘仲德规划下[30],王保保与贺宗哲合兵力拒,徐达作战不利,死者数万人。朱元璋因为徐达功劳大,所以对此未予追究。当时李文忠军也作战失利,引兵返回。唯独冯胜进攻河西走廊,获得全胜,却因隐藏骆驼、马匹而获罪[31]。第二年,徐达又率领诸将前往边疆,破元军于答剌海,然后还军北平,驻留三年才返回。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率汤和等征讨乃儿不花。不久,又返回镇守北平[32]

晚年

[编辑]

徐达每年春天率军出征,晚冬又应召返回,习以为常。回京之后,总是把大将印章上交朱元璋,朱元璋赐他休假,设宴畅饮,与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而徐达却对朱元璋更加恭敬谨慎。朱元璋曾从容对徐达说:“徐兄功劳很大,至今却还没有一个安宁的住处,我可以将旧邸送给你。”旧邸是朱元璋做吴王时居住的宫邸,徐达坚决推辞。有一天,朱元璋与徐达一起到旧邸去,硬让徐达喝酒喝醉,然后让人给他蓋上被子,抬到正室睡觉。徐达醒后,大吃一惊,慌忙跑下台阶,俯伏在地高喊死罪。朱元璋从旁窥视,看到他这么害怕,非常高兴。于是命令有关官员在旧邸前为徐达建造府宅,并在宅前立坊题上“大功”二字[33]

胡惟庸当丞相时,想结交徐达,徐达不予理睬,胡惟庸便贿赂徐达的看门人福寿,让他对徐达图谋不轨,福寿揭发了他,徐达也不予追究,只是时时向朱元璋进言说胡惟庸不能胜任丞相之职。后来胡惟庸果然被处死,朱元璋为此更加重视徐达。洪武十七年(1384年),太阴侵犯上将,朱元璋心中憎恶。徐达在北平患了背疽,稍好一点时,朱元璋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携带他的亲笔信前往慰问,不久应召返回京师。次年二月,徐达病逝。朱元璋为此停止临朝听政,发丧时悲恸不已。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都为王爵。赐葬鍾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徐达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都位列第一[34]

家族成员

[编辑]

妻妾

[编辑]
  • 元配张氏,正史无记载,一说因张氏好鞭挞人至死,被朱元璋嫌弃[35],或说张氏逝世[36],或说张氏嫉妒[37]。张氏去世后,朱元璋主持为徐达继娶谢氏。
  • 继室谢氏谢再兴次女,朱文正妻妹),可能在元配张氏生前就已嫁徐达。徐皇后徐辉祖徐增寿生母。谢夫人的生平不详,但自明代以来关于她的传说、野史、伪史颇多。一说因生性狂妄善妒,言行失礼,被朱元璋下令杖毙。一说,谢夫人嫉妒马皇后,被朱元璋所杀。洪武二十年(1387年)冬十月,追封谢氏为中山武宁王夫人[38]
  • 孙氏,徐膺緒生母,根据徐膺绪墓志[4][39],孙氏当是徐达妾室。徐膺绪孙徐显隆墓志[40]称孙氏封中山王夫人,是否是追封,无其他史料可证。
  • 贾氏,仅见于《明实录[41]》中的一条记载,称贾氏是徐显宗曾祖母、中山王夫人,推断为徐辉祖生母。但不论贾氏是徐达生前妻子,或是妾室追封中山王夫人头衔,均与《明实录》或其他史料相冲突。

子女

[编辑]
  • 朱元璋为徐达撰写的神道碑,碑文称其四子四女。《皇明开国臣传[36]》及《今言[35]》均称四子四女皆谢氏所出。但据徐膺绪墓志,谢氏为其嫡母,孙氏为生母。据《明实录[42]知谢氏为徐皇后生母。
  • 儿子,皆由朱元璋赐名[43]
    • 長子[43]徐輝祖,初名允恭,生母有争议,襲魏國公,靖難之變後因反對朱棣政權遭削爵及禁錮家中,永乐五年(1407年)卒。
    • 次子[43]徐添福,母不详,早卒。
    • 三子[43]徐增壽,母谢氏,靖難之變時暗助朱棣,為建文帝所殺;其後代世襲定國公。朱元璋功臣中惟徐達一家有兩位公爵。[44][45]
    • 四子[43]徐膺緒,母孙氏,世襲指揮使,永乐十四年(1416年)卒。
  • 女儿
    • 長女:仁孝文皇后,母谢氏,明成祖皇后。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二十七日,嫁給十七歲的燕王朱棣為王妃。洪武十年六月,生下朱棣長女朱玉英。洪武十一年,又生朱棣長子朱高熾(即明仁宗),共生三子四女。永乐五年(1407年)崩。
    • 次女:母不详,代王朱桂[46],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丙午[47],册封徐达第二女为代王妃。1393年,徐妃生朱桂子朱遜煓
    • 次女:母不详,安王朱楹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册封为王妃,正统十四年(1449年)逝世[48]
    • 某女:没有史料记载生平。明代伪史称她为徐达第四女,母谢夫人曾拒绝将她嫁给明成祖为皇后。或说她为徐达第三女,母贾夫人,名妙锦,亲自拒绝嫁给明成祖为皇后。

后代

[编辑]

徐绍桢,第十四世孙,在辛亥革命时发动南京起義,领导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徐达家族世系
 
 
 
 
 
 
 
 
中山武宁王
徐达
 
 
 
 
 
 
 
 
 
 
 
 
 
 
 
 
 
 
 
 
 
 
 
 
 
 
 
 
 
 
 
 
 
 
 
 
 
 
 
 
 
 
 
魏国忠贞公
徐辉祖
 
徐添福
 
徐膺绪
 
定国忠愍公
徐增寿
 
 
 
 
 
 
 
 
 
 
 
 
 
 
 
 
 
 
 
 
 
 
 
 
 
魏国公
徐钦
 
 
 
 
 
 
 
 
 
定国公
徐景昌
 
 
 
 
 
 
 
 
 
 
 
 
 
 
 
 
 
 
 
 
 
 
 
 
 
 
 
 
魏国公
徐显宗
 
魏国公
徐承宗
 
 
 
 
 
 
 
 
 
定国公
徐显忠
 
 
 
 
 
 
 
 
 
 
 
 
 
 
 
 
 
 
 
 
 
 
 
 
魏国庄靖公
徐俌
 
 
 
 
 
 
 
 
 
定国公
徐永宁
 
 
 
 
 
 
 
 
 
 
 
 
 
 
 
 
 
 
 
 
 
 
 
 
徐璧奎
 
 
 
 
 
 
 
 
 
徐世英
 
 
 
 
 
 
 
 
 
 
 
 
 
 
 
 
 
 
 
 
 
 
 
 
魏国公
徐鹏举
 
 
 
 
 
 
 
 
 
定国荣僖公
徐光祚
 
 
 
 
 
 
 
 
 
 
 
 
 
 
 
 
 
 
 
 
 
 
 
 
魏国公
徐邦瑞
 
 
 
 
 
 
 
 
 
定国公
徐延德
 
 
 
 
 
 
 
 
 
 
 
 
 
 
 
 
 
 
 
 
 
 
 
 
魏国公
徐维志
 
 
 
 
 
 
 
 
 
定国康惠公
徐文璧
 
 
 
 
 
 
 
 
 
 
 
 
 
 
 
 
 
 
 
 
 
 
 
 
 
 
 
 
 
 
魏国庄武公
徐弘基
 
 
 
 
 
 
徐廷辅
 
 
 
 
 
 
 
 
 
 
 
 
 
 
 
 
 
 
 
 
 
 
 
 
 
 
 
 
魏国公
徐胤爵
 
徐文爵
 
定南伯
徐仁爵
 
 
 
 
 
定国公
徐希
 
 
 
 
 
 
 
 
 
 
 
 
 
 
 
 
 
 
 
 
 
 
 
 
 
 
 
 
 
 
 
 
 
 
 
定国公
徐允祯

遺跡

[编辑]

艺术形象

[编辑]

徐達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人物,鳳陽分壇壇主朱元璋屬下。因得第三十四任教主張無忌授以岳飛兵書《武穆遺書》而成一方大將,為明教覆沒元朝的一大功臣。

被害死的鄉野傳說

[编辑]

据明朝徐禎卿所著的筆記小說《翦勝野聞》记载,徐達患有背疽,朱元璋命許多醫師來治療,病好了不少。結果朱元璋突然派遣使者帶著食物來賜給徐達,徐達在使者監視下,哭著吃完,並暗中叫醫師們逃跑。徐達不久就死了,朱元璋親自背著紙錢,披頭散髮、打赤腳走路,沿路痛哭到徐達家,並說是治病不力,命令捕殺所有醫師,並撫卹了徐達遺孀。此篇記載有朱元璋涉嫌毒死徐達的意味[49]。後有王文祿《龍興慈記》說,徐達患有「背疽」,不能吃鵝肉(中醫传说鵝為“發物”,吃了背疽會發作而死),但朱元璋刻意賜徐達「蒸」,徐達流著眼淚把鵝肉吃完,不久毒發而亡。清代學者趙翼對此二傳聞的評語為“無稽之談”[50]

注释

[编辑]
  1. ^ 国朝献徵录》(卷5):“徐达,濠州永丰乡人。”
  2. ^ 国朝献徵录》(卷5):“明年乙丑二月二十七日己未,薨,特封中山王,谥武宁,享年五十有四。”
  3. ^ 徐達表字天德,取自《禮記・中庸》:“茍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
  4. ^ 4.0 4.1 邵磊(江苏南京市博物馆). 《明中山王徐达家族成员墓志考略》一、中军都督佥事徐膺绪墓志. 南方文物 (江西省南昌市: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3, (2013年第4期): 180. ISSN 1004-6275. CN 36-1170/K (简体中文). 
  5. ^ 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洪武二十三年九月......○加封中山王徐达岐阳王李文忠三代皆王爵先是......于是中山王曾祖祖父父俱封中山王曾祖母祖母母皆封中山王夫人岐阳王......○丙申魏国公徐辉祖等奏三代蒙恩俱已加封王爵其旧诰宜缴纳......
  6. ^ 明史》(卷125):“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
  7. ^ 明史》(卷125):“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8. ^ 明史》(卷125):“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9. ^ 明史》(卷125):“时张士诚已据常州,挟江东叛将陈保二以舟师攻镇江。达败之于龙潭,遂请益兵以围常州。士诚遣将来援。达以敌狡而锐,未易力取,乃离城设二伏以待,别遣将王均用为奇兵,而自督军战。敌退走遇伏,大败之,获其张、汤二将,进围常州。明年克之。进佥枢密院事。继克甯国,徇宜兴,使前锋赵德胜下常熟,擒士诚弟士德。明年复攻宜兴,克之。”
  10. ^ 明史》(卷125):“太祖自将攻婺州,命达留守应天,别遣兵袭破天完将赵普胜,复池州。迁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进攻安庆,自无为陆行,夜掩浮山寨,破普胜部将于青山,遂克潜山。”
  11. ^ 明史》(卷125):“太祖自将攻婺州,命达留守应天,别遣兵袭破天完将赵普胜,复池州。迁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进攻安庆,自无为陆行,夜掩浮山寨,破普胜部将于青山,遂克潜山。还镇池州,与遇春设伏,败陈友谅军于九华山下,斩首万人,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达不可,乃以状闻。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过半,太祖不怿,悉纵遣馀众。于是始命达尽护诸将。陈友谅犯龙江,达军南门外,与诸将力战破之,追及之慈湖,焚其舟。”
  12. ^ 明史》(卷125):“明年,从伐汉,取江州。友谅走武昌,达追之。友谅出战舰沔阳,达营汉阳沌口以遏之。进中书右丞。”
  13. ^ 明史》(卷125):“明年,太祖定南昌,降将祝宗、康泰叛。达以沌口军讨平之。从援安丰,破吴将吕珍,遂围庐州。会汉人寇南昌,太祖召达自庐州来会师,遇于鄱阳湖。友谅军甚盛,达身先诸将力战,败其前锋,杀千五百人,获一巨舟。太祖知敌可破,而虑士诚内犯,即夜遣达还守应天,自帅诸将鏖战,竟毙友谅。”
  14. ^ 明史》(卷125):“明年,太祖称吴王,以达为左相国。复引兵围庐州,克其城。略下江陵、辰州、衡州、宝庆诸路,湖、湘平。召还,帅遇春等徇淮东,克泰州。吴人陷宜兴,达还救复之。复引兵渡江,克高邮,俘吴将士千余人。会遇春攻淮安,破吴军于马骡港,守将梅思祖以城降。进破安丰,获元将忻都,走左君弼,尽得其运艘。元兵侵徐州,迎击,大破之,俘斩万计。淮南、北悉平。”
  15. ^ 明史》(卷125):“师还,太祖议征吴。右相国李善长请缓之。达曰:“张氏汰而苛,大将李伯升辈徒拥子女玉帛,易与耳。用事者,黄、蔡、叶三参军,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以大军蹙之,三吴可计日定。””
  16. ^ 明史》(卷125):“太祖大悦,拜达大将军,平章遇春为副将军,帅舟师二十万人薄湖州。敌三道出战,达亦分三军应之,别遣兵扼其归路。敌战败返走,不得入城。还战,大破之,擒将吏二百人,围其城。士诚遣吕珍等以兵六万赴救,屯旧馆,筑五寨自固。达使遇春等为十垒以遮之。士诚自以精兵来援,大破之于皁林。士诚走,遂拔升山水陆寨。五太子、朱暹、吕珍等皆降,以徇于城下,湖州降。遂下吴江州,从太湖进围平江……既而平江破,执士诚,传送应天,得胜兵二十五万人。城之将破也,达与遇春约曰:“师入,我营其左,公营其右。”又令荅士曰:“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既入,吴人安堵如故。师还,封魏国公。”
  17. ^ 国朝献徵录》(卷5):“十月命为征虏大将军,帅诸将北取中原。上谕诸将曰:“征伐所以,奉天命,平祸乱,安生民,故命将出师,必在得人。今诸将非不健鬬,然能持重师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宜专主中军,策励群帅,运筹决胜,不可轻动。”
  18. ^ 明史》(卷125):“寻拜征虏大将军,以遇春为副,帅步骑二十五万人,北取中原,太祖亲祃于龙江。……师行,克沂州,降守将王宣。进克峄州,王宣复叛,击斩之。莒、密、海诸州悉下。乃使韩政分兵扼河,张兴祖取东平、济宁,而自帅大军拔益都,徇下潍、胶诸州县。济南降,分兵取登、莱。齐地悉定。”
  19. ^ 国朝献徵录》(卷5):“洪武元年戊申,春正月,朕即大位;二月,命王为征虏大将军、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右丞相、太子少傅、国公,命率甲士二十五万,北定中原。”
  20. ^ 明史》(卷125):“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副将军遇春克东昌,会师济南,击斩乐安反者。还军济宁,引舟师溯河,趋汴梁,守将李克彝走,左君弼、竹贞等降。遂自虎牢关入洛阳,与元将脱因帖木儿大战洛水北,破走之。梁王阿鲁温以河南隆,略定嵩、陕、陈、汝诸州,遂捣潼关。李思齐奔凤翔,张思道奔鄜城,遂入关,西至华州。”
  21. ^ 明史》(卷125):“捷闻,太祖幸汴梁,召达诣行在所,置酒劳之,且谋北伐。达曰:“大军平齐鲁,扫河洛,王保保逡巡观望;潼关既克,思齐辈狼狈西奔。元声援已绝,今乘势直捣元都,可不战有也。”帝曰:“善。”达复进曰:“元都克,而其主北走,将穷追之乎?”帝曰:“元运衰矣,行自澌灭,不烦穷兵。出塞之后,固守封疆,防其侵轶可也。”达顿首受命。”
  22. ^ 明史》(卷2):“遂丙寅,克通州,元帝趋上都。”
  23. ^ 明史》(卷125):“遂与副将军会师河阴,遣裨将分道徇河北地,连下卫辉、彰德、广平。师次临清,使傅友德开陆道通步骑,顾时浚河通舟师,遂引而北。遇春已克德州,合兵取长芦,扼直沽,作浮桥以济师。水陆并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进克通州。顺帝帅后妃太子北去。逾日,达陈兵齐化门,填濠登城。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儿必失、朴赛因不花,右丞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等不降,斩之,其余不戮一人。封府库,籍图书宝物,令指挥张胜以兵千人守宫殿门,使宦者护视诸宫人、妃、主,禁士卒毋所侵暴。吏民安居,市不易肆。”
  24. ^ 明史》(卷125):“捷闻,诏以元都为北平府,置六卫,留孙兴祖等守之,而命达与遇春进取山西。遇春先下保定、中山、真定,冯胜、汤和下怀庆,度太行,取泽、潞,达以大军继之。时扩廓帖木儿方引兵出雁门,将由居庸以攻北平。达闻之,与诸将谋曰:“扩廓远出,太原必虚。北平有孙都督在,足以御之。今乘敌不备,直捣太原,使进不得战,退无所守,所谓批亢捣虚者也。彼若西还自救,此成擒耳。”诸将皆曰:“善。”乃引兵趋太原。扩廓至保安,果还救。达选精兵夜袭其营。扩廓以十八骑遁去。尽降其众,遂克太原。乘势收大同,分兵徇未下州县。山西悉平。”
  25. ^ 明史》(卷125):“二年引兵西渡河。至鹿台,张思道遁,遂克奉元。时遇春下凤翔,李思齐走临洮,达会诸将议所向。皆曰:“张思道之才不如李思齐,而庆阳易于临洮,请先庆阳。”达曰:‘不然,庆阳城险而兵精,猝未易拔也。临洮北界河、湟,西控羌、戎,得之,其人足备战斗,物产足佐军储。蹙以大兵,思齐不走,则束手缚矣。临洮既克,于旁郡何有?’”
  26. ^ 明史》(卷125):“遂渡陇,克秦州,下伏羌、宁远,入巩昌,遣右副将军冯胜逼临洮,思齐果不战降。分兵克兰州,袭走豫王,尽收其部落辎重。还出萧关,下平凉。思道走宁夏,为扩廓所执,其弟良臣以庆阳降。达遣薛显受之。良臣复叛,夜出兵袭伤显。达督军围之。扩廓遣将来援,逆击败去,遂拔庆阳。良臣父子投于井,引出斩之。尽定陕西地。诏达班师,赐白金文绮甚厚。”
  27. ^ 明史》(卷125):“三年春帝复以达为大将军,平章李文忠为副将军,分道出兵。达自潼关出西道,取扩廓。文忠自居庸出东道,绝大漠,追元嗣主。达至定西,扩廓退屯沈儿峪,进军薄之。隔沟而垒,日数交。”
  28. ^ 明史》(卷125):“扩廓遣精兵从间道劫东南垒,左丞胡德济仓卒失措,军惊扰,达帅兵击却之。德济,大海子也,达以其功臣子,械送之京师,而斩其下指挥等数人以徇。明日,整兵夺沟,殊死战,大破扩廓兵。擒郯王、文济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属千八百六十余人,将士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驼杂畜以巨万计。扩廓仅挟妻子数人奔和林。德济至京,帝释之,而以书谕达:‘将军效卫青不斩苏建耳,独不见穰苴之待庄贾乎?将军诛之,则已。今下廷议,吾且念其信州、诸暨功,不忍加诛。继自今,将军毋事姑息。’”
  29. ^ 明史》(卷125):“达既破扩廓,即帅师自徽州南一百八渡至略阳,克沔州,入连云栈,攻兴元,取之。而副将军文忠亦克应昌,获元嫡孙妃主将相。先后露布闻,诏振旅还京师。帝迎劳于龙江。乃下诏大封功臣,授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予世券。明年帅盛熙等赴北平练军马,修城池,徙山后军民实诸卫府,置二百五十四屯,垦田一千三百余顷。其冬,召还。”
  30. ^ 《啸亭杂录》(卷四元二臣):“元太子北遁后,史颇不详。有遗臣朱彦德、刘仲德二人者才俊,又受昭宗知遇,任为帷幄之助,二人亦感激用命。徐达出塞时,二人设伏兵以击之,达大败,仅以身免,元兵赖以复盛。”
  31. ^ 明史》(卷125):“五年复大发兵征扩廓。达以征虏大将军出中道,左副将军李文忠出东道,征西将军冯胜出西道,各将五万骑出塞。达遣都督蓝玉击败扩廓于土刺河。扩廓与贺宗哲合兵力拒,达战不利,死者数万人。帝以达功大,弗问也。时文忠军亦不利,引还。独胜至西凉获全胜,坐匿驼马,赏不行,事具《文忠》、《胜传》。”
  32. ^ 明史》(卷125):“明年,达复帅诸将行边,破敌于答剌海,还军北平,留三年而归。十四年,复帅汤和等讨乃儿不花。已,复还镇。”
  33. ^ 明史》(卷125):“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
  34. ^ 明史》(卷125):“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35. ^ 35.0 35.1 今言·卷之二》一百七十五 中山王初夫人张氏,继夫人谢氏。王出师归,孝陵谕王曰:「卿夫人好鞭挞人至死,此不足佐卿,朕为卿择一佳妇。」谢夫人是也。谢夫人生四子、四女......
  36. ^ 36.0 36.1 (明)朱国祯皇明开国臣传·卷之一·中山徐武宁王》初娶张氏卒。上为特继谢氏,生子女各四人,曰辉祖、曰添福、曰增寿、曰膺绪......
  37. ^ (清)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一》〖成祖朝 永乐〗徐皇后,成祖后也。武宁王徐达以张夫人妒,太祖为之娶谢氏。生后而贤......
  38. ^ 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六》》○戊辰追封中山武宁王徐达妻谢氏中山武宁王夫人○己巳夜太阴犯谒者......
  39. ^ 徐膺绪墓志原文:大明骠骑将军中军都督府佥事徐公圹志......祖妣蔡氏、妣谢氏,皆封中山王夫人,王母孙氏。公以洪武二十三年擢任尚宝司卿......
  40. ^ (明)倪谦撰《钦定四库全书•倪文僖集巻二十九》○墓志铭,中都留守司正留守徐公墓志铭:公讳显隆,字文盛,徐其姓也。世家凤阳,曾祖讳逹从太祖起兵,平定天下,为开国元勲。封魏国公,追封中山武宁王。祖讳膺绪,骠骑将军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考讳景弼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曾祖妣孙封中山王夫人,祖妣朱、妣毛皆封赠夫人......
  41. ^ 《明实录·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三》正统五年春正月......○以常州府宜兴县田地三十六顷赐魏国公徐显宗,是田原赐中山武宁王夫人贾氏,显宗其曾孙也故复赐之○辛未给僧童一万人度牒......
  42. ^ 明实录·太宗皇帝实录·卷六十九》永乐五年秋七月......○乙卯 皇后徐氏崩,后中山武宁王达之长女,母夫人谢氏。后自幼贞静纯明,孝敬仁厚。王与夫人言此女......
  43. ^ 43.0 43.1 43.2 43.3 43.4 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一》○太傅魏国公徐达薨,子四人,皆上赐名,长子辉祖袭封魏国公,次添福授勋尉早世,次增寿擢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次膺绪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44. ^ 明史》(卷125):“子四:辉祖、添福、膺绪、增寿。”
  45. ^ 明史》(卷125):“洪武諸功臣,惟達子孫有二公,分居兩京。”
  46. ^ 明史》(卷125):“长女为文皇帝后,次代王妃,次安王妃。”
  47. ^ 《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二》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丙午册中山武宁王徐达第二女为代王桂妃○调山西都指挥使周房为山东都指挥使......
  48. ^ 《明实录·英宗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九》正统十四年六月......○己未,安惠王妃徐氏薨,妃中山武宁王达之女,洪武二十四年册封,至是薨讣闻 上辍视朝一日,遣中官致祭,命有司营葬......
  49. ^ 《翦勝野聞》:「徐魏國公達病疽,疾甚,帝數往視之,大集醫徒治療。且久,病少差,帝忽賜膳,魏公對使者流涕而食之,密令醫工逃逸。未幾,告薨。亟報帝,帝蓬跣擔紙錢道哭至第,命收斬醫徒。夫人大哭出拜帝,帝慰之曰:『嫂勿為後慮,有朕存焉。』因為賙其後事而還。」
  50. ^ 廿二史札记》(卷31):“如龍興慈記徐達病疽,帝賜以蒸鵝,疽最忌鵝,達流涕食之,遂卒。是達幾不得其死。此固傳聞無稽之談。”

参考文献

[编辑]
前任:
首任
明朝中書省丞相
1368年1月23日—1371年
繼任:
汪广洋
前任:
李善长
明朝中書省丞相
1371年
繼任:
胡惟庸
貴族爵位和頭銜(明朝)
新頭銜 魏國公
1370年–1385年
繼任者:
徐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