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巴陵大橋

坐标24°40′54″N 121°22′46″E / 24.68167°N 121.37944°E / 24.68167; 121.3794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4°40′54″N 121°22′46″E / 24.68167°N 121.37944°E / 24.68167; 121.37944

巴陵大橋
巴陵大橋
坐标24°40′54″N 121°22′46″E / 24.68167°N 121.37944°E / 24.68167; 121.37944
承載 台7線北橫公路
跨越大漢溪
地點桃園市復興區巴陵
台7線47k+960至49k+170
官方名稱巴陵大橋
其他名稱巴陵二橋
维护单位交通部公路總局
设计参数
桥型中路式繫索鋼拱橋
全长220米(722英尺)
宽度11.5米(38英尺)
高度37米(121英尺)
最大跨度185米(607英尺)
桥下净空35米(115英尺)
历史
开通日2005年7月30日
地圖
地图
參考資料:公路總局第一區養護工程處-公路景觀-巴陵橋景觀

巴陵大橋臺灣一座公路橋樑,位於臺7線北橫公路)47公里處,跨越大漢溪上游[1],其政區轄屬桃園市復興區,為巴陵地區之新地標。「巴陵」是泰雅語,為「巨大神木」之意。[2]

沿革

[编辑]
已停用的舊巴陵橋,現為人行步道

北橫公路的前身為日治時期角板山三星警備道,1914年10月在巴陵建有「巴壟鐵線橋」(日文:バロン橋)。1960年代興建北橫時,拆除鐵線橋改建為「巴陵橋」,現今於北橫公路舊線巴陵一號隧道口左側保存了一支近10公尺高的「巴壟紀念柱」[3]

由於北橫公路(臺7線)通往角板山拉拉山棲蘭明池,是臺灣北部重要觀光遊憩區,每逢假日交通量激增[1],原巴陵吊橋寬度僅4.5公尺,其前後銜接彎窄隧道,路幅不足容易造成塞車,每逢假日及水蜜桃盛產期間形成交通瓶頸[1],因此交通部公路總局在2001年計畫於巴陵吊橋下游興建巴陵大橋,跨越大漢溪,藉以解決交通壅塞問題[1],設計及施工階段暫稱為「巴陵二橋[2],施工接近完工階段正式命名為「巴陵大橋」[2]。新巴陵大橋於2005年7月30日舉行通車典禮[4],完工後成為巴陵地區之新地標。

設計

[编辑]

巴陵大橋為中路式繫索鋼拱橋,橋身為桃紅色,代表復興區拉拉山名產「水蜜桃原鄉」之寓意,全長220公尺,主跨185公尺,拱高約37公尺[1][2],橋樑全寬11.5公尺、淨寬10.5公尺、車道寬7.5公尺,人行道每側寬1.5公尺,大漢溪河床面距離橋面約35公尺、距拱頂約52公尺[1]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公路景觀 > 巴陵橋 景觀.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一區養護工程處. [2014-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3)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官明郎. 過河說橋—漫談橋梁之命名. 技師報. 2005-01-01 [2014-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臺灣)). 
  3. ^ 角板山三星越嶺道-巴壟鐵線橋紀念柱.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2014-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2) (中文(臺灣)). 
  4. ^ 台7線 北橫之美. [2014-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