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丹增熱珠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丹增熱珠
བསྟན་འཛིན་རིག་གྲོལ།
丹增熱珠於2010年在畫廊演講
出生 (1982-01-16) 1982年1月16日42歲)
尼泊尔加德满都
母校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
知名于繪畫,拼貼畫,雕塑,數碼,錄像裝置,表演藝術場域特定藝術
知名作品《我們的土地,我們的人民》;《寂靜:十一面觀音菩薩》
运动西藏當代藝術英语Contemporary Tibetan art

丹增熱珠藏語བསྟན་འཛིན་རིག་གྲོལ།威利转写bstan 'dzin rig grol;1982年1月16日),西藏當代藝術家[1],出生于尼泊尔加德满都的流亡藏人家庭,其作品包括诗歌、繪畫、拼貼畫、雕塑、數碼、錄像裝置、表演藝術場域特定藝術[2]

他於2011年将20吨泥土从西藏日喀则市運到印度达兰萨拉,創作了裝置藝術作品《我們的土地,我們的人民》,該作品曾被紀錄片把西藏帶回家英语Bringing Tibet Home[a]用作录制題材。2013年,他的作品《寂靜:十一面觀音菩薩》被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使其成為第一位作品被該館收藏的西藏當代藝術家[3]

生平

[编辑]

丹增熱珠於1982年1月16日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出生,父母是流亡藏人,全家2002年獲得美國政治庇護。1999年丹增熱珠在茨仁央吉的指導下學習西藏傳統拼貼畫和唐卡藝術,2002年在加德滿都協噶爾寺圖登喇嘛的指導下學習西藏傳統沙畫酥油雕塑,2003年在加德滿都唐卡藝術學校取得西藏傳統唐卡繪畫證書,2005年從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的艺术和媒体学院取得藝術創作學士英语Bachelor of Fine Arts藝術史學士学位。[4][2][5]:43[6]

2007年,其作品《生命的蛻變》以10,000英镑售出[7]。2010年,他與中国艺术家張宏圖英语Zhang Hongtu共同創作了一幅大型劉曉波畫像,掛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對面[8]

他於2018年在達蘭薩拉籌設藝術家進駐工作室Studio 59: Dialogue Artists' Residency,希望將工作室變成一個來自世界各地的藏族和其他藝術家的學院,藝術家在此可以獨處,冥想“在這個時代身為藏人的意義是什麼”,全神貫注地用藝術表達自己的西藏。工作室目前已有六位藝術家進駐。他並且義賣自己作品為該工作室籌資。[9][10]

知名作品

[编辑]

裝置藝術作品《我們的土地,我們的人民》是他最出名的作品之一。為了製作這件作品,他於2011年將20吨日喀则市的泥土偷運到达兰萨拉,鋪在學校的操場上,使流亡藏人有機會走在家鄉的泥土上。[8][11][12][13][14]藏人导演丹增茨旦英语Tenzin Tsetan Choklay以该作品为主題拍摄了紀錄片把西藏帶回家英语Bringing Tibet Home[a],该紀錄片于2013年10月在釜山國際影展首映,2014年1月赢得了視聽藝術國際影展英语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Programmes Audiovisuels的「欧洲青年評審獎」。[16][17][18]

《寂靜:十一面觀音菩薩》

他的畫作《寂靜:十一面觀音菩薩》(Pin drop silence: Eleven-headed Avalokiteshvara)裏,十一面觀音站在神聖光輪英语mandorla中,十一面代表各種領域的智慧與證悟。觀音的內臂結合十手印,表示禮敬,與四臂觀音的手印相同[b],而藏傳佛教達賴喇嘛奉為四臂觀音的化身[c]。觀音臉部略去了眼睛,使觀眾無法與從眼神接觸與觀音交流感情,這種手法使得作品脫離了宗教情境而成為個人創造的獨立藝術作品。自十七世紀以來,西藏繪畫通常把觀音畫在藍綠色山脈的背景上,這種空間表現來自中國傳統山水畫。此畫不遵循傳統的空間表現,而是把空間分割,重新詮釋了觀音在空間中的位置。這樣的線條分割創造了填滿文字的區域和充滿活力的彩色圖案區域。他被問到統一人物和分面背景空間的線條網格時,他解釋說他想要通過傳統方式揭露藏傳佛教富有慈悲、人性的品質,因此保留了唐卡畫作草圖上表示比例結構的線條,這些線條通常隱藏在完成的作品下面。這一設計的另一來源是他年輕時在尼泊爾為家族企業設計的西藏地毯[22][23][5]:44

展览

[编辑]

2006年月,他参加了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福勒博物馆英语Fowler Museum at UCLA舉辦的展览Missing Peace(「失去的和平」)[24] 同年九月,他在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艺术博物馆的「碧湖波瀾:当代西藏艺术展」展出。[25]

2007年8月,他在纽约的魯賓藝術博物館展出作品。[26]

他的作品从2009年2月11日至3月27日在伦敦Rossi & Rossi畫廊展出。[27][28]

他的作品于2010年5月底在香港展出。[29]同年6月至10月,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举行西藏当代艺术展「传统的转化」,這是西藏当代艺术首次在西方大型博物館展出。他的作品獲選參展。[30][31]同年9月,他参加了在中国北京宋莊美術館举行的「烈日西藏--西藏当代艺术展」。[32]

2011年,他的裝置藝術《我們的土地,我們的人民》在達蘭薩拉展出。

2012年,他参加在以色列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的展览「面对面」。[33]

2014年1月到2月,他的作品在美国佛蒙特大学弗萊明藝術博物馆英语Fleming Museum of Art展出。[34][35]同年2月到6月,纽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举行「西藏和印度-佛教傳統與變革」展覽,他是應邀展出的两位西藏当代艺术家之一 。[36]

2015年9月19日到10月24日,他的個人展《諸行無常》在香港Rossi & Rossi畫廊展出。展品《風景》是他迄今尺幅最大的繪畫作品。[37]

2018年10月,他的作品參加伯克利藝術博物館和太平洋電影資料館英语Berkeley Art Museum and Pacific Film Archive舉辦的西藏當代藝術展「無盡」(Boundless),其中一幅作品《憤怒的舞蹈》(Wrathful Dance)是他對藏人自焚抗議的反思。他說:「娛樂就是讓人忘掉問題,而藝術是提出問題。」[38][39]

著作

[编辑]

他出版了三本诗集。[4] 2009年,他发表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發佈會在纽约的西藏之家举行。[40]詩人丹增德吉認為他的情诗《蝴蝶翅膀》繼承了第六世达赖喇嘛以來的傳統。[41]

诗集

注释

[编辑]
  1. ^ 1.0 1.1 纪录片《Bringing Tibet Home》的中文译名有“把西藏帶回家”[12]、“把圖伯特帶回家”[11]及“梦土”[15]
  2. ^ 十一面觀音有二臂、四臂、八臂等形象。[19]
  3. ^ 蒙古黃金史》與《蒙古源流》都記載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前往蒙古與阿勒坦汗會面途中,顯出四臂觀音法相。[20]藏傳佛教奉達賴喇嘛為四臂觀音的化身。[2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Special Screening : Bringing Tibet Home-HIMALAYAN HERITAGE MEETUP. 魯賓藝術博物館.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0). 
  2. ^ 2.0 2.1 Tenzing Rigdol. Rossi & Rossi.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0). 
  3. ^ 【紐約專訪】入大都會博物館 西藏藝術家將自焚佛像入畫. 蘋果日報 (台灣). 2018-01-12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1). 
  4. ^ 4.0 4.1 Tenzing Rigdol. Rossi & Rossi. [2014-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5. ^ 5.0 5.1 Kurt Behrendt. Tibet and India: Buddhist 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14-02-01 [2018-11-11]. ISBN 978-1-58839-54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1). 
  6. ^ Experiment with Forms: Tenzing Rigdol. Absolute Arts. [201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4). 
  7. ^ Gleadell, Colin. Sotheby's locks horns with Christie's. The Telegraph. 2007-10-30 [201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6). 
  8. ^ 8.0 8.1 “我們的土地,我們的人民”——丹增熱珠訪談錄. 中国人权. 2012年7月3日 [2018-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0). 
  9. ^ An Evening with Artist Tenzing Rigdo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西藏之家
  10. ^ The Man who Stole Tibe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bet Policy Institute
  11. ^ 11.0 11.1 唯色. 紀錄片《Bringing Tibet Home》(把圖伯特帶回家). 2014年3月9日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12. ^ 12.0 12.1 德國柏林電影節放映藏人藝術家作品《把西藏帶回家》. 自由亞洲電台. 2014-02-13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0). 
  13. ^ 親吻故鄉土. 民視英語新聞. 2011年10月28日 [2018-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0). 
  14. ^ Jolly, Joanna. India: Tibetan exiles walk on 'home soil' in Dharamsala. 英國廣播公司. 2011-10-28 [201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2). 
  15. ^ 追尋圖博之歌 影展募資計畫. flyingv.cc. [201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8). 
  16. ^ Samuel Gontier. Fipa 2014 : mon rapport secret d’infiltré chez les jurés. 2014-01-27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4) (法语). 
  17. ^ Palmarès du 27e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programmes audiovisuels. 巴黎人報英语Le Parisien. 2014-01-25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7) (法语). 
  18. ^ 'Bringing Tibet Home' wins French awar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故鄉網, 2014-01-27
  19. ^ 法田法師十一面觀音之探究(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 ^ Sechin Jagchid. 蒙古文化與社會.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7: 199 [2019-10-07]. ISBN 978-957-05-059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1). 
  21. ^ 孟思齊. 筆尖上的信仰: 藏密唐卡背後的故事. 紅螞蟻圖書. 2015-09-21: 49–50 [2019-10-07]. ISBN 978-986-91916-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1). 
  22. ^ Tenzing Rigdol | Pin drop silence: Eleven-headed Avalokiteshvara | Tibet | The Met.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23. ^ Tibetan Buddhist Ar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0). 
  24. ^ Stacey Abarbanel, UCLA Fowler Museum to Premiere the Traveling Exhibition 'The Missing Peace: Artists Consider the Dalai Lam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y 01, 2006
  25. ^ Fall 2006 (PDF). 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2-24). 
  26. ^ Summer Guide 2007 - Culture and Play Till Labor Day - Season in the Sun. 《紐約》雜誌. 2007-07-02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27. ^ Tenzing Rigdol | Experiment with Forms | London 11 Feb – 27 Mar 2009. Rossi & Rossi畫廊.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0). 
  28. ^ Art AsiaPacific Almanac - Volume 4, ArtAsiaPacific, 2009, p. 53 "Tenzing Rigdol Experiment with forms 11 February to 27 March Rossi & Rossi"
  29. ^ Jaishri Abichandani & Tenzing Rigdol in Hong Kong. 雅昌艺术网.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0). 
  30. ^ Louise Chen, "Tradition Transformed": A Conversation About Tibetan Contemporary Ar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tinfo.com, 27 juil. 2010
  31. ^ Clare Harris. In and Out of Place: Tibetan Artists' Travels in the Contemporary Art World. Fuyubi Nakamura; Morgan Perkins; Olivier Krischer (编). Asia through Art and Anthropology: Cultural Translation Across Borders. A&C Black. 2013-10-10: 40–41. ISBN 978-0-85785-470-4. 
  32. ^ 烈日西藏——西藏當代藝術展. 凤凰网. 2010年9月3日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33. ^ Angela Levine, Face to Face at Tel Aviv Museu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dnightEast, 4 March 2012
  34. ^ Spring Exhibitions Feature Vogel Collection, Tibetan Art. 佛蒙特大学. 2014-01-21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2). 
  35. ^ Alana Smith, Fleming unveils two new exhibits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4-02-15, Vermont Cynic, 11 Feb 2014
  36. ^ Tibet and India | Buddhist 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 February 8 - June 8, 2014.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4). 
  37. ^ 諸行無常. 藝術推廣新聞頻道. [201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2). 
  38. ^ Momo Chang. New BAMPFA Exhibit Spotlights the Rise of Tibetan Contemporary Art - 'Boundless' brings the work of the diaspora to Berkeley. 《East Bay Express》.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0). 
  39. ^ 美國伯克利展覽館舉辦西藏當代藝術作品展. 西藏之聲. 2018年11月9日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0). 
  40. ^ Bhuchung D Sonam, A Poetry Book by a Tibetan Artist launche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故鄉網, January 19, 2009
  41. ^ Tenzin Dickyi, A Review of BUTTERFLY’S WINGS, Tenzing Rigdol’s 3rd Collection of Poet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故鄉網, August 20, 2012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