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龙泉寺 (西城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龙泉寺 (北京西城)

龙泉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龙爪槐胡同2号,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为西城区普查登记文物[1]

历史

[编辑]

龙泉寺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始建于宋朝,创建者是谷静端禅师,号龙泉老人,所以寺名“龙泉”。后来该寺倾废。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秋,大兴隆寺僧人万松(法名“智林”)在这里重新建龙泉寺。此次兴建了山门殿、钟楼、鼓楼、祖师殿、伽蓝殿、正殿、方丈院、僧舍、廊庑等建筑。明朝成化九年五月(1473年),立石碑作记。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龙泉寺由住持无生禅师(海畛)重修,完工之后立有重修碑,请顺治年间进士康熙年间保和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王熙撰写了重修碑文。[2][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记载,清朝末年,1905年北京佛教界成立“中国佛教学务总公所”,僧长是光明寺住持东山,发起人有北京各佛寺住持:广善寺住持达远、广化寺住持灵山、慈因寺住持吉安、龙泉寺住持道兴、观音寺住持觉先[4]

1908年,龙泉寺住持释道兴在龙泉寺的中部及西部创办龙泉寺孤儿院,以收养北京城的无依无靠的孤儿,不分僧俗,实行半读半工。中华民国初期,龙泉寺孤儿院继续发展,由最初收容60名孤儿发展到收容100多名孤儿,至1929年累计抚养孤儿成人达3000名。后来该孤儿院改为私立龙泉寺小学。[2][4]

1949年以后,龙泉寺的“张文襄公祠”被划入陶然亭公园,改建成“抱冰堂”。龙泉寺尚存方丈院;大殿2座,各5间;配殿3座,各3间。如今为某单位用房。其他房屋均已被改建或拆除。[2]

人文旧事

[编辑]

清朝中叶以后,龙泉寺是文人、官员游赏吟诗之地。1914年1月,章太炎大闹袁世凯大总统府时,曾遭袁世凯囚禁在龙泉寺小院内。张大千也曾到该寺为寺僧作画,画作由寺僧百川和尚保存了很多年,后因被盗而丢失。

1926年8月,报人林白水遭到军阀张宗昌杀害,灵柩停放在龙泉寺内。[2]

民国八年(1919年)三月,齐白石第三次到北京后不久,托人在龙泉寺的隔壁租下多间房,迁居此处。同年冬,风闻湖南又起战争,齐白石陪陈春君同行湖南。民国九年(1920年)春二月,齐白石带着三子齐良琨、长孙齐秉灵,到北京学习。因为去龙泉寺交通不便,便迁居宣武门石镫庵[5]

建筑

[编辑]

龙泉寺坐北朝南,分为中、西、东三路:[2]

  • 中路: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大殿、后殿。[2]
    • 山门:已拆除。[2]
    • 大殿:位于高大的青石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七檩,硬山顶,前出廊,灰筒瓦屋面,排山勾滴,雕花正脊。大殿两侧有东、西配殿,西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硬山顶,前出廊,东配殿已拆除。[2]
    • 后殿:位于龙泉寺最北面,面阔五间,进深七檩,硬山顶,灰筒瓦屋面,排山勾滴,雕花正脊。主殿的东西两侧有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硬山顶,前出廊,灰筒瓦屋面,正脊是灰瓦的镂空花脊,山墙廊步开有券门,连接着游廊。主殿西边有耳房八间,进深五檩,硬山顶,灰筒瓦屋面,镂空花脊。[2]
    • 西廊庑:中路西部廊庑位于大殿和后殿的两座西配殿之间,面阔七间,进深五檩,前出廊,硬山顶,当心间是门道,可以通往西跨院。[2]
  • 西路:如今仅存一进庭院,由正房、南房、西殿房构成。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硬山顶,前出廊,排山勾滴,镂空花脊。南房是小式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五檩,硬山顶。西配房是小式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五檩,灰梗瓦屋面。[2]
  • 东路:建筑已全部拆改。[2]

龙泉寺共有殿宇、僧舍等房屋245间。寺内有罗汉像、神像78尊;大鼓、铜钟、铁钟、铁钟罄、锡供件、鼎、佛龛、琉璃制清规牌、竹禅画佛像等33件(座);大藏经、石刻金刚经各一部。寺内有一眼井,井水味道甘美,可以和当时北京南城以水甘而闻名的姚家井的水相媲美。[2]

东跨院原来是龙泉寺的一部分,名为“兴诚寺”,又因寺内有一株古槐状似卧龙,所以俗称“龙树寺”,后来脱离龙泉寺独立。清朝宣统年间,张之洞入主军机处,在龙树寺兴建七间北屋,取名“蒹葭簃”,张之洞经常邀请同僚来此宴饮作诗。张之洞逝世后,其门生、同僚将此处改为“张文襄公祠”,内供张之洞遗像,在院南墙另开辟祠堂门。[2][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名单,北京西城,2010-05-05. [201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龙泉寺,宝华寺,2009-08-29. [2014-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4). 
  3. ^ 3.0 3.1 龙泉寺,新华网,2004-03-16. [2014-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4). 
  4. ^ 4.0 4.1 左松涛,近代中国佛教兴学之缘起,法音2008年第2期
  5. ^ 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白石老人自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