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岗
外观
(重定向自象岗山)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07年10月27日) |
象岗现时通常称为象岗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市以前的一座小山冈,因1983年在岗内发现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的陵墓而闻名于世。
象岗位于广州市越秀山的西测,是一座高49.71米的风化石英岩山岗,东侧于越秀山主峰越井岗相连。其西面原有芝兰湖,唐朝时芝兰湖仍是一处避风塘,到明代已淤塞,现时象岗西面的芝兰里是其遗迹。
象岗曾经有固岗、席帽山、象山等称谓。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扩建广州城,合宋代三城为一,又开辟城北的山麓,拓北城八百丈,凿象岗为北门。从此,象岗于越秀山分开成一孤立的山岗,因凿山而拓宽的大北外直街(今解放北路北段),自明清以来一直是出入广州城北的重要通道。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在岗顶建拱极炮台,与邻近的保极、永康(又称四方炮台)、耆定三炮台连成守卫广州城北的防线。20世纪五、六十年代,象岗划为军事用地,到七十年代楼宇店铺已遍布岗麓,仅存顶部犹如一孤丘。八十年代初将岗顶削低17米拟建公寓,意外发现赵眜的陵墓,经发掘后在原址建起西汉南越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