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第76屆奧斯卡獎
第76屆奥斯卡金像奖
官方海报
日期2004年2月29日
地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好莱坞杜比剧院
主持人比利·克里斯托[1]
红地毯比利·布什英语Billy Bush
克里斯·康纳利(Chris Connelly
玛丽娅·曼努诺斯英语Maria Menounos[2]
制片人乔·罗斯英语Joe Roth[3]
导演路易斯·J·霍维茨(Louis J. Horvitz[4]
摘要
最佳電影指环王:王者归来
获獎最多《指环王:王者归来》(11项)
提名最多《指环王:王者归来》(11项)
电视转播
电视台ABC
持续时间3小时45分钟[4]
收视率4356万
26.68(尼尔森收视率调查[5]

第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于2004年2月29日PST下午17:30(EST晚上20:30)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好莱坞杜比剧院举行,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旨在奖励2003年最优秀电影的盛会。本届颁奖典礼通过美国广播公司美国直播,一共颁发了24座奥斯卡金像奖(也称学院奖),男演员比利·克里斯托第8次担任主持人,他在1990年举行的第6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首度担任主持人,而上一次主持则是2000年的第7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6]。两星期前的2月14日,珍妮佛·嘉納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丽思卡尔顿亨廷顿酒店及水疗中心英语The Langham Huntington, Pasadena主持颁发了奥斯卡科技成果奖[7]

指环王:王者归来》赢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导演彼得·杰克逊)和原著改编在内的11项大奖,追平和创下了多项纪录[8]。其它获奖电影包括获奖两项的《怒海爭鋒:極地征伐》和《神秘河流》,获奖一项的《野蛮人的入侵》、《冷山》、《海底总动员》、《迷失东京》、《女魔头》、《切尔诺贝利之心英语Chernobyl Heart》、《戰爭迷霧》、《裸体哈维闯人生英语Harvie Krumpet》和《两个士兵英语Two Soldiers (2003 film)》。典礼在北美吸引了4400万电视观众收看,是该地区4年来收视人数最高的节目[9]

获奖与提名

[编辑]

第76届奥斯卡奖提名于2004年1月27日PST早上5:38(UTC13:38)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弗兰克·皮尔森女演员雪歌妮·薇佛比佛利山塞缪尔·戈尔德温剧院公布[10][11],《指环王:王者归来》获得的提名数量最多,达11项,而《怒海爭鋒:極地征伐》则以10项紧随其后。

获奖名单在2004年2月29日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公布。《指环王:王者归来》在11项提名中全部获奖,追平了由《宾虚》和《泰坦尼克号》保持的获奖纪录[12],并打破了由《金粉世界》和《末代皇帝》所保持9项提名全部获奖的纪录[13]。该片也成为史上第10部未获任何演员类奖项提名但却拿下最佳影片奖的电影[14]。获导演奖提名的蘇菲亞·柯波拉成为历史上第3位获该奖项提名的女性,也是其中的首位美国女性[15]。她最后成功夺得了原著剧本奖,同时父亲弗朗西斯·科波拉和祖父卡迈恩·科波拉英语Carmine Coppola都曾赢得过奥斯卡奖肯定,这种三代人都成为小金人得主的情况之前只出现过一次[16]。获女主角奖提名的姬莎·卡索-休斯年仅13岁,创下该奖项提名人年纪最小的新纪录[17]。此外,西恩·潘蒂姆·罗宾斯分别因《神秘河流》拿下男主角男配角奖,该片也成为历史上第四部获得两个男演员表演奖项的电影[18]

奖项

[编辑]
彼得·杰克逊因《指环王:王者归来》获导演奖
西恩·潘因《神秘河流》获男主角奖
查理兹·塞隆因《女魔头》获女主角奖
蒂姆·罗宾斯因《神秘河流》获男配角奖
蕾妮·齐薇格因《冷山》获女配角奖

获奖者在最上方以加粗字体显示:[19]

最佳影片 导演
男主角 女主角
男配角 女配角
原著剧本 原著改编
动画长片 外语片
纪录片 纪录短片
  • 《切尔诺贝利之心》——玛丽安·德利欧(Maryann DeLeo
短片 动画短片
  • 《两个士兵》——亚伦·施耐德(Aaron Schneider)和安德鲁·J·萨克斯(Andrew J. Sacks
原创配乐 原创歌曲
音效剪辑 音效
艺术指导 摄影
  • 《指环王:王者归来》——艺术指导格兰特·梅杰(Grant Major),内部装饰:丹·汉娜(Dan Hennah)和阿兰·李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艺术指导:本·凡·奥斯(Ben Van Os),内部装饰:塞西尔·海德曼(Cecile Heideman
    • 《壮志奔腾》——艺术指导:珍妮·欧普瓦英语Jeannine Oppewall,内部装饰:莱斯利·波普(Leslie Pope
    • 《最後武士》——艺术指导:莉莉·基尔维特(Lilly Kilvert),内部装饰:格雷琴·劳(Gretchen Rau
    • 《怒海爭鋒:極地征伐》——艺术指导威廉·桑德尔(William Sandell),内部装饰:罗伯特·古尔德英语Robert Gould
化妆 服装设计
  • 《指环王:王者归来》——姬拉·迪克森和理查德·泰勒(Richard Taylor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迪恩·凡·斯塔伦(Dien van Straalen
    • 《壮志奔腾》——茱迪安娜·馬科夫斯基
    • 《最後武士》——姬拉·迪克森
    • 《怒海爭鋒:極地征伐》——温迪·斯蒂茨(Wendy Stites
剪辑 视觉效果

奥斯卡荣誉奖

[编辑]

提名和获奖大户

[编辑]

颁奖和表演嘉宾

[编辑]

以下人士出场颁发了奖项或表演节目:[4][21]

颁奖嘉宾(按出场顺序排列)

[编辑]
姓名 角色
安迪·盖勒(Andy Geller 第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广播员
肖恩·康纳利 引出开场蒙太奇
凯瑟琳·泽塔-琼斯 颁奖男配角奖
伊恩·麦克莱恩 介绍最佳影片提名电影《指环王:王者归来》
安吉丽娜·朱莉 颁发艺术指导奖
罗宾·威廉斯 颁发动画长片奖
蕾妮·泽尔维格 颁发服装设计奖
尼古拉斯·凯奇 介绍最佳影片提名电影《怒海爭鋒:極地征伐》
克里斯·库珀 颁发女配角奖
汤姆·汉克斯 引出向鲍勃·霍普致敬的段落
本·斯蒂勒
歐文·威爾森
颁发短片奖和动画短片奖
丽芙·泰勒 引荐原创歌曲奖提名作品“You Will Be My Ain True Love”、“The Scarlet Tide”和“Into the West”的表演嘉宾上台表演
贾达·萍克·史密斯
威爾·史密斯
颁发视觉效果奖
珍妮佛·嘉納 引出奥斯卡科技成果奖和戈登·E·索耶奖颁奖片断
吉姆·凯瑞 布萊克·愛德華颁发奥斯卡荣誉奖
比爾·莫瑞 介绍最佳影片提名电影《迷失东京》
斯嘉丽·约翰逊 颁发化妆奖
桑德拉·布洛克
约翰·特拉沃尔塔
颁发音效和音效剪辑奖
朱莉娅·罗伯茨 引出向凯瑟琳·赫本致敬的段落
奥普拉·温弗瑞 介绍最佳影片提名电影《神秘河流》
约翰·库萨克
黛安·蓮恩
颁发纪录短片奖
亚历克·鲍德温
妮奥米·瓦兹
颁发纪录片奖
弗兰克·皮尔森 引出纪念去世影人片断
菲尔·柯林斯
史汀
颁发原创配乐奖
皮尔斯·布鲁斯南
茱莉安·摩爾
颁发剪辑奖
杰米·李·柯蒂斯 引荐原创歌曲奖提名作品“A Kiss at the End of the Rainbow”和“Belleville Rendez-vous”的表演嘉宾上台表演
杰克·布莱克
威爾·法洛
颁发原创歌曲奖
查理兹·塞隆 颁发外语片奖
裘德·洛
乌玛·瑟曼
颁发摄影奖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蘇菲亞·柯波拉
颁发原著改编奖
托比·马奎尔 介绍最佳影片提名电影《壮志奔腾》
蒂姆·罗宾斯
蘇珊·莎蘭登
颁发原创剧本奖
汤姆·克鲁斯 颁发导演奖
艾德里安·布洛迪 颁发女主角奖
妮可·基德曼 颁发男主角奖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颁发最佳影片奖

表演嘉宾(按出场顺序排列)

[编辑]
姓名 角色 表演内容
马克·施艾曼英语Marc Shaiman
哈罗德·惠勒英语Harold Wheeler (musician)
音乐编排 管弦乐
比尔·克里斯托 主持人 开场歌舞
艾丽森·克劳丝
史汀
表演者 《冷山》插曲“You Will Be My Ain True Love
艾維斯·卡斯提洛
艾丽森·克劳丝
表演者 《冷山》插曲“The Scarlet Tide
安妮·蓝妮克丝 表演者 《指环王:王者归来》插曲“Into the West
尤金·列维
凯瑟琳·欧哈拉[a]
表演者 《风载歌行》插曲“A Kiss at the End of the Rainbow
比阿特丽斯·波尼法西英语Béatrice Bonifassi
伯努瓦·沙雷[22]
表演者 《佳麗村三姊妹》插曲“Belleville Rendez-vous
杰克·布莱克
威爾·法洛
表演者 在颁发原创歌曲奖期间表演恶搞歌曲“Get Off the Stage”(意为《滚下台去》)[23]

典礼资讯

[编辑]
比利·克里斯托担任第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主持人

由于去年颁奖典礼的收视率很不理想,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于是寻求作出多项调整,并为即将上演的新一届颁奖典礼聘请新制片人。学院宣布本届晚会将于二月底举行,而不是往年的三月底或四月初[24]。艺术与科学学院通讯主任约翰·帕夫利克(John Pavlik)称,将典礼提前一个月是为了“巩固颁奖典礼下滑的收视率并保护奥斯卡作为全国超群绝伦颁奖活动的地位”[25]。虽然学院的多位人员都否认了这一原因,一些业内人士推测,颁奖日期的提前也是为了减轻电影制片公司在奥斯卡季节里激烈的宣传和游说活动[26]。这也是继第14届以来,首次没有在3-4月份举行的颁奖典礼[27]

2003年8月,电影制片人乔·罗斯获聘监管颁奖典礼的制作,他于次月请来老牌奥斯卡主持人比利·克里斯托第8次主持颁奖典礼[28]。为了给节目做宣传,罗斯制作了三段预告片,每段都使用了不同的流行曲段,分别是麥當娜的“Hollywood”,OutKast的“Hey Ya!”以及粉红佳人的“Get the Party Started”。预告片中包括有过去颁奖典礼的片断,还有像“Expected the unexpected”(意为“期待惊喜”)和“It's Oscar night”(意为“奥斯卡之夜”)之类口号不时在镜头上闪过[29]:357。这些宣传广告在电影院和多个有线电视频道播映,还有在Blockbuster商店销售[29]:356。学院还史无前例地允许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进行采访,接触节目排练,这也是她覆盖了电视转播幕后准备工作的长达一个月同名谈话节目的一部分[29]:356

美国电影协会的禁令

[编辑]

2003年9月,美国电影协会由于担心盗版活动而禁止将小成本电影筛选分发给电影奖项评选团体[29]:358。许多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和知名导演反对这一做法,因为小成本电影如果要引起学院成员的注意,这一筛选至关重要,所以禁令将对这些电影在奥斯卡奖上斩露头角的机会造成不利影响[29]:358。次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和美国电影协会达成一项协议,学院成员将获得筛选电影名单,但他们不能把这些电影泄露给外界人士[30]。2003年12月,纽约一位联邦法官以违反联邦反托拉斯法为由推翻了这道禁令[29]:359[31]

最佳影片提名作品票房表现

[编辑]

截止1月27日提名名单公布时,所有五部获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美国本土票房成绩为6.38亿美元,平均每部1.27亿美元[32]。其中《指环王:王者归来》以3亿3834万5008美元名列榜首,其后分别是收入1亿2023万1534美元的《奔腾年代》,8532万7367美元的《怒海爭鋒:極地征伐》,5911万4051美元的《神秘河流》和3483万9137美元的《迷失东京》[32][33]

延时直播

[编辑]

由于第三十八届超级碗半场表演时出现的争议性事件影响,美国广播公司对直播的节目采取5秒钟的延时,确保不会有粗俗内容直播出去[34]。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弗兰克·皮尔森在一份书面声明中对这一做法表示抗议,认为即使是非政府主导的这种很短暂的延迟也意味着对广播节目进行审查,因为这可能导致电视台对节目进行自我审查以期达到政府的要求,甚至更糟[35]。对此制片人乔·罗斯表示,只有那些非政治性的亵渎性言辞才会被审查[36]

专业评价

[编辑]

颁奖典礼获得的媒体评价褒贬不一。《芝加哥論壇報》电视评论员史蒂夫·约翰逊(Steve Johnson)感叹节目“熟悉得几乎让人感到麻木,而且文绉绉得让人失望”。他也批准了美国广播公司延时5秒直播的决定[37]。《华盛顿邮报》的汤姆·谢尔斯英语Tom Shales笑称颁奖典礼的娱乐性和看果冻凝结差不多。他还批评晚会气氛沉闷,缺乏惊喜[38]。《旧金山纪事报》专栏作家蒂姆·古德曼(Tim Goodman)感叹道:“第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没多少戏剧性和喜剧,虽然表彰的是《指环王》这样的杰作,但还是毫无生命力。”[39]

其它媒体对节目的评价更为正面。《娱乐周刊》的肯·塔克英语Ken Tucker赞扬了克里斯托的主持,称他在“史提夫·馬丁机敏的愚蠢行径和琥碧·戈柏毫不悔改的闹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而对晚会本身,他认为节目说服了观众2003年是电影业成功的一年,而这一点可能是好莱坞并没有做到的[40]。《纽约观察家报》影评人安德鲁·萨里斯称颁奖典礼是“记忆中最有趣而且最不乏味的”一届。他还对制片人乔·罗斯有高度评价:“从(我)这么一位老评论员来看,罗斯先生,你的工作做得很好。”[29]:384今日美國》评论员罗伯特·比安科(Robert Bianco)认为,虽然《指环王》横扫大部分奖项导致晚会缺乏惊喜,但主持人克里斯托还是能够给这个夜晚带来欢笑。他还进一步称赞节目与去年相比更有魅力,更正能量,节奏上更为得体[41]

收视和奖项

[编辑]

本次颁奖典礼由美国广播公司在美国直播,其播出时段平均有4356万观众收看,与去年相比提高了26%,而所有观看过部分时段节目的观众总数量则估计有7389万[9][42]。从尼尔森收视率调查的数量看,节目的表现也强过去年,吸引了26%的家庭观看,提升幅度超过27%[43]。此外,节目还在18-49岁年龄段人群中获得了15.3的收视率[43]。这也是继2000年的第7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以来收视成绩最好的一次[44]

2004年7月,颁奖典礼获得了第56届黄金时段艾美奖的9项提名[45],并在两个月后成功为路易斯·J·霍维茨拿下了电视转播指导奖[46][47]

纪念

[编辑]

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年一度的“纪念”致敬环节旨在纪念过去一年中逝世的业内人士,本场晚会上的这一环节由学院主席弗兰克·皮尔森引出。蒙太奇中包括了1940年电影《巴格达大盗英语The Thief of Baghdad (1940 film)》中罗饶·米克罗斯作曲的“The Love of the Princess”(意为《公主的爱》),他还为《賓漢》、《意亂情迷》、《暴君焚城录英语Quo Vadis (1951 film)》、《万王之王》和《万世英雄英语El Cid (film)》等电影谱写过配乐:[29]:379

除此以外,汤姆·汉克斯还专门引出了对2003年逝世的喜剧演员、老牌奥斯卡主持人鲍勃·霍普的致敬片段[48]。之后女演员茱莉娅·罗伯茨也引出了一段向女演员凯瑟琳·赫本的致敬片段[49]

注释

[编辑]

a^ :尤金·列维和凯瑟琳·欧哈拉以他们在片中角色的形象表演了这首歌曲。[50][51]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Billy Crystal will MC Oscars. The Guardian (Guardian Media Group). 2003-09-25 [201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0). 
  2. ^ Leviste, Lanz. The King sweeps the Oscars. The Philippine Star (PhilStar Daily, Inc.). 2004-03-12 [201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3. ^ Lubrano, Alfred. Lord of the Oscars: Billy Crystal's back.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Philadelphia Media Network). 2003-09-25 [201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9). 
  4. ^ 4.0 4.1 4.2 Lowry, Brian. Review: "The 76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Variety (PMC). 2004-02-29 [201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0). 
  5. ^ Levin, Gary. Oscar back to form with 43.5M viewers. USA Today (Gannett Company). 2004-03-01 [201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6. ^ Munoz, Lorenza. Crystal returns to familiar role.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2003-09-25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0). 
  7. ^ Susman, Gary. Garnering Prizes.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Warner). 2004-01-29 [201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6). 
  8. ^ Morales, Tatiana. Peter Jackson, Lord Of The Oscars. CBS News (CBS Corporation). 2009-02-13 [2013-10-10]. 
  9. ^ 9.0 9.1 Gorman, Bill. Academy Awards Averages 41.3 Million Viewers; Most Since 2005. TV by the Numbers. Tribune Company. 2010-03-08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4). 
  10. ^ Susman, Gary. Three-'Ring' Circus.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Warner). 2004-01-27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11. ^ Fernandez, Maria Elena; Greg Braxton. Dawn's early rite.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2004-01-28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12. ^ Smith, Neil. Rings joins Oscar's big winners. BBC News (BBC). 2004-03-01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3). 
  13. ^ "Lord of the Rings" Wins 11 Oscars. ABC News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2004-03-01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4). 
  14. ^ Crow, Kim; Barbara Vancheri. Third "Ring" movie wins 11 Oscars. Pittsburgh Post-Gazette (Crain Communications). 2004-03-01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15. ^ Klein, Joshua. Coppola feeling `Lost in Translation'. Chicago Tribune (Tribune Company). 2004-02-03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16. ^ Ryzik, Melina. Oscar’s First Family? Depends on How You Count.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3-01-11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0). 
  17. ^ Wloszczyna, Susan. 'Luck' may be changing for Caro, grown-up Castle-Hughes. USA Today (Gannett Company). 2009-09-13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 
  18. ^ McNary, Dave. A ‘River’ of dreams for Penn, Robbins. Variety (PMC). 2004-02-29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4). 
  19. ^ The 76th Academy Awards (2004) Nominees and Winn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9). 
  20. ^ Kehr, Dave. Oscar Films; Anatomy of a Blake Edwards Splat.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4-02-15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9). 
  21. ^ Clark, Mike; Susan Wloszczyna. Oscar showtime: This year vs. Others. USA Today (Gannett Company). 2009-02-23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1). 
  22. ^ Dunlevy, T'Cha. Au revoir Oscar, welcome back guitar. The Gazette (Postmedia Network). 2005-02-03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 
  23. ^ Will Ferrell and Jack Black had a memorable 2004 Oscars moment.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Warner). 2004-03-01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3). 
  24. ^ Save the date: Next year's Oscars move to February. Chicago Tribune (Tribune Company). 2003-03-27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1). 
  25. ^ Lyman, Rick. Oscars to Arrive A Month Earlier Starting in 2004.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2-08-05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1). to bolster the ceremony's sagging television ratings and protect the Oscar's status as the nation's pre-eminent awards event. 
  26. ^ Decisison 2004. Newsweek (The Daily Beast). 2003-03-12 [201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9). 
  27. ^ Sheehan, Paul. Live Blog: The 83rd Annual Academy Awards. Gold Derby. 2011-02-27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28. ^ Grossberg, Josh. Oscar Brings Back Billy Crystal. E! (NBCUniversal). 2003-09-24 [201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1). 
  29.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Pond, Steve, The Big Show: High Times and Dirty Dealings Backstage at the Academy Awards, New York, United States: Faber and Faber, 2005, ISBN 0-571-21193-3 
  30. ^ Friedman, Roger. TV's 'Ed' Won't Sing for Charity. Fox News (21st Century Fox). 2003-10-22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1). 
  31. ^ Waxman, Sharon. While They Can, Studios Rush to Send Videos to Oscar Voter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3-12-09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30). 
  32. ^ 32.0 32.1 2003 Academy Award Nominations and Winner for Best Picture.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5). 
  33. ^ Box office totals for some Oscar nominees. USA Today (Gannett Company). 2004-01-27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5). 
  34. ^ Carey, Matt. ABC to impose delay on Oscar telecast. CNN (Time Warner). 2004-02-05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15). 
  35. ^ Cadorette, Guylaine. Academy Miffed about Oscar Tape Delay, Black Eye for the Nerdy Guy, DJ Rick Dees Ends Morning Radio Show, More.... Hollywood.com (Hollywood.com, LLC). 2004-02-11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Even a very brief tape-delay introduces a form of censorship into the broadcast–not direct governmental control, but it means that a network representative is in effect guessing at what a government might tolerate, which can be even worse. 
  36. ^ Susman, Gary. Snippy Response.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Warner). 2004-02-11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37. ^ Johnson, Steve. Crystal's no ball in tepid Oscar show. Chicago Tribune (Tribune Comapny). 2004-03-01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1). felt almost numbingly familiar and disappointingly genteel. 
  38. ^ Shales, Tom. A Clean and Boring Sweep.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 2004-03-01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3). was about as entertaining as watching Jell-O congeal. 
  39. ^ Goodman, Tim. Unlike 'Lord of the Rings,' this year's Oscars were a yawner - with good ad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Hearst Corporation). 2004-03-01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1). The 76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dragged on without much drama or comedy, sucking the life out of the event even while it was doing justice to the masterpiece that is The Lord of the Rings. 
  40. ^ Tucker, Ken. The Show.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Warner). 2004-03-12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1). managed to do what Hollywood may not have: convince us that this was a great year for the movies. 
  41. ^ Bianco, Robert. Crystal's return enlivens predictable show. USA Today (Gannett Company). 2004-03-01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8). more glamorous and upbeat than last year's war-muted event, and decently paced. 
  42. ^ Zurawik, David. Oscars sweep up more viewers. The Baltimore Sun (Tribune Company). 2004-03-02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43. ^ 43.0 43.1 Academy Awards ratings (PDF). Television Bureau of Advertising. [2013-1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9-27). 
  44. ^ McDaniel, Mike. Significant ratings rise for Oscars. Houston Chronicle (Hearst Corporation). 2004-03-02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45. ^ Primetime Emmy Award database. Academy of Television Arts and Sciences (ATAS).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2). 
  46. ^ The complete list of winners.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2004-09-20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1). 
  47. ^ 2004 Emmy Winner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4-09-20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0). 
  48. ^ D'Angelo, Mike. Saving Tom Hanks. Esquire (Hearst Corporation). 2004-06-01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1). 
  49. ^ Rings scores Oscars clean sweep. BBC News (BBC). 2004-03-01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9). 
  50. ^ Austerlitz, Saul, Another Fine Mess: A History of American Film Comedy, Chicago, United States: Chicago Review Press: 342, 2010, ISBN 978-1556529511 
  51. ^ Wloszczyna, Susan. Creators hope 'Kiss' is pot of gold. USA Today (Gannett Company). 2004-02-17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1). 

外部链接

[编辑]
官方网站
新闻资源
分析
其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