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人工降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人工降水

人工降雨人工增雨人造雨(英語:rainmaking或cloud seeding),是指在天上有的情况下,通过人工手段催化降雨。一般是通过降低云层中的温度,使云中小水滴凝聚形成大水滴,从而達成降雨目的。1891年,路易斯·加斯曼(Louis Gathmann)提议可以将液态二氧化碳射入雨云中,使它们下雨,这被认为是人工降雨技术的起源。但直到1946年,首次真正意义上的人造雨实验才真正展开。

人工降雨的成效目前尚不清楚。虽然大中华地区的气象局认为人工降雨有效并经常实行,但是国际学界一般认为此方面成效仍需进一步证实。[1]

原理

[编辑]

人工增雨的原理,主要是借催化劑改變雲滴的性質、大小和分布的狀況,製造雲滴長大的條件,使其按照自然過程而形成降雨。催化劑是用高射炮把炮彈打到高空爆炸,而這些炮彈的彈頭是使用經過改裝的非金屬外殼。

對流層裡,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下降,因此形成雲所在的高度越高則溫度愈低,高度愈低則溫度越高。雲的溫度高於0℃時稱為暖雲,低於0℃時稱為冷雲。在暖雲裡,小水滴經由碰撞與合併過程,變成大水滴,終至克服雲內浮力而掉離雲底,成為地面上的降雨。同樣的,在冷雲中,冰晶成長至能克服雲內浮力時而掉離雲底,在降落過程中經過100米高度時,融解為水滴,亦成為地面上降雨。當雲內水滴太小或缺乏冰晶而無法降雨時,利用人工方法去產生冰晶或使小水滴長大,促使其產生降雨現象,稱為人工增雨。暖雲造雨方法很多,如在雲中噴灑水滴、吸濕性藥粉與液體(氯化鈉)等,透過碰撞與合併過程使水滴成長,終至降落成雨。冷雲造雨方法亦多,但最常使用乾冰碘化銀:此主要乃因為乾冰溫度為-78℃,在缺乏冰晶的冷雲內,撒播乾冰使其溫度驟降,因而不必藉助冰晶核的情況下,將過冷水滴轉變成冰晶,透過冰晶成長過程終至成雨;碘化銀為非常有效的冰晶核,在冷雲內缺乏冰晶的情況下加入碘化銀充當冰晶核,可促使-5℃以下的水滴凝固為冰晶,再藉由水滴與冰晶共存時的冰晶成長過程而形成降雨[2]

實施方式

[编辑]

人工增雨論基礎為在雲中撒播人工之雲種,使降雨機會及降雨量增加。所以應選擇適當之氣象條件,撒播人造冰晶核至雲中,加強結核效率,促使降雨發生,一般可分為地面造雨與空中造雨兩種方法:

  1. 地面造雨法:利用地面造雨器燃燒碘化銀溶液,使碘化銀煙粒隨熱氣飄升達高空以充當冰晶核。當碘化銀煙粒上達雲內過冷水滴層,可使過冷水滴凝固為冰晶,經由冰晶成長過程,終至掉落成雨。
  2. 空中造雨法:利用飛機在雲中撒播碘化銀乾冰雲種,由於撒播之雲種可精確被送達足夠低溫之雲中,故一般造雨效果比地面造雨法為佳[3]

成效

[编辑]

根據氣象研究人員多年來各種人造雨試驗累積經驗評估顯示,經由長期規劃實施地面燃燒碘化銀溶液之人造雨方式,平均約可增加10%降雨;若使用空中造雨方式,於適當的對流性雷雨胞內撒播碘化銀,平均約可增加20%降雨。然而人造雨之成效,仍受各地區氣象條件、執行技術及行政配合等綜合因素影響,而呈現某些不確定性[4]

人工增雨剂

[编辑]

人工增雨剂是一些用来人工降雨的化学物质。包括碘化银碘化亚铜干冰盐水

类别

[编辑]

按作用机理的不同,人工降雨剂被分为三个类别。

  1. 通过吸收云层中的水分使其形成较大的水滴,例如盐水。
  2. 通过冷却云层,最终导致水氣凝结成水滴。例如干冰。
  3. 成核剂,例如碘化银。

用途

[编辑]

参见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Moseman, Andrew. Does cloud seeding work?. Scientific American. 19 February 2009 [10 Nov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2. ^ 1. 人造雨之原理?. 中央氣象局. 2017-02-22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5). 
  3. ^ 2. 人造雨實施方式?. 中央氣象局. 2017-02-22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5). 
  4. ^ 3. 人造雨的成效如何?. 中央氣象局. 2017-02-22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5).